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
我国新工业化发展论文
我国新工业化发展论文一、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
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中期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这一近中期发展战略,还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即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增长,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发展内容尤其是新旧支撑科技、新旧主导产业的演变与更替。
此外,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对21世纪的整个百年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即长期发展战略)有一个完整的设想与把握。
简单地讲,这就是正在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工业革命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论新工业革命》、《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对话》(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历程、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文明的兴起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兴起,特别是新工业文明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将在21世纪实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决不可忽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以,从新工业革命的视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原则第一,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
大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物质形态的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场、基本粒子及其群体形式弥漫物质的物理物质;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体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学物质;三是细胞、机体及其群体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质;四是人及其群体形式社会的人类。
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和人类,形成了物质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个物质层次。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宽领域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重点分析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以及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旨在为促进二者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带动机制促进机制一、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的过程。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经济转变成现代工业经济的自然历史过程。
关于工业化的含义,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学者见解不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库兹涅茨(1955)指出,工业化是资源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资源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更多的资源转向了非农业生产活动。
撒克(1985)指出,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工业化时期,农业在国民收入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钱纳里(1984)指出,工业化是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
巴格其(1992)指出,工业化这一过程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业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增加。
随着以上两种比例的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
张培刚先生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专业:区域经济学姓名:贾文娟学号:F07001 本学科:《城市经济学》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五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认清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涵,以及实现途径。
本文在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展的同时,总结回顾了与新型工业化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大部分针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此大家的看法基本﹁致。
吕政等人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吕政等,2003)。
黄泰岩等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和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泰岩,2003)。
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国外对此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二、新型工业化内涵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等新的历史性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着重于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佛山市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为例
i tenwea I i ppr t igF Sa i s u yoj t a e aayig h linhpbtenif maoi — n h e r. nt s a e,a n ohnc ya s d be , f r nlz er a osi e e o t nz h k t at c t nt et w nr i a
t n a d i d sf l ai n h r a c iv me t h t o h n ct a d h r fifr t n z t n a c l rt gi — i n n u t ai t .te g e ta h e e n a S a i h sma e i t eWO k o omai i i c ee ai n o i z o t F y n n o ao n
du ti iai n a d s me o ttn ngis s, t e p p rp o i st v lpme tsr tg n y t s so uS n’ Sif r sra z to n o usa di sue l h a e r vde hede eo n tae y a d ke a k fF ha n o -
随着信息技术不 断发展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 展 的影 响更 加 深 刻 ,信 息 化 对 工业 化 带 动作 用 越 来 越 明显 ,信 息 化 与工 业 化 融 合 已成 为 推 动全 球 经 济 新 一 轮发展 的一 个 显 著特 征 。我 国也 十分 重 视 通 过 信 息化 带动 工 业 化 ,逐 步 推动 新 型 工 业 化 发 展 ,如 在 (06 22 20 - 0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中明确指 出 ,信息化是 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 社 会 变革 的重要 力量 ,要 坚持 以信 息 化带 动 工业 化 、 以工 业化促 进 信 息化 ,广 泛 应用 信 息 技 术 ,改 造 和 提升 传统 产业 ,发 展 信 息 服 务业 ,推 动 经 济结 构 战 略性调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 由主要依靠资本 和资源投入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 提高 劳 动者 素 质 转 变 ,提 高 经 济 增 长 的 质量 和 效益 。因此 ,探讨 信 息 化 带 动 工 业 化 发 展 的 战 略构 思和 实践 具有 重要 指导 意义 。
试论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2 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随着网 展需要和资源供应 的矛盾将 日趋尖锐 。新型工业化道路 .正是一 1 络技 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 信息化基础平台现在已在全球各地建 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 的工业化道路。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 立 ,为我们建立信息化时代提供 了物质技术保证 ,时代已要求我 问题 。到 2 2 0 0年. 农村 劳动力的比重将从 目前的 5 %左右降低到 o 们走信息化道路来完成工业化任务 。我 国在工业化的进程 中,迎 3 % 。如何吸收在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中转移 出来的大量剩余 O 来了世界信息化的大潮 ,和世界上一切发展 中国家一样 ,我们肩 劳动力 7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要 的渠道。要在推进 上承担着实现工业化和信 息化 的双重任务。发达 国家 已处于后工 信 息 化 的同 时 重视 发 展 传 统 的 制 造业 ,扩 大 就 业 。 业化阶段 。而在我国 ,现代化进程虽已大规模展开 ,但工业化尚
人 口、资源 、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出现 了一些失业问题 。
第三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 的过程 中注重机械化和 自动化 , 家) ;然而 , O 2 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来 ,出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国情是人 口多,劳动力成本 比较低 ,我们要在工业化 低 于低收入国家。进入2 世纪 , 1 发达 国家 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 的进程中 ,处理好 资本技术 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处 占比重仅 为 1 3 / 左右。而在我 国 ,1 7 年和 20 99 04年 ,第一 二 、 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 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 三产业 占 G P的比重分 别为 2 % 、4 % 、2 %和 1 % 、5 % 、 D 8 8 4 5 3
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产业,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产业效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从它们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定义新型工业化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化制造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以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工业化模式。
信息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与网络相融合,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共享,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特点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两个产业的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产业的高效、清洁生产。
2. 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推动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
它们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
3. 绿色、低碳、循环: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需要避免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以绿色、低碳和循环为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精益生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产业的精益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5. 多元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多元化、复杂化的,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的支持。
三、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状当前,全球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以中国为例,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互联网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加强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将得到快速促进和发展。
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将进入到更快速、更深入的阶段。
《信息化助力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应用研究》范文
《信息化助力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就信息化助力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化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剧。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持续投入研发;2.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生产效率有待提高;3. 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品质。
三、信息化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化工企业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业务智能化。
具体应用包括:1. 生产自动化: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管理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3. 业务智能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品质。
四、信息化对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化工企业可以实现以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4. 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品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化工企业为例,该企业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业务智能化。
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
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一、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及存在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拥有了比较完整的IT 系统,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拥有了一定的经验,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汽车企业对开拓电子商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随着热门的IT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迅速地汽车工业,使得汽车工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去开拓电子商务对汽车工业的有利合作。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宇通客车就计划与美国的专业电子商务顾问ABCOV公司以及江苏的世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还有长安汽车也准备搭建长安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负责搭建长安公司的商务应用的平台等等。
这种种现象都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
在2001年,上海就投资1亿成立了上海信息汽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而且,就在那时,仅仅是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上投入了8千多万的美元。
这些活生生的数据,都是表现国家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足够重视的有利证据。
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拥有足够重视的态度,但是毕竟发展得比较晚,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很多汽车工业,都是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小的汽车工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缺少的,而且信息技术含量也很低。
同时我国还存在各个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的汽车工业任然对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造成各个汽车工业差距拉大的情况。
二、对于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为了有效提高汽车工业信息化的建设,国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可以给与汽车工业资金、技术的帮助,比如设立专项基金为那些想要进行信息化,但资金不足的的小汽车企业提供条件。
或是安排相应的高技术人才去还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汽车工业做指导。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探讨】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探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本文试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概括,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一、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一)工业化 1.工业化的概念及其特点对于狭义的工业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该辞典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广义的工业化定义,有代表性的是张培刚提出的定义,他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义明显不同。
工业化一般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换。
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广泛使用,取代手工生产方式,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
传统工业化的标志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第二,不断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
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企业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第三,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促进结构不断升级。
在工业化阶段,同类产品的生产不断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产业相继涌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产业结构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方向依次升级。
生产集约化程度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依次演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也往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变迁。
第四,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的硬约束。
发展的条件不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必然产生了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模式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影响和增长绩效。
新视角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研究
新视角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研究[摘要]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
其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文章主要从后者角度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以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推进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文章主要从经济学视角下的交易费用角度和信息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对其必要性作以阐述。
一、从交易费用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基于企业内部视角)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需要成本的,决策失误、效率低下等费用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学上即体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以及外部性存在等。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运用则节约了交易费用和成本。
首先,降低企业市场信息搜寻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信息的专有性和垄断性,突破技术瓶颈带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而弱化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便于企业掌握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信息,进而针对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和营销策略。
这为企业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推动。
其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微观经济学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管理成本会随之上升。
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间的交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虚拟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广泛存在,最大限度的消除交易的中介环节。
同时在销售领域拓展了商业交易的时间,方便快捷的交易和支付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最后,降低企业的组织管理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各部门紧密链接,减少企业内部协调环节,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能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管理组织的构建和运行成本。
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各种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各项决策更加民主,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减少“寻租”行为,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技术在节约企业运行成本、推进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伴随着信息技术而来的各项费用,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化过程中避免盲目投资,使其真正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浅谈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一)
浅谈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一)论文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自主创新新型工业化论文摘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尚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浙能力捉升是制造业新型工亚化道路重大而现实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稳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总体上仍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仍然处在依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来提高生产水平和能力的阶段。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目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企业正在积极利用网络实施制造业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力及国际竞争力。
因此?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我国制造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
1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1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块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和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又仅有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在2005年13万件发明专利中?有一半来自国外跨国公司。
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尚有71%的企业未设立技术开发机构?66%的企业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在两万多家大型企业中?一年有一次以上创新活动的企业仅占50%?研究水平薄弱使得中国企业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信息科学中的研究与探讨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信息科学中的研究与探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信息科学领域中,工业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工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进行深入分析。
1. 工业信息化技术的概述工业信息化技术是以信息为核心,通过应用计算机、通信和数字技术等手段,对工业生产和经营进行全面、深入、高效的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
它通过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了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在信息科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对于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工业信息化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和记录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
3.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清洗,才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工业信息化技术通过自动化的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类、过滤和聚合等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工业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使科学家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4.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掘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
工业信息化技术借助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化服务。
例如,在医学领域,工业信息化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病历数据,发现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5. 工业信息化技术在决策支持中的应用科学研究和实践决策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工业信息化技术通过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分析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决策支持。
它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帮助科学家们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决策。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杜俊平【摘要】“Five Modernization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new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 Informatization , greening. Afte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AR model which studi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e paper discovers that in the short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mutually intera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various siz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Fiv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n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In the long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shows positive interaction t rend each other.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 “Five Modernizations”should be harmoniously developed.%“五化”是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
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对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信息化对工业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
一、生产效率的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人只需负责设备的操作和监控,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手动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资源利用的优化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实现对各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从而合理调整和优化产品生产线,避免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企业还可以及时调整原材料和能源的采购计划,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三、供应链管理的改进信息化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使企业更加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订单管理和物流配送。
通过信息的共享和实时的数据传输,企业能够更好地与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沟通和协作,减少补货周期和库存量。
同时,信息化还能够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避免因为供应链断裂而导致的生产中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产品创新的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市场反馈和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
同时,信息化还能够加速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过程,降低创新成本。
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人力资源的优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高效。
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员工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
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员工数据,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这对企业来说,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六、创新创业的平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创新创业变得更加容易。
【推荐下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探究
[键入文字]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探究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
1。
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
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
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
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
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工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
工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
中国政府提出由2024年到2035年建设“数字中国”,恢复中国的经济优势。
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将需要中国更大力度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研究,使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工业信息化将具有扩大行业生产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改善行业管理水平等一定的作用,它将做到“更少耗时更多生产力”,以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实施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对信息化、体制机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信息化有效激励机制,实现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协调管理。
同时,为了加强中国工业信息化建设,政府将加大对工业信息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工业信息化技术的升级和改造,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技术也将与信息化紧密结合,促进各企业之间的联动创新。
互联网、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强化行业品牌,实现资源的共享、效率的提升,推动行业经济增长。
未来,在工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研究的过程中。
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
工业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水平。
本文旨在研究工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工业信息化系统,是一种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系统,主要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跟踪、监控、控制及数据管理等方面。
工业信息化系统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多功能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三、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现状我国在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一些企业对工业信息化系统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本较高,使得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四、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近年来,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应用方面,国内外企业主要采用MES工业制造执行系统等软件来管理生产过程,并建立数据仓库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此外,在生产过程的跟踪、监控和控制方面,采用PLC、DCS等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五、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信息化系统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向的发展趋势:1. 面向物联网的工业信息化系统,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自适应优化等功能。
2. 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工业信息化系统,即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数据的全面连接、存储、分析和挖掘。
3. 工业信息化系统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即通过可视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
六、工业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在企业中,工业信息化系统主要用于生产过程的跟踪、监控、控制和数据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生产计划管理,通过MES等工业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管理。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文章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文章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大国之一。
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其中,信息化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制造业中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是在制造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优化产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制造效率和产能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信息化技术,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及时地进行物流和仓储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检测和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然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IT人才和技术支持,导致企业的信息化步伐滞缓。
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和应用,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信息化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制造业将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体系,提高制造效率和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创造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
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
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
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
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
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
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
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
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
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
三是促进结构调整。
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
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
五是节
约交易成本。
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
六是扩大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
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
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
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
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
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
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
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
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
大量规范化、
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
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
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
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
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
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
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
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
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