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五章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三编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三编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第三编第五章南北朝诗歌一、单项选择题1.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是()。

A.宋文帝元嘉元年(元嘉纪元开始)至元嘉三十年(元嘉纪元结束)B.晋宋之交的谢灵运至元嘉三十年(元嘉纪元结束)C.晋宋之交的谢灵运至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D.宋文帝元嘉元年(元嘉纪元开始)至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解析】C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2.“元嘉三大家”中,谢灵运所追求的诗美是()。

A.清水芙蓉之美B.典丽华赡之美C.热烈明畅之美D.平淡自然之美【解析】A 谢灵运所追求的诗美是清水芙蓉之美。

3.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D.发唱惊挺,操调险急【解析】B 鲍照曾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4.鲍照是()的著名诗人。

A.元嘉诗坛B.永明文学C.梁陈诗坛D.西晋诗坛【解析】A 鲍照是元嘉诗坛的著名诗人。

5.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

A.谢朓的《观潮雨》B.曹操的《观沧海》C.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D.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解析】B 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然而并未在建安诗坛蔚成风气。

6.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A.山水诗B.田园诗C.玄言诗D.边塞诗【解析】A 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山水诗。

7.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是()。

A.鲍照B.李白C.谢灵运D.孟浩然【解析】C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8.鲍照对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A.四言诗B.五言诗C.七言诗D.杂言诗【解析】C 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9.下列不属于鲍照的作品的是()A.《代白纻曲》B.《登池上楼》C.《代出自蓟北门行》D.《拟行路难》【解析】B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的作品。

10.鲍照的诗歌中以边塞征戍为题材,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之决心的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3)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类是“坎壈咏怀,⾮列仙之趣也。

”如《游仙诗》其⼀、另⼀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之主题,以⾼蹈轻举、复⾷采药为主旨。

如《游仙诗》其六。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

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动,⾊泽丰富。

如“风⽣梁栋间,云出窗户⾥。

” 第四章杰出诗⼈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境界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少年罕⼈事,游好在六经”,⼀⽅⾯“学不称师,⽂取皆达。

” ⼆、陶渊明达到了⼀种物我⼀、⼼与道冥的⼈⽣境界。

他领悟到⼤⾃然的不息⽣机是⾃⼰⽣命的安归之所,完全融⼊到⾃然中去。

没有⽤语⾔赞美⾃然,⽽⾃然的美去从⼼⾥流露出来。

⾯对⼈⽣的苦患,以⽼庄的⽆为的⽞学⼈⽣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量。

陶渊明摆脱了⼈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然合⼀的境界,由此⽽创造了格⾼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贡献,就是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园诗。

⼀、亲切⾃然地描绘出⽥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描,流露出对⽥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那纯净的⼼地和平静的⼼境,与简朴恬静的⽥园风光交融为⼀、 ⼆、真实地描写了⾃⼰的躬耕⽣活,对劳动的艰⾟诗⼈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中于西⽥获早稻》写出了诗⼈的⼈⽣观“⼈⽣归有道,⾐⾷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以求⾃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为。

如《归园⽥居》其三“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

带⽉荷锄归。

” 三、陶渊明的⽥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素⼼挚友的往还,如《移居》⼆⾸。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另⼀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味,⽽是意味隽永。

平和淡泊的⼈⽣境界,⾃然流露于诗。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考点一:神话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出于想象和幻想,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是时代的产物。

我国神话主要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考点二:神话的主要类型及代表作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女婿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婿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

第二章《诗经》考点一:《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

运用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考点二:《诗经》的主要内容政治讽喻诗一一《小雅•十月之交》、《君子于役》、《邺风•击鼓》、《郦风•相鼠》婚恋诗——[基本内容: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3.写夫妇间深挚的情爱。

4.表现弃妇的悲凄境遇。

]如《北B风・静女》、《国风・周南・关雎》、《周礼•媒氏》、《陈风•月出》、《郑风•将仲子》、《那风・柏舟》、《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郎风•谷风》、《卫风•氓》(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史诗一一《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考点三:《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朱熹)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完整版)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自考《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十二)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十二)

第五章 ⼤历诗坛 名词解释:⼤历⼗才⼦ ⼀、“⼗才⼦”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姚合编的《极⽞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才⼦”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为世⼈所瞩⽬,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于⽩描写景。

试论⼤历⼗才⼦作品的艺术特⾊。

“⼗才⼦”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姚合编的《极⽞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艺术特⾊有: ⼀、都擅长五⾔律诗,风格⼤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整精练。

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

⼆、受特定⼼境和意绪⽀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彩,因⽽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

如⽤“秋风、落叶、⼣照、寒雁”等。

三、喜⽤⽩描⼿法,多⽤描述性意象。

其意象虽为⽣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

如钱起《湘灵⿎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境界。

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

往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

⼀、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然的⼀⾯,如《苔藓⼭诗》;⼜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的⼀⾯,如《悲歌》。

他的诗预⽰了贞元元和间元⽩、韩孟两⼤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影响了元⽩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为韩孟诗派所继承⽽变本加厉。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态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汇总【完整版】第一章上古传奇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讲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说与俗说、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奇文学第一节初民得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脚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算是一具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唱歌与舞蹈便算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3、或求雨,或祈年,算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能够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惟独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奇☆☆☆☆☆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得基本特性:(1)神话都算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算是远古人类对所观看或记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讲明,只算是它通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日子(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制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算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得解释之时代得产物。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三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三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诗歌——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建安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是()A.许穆夫人B.蔡琰C.左芬D.薛涛答案:B解析:无分值:1.02.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A.曹丕B.曹植C.王粲D.蔡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曹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其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

分值:1.03.“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这两句出自()A.《蒿里行》B.《吁嗟篇》C.《赠白马王彪》D.《燕歌行》答案:C解析:无分值:1.04.曹丕的诗歌创作更倾向于()A.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映B.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探索C.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D.对历史事实的回顾与分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曹丕诗歌创作的倾向。

曹丕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他的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分值:1.05.建安七子中诗、赋最佳者是()A.孔融B.陈琳C.王粲D.刘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建安七子之一王粲。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文心雕龙·才略》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分值:1.06.刘桢诗歌的代表作是()A.《饮马长城窟行》B.《室思》C.《赠从弟》D.《驾出北郭门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

A项作品的作者是陈琳,B项作品的作者是徐干,D项作品的作者是阮瑀分值:1.07.曾作《为袁绍檄豫州文》,诋斥曹操的是()A.孔融B.徐干C.应场D.陈琳答案:D解析:无分值:1.08.谁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A.曹丕B.刘桢C.阮瑀D.王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建安七子之一阮瑀。

阮瑀的咏史诗壮怀激烈,高亢悲凉,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

男人爱《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

完整笔记(一)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5)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5)

第⼆编秦汉⽂学 第⼀章秦汉散⽂ 理解:秦汉散⽂的发展脉胳 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创作的主流,⽂体:政论⽂,⽂风:切中时事,朴厚⽆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向发展。

第⼀节李斯与秦代散⽂ 理解: ①《吕⽒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杂家著作。

⽂章⼀般较短⼩,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②《吕⽒春秋》的说理⽅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组寓⾔故事,从不同侧⾯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形象⽣动,趣味盎然。

③李斯⽣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曾从荀⼦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后说秦始皇统⼀六国,为相。

因韩⼈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④秦刻⽯⽂的特点。

其形式,四⾔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度宏伟,韵律谐和。

⽂采不⾜。

简单运⽤:《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为中⼼,⾸先铺叙历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但不利于秦的统⼀⼤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

⽂章罗列众多事实,极⼒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第⼆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 识记: ①贾⼭《⾄⾔》。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质直切实,明⽩晓畅,有说服⼒。

②贾谊⽣平。

善属⽂,颇通百家之书。

⽂帝召为博⼠。

因年轻⽓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帝⼗⼆年卒。

③晁错⽣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御史⼤夫。

因⼒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五章笔记
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
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
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
形式技巧的追求。

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
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