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一、选择: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礼仪、习俗、节日等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对于自考本科的学生来说,掌握中国文化概论的重点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全貌,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化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体系,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中国文化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文化的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并存、融合创新等。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同时,中国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
三、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高峰期和转型期。
萌芽期是指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发展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高峰期是指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达到了巅峰状态,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成果;转型期是指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中国文化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四、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与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墨家提倡平等、博爱、互助,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公正平等。
这些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五、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境和气韵生动,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10)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纳与中国化: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特别是禅宗。
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受到过禅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文化以其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体地中国化。
作为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
宋明理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西方欧洲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初期传教的耶酥会士的东来。
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趣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一系列的定义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合三个要点:(1)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历史发展的会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历史概念(3)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的全部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1)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的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不只关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关注不同阶层,民族,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不只观察共同点)二、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1、文化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的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3、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某种外部联系和状态。
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是一个文化现象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有文化发展中的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属于文化事象5、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某一文化事象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称为文化观念。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B.人文文化C.民族文化D.历史文化正确答案:B解析: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 )A.物质产品B.精神产品C.可见产品D.日常用品正确答案:B解析: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3.吐蕃在________时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 )A.唐朝B.汉朝C.宋朝D.南北朝正确答案:D解析: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献对其已有记载。
4.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B.魏晋时期C.秦代D.汉代正确答案:A解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就已经向南方迁移。
5.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敦煌文化B.张掖文化C.酒泉文化D.凉州文化正确答案:D解析:西晋时期,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 )A.平阳B.阳城C.帝丘D.龙山正确答案:B解析: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7.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A.《般若经》B.《四十二章经》C.《道行经》D.《密迹安般经》正确答案:B解析: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9)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化 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个历史概念,就⼴义⽽⾔,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传统天⽂学:中国传统天⽂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的知识和研究。
阴阳合历:亦称阴阳历、夏历,以⽉球绕地球⼀周的时间为⼀个⽉,但设置闰⽉,使⼀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朔三点。
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先是其应⽤性;其次是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三是以算术、代数为主,⼏何学不发达。
(保留⾄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 中国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瑰宝。
中国医学的形成,⼀⽅⾯来源于对临床医疗经验的归纳,⼀⽅⾯与整体民族⽂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神仙⽅术、道教思想、阴阳学说、五⾏学说、宋明理学等,均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相当深刻的影响。
(1)医学:在古代被视作“⽅技”,它包括、“神仙”、“房中”四部分。
后来 “经⽅”和“医经”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
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筐架定型,直⾄今⽇。
后来相继出现了⼀些经典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两汉时还形成了中医的“四诊”的诊断技术,即望、闻、问、切。
其中的切创⽴了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从汉到宋,医学理论⼀剖有了发展,相继出现了关于切脉、针灸以⾄于法医等专著。
明清时代在探索免疫治疗上有重⼤突破。
中国⾄少在16世纪时⽤⼈痘接种的⽅法预防天花。
(2)我国的药学是传统医学的⼀部分。
西汉时出现药学理论,出现了“本草”⼀词。
中国古代药学⼜称“本草”之学,主要是记述药物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保存等知识。
后来的“本草”著作中还附有治疗的范例。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集中药学⼤成的伟⼤著作《本草纲⽬》,这是⼀部中药学百科全书。
四⼤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印刷术,唐代初年,我国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药的发明⾄迟在唐朝;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以被⽤于航海贸易。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313bbc56294dd88d0d26beb.png)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趋完备。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8.所积淀的文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 、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整洁便捷版)绪 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 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 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 第⼀节语⾔⽂字及其特征 语⾔⽂字的⽂化特征: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的语⾔种类⾄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可归属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汉语在世界语⾔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中,汉语使⽤的⼈⼝最多,约占世界⼈⼝的五分之⼀,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作语⾔之⼀。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声调是汉语构词的⼀种⼿段;(3)从⾳义对应的⾓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个⾳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式说,汉字属于表意⽂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汉字是语素-⾳节⽂字;(3)就形体的特点⽽⾔,汉字是在⼀个⼆维平⾯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法。
汉字的⼏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篆、⾪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的同时,也⼀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直以北⽅⽅⾔为基础的。
共同语的书⾯语⼀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亥⾰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朝鲜语、⽇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曾受汉语的极⼤影响,以⾄有“域外⽅⾔”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
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避讳的主要方式:(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
“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理论是荀子提出来的。
中国人的修辞观: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
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象本质的认识。
但因为它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行成了许多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以便和人更好地交往。
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和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
“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
“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新评价汉字;第二,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我国历史上主要的语言文字规范行为: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很清楚语言文字在文治、教化方面的功用,因而都大力推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的规范与统一。
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
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为西周及春秋列国文字的统一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汉代是隶书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隶书写成的。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面对隶书无标准字体、文字失范的情况,批准蔡邕等用汉隶刊刻成著名的熹平石经,为《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
唐代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立石经来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开展了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在大陆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的广泛范围内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
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2)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3)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一是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三是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1)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汉语汉字教学,一方面充分注意了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语言文字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修辞格的概念:
(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2)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段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段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3)回文:是指调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4)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5)复叠:汉语中词的重叠形式比较发达,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形成复叠的修辞格,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汉语汉字而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汉语汉字的特点,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美,即形式整齐、节奏抑扬。
(1)汉语诗歌发达,汉语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的特点,使诗歌每行的长短一致,整首诗歌整齐划一。
对仗是汉语格律诗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仗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整齐美。
(2)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
(3)散文虽不追求形式上的骈俪、工整,但也经常使用排比、对仗等手法,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形成特有的汉语言散文风格。
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
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汉语汉字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事象,如利用语言文字特点来制作对联、字谜,并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点的姓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