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神经生理

合集下载

【视觉神经生理学】视网膜电图2

【视觉神经生理学】视网膜电图2

记录电极 常用的有DTL、 金箔和钩状电 极,可不进行 表面麻醉
参考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 安放在同侧眼影响N95)
三、影响PERG的因素
• 屈光不正 • 瞳孔大小 • 散瞳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 缩瞳剂对P50无严重影响,但可能影响N95 • 年龄 • 随年龄增长,瞬时PERG的P50振幅降低、峰时延长,两眼间差异
(二)视网膜脱离
• 评价术前视网膜功能及其术后恢复情况 • 与脱离的范围和累及黄斑的程度有关 • 反应密度降低,峰时延长
(三)视网膜色素变性
Retinitis pigmentosa 早期
中心凹外一阶反应的峰时延长, 反应振幅明显下降或消失
中心凹内的峰时正常或轻度延长, 反应振幅降低与视力有一定关系,
• 二阶反应:前后两次刺激之间相互作用的脉冲相应; 主要反映视觉系统反应的非线性部分特征;主要起 源于视网膜内层
二、mfERG的检测方法
(一)电极 记录电极:接触角膜或靠近球结膜,包括接
触镜和非接触镜式电极 参考电极:外眦部 接地电极:前额正中或耳垂 (二)刺激参数 刺激器:CRT,LCD,LED 刺激图形:61,103,241
(三)记录
• 波描记阵列 trace arrays • 组平均 group averages • 地形反应密度图 topographic response density plot,又称三维图或3-D

(四)临床检测
• 准备 • 瞳孔、电极、患者位置、固视、屈光不正 • 预适应15min,室内照明与刺激屏亮度接近 • 记录 • 单眼或双眼记录 • 报告显示模式 • 测量 • 正常值 • 伪迹处理报告
一、PERG波形及起源
• 波形取决于刺激的时间频率 • 瞬态 transient PERG:低于6次翻转/秒 • 稳态 steady state PERG:高于10次翻转/秒 • 起源于视网膜内层 • 与神经节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 P50和N95分别受黄斑疾病和视神经病变的选择性影响,N95主要起

视觉神经生理学

视觉神经生理学

1.光电转换环化鸟苷酸(cGMP)起重要作用黑暗条件下,几乎所有转导蛋白都与GDP(二磷酸鸟苷)结合,对cGMP磷酸二酯酶活性无影响,外段内cGMP保持高密度,从而使外段膜上由cGM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及部分钙离子)经该通道内流(称为暗电流),引起光感受器去极化,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光照时,视紫红质构型变化产生间视紫红质Ⅱ,并与转导蛋白结合,转导蛋白上的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

与GTP结合的α亚基与β、γ亚基分离,转而激活膜上的PDE,PDE使cGMP水解,从而使外段内cGMP浓度下降,钠通道开放数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2.Purkinje现象环境亮度降低时颜色的明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这个玩意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视网膜中央部位,由中心凹测得的相对光谱敏感曲线称明视敏感曲线;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在视杆细胞最密集区和暗视条件下测得的曲线称暗视敏感曲线。

人眼在暗视状态和明视状态时,敏感峰值在光谱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峰值两侧,特别是在长波段,敏感度下降很快,在780nm处敏感度只有峰值处的千万分之一。

在明视时敏感峰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

当照明度逐渐将赌,从明视状态转变为暗视状态,光谱敏感曲线移向短波段,长波段的相对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则增高,敏感峰移至光谱的蓝绿部分,光谱敏感性的这种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位移。

3.颜色的分类和属性分类:非彩色和彩色。

属性:色调: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明度:颜色的明暗之别4.对比敏感度曲线P755.青光眼视野缺损1.局限性缺损:旁中央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2.晚期视野: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3.青光眼弥散性视野压陷或普遍明暗度下降4.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分期与发展:早期为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中期为弓形暗点、环形暗点、鼻测象限性缺损晚期残留中心管状视野、颞侧视岛6.a波、b波A波主要与光感受器有关B波是起源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7.视路的中枢部分主要是由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神经元构成,成像视觉功能的中枢机制将主要由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视皮层神经元来完成。

人类视神经系统的生理学机制和视觉效应

人类视神经系统的生理学机制和视觉效应

人类视神经系统的生理学机制和视觉效应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通过视觉器官——眼睛,向大脑传递外界的图像信息。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理学机制和神经学基础。

本文将通过讨论视觉系统的生理学机制和视觉效应来解释这个过程。

视网膜的生理学机制视网膜是眼睛的内层,其中包含视网膜神经元和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神经元是视觉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将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网膜神经元分为两种类型:锥形细胞和杆形细胞。

锥形细胞对颜色和细节敏感,更多存在于视网膜的中央区域。

它们分为三种类型:红色、绿色和蓝色。

每种类型对颜色的敏感度略有不同,其中红色对红光敏感,绿色对绿光敏感,蓝色对蓝光敏感。

杆形细胞对弱光和运动敏感,更多存在于视网膜的外围区域。

它们只能分辨黑白,但对比度敏感。

杆形细胞比锥形细胞更好地适应暗环境,并且可以提供更好的全局视觉。

视觉皮层的生理学基础视觉皮层是大脑皮层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占据了大脑的后部。

视觉皮层主要负责处理来自视网膜的信息。

它包括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

例如,V1区域(初级视觉皮层)可以分辨黑白和方向,而V2区域可以分辨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视觉皮层处理信息的方式非常复杂,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神经元。

其中,感受野是视觉皮层所处理信息的一个核心概念。

每个视觉皮层的神经元都有一个感受野,它指代神经元对信息感兴趣的区域。

当这个区域内的信息发生变化时,神经元会发出信号,向大脑传递信息。

视觉效应的理解视觉效应是指人们观察到的视觉现象或影响。

大部分视觉效应的产生都是因为人类视神经系统的特殊生理学机制和大脑处理方式。

例如,整体效应是指人们更容易看到一个整体而非个体元素。

这是因为大脑倾向于组合相似元素,并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另一个著名的视觉效应是色彩对比效应。

这种效应发生当人们同时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大脑会使这些颜色变得更加对比鲜明。

这种效应与大脑中感兴趣区域旁的对比效应有关。

视觉神经元的生理与解剖特征

视觉神经元的生理与解剖特征

视觉神经元的生理与解剖特征人类从进化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个重要进化优势是我们的高度进化的视觉系统。

视觉系统通过视觉神经元来支配,这些神经元在捕捉视觉信息的同时有极其精细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理解视觉神经元的生理和解剖特征对于医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

视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负责收集外部环境中的视觉输入,并将这些输入转化为我们看到的物体和场景。

视觉神经元负责从眼睛的视网膜中收集视觉信号,并在整个视觉系统中传递。

视觉系统包括眼球、视神经和大脑。

视觉信号在视网膜上被收集,随后传递到视神经,然后到达大脑。

在整个视觉神经系统中,我们找到大约2700000个视觉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中,一部分负责接收粗略的视觉信息,而另一部分负责处理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对物体形状、颜色和纹理的识别。

视觉神经元视觉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树突组成的。

树突是负责接收神经信号的细长分支,细胞体则是神经元的中心控制区域。

视觉神经元从视网膜中收集到的信号经过一定的处理后,通过轴突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中。

根据视觉输入信息的不同,视觉神经元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在视网膜的中央,我们找到圆锥输入型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专门接收来自光感受器的信号,它们的形态类似于一个小圆锥形。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视网膜的周边找到棒状输入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则接收光感受器的信号。

棒状神经元的形态类似于一个小圆柱形。

除了形态上的差异外,各种视觉神经元在其生理特征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视网膜中细胞体的中心区域(称为凸出的凹陷)上会包覆许多胞体之外的小囊体,其中一个被称为噬菌体。

这些囊体负责吞噬神经元中剩余的细胞器和杂质通路,以保持神经元的稳定和健康。

还有一种类型的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它们专门负责控制眼球的移动。

这些神经元具有更大的细胞体和更长的轴突,以便为眼球的动作提供足够的动力。

视觉神经元的解剖特征视觉神经元的结构不仅限于其形态,还涉及神经元内部的细节。

例如,视觉神经元的核糖体生产出的分子组成情况,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形态和活动模式。

《视觉神经生理学》样卷汇编

《视觉神经生理学》样卷汇编

眼视光医学专业《视觉神经生理学》试卷样卷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登分人核分人得分 阅卷人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 1.视觉发育关键期2.暗适应曲线3.动态视野检查4.眼电图5.负波型ERG6.杆体性全色盲者得分 阅卷人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有关视觉发育说法错误的是: ( )A.形觉是保证视觉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B.双眼在关键期内互相竞争并取得平衡C.形觉剥夺的开始时间对视皮层的功能变化没有关键意义D.形觉剥夺的总的时间对视皮层的功能变化有关键意义E.关键期的影响可能发生可塑性变化2. 有关Purkinje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视觉二元学说的正确性B.有没有该现象,可以鉴别视网膜是否为混合型视网膜C.该现象说明人眼的光谱敏感曲线在明视觉状态下和暗视觉状态下不同D.暗视觉状态下的敏感峰值在555nm,明视觉状态下的敏感峰值在507nmE. 日光下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黄昏时蓝花比红花更亮一些。

3. 有关视觉适应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有效范围相同B. 视杆细胞的光明敏感度高,因此视觉范围大C. 视锥细胞通常不会饱和,因此视觉范围大D. 视锥细胞光敏感度低,因此视觉范围小E. 人眼动态的有效视觉范围为6个log单位4. 下列哪个不是视觉适应的机制 ? ( )A. 瞳孔大小变化B. 光化学适应C.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数量D. 神经性适应E. 光感受器中视色素浓度5.下列哪个与视觉二元现象无关的是: ( )A. 暗适应曲线B. Purkinje现象C. 光色间隔D. 光谱敏感曲线6、视野指数MD表示什么:( )A. 平均敏感度B. 平均缺损C. 局部缺损D. 丢失方差7、一般临床上称 度以内的视野为中心视野。

( )A. 10B. 20C. 30D. 608、为保证视野结果的可靠性,固视丢失率应控制在 以内。

眼睛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眼睛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眼睛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外界的光信号,并经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和解读,我们才能感知和理解世界。

眼睛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涉及了许多方面,包括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等。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眼睛视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一. 视网膜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视网膜是眼球内部最里层的结构,它包含众多感光细胞,可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后续处理区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于视网膜中各类细胞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两类细胞是色素上皮细胞和视杆细胞。

色素上皮细胞位于视网膜底部,负责为其他感光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除去废弃物。

这种支持性细胞对于保持正常视觉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类关键细胞是视杆细胞,它们是视网膜中最主要的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能够在低亮度条件下发挥作用,并且对于黑白、运动等因素的识别非常敏感。

对视杆细胞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暗处观察周围环境。

二. 视神经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视神经是将视网膜传递过来的电信号转发到大脑皮层的通道。

通过对视神经进行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关键结构在信息传递和处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眼疾或视觉缺陷的研究已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例如,通过了解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患者中特定基因与视神经相关的变化,科学家们得以揭示眼部畸形形成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在晶体替代手术等眼科医学领域,对于人工晶体植入后优化在真实世界场景下对感光细胞的刺激模式也是十分关注的。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视觉系统丧失者的感知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 大脑皮层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大脑皮层是视觉处理最高级别的区域,负责将来自视网膜和其他下游结构传来的信号进行整合和解读。

在大脑皮层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初级视皮层主要负责基本图像特征检测和轮廓感知,而更高级别的颞叶额叶皮质则参与到对物体识别和情感加工等复杂任务中。

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问题 的综 合 能力 。笔 者通 过 近几年 的视 觉神 经 生理
龄 增大 , 患儿 左 眼偶感 胀痛 。近来 患儿 左 眼球 增大 , 视 物模糊 , 眼胀 及 畏 光 , 头 痛及 恶 心 呕 吐 , 伴 无 遂来 院就诊 。专 科 检 查 : 眼 眼压 ( 8m g , 率是 2 个画面/ , 4 秒
电视 为 6 0个 画面/ , 秒 主观 感觉 都是 连续 的 画面 , 就 是 由于 闪烁 频率 增 快 或减 慢 至 某 一 值 时 , 烁 光 可 闪 产 生稳定 光 的感 觉 。那 么增快 到产 生稳 定光 感觉 的 最低 频 率或 减慢 到产 生稳 定光 感觉 的最 高频 率就 是
闪烁 融合 频 率 。
学 内容 , 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 型有 : 阈值普遍 降 视
低、 弓形 缺损 、 鼻侧 阶梯 、 直 阶梯 、 侧 扇 形 缺损 、 垂 颞 中心及 颞 侧 岛状 视 野 。通过 上 述检 查 , 以诊 断 为 可
青光眼。 2 现场 教 学法
灵活运 用 案 例 教 学 法 、 发 式 和 P L pol 启 B ( rbe m. bs lann) ae eri 等多种教学方 法 吸引学 生 同步思维 。 g
断 。青 光 眼 是一 组 以特 征性 视 神 经 萎 缩 和视 野 缺
课堂讲授是一种最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 也是至
今最 常用 的 、 教学 中起 主导作用 的教学 方法 。我校 在 本科视 光学专业 选用 的是 刘晓玲 主编 、 民卫生 出版 人
社出版的《 视觉神经生理学》 。该书由于篇幅的限制 , 很多内容限于概念的阐述 ,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 量 丰富讲授 内容 , 方便学 生对该 概念 的理解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 , 要求教师掌握和熟 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 , 对生理学 教学 范 围 内 的知 识 作 出精 辟 的解 释 M 。例 如 讲 解 j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通过眼睛和大脑的复杂互动实现。

视觉的生理机制涉及到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大脑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眼睛的构造、视觉信息的传递、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等方面来探讨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睛是实现视觉的器官。

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角膜是眼睛表面的透明结构,它起到对进入眼睛的光线进行聚焦的作用。

瞳孔是眼睛中央的黑色孔洞,它可以调节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晶状体是位于眼睛后部的透明结构,它可以改变其形状来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聚焦。

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感光层,它包含了感光细胞,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觉信息的传递是视觉生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它会经过角膜和瞳孔的聚焦作用,然后通过晶状体进一步调节聚焦,最终到达视网膜。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包括棒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它们对不同强度和颜色的光敏感。

当光线刺激到感光细胞时,它们会产生神经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的处理方式是视觉生理机制的核心。

视神经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然后在视觉皮层中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分析。

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对于不同的视觉特征,如形状、颜色、运动等,具有特异性。

这些特异的神经元通过神经连接来构建视觉感知。

大脑会将这些感知整合起来,形成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视觉感知是视觉生理机制的结果。

通过眼睛和大脑的协同作用,我们能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形状的物体,感知到它们的颜色、亮度和纹理。

我们能够觉察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这些视觉感知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互动和适应。

视觉注意是视觉生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视觉信息。

因此,大脑需要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

视觉注意的选择是基于我们的兴趣、目标和经验的。

通过视觉注意,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和集中地处理感兴趣的信息,提高视觉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视觉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大纲

《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大纲

温州医学院《视觉神经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温州医学院教务处编2011年4月课程负责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2011.4.20 日期:《视觉神经电生理》课程教学大纲(Visual neuro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2421 课程总学时36(理论总学时30/实践总学时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2 学分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眼视光学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视觉神经生理学是眼视光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宗旨是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的特殊现象和熟悉视觉的形成机制。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掌握视觉形成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掌握颜色视觉理论、视觉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的概念以及分析视觉现象;掌握视野、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等。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眼科学》联系紧密,需《眼科学》先期或同期教学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视觉神经生理学》参考书:科学出版社《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吴乐正、吴德正)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考试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3课时视诱发电位、眼电图——3课时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视觉心理物理学和视觉神经生物学的概念(二)掌握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熟悉视知觉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一)详细讲解神经细胞的生理学特性、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神经细胞的信号和突触传递、感受野。

(二)详细讲解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学研究法(Golgi银染法),生理学研究方法(细胞外记录,细胞内记录膜片钳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重组DNA技术,应用单克隆抗体和细胞遗传技术)。

(三)重点讲解视知觉的经典研究方法、改良研究方法第二章视网膜的神经机制一、目的要求(一) 掌握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及各类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视觉神经生理学

视觉神经生理学

02
视觉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视网膜神经元
双极细胞
接收来自光感受器的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
无长突细胞
在视网膜中起到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光感受器
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神经元
节细胞
将来自视网膜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
水平细胞
在视网膜中起到横向连接的作用,调节神经信号的强度。
视觉皮层神经元
双极细胞
接收来自神经节细胞的信 号,并将其传输到神经元 。
神经元
将信号编码为神经脉冲, 沿着视神经传输到大脑。
图像的解码与识别
大脑皮层
接收来自视神经的信号, 并将其解码为图像。
特征提取
大脑从输入的图像中提取 特征,如颜色、形状、运 动等。
识别
大脑将提取的特征与存储 在记忆中的模式进行比较 ,以识别物体。
康复治疗
针对功能性视觉障碍,可以采用康复治疗,如视觉训练、针灸等。
视觉康复训练与辅助器具
视觉康复训练
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提高 视力、改善视野,增强视觉功能。
辅助器具
使用辅助器具,如眼镜、隐形眼镜、 义眼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视力,提 高生活质量。
05
视觉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利用磁场变化检测大脑活动,能够无创地观察大脑 神经元活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通过测量放射性标记物的分布,定位大脑活动区域 。
光学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信号变化检测神经元活动,具有高时空分 辨率。
人工智能在视觉神经生理学中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神经影像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有意义的信息。

视神经

视神经

视神经视神经optic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

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视神经是指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角止的这段神经,全长约42~47mm。

分为四部分:眼内段,长1mm;眶内段,长25~30mm;管内段,长4~10mm;颅内段,长10mm。

视神经(n.opticus)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其纤维始于视网膜的节细胞。

节细胞的轴突于视网膜后部汇成视神经盘后穿过巩膜,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于眶内行向后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止于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

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分别与相应的三层脑膜相延续。

因此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伸到视神经周围,故在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

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

从视盘开始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

全长约42~47mm .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一)球内段: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 是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

神经纤维无髓鞘,但穿过筛板以后则有髓鞘。

由于视神经纤维通过筛板时高度拥挤,临床上容易出现盘淤血、水肿。

(二)眶内段:系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

全长约25~35mm,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为通过骨性视神经管部分。

长约6mm。

本段视神经与蝶窦、后组筛窦等毗邻,关系密切。

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称为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

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

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视觉系统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神经网络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在人类大脑中完成。

下面将从神经网络调节的机制、视觉系统的组成以及调节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网络调节的机制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主要由大脑的视觉皮层、视觉连通通路和神经传递物质等组成。

在这个调节机制中,大脑的视觉皮层将视觉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并传递给其他脑区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解读。

视觉连通通路则负责传递和整合来自视网膜的视觉信号,将其传递给大脑。

同时,神经传递物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也参与了神经网络调节过程。

这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可以调节视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影响视觉系统的感知和处理。

二、视觉系统的组成视觉系统由视觉器官、神经传递通路和视觉中枢组成。

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它们是接收外界光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传递通路是将视觉信息从视觉器官传递到大脑的途径,其中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和视觉皮层等。

视觉中枢是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区域,包括了视觉皮层、丘脑和杏仁核等。

三、神经网络调节的重要性神经网络调节是视觉系统正常工作的保障,它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和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网络的调节,大脑能够对不同的视觉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比如对光线的调节、对运动的感知等。

此外,神经网络的调节还可以对注意力的分配进行调节,使大脑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解读视觉信息。

总之,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它通过大脑的视觉皮层、视觉连通通路和神经传递物质等组成来实现。

这种调节机制对视觉系统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它能够调节视觉信息的处理、感知以及注意力的分配。

进一步了解视觉系统的神经网络调节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视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研究和治疗视觉障碍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视觉神经生理

视觉神经生理

视觉神经⽣理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钳记录:离⼦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的活动电流⼀部分向突触后流⼊,使兴奋性发⽣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物学的研究⽅法:神经⽣物学从离⼦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物电的形式进⾏的,可运⽤临床视觉电⽣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膜机制1、视⽹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平细胞、双极细胞、⽆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增⼤,即以调幅的⽅式编码信息。

产⽣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个临界的⽔平,则产⽣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

5、暗电流:是指在⽆光照时视⽹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进⼊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

视觉神经生理学课件 视网膜电图

视觉神经生理学课件 视网膜电图

特殊ERG
• 黄斑或局部ERG、多焦ERG & 图形ERG • 光感受器早期电位 • 暗视阈值反应,STR • 明视负波反应,PhNR • 直流电ERG • 长时程闪光ERG(ON和OFF反应) • 超强闪光ERG、双闪光ERG、色光ERG • 暗适应和明适应 • 刺激强度/反应振幅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产生机制及起源
• ERG的测量
– 潜伏期 – 峰时(隐含期) – 振幅
• OPs的测量
– ……
• 30Hz闪烁反应
– ……
二、技术参数
• 电极种类
– Burian-Allen电极、DTL电极、ERG-jet电极、 皮肤电极
• 刺激参数
– 刺激光波长、刺激强度、背景亮度、刺激时间
• 记录
– 先记录暗视ERG,后记录明视ERG – 三种电极:记录电极、参考电极、接地电极
Fundus photograph in patient with latestage RP with the classic triad. Bone-spicule retinal pigmentation (black arrow), retinal vessel attenuation (white arrow) and waxy disc pallor (red arrow).
标准ERG
• 由ISCEV规定的五项检查组成 – 暗适应弱闪光ERG – 暗适应强闪光ERG – 震荡电位 – 明适应强闪光ERG – 明适应闪烁E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
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 ISCEV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 平装:205页 • 定价:150元 • ISBN:7530433989 • 尺寸: 28.5 x 21 x 0.8 cm

视觉生理心理学关键知识点

视觉生理心理学关键知识点

视觉生理心理学关键知识点视觉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学科。

通过了解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

本文将介绍视觉生理心理学的关键知识点,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

1.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视觉感知是指人类对视觉输入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人眼接收到的光信号经过视网膜、视神经和大脑的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这个过程涉及到光线的折射、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神经元的神经传递等多个环节。

2.视觉感知的层次视觉感知可以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层次。

低层次的视觉感知主要包括图像的边缘检测、颜色感知、运动检测等基本特征的提取。

高层次的视觉感知则涉及到对物体的识别、场景的理解等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

3.视觉注意力视觉注意力是指我们对视觉输入中某些特定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加工能力。

在面对大量视觉信息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能注意到其中一小部分。

视觉注意力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选择性地注意到某些信息,以及这种选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4.视觉错觉视觉错觉是指我们在感知过程中对视觉输入的错误解读。

这些错觉可能是由于感觉器官的特性、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或者是文化经验等因素引起的。

经典的视觉错觉包括莱斯利错觉、赫姆勒格图案等。

通过研究视觉错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特点和限制。

5.颜色感知颜色是视觉感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对颜色的感知是通过视网膜上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感光细胞来实现的。

这三种感光细胞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它们的相对激活程度决定了我们对不同颜色的感知。

6.双眼视觉双眼视觉是指我们通过两只眼睛同时接收到的视觉输入。

由于两只眼睛的位置不同,它们接收到的视角也不同。

大脑通过比较两只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可以实现深度感知和立体视觉。

7.视觉记忆视觉记忆是指我们对过去所见视觉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能力。

通过视觉记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和操作大量的视觉信息。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

彩度相同,明度下降
视觉神经生理学
色彩的轻重错视
明(浅)色感觉轻,暗(深)色感觉重;
视觉神经生理学
明度
明度与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及照明的强度成正相关,但 往往受视觉感受性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暗环境-白纸和亮环境-黑墨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混合
• 概念:任何颜色都可由三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 • 最优三原色:红、绿、蓝
视觉神经生理学
锥体视觉或明视觉(photopic vision):
• 锥体细胞的感光灵敏度低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亮度为3cd/m2 (坎德拉/平方米)以上的光亮条件下起作 用 • 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视觉神经生理学
第二节 颜色系统与理论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系统
• • • • 颜色三特性(色调、饱和度和明度)相互联系构成 Newton色环(二维)——颜色混和规律 三维立体橄榄色图: CIE色度图:
视觉神经生理学
Newton色环
• 将短波末端(紫末端)与长波末端(红末端)衔接起 来,并加上紫红色,得到环形的色谱环,色调沿着圆 周按顺序排列,白色位于圆心。——牛顿色环
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分光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视觉: 是视觉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反 映了视觉系统分辨光的不同波长特性 的能力。
多少范围波长的光可被人 眼发觉并产生颜色?
视觉神经生理学
世界上存在的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它 只有波长的差别,而没有颜色的差别。
视觉神经生理学
可见光谱:
420nm
颜色 红 橙 黄 波长(nm) 700 620 580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的概念: 不同波长(380-760nm)的可见光引起的一 种主观感觉,是观察者的一种视觉经验。

视觉系统神经调节机制

视觉系统神经调节机制

视觉系统神经调节机制视觉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视觉刺激。

这个复杂的系统在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的过程中,受到神经调节的精细控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视觉系统神经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一、光线调节人眼的晶状体是视觉系统中主要的光线调节器官。

它通过改变自身的曲率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焦距,从而使图像能够清晰地投射在视网膜上。

这一过程主要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促使晶状体变扁平,使眼球对远处物体的光线更容易聚焦,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使晶状体增加弯曲程度,让眼球对近处物体的光线更容易聚焦。

二、瞳孔调节瞳孔是人眼中的光线调节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

在明亮的环境下,瞳孔会收缩以减少过量的光线进入眼球;而在昏暗的环境下,瞳孔则会扩张以增加光线的入射量。

这种调节是由自主神经系统中的瞳孔括约肌和散瞳肌共同完成的。

交感神经系统刺激瞳孔括约肌收缩,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刺激散瞳肌扩张。

三、颜色调节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主要通过视锥细胞完成。

视锥细胞分为S锥细胞(对蓝色敏感)、M锥细胞(对绿色敏感)和L锥细胞(对红色敏感)。

这些视锥细胞的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了蓝色和紫色的感知,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则增强了红色和黄色的感知。

四、眼球运动调节眼球运动的调节是视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眼球的运动包括眼球的注视、追踪和调整等功能,这些运动都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细致调节。

眼球运动主要通过脑干中的视动眼核和展神经核来控制,这些核团经过复杂的神经回路与其他脑部结构相互联接,从而完成对目标物体的精确注视和跟踪。

五、保护性调节视觉系统还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调节机制,以保护眼睛免受外界刺激的伤害。

例如,在强光刺激下,我们会自动眯起双眼,以减少光线进入眼睛;而在眼睛受到异物或刺激性物质的侵入时,眼睛会自动进行眨眼反射,以清除这些不良刺激并保护眼球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一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从离子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水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的,可运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人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网膜机制1、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网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即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一个临界的水平,则产生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无。

5、暗电流:是指在无光照时视网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子进入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一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水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

ii.色度型(C型)反应的极性随波长而异iii.感受野大b)双极细胞(感受野呈中心-周围相拮抗的同心圆式结构)i.给光-中心双极细胞:光照时兴奋ii.撤光-中心双极细胞:撤光时兴奋c)无长突细胞(独特的瞬变型反应)i.光照开始时,细胞迅速去极化(ON反应);光照持续时,迅速回落到原先的膜电位水平,在光照停止时,出现相似的瞬变去极化反应(OFF)反应。

ii.峰电位与光强无关。

d)神经节细胞i.中心-周围拮抗的同心圆式构型:当用光电照射感受野中心时,细胞呈现一种极性的分级电位,而当用环状光照射感受野周围时,呈现相反极性的分级电位。

7、光感受器的光电转换机制化学变化: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

在暗视下,视黄醛以11-顺型的形式存在,自发地与视蛋白合成为视紫红质。

光照射时,11-顺视黄醛异构化为全反型,视紫红质发生一系列构型变化(产生中间产物间视紫红质II),最终导致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

黑暗条件下:外段内cGMP保持高浓度,从而使外段膜上由cGM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经该通道内流(暗电流),引起光感受器去极化,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环路。

光照时:视紫红质构型变化产生间视紫红质II,并与转导蛋白结合,转导蛋白上的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

激活膜上的PDE,PDE使cGMP水解,从而使外段内cGMP浓度下降,钠通道开放数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8、视网膜信号的电学传递通过缝隙连接的结构实现;化学信号传导通过谷氨酸(兴奋性递质)、GABA(抑制性递质)进行。

9、中央周围拮抗的形成机制视网膜感受野的中央周围拮抗现象主要存在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但起源于双极细胞,通常情况下,根据给光反应可以分为ON双极细胞和Off双极细胞,其形态学上的主要差异在于跟光感受器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类型,前者为嵌入型,后者为平坦型,其突触后膜上分布的谷氨酸受体类型也存在差异。

ON双极细胞中央周围拮抗现象产生的原理,当光照射到感受野中央时,光感受器细胞会兴奋,发生超极化,抑制其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从而引起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含量减少,导致下一级神经元ON双极细胞兴奋,因此中央为兴奋区;当光照射到感受野外周时,光感受器细胞同样会兴奋,发生超极化,但不同的是此处的光感受器细胞没有直接与ON双极细胞相连,而是与水平细胞相连,兴奋水平细胞,通过平坦型突触传导至ON双极细胞,会抑制ON双极细胞兴奋,因此外周为抑制区。

由于视网膜中的ON神经节细胞只与ON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off神经节细胞只与Off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所以最终多个双极细胞叠加形成的神经节细胞感受野也会呈中央周围拮抗表现。

视觉的中枢机制1、外侧膝状体组织分层及其传入、传出神经纤维的投射规律外膝体在灵长类可分为6层,每一层只接受一只眼的输入,猴的2、3、5层只接受同侧的传入纤维,1、4、6层只接受对侧眼的传入神经纤维。

从外膝体至枕叶皮质之间的一段,因神经纤维呈扇形散开,故称视放射。

是由外膝体交换神经元后的神经纤维组成。

2、灵长类视皮层V1和V2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染色体点V1区染色为斑块状,表现为密密麻麻的深斑,每一斑为椭圆形,这些斑点排列成行。

研究证实V1斑点区是颜色敏感神经元集中的区域V2区染色为宽和窄的深色条纹,其间由亮条纹分隔,其中,深色窄条纹区与立体深度信息处理相关,而亮条纹区则可能与性状信息的编码有关。

3、大细胞层:1、2层视觉发育1、视觉发育:是指视觉神经系统从胚胎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结构及功能从不成熟向成熟状态变化的过程。

2、正视化:睁眼后,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开始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被称为正视化。

正视化机制作用表现:外界环境刺激视网膜释放某种生长因子,经过未知的方式传递至巩膜,调控巩膜壁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使其生长方向始终朝向物像焦点,尽可能保证成像最清晰。

表现:角膜变平,晶状体增厚,眼轴变长,屈光度数下降。

4~6岁开始正视化。

3、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人和动物出生时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在生后一定时期的发育过程中,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及时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

关键期为3~4岁,终止期7~8岁。

4、正常儿童视力的低限为:5~6岁≤0.8;4~5岁≤0.6;3~4岁小于0.45、弱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的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分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治疗:解除形觉剥夺、解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

6、关键期终止机制:GABA抑制性回路逐渐增强、PNNs发育日益成熟、tPA水解活性降低7、婴幼儿视功能的客观评价方法:视动性眼球震颤、优先注视法或选择观看法、视觉诱发电位。

8、婴儿视功能的主观评价方法:瞬目反射(7~8周)、固视和跟踪注视、对遮盖的拒绝试验、遮盖试验、直接定位取物试验、选球试验、旋转婴儿试验。

9、视网膜发育a)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视锥细胞、无长突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muller细胞。

b)胚胎3w视泡折叠凹陷产生视杯; 4m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育成熟,呈现出六边形细胞形态并发育出微绒毛与感光细胞的突起相嵌合。

c)出生后:视网膜10层细胞结构基本形成;d)出生后四年中i.黄斑区无视杆细胞区缩小ii.Cone内节粗圆,外节细短,往细长方向发展iii.黄斑区视锥细胞密度增加10、视路发育a)视神经的髓鞘化在胚胎7m开始于视交叉,出生后1m在筛板处停止。

b)出生后,视皮质突触联系的数量接近成人。

10、9岁时立体视锐度达40″;8w分辨红色,4y基本发育正常。

二元学说1、二元学说:视觉功能与环境亮度有密切的关系。

明视觉主要与视锥细胞活动有关,工作环境亮度在10~3*104cd/m2之间。

暗视觉主要与视杆细胞活动有关,环境亮度在10-3cd/m2以下。

环境亮度介于两者之间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起作用,成为间视觉,这就是视觉的二元理论或称二元学说。

2、暗适应:当从以视锥细胞活动为主的明亮处突然进入黑暗处,开始时一无所见,但是,随着在暗处停留时间的逐渐增加,人眼对光的感受性或者敏感度逐渐增加,渐渐能够觉察到暗处的物体,转变为以视杆细胞为主的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3、明适应:从视杆细胞活动为主的黑暗处,突然来到明亮处时,最初感到眼前一片眩光,不能看清物体,但是稍待片刻后就能恢复视觉,转换为视锥细胞活动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4、光色间隔:由于环境亮度变化,在色觉和光觉之间产生一个光觉和色觉的间隙称为光色间隔。

机制是由于在亮度很低的条件下,视功能完全由视杆细胞产生,而视杆细胞没有识别颜色的功能,只有亮度逐渐增加到视锥细胞开始工作时才能产生色觉。

红光例外。

5、二元学说的佐证:暗适应曲线、purkinje现象、光色间隔;6、暗适应曲线:7、正常人暗适应曲线的特点视觉系统的光反应阈值降低和敏感度升高的过程。

正常眼的适应过程:最初5min 对光敏感度提高很快,以后渐慢;至8~15min对光敏感度又增加,15min时又增加,约30min达到完全暗适应状态,光敏感度最高,之后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8、明、暗视觉的光谱敏感性特点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明视时,敏感峰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

从明视状态转变为暗示状态,光谱敏感曲线移向短波段,长波段的相对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增高,敏感峰移至光谱的蓝绿部分,光谱敏感性的这种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位移。

9、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比较视野学1、视野(visual field):当一眼注视空间某物体时,它不仅能看清该物体,同时也能看见注视点周围一定的物空间,其所能全部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该眼的视野。

2、正常视野:正常眼(单眼或双眼)固视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正常视野。

包括①视野的绝对边界达到一定范围(上方56°,鼻侧65°,下方74°,颞侧91°);②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

3、差别光阈值:在恒定背景亮度下,刺激光标(光斑)的可见率为50%时,该刺激光强度与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即差别光阈值(光敏感度)。

4、生理盲点:视乳头在视野颞侧旁中心区形成一个恒定的绝对暗点,其中心距固视点颞侧15.5°,水平经线下1.5°。

5、动态视野检查:某一刺激强度光标由不可见区向可见区移动。

6、静态视野检查:光标不动,通过逐渐增加光标刺激强度测量视野中的某一点的光敏感度或光阈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