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行云计算模式的建筑结构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供应链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供应链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3)1.1 项目背景 (3)1.2 需求分析 (3)2.1 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需求 (3)2.2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需求 (3)2.3 风险监控与预警需求 (4)2.4 智能决策支持需求 (4)第二章:智慧供应链平台架构设计 (4)2.1 平台架构总体设计 (4)2.2 关键技术选型 (5)2.3 系统模块划分 (5)第三章:云计算技术在智慧供应链中的应用 (6)3.1 云计算技术概述 (6)3.2 云计算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6)3.2.1 数据存储与管理 (6)3.2.2 业务协同与协作 (6)3.2.3 供应链金融服务 (6)3.2.4 智能决策与优化 (6)3.3 云计算技术优势分析 (7)3.3.1 弹性扩展 (7)3.3.2 高效利用 (7)3.3.3 安全可靠 (7)3.3.4 灵活接入 (7)3.3.5 跨平台整合 (7)第四章:数据集成与处理 (7)4.1 数据集成策略 (7)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8)4.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8)第五章:供应链协同管理 (9)5.1 协同管理机制设计 (9)5.1.1 设计原则 (9)5.1.2 设计内容 (9)5.1.3 设计方法 (9)5.2 协同作业流程优化 (9)5.2.1 优化目标 (10)5.2.2 优化方法 (10)5.3 协同绩效评估 (10)5.3.1 评估指标体系 (10)5.3.2 评估方法 (10)5.3.3 评估结果应用 (11)第六章:供应链金融服务 (11)6.1.1 定义与背景 (11)6.1.2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1)6.2 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 (11)6.2.1 产品设计原则 (11)6.2.2 金融产品创新 (12)6.3 风险控制与管理 (12)6.3.1 风险类型 (12)6.3.2 风险控制措施 (12)6.3.3 风险管理策略 (12)第七章:智慧供应链平台开发与实施 (12)7.1 开发流程与方法 (12)7.1.1 需求分析 (12)7.1.2 设计阶段 (13)7.1.3 开发阶段 (13)7.1.4 代码审查与版本控制 (13)7.2 系统测试与优化 (13)7.2.1 单元测试 (13)7.2.2 集成测试 (13)7.2.3 系统测试 (13)7.2.4 优化与调整 (13)7.3 项目实施与推广 (13)7.3.1 项目启动 (13)7.3.2 项目实施 (13)7.3.3 培训与支持 (14)7.3.4 推广与拓展 (14)7.3.5 持续改进 (14)第八章:平台运维与维护 (14)8.1 运维管理策略 (14)8.1.1 管理体系构建 (14)8.1.2 自动化运维工具 (14)8.1.3 运维团队建设 (14)8.2 故障处理与恢复 (15)8.2.1 故障分类与处理流程 (15)8.2.2 故障处理与恢复策略 (15)8.3 平台升级与优化 (15)8.3.1 平台升级策略 (15)8.3.2 平台优化策略 (16)第九章:项目效益分析与评估 (16)9.1 经济效益分析 (16)9.1.1 投资回报分析 (16)9.1.2 成本效益分析 (16)9.2 社会效益分析 (17)9.2.1 产业升级 (17)9.2.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7)9.2.4 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7)9.3 综合效益评估 (17)9.3.1 经济效益评估 (17)9.3.2 社会效益评估 (17)9.3.3 综合效益评估 (17)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1 行业发展趋势 (17)10.2 技术创新方向 (18)10.3 发展前景与挑战 (18)第一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1.1 项目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设计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现代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大规模计算和高度并行的应用场景下,设计一个高性能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何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提出一种设计思路,以实现高性能并行计算。
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在硬件层面上如何组织计算单元、内存和互联网络等组件,以实现各处理单元之间的高效通信和并行计算能力。
一种常见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是多核处理器集群。
多核处理器集群由多个处理器核心组成,每个核心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的指令,从而实现并行计算。
每个处理器核心拥有自己的缓存和寄存器,通过共享内存或者消息传递机制进行通信。
通过合理地设计处理器核心的数量和互连网络的结构,可以实现高性能的并行计算。
在设计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处理器核心的设计。
处理器核心是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单元,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并行计算机的性能。
为了实现高性能的并行计算,处理器核心需要具备高性能的浮点计算单元、多级缓存、乱序执行和分支预测等特性。
此外,处理器核心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功耗和散热等问题,以保证在高负载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其次是内存子系统的设计。
内存的访问延迟和带宽是限制高性能并行计算的重要因素。
为了减少内存访问的延迟和提高带宽,可以采用多级缓存、高速内存和内存一致性机制等技术手段。
此外,还可以通过将数据和任务分布到不同的内存节点上,以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和并行计算效率。
第三是互连网络的设计。
互连网络负责连接处理器核心和内存节点,为它们提供高效的通信通道。
在设计互连网络时,需要考虑带宽、延迟、拓扑结构和路由算法等因素。
常用的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全互连、多维互连和树状互连等,而路由算法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计算需求来选择。
最后是编程模型和软件支持。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需要与相应的软件开发环境相匹配,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并行编程接口和工具。
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研究
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研究一、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任务的数量和复杂性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
传统的单处理器计算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并行计算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许多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包括共享存储模型、分布式内存模型和图形处理器模型等。
这些模型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对这些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硬件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新并行计算模型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改进,如多核处理器、GPU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等,也为新并行计算模型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在并行计算编程模型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共享存储模型、分布式内存模型和图形处理器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分布式内存模型方面,本文将介绍一致性哈希、目录一致性协议等相关技术。
在图形处理器模型方面,本文将探讨通用计算GPU和图形处理器编程模型(GPGPU)的发展及其在密码学、科学计算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
在并行计算系统架构方面,本文将分析多种计算系统的结构,如层次结构、众核计算系统和可扩展计算系统等。
本文还将关注如何提高并行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性能和容错性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对并行计算编程模型及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的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并行计算的重要性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需求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并行计算逐渐成为解决复杂计算问题和提高计算效率的关键手段。
并行计算不仅能够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提升计算效率:并行计算通过在多个处理器上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缩短了问题的解决周期。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深入,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模式,具有高效、灵活、可扩展等优点,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
一、系统架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主要由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四个部分组成。
1、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
2、平台层:包括云计算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等,提供基础的软件开发、运行和管理服务。
3、应用层:包括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具体的政务服务。
4、用户层: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获取政务服务。
二、应用部署方案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部署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资源规划:根据政务需求和业务特点,规划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
2、应用系统设计: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设计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3、平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部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配置、中间件配置等。
4、测试与优化:对部署的应用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5、用户接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接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政务服务。
三、优势与价值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具有以下优势和价值:1、提高效率:云计算的高效性能和可扩展性,使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政务数据和事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2、降低成本:通过云计算的资源共享和按需付费模式,可以降低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提高服务质量: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可以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2024年)并行计算第并行算法的设计ppt课件
运用并行计算技术加速基因序列的比对和分析,促进生物医学研究 的发展。
28
工程仿真领域
01
流体动力学仿真
通过并行算法模拟流体的运动状 态,以优化飞行器、汽车等交通 工具的设计。
02
03
结构力学仿真
电磁场仿真
利用并行计算技术对建筑物、桥 梁等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优化, 提高工程安全性。
运用并行算法模拟电磁场的分布 和传播,以改进电子设备和通信 系统的性能。
高速互联网络
用于连接处理器和存储器,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 的数据传输,保证并行计算的效率。
2024/3/26
5
并行计算的软件支持
并行编程模型
包括消息传递模型、数据并行模型和 共享内存模型等,为并行计算提供抽 象的编程接口。
并行编程语言
如MPI、OpenMP、CUDA等,这些 语言提供对并行硬件的直接支持,使 程序员能够方便地编写并行程序。
2024/3/26
并行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
通过并行处理多个子序列的比较和合并操作,加速 最长公共子序列的求解过程。
并行最短编辑距离算法
将编辑距离的计算过程拆分成多个步骤,每 个步骤可以在多个处理单元上并行执行,从 而加快计算速度。
18
04
现代并行算法设计
2024/3/26
19
分布式并行算法
2024/3/26
11
并行算法的性能评价
加速比
衡量并行算法相对于串行算法的速度提升程度。
效率
衡量并行算法在给定资源下的性能表现。
2024/3/26
12
并行算法的性能评价
• 可扩展性:衡量并行算法在增加处理单元 数量时的性能提升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选题的背景 (1)1.1.2 选题的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国外研究现状 (2)1.2.2 国内研究现状 (4)1.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5)第二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理论概述 (7)2.1云计算 (7)2.1.1 云计算的历史 (7)2.1.2 云计算的概念 (7)2.1.2 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 (9)2.2云计算的交付模式和部署方式 (10)2.3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2)2.3.1 文件系统技术 (12)2.3.2 并行数据处理技术 (12)2.3.3 虚拟化技术 (13)2.4数字图书馆 (13)2.4.1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13)2.4.2 数字图书馆基本模式 (13)2.4.3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理论 (14)2.5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应用 (16)2.6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 (17)第三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的架构研究 (20)3.1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逻辑架构 (20)3.2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架构模型 (21)3.2.1应用层 (21)3.2.2平台服务层 (22)3.2.3基础设施服务层 (22)3.2.4云客户端 (22)3.3数字图书馆实践云计算的策略 (22)3.3.1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规划策略 (23)3.3.2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策略 (23)3.3.3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安全策略 (23)3.4数字图书馆向云演进的路线图 (24)3.5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运行流程 (26)3.5.1 信息资源描述 (26)3.5.2 信息资源匹配 (26)3.5.3 信息资源调度 (27)3.5.4 信息资源发布 (27)第四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 (28)4.1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8)4.1.1图书管理资源池和个人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池 (28)4.1.2 总体架构描述 (29)4.2云服务平台数据库服务器架构设计 (30)4.2.1 数据库服务器总体方案设计 (30)4.2.2数据库的访问 (31)4.3云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器架构设计 (31)4.3.1 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平台设计 (31)4.3.2虚拟化服务器的选择 (32)4.3.3 VMware虚拟化管理工具 (32)4.4云服务平台网络架构的设计 (33)4.5云服云服务平台集中存储架构设计 (34)4.6云服务平台实现流程 (35)4.6.1基于Google APP Engine的实现流程 (35)4.6.2基于亚马逊AWS的实现流程 (36)结束语 (37)表目录图目录图1云计算与电力系统类比图 (9)图2 基于云计算数字图书馆逻辑图 (20)图3 基于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参考架构图 (21)图4 数字图书馆云演进示意图 (25)图5 系统总体架构 (29)图6 业务体系架构图 (30)图7 虚拟化管理工具工作示意图 (32)图8 网络架构图 (34)图9 云服务平台实现流程图 (35)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集约化这一目标也受到了严重挑战,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也逐渐由模拟状态越来越向数字状态转变,数字图书馆开始进入云计算时代。
C/S模式并行计算架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
C/S模式并行计算架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刘赟;王永贵【摘要】In response to current researches neglecting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 dynamic task allocation parallel computing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the hardware, network and software designing. The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computing efficiency.% 针对现有的研究忽视资源有限等实际问题的不足,通过计算机硬件、网络搭建和软件设计,构建动态任务分配的并行计算系统,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基于C/S模式的并行计算系统的实现方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能够实现计算程序和计算节点的灵活部署、动态组合,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5页(P889-893)【关键词】并行计算;软件架构设计;C/S模式;动态任务分配【作者】刘赟;王永贵【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指挥自动化研发与应用中心,北京102308;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指挥自动化研发与应用中心,北京1023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并行计算是当今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复杂计算程序之间的交互处理、计算模型研究等方面,对工程实践中面临的资源有限和计算方法、计算类型各异等实际问题关注较少[1-10].本文利用现有网络和硬件设备,通过合理的软件架构设计,提升了并行计算性能,实现并行计算系统软硬件的动态重组和扩充[11-12].1 并行计算架构设计传统的计算软件一般为串行化工作模式,采用一对一的传输应答策略,同一时段只能执行一个工作流程,执行效率低下,系统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软件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软件功能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软件的性能要求也更高.为满足不断变化和扩展的需要,体系化设计的思路在软件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软件模块划分更加精细化,即单一模块实现单一功能,模块内部高耦合,模块之间松耦合,以适应软件系统后续的集成与扩展.从硬件来看,当今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其性能以摩尔定律的速度更新换代,导致现有硬件资源很快面临淘汰,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因此,本文将充分利用已有硬件资源,并有效提升软件性能,进而构建一套高效实用的计算系统.为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实现并行计算任务的动态分配、快速计算,本文采用3层分布式架构模型搭建并行计算系统.1.1 机群系统机群是一组独立的计算机(节点)的集合体,节点间通过高性能网络连接,各节点可以作为单一的计算资源供交互式用户使用,还可以协同工作并表现为一个单一的、集中的计算资源供并行计算使用.机群是一种造价低廉、易于构建并且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并行体系结构[13].因此,采用上述搭建机群系统的策略,实验室中性能各异的计算机均可纳入机群系1.2 并行计算系统并行计算系统组成见图1,其中:1)设置服务器端,用于接收多个客户端发来的不同计算任务申请,并调配现有可用的计算节点给客户端;2)设置客户端,负责处理本次计算任务的输入输出数据收发处理,与各个计算节点上的节点监控模块进行通信;3)设置节点监控模块,监测本节点上运行的计算程序的执行情况;4)计算程序,负责具体计算任务的执行.图1 并行计算系统架构组成Fig.1 Parallel com puting system architecture 1.3 基于工作流并发执行的作业处理通过C/S模式(服务器端/客户端模式)异步网络连接技术,采用多对一传输应答机制,同时接收处理多个客户作业需求.网络通信工作流程见图2.图2 C/S模式异步网络通信流程Fig.2 Asynchronous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cess based on Client/Server mode1.4 计算资源动态分配工程实践中面临大量具有输入输出少、消耗内存大、运算量大、运算过程无数据交互需求等特点的计算任务.针对此类计算任务,可将其封装为单一计算线程的可执行程序,并预先布置在所有计算节点上;在各节点设置节点监控模块,采用进程动态分配技术,并行调用多个计算程序工作.具体执行步骤为:1)客户端通过MPICH并行计算命令远程调用参加本次计算任务的计算节点上的节点监控模块;2)节点监控模块实时读取节点CPU处理器的处理核心数量,按CPU核心数量启动对应数量的计算程序并行执行;实时监控当前节点上所有计算程序的运行状态;3)节点监控模块通过TCP/IP网络通信协议将当前节点的计算状态返回给客户端;4)客户端负责收集齐参加本次计算任务的所有节点的状态返回值后,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客户端将本次计算任务的结果上报给服务器端.综上可知,假设1次计算任务有X个计算节点参与,每个计算节点的CPU核心数量为Y,那么同时可以有XY个计算程序并行执行,是单线程执行效率的XY倍.本设计方案在作者承担的某重点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5 MPICH并行环境本文采用开源工具MPICH1.4.1p1来构建MPICH并行环境,具体方法为:1)在所有计算节点和客户端安装MPICH1.4.1p1,并将安装路径C:\Program Files\MPICH2\bin加入系统环境变量path;2)为所有计算节点和客户端设置统一的管理员账户和密码(例如,Administrator/pwd),实现在客户端统一调度网络内所有节点上的并行计算程序的功能;3)利用MPICH的注册工具wmpiregister.exe注册管理员账户,或采用命令行方式“mpiexec–register”注册管理员账户;4)至此,可以实现并行计算程序在客户端的远程调用.例如,在客户端执行如下命令:mpiexec-hosts 2 192.168.0.1 192.168.0.2 d:\mpitest\test.exe即可在192.168.0.1、192.168.0.2这2个节点上分别执行程序test.exe.2 并行计算系统实现方法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给出 2010开发环境下的C#代码示例.2.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异步TCP/IP实现技术1)TPC/IP异步通信.TPC/IP在同步方式下接收、发送数据以及监听客户端连接时,在操作没有完成之前会一直处于阻塞状态.对于那些完成时间较长的任务,例如本文所述节点计算程序运行时间较长的情况,使用同步操作将出现阻塞,导致无法处理下一个客户端的计算任务请求.采用异步操作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异步操作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一个操作没有完成之前进行其他操作.Net框架提供了一种名为Async Callback(异步回调)的委托,该委托用于引用异步操作完成时调用的方法[14-15].2)服务器端实现技术.使用Tcp Listener类提供的 Begin Accept Tcp Client方法开始接收新的客户端连接请求.利用此方法,系统会自动利用线程池创建需要的线程,并在操作完成时利用异步回调机制调用提供给它的方法(例如,用户定义的 Accept Client Callback函数),同时返回相应的状态参数,例如:Async Callback callback = new Async Callback(Accept Client Callback); tcplistener.Begin Accept Tcp Client(callback,listener);在回调函数中,还必须调用End Accept Tcp Client方法完成客户端连接:void Accept Client Callback(IAsync Resultar){//回调代码...TcpListener my Listener= (Tcp Listener)ar.AsyncState;Tcp Client client=my Listener.End Accept Tcp Client(ar);...}程序执行End Accept Tcp Client方法后,会自动完成客户端连接请求,并返回包含底层套接字的Tcp Client对象,从而实现主程序与客户端的通信.3)客户端实现技术.利用Tcp Client类的Begin Connect方法,通过异步方式向远程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例如:Async Callback demo Callback=new Async Callback(Demo Callback); client.Begin Connect(服务器 IP,服务器端口号,demo Callback,client); ...void Demo Callback(IAsync Resultar){...client=(Tcp Client)ar.Async State;client.End Connect(ar);...}在自定义的Demo Callback中,通过获取的状态信息得到新的Tcp Client对象,并调用End Connect结束连接请求.4)发送数据处理技术.在客户端已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可利用Network Stream类的Begin Write方法发送数据.Begin Write方法用于向一个已经成功连接的套接字异步发送数据,程序调用Begin Write后,系统会自动在内部产生单独执行的线程中发送数据.Network Stream network Stream=tcpClient.Get-Stream();...byte[] bytes Data= System.Text.Encoding.UTF8.Get Bytes(str);network Stream.Begin Write(bytes Data,0,bytes-Data.Length,new Async Callback(Send Data Callback),network Stream);network Stream.Flush();...void Send Data Callback(IAsync Result ar){...network Stream.End Write(ar);...}5)接收数据处理技术.与发送数据类似,在客户端已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可利用Network Stream类的Begin-Read方法接收数据.Begin Read方法用于向一个已经成功连接的套接字异步接收数据,程序调用Begin Read后,系统会自动在内部产生单独执行的线程中接收数据[16].例如:Network Stream stream=tcp Client.Get Stream();...byte[] bytes=new byte[tcp Client.Receive-Buffer Size];stream.Begin Read(bytes,0,bytes.Length,Read Data Callback,stream); network Stream.Flush();...void Read Data Callback(IAsync Resultar){...Network Stream ns=(Network Stream)ar.Async-State;int count=ns.End Read(ar);...}2.2 节点监控模块的并行实现技术1)引入MPICH的动态库及其相关函数,例如:[DllImport("mpich2mpi.dll")]public static extern int MPI_Init(ref int argc,Int Ptr args);2)定义程序中所需要的与MPI有关的变量,例如,MPI_MAX_PROCESSOR_NAME是MPI预定义宏,表示允许机器名字的最大长度;3)MPI程序的开始和结束必须是MPI_Init和MPI_Finalize函数,分别完成MPI程序的初始化和结束工作;4)在MPI_Init和MPI_Finalize函数之间是MPI程序的主程序体,用于编程人员完成各种MPI过程的定制调用和C语句[17].3 结束语应用本文设计的C/S模式并行计算框架及其实现方法的工程实践表明:1)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系统不应单纯依赖于硬件设备性能的提升.利用科学合理的软件架构设计,可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显著提升系统计算性能和效果.2)基于C/S模式的并行计算架构设计思路适用于各计算程序相对独立、无进程间数据交互的大数据量计算,能够实现计算程序和计算节点的灵活部署、动态组合,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计算程序间需要频繁进行数据交互、同步的紧耦合计算系统的构建方法.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GUNARATHNE T,ZHANG Bingjing,WU T L,et al.Scalable parallel computing on clouds using Twister4Azure iterative Map Reduce[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3,29(4):1035-1048.[2]TINETTIF G,MENDEZM,De GIUSTIA.Restructuring Fortran legacy applications for parallel computing in multiprocessors[J].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2013,64(2):638-659.[3]QIU Qinru,WU Qing,BISHOPM,et al.A parallel neuromorphic text recognition syste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n a heterogeneous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luster [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13,62(5):886-899.[4]ZHAO Gang,BRYAN B A,KING D,et rge-scale,high-resolution agricultural systems modeling using a hybrid approach combining grid computing and parallel processing[J].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 of tware,2013,41:231-238.[5]DONG Yanhui,LIGuomin,XU Haizhen.Distributed parallel computing in stochastic modeling of groundwater systems[J].Ground Water,2013,51(2):293-297.[6]LEE S,CHOIC,KIM J.Evaluating the suitability of the EGM2008 geopotential model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 using parallel computing on a diskless cluster[J].2013,52:132-145.[7]CHAMON C,MUCCIOLO E R.Virtual parallel computing and a search algorithm using matrix product state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2,109(3):030503.[8]CHOIK,JANGE S.Leveraging parallel computing inmodern video coding standard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2,27(3):1468-1476.[9]ZHANG Y J,JHA M,GU R,et al.A DEM-based parallel computing hydrodynamic and transport model[J].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8(5):647-658.[10]KHAN S U,BOUVRY P,ENGEL T.Energy-efficient high-performance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J].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60(2):163-164.[11]王萃寒,赵晨,许小刚,等.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MPI[J].计算机科学,2003,30(1):25-26.WANG Cuihan,ZHAO Chen,XU Xiaogang,et al.Distributed paralel computing environment:MPI[J].Computer Science,2003,30(1):25-26.[12]王巍,张杰敏.基于树型MPI并行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1,37(12):126-129.WANGWei,ZHANG Jiemin.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PI parallel computing system based on tree structure[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1,37(12):126-129.[13]陈国良.并行算法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7.[14]束长宝,于照,张继勇.基于TCP/IP的网络通信及其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12-3):157-159.SHU Chanbao,YU Zhao,ZHANG work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CP/IP and its application[J].Microcomputer Information,2006,22(12-3):157-159.[15]黄国盛,梁平原,周小清.通过Winsock实现TCP/IP网络通信[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2):153-155.HUANG Guosheng,LIANG Pingyuan,ZHOUXiaoqing.Implementing TCP/IP Network communication by windows sockets[J].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23(2):153-155.[16]马骏.C#网络应用高级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9-77.[17]都志辉.高性能计算之并行编程技术-MPI并行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0.。
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它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现代建筑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加,采用仿真技术来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二、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 建筑结构分析建筑结构分析是计算机模拟应用的最基本领域之一。
在建筑结构分析中,计算机模拟可以用来计算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受力方式、受力大小等。
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避免因设计不良而导致的结构失稳、倒塌等问题的发生。
2. 建筑结构优化通过计算机模拟,能够全面、详细地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并根据分析和模拟结果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
建筑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建筑结构的材料消耗,增强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将建筑结构的成本降低到最低。
3. 建筑结构安全评估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计算机模拟对建筑结构进行安全评估,能够精确、全面地评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从而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在实际施工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4. 建筑结构设计与构造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与构造优化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地分析和优化,从而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同时,还可以对建筑结构的构造进行优化,从而降低建筑的工程造价。
三、计算机模拟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势1. 精度高计算机模拟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时效性强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快速地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缩短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多样性计算机模拟能够进行多种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热力学分析等,丰富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手段和方法。
基于云计算的路径规划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路径规划系统设计与实现云计算的兴起为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路径规划系统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也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基于云计算的路径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路径规划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交通导航、物流配送等方面。
而传统的路径规划系统存在着效率低、计算量大等问题,这时候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系统架构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路径规划系统的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云平台、数据存储和处理、路径规划算法等几个模块。
1. 云平台:选择一个可靠的云计算平台作为系统的基础设施,如阿里云、亚马逊云等。
通过云平台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同时具备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2. 数据存储和处理:路径规划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地理数据,如地理坐标、地图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存储在云平台提供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比如NoSQL数据库。
同时,可以使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数据处理服务,如Hadoop、Spark等,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分析。
3. 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的核心是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可以选择传统的路径规划算法,如Dijkstra算法、A*算法等,也可以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新的路径规划算法,如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
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的计算资源,可以加速路径规划的过程,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三、系统实现基于云计算的路径规划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包括地图数据、道路网络数据等。
将这些数据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库中,并建立索引,以提高数据的检索效率。
2. 路径规划算法设计与实现:选择适合的路径规划算法,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
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计算资源,对算法进行并行计算或分布式计算,以提高路径规划的效率和准确性。
3. 系统集成与优化:将路径规划算法和数据处理模块进行集成,搭建完整的系统框架。
通过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能够在大规模数据和高并发情况下正常运行,并具备一定的容错和恢复能力。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设计杨毅【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出现比较严重的信息冗余和过载情况,提高了用户获取需要信息的难度,为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难题,因此本文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设计了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阐述了其中应用的技术和服务流程、运行机制,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large amo unt of data information are produced,in this case the information redundancy a-nd overload become more serious,people can not obtain inform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a-ll of these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So this pa per design a new digital libraries cloud services platform,which based on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wh at’s more,it make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the service process,oper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is platform,th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will be improved.【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作者】杨毅【作者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41云计算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如虚拟化、规模超大、可扩展性高、易用性、价格低廉价、按需服务等,因此,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一种基于并行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框架研究
一种基于并行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框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生活、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性能的提升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由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内存、硬件等存在硬性限制,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和提高算法、数据结构以及计算模型来提升计算机的性能。
基于并行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框架就应运而生了。
一、什么是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计算简单来说就是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由一个或多个计算节点并行执行,最终将结果集成成最终结果的计算方法。
巨大的计算量需要支持高度并行, 所以挑战在于如何合理地拆分任务并组织计算,具体的工作可以有以下几步:1.任务分割:将任务拆分成更小的子任务。
2.任务直接的依赖关系分析:确定在哪些任务之前或之后必须完成其它任务。
3.任务调度:找到可以运行任务的计算机节点。
4.负载均衡:平衡计算节点中的负载,确保工作平衡二、基于并行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框架有哪些?1. HadoopHadoop 是一个免费的、开源的、使用 Java 编写的分布式计算框架。
它的设计目标是可扩展性,能够部署在成百上千台服务器上,处理 Petabytes 级别的数据。
Hadoop 最初由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开发,现已成为云计算时代的的重要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
2. SparkSpark是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计算框架。
与 Hadoop 相比,它具有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更好的性能。
Spark 可以运行在多个计算资源上,并且与Hadoop生态系统的其他工具很容易集成,例如管理工具、数据存储和分析工具等。
3. StormStorm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它专门用于实时数据处理。
Storm 可以处理实时流数据,并能够在高可靠性的环境中运行。
Storm 是用于构建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数据流处理、实时处理和分析平台的最佳工具之一。
三、并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并行计算的优势是眼前的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并行工程的研究概况综述
并行工程的研究概况综述
目录
• 并行工程概述 • 并行工程的理论基础 • 并行工程的核心技术与方法 • 并行工程的实践与应用 • 并行工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并行工程概述
并行工程的定义与概念
并行工程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论,它强调在 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同时考虑产品生命周 期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制造 、维护等。
探讨并行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 并行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包括 • 向更高层次的系统集成和智能化发展; • 与其他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 并行工程在各领域应用的普及和深化; • 更加注重绿色化、可持续性和全球合作。 • 并行工程未来发展的挑战包括 • 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与衔接;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 缺乏统一的并行工程标准与规范; • 跨领域、跨文化的协同合作与交流。
组织工程
采用并行制造方法,实现了组织工程的快速制造。
并行工程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建筑设计
通过并行工程,实现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协同设计。
建筑可持续性
采用并行设计方法,提高了建筑可持续性,降低了能耗和环境影响。
05
并行工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并行工程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并行工程标准框架
协同设计是指多学科、多领域的设计人员协同工 作,共同完成产品设计任务。
协同设计与并行设计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设 计效率和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供应链与价值链理论
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销售的 整个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
多个环节。
供应链与价值链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优化产品设计方案,提高产品性能和质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研究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由于传统网络服务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局限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遇到的成本高、信息共享能力不足。
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it资源和服务的新范式可以有效地缓解现有的各种瓶颈问题。
本文对云计算的技术特点以及经济性和共享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云计算技术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云计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主要通过部署硬件服务器并购买特定项目管理系统软件来实现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项目管理系统运行后需要特定的专职人员对软硬件进行维护,因此,项目管理成本中包含了一定的系统维护成本,并且该成本通常相对较高,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方面的竞争力,也在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发展。
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作为一种新的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实现硬件、软件、平台以及服务等多种资源的按需获取[1]。
云计算技术是继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之后一次新的it浪潮,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云计算技术基于分布式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将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部署在分布式计算机上,用户无需部署任何复杂的硬件和软件就可以通过网络以按需付费的方式获得无限可扩展的资源[2]。
基于云计算技术,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访问量,动态弹性地增减it资源来满足动态变化的用户规模和应用规模,从而及时进行资源分配、回收和再分配,实现资源的弹性供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3]。
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浪潮的中坚力量,云计算技术不仅让用户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享受丰富的服务,让服务提供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而且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压杆-拉杆模型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压杆-拉杆模型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今工程结构设计中,压杆-拉杆方式组件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其不仅是对结构修复、评估的重要工具,也能够在对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的同时实现加固方案的制定。
对此,即需要能够做好该技术重点的把握,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工程建设当中。
2 加固工程中压杆-拉杆模型应用在混凝土构件分析中,压杆-拉杆的应用方式有以下方面:第一,对结构扰乱区域边界进行确定,并对其边界区域应力进行分析;第二,将扰乱区域结构理想化为铰接桁架,对于该结构来说,其需要具有混凝土压杆工作开展中对于钢筋布置、尺寸以及细节等方面的规定;第三,对模型进行分析,以此对该模型中不同杆件的力进行确定;第四,在获得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模型中不同杆件的承载能力进行校核;第五,对钢筋细节以及节点区进行设计,以此保证钢筋具有足够的细节以及锚固长度,避免碎裂情况发生。
在很多工程中,其都通过对压杆-拉杆模型的应用对反复迭代的过程进行设计,其具体情况为:在对钢筋结构进行评估,使其拥挤程度以及钢筋用量都处于最小值时,迭代可以说是必须的一项内容,对于压杆-拉杆模型来说,其在实际进行分析处理时是按照单个荷载情况进行的。
对此,在实际对程序进行设计时,就需要先做好其荷载控制情况的设计。
对于上述方式来说,在对新结构赶紧进行处理时较为适当,而在修复以及加固工作中,应用方式则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新设计的方式对该类工程进行分析,但需要了解的是,修复同加固工程相比还具有着较多的不同之处。
复杂性方面,在加固工程中对压杆-拉杆模型机型应用主要在结构承载能力评估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于该种评估来说,在对加固数量进行确定时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即在对实际结构强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包括有材料截面以及强度的几何尺寸确认。
在很多情况下,在分析时也需要对由于腐蚀损害而引起的承载力损失进行充分估计,其中包括有混凝土截面以及钢筋截面损失等,可以说,对现有强度进行精确估计在对加固费用的降低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基于云计算的重庆市城乡信息化资源共享设计
第1 O期
代小红 , 等: 基于云计算 的重庆 市城 乡信息化资源共享设计
7 9
这一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病毒感染、 数据丢失 、 设备破坏等。但是在云计算环境下 , 利用云计算服务的冗余
存储 、 容灾机制能有效地解决这一 问题 。云计算 的安全策略和设计是终端接人越多 , 每一个终端就越安全 ,
基金项 目: 重庆市科委项 目资助 ( C S T C 2 0 1 2 C X . R K X A 0 0 0 2 4 ) ;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资助 ( 2 0 1 2 Y B C B 0 5 5 ) 作者简介 : 代小红 ( 1 9 6 9 - ) , 男, 重庆市人 , 教授 , 从 事图像处 理、 模式识别和系统控制研究 .
供 了方便 。
关 键词 : 云计 算 ; 城 乡信 息化 ; 资 源共 享 ; 系统设 计
中图分 类号 : T P 3 1 5 文 献标识 码 : A
云计 算是 伴 随 I n t e r n e t 技 术、 计算 机 技术 发展 形成 的一种 新 型计算 模式 。它 是融 合分 布 式处 理
( D i s t r i b u t e d C o mp u t i n g ) 、 并行 处理 ( P a r a l l e l C o m p u t i n g ) 和 网格计 算 ( G r i d C o m p u t i n g ) 等技 术 发展 形成 的 。云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云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云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企业和组织的关注焦点。
然而,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给传统的计算机设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为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云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我们将从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进而展开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的解析。
最后,我们将介绍系统的实现过程,并分享一些实际案例。
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
在大数据云存储系统的需求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规模、访问频率、安全性要求等因素。
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能够在海量并发访问的情况下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系统还需要支持多种类型的数据存储,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
在系统的架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的方式来处理大数据。
首先,将数据切分为多个小块,并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以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
其次,可以通过引入元数据管理模块来记录和管理数据的相关信息,如数据的位置、拥有者、权限等。
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可以设计主备集群,以应对节点的故障和数据的冗余备份。
另外,为了满足用户的访问需求,可以采用负载均衡策略,将用户请求均匀地分配到多个节点上。
在关键技术的解析中,我们将介绍云存储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首先,数据安全是云存储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同时使用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技术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数据的备份和容灾技术也是保障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手段。
通过数据冗余备份和异地备份,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其次,数据的压缩和索引技术在提高数据存储效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可以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提高系统的存储能力。
同时,通过构建合适的索引结构,可以加快数据的查找速度,提高用户的访问效率。
基于云计算的3d协同工程设计方法
港口科技•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优秀成果
进 人 2 1 世 纪 以 来 得 到 更 多 的 关 注 ,且 随 着 云 计 算 的 发 展 ,不 仅 用 户 成 本 大 幅 降 低 ,而且 工 程 设 计 效 率 也 逐 步 提 高 。161 1 . 3 云计算的应用
云 计 算 的 出 现 也 衍 生 出 越 来 越 多 的 应 用 ,例 如云物联网、云 存 储 、云 游 戏 、云 教 育 、云会议和云 社交 等 。171
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三维协同设 计带来巨大变革1^ ,这对于解决项目设计数据同步 和冲突问题非常有帮助,使得三维设计更加简单。
本文在协同设计、3D 模型和云计算技术等方 面 进 行 大 量 研 究 ,并 提 出 基 于 云 计 算 的 三 维 协 同 设计理念和系统设计方案。试验证明,该方案具有 很髙的效率和较好的性能。
港口科技•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优秀成果
基于云计算的3D 体同工程设计方法
齐 越 , 薛天寒, 房 卓 , 沈 忱 , 苏孟超, 黄 力 , 梅 蕾 , 陈 飞 (交 通 运 输 部 规 划 研 究 院 , 北 京 100028)
摘 要 :为克服传统二维设计方法的缺陷,同时更好地解决当项目参与人员较多时设计的 合并和冲突处理问题,采 用 3D 模型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设计工作方式进 行优 化 。通 过 B IM 技术使传统设计模式由二维转向三维,将建筑物的所有详细参数进 行 联 动 变 化 ,设 计 准 确 性 得 到 提 高 。同 时 ,在 云 计 算 技 术 的 支 持 下 ,提 出 基 于 云 计 算 的 三 维协同设计理念,并开发三维协同工程设计平台。 多系统融合后的设计模型结果表明, 平 台 可 顺 利 完 成 数 据 交 换 和 参 数 设 计 等 工 作 ,能 有 效 处 理 协 同 设 计 中 的 冲 突 问 题 ,大幅 提高工程设计效率。 关键 词 :港 口 ;规 划 ;云计算;BIM;协同设计
2021专业课 工业互联网试题及答案
2021专业课工业互联网试题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边缘计算指的是()处的计算。
•A.服务器••B.网络••C.应用程序••D.接近于事物,数据和行动源头•2 .以下关贵州工业云服务平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2014年11月,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主体的贵州工业云建设团队初步完成贵州工业云平台建设并上线试运行••B.初步形成企业级资源服务、行业级协作服务以及区域级配套服务三个层次的工业云服务体系••C.贵州工业云平台基于航天云网INDICS+CMSS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D.依托航天科工的科技创新及制造资源,面向社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服务,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3 .以下关于虚拟现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四维空间的技术••B.为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C.让使用者可以身临其境般及时地、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D.VR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使用者头、眼和手等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与输出技术等•4 .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技术主要是指()。
•A.对工业互联网作为系统工程开展研发与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整体性技术••B.不包括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各类标准规范构成的标准体系、产业应用模式等••C.从工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层面支撑工业互联网系统搭建与应用实施的各类相关技术••D.包括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工业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5 .()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A.互联网••B.物联网••C.工业互联网••D.移动互联网•6 .富士康科技集团提出了一个在云计算“云大脑”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的新概念()。
基于虚拟仿真的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基于虚拟仿真的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对于创新和高效的设计方法的需求日益增长。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虚拟仿真在新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评估其效果和优势,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对比传统设计方法与基于虚拟仿真的设计方法在效率、准确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差异。
3、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对建筑结构性能优化和成本控制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虚拟仿真技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原理,通过建立建筑结构的数字化模型,模拟其在各种荷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性能表现。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四、实验设备与软件1、高性能计算机:用于运行虚拟仿真软件和处理大规模的数据计算。
2、专业建筑设计软件:如 Autodesk Revit、SketchUp 等,用于创建建筑模型。
3、结构分析软件:如 ANSYS、SAP2000 等,用于进行力学分析和仿真计算。
4、虚拟现实设备:如 HTC Vive、Oculus Rift 等,用于沉浸式的设计体验和效果展示。
五、实验步骤1、设计方案确定首先,根据给定的建筑功能和场地条件,确定初步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考虑建筑的形式、高度、跨度、材料等因素,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二维图纸。
2、模型建立使用专业建筑设计软件,将初步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
确保模型的几何形状、构件尺寸和连接方式等准确无误。
3、材料属性定义为模型中的各种建筑材料赋予相应的物理和力学属性,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密度等。
4、荷载施加根据建筑规范和实际使用情况,施加各种荷载,包括恒载、活载、风载、地震作用等。
5、仿真计算运行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力学仿真计算,获取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
6、结果分析对仿真计算结果进行详细分析,评估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性能表现。
现代设计方法第9章并行设计
将产品分解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并行进行模 块设计和集成。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鼓励不同部门、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 保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运用仿真和建模技术
利用计算机仿真和建模工具,对设计方案进 行评估和优化。
并行设计的工具和技术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用于产品结构和外观设计,支持三维建模和可视 化。
跨部门协作与沟通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标准化和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规范和流程, 确保设计质量和效率。
培训与知识转移
对设计人员进行并行设计方法和工具 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04 并行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汽车行业的并行设计应用
总结词:协同高效
详细描述:汽车行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并行设计方法,各部门协同工作, 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案例二:航空航天领域的并行设计实践
总结词
高精度要求
详细描述
航空航天领域对产品精度要求极高,通过并行设计,各部门同时参与,减少设计误差,确保产品性能 。
案例三:电子产品开发中的并行设计案例
总结词:快速迭代
详细描述:电子产品开发过程中,利用并行设计实现快速迭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提高产品 竞争力。
• 强化项目管理: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和进度安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加强项目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风险。同时,建立有效 的项目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管理流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信息交流
并行设计注重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 串行设计信息交流相对较少,主要在 各环节内部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建筑结构并行云计算的执行过程中,Master占据核心位置,为计算程序的顺利运行提供各种服务并负责任务的调度。为将要执行的MPI程序提供MR-MPI库,同时选择执行Map和Reduce程序的节点机,读取节点机上相应的数据块进行分布式并行计算。同时Master还定期探测worker,当某个testworker任务失败时,相应的map操作将被通知重起。这种计算模式综合了云计算和并行计算的各自优势,在高速计算的同时又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和故障恢复。 高性能计算技术可高效地解决建筑行业中大型复杂结构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等问题,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的提高。本文给出了将Hadoop的MapReduce计算架构与MPI相互整合的应用方法,提出了云计算在建筑结构程序并行化上的应用,为大规模工程计算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并行云计算模式的建筑结构设计
摘 要: 在建筑结构并行计算与云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两种计算技术的软硬件结构及应用方法。云计算及并行计算技术的结合为超高、超长、大跨度复杂建筑工程计算问题提供了实现高效能计算的可能。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并行计算技术,能够为实现建筑结构的高效能计算提供新思路。关键词: 云计算; MPI; 结构计算; MapReduce
超高、超长、大跨度的复杂建筑工程设计涉及大量的复杂计算,对高性能计算技术有着重大的需求。目前,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的高性能有限元分析软件工具主要基于并行计算技术。高性能并行计算以MPI标准为代表[1],其中最为著名且被广泛使用的是由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完成的MPICH,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结构计算软件(如ANSYS、FLUENT、PATRAN)中。然而,MPI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方式是将作业分配给集群,由集群访问以存储区域网络为管理基础的共享文件系统,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网络带宽将限制这种处理方式[2],而新出现的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云计算是IT界新近提出的以Hadoop技术为代表的分布式计算模式,Hadoop的MapReduce模式具有计算节点本地存储数据的特性,能够有效地避免MPI的网络带宽限制问题。相对于MPI赋予程序员的可控性,MapReduce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完成任务。 本文阐述了建筑结构并行计算(MPI)的云计算的应用方法和思想,利用Google的MR_MIP库(Library)结合相应程序接口,发挥两种计算方法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云计算与MPI相互融合。既利用了传统的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的建筑计算软件的丰富资源,又使用云计算技术解决了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1 云计算与Hadoop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的发展[3],是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其基本原理是把计算分配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而不是分配到本地计算机或远程的服务器上,使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类似于互联网。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需要的应用上,并根据自身需求访问计算机及存储系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云计算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某一个成员使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能像商品一样费用低廉取用方便。云计算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网络终端,而不需要用户端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实现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等服务。 IBM于2007年底推出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同时推出许多云计算产品。通过构建一个类似分布式的资源结构,把计算从本地机器和远程服务器转移到类似于互联网的数据中心运行。Hadoop是基于Google Map-Reduce计算模型的开源分布式并行编程框架[4],根据Google GFS设计了自己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5],使Hadoop成为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平台。同时还提供了基于Java的MapReduce框架,能够将分布式应用部署到大型廉价集群上。 Hadoop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和MapReduce两部分构成。HDFS 有着高容错性的特点,并且设计用来部署在低廉的硬件上。它提供高传输率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适合那些有着超大数据集的应用程序。MapReduce依赖于HDFS实现,通常MapReduce会在集群中数据的宿主机上进行最便捷的计算。2 MPI标准 消息传递接口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是支持在异构计算机上进行计算任务的并行平台[6],它是一种编程接口标准,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编程语言。该标准是由消息传递接口论坛MPIF(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 Form)发起讨论并进行规范化。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并行程序的可移植性和使用的方便性。MPI并行计算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库以及软件工具都可以透明地移植,是目前最重要的并行编程工具。MPI的最大优点是其高性能,具有丰富的点到点通信函数模型、可操作数据类型及更大的群组通信函数库。 MPI标准定义了一组具有可移植性的编程接口。设计了应用程序并行算法,调用这些接口,链接相应平台上的MPI库,就可以实现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计算。正是由于MPI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该标准受到各种并行平台上的广泛支持,这也使得MPI程序具有良好的移植性。目前MPI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Fortran 77、Fortran 90以及C/C++;同时,MPI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包括大多数的类UNIX系统以及Windows系统等;同时还支持多核、对称多处理机、集群等各种硬件平台。2.1 MPI的通信模式 (1)标准通信模式(StandardMode)。在MPI采用标准通信模式时,是否对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是由MPI自身决定的,而不是由程序来控制。如果MPI决定缓存将要发出的数据,发送操作不管接收操作是否执行都可以进行,而且发送操作可以正确返回而不要求接收操作收到发送的数据。 (2)缓存通信模式(BufferedMode)。缓存通信模式若需要直接对通信缓冲区进行控制,可采用缓存通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用户直接对通信缓冲区进行申请、使用和释放,因此缓存模式下对通信缓冲区的合理与正确使用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自己保证。采用缓存通信模式时,消息发送能否进行及能否正确返回,不依赖于接收进程,而是完全依赖于是否有足够的通信缓冲区可用,当缓存发送返回后,并不意味者该缓冲区可以自由使用,只有当缓冲区中的消息发送出去后才可以释放该缓冲区。 (3)同步通信模式(Synehronous-mode)。同步通信模式的开始不依赖于接收进程相应的接收操作是否己经启动,但是同步发送却必须等到相应的接收进程开始后才可以正确返回。因此同步发送返回后意味着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已经全部被系统缓冲区缓存,并且己经开始发送,这样当同步发送返回后,发送缓冲区可以被释放或重新使用。 (4)就绪通信模式(Ready-mode)。在就绪通信模式中,只有当接收进程的接收操作已经启动时才可以在发送进程启动发送操作,否则当发送操作启动而相应的接收还没有启动时发送操作将出错。就绪通信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要求接收操作先于发送操作而被启动,因此在一个正确的程序中,一个就绪发送能被一个标准发送替代。该模式对程序的语义没有影响,而对程序的性能有影响。 2.2 MPI调用的参数说明 对于有参数的MPI调用,MPI首先给出一种独立于具体语言的说明。对各个参数的性质进行介绍,然后在给出它相对于FORTRAN和C的原型说明。在MPI-2中还给出了C++形式的说明,MPI对参数说明的方式有IN、OUT和INOUT三种。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IN为输入调用部分传递给MPI的参数,MPI除了使用该参数外不允许对这一参数做任何修改;OUT为输出MPI返回给调用部分的结果参数,该参数的初始值对MPI没有任何意义;INOUT为输入输出调用部分,首先将该参数传递给MPI,MPI对这一参数引用、修改后,将结果返回给外部调用。该参数的初始值和返回结果都有意义。 如果某一个参数在调用前后没有改变,例如某个隐含对象的句柄,但是该句柄指向的对象被修改了,则这一参数仍然被说明为OUT或INOUT。MPI的定义在最大范围内避免了INOUT参数的使用,因为这些使用易于出错,特别是对标量参数的使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MPI函数的一个参数被一些并行执行的进程用作IN,而被另一些同时执行的进程用作OUT。虽然在语义上它不是同一个调用的输入和输出,这样的参数语法上也记为INOUT。 当一个MPI参数仅对一些并行执行的进程有意义,而对其他的进程没有意义时,不关心该参数取值的进程数据划分。首先将数量众多的文件进行划分,分成大小不一的若干小块数据。通常数据块大小可以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控制,然后将这些数据块备份分配到各个机器集群中存储。 (2)读取数据并在本地进行归并。被指定执行映射任务的工作站节点读取要处理的数据块,然后从原始数据块中将数据解析成键/值的形式,通过用户定义的映射函数处理得到中间键/值对,存入本地内存缓冲区。缓冲区中的数据集合被划分函数分配到各个区域,然后写入本机磁盘。返回管理机本地磁盘中数据的存放位置信息,管理机随后将这些数据位置信息告诉执行规约任务的相关工作站节点。 (3)指派映射/规约任务。在这些数据块备份中有一个管理机主程序,其余的均为工作站节点程序,由管理机指派任务给各工作站。主程序将指派处于空闲状态的工作站来执行规约任务或映射任务。 (4)远程读取。在通知执行归并任务的工作站数据的存储位置信息后,reduce工作站通过远程方式读取执行map任务工作站中的缓存数据。reduce工作站取得所有需要的中间数据后,按照关键字对中间数据键/值对进行排序,把相同关键字的数据划分到同一类中去。不同的关键字映射后都要进行相同的规约操作,所以对中间数据进行排序非常必要。假如产生的中间数据集的数量非常大无法存入内存,可以利用外部存储器存储。 (5)写入输出文件。最后的reduce工作站对每个归并操作的中间数据按中间关键字进行排列,传送中间键/值对数据给用户定义的归约函数。归约函数的最终输出结果将被追加到输出结果文件中。在所有的映射任务和归约任务完成之后,管理机唤醒用户程序以继续之前的程序执行,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3.3 建筑结构并行云计算方法 建筑结构有限元求解软件ANSYS支持MPI并行编程模式,如何利用其高效的性能并结合云计算技术是一个新出现的研究问题。使用Google提供的MR_MIP库(Library)能够解决这个问题。MR-MPI提供了云计算的MPI库,结合相应程序接口可以实现并行计算与云计算的结合。图3给出了两种先进的计算技术结合的高效能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