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兰美女到小河公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楼兰美女到小河公主
在编号为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LOTn0)里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

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闭,属于白种人,被誉为“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俊美忧郁
清秀的娥眉,深邃凹陷的双眼,薄唇轻抿,俊美而忧郁。

一幅楼兰美女的形象,在素有“古人复原大师”之称的赵成文教授笔下,穿越远古的隧道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中国刑警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教授还原的第15具古人形象。

“楼兰美女”的先辈是何时迁来的?又是什么地方迁来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从楼兰王伐色摩那(汉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们是白种人呢?还是黄白混血?如果是白种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两个民族婚生的?楼兰国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个民族是主体民族?
据赵教授介绍,他首先将楼兰美女的颅骨×光片扫描进电脑,然后根据绘画中的“三庭五眼”理论,用4横5纵的9条直线确定五官位置和大小。

之后,参考出土时为楼兰美女尸体拍摄的照片,以及相关资料,将相关信息输入赵成文教授自己研制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组合系统”内,再按照人体解剖学和人类学原理,从这个系统的部件库中寻找与楼兰美女颅骨相匹配的五官部件。

然后再运用美术、医学等知识进行制作。

此次还原中,赵教授非常注重形象写性:年龄35岁左右,是一个成熟的女人,眼睛深凹且有神,大眼睛,高鼻梁,鼻尖而翘,薄薄的红唇,下颏较尖,颧骨略高。

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3800年的历史。

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45岁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O型,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
等。

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小河公主的神秘微笑
罗布泊的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河基地。

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

一座船形棺木正在开启。

紧绷在棺木上的牛皮断裂的声音沉闷而有力,像从幽深的海水里传出的某种震响。

“那声音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兴奋,我感觉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历史从3800年前走来的脚步声。

”曾在现场开启棺木的新疆考古所所长伊弟利斯说。

一个微笑从棺木中传上来,一个凝固而永恒的微笑,但是这个微笑生动而具有感染力,以至于让看到的人都在内心产生了一种愉悦感。

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脸。

这是一具年轻女性的木乃伊,头戴尖顶毡帽,微闭着双眼,楚楚动人的眼睫毛像一排幼松似地挺立着,上面蒙着一层细细的沙尘。

这是一个具有欧洲白种人特征的美人,她让人想起70年前贝格曼向人们介绍的“神秘微笑公主”。

1934年,瑞典人沃尔克,贝格曼向西方世界介绍他在中亚腹地的惊世发现。

“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
微笑。


贝格曼把她称作“微笑公主”。

小河墓地自贝格曼发现之后就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踪迹,之后的66年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它。

“找到小河墓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

”69岁的新疆考古所原所长王炳华说。

他是中国考古工作者中寻找小河墓地的第一人。

“小河最让我萦怀。

在塔克拉玛干的古代废墟中只有小河是最神秘的,它只揭开了一角,就神秘地消失了,而它所透露的信息存在着巨大的诱惑。

”王炳华说。

洋海揭秘人种变迁
洋海基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也就是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

1970年开始,这里便被盗墓者光顾,2003年,洋海再一次大规模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再次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目前,盗墓已经得到彻底遏制。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斥资建立了保护站。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集中全国有关方面专家,正在对洋海发现进行整理和研究。

洋海人是白种人。

“现场目测的感觉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

而且年代越早越为纯粹。

到公元纪元前后,似乎才有少量黄种人因素加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说。

收集和发掘出的500个洋海人头骨目前正在体质人类学家手里做着颅骨测量,最终数据会比较精确地说明洋海人的人种种属并最大可能地提供其来源与迁徙途径。

这让人自然会联想到今天还生活在洋海的人,显然,3000年前的洋海人和今天生活在洋海村的人以及整个吐鲁番盆地的人有着巨大差别。

洋海人从哪里来?洋海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文明是什么时候成长成洋海的样式,又是什么时候悄然改变了模样?这是洋海的最大最深奥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东西方文明在“十字路口”吐鲁番盆地的相遇。

东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扩展、探索旺盛期,不同样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碰撞、交锋,一如潮来潮往。

在留存下来的吐鲁番的古代文书里,人们
发现了24种文字并行的壮观景象,它们有希腊的斜体文、印度的婆罗迷文,中亚的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汉文、突厥文、安息文、中古波斯文等等。

多数文字都成为了死文字,就像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的命运一样,他们被另一种文明覆盖、融合了。

著名学者德?克林凯特感慨:“这个绿洲的传统多么富有国际性,也即五湖四海成一家。


洋海人大约就消失在这个时期。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认为,洋海墓地的考古不仅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体现南北文化的交流。

它可能指示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葡萄之路”、“小麦之路”、“海贝之路”,欧亚大陆上的人类,从来没有因为地理的阻隔而被真正阻隔过。

新疆的人种来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来源和混杂的,这个结论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同时研究人类学和语言学的专家们也指出了两条白种人向新疆迁徙的路线,一是从前苏联伏尔加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原始欧洲人,另外是从帕米尔高原迁徙而来的原始地中海人。

有考古学家认为:同处于吐鲁番的3000年前的洋海墓地、2500年前苏贝墓地和始建于公元前5,4世纪的交河故城的人应该是同一个种族,他们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白种人、戴着高高的帽子、游牧。

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新疆建立了最早的城邦国家。

从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接触到的新疆古代人类头骨材料来看,时间越早的,原始欧洲人的特点越为明显,人种越为单纯。

而到了楼兰的后期,则出现了黄种人特征明显的颅骨。

韩康信将来自于新疆的180多个古代人类头骨与黄河甘肃青海地区的青铜时代到汉代的400多个头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新疆蒙古人种是零散的少量的,直到汉代才出现蒙古人种与白种人的混杂现象。

一个可信的史实是,大汉帝国和匈奴争夺吐鲁番,使吐鲁番以交河故城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吐鲁番及欧亚大陆广阔地区生活的人的肤色开始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