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
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
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
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
探索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结构
CHINA ADULT EDUCATION中国成人教育2019/09理论广角LILUN GUANGJIAO在我国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多的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也成为国家层面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相关政策和文件,许多省也出台了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落实意见。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调整,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现状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拥有各类职业院校1.2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2680万人,拥有各类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职员工116.62万人,专任教师73.68万人(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中,高职和中职院校数量分别占55.83%和44.17%,公办和民办院校分别占75.5%和24.5%;高职和中职在校学生人数分别占48.19%和51.8%,公办和民办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分别占78.88%和21.12%。
为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现状进行研究,在查阅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基础上,绘制我国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专业门类分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2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7.92%、40.45%、51.63%,相关产业专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分布比例为9.4:25.66:64.97。
按照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对东部和西部省区的划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探索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结构○刘卉[摘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举措。
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
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二、教育形态的类型划分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五、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六、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第七章教学(上)一、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三、教学原则四、教学方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二、教学组织形式三、教学策略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四、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五、素质教育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的目标四、德育的分类五、德育的内容六、德育的过程七、德育的原则八、德育的途径九、德育的方法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二、教师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十章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功能二、班级管理模式三、班集体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定义1. 古今中外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定义)”的解释(常考选择题)(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08年填空题)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a. 学校教育的含义b. 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09年填空题)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a. “终身教育....”思潮..是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学习化的社会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2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出版单位或适用范围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着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教育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5 教育经济与管理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实验研究论文心理学报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研究报告大中小学校8 教育经济与管理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1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廖哲勋田慧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展史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研究研究报告军委、各总部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报告总部机关、军事院校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出版单位1 高等教育陈洪捷北京大学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着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 比较教育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世界教育发展基本特点和规律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3 比较教育陈向明北京大学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4 高等教育王孙禺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与工业竞争力着作清华大学出版社5 教育经济与管理丁小浩北京大学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6 教育心理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儿童的社会技能着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7 德育王健敏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学习论着作浙江教育出版社8 教育发展战略谈松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9 教育心理方俊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论文中国特殊教育10 高等教育徐小洲浙江大学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1 高等教育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元教育理论探索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2 教育心理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论文心理学报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育文化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4 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着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 高等教育柯佑祥华中科技大学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着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 教育心理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论文心理学报17 基础教育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哲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8 教育心理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学习的苦乐关新论论文教育研究19 高等教育陈昌贵中山大学人才回归与使用着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 教育心理蔡笑岳广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与教育着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1 基础教育张爱芬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2 教育经济与管理李从松清华大学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着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3 比较教育冯增俊华南师范大学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4 职业技术教育蒋作斌中共湖南省益阳市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着作湖南人民出版社25 教育经济与管理曾天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着作广西教育出版社2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陈平原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十讲着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7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方晓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着作海南出版社28 教育经济与管理王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府主导多元筹资制度创新——“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论文教育发展研究29 基础教育应俊峰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型课程着作天津教育出版社30 德育安云风首都师范大学性伦理学新论着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1 基础教育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教育研究32 德育谢海光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着作复旦大学出版社33 比较教育陈永明华东师范大学日本教育——中日比较与展望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34 教育经济与管理马永霞北京理工大学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着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5 高等教育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36 高等教育赵婷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论文教育研究37 德育胡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着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38 德育郑永廷中山大学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着作中山大学出版社39 基础教育华国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差异教学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40 成人教育王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着作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1 德育程天权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调研研究报告内部报告42 基础教育郝德永渤海大学课程研制方法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43 体育卫生美育廖文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44 基础教育张文涛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大课堂密度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45 比较教育汪霞南京大学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着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46 职业技术教育邓泽民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47 德育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德育十论着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48 高等教育张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教育部49 高等教育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高等教育研究50 高等教育戚业国华东师范大学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着作复旦大学出版社51 基础教育李光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学论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52 职业技术教育李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高职人才报告论文职业技术教育53 基础教育熊川武华东师范大学反思性教学着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4 基础教育郭思乐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走向生本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55 体育卫生美育王耀华福建师范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国音乐教育56 基础教育杨荣上海市实验小学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研究报告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57 体育卫生美育于可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着作浙江大学出版社58 高等教育肖海涛深圳大学大学的理念着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9 职业技术教育王军伟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60 教育发展战略张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世纪初我国教育与人才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教育部61 基础教育张先亮浙江师范大学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着作吉林人民出版社62 基础教育杨明华上海市大同中学走向创新,走向未来——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报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3 基础教育王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科普创新在行动中研究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64 基础教育胡平平安徽省教育厅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研究研究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65 国防军事教育刘志辉国防大学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着作国防大学出版社66 国防军事教育袁文先国防大学军队院校教育学着作国防大学出版社67 国防军事教育李元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临战及战争时期军队院校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总参谋部68 国防军事教育车先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创新教育论着作国防大学出版社69 国防军事教育陈庆华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军事装备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总参军训和军种部70 国防军事教育方江海军司令部军训部海军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海军71 国防军事教育桂剑国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军队指挥院校跨世纪教员队伍建设研究着作军队指挥院校72 国防军事教育孙大淮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军校创造性教学方法研究研究报告军队院校73国防军事教育库桂生国防大学关于调整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的建议研究报告总参谋部三等奖(197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出版单位1 教育心理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论文教育研究2 教育心理张庆林西南大学创造性研究手册着作四川教育出版社3 教育心理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着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 教育心理王晓均深圳大学情绪智力——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论文中国社会科学5 教育心理王沛西北师范大学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着作甘肃教育出版社6 教育心理桑标华东师范大学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论文心理科学7 教育心理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儿童心理辅导着作安徽大学出版社8 教育心理方平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的特点及中国城市修订版常模的研制量表首都师范大学9 教育心理张明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困难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提取能力的多指标分析论文心理科学10 教育心理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心理科学杂志11 教育心理才让措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国藏学12 教育心理李宏翰广西师范大学预期记忆的老化研究:理论与实验着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 教育信息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着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技术的建构与论证14 教育信息技术张舒予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概论着作江苏人民出版社15 民族教育胡春梅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民族教育发展研究着作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刘复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7 高等教育刘莉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着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8 教育信息技术丁新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论文中国远程教育19 成人教育孙绿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若干专题研究研究报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 基础教育张维忠浙江师范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1 成人教育黄健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2 比较教育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3 高等教育谢安邦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研究论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4 基础教育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论文教育研究2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陶天麟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教育史着作云南教育出版社26 基础教育何金娣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着作上海远东出版社27 民族教育李黎明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少数民族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研究论文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8 基础教育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价值论着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9 高等教育高耀明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着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毛亚庆北京师范大学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着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1 民族教育吴晓蓉西南大学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着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2 基础教育陈富昌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教育办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报告湖南省教育厅33 成人教育余凤英长江大学7省市14所三级医院护理队伍的需求调查与相应对策论文中华护理杂志34 基础教育吴子健上海市建青实学生创新力培养序研究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验学校35 基础教育刘志军河南大学课堂评价论着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6 民族教育刘玉彬大连民族学院语码转换理论在民族高等院校多层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大连民族学院37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黄书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38 高等教育张德祥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社会学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39 高等教育范文曜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学科费用及绩效评估为基础的高水平大学拨款模式设计研究报告教育部40 教育信息技术张少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引论着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41 高等教育杨志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现状、问题与今后的对策研究报告教育部42 德育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4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董泽芳华中师范大学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意向调查着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5 高等教育方展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4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着作山东教育出版社47 高等教育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论文中国高等教育48 高等教育张继如内蒙古大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着作内蒙古大学出版社49 教育信息技术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50 教育信息技术符美瑜贵州省教育学会LOGO技术用于西部中学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实验学校51 德育孙来斌武汉大学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着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2 德育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德育环境研究着作人民出版社53 高等教育李福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54 基础教育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学习方略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55 高等教育高向东华东师范大学当前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状况调查论文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56 职业技术教育牛征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着作天津教育出版社57 高等教育袁韶莹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着作时代文艺出版社5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当代教育学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59 基础教育霍益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着作广西教育出版社60 基础教育乔际平首都师范大学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研究报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61 基础教育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语文实验室计划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62 职业技术教育马叔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北京教育出版社63 教育信息技术游泽清天津师范大学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64 高等教育林金辉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论文教育研究65 基础教育王敏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着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6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王坤庆华中师范大学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67 高等教育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着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8 德育刘守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着作江苏教育出版社69 基础教育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实验研究着作重庆出版社70 教育信息技术李艺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模型建构论文教育研究71 高等教育章仁彪同济大学“全球化”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纲论文教育改革与管理7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当代主体教育论着作江苏教育出版社73 教育经济与管理朱家存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着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4 高等教育李岚南华大学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山西教育学院学报7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刘世民四川师范大学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着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76 基础教育张熊飞陕西师范大学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着作陕西人民出版社77 基础教育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着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8 高等教育林汉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管理类博士培养新模式探索研究报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9 基础教育江东霞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创造型集体培育与形成的研究着作上海教育出版社8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理念探析——历史,现在与未来着作复旦大学出版社81 基础教育宋秋前浙江海洋学院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着作贵州人民出版社82 教育发展战略刘大为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司西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研究咨询报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教育部83 教育发展战略胡瑞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做大、做强、做活”上海教育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研究咨询报告上海市教委84 高等教育张掌然武汉大学思维训练着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85 教育经济与管理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教育研究8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张人杰广州大学中小学教育与教师着作广东人民出版社87 教育信息技术李龙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过程设计着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88 基础教育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论文教育研究89 基础教育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学的再创造——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创造的理论与实践着作同心出版社90 教育经济与管理孙绵涛沈阳师范大学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论文教育研究91 教育信息技术林福宗清华大学网上教学行为与教学系统设计论文Behavior&InformationTechn92 职业技术教育马必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3 教育心理吴增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当代青年心理辅导着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4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胡淑云北京教育学院九品官人法考论着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5 基础教育封莉蓉宋庆龄幼儿园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宋庆龄幼儿园质的案例研究研究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96 基础教育张曼玲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新世纪中小学校长培养的创新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97 基础教育李培湘西华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着作四川人民出版社98 德育毕世响福建师范大学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生活道德教育着作吉林人民出版社。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依据
教育评论/2008年第1期29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依据●杨 山 摘 要 社会经济结构性重大调整,必然带来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达到调整的目的,必须要求依据是高信度的。
高信度依据是以科学性为基础,有原则制约的。
预测作为依据更需要有信度,必须赋予更多的科学性、智慧性的要求。
关键词 专业结构调整 目的与依据 原则 预测作 者 杨山,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福州 350003) 在高等院校复杂的结构体系中,直接与社会经济结构挂钩的当属专业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这不仅是高等院校办学规律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这就是之所以近年来高等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
然而,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没有现实可仿的模式可以依循。
它更需要的是科学性的指导,而理论上的探索则有必要先行。
一、调整的目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调整,使专业结构达到一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最佳状态。
目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规定了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或者说是为之划定了发展的蓝图。
我们认为,高校专业结构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是目的,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有随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的应变能力。
社会结构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高校的专业结构要适应社会结构的要求,就必须首先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
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并不出于人们的主观规定,而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高校自身的发展,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尽管高校的专业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但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许多方面甚至完全不同。
高校的专业结构不能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等同,也无法一一对应,其结构有自身的内容。
中国教育结构体系
成人教育
中等教育: 1、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2、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3、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4、农 民中等专业学校 5、函授中等专业学校 6、教师进修学校 7、成人中学(职工、农民) 8、成人技术培训学校(职工、农民)
成人教育
初等教育: 1、职工初等学校 2、农民初等学校 3、扫盲班
其他类型
1949年以前学制与结构的演变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是 我国历史上首次正式颁布的学校教育制度。
1915年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将初等小 学校一律改称国民学校。
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戍学制。 1935年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6——
12岁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
教育级别分类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 过并印发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 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的参照基础。
中国第4级教育缺位 硕士纳入国际第五级教育中“第二个学位”或
“研究学位”(德国不作为一个独立学段)
教育级别分类
级别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高等学校: 1、军队院校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3、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民办学校 4、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5、普通高等学校预科班、自考助学班 6、宗教院校 7、外国留学生
其他类型
中等教育: 1、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其他类型
初等教育: 1、非正规教育教学点 2、扫盲课程
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
级别名称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初级中等教育 高级中等教育 高中后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等同名称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后非高等教育 大学阶段教育 研究教育
未来5-10年学龄人口变化对XX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讨论
未来5—10年学龄人口变化对XX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概念界定1。
学龄人口与世界XX国一样,我国学龄人口通常界定为6-22岁接受XX级正规教育的相应年龄人口数,其中,6-11岁为小学学龄人口,12-14岁为初中教育学龄人口,15-17岁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18-22岁为学龄人口。
但是,学龄人口又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学龄人口概念有了新的拓展,3—5岁幼儿教育将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25岁及以上年龄的学生数占高等学校全部学生数的比例逐步上升,广义的学龄人口概念逐步确立。
2.流动学龄人口主要指学龄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学龄人口XX 镇的流动。
在学龄人口地区流动上,无论是全省流动人口,还是XX境内的外省流动人口,均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
这对该地区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同时,随着学龄人口城乡流动规模的加大,农村和城市教育发展分别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3.教育发展规模教育理论界一般将学校数量、在校生总数、教师数量、教育经费、学校固定资产等看作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其中,应用最为重要指标是XX阶段教育在校生数与XX类人口比例关系的指标,如XX阶段学龄人口的入学率、XX级XX类教育在校生人数比例等.本课题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未来5—10年XX教育的发展规模:一是XX 级XX类教育的在校生数量规模及其合理的比例结构关系;二是流动学龄人口的教育规模及其对我省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影响;三是XX级XX类学校的数量及其合理的办学规模;四是XX阶段教育的教师数量规模。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1。
研究目标通过对未来5-10年XX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确定未来一个时期全省及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并就优化配置教育XX、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结构等相关重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XX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
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显现,其中城乡教育差距尤为引人关注。
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为了打破这种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本文将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的重构与制度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对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这一进程。
我们将探讨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的具体路径。
这包括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等方面。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师资建设等多个角度,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我们将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推动城乡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进展,以期不断完善和深化我们的研究。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是中国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这一研究背景源于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和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二元结构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加剧,限制了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重构教育体系和创新制度,确保所有学生,无论其城乡背景,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进行重构和制度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定义城乡教育一体化及其重要性城乡教育一体化,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消除城乡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和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
2 0 年第 9 08 期 ( 总第 1 9期 ) 0
大 众 科 技
DA ZH i l N .0 ) C mu t ey o1 9 av
我 国高等教 育层次结构研 究
究 生 教 育三 个层 次 的 比例 结构 。
2 片面追求高层次 ,研 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比例失调 .
20 年在学研究生 8.9 人 , 学本科生 778 万人, 04 19 万 在 3.5 在 学 专科 生 5 56 万 人 。三 者 的 比例 为 5 7 5 . 3: 9.5 .9: 2 1 4.8 2 0 。难 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 结构变化 中对 不同层 次人才 的需求 ,尤其难 以满 足这一变化 中对高素质人 才中研究生和 高职 ( 专科) 两个层次人才 的需求量 ,实用 型技术型人才尤其 缺乏 。这种状况造 成了我 国人才 结构 的病态发 展:一方面 , 些 本 来 由专 业 人 员 干 的活 却 让 本 科 生 、研 究 生 来 干 ,导 致 专 科 生 虚 假 过 剩 ,造 成 人 员 浪 费 ; 另 一 方 面 ,这 种 学 历 和 工 作 岗位 的错 位 造 成 大 量 基 础 研 究 和 科 研 开 发 工 作 后 继 无 人 , 研 究生教育 的矛盾突 出。
加合理 。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 是 指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内各 组 成 要 素 之 间 的 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 是一个 多层次 多维度 的复杂的结构。 这 从 高等教 育的结构的整体 出发 ,它包括宏观结构体 系和微观 结 构 体 系 、 纵 向 结 构 体 系 和 横 向 结构 体 系 、静 态 结 构 体 系 和 动态结构体 系,是一个宏微呼应 、纵横交错 、动静 结合 的网 状综合 结构 体。从不同的层次 ,不同的角度分析 高等教育 的 结构,可 以划分 出多种类型 的结构 ,如层次结构、科类结构 、 形式结构、地区结构等。
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背景与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与 实际需求的不够紧密,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跨学科交叉等。同时,随着社会的快 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 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既符合教育学学科特点,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势在必行。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 个教育市场,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旨在探讨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异同点,以期为我国教育学硕士研 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中美两国在教育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演示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 中美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深入探讨。
2、课程内容比较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差异。美国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
3、授课方式比较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授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美国采用小班授课、讨论式 教学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而中国则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注重教师的 传授和指导。
结论
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目标、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异同点。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素养和 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美国更加丰富多样,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则更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美国 采用小班授课、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而中国则以讲授式 教学收国际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又要保持我国教育的独特性和本土特色。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摘要: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它作为现今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本文介绍了终身教育及其在美、日、英三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吸收美英法三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终身教育;美日英;建议一、终身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
”此后,他又在《何谓终身教育》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绝非是在传统教育形态上添加一个新的名词而已,也并非为“大众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完全等同,而恰恰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方案后,数十年来,终身教育思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结合各自的国情,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并正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各国发展终身教育的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组织撰写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终身教育重新定义为:“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人们认识到,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其终身性和整体性。
它使教育的时空观大大地拓展和延伸了。
从时间上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的幼儿和青年时期,而持续不断,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看,教育将不再仅仅是学校进行的活动,而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关联。
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将指导并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终身教育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沟通教育内部并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现实又面向未来发展。
与终身教育相联系,人们又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
国家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研究成果述评
成人 教 育 在 2 世 纪功 能 和 作 用 的发 挥 需要 加 强 对 自身 1
个性 的研 究 ,中 国成 人教 育 实践 问题 的解 决 需 要 学 科 建设 的理 论 支 撑 , 中 国现 代 教 育 学 科 体 系 的完 善 也 呼 唤 成人 教 育学 科 理 论 的 发展 。这些 都 昭示 出 ,对 2 世 1 纪 中 国成人 教育 学 科 体 系结 构 及 其 分 支学 科 展 开 系统 、 深入 的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理 论 意 义 和 实践 价 值 。本 课 题 研 究 以 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 、毛泽 东 思 想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反 映 2 世 纪 时 代 发 展 三 1 对 成 人 教育 理论 研 究 和学 科 建 设 提 出 的 新要 求 并 立 足 于 我 国 成 人 教 育学 科 发 展 的 现 实 ,寻求 中 国成 人 教 育 理论 研 究 、学 科 建设 与 实践 应 用 的 同步 推进 。
课题 成 果公 告 如 下 : 课 题 研 究 的 指 导 思 想 、 理 论 基 础
本 身 即 具 有 浓 厚 的 元研 究 色彩 的该 课 题研 究 自然 离 不 开 元研 究 理论 作基 础 。
二 、 课 题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和 研 究 方 法
一
、
该 课 题 以 一 种 新 的 学 科 分类 的 系统 观 为 切 入 点 , 对2 1世 纪 中 国 成 人 教 育 学 科 体 系 进 行 整 体 规 划 和 设 计 ,并 根 据 体 系 结 构 和 功 能 优 化 的 原 则 ,适 应 当前 我
我国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包括
我国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技能实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是一个广泛而多元化的概念,它既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育等多种形式。
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侧重点。
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通常包括对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学习和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敬天、敬业、敬人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技能实践教育是另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专长。
这种教育方式适用于各种职业工种和行业,如机械、自动化、电子、建筑、农业、餐饮、美容、电商等行业。
技能实践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实践操作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实现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这种教育类型强调“知行合一”,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综合素质教育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教育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全人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文化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强调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的全面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进步的能力,是学校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能力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教育适用于所有学科和领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教育强调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掘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研究
都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然 而又是 当 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需要 的”l” Ll 。进入 9 年代 , j O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世界科技革命 和经济体制转型 的挑战 ,市场经济 的竞 争性 、开放性和效益性给 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带来 巨大的变革要求 ,迅猛发
育结构 的大调整是政治 系统变革 的结果 ,此次调
整基本上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结构 模式。 “ 客观地 回顾这一段历史 ,理 工分家、削
弱社会科学、改私立高等教育为公立高 等教育等
程结构、师资结构、基 础设 施结构 以及微观管理
结构等。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宏 观结构的层次结 构、 科类结构和形式结构进行分析 ,研究 目的是 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 ,以
二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量与质的变化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某个国家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向培养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过渡直向社会全体公众普及的发展过程9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从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等儿个维度论述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量与质的变化
( 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 育学院 , 建 福 泉州 320 ) 600
[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由于系统环境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要 素及其关系的不合理现象而面临调整, 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及科类结构的合理化进行研究并提出
建 议。
[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大众化 ; 合理化 [ 中圈分类号】G 4 0 [ 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 69 (06 0 07 0 1 — 4 320 )1— 05— 6 7
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
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重视整体和关系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整体性的重视、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结构主义教育强调对整体性的重视。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其整体结构,而不是单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在教育领域,结构主义教育倡导整体性的教学方法,强调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整体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结构主义教育强调关系的重要性。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构成事物本质的基本要素,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性质和功能。
在教育领域,结构主义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动机。
关系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最后,结构主义教育注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结构主义认为个体差异是事物特性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特质和能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
另外,结构主义教育还强调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制的演变
▲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前教育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结构的变化
▲ 影响20世纪以来我国学制和教育结构 演变的因素分析
◆ 影响近代学制和教育结构演变的因素
其他国家影响 战争 政府干预 社会发展 自身等
◆ 影响当代学制和教育结构演变的因素
政治 经济 教育内部
▲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
求的匹配性
社会发展对非正规教育的需求性 教育结构体系调整的合理化
▲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经济体制对教育结构体系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结构
体系的影响 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社会需 求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为教育结构体系带 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 注意处理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我国目前及 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社会各方各面多层次
性的突出
教育结构体系调整要从我国现有人才结构的
Hale Waihona Puke 实际出发◆ 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 的规律和特点
教育发展要求教育结构体系处理好改革创新
与相对稳定的统一
表1—2 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世界平均 水平
1980
1993 1980
7.0
5.4 30.1
37.7
31.8 48.5
55.2
62.3 21.4
中国
1993 1999
2000
19.9 17.7
17.1
47.4 49.3
47.4
32.7 33.0
教育发展要求教育结构处理好多样化与规范
化的统一
▲ 我国当代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若干趋 势与特点
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国高
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有较大的 发展 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构建社会化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和多主体参与调控的教育结构 体系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吴雨倩
主 编 郝 克 明
◆ 作者简介
郝克明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 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 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 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 究员、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第一至四章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不妥之处 望老师与各位同学 给予 批评指正 & 予以谅解 THANK YOU!
▲ 关于建立调整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保
障机制的建议
健全政府调控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增强决策
科学化和民主化
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
证书制度
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 新世纪我国学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的 演变
▲ 20世纪以来我国学制的演变
新中国建立前学制的演变
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1912-1913年学制 1922年学制
初等教育 1.小学 2.教学点 3.特殊教育学校( 班)
学前教育 1.幼儿园 2.学前班
普 通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1.职工初等学校 2.农民初等学校 3.扫盲班
其 他 类 型
1.非正规教育教学 点 2.扫盲课程
岗位 培训 继续 教育
1.职业技术培训(就业前、上岗前、 在职、转岗) 2.职业资格教育 3.农民“绿色证书”和各种实用技 能培训 4.各种类型短训班、进修班
35.5
▲构建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教育必须主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 ◆人才类型的多样、教育结构体系功能的多样化与建 立终身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不同劳动者之间、某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之间岗 位需求的可替代性以及人才知识的可迁移性与教育 结构体系的关系 ◆注意处理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我国目前及相当长 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教育结构体系的调整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和特点
◆ 教育必须主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 要服务
教育结构体系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和社会
发展的整体相适应
教育结构体系要适应受教育者对终身学习的
多样化需求
教育结构体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相对的
◆ 人才类型的多样、教育结构体系功能的多样 化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我国迫切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科学创新人 才和领导管理人才,尤其是大量初、中、高 级技术人才、应用性人才以及操作人才
*对不同行业人才结构的调查还表明,在职职 工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存在巨大 的需求
◆ 不同劳动者之间、某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之间岗位需求的可替代性以及人才知识的可迁 移性与教育结构体系的关系
教育层次结构与人才类型、等级层次的划分
不是一一对应的 教育层次类型结构与职业类型结构也不是直 接对应的 不同劳动者之间、某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
新世纪我国学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的演变 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分类 教育体系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
■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 历史与现状
▲ 历史演变和发展
基础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 非学历、非正规及远程教育 民办教育
层次 类型
高等教育 1.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班、 硕士、博士) 2.大学和学院(学士、本科、 第二学士) 3.专科学校、职业技术 学院( 职业学院) 4.大学分校、大专班 1.广播电视大学 2.职工高等学校 3.农民高等学校 4.管理干部学院 5.教育学院 6.独立函授学院 7.普通高等学校附设函授部、 夜大 学、成人脱产班 1.军队院校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3.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民办学校 4.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5.普通高等学校预科班、自考助学 班 6.宗教学校 7.外国留学生学校 1.专业证书班 2.职业资格培训 3.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 4.普通高等学校短训班、进修班、 访问学者出国考察进修
中等教育 1.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 中等师范学校) 2.技工学校 3.职业中学(高中、初中) 4.普通中学(高中、初中) 5.特殊教育学校(班) 6.工读学校 1.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2.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3.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4.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5.函授中等专业学校 6.教师进修学校 7.成人中学(职工、农民) 8.成人技术培训学校(职工、农民 ) 1.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