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杭州西湖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巴黎时间2011年6 月24日17点55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杭州西湖通 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 成功,划入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区面积约四十三点 三平方公里。
(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区域范围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 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 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 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 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 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
世界文化遗产之杭州西湖
来自百度文库
世界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黄颖、谭启平、黄智
一、地区概况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 3322.88公顷,景区包括五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 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 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 富的十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 这些自然风光与人为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 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
下列措施有助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补偿 机制:
1 加强通过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开制定林业管理的决策 和财政政策;
2 增加补偿并转移当地人民田地税收的标准或者指导 他们去寻找替代毁林种茶的其他增收途径;
3 征收生态税或环境税,并继续确定不同利益相关者 的角色(施予者和受益者),同时加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
返回
(二)、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 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 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 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 并损害了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 方面是价值较高的西湖山区风景资源尚未挖掘利用, 不能合理有效地疏散游客,使游人在本风景区游览 时间过短,影响了对景区的全面了解。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三)水文特征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 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 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 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 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 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 1.97 米。
4 推进环境评估技术,完善反馈机制,加强监督权力 的透明度;
5 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资源的知识普及教育; 6 加强生态学、社会经济学、行政学以及心理学等角
度的综合研究。
三、绿色设计:
生态旅游所要求的绿色交通对现有的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交通 不仅要具备浏览性、舒适性、高效性, 而且应具备环保性、自然性、乡土性, 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 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和 自然环境之中。西湖西进的绿色交通设计主要可以划分为绿色陆运交通和 绿色水上交通。绿色陆运交通方式主要有自行车、三轮车、电力游览车等; 绿色水上交通方式主要有脚踏船、手划船、电力游览船等。在设计游览线 路等基础设施时, 充分考虑了以下方面:
(二)成因
按照地质学的解释,西湖 是由泻湖演变而来的。据 西湖志记载,西湖最早称 武林水,又有明圣湖、金 牛湖、钱塘湖等别名。唐 代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 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 名得到了正式认可。西湖 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 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 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 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 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 浅水风景湖泊。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 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 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 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四)景区著名景点
返回
二、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ii):西湖景观反映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 想,如"佛教徒的平和安静"和"风景如画",而且它又对东 亚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堤、岛、桥、寺、塔 以及风格鲜明的景观在中国多处及日本都被效仿,尤其是 北京颐和园。十景的概念在中国已流传七个世纪,并在16 世纪朝鲜文人造访西湖后传到朝鲜半岛。
返回
(三)、资源利用不当
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具有多重性。但目前对这多重性 的风景区资源利用存在某些错位现象,如抽取地下 水和拦截溪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将污水就地排 放,照成水景受损水源受污染,片面满足交通需求 而把停车场、道路盲目引入风景核心景区,都造成 了对景观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二、发展对策:
评价标准(iii):西湖景观是体现唐宋时代演变而来的系 列景观入画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传统的杰出见证,其 关联性一直延续至今。得到提升的西湖以及其背衬青山、 怀抱堤、岛、桥、园、塔、寺的独特布局,可以被看做是 反映这种传统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实体。
评价标准(vi):唐宋时期,设计完善景观并由画家为景观 作画、由诗人为景观提名的这一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 湖景观及其岛、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体现。 西湖在七个世纪以来秉承这一传统价值,使其传遍中国甚 至日韩,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返回
西湖生态问题
(一)、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 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 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 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 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 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 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 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 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 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 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 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 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 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区域范围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 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 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 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 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 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
世界文化遗产之杭州西湖
来自百度文库
世界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黄颖、谭启平、黄智
一、地区概况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 3322.88公顷,景区包括五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 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 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 富的十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 这些自然风光与人为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 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
下列措施有助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补偿 机制:
1 加强通过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开制定林业管理的决策 和财政政策;
2 增加补偿并转移当地人民田地税收的标准或者指导 他们去寻找替代毁林种茶的其他增收途径;
3 征收生态税或环境税,并继续确定不同利益相关者 的角色(施予者和受益者),同时加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
返回
(二)、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 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 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 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 并损害了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 方面是价值较高的西湖山区风景资源尚未挖掘利用, 不能合理有效地疏散游客,使游人在本风景区游览 时间过短,影响了对景区的全面了解。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三)水文特征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 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 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 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 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 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 1.97 米。
4 推进环境评估技术,完善反馈机制,加强监督权力 的透明度;
5 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资源的知识普及教育; 6 加强生态学、社会经济学、行政学以及心理学等角
度的综合研究。
三、绿色设计:
生态旅游所要求的绿色交通对现有的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交通 不仅要具备浏览性、舒适性、高效性, 而且应具备环保性、自然性、乡土性, 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 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和 自然环境之中。西湖西进的绿色交通设计主要可以划分为绿色陆运交通和 绿色水上交通。绿色陆运交通方式主要有自行车、三轮车、电力游览车等; 绿色水上交通方式主要有脚踏船、手划船、电力游览船等。在设计游览线 路等基础设施时, 充分考虑了以下方面:
(二)成因
按照地质学的解释,西湖 是由泻湖演变而来的。据 西湖志记载,西湖最早称 武林水,又有明圣湖、金 牛湖、钱塘湖等别名。唐 代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 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 名得到了正式认可。西湖 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 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 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 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 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 浅水风景湖泊。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 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 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 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四)景区著名景点
返回
二、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ii):西湖景观反映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 想,如"佛教徒的平和安静"和"风景如画",而且它又对东 亚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堤、岛、桥、寺、塔 以及风格鲜明的景观在中国多处及日本都被效仿,尤其是 北京颐和园。十景的概念在中国已流传七个世纪,并在16 世纪朝鲜文人造访西湖后传到朝鲜半岛。
返回
(三)、资源利用不当
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具有多重性。但目前对这多重性 的风景区资源利用存在某些错位现象,如抽取地下 水和拦截溪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将污水就地排 放,照成水景受损水源受污染,片面满足交通需求 而把停车场、道路盲目引入风景核心景区,都造成 了对景观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二、发展对策:
评价标准(iii):西湖景观是体现唐宋时代演变而来的系 列景观入画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传统的杰出见证,其 关联性一直延续至今。得到提升的西湖以及其背衬青山、 怀抱堤、岛、桥、园、塔、寺的独特布局,可以被看做是 反映这种传统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实体。
评价标准(vi):唐宋时期,设计完善景观并由画家为景观 作画、由诗人为景观提名的这一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 湖景观及其岛、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体现。 西湖在七个世纪以来秉承这一传统价值,使其传遍中国甚 至日韩,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返回
西湖生态问题
(一)、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 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 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 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 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 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 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 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 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 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 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 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 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 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