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集下载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

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

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

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

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

”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

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

“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持此观点的还有胡华等。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

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

浅谈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浅谈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浅谈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陈玉娥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01()6
【摘要】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 ,张学良、杨虎城置自身安全于度外 ,毅然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逼蒋联共抗日 ,从而结束了十年内战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张学良不但在发动“西安事变”中有功 ,在解决“西安事变”中也有功。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历史作用
【作者】陈玉娥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8;K827
【相关文献】
1.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中共的联合——以张学良与红军来往电报为考察中心 [J], 高劲松;高凌;
2.从张学良口述看“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 [J], 李蓉;
3.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作用——兼论张学良"西安事变"的真实动机 [J], 张雪山
4.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J], 白树震
5.预报西安事变的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西安事变前对张学良的采访 [J], 袁武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摘要: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取得了和平的解决,不但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的诡计;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更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地位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正如郭冠英所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毁了主战派军阀争权夺利诡计。

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既是国民党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

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各派政治势力,都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南京政府内部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主战”派中别有用心的关键人物何应钦和佯称治病屈居德国的汪精卫。

正如宋美龄给蒋介石的信中说“最后告诉你一句话:南京的情形是戏中有戏”。

[2]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粉碎了国民党以何应钦为首的反蒋势力争夺权利的阴谋。

“事变”发生的当天早晨,南京就收到蒋介石被扣的消息。

下午,何应钦在他的寓所邀请党政军首脑会晤,商议如何对待西安事变?他“情绪激动,态度坚决:张学良、杨虎城劫持统帅,大胆妄为羞党国,纲纪何在!不讨伐不足以雪耻,不足以振军威,不足以平举国之愤。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摘要: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焦点问题。

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西安事变在历史上所起作用两个方面,论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矛盾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分析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一)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消灭杂牌,使张学良逐渐觉醒。

在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激化下促使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发展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

张学良和蒋介石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

张学良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介石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

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然而我认为,充满浓烈“兵谏”意味的西安事变本身并不能促使强硬的蒋介石接受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是关键所在。

一、“拥蒋抗日”主张,奠定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并没有将蒋介石排斥在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而是提出“逼蒋抗日”的。

早在1936年3月,张学良与李克农在洛川会谈时,张学良就针对中共的“反蒋抗日”方针,首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参加抗日战争,是不是可以包括蒋介石在内呢?” 1936年4月9日,当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举行会谈时,张学良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那么蒋介石也应包括在内。

他是中国现在的实际统治者,我们发动抗日战争,如不把他争取过来,困难是很大的”。

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但他有个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认为必须先消灭共产党才能抗日。

”张学良深知蒋介石的一贯固执,也考虑到做其工作的难度,他指出,必须用最大的力量争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

张学良还明确地向周恩来提出具体办法,那就是“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

肤施会谈后,张学良按照最初的设想对蒋介石展开了艰巨的工作,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

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之,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一《历史转折中的张学良》作者简介:金镶玉(1992.03-),女,汉,辽宁辽阳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每一次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因此铸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传奇地位。

在这五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学良都处于决策核心位置,既是导演又是主角。

作为历史经历者和创造者,张学良在这些转折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张学良既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决策的重大失误。

前者让他头带光环,后者却让他身背骂名。

人们通常用两件事对张学良的一生做出评价,一个是九一八,另一个便是西安事变。

九一八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者让他名垂青史,千秋功罪,在这一刻有了定评。

关键词:张学良;近现代史;西安事变一、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上大学以前,每年的九一八那一天,都会听到警笛声,已经成为了习惯。

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曾经遭受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

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撞钟仪式和拉响警报,以此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尤其是东北地区。

作为一个辽宁人,对九一八有着深刻的感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追溯到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人物――张学良。

(一)历史事件回顾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西安事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安事变又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场轰动全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也不会很快形成。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与杨虎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学良而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在整个事件中又是起着总策划、总执行的角色。

在这里我就在着重讲诉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关系。

(一)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的思想变化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的发生,使得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子承父业成了庞大东北军的首领。

但是他走上这个职位首先面临的就是两个选择:一是不顾国仇家恨,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自己的军事王国;二是接受国民政府的和谈要求,服从国民政府安排统一抗日。

最终张学良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毅然决然的选择当时的国民政府,宣布东北易帜,听从国民政府的安排。

张学良之所以能够做出这种选择,也是由于他在从军期间看到的或者说是感受的那种排日情绪,更是对他父亲最终结局的一种反思。

他身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危亡意识。

“他的民族气节和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正式他民族独立意识的深刻体现,而不搞东北独立王国,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则是他国家统一意识的体现”1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

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蛮横侵略,他一再退守,最终导致东北三省的迅速沦陷。

东北三省的快速沦陷也是张学良始终没有想到的情况。

其实张学良选择执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也有出于自己考虑。

首先他也考虑到日本对于东北的侵略不是一天两天,在南京国民政府没有正式确定反抗或者制定抗日政策的情况下,单凭东北军的力量是不足以抵抗日军的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保存东北军的实力。

其次,自他宣布归顺中央政府以来,一直相信在统一的政府领导下,是可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

他认为国民政府颁布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有着政府的考虑,他作为军队首领不便于拒绝。

张学良

张学良

出身军阀世家,与世同龄的张学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地位显赫而又极富传奇。

他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最动荡时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其功过是非,一向为世人关注、学者研究。

然而至今意见各异,看法不一。

尤其是在对西安事变的评价上,海峡两岸的学者,观点对立,如同水火。

大陆学者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直至彻底胜利,有大功于中华民族,张乃千古功臣。

台湾却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酿成巨祸》使中共坐大,国民党退居台湾,张乃罪人,张学良自己则说:"在国内不幸的动乱时代,我从事内战不知多少立,如同水火。

大陆学者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直至彻底胜利,有大功于中华民族,张乃千古功臣。

台湾却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酿成巨祸》使中共坐大,国民党退居台湾,张乃罪人,张学良自己则说:"在国内不幸的动乱时代,我从事内战不知多少,杀人如麻。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救国救民的目的,放弃了一切,牺牲了自己,但是却一事无成。

'有人说我好,我也不见得有那么好,有人说我坏,我也没有那么坏,上帝都知道。

'那么究竟怎样评价张学良才算公道?笔者认为,只有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准绳,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来判断张学良的功过是非,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1936年6月13日,张学良在会见斯诺夫人和一些中国新闻记者时,透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说:我确信中国的真正统一是可以实现的,然后我们就可以齐心协力抵抗日本侵略了。

我之所以抱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只从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地区以后,许多次内战迫在眉睫,但由于中国人民实际上都想联合一致,抗击外国侵略,所以民心之所向阻止了这些内战的爆发。

因而,只有抵抗外辱,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是年6月22日,张学良发表《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讲,内称:抗日是中华民族惟一出路和东北军的最大使命。

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曾多次向蒋介石苦谏,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蒋一贯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祸国政策。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试述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五十年前,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各派政治势力和各种人物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张学良的历史作用不同凡响。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张学良和西安事变提到张学良,他已和西安事变让人一起想到,在我国已成为一面彪炳青史的旗帜,其伟大的爱国主义胸襟永远值得我们纪念与尊重。

1、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1936年秋冬,以西安为中心的大西北是各种矛盾的聚集地,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

8月,日本策动绥远事变。

傅作义发起绥远抗战,举国募捐与声援,张、杨请求出兵,一时,西北成了中日民族矛盾斗争的焦点。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北会师,中国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西北,这里又成了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感召下,张、杨秘密联共抗日,形成了西北“三位一体”,构成了足以与蒋介石误国政策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蒋介石恰在这时亲临西安,部署大规模“围剿”,使联共与“剿共”的矛盾骤然白热化。

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联共与“剿共”的矛盾、抗日与妥协的矛盾、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矛盾等等,一时都集中在这里。

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后,虽然他们仍在表面上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并不积极围剿红军,而且前几次围剿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

2、发动西安事变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邵元冲等人遇难。

西安事变爆发。

试析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试析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试析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自1927年,蒋介石“厉行清党”,10年间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法计算。

“九·一八”事变后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亦只存在了三年即被蒋介石“剿灭”。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8万大军损折过半,被迫不得不从南方撤退进行长征以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但蒋介石仍穷追死堵,在西北设立了“剿匪”司令部,命张学良为剿匪副司令,对红军继续进行围剿。

“疲惫之师”的红军处境异常严峻,幸存下来的三万余红军,既要北上抗日,又要对付国民党的大举反革命“围剿”。

正在这种危难关头,“西安事变”发生并得以和平解决,恰恰解除了来自国民党对红军的威胁,从而使共产党获得了喘息、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

“当时,社会各界人士都把中国共产党看作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络绎不绝地到中共代表团驻地访问。

”,和平谈判代表团的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对于来访的人们”,“宁肯不休息,不吃饭,都要亲切地予以接待,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党的主张,帮他们解除各种忧虑。

”“七·七事变”打响了抗日战争的枪声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不断地壮大起来。

从在1938~1943年短短的几年里,解放区军队发展到近47万人,民兵200万,游击区和根据地人口约达一亿。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点。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开端。

本文结合作者查阅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在西安事变中各方势力的利益和主张,进而得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何应钦宋美龄周恩来和平解决相互制衡【正文】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还笼罩在一片夜色苍茫中,熟睡中的蒋介石还没有嗅到空气中异样的气息。

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八项主张,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爆发让中国再次走到了抉择的边缘,失去统帅的南京方面扬言讨伐,宋美龄和宋子文主张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极力相劝,蒋介石从拒绝屈服到接受协议,共产党反复斡旋期望和平解决。

最终,西安事变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派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下面结合所查阅到得一些史料,简单谈谈个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作为事件的主角,张杨二人的态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事变初期,蒋介石拒绝让步之时,张杨二人的态度就早早为事件定下了基调,这也是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基础。

从西安事变爆发的过程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持续敦促张学良剿共,以达到“一斧两砍”的目的,这固然是与张学良的利益相冲突的。

另一方面,西安学生在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介石却怒称要射杀学生,这激起了张学良的强烈不满,也成为了“兵谏”的导火索。

事实上,虽然采取“兵谏”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但张杨二人的初衷是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担心,如果在事件中蒋介石丧生,中国可能重新走上北伐前群龙无首、军阀混战的格局,这显然不是当年为了维护全国统一而宣布“东北易帜”的少帅所希望看到的。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着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范丽红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3
【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总页数】5页(P258-262)
【作者】范丽红
【作者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辽宁,沈阳,1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8
【相关文献】
1.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J], 张丽荣
2.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联系 [J], 张哲
3.张学良在“联共逼蒋抗日”中的特殊贡献——纪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五十周年[J], 刘忠林
4.我秘送张学良飞抵台湾——纪念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六十周年 [J], 李彬
5.宋美龄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J], 王文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课论文张学良

历史课论文张学良
张学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位爱国者,他的前半生主要是围绕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三件大事展开的,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它符合了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展的趋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文主要从西安事变来了解张学良的。
希望尽量用不流血的方法来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可是很遗憾,结果并非他们想的那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其功始终是大于过的。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是伟大的,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粉碎了日本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而西安事变则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El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的抗El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安事变充分显示了张学良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向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的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学习,充分发扬民族精神
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大量史实来看,张学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在当时局势十分复杂紧张的情况下,张学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一方面多次发表讲话让国内外人士了解事变的真相,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与各方面取得联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为后来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强烈要求团结抗Et的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破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但是,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也使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安事变的这个过程中,张杨二将军的目的是
西安事变爆发前面临的形势分析
首先,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成了亡国奴。同时由于Et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的节节退让,使得华北地区的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其次,1935年发生的“一二. 九运动”在唤醒广大爱国官兵包括张学良在内的所有人都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具有爱国主义的张学良产生了一致对外的想法。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他对西安事变的爆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35年9月被派往陕北“剿共”,结果与红军的交战损失惨重,且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损失不但不补充,反而借机消除他的势力,这就使得张学良对蒋介石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同时他也深刻的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是友好的,只有和共产党联合起来一致抗Et,才是最好的出路,这就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1、张学良将军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从捉蒋,放蒋,到送蒋,体现了张学良将军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爱国情怀。

扣蒋的第二天,张学良对部下发表讲话,宣布“蒋委员长极为安全,我们对委员长绝对没有私仇私怨……反对他的主张和办法,使他反省,正是爱护他!……如蒋委员长能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12月17日下午,当周恩来率领红军代表团飞抵西安,张学良表示,只要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并拥护他做抗日领袖。

以上事实表明了张学良始终保护蒋介石的安危,并积极主张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后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即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结果产生了极大地分歧,毛泽东认为应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战线的中心。

于是他提出审蒋、罢蒋、除蒋,朱德,博古张国焘等都纷纷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决定。

但张闻天对解决事变的方针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前后的发言中指出,“第一,政治形势很紧张,不断发生全国性的政治问题,在抗日问题上表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民族妥协派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总要发生一种冲突。

第二,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

”在策略上,张闻天主张,“对妥协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

”在军事上,采取防御,在政治上,采取进攻。

中共中央1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争取南京抗日政府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可以说张闻天的发言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以至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以张闻天和毛泽东的共同认识为基础产生了两大文件,一是对外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对西安事变通电》,二是对党内的《指示》,从而走向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道路。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摘要: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发动成为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张学良将军正是这起事变的发动者,他作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官员,权倾一时,却不顾后果,义无反顾的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一方面因为他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

虽然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身陷囹圄, 然而他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原因引言: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拉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序幕。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

从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因素促成的, 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

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实行兵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从张学良自身来看张学良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

在他看来,要抵制外贼,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极力谋求增强国力,不惜一切来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

在他主政东北前后,为了与日本抗衡,他裁军队,修铁路,建海港,办工厂,积极发展经济,为东北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地贡献,他鼓励发展民族资本,先后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厂,如沈阳纺织厂,兴奉铁厂等,;为增强国防力量,在东北建立了几家兵工厂;为发展生产,禁止种植鸦片,免除了过去打内战时期而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尤其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他增拨教育经费,发展各县中、小学,捐赠巨款,资助各校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张学良建设现代化东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富国强兵,以抵制外辱,然而随后国内时局却事与愿违。

浅谈西安事变前后及其和平解决因素

浅谈西安事变前后及其和平解决因素

浅谈西安事变前后及其和平解决因素王新童医学部药学一班 1210307108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导火索。

1935年发生的一二九运动促使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下定决心发动兵变“逼蒋抗日”。

而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则有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张杨二人在事变前后对于的态度、中共高层领导人对于蒋介石态度转变及对整个事件逐渐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国民党民主派在事变期间的积极作用以及国际势力对于西安事变的影响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稳定了当时中国的局势,避免了内战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抗日爱国热情,还推动中国由局部抗战阶段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张学良,中共,国民党民主派,国际因素,抗日,内战,和平解决。

正文:1936年12月12日,在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二位爱国将领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1],希望以兵谏的方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直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使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共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毛泽东曾评价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

”(一)、背景:西安事变的推动因素西安事变发生的直接推动因素是1935年12月9日到1936年3月31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发生后,北平的几千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救国请愿游行。

当时走在游行队伍最前端的正是东北大学的学生。

故土沦陷,背井离乡,特殊的身份境遇使得东北大学的爱国学生表现得极为勇敢积极。

同时,正因如此,一二九运动引起了当时身兼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的重视。

他派人携款慰问受伤和被捕的学生,同时电邀东北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

而后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先后派出大批学生运动的领导骨干(其中大多是东大学生)来到西安,通过与张杨二人的晤谈、进行公开演讲和组织座谈会宣传救亡、参加张学良举办的“学兵队”等形式,密切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联系,影响张、杨的思想,推动西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东北军和17路军内部主张杀蒋的官兵不在少数,包括中共也曾一度倾向审蒋,西安各界更是群情激奋,主张将蒋交付人民审判。张学良并未因此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明自己释放蒋介石的态度。如1936年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在会见被扣押的南京政府方面的要员时,明确表示:“委员长今日诚然是中国的领袖,即今后还是需要他做我们的领
四、 多方斡旋,促成谈判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局势极其复杂紧张的情况下,张学良及时发表对时局的宣言,阐明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及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争取舆论的支持,并且敞开大门欢迎各界人士入陕共商抗日大计。事变当天,张学良立即电邀中共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善后大计,继之致电冯玉祥、阎锡山、李烈钧等中间人士和地方实力派,披肝沥胆陈述自己的爱国、护蒋的诚意,张学良希望通过此举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力邀他们“或远赐教言,或躬亲来陕,开诚指示,共谋国事,力挽危舟”[6]1059。事变当天,张学良还专门给孔祥熙、宋美龄发电:“如欲来陕,尤所欢迎”[6]1057。为促成与以孔、宋为代表的南京主和派实现谈判,1936年12月14日,张学良欣然允许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9卷第3期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五、 力排众议,坚持无条件释蒋
三方会谈,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其焦点就是如何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东北军和17路军的高级将领联名致信宋子文,表示只有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中央军撤出潼关,才能放蒋,否则即使张、杨两将军同意了,他们也誓死反对。当时中共和杨虎城也主张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只有张学良坚持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张学良唯恐放蒋时间再延长,发生意外情况。因此,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决定立即释放蒋介石。在释放蒋介石的前一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他表示:“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假如因我而造成国家内乱,即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2]74。向大家暗示了要释放蒋介石的心迹。1936年12月24日下午,张学良召集设计委员会(即张学良、杨虎城的幕僚机构,隶属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
他指出,必须用最大的力量争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张学良还明确地向周恩来提出具体办法,那就是“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1]57。肤施会谈后,张学良按照最初的设想对蒋介石展开了艰巨的工作,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之,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张学良深知蒋介石能否转变态度,接受八项抗日救国主张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所在。为此,张学良在事变后曾多次谒蒋,虽屡遭蒋介石的呵斥,仍不厌其烦地劝谏,希望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在日寇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为防止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主战派对西安的武力进攻和狂轰滥炸,为和谈创造有利条件,争取蒋介石改变态度,张学良又请求被扣在西安的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蒋百里出面,充当蒋介石改变态度的台阶,蒋介石态度由此松动。后来蒋从端纳和宋氏兄妹的口中得知张、杨并无加害之意,不仅同意派人持停战令去南京令何应钦执行,继之又委托宋氏兄妹出面谈判。这说明蒋介石已原则上同意了张、杨提出的八项政治主张,蒋介石态度的转变使谈判成为可能。在张学良的多方努力下,从12月22日下午开始,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为代表的西安方面与蒋介石的代表——宋氏兄妹开始谈判。最终,在蒋介石口头答应接受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后,西安事变宣告结束。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然而笔者认为,充满浓烈“兵谏”意味的西安事变本身并不能促使强硬的蒋介石接受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是关键所在。以往史学界在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问题的研究上多侧重于对中共方针、作用的研究,以及客观原因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触动作用,而忽略了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欲根据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论述。
六、 不畏牺牲,亲自送蒋回南京
关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一举,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比较多。张学良于1936年12月25日下午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并非张学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的重要决策。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所)乐为。”只要蒋介石领导抗日,他会随蒋入京请罪,“誓所不辞”。19日,张学良在给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电文中也说:“当他(指蒋介石)回京的时候,我准备跟他同去”[6]1093。25日下午,张学良力排众议亲自送蒋,足以证明张学良此前所言并非完全出于策略,而是真有此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此次来京,也有三点意见:(一)维持纪律;不隳我中国在国际地位;(二)恢复及崇高领袖之尊严;(三)此事余一人负责,应当得应得之罪……。”[7]82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充分表现了张学良为了国家民族,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英勇献身精神,为确保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具有积极意义。张学良送蒋回南京是西安事变能及时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处理当时复杂局势的果敢之举,也是他当初发动“兵谏”的动机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否则,事变不知会发展成什么结果。在这个
袖。但领袖应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过去专制皇帝不同,只要委员长能改变态度,采纳意见,我将亲自送他回南京”[4]。张学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试图把西安事变向和平解决的方向指引。
三、 力主事变和平解决
事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政治方面的重要问题)人员谈话,透露出要释放蒋介石的意图,大家再次提出释放蒋介石的条件,均遭到张学良的驳斥。
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可以说,张学良是力排众议的。因为在张学良思想深处,发动事变的目的是促蒋反省,接受西安“三位一体”的八项主张,他曾反复强调:“我们绝不是反对蒋委员长个人,是反对蒋委员长的主张和办法”[7]10。“此间所有举措,皆为增强抗战力量,决非从事内争”[7]6。并且说:“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所)乐为。”[6]1057张学良的想法显然是,只要蒋介石接受“八项主张”,积极实行抗日,目的既已实现,释蒋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到24日上午,蒋介石已经原则上同意了八项主张,因此,张学良自感释蒋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无条件释蒋,也使蒋介石保全了颜面,帮助他保持了“领袖”的尊严,这无疑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也是张学良坚持无条件释蒋的初衷,12月24日,张学良在召开的设计委员会上曾说过:“这次事变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今后要拥护他做领袖,同他共事,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事后证明,张学良的做法是非常有预见的聪明之举,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重要的一步。
二、 确保蒋氏安全,为事变和平解决提供前提条件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采取了一系列确保蒋介石安全的措施,为事变和平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并没有将蒋介石置于死地的想法。在布置临潼捉蒋时,当于学忠问到抓到蒋介石后,第二步怎么办时,张学良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他答应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张学良在部署行动计划时,向参加行动的东北军强调要保证蒋的安全。他对负责捉蒋任务的孙铭九、王玉瓒等人反复叮嘱:“千万不可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不要叫他逃跑了。”[2]217当东北军报告蒋介石一时找不到时,张学良情绪激动地对左右说:“若是找到委员长,我一定说服他抗日,只要他抗日,我仍拥护他为领袖,若找不到他,就割了自己的头,请虎城拿到南京请罪。了此公案,决不能要停止内战而引起内战。若是如此,我张某便成了千古罪人”[3]。焦急万分的张学良命令负责搜山的白凤翔,务必在九点以前找到委员长,否则拿着自己的人头来。可见张学良保护蒋介石的态度和诚意。此后,张学良又周密部署了蒋介石在西安的安全问题,将蒋介石特意安排在张公馆对面的高桂兹之处。从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绝无伤害蒋介石之意,这些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先决条件。假如当初张学良未对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蒋介石的性命不保的话,历史真将被改写,新的内战将不可避免。
宋美龄的代表端纳到西安探视蒋介石。16日,端纳再次入陕后,向张学良转达了宋美龄提出的可否以宋子文或顾祝同代替孔祥熙来西安的请求。张学良旋即应允,并致电宋子文和顾祝同:“此间同仁均极欢迎,在陕安全,弟可保证,请即早日命驾,无任企盼”[7]74。同时张学良再次致电中共,请派全权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在张学良的邀请下,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云集西安,在全国造成了一种和平解决事变的良好氛围。
过去史学界普遍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接受了和平解决的方针。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我们发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张学良首先提出来的,共产党和平解决的主张要晚于张学良。
早在1936年12月11日,即西安事变的前一天,张学良就授意应德田等人拟好了逼蒋联共抗日的八项救国主张。这八项主张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要求,其中也包含了和平解决的思想,成为日后西安事变三方谈判的基础。另外,张学良在确信蒋介石于临潼被扣时,曾向杨虎城表示:“如果委员长到西安后,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我便送他回南京”。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的决心此时就已定下,而非25日临时的头脑发热和某些学者认为的偶然性。12月13日,张学良在对西北“剿总”全体职员的讲话中,再次阐述了发动事变的动机和解决事变的态度。他说:“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我们这种举动对委员长是绝对无损的。如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那时,甚至他对我们这次行动,认为是叛变而惩处我们,我们绝对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所争的是主张,只要主张能行通,目的能达到,其他均非所计。”[5]445以上种种都充分证明,张学良从决定发动事变之始已有和平解决的想法,而非受中共或外界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为和平解决事变的种种努力都是围绕着这种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展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