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的.doc
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一、麻黄汤
9、麻杏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五味子、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敛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喑哑声嘶。
第9页/共32页
一、麻黄汤
10、麻杏乌梅汤 组成:麻黄、杏仁、乌梅、蝉蜕、地龙、紫 草、茜草、旱莲草、甘草。 功效:疏风脱敏。 主治:过敏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症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等。
第25页/共32页
六、甘草麻黄汤
4、麻黄汤合五苓散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甘草。 功效:宣肺行气,化气行水。 主治:寒湿水肿。
第26页: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 功效:清热解表,发汗利水。 主治:风水热证。
第27页/共32页
第22页/共32页
六、甘草麻黄汤
1、甘草麻黄汤 组成:甘草、麻黄。 方歌:甘草麻黄汤二味,理脾散寒发阳郁, 脾胃阳郁水气证,功效显著 病能愈。 功效:理脾散寒,发越郁阳。 主治:里水。身体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身微热,口不渴,无汗,小便 不利者。 (脾寒阳郁水气证:饮食不佳,脘腹胀满,四肢困重,或全身水肿,或腰 以上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或少,身重恶寒,舌淡,苔薄白,脉缓或 迟。 )
第17页/共32页
四、麻杏芩甘汤
1、麻杏芩甘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黄芩、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清解少阳。 主治:风寒犯肺,少阳郁热证,咳嗽、咽痛、鼻塞、口苦、寒热往来、头目胀痛。 按语:麻杏芩甘汤为麻黄汤合小柴胡汤的简化方 。用于胆热犯肺,咳嗽呕苦者,可与柴前连梅煎合用。
第18页/共32页
第13页/共32页
三、麻杏大黄汤
1、麻杏大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大黄、甘草。 功效:泄热通便,宣肺平喘。 主治:风热喘咳,大便秘结。 按语:表里双解,从肠治肺。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10克)桂枝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0克)甘草炙一两(3克)〔煎服法〕原方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讲解〕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之主方。
风寒袭表,故恶寒。
寒邪外束,阳不得越,故郁而发热。
寒主收引,太阳主表,寒郁经络,营卫失畅,故头痛身疼。
肺合皮毛,寒郁皮毛,肺气不宣,故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邪在肌表之象。
本方为初病时元气未衰者而设。
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故以麻黄为君药,开腠理、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咳,过去因其发汗力峻,又为君药,故先煮麻黄去上沫,同时也是为了减其悍烈之性,去其令人心烦之弊,现多同煮已不用分煎,欲解表可用生麻黄,若缓其峻勐、欲平喘可选炙麻黄。
原以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温通经脉以除肢体疼痛,为太阳经引经主药;佐以杏仁宣利肺气,助麻黄平喘,杏仁去皮尖是为了减少毒性,过去认为其皮有涩性对解表不利,尖又发散太过的缘故。
炙草扶正达邪,调和诸药,在方中一缓麻桂之峻而不伤正;一补中气而资汗源,为方中使药。
本方药少力专,组法严谨;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泻中有补,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效。
原方载复取微似汗,不须喝粥,这是以其易发汗,且恐其助麻黄之性发汗太过,另外麻黄汤证病人津液尚无亏损现象,胃气尚盛,所以不须喝粥。
麻黄发汗必与桂枝相配伍,才能发汗,单用麻黄则达表定喘明显。
至于发汗多少,又是与桂枝用量的比例有关,如要发汗则麻黄用量一定要大于桂枝,成为3:2;如发大汗则麻黄用量更大于桂枝,为6:3,等于3:1;如发小汗则麻黄与桂枝用量同等。
反之,麻黄用量比例小于桂枝,可能不发汗甚至有汗也可用,由此说明发汗不单独决定于麻黄一味,而要掌握是否与桂枝相配,以及用量比例关系极大,不可忽视。
麻黄汤_伤寒全生集卷二_方剂树
麻黄汤_伤寒全生集卷二_方剂树麻黄汤_伤寒全生集卷二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川芎、防风、羌活。
(2)1.2.功效: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身热如火炽,恶寒体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无汗。
(2)1.3.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二。
(2)2.升麻发表汤 (2)2.1.加:白芷、升麻 (2)2.2.组成:麻黄4分,桂枝3分,甘草3分,杏仁(去皮尖)8分,白芷8分,防风8分,升麻5分,羌活1钱,川芎1钱。
(2)2.3.功效: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头如斧劈,身如火炽者。
(3)2.4.来源:《伤寒六书》卷四 (3)3.麻黄汤 (3)3.1.加:白芷、升麻 (3)3.2.组成:麻黄、桂枝、川芎、杏仁、白芷、防风、羌活、升麻、甘草。
(3)3.3.功效:冬月正伤寒,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
(3)3.4.来源:《回春》卷二 (3)4.驱邪汤 (3)4.1.加:独活、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 (3)4.2.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
(3)4.3.功效:风寒颈项强痛。
(3)4.4.来源:《准绳.类方》卷四引《会编》 (3)5.续命汤 (3)5.1.加:当归、半夏、防己、白芍、陈皮、茯苓、天麻、人参、全蝎、僵蚕.. 3 5.2.组成:当归5钱,半夏5钱,川芎4钱,麻黄4钱,防风3钱,防己3钱,白芍3钱,杏仁3钱,羌活3钱,陈皮3钱,茯苓3钱,桂枝3钱,天麻2钱,人参2钱,全蝎2钱,僵蚕2钱,甘草1钱。
(3)5.3.功效:产后忽然中风不语,因胎产先染风邪未发,以致产后中风,或兼产难失于调理,感冒转成此证。
(4)5.4.来源:《女科旨要》卷三 (4)1.原方1.1.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川芎、防风、羌活。
1.2.功效: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身热如火炽,恶寒体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无汗。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2节:麻黄汤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2节:麻黄汤第一章:太阳病第二篇:太阳伤寒证治第2节:麻黄汤一:麻黄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功用】寒邪闭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煎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8 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
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
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
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
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
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
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
麻黄汤及其类方
1剂水煎服。当日上午10时煎服1次,下午2时服
2煎,1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
[按]临床上表寒郁热证甚多见,但往往被发热偏高而
一汗而解,其病如失,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制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生
12g,细辛15g,五味子6g,冬花、苏子各10g,服6剂。
药后诸症悉减,惟夜间有小阵咳嗽,少量白痰,大
西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细辛2g,五味
6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3片,法半夏、苏子、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
(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
(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
(250g),两者不同之
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
《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两种脉象,浮脉主表,
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
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化热的特征?
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
10g
服6剂咳喘消失,照常上班。
[按]寒饮宿肺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此为常法,但在外
应温补脾肺,使之肺气充脾健运,才能巩固疗效。
[案二]戴某,男性,成年,农民。病者在春播期,
2天以前,两下肢即有疼痛,踝关节处
发热恶寒无汗,小便短黄,口不甚渴,舌红苔黄滑润,
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1
麻黄汤类(6方) 1、麻黄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大青龙汤 4、小青龙汤 5、麻黄细辛附子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
2
1、麻黄汤 【主治】太阳伤寒证(伤寒表实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 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提要】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17
【释义】 主症: 汗出—— 热蒸液泄。 喘—— 热壅于肺,肺失肃降。 无大热—— 指表无大热,而热郁于里。 病机:误用汗、下,致邪热内传,肺热壅盛。
18
【治法】清宣肺热.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词解】 ①心下有水气:指里有水饮。 ②噎:咽喉部有气逆阻塞感。
32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释义】
主症: 伤寒表不解—— 指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 咳喘—— 寒饮射肺,肺失宣降。 干呕不渴—— 饮停于胃,胃气上逆。
39
方药分析: 麻黄——辛温发散解外邪,外邪去则发热止; 附子——炮用,温肾阳,充表阳,温肾解表; 细辛——辛燥,既入肺又入肾
与麻黄相配,解散外邪; 与附子相配,助肾阳升发之气,有助于
外邪的宣散,又可护肾阳之气。
40
【临床应用】 1、面神经麻痹; 2、三叉神经痛; 3、急性肾炎水肿,肺气失宣及肾阳衰微开 合失司之水气内停证,以本方合桂甘姜枣 汤;或以本方合五苓散加减。 4、阳虚头痛证; 5、心阳不振所致嗜睡证。
《伤寒论》汤头歌诀大全
《伤寒论》汤头歌诀大全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ppt课件
皮肤疾患:本方治疗荨麻疹、银屑病等皮肤疾患。
8
【禁忌】
麻 黄 汤
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以下情况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 误下而见“身重心悸” “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等
风热、温热所致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也非本方所宜。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营卫畅,汗出 而在表之风寒得解。
6
【医宗金鉴】
麻 黄 汤
7
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汗,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 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可一而不可再。如 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代之。
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若不温覆取汗,则不峻也, 遂谓麻黄专能发表不治他病。
5
【主治】
用于太阳病伤寒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
不发汗或发汗不彻因致衄者(46、55) ;
麻
或脉浮病在表者(37、51、52); 用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36);
黄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232、235)。
汤 【分析】
寒性凛冽,凝滞收引,外闭卫阳,则肺气不宣,内伤营 血,则涩滞不畅。
甘
故治疗重在清宣肺热,因而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石膏清泄肺 热,其用量倍于麻黄,借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一寒一
汤
热,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
30
【方义】
麻 杏 甘 石 汤
31
胡希恕:发汗后,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汗出而喘, 虽有似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但这里汗出多,而喘也 剧,此为既有表邪复有内热,并非桂枝汤所宜,是表邪 内热兼而有之,故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以清里。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有很多方剂首先要了解,学这张方的目的是什么?说它是个基础方。
同时,它有学习的另外一些特定意义。
所以我们很多方有的要标出来,它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一个方面,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
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
“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
那就是说外感风寒最典型的,伤寒最典型的基础病机。
最有代表性的。
古人没有这种代表性,典型性这些名词。
它叫“正局”,就是最标准的。
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为参照,就能学习一系列的具体的,外感风寒的治法和方剂。
这是“伤寒正局”的含义。
第二个,人们常把这个方当作第一张方来学。
还有一个,它在我们方剂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体现上最标准,四个药,非常标准。
是基础方剂的一种典型结构。
你前面总论刚学了君、臣、佐、使这些,到这要看看一个最标准的基本结构。
所以学习一个方,学生要知道,这个方学习一些典型性意义在哪里。
每个方学习,我们不是按照组成、功效、主治这样下来的。
往往先讨论病机分析。
因为跟上面学习的,《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
跟辨证捕捉病机这个知识,利用这个原有一些知识,基础知识推理这样下来,所以学习《方剂》,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
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最典型可以从病机分析开始。
主证病机分析方解外感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之为太阳伤寒。
太阳是表,伤寒以寒为主。
这病机分析围绕着,病机这种推理过程,寒邪作用体表以后,会发生哪些情况,拿体表来讲,人体还得有正气,正气是以营卫作为代表的。
整个人体,说它为气血而已,为阴阳而已。
概括性讲正气的话。
体表的气血,称之为营卫,所以提到营卫,实际上是涉及体表的, 还没有涉及整体气血的变化,营卫是气血的浅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类方讲伤寒》--麻黄汤类方一
《类方讲伤寒》--麻黄汤类方一大家好,今晚开始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麻黄汤类方。
在之前的课程当中,高珊珊老师运用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桂枝汤类方的具体方证解析法及临床运用。
在《汉传经方辨治学》六纲五证辨治系统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恩师刘志杰先生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解析方剂,并按照我们汉传的辨证理论去指导运用,疗效都会效如桴鼓的。
恩师刘志杰老师曾言:“学经方没有捷径,要说捷径,那就是守住正确的,系统的辨证法则”。
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先学法则,再学运用;正如同没有规矩,就画不成方圆。
六纲为矩,五证为规,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就是汉传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
目前打着汉传学术的盗版很多,请大家要清醒辨别。
下面我们来温习下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这张表格:大家平时课下可以拿任意方剂进行练习、参悟。
接下来我们看看伤寒论中的麻黄类方。
主要包括以下方剂:麻黄汤(麻黄3 桂枝2 杏仁2 甘草1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4 杏仁1.5 甘草2 石膏8)小青龙汤(麻黄3 桂枝3 半夏4 细辛3 干姜3 五味子2 甘草3 芍药3)大青龙汤(麻黄6 桂枝2 杏仁1 生姜3 甘草2 大枣14 石膏4)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2 细辛2 附子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2 甘草2 附子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2 生姜2 杏仁1 甘草2 大枣12 赤小豆10 败酱3 连翘2)麻黄升麻汤(麻黄8 升麻5 当归5 菖蒲3 桂枝1 白术1 干姜1 甘草1 茯苓1 知母3 黄芩3 石膏1 芍药1 天门冬1)文蛤汤(麻黄3 生姜3 杏仁1.5 甘草3 大枣12 石膏5 文蛤5)这节课我们主要解析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下面我们用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麻黄汤:三才解析:阳性药:麻黄、桂枝、杏仁平性药:甘草阴性药:无四象解析:君:麻黄3两臣:杏仁70枚、桂枝2两佐:炙甘草1两使:无综合观察:君:麻黄3两(温,除滞。
伤寒类方总结
伤寒类方总结伤寒类方总结-麻黄类(附方解、方歌)导读:本文选自《退思集类方》,本徐灵胎氏《伤寒类方》化裁,以《金匮》、《伤寒》方、后人方附之,分为二十四类。
如序所言:“所注多遵徐书,而博采群书,间有先生新注,及自制数方附见,去取颇属审慎,注释亦极明白。
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
麻黄汤类1.麻黄汤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
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
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2.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
(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先煮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
)不须啜粥恐留滞。
(不须啜粥,恐留恋麻黄之性也。
)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
(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此。
)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
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
(麻黄汤治卫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
)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毙。
(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也。
)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
(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
)发热恶寒无汗喘,脉浮而紧麻黄谛。
(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
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
麻黄汤
第一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风寒束表,常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亦每多配伍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之品。
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香薷散等。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克)甘草炙,一两(3克)[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所致。
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毛窍闭塞,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为咳喘。
治当发汗宣肺,以解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
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腠理,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证属卫郁营滞,故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能使邪气去而营卫和。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合用,表寒得散,肺气宣通,则诸证自平。
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是本方的主要配伍特点。
[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 “衄家" “亡血家", 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清阳明大热;竹叶 石膏汤治热病后余热未清、津伤少气,方 中均以石膏为主。
《笔花医镜》、《吴鞠通医案》中皆重用 石膏以除大热。
.
21
余师愚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方中石膏用 至八两,以治大热烦燥、渴饮干呕、头痛 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等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尤善用生石膏 治温热病,谓“生石膏性凉而散,有透表 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
3
【词解】
脉阴阳俱紧者-指寸关尺三部脉均呈紧象 伤寒:指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 【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证脉症提纲。 提出麻黄汤八症:即头痛、发热、身痛、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
4
发热 ——正邪相争,气血浮盛。 恶风寒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 无汗 ——风寒束表,腠理郁闭。 头痛
身痛腰痛 卫闭营郁,气血运行不畅。 骨节疼痛
.
22
【临床应用】 1.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 炎、急性扁桃体炎、 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百 日咳等; 2.副鼻窦炎(鼻为肺窍);
.
23
3.荨麻疹、玫瑰糠疹、风疹、皮肤瘙痒症、 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汗闭症等(肺 合皮毛);
4.其他:痔疮、便秘(肺热下移大肠)、带 状疱疹(肺热不得宣泄,郁于肌表)等。
2、温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全身而 病解。大汗津伤,抗病力降低,病反不除。
3、不须啜粥,本方直接发汗。
4、中病即止。
.
8
【适应证候】
1、表寒外束,肺气被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 汤。(36)
2、邪仍在表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 汤。(37)
麻黄汤
麻黄汤方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麻黄汤类方(建议收藏)
《伤寒论》类方条文精编之麻黄汤类方(建议收藏)导读daodu小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分类编排,按照类方整理出来的条文,供爱好中医的朋友们学习!欢迎积极评论!第二章麻黄汤类1、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7]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汗法禁例龙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
不得眠。
[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7]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一作逆。
[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0]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个,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2015-12-01xx类方:--------xx 老师主讲: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
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 汤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 31.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 --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
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
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
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
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
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
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 xx3 两辛苦 xx臣药: xx2 两生姜 3 两辛温佐药:甘草 2 大枣 12 枚甘滋平使药: xx4 两甘苦微寒赤芍 2 两酸凉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
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
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
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
毕竟是津液不足嘛。
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
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
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
《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
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
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 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
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
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
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相关条文: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汤证,也就是太阳中风证,医生辨证不清,反而给用了攻下法。
xx病,用攻下法,会引邪内入的。
一般来说会出现几种情况:1、表邪内陷,形成结胸证。
2、内陷后,形成阳明湿热下利,也叫“协热利”。
3、表邪不解,并且转入太阴,形成水饮上逆。
4、形成 xxxx 水热互结于心下。
5、表邪不解,并内陷xx 而下利。
以上不过是个简单的总结而已,实际上,更复杂的也有。
那么,这条属于哪种情况呢?我们看看他后面怎么说的:“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利遂不止”——这是告诉我们,病内陷阳明,出现了协热利。
“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个是说,脉象出现促脉,也就是寸浮实而尺沉的那个脉,要胸闷气短的,这是表邪不解,表证尚在。
“喘而汗出”——汗出,说明是有“太阳中风”或者有阳明热。
“喘”,是怎么回事?阳明里热要外发的,如果肌表有风邪没有解除,则湿热之邪会因外发不畅而上逆,热邪上逆,就会出现胸满闷而汗出气喘。
脉促,说明表邪不解。
君药: xx3 两臣药: xx3 两 xx8 两佐药:炙甘草 2 两使药:无葛根芩连汤,——是以清热止利为主,还能解表。
对治湿热下利而发热的,黄连,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xx,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xx、xx 清里热而燥湿 xx。
xx,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它能生津液而透表,清肌表的风热之邪。
并且降逆,气得旁流。
治“呕吐”,就是降逆嘛!我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
主讲老师简介:李明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执业医师,师从汉传中医创始人刘志杰先生。
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士学位。
先后在重庆新桥医院、重庆格林医院、重庆城南医院临床工作。
现就职于重庆渝中区张医生诊所、重庆南岸区全顺诊所。
善用汉传经方诊治妇科、男科、儿科以及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以及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皮肤疾病等。
汉传中医大事记2006.7 刘志杰老师等人创建中医传承论坛,同时开始在网上教授中医知识。
2007.8 刘波、许玉龙、禤宝子、朴玲玲等人将原中医传承论坛数据搬迁至可以自主备份数据的服务器。
2007.8.25 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伤寒论》,许玉龙等人将讲课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在论坛内部版块(讲课内容最终出版成书为《 <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
2008.7.13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圆满。
2008.7.24 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金匮要略》,并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增补部分实用条文(讲课内容最终整理出版成书为《 <金匮要略增补 >师承课堂实录》)。
2009.1.1《<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系统阐述了汉传经方六纲辨证理论。
2009.2.9 刘志杰老师《经方小品增补》圆满并对外公布序言。
2009.4.6《药症本草经》序言对外公布。
2009.7.22 刘志杰老师讲解《金匮要略增补》圆满。
2009.8.6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开始。
将宋版伤寒条文按汉传经方理论框架进行重新编排,补充合理条文并进行详细讲解。
2009.11.1《<金匮要略增补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在此著作中首次公示了汉传中医五证病机。
2010.1.19 中“医传承论坛”更名为“汉传中医师承论坛”;汉传中医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0.3 刘志杰老师首次对外阐明四象真五行理论。
2010.6.13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圆满。
2011.3.10 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阴阳类分终始论第一》对外公布。
2011.4.1《<伤寒论类编补遗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
2011.10.8 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五行体用论第二》对外公布。
2012 经络实质的公开阐明及汉传医经学针灸映像系统的明确建立。
2012.2.20-24 汉传中医(第一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刘志杰老师首次公开讲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
2012.7.1《<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出版发行。
2013.3.21《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出版发行。
2013.4.29-5.2 汉传中医(第二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3.9.3 刘志杰老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对外公布。
2013.10.8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之防风药症》对外公布。
2013.11.21-24 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05.01-04 汉传中医(第四期)临床讲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5.11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之白头翁药症》对外公布。
2014.5.12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总论》对外公布。
2014.08.28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正式注册成立。
2014.10.1 刘志杰老师国学著作《佛理集萃》结集出版并免费结缘。
2014.10.2 刘志杰老师携汉传中医众弟子及学员在河南南阳医圣祠祭拜仲景先师。
2014.10.02-05 汉传中医(第五期)临床讲坛在河南南阳成功举办。
刘志杰老师无私将中风病治疗大法与方证公之于众。
2014.10.9 汉传中医经方系统理论框架(部分)公布,包括经方系统理论框架(简表)和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图示。
2014.10.17-至今刘志杰老师讲授《汉传中医辨治学》。
系统阐述了经方本义、详释名词、阴阳大论、病机大论、六纲病位、六纲三焦病理、三因病因学说、四本病理产物、五证病理枢要、六纲五证辨证框架、刘志杰方证解析法、汉传经方四神二旦汤规范方(六神方)、舌脉诊法、辨内伤病并治、辨外感病并治等核心技术。
2014.11.9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黄芪药症》对外公布。
2014.11.22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精神气血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1.23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行类分图对外公布。
2014.12.6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证与四神方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2.21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气味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5.1.12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通观图对外公布。
2015.3.10 汉传经方三阴三阳原位序图对外公布。
2015.3.15 汉传经方病位表对外公布。
2015.5.15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四神二旦汤示意图对外公布。
2015.5.23 汉传中医六合图对外公布。
2015.8.15《金匮要略增补》临床网络班开班,由禤宝子,朱培府,高珊珊主讲。
2015.8.19 汉传脉诀提纲对外公布。
2015.10.15 汉传中医不二堂深圳诊所暨临床传承基地开业,刘志杰老师及嫡传弟子禤宝子坐诊。
2015.11.3 汉传中医第七轮《伤寒论》免费普及网络课程——之《类方讲伤寒》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