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南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遏制耐药菌株的扩散,保持抗菌药物的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遵循细菌感染的诊断原则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生应当根据细菌感染的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南等多个因素,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

避免误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细菌感染的同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对该菌株有高度杀菌作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使用最短有效疗程在用药过程中,应以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应减少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对皮肤和黏膜的不必要伤害。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建议不超过7天。

2. 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等疾病。

在确定为细菌感染后,常规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重症肺炎,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建议7-10天。

3.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一般治疗期为3-7天。

轻度尿路感染可以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适量饮水和清洁外阴区即可。

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或严重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4. 腹部感染腹部感染主要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特点选择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考虑病原体的类型、药物敏感性和抗药性等因素。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2.联合用药抗菌谱广:在选择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以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3.联合用药机制互补:在联合用药时,要选择具有互补抗菌机制的药物。

不同的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病原体,可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抗菌效果。

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抗菌作用,而氨基糖苷类药物则通过破坏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4.联合用药时考虑副作用:在选择联合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不同的抗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联合用药可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

因此,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确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相互干扰,影响治疗效果。

5.联合用药时考虑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在联合用药时,还要考虑药物的动力学和药物代谢。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分布和消除特点,因此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合理地联合使用。

通过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考虑药物的抗菌谱、机制、副作用、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因素,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1. 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或延迟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 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多种类的致病菌,并减少多药耐药的发生。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的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来选择适当的联合应用方案。

3. 抗菌药物的互补联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抗菌活性。

4. 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需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在选择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毒副作用增强的效应,如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就可能导致红霉素的效果降低。

5. 个体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人群,以及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等因素。

同时,还需参考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菌敏感性测试结果,以确保联合应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2023年版本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2023年版本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
指导。

本指南基于独立决策和不寻求用户协助的原则,以简单策略
为基础,避免法律复杂性,并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治疗效果。

内容
本指南的内容将包括以下方面:
1. 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介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及其作
用机制,以帮助医务人员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说明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选择和应用药物。

3. 用药原则和剂量:提供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和剂量指导,以
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疗效。

4. 耐药性监测和防控:介绍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和防控措施,
以帮助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5.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说明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务人员监测和处理药物使用过程中
的问题。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介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和注意
事项,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使用联合治疗方案。

7. 抗菌药物的经济性评价:提供抗菌药物的经济性评价方法和
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在药物选择时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经济性。

结论
本指南是医务人员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指导手册,旨在提
供简单且可行的策略,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最佳治疗效果。


务人员应根据指南中的建议和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一、引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疗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该指南做简要介绍和总结,希望能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机制和作用范围的不同,抗菌药物主要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2.合理使用联合用药3.合理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4.合理选择药物疗程长度5.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四、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等。

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以下预防措施:1.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2.注意抗生素迷走神经的毒性作用3.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五、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1.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引起过敏的抗菌药物2.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监测病原的敏感性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种类3.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六、结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其合理应用尤为重要。

2015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医务人员能够遵循指南的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为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

以上便是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的简要介绍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指将两种或更多种抗菌药物同时使用,旨在提高抗菌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和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涉及到许多原则和考虑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方案、药物相互作用的正确评估等。

首先,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药物应具有不同的抗菌谱、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互补的药动学特性。

例如,青霉素和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对肺炎链球菌等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此外,一些细菌可能具有耐药性基因,同时也可能产生其他耐药机制,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联合药物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其次,剂量和用药方案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用药的剂量应根据每种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目标细菌感染的性质来确定。

一般来说,联合用药时可以考虑调整剂量,使每种药物在为最佳抗菌活性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的药物浓度。

此外,用药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给药途径、给药频次和疗程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是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过程。

例如,红霉素和四环素同时使用可以相互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降低抗菌活性。

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扰。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对于一些非常规或难治性感染,例如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或重症感染,联合用药可以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并增加治疗成功的机会。

然而,在选择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的策略,可以提高抗菌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和提供更广谱的抗菌覆盖。

在实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方案,评估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感染性质和严重程度来确定是否使用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药物,但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及分级管理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一、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1. 确定感染病原体:在开始抗菌治疗时,首先要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2. 考虑联合用药:对于病情复杂或有多重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以增强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3.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药敏结果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 避免重复覆盖:在联合用药时,应避免多种药物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以免出现重复覆盖的情况。

5. 避免拮抗作用:在选择抗生素时,应避免出现相互拮抗的情况,否则会减弱抗菌效果。

6.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种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过大的情况。

7.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药物过敏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 一线药物:对于常见的细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二线药物:当一线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3. 三线药物:对于罕见的或多重耐药的感染,可以选择三线抗菌药物,如利奈唑胺、替考拉宾等。

4. 权衡疗效和费用: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权衡其疗效和费用,避免因为药物费用过高而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

5. 指导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包括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避免患者自行减少或增加药物剂量。

6. 加强监测评估: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监测评估,包括细菌培养结果、感染症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保护抗生素的疗效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常见病联合用药

常见病联合用药

常见病联合用药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常见病联药合用乳腺增生病1.乳宁片+逍遥丸+维生素E2.乳癖消+小金丸+门冬酰胺片以上疗程1—3个月宫颈炎1.抗宫炎片+阿奇霉素+消糜栓2抗宫炎片+头孢克肟+保妇康栓3.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聚甲酚磺醛阴道栓抗菌药物的计量和疗程必须足够霉菌性阴道炎1.制霉素片+克霉唑栓或咪康唑栓+苦柏止痒洗液2.氟康唑胶囊+保妇康栓或复方莪术油栓+湿痒洗剂初次患者应选阴道局部用药,下次月经后在进行一个疗程,严重或多次复发性患者应全身和局部同时用药,多次复发性患者的治疗疗程应延长。

或预防性间歇用药滴虫性阴道炎1.奥硝唑胶囊+甲硝唑栓+妇科洗液2.替硝唑片+苦参栓+妇科洗液。

口服甲硝唑片单次大剂量服用2g,治疗常规应在下次月经后在进行一个疗程痛经病1.月月舒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2.妇科调经片+痛经贴盆腔炎盆腔炎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脓肿。

1.头孢克肟+多西环素 +金刚藤软胶囊或妇科千金胶囊2.盐酸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金刚藤软胶囊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多西环素+宫炎平胶囊?盆腔炎症大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应足够,疗程宜长膀胱炎,尿道炎1.呋喃妥因+阿莫西林+三金片2.头孢氨苄+磷霉素+热林清3.盐酸左氧氟沙星+宁泌泰胶囊首选药物呋喃妥因,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次选药物SMZ,氟喹诺酮类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疗程3-7天。

肾盂肾炎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肾炎舒2.头孢克肟+宁泌泰3.盐酸左氧氟沙星+宁泌泰胶囊首选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疗程至少14天一般2-4周,反复发作性肾盂肾炎常需4-6周。

?胃食管反流病1.多潘立酮+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2.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猴头菌颗粒急慢性胃炎急性感染期用药1.阿莫西林+替硝唑+雷尼替丁+硫糖铝片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3.伊托必利+铝碳酸镁+阿莫西林+奥硝唑以上消炎药服用7—10天,抑制胃酸分泌药和胃粘膜保护剂服用6--8周丽珠得乐+庆大霉素普鲁卡因+莫沙比利,用于胃酸少患者消化性溃疡1. 阿莫西林+替硝唑+雷尼替丁+硫糖铝片2.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3.伊托必利+铝碳酸镁+阿莫西林+奥硝唑以上消炎药服用7—10天,抑制胃酸分泌药和胃粘膜保护剂服用4—6周功能性消化不良1. 1.伊托比利+消食颗粒2. 2.多潘立酮+胃蛋白酶溃疡性结肠炎丽珠肠乐+柳氮磺吡啶+蒙脱石散急性肠炎1. 1.小檗碱+盐酸左氧氟沙星2. 2.藿香正气+止痢宁小儿腹泻1. 1.蒙脱石散+丁桂儿脐贴+妈咪爱(急性)2. 2.妈咪爱+参苓白术散(慢性)慢性肠炎1常乐康+穿心莲或炎立消 2头孢氨苄甲氧苄啶+乳酸菌素+培菲康3.常乐康+蒙脱石散+炎立消或双簧消炎片4.小檗碱+头孢克洛 +乳酶生+灌肠剂(锡类散)脂肪肝复方益肝灵+熊去氧胆酸+脂必妥或山楂精降脂片高脂血症1.混合型:辛伐他丁+山楂精降脂片2.高胆固醇血症: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3.高甘油三酯血症:非洛贝特+银杏叶或血塞通以上患者伴有转氨酶增高可加护肝药如护肝片,益肝灵等另有保健品卵磷脂可推荐给顾客。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菌,深部真菌病。

(5)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头泡菌素类及其他B-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苗类的联合。

联合用药尚可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的剂量,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喀唳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 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
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

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某些细菌感染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正确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不良
反应和成本。

1.针对细菌特殊的敏感性选择联合药物:联合应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药物应当分别对目标菌有不同的机制和作用方式,且应当针对已知的菌种
敏感性而制定,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联合药物:在确定了细菌的敏
感性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包括浓度、用药途径和剂量等参数的选择。

3.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的细菌和不同的感
染部位,需要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使药物既能够达到疗效,又能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疗程:联合应用的药物疗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宜过长或过短,通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耐药性监测
等原则,制定不同的疗程方案。

5.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应用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应当注意不
良反应的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

6.避免滥用和盲目联合:在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应当避免药物的滥用
和盲目联合,防止产生抗药性并降低后续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当在选择时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药性的风险。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

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抗菌药物的选择1.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2. 考虑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患者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3.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用法用量1. 根据药物半衰期和患者肝肾功能状况确定给药间隔。

2. 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按照每日剂量分次给药,以达到最佳疗效。

3. 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

疗程1. 感染性疾病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确定。

2. 一般而言,轻度感染疗程为7-10天,中度感染疗程为10-14天,重度感染疗程可延长至4-6周。

3.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疗程。

联合用药1. 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可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2. 联合用药时,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3. 针对不同病原菌,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特殊人群1. 儿童:根据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2. 老年人:注意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剂量。

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择对胎儿及婴儿相对安全的抗菌药物。

4.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肝肾功能状况调整剂量,避免药物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处理1. 监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2.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药性菌株的出现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使用抗生素,防止抗药性菌株的蔓延,医院应该根据临床需要,并结合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的特点等因素,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

为此,医院应当制订一套科学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1. 抗菌药物使用指引1.1 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控制和消除感染,防止疾病进展,并减少细菌耐药率的出现;1.2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必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试;(2)不可滥用,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必要使用;(3)严格掌握使用适应症和用药禁忌症;(4)合理使用联合用药,防止过敏和毒副作用;(5)注意抗生素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等治疗方面问题;(6)加强药物监测和评估,做好治疗后的追踪工作。

2. 感染科抗菌药物选择指南2.1 呼吸道感染(1)轻度急性气管炎:可选用白藜芦醇、头孢曲松等。

(2)急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可选用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

(3)肺部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阿奇霉素。

2.2 泌尿系统感染(1)膀胱炎:可选用磺胺类、头孢菌素等。

(2)肾盂肾炎:可选用氨苄西林、喹诺酮、头孢曲松等。

2.3 消化道感染(1)胃肠炎: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等。

(2)胆道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

2.4 皮肤感染(1)红斑狼疮:可选用头孢曲松、白藜芦醇等。

(2)化脓性皮肤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

2.5 血液感染(1)败血症:可选用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选用硫代乙酰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

3. 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1 随访随访病例可以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时间使用的广谱抗菌药物。

定期检查病情和生化指标等,对于有肝肾功能损伤患者,要做好肝肾功能检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剂型。

3.2 患者用药教育患者需要了解正确使用药品的剂量、规则和检查注意事项,在医师和医院的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并在出院后继续使用药物。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一般将抗菌药分为四类:Ⅰ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Ⅱ类为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Ⅳ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一般Ⅰ类和Ⅱ类合用可以获得协同作用;Ⅰ类和Ⅲ类合用出现颉抗作用,如青霉素类加四环素类,在四环素作用下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抑制,细菌停止生长繁殖使青霉素作用减弱;Ⅰ类和Ⅳ类一般不能合用。

Ⅱ类和Ⅲ类、Ⅳ类合用常有协同和累加作用;Ⅲ类和Ⅳ类合用一般为累加作用。

同一类抗生素合用如果作用机理不同,一般表现协同作用。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青霉素+链霉素;青霉素+多粘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商品名为利高霉素,1:1);泰妙菌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1);阿莫西林+庆大;磺胺药+TMP或DVD;TMP同时可以增强四环素类和庆大霉素的作用;多粘菌素+增效磺胺、四环素(不宜产生耐药,内服不吸收);杆菌肽锌+硫酸粘杆菌素(5:1,万能肥素);卡巴多+阿散酸(15kg以内小猪);泰乐菌素+SM2(1:1);红霉素+利福平;红霉素+硫酸粘杆菌素或航胺(混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1:1);盐酸土霉素+粘杆菌素;金霉素+SM2+普鲁卡因青霉素(2:2:1)。

附表
抗菌药物配伍结果简表
注:1、药液曾酸性的药物:氯化钙、葡萄糖、硫酸镁、氯化铵、盐酸、肾上腺素、硫酸阿托品、水合氯醛、盐酸氯丙嗪、盐酸金霉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普鲁卡因、糖盐水、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

2、药液曾碱性的药物:安钠伽、碳酸氢钠、氨茶碱、乳酸钠、磺胺嘧啶钠、乌洛托品等。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

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后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

据报道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繁殖杀菌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联用后获协同作用的机会增多;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可产生拮抗作用;快效抑菌剂之间联合一般产生累加作用,快效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

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联合应用,常发生协同和累加作用。

(二)联合用药适应证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联用有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

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参考指征:1.混合感染。

2.严重感染。

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

4.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

5.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三)常见病原菌的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1.葡萄球菌感染约90%的葡萄球菌株能产生青霉素,对青霉素G氨基苄青霉素及四环素高度耐药。

近年来对红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也升高,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耐药率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吡啶、万古霉素及利福平极少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用药可能的效果;
根据细菌繁殖期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的不同可将抗菌药物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Ⅰ),如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
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Ⅱ),如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等。

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Ⅲ),如大环内脂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霉素·米诺环素)和氯霉素等。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Ⅳ),如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

四大类抗菌药联合应用时,可产生以下结果:
Ⅰ+Ⅱ协同·Ⅰ+Ⅲ拮抗·Ⅲ+Ⅳ相加·Ⅰ+Ⅳ无关或相加。

作用机制相同的同一类药物合用时,疗效并不增强,因其作用机制相似,合用时药物互相竞争相近的靶位,反而会出现拮抗作用或可能增加毒性。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一般不主张,只有在病情特别严重或多重病菌感染时才考虑.搭配一般指种类的搭配,但要科学搭配,首先是加强抗菌效果,比如快速抑菌药应该和静止期杀菌药配伍而不应该和繁殖期杀菌药配伍;再次减少副作用.同种类的不同药物一般不做配伍.抗生素的耐药:现在临床上细菌耐药问题比较多见,但在日常生活中的轻度感染中一般抗生素的应用明显耐药并不多见,而更多原因是不没有选对合适的抗生素.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1.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1.3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参见表)。

2 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

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硝噁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表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
注:(1)妊娠期感染时用药可参考表中分类,以及用药后患者的受益程度及可能的风险,充分权衡后决定。

A 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
B 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C类: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类:避免应用,但在确有应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严密观察下慎用;X类:禁用。

(2)妊娠期患者接受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啶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