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与农民的关系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它能把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联系起来。

毛泽东在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尤其是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自从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大炮轰开闭关自守的清廷大门,随后,其他的东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便接踵而来侵人中国。

它们既争夺又勾结,采取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用征服者的铁蹄和刺刀,在古老的中国辽阔土地上刻下了一幅幅血迹斑斑的图画,并与中国反动腐朽落后的封建势力相勾结,把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他们长期占据着城市,控制着“全中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枢纽或命脉”.而近代中国的城市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具有浓厚的消费性.因此,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便凭着他们所掌握的全国政权,依靠其强大的反革命武装,以消费的城市作为反革命的堡垒和据点,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中国在政治上主权丧失,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

在经济上,财富被掠夺,尤其是农村成了外资掠夺的原料产地,农民成了外资的原料供应者。

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这样,城乡差距便不断扩大,城乡对立空前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正确地指出:“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

”①这种情况表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农民阶级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一样起到了领导和参与斗争的作用,但农民阶级反抗较资产阶级早而且更猛烈,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

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动乱和剧变,近代中国的农民也因此经历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涉及到了农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其影响深远,甚至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晚清农民起义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铜、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使得紧密的经济关系逐渐形成。

农民身处于经济和政治的边缘,从而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其中,太平天国起义最为有名,它的影响范围广泛,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天朝上国,人人平等”的口号,旨在解放农民,消灭贵族和官僚的特权。

尽管太平天国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深远,它揭示了晚清时期农民的贫困和不满,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在中国各地引发了反清活动。

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形成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但是,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的利益依然受到压迫。

这就是中国农民开始土地革命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但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深层次问题。

土地革命是在1927年爆发的,这是因为国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甚至对农民的行动进行打压。

土地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提出了“平分土地”的口号,大力扶持农村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农民。

最终,土地革命成功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和农民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它要求民主革命和文化革命。

这场革命对于百姓和农民来说,有了更高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随着这种知识的增长,人们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开始建立了联系。

近代中国的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近代中国的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民阶层的生活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农村变迁的背景及原因、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近代中国农村变迁的背景与原因近代中国农村变迁的背景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等。

首先,清朝政权的衰落和东方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同时,工商业的兴起导致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巨大差距,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得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此外,农村社会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农村变迁。

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社会变革思潮的兴起,使得农民对于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不满与抵触逐渐增加。

二、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力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农民作为社会阶层的自我解放和争取利益的一种表现。

农民运动以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斗争为主线,通过农民会议、农民协会等组织形式,推动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地位的运动。

农民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地主的统治,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农民运动的影响力表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农民运动使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农民协会等农村组织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表达诉求和争取权益的平台,使得农民的声音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所听闻。

其次,在经济方面,农民运动推动了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协会倡导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合理化,使得农民从封建地主的剥削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此外,农民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革。

农民们通过组织运动和争取权益,提高了自我意识和团结力量,推动了封建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

三、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的展望近代中国的农村变迁与农民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现代史中的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

近现代史中的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

近现代史中的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近现代史中的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农民也积极参与到各种运动中,以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平等的权利。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史中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农村变革是当时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一时期,农村经济一直处于不平衡和不稳定状态。

这导致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农村变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等。

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村变革的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农民运动在近现代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运动是农民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集体行动,旨在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这些运动起初是农民的自发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

农民运动的目标包括土地分配的公平、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等。

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包括请愿、示威、罢工等。

这些运动不仅为农民争取到了一些权益,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农民问题。

最后,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变革使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农民平等。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乡差距的缩小提供了条件。

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农村变革和农民运动还促使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民问题,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

农村变革和农民运动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现代史中的农村变革与农民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农村变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民运动则为农民争取了一些权益,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近现代史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中国近现代史论十大关系》名词解释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发展进程中,有诸多重要的关系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与发展逻辑。

首先是“侵略与反侵略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如鸦片战争,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等,这种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贯穿近现代史。

侵略是列强为了满足自身扩张需求,而反侵略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主权、民族尊严的捍卫。

“传统与现代关系”也至关重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近现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

例如洋务运动时期,一方面想要保留封建统治秩序等传统元素,另一方面又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如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等。

传统的农耕经济、封建礼教等与现代的工业生产、民主科学观念不断碰撞融合,这种关系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

“革命与改良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戊戌变法是改良的典型例子,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如提倡新学、改革科举制度等,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而辛亥革命则是革命的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改良和革命都是为了救中国,改良往往是在保留部分旧有制度框架下进行变革,而革命则更彻底地打破旧秩序。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关系”也对近现代史有着深刻影响。

民族资本在夹缝中求生存,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如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像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面临外国资本的竞争,又要应对封建势力的盘剥。

“农民与土地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根本关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近现代,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平均分配土地;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不断调整土地政策,从没收地主土地到减租减息再到耕者有其田,这一关系的合理解决与否关系到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近代中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农民起义以农民作为主体,通过武装力量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利益和社会改革。

同时,农村改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改善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制度。

一、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近代中国,农民起义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最为著名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红军长征等。

1.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一场由农民起义演变而来的大规模农民革命运动。

该运动由洪秀全领导,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满族统治,建立一个以“太平天国”为名的社会主义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崭新面貌。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中国一次重大民众运动。

该运动由农民和乡村组成的义和团团体主导,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割据。

该运动对农民起义的性质和形式进行了重大改变,凸显了农民起义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逃避敌人的追击,完成战略转移任务,保全自己发展前途而进行的一次长距离战略行军。

红军长征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每经历一段时间就各自形成一个血的经验,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深化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实践意义。

二、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旨在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提升农村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

农村改革涉及到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

1. 土地改革近代中国土地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或农民私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现代化。

近代中国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中国的农民运动在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一部分。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农民在经受长期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压迫之后,开始有一些反抗的迹象,并渐渐地形成了农民运动的雏形。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代中国漫长的农民运动历程。

一、起因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起因复杂,主要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种种问题,例如白银危机、外商侵略、内部腐败和政治腐败等,这些问题使农村经济陷入了衰退,农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农村租界地主在这个时期的统治更加残酷,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因此,农民群体开始对此表示反感,并对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抗议。

二、发展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发展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

在起初的时候,农民主要是通过暴力抵抗来反抗租地地主和政府的剥削,他们扛起了一些小小的旗帜,四处宣传。

同时,自发形成了一些组织,例如义军、暴民、拆村、贪衙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对地主经营武装进攻。

1900年至1911年,农民运动变得更加庞大和完备,整个中国都出现了广泛的农民运动。

同时,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组织也加入了农民运动。

农民运动的成长过程曲折而不平坦,但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义和团的运动、太平天国的起义等。

尽管这些运动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它们逐渐提高了中国农民的政治素质,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抵抗意识。

借助这种情况,一些著名的革命先驱也开始向农民靠拢,例如孙中山等。

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较有文化水平的革命党人亦开始关注农村。

南京时期,广义农民运动达到顶峰。

在农民问题方面,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例如“土地法”、“减租减息”等,这些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但是,这些改革并不足以解决农民的所有问题。

特别是随着二十年代中期革命进入低潮,大约1914年以来社会中以阶级结构为基础的矛盾和斗争逐渐被淡化,土地问题和团结农民也逐渐被忽视。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个主要矛盾,包括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国家与农民的矛盾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群体。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一方面,农民的负担逐渐增加,税收和租金等负担让许多农民陷入生活困境。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与要求也不尽相符。

土地政策、农田水利等问题成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重要矛盾点。

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工人作为生产的主力军,为国家和资本家带来了巨大财富。

然而,工人阶级的权益却受到了忽视和侵害。

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成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工人组织和罢工等行动也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就业机会的不足、社会福利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资源和土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环境和农民生计带来了威胁。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遭受了重大挑战。

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等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失范、社会风险等。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难题。

结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涉及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这些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篇一: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材料分析题一(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几组材料:材料一: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胸腹,当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和炸裂他的胸腹,而不能置他于死地。

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和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这样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中国。

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而不能成为一个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名义,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其首都,一击而中的胜利。

材料二: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就是否认共产党对农民的领导权,结果共产党只有连成小资产阶级,你们在斗争的统治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趋向是极为危险的。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总之是农村与城市的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近代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答: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相对独立的存在。

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为不平衡,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政治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二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答:不同观点:一是农村中心论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一是城市中心论,反对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实质: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还是照搬外国经验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答:依据:由中国国情决定强大的敌人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统治阶级薄弱的环节基本点: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点。

材料分析题二(材料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兵力的分布表;罗斯福说的一段话;中英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伤亡数字)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答: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使他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严重不足2、材料三罗斯福设有想到什么结局,这结局没能出现的原因:答:罗斯福想到了中国放弃抗战,日德法西斯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惨败。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革与农民起义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革与农民起义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改革与农民起义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和农民起义,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角度探讨这些事件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资本主义改革的背景和动力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和割地让利。

这使得中国官僚经济体制的薄弱性和落后性得到了暴露,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摆脱危机,中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改革。

资本主义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需求和市场的开放。

毕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和工业品,这使得中国人民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不可抑制。

此外,中国士人遭受粮食危机、饥饿和种族灭绝的威胁,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资本主义的现实。

二、资本主义改革的影响资本主义改革为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

经济上,资本主义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废除农业税和土地一统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这些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上,资本主义改革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家族世袭是社会组织的核心。

然而,资本主义扩大了城乡差距,形成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种社会分化和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来的农民起义。

政治上,资本主义改革激发了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它加强了宪法和法治意识,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近代中国涌现的一系列维新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农民起义是近代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农民起义的背景主要是封建社会中的重税、苛捐杂税以及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等问题。

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土地和资源,生活被压榨和剥削。

这些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导致了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反抗冲动。

四、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起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济上,农民起义推动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建立农村合作社、废除地主阶级的剥削,使得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地半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初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初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初一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一、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其中农民起义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深入探讨几起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1. 封建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社会等级分明,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权力的传承以家族血统为基础,君主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

2. 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社会首先表现在政治上,清朝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国家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此外,封建的土地制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三、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1. 农民起义的定义与原因农民起义是农民大规模反抗当时统治者的运动。

农民起义的原因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和政治原因。

经济上,农民受到高额地租、苛捐杂税的压迫,生活困苦。

政治上,农民对朝廷无能和腐败感到愤怒,并要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洪秀全领导,起义军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起义军掌握了大片土地,建立了一套朴素的社会制度。

然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3. 片山奠定片山奠定是福建地区的一次农民起义,由片山英夫领导。

起义军发起了对地主阶级的袭击,要求土地平分、赋税减轻以及农民权益保护。

然而,起义最终被政府镇压,片山英夫被杀。

4.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起义中的一次。

该起义以抵抗外国侵略者和基督教传教士为目标。

起义军通过巫术和武装斗争抵抗外国统治与传教行为。

然而,义和团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农民起义的影响1. 对封建统治的挑战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腐败。

农民起义的失败并没有摧毁人民反抗的勇气,反而激发了人民对正义、平等和自由的追求。

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和成因:资料一:农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是他们的思想和腹部。

我们只应该割断他的四肢而不是他的大脑,炸毁他的胸部和腹部,而不是杀死他。

有人认为,像西欧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可以统治整个国家,因此,在大城市的骚乱之后,小城市和乡村就会受到影响。

但是,在中国,大城市没有统治中国的经济实力。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中国的士绅和资产阶级不能成为阶级力量。

由于内部分裂和冲突,他们没有组织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名称。

因此,革命不可能有夺取资本,打击中间的胜利。

资料二:没有城市意味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就是说,它否认共产党对农民的领导。

结果,共产党只能成为小资产阶级。

根据斗争规则,您尝试将城市包围在乡村中。

这种趋势极其危险。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简而言之,这是城乡之间的问题)1.根据材料1,说明近代城乡关系的特点和原因:A:特点:城市没有统治乡村的权力,乡村可以与相对独立的城市分开。

原因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政治统治阶级支离破碎,中国政治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难以发展。

2.不同观点的实质及其差异:A:不同观点:首先,以农村为中心的理论坚持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其次,以城市为中心的理论反对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的本质:是基于中国的现实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材料123,它指出了中国新革命道路的客观基础和基本要点。

革命道路理论的基础:答:依据:由中国国情决定,强大的敌人占领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统治阶级的薄弱环节基本要点:胜利的基本要点中国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上,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积淀和发展农村的革命力量,把城市包围在农村。

根据材料1和2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日军的主力部队位于中国战场上,这使他在太平洋战场上严重不足。

2资料3:罗斯福想到了什么样的结局,以及它没有发生的原因:答:罗斯福想到了中国放弃了对日战争,将日本和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者结合在一起,并失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

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

班级:机职2011级1班姓名:刘霖学号:20112033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中国近代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农民阶级由于深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因此具有革命的要求。

加之人数众多,因此农民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进程的作用;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而后来根据地的农民相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参战,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这些史实都足以说明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不是中国近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这个阶级所从事的小农经济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

这就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一些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

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理论武器都与宗教有关(拜上帝教和白莲教),这说明农民阶级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作指导;从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分析,又可以看出农民阶级在政治上不能提出彻底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而平均主义构想又背离农民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因此不能实现;而从天京变乱和义和团运动的组织特点来看,农民阶级也不能建立先进的巩固的政权组织形式,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始终保持内部团结,不能抵御封建主义的侵蚀。

上述弱点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但是,不能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忽略其革命性,应该认识到: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广泛支持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这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哪个阶级领导的斗争,如果不动员农民,均不可能成功。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压制工农运动,也限制了革命力量,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变到城市的深远意义。

电大大作业:试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电大大作业:试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电大大作业:试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一、社会矛盾概述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其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从阶级关系来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地主阶级逐渐失去对经济的垄断,而农民则因土地兼并和高额赋税而生活困苦。

这种阶级矛盾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农民起义的频发和民间反抗的加剧。

其次,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种民族矛盾不仅体现在领土和主权的丧失,更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被剥夺和文化自信的丧失。

此外,近代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逐渐瓦解,但封建主义的残余仍然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矛盾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历史任务简述面对上述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随之浮现。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任务的核心是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恢复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同时实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

这一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振兴,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在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中国的历史任务转向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这包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

这一任务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

三、结论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核心议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和任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变革,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

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继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

近代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近代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的起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农村经济遭受巨大挑战的时期,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民负担的加重等因素,使得农民生活日益困难。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进行农业改革。

二、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的过程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近代化的农业改革,包括政府推行的现代农田建设和科技推广,以及对耕地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为农村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农民运动的兴起。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逐渐觉醒,并开始组织自己的运动来争取自身权益。

他们抗议地主剥削、政府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农业税收等问题,为自身权益进行抗争。

农民运动的兴起不仅提升了农民的认识,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三、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的影响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农业改革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复苏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农民运动的兴起激发了农民的自我意识和组织能力,为中国的民主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在抗争中积累了经验,开始了解并参与到国家大事中。

他们通过运动争取自身权益,反对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最后,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推动了土地改革的进行。

农民通过运动争取土地权益,使得农村土地的集体化成为可能。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程。

这一历程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激发了农民的自我意识和组织能力。

农业改革与农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近代农业以及农村改革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农村改革的关键举措,以及它们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 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近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压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现代农业措施,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作物。

首先,改良农田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募集资金用于修筑水利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产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使用新的农业工具和机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也是近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科技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中国农民开始尝试种植西方的作物,如玉米、甘薯和马铃薯。

这些作物对农民来说具有较高的产量,并且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适应良好。

另外,近代农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使农产品能够迅速抵达城市市场。

此外,农产品的加工业也在此期间蓬勃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农村改革的关键举措随着近代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首先,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取消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一政策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田产量。

其次,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也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合作社的成立鼓励农民集体经营和合作,共同投资和分配利润。

合作社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电气化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近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与农民的关系
近代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对立和破裂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溯其由来,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失误所致。

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三农”政策,既有其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但究其实质,其相同点居主要方面,而且皆为其败亡的重要原因。

1.损下益上。

晚清政府采取减少存留,增加起运,克扣地方官员薪俸和办公费,并让地方官员认捐的作法,还把原属中央的水利事业推给地方。

北洋政府则不但裁减县知事的薪俸和办公费,还把一些原属中央发放军饷的军队改为驻地自筹。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随意平调各县仓积谷,致使河南、四川等省饥荒扩大,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近代统治者总是借口中央财政困窘,以加大对地方的榨取。

国民政府时期,损下益上的作法又有新的特点。

田赋除被国家拿走的部分外,又分省级公粮、县级公粮,各省各县自征自用。

而且,国民政府还制订了公共造产的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创收”。

这就更直接地把财政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使损下益上达到了高峰。

2.袒护绅富。

晚清政府对于民与绅争,则袒护绅;乡绅
与城绅争,则袒护城绅;小绅与大绅争,则袒护大绅。

各级政府莫不如是。

此外,无论在税收上还是在蠲免上,清政府都是向绅富倾斜的。

北洋政府更是典型的军绅政权,与绅富的勾结更加紧密。

而国民政府除了依靠旧豪绅,又培养了无数新豪绅,无论是在兵役还是在赋税等方面都袒护绅富,把负担大多转嫁到贫苦的农民头上。

袒护绅富的结果,使国家丧失了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调解人的地位,而成为农民的怨府。

这是国民政府农村合作、二五减租、土地陈报各项工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3.漠视农民。

晚清政府把农民视作愚民,国家并不直接临民,而是通过绅士治民。

正因为朝廷不和农民对话,官府也不和农民对话,国家不但不能充当农民和地主之间的调解人,反而需要绅士充当国家和农民之间的调解人。

因此,国家和农民一旦有冲突,便不可收拾。

进入民国,农民成为国民,但仍被军阀政府视为愚民。

北洋政府对待农民的态度与晚清政府无甚区别,但是由于北洋政府权力被分裂,其政治和社会基础极其薄弱,更加依赖绅士。

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矛盾冲突激烈时,往往需要绅士出来打圆场,甚至对地方官吏施以保护。

从表面上看,国民政府对农民不存在漠视,“愚民”的
称呼已不见于国民政府的文告,但国民政府对农民的漠视在实际上较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主要表现在对农民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干预上,而且愈至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愈甚。

如禁止农民办庙会、演社戏、赶歌墟,这些作法,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也曾采取过,但远不如国民政府力度之大。

可以说,在国民政府时期,农民的这些经济、文化活动确实近乎被禁绝。

这种漠视农民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作法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农民强烈的反感,造成了农民和国家的对立,甚至有政府官吏因此被农民杀害。

国民政府的基层官吏和农民的关系也极为隔膜。

县政府的职员常年不下乡,甚至合作社指导员也常年和农民没有接触。

至于乡长到村庄活动,也要带上自卫队,防止农民有不利于他们的举动。


然而,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方向的不仅有政策,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这二者的作用有时更为重要。

因政策既可能因时效和条件而使其力度减弱,也可能由于制度和组织的阻碍而使其不能落实。

如国民政府的二五减租,因国民政府决心不足,推行力度不够,再加上其依靠豪绅的政治制度和以豪绅为主体的政权组织的阻碍,使其施行完全落空。

政府、制度和政策三个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因为政府是根据政策组织的,制度则是由政策沉淀形成的,而政策和制度都需要政府来实行。

如果政府网络畅通,政策将会得到落实;而如果政府网络阻滞,则政策将得不到很好贯彻,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如果政策的推动力不大,就冲不破旧制度的阻挠而无法执行。

最关键的是如果政策错误,而政府执行越彻底,则其后果就愈严重,如果形成制度,就会后患无穷。

政策和制度的社会效果由三个因素决定,即政策和制度本身的正误;中央推行政策和制度的力度;地方对政策和制度实行或阻滞的程度。

错误的政策和制度不用说了,正确的政策和制度,如果推行不得力,受到地方的阻滞,也会为善不终。

如北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政策,带有改良主义的性质,但因中央缺少推行决心,缺乏财政投入,地方阻滞重重,结果无功而返。

国家政策和制度的阻滞不仅来自中间过程,而且来自中间层次。

中间过程是传导过程。

传导是通过行政网络来实现的。

行政网络分为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和文化网络。

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其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和文化网络向全国推行,其推行的程度视其推行的力度而定。

因此,有的政策和制度只停留在纸面上,有的只停留在一定的层次,有的只在一定地区推行。

如国民政府的土
地政策,就是其中的显例。

中间层次是绅士阶层。

近代国家与农民之间没有政治对话机制。

从晚清至民国,绅士始终居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间层次。

以上所言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和文化网络都是官、绅、民的结合体。

如政治网络由官府、绅首、保甲组成,其他经济网络、文化网络莫不是官府责成,绅士组织,农民参加。

实际上,绅士在各个网络上都起主导作用。

国家政令只达于绅士。

绅士说行得通,就行得通;说行不通,就行不通。

从晚清至民国,开始社会整合,“国家重建”。

但历届政府皆担当不起“国家重建”的重任。

其对社会的整合,只是进一步加强了绅权,削弱了官权。

国家不但未能改造国家、士绅、农民的三层互动结构,反而因政权的下移,增强了权力的中间层次—绅权。

所谓“农村自治”,实际上就是绅治。

近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的恶化既源于中间层次的梗阻,也源于中间过程的阻滞。

当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近代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的失误。

因为即使以上的梗阻和阻滞也是由于历来的错误政策造成的。

近代国家长期依靠绅士,漠视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统治者认为只要抓住了绅士,就抓住了农民,就抓住了农村,就可以长治久安。

然而,历史辩证法是无情的,失去制约的绅权在农村为所欲为,造成了权力的异化。

与绅权合流,反对土地革命的官绅政权—国
民政府最终受到了农民革命的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