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场(1)
地面气象观测场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百叶箱通风干湿球 高度1.5米
干湿球温度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温度计 雨量器 虹吸雨量计 高度1.5米 高度1.53米 米 高度1.52米 米 高度1.5米 高度 70厘米 仪器自身高度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 5厘 ± 5厘 感应
– 新、旧站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 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
– 或新、旧站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续)
• 对比观测项目: 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 速、深层地温。 • 对比观测期限和时次: 期限 —— 基准站1年; 其他站1、4、7月,或7、10、1月三个月。 时次 —— 02、08、14、20时四个时次, 80 ~320cm地温仅14时一个时次,02时可用 自记代替。
观测场环境条件要求(续)
1.站址避开局地地形影响,应具代表性;日出、
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得超过5°,附近
不应有强反光体;
2. 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周围环境条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
象法》等法规的要求,并依法保护;
4. 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建观测环境 变化档案; 5.无人站和机动站环境条件依设站目的自行 掌握。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上导线高度220厘米 ±5厘米
基准部位
导线水平面
水银气压表 (定槽)
水银气压表 (动槽) 气压计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水银槽盒中 线
象牙针尖
四、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 • 基准站、基本站、辐射站站址迁移报国家 气象局审批; 一般站站址迁移报省级气象局审批;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2019年湖州市第一届气象业务技能竞赛_气象观测基础理论试卷(答案).doc
湖州市第一届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气象观测基础理论试卷竞赛工种:气象观测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
答案只能填字母)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 C )的地方。
A.气候特点B.气象状况C.气象要素特点2.A文件台站参数由( D )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年份、月份。
各组数据间隔符为空格。
A.9B.10C.11D.123.气表—21中,各种天气现象和界限温度的初终间日数为( A )。
A.初终间日数=终日累积日数-初日累积日数+1B.初终间日数=终日累积日数-初日累积日数C.初终间日数=终日累积日数-初日累积日数-14.一月中,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缺测( B )天或以下时,按实有记录做月合计。
A. 两B. 六C. 七D. 九5.在OSSMO2004软件中,若出现某动态链接库注册错误,可以采取人工注册,其命令为( B )。
A.editB.regsvr32C.mscommandD.msconfig6.温度感应元件与空气之间主要是靠( A )方式交换热量,建立热平衡状况。
A.热传导B.对流C.辐射D.湍流7.ISOS业务系统中针对新长Z文件的传输频次应在( B )中进行设置。
A.SMOB.MOIC.MOIFtpD.OutputPara8.霾的大气成分指标中针对PM2.5的质量浓度限值为( B )。
A. 50µg/m3B. 75µg/m3C. 100µg/m3D. 125µg/m3 9.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的紫外辐射波段是( B )。
A.UV—AB.UV—BC.UV—CD.三个都是10.A文件“本月天气气候概况”01和05项记录为必报项目;下列正确的是( D )。
A.01:主要天气气候特点05: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及其影响B.01:主要天气过程05:天气气候综合评价C.01:天气气候综合评价05:持续时间较长的不利天气影响D.01:主要天气气候特点05:天气气候综合评价11.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体积量雪器的金属筒内截面积是( D )。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气象观测场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气象观测场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2.1 环境条件要求 (132)2.2 观测场 (132)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135)2.5 观测值班室 (135)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136)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136)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36)3.3 维护和检验 (137)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137)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138)第3章云 (138)4.1 概述 (138)4.2 云状 (138)4.3 云量 (141)4.4 云高 (141)⑴云幕球测云高 (141)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142)⑶云幕灯测云高 (142)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143)第4章能见度 (145)5.1 概述 (145)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145)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147)5.4 能见度观测仪 (148)第5章天气现象 (149)6.1 概述 (149)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149)6.3 观测和记录 (152)6.4 天气现象观测仪 (154)6.5 纪要栏的记载 (154)第6章气压 (155)7.1 概述 (155)7.2 水银气压表 (155)⑴安装 (155)⑵移运 (156)⑷维护 (156)⑴安装 (157)⑵移运 (157)⑶观测和记录 (157)⑷维护 (157)7.3 气压计 (158)7.4 电测气压传感器 (159)⑴结构原理 (160)⑵安装和维护 (160)7.5 计算海平面气压 (160)⑴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低于15.0M的气象站(当低于海平面时为其绝对值,下同),用下列公式计算高度差订正值: (161)⑵当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达到或超过15.0M时,海平面气压的计算方法: (161)第7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162)8.1 概述 (162)8.2 百叶箱 (162)8.3 干湿球温度表 (163)8.4 最高温度表 (165)8.5 最低温度表 (166)8.6 温度计 (167)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67)8.8 毛发湿度表 (168)8.9 湿度计 (171)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172)8.11 遥测通风干湿球传感器 (172)8.12 通风干湿表 (173)第8章风向和风速 (175)9.1 概述 (175)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175)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 (178)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 (179)9.5 轻便风向风速表 (179)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179)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 (180)第9章降水 (181)10.1 概述 (181)10.2 雨量器 (181)10.3 翻斗式雨量计 (182)⑵安装与检查 (183)⑶记录器 (183)⑷观测和记录整理 (183)⑸调整与维护 (184)10.4 虹吸式雨量计 (185)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 (187)第10章雪深和雪压 (189)11.1 概述 (189)11.2 观测地段 (189)11.3 雪深观测 (189)11.4 雪压观测 (189)⑴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 m×25 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 m(南北向)×25 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2)不得垫高观测场。
(3)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置设中心地理标志,用水泥混凝土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中心位置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雕刻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
(4)观测场四周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坚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
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垂直。
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
为了对观测场地进行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20 cm为宜。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 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30~50 cm宽的小路,盖板用活动的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观测场外四周2 m 范围内除必建的小路外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
(6)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地沟深30~50 cm(根据降水情况而定)、宽30 cm,在地沟1/2深度处横向架设钢筋,每隔1.5~2.0 m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置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5~10 cm的洞口;地沟底部和沟壁用砖砌实,以防地下水渗入,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3cm,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以防雨后积水。
地面气象观测基础知识
相关性分析
研究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模式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气 象模式和事件。
06 观测误差与注意事项
观测误差来源
仪器误差
观测仪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如温度计、湿度 计等。
观测方法误差
由于观测方法不规范、不统一所引起的误差, 如云高观测、能见度观测等。
外界环境影响
如风、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对观测仪器的 影响。
02 观测项目与分类
观测项目
气温
观测气温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温、最低气 温、平均气温等。
降水
观测降水的类型、强 度、频率和总量等。
风向风速
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 包括风向标和风速计 的测量。
云和天气现象
观测云的类型和天气 现象,如晴朗、阴天、 雨、雪等。
气压
观测气压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压、最低气 压和平均气压等。
04
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01
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或误差。
02
使用时应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数据失 真。
03
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仪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云状分类
根据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 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等不 同类型。
观测场地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边界,并保持场地整洁,以方便观测和数据 收集。
观测仪器介绍
01
温度计
用于测量气温,常用的有水银温度 计和酒精温度计。
气压计
用于测量大气压力,常用的有水银 气压计和数字气压计。
03
02
湿度计
用于测量空气湿度,常用的有干湿 球湿度计和毛发湿度计。
气象站的建立
实验一地面气象站的建立一、观测场地的选址要求:1.环境要求:场地代表本地区较大范围气象要素特点和天气、气候特征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
一般要求场地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池的地方。
观测场地的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成排的障碍物,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四周不应种高秆作物,以保证气流的通畅。
2.场地大小的要求:观测场地大小应为25×25m2;如果条件限制,可为16(东西向)×20(南北向)m2。
3.观测场内的要求观测场地要求平整,不应有洞穴、坑洼,突起的地方,否则仪器安置不易达到水平的要求。
由于一般地区下垫面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土壤应保持当地的结构特征,同时在场内要铺设0.3-0.5米宽的小路(不能用沥青铺面),保持场内整洁,方便行走,以免踏平草层。
为了保护场内仪器设备,观测场四周应设高度为1.2米的稀疏围栏(铁丝网、铁栏杆、竹围栏等),保持气流通畅。
围栏的北面正中开一个小门,方便出入。
要保持场内整洁,当草高超过20厘米时,要剪短,将草及时运出场地。
在冬季降雪时,除小路和百叶箱顶壁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场内积雪应保持原状,使其自然融化。
二、观测场内的仪器的安置观测场内仪器的安置应当保持一定距离,互不影响,具体要求如下:1.仪器高的安排在北面,低的安在南面,东西成行,靠近小路,便于工作。
2.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必须置于百叶箱内。
大百叶箱内安置温度、湿度等自记仪器。
小百叶箱安置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和毛发湿度表。
百叶箱外涂白漆,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和提高防腐能力。
3.百叶箱内的温度表安置的高度规定为1.5米。
4.测量降雨量的雨量器的安置高度规定为70厘米。
5.测量风的仪器安置在距地面10米以上。
6.观测场内的日射、日照仪器应在开阔的地方,并放在平台上。
而且日射仪器事先需要测定反射率。
三、观测时间1.每日以北京时间02、08、14、20时进行四次气候观测,部分观测站、哨仅进行08、14、20三次气候观测。
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实验一气象观...
自然地理学实验指导书林惠花、肖宝玉、陈秀玲、刘强编2007.8自然地理气象实验部分实验一气象观测场和温度的观测一目的与要求了解气象观测场地的建立条件及掌握常见的温度观测方法二主要内容1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和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2 百叶箱的结构与作用;3 常用的温度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三气象观测场的建立要求及测温仪器构造及原理(一)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都是在观测场内通过各种仪器进行的,观测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影响很大。
观测场地的选择关键在于站址的选择。
站址应选择在能代表大范围的天气、气候特点的地区,除某些根据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专业台站外,一般要求建在平坦空旷,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树林和大水库的地方。
这是因为:在复杂地形影响下,风、云、温度、湿度等要素均有显著差异,不能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树林及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辐射、温度、降水,特别是风都有显著影响,如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由于建筑物吸热和散热都较快,人类活动频繁,使得城镇温度比农村偏高,湿度较农村偏低,同时建筑群会影响空气的运行,既减小风速,也能改变风向。
此外,城镇空气固体悬浮物多,能削弱太阳辐射,使能见度下降,这对日辐射和日照观测均会造成影响;如果台站设在工业城市最多风向的下风方,经常受吹来烟尘的影响,将会影响资料的代表性。
因此观测场地距障碍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通常观测场离的距离应视障碍物的性质而定:孤立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3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连续的或成片的障碍物离观测场地的距离应在10倍以上障碍物的高度。
场地的选择总体要求是要有代表性,避免局地因素的影响。
观测场地不宜过小,否则场内安置的仪器难以保持一定的间隔,容易彼此遮挡,影响通风。
普通观测场有25m*25m和20m*16m两种规格。
观测场地要求平整。
由于一般地区绿色植物分布的面积最广,所以观测场内应种植浅草(不长草的地区例外),以更好代表这一地区下垫面特征。
地面气象观测场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在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我国某气象观测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面气象观测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3. 学会气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
4. 增强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习内容1. 地面气象观测场参观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地面气象观测场,了解了观测场的布局、仪器设备以及观测流程。
观测场主要包括百叶箱、温度表、湿度表、风向风速仪、气压表、日照计、雨量计等仪器。
2. 气象观测仪器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
例如,百叶箱用于测量气温和湿度;风向风速仪用于测量风向和风速;气压表用于测量大气压力;雨量计用于测量降水量等。
3. 气象数据采集与整理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气象数据的采集工作。
例如,在观测气温时,需要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温度表上的数值;在观测降水量时,需要观察雨量计上的刻度,并记录降水量。
4. 气象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实习结束后,我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了实习报告。
通过分析数据,我了解了当地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增强了专业知识实习过程中,我对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激发了科研兴趣通过实习,我对气象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五、实习建议1. 加强气象观测仪器的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强化质量意识,将质量保障纳入观测业务日 常管理和考核中,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
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和技能水平,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观测 业务,提高工作能力。
定期进行设备检定和校准
按照规定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精 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 或误差问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实施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抽查,及 时发现并纠正数据质量问题。
定期对观测业务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 和改进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取舍、滤波等操作可能 导致误差,应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观测精度的要求与保证
观测时间
观测时间应准确,避免因时间偏差 导致的误差。
采样方式
采样方式应合理,避免因采样不均 导致的误差。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应科学、合理,避免因处 理不当导致的误差。
人员素质
观测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观测 精度有很大影响,应加强人员培训 和技能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技术规定
2023-11-05
目 录
• 观测方式与设备 • 观测项目与要求 • 观测时间与频次 • 观测误差与精度 • 观测场地与环境 • 观测质量保障措施
01
观测方式与设备
观测方式的种类与特点
01
02
03
人工观测
人工定时对气象要素进行 观测,具有观测项目全面 但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观测数据的评估与应用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1、地面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2、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时的天气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3、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 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
4、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米宽的小路(不用沥青铺面),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6、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米,南北间隔不小于3米,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米。
7、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8、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者,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
9、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需进行)。
10、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必须进行平行观测。
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
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不得少于3个月。
11、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12、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旛下垂。
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
云底偶有龙卷产生。
13、层积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高积云、层云、雨层云演变而来,或由积云、积雨云扩展或平衍而成。
14、层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雾层缓慢抬升或由层积云演变而来。
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图册(高分辨率版)
—— 11-2 蒸发传感器
1. 百叶箱基础:用于安放蒸发传感器的百叶箱位于大型蒸发皿的正北侧,距蒸发桶中心 3 米。百叶 箱安装在 U 型的混凝土基础上,箱门朝南。基础大小为 800mm(东西)×600mm(南北)×550mm(深), 高出地面 50mm,外露面平整光洁。
2. U 型混凝土基础的开口朝南,中间 U 型开口大小为 350mm×600mm,四个地脚螺栓分别浇筑在混 凝土基础内(为保证四个螺栓定位准确,建议预先制作定位板),相互距离为:南北向 330mm,东西向 590mm, 螺纹端高出平台基础表面 50mm。
—— 11-1 大型蒸发皿
1. 蒸发桶基础:在蒸发桶安装位置挖圆柱形土坑,土坑的直径约为 80cm,深度为 40cm。百叶箱 基础和蒸发桶安置土坑之间挖南北走向,宽 20cm、深 20cm 的管道沟。安装时,力求少挖动原土层。
2. 埋放蒸发桶:蒸发桶器口离地 30cm,水圈高度低于蒸发桶口缘的 7.5cm,土圈宽度为 30cm;在 土圈外围,应有防塌设施,可用预制弧形混凝土块拼成,或用水泥砌成外围,在东北方向留一 40cm 的 观测缺口。蒸发桶放置在土坑内,先用少许土稳定,蒸发桶侧面连接测量桶的管道接头朝北,蒸发桶器 口离地面高 30cm,待整个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桶周围泥土再回填捣实。
2. 支架应安装牢固,筒口水平,距地高度 70cm±3cm。
——06 激光云高仪
1. 混凝土基础大小为 600mm×600mm×550mm(长宽深),高出地面 50mm, 外露面平整光洁;采用定 位板将 7 个地脚螺栓浇注在混凝土中(或者用膨胀螺丝固定,其中 4 个用于安装云高仪,3 个安装电源箱), 并使其顶部高出混凝土表面约 50mm。基础安装云高仪位置中央预埋入 Φ50mm 的 PVC 穿线管(管内注意 预留铁丝),从水泥基础的底部通向地沟。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
QX/T 5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4部分:冻土观测
16
QX/T 5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5部分:电线积冰观测
17
QX/T 6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18
QX/T 6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19
QX/T 6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5
QX/T 4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6
QX/T 4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5部分:气压观测
7
QX/T 5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8
QX/T 5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9
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
20
QX/T 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21
QX/T 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22
QX/T 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23
QX/T 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QX/T 96-2008
积雪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53
QX/T 99-2008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
54
QX/T 10.2-2007
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第一篇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说明:以黑色字体为主第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一、填空题1、时制规定,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2、湿度观测时掌握好溶冰时间是很重要的一步,当风速、湿度中常时,在观测前30分钟左右进行;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在观测前20分钟以内进行;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要在观测前50分钟左右进行。
3、能见度测定的目标物大小要适度,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近的目标物可适当小些,远的目标物可适当大些。
4、霰为白色不透明的园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为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5、观测场内仪器都有其基准部位,下列仪器的基准部位是:小型蒸发器口缘,冻土器内管零线,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水银槽盒中线,干湿球湿度表感应部分中心,日照计底座南北线。
6、若无20Cm口径专用量杯,仅知某次降水量重为376.8克,则该次降水量为 12.0 mm。
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8、出现灾害性天气,台站应迅速进行调查,并及时记载。
9、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10、观测场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 m,东西间距不小于4 m。
11、云状的判定,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象现象,参照“云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比判定是那种云。
判定云状要特别注意云的连续演变过程。
云状记录按“云状分类表”中二十九类云的简写字母记载。
12、荚状层积云(Sc lent)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
13、日照计每月应检查仪器安装情况,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测场环境条件要求(续)
1.站址避开局地地形影响,应具代表性;日出、 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得超过5°,附近 不应有强反光体; 2. 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周围环境条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 象法》等法规的要求,并依法保护;
4. 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建观测环境 变化档案;
• 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顺次安置
在南面,东西排列成行。 2.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米,东西间
距不小于4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3米。 3. 观测门最好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
西向小路的南面,值班人员应从北面接近 仪器。
4、日照、辐射传感器安放在场地南端支架上; 5、风传感器装在风杆上; 6、温、湿度传感器安在备份百叶箱内; 7、北回归线以南的站,仪器布置考虑太阳位置灵
观测场环境要求(续)
• 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 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孤立、不高的个别 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的 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 在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 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气象台 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另外,一个 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 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 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对比观测要求: 两份对比观测记录均统计整理成月报表, 并上报存档。
五 观测值班室
• 一般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视野开 阔;
• 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 • 防雷符合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
思考题
• 观测场内仪器应如何布置?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 南北线的测定方法: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北 方向线为该点的真子(地理)午线,在测定 点上竖一直杆,正午时刻,直杆的杆影与南 北方向线重合。
三、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 观测场内仪器安装的原则可以用以下二十 四个字表示:
保持距离,互不影响; 北高南低,东西成行; 靠近小路,便于观测。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方位正北
±5° 底座南北线
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米
风杯中心
方位正南
±5° 方位指南杆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积冰架
上导线高度220厘米 ±5厘米 导线水平面
水银气压表 (定槽)
水银气压表 (动槽)
气压计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水银槽盒中 线
象牙针尖
四、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 基准站、基本站、辐射站站址迁移报国家 气象局审批;
• 一般站站址迁移报省级气象局审批; • 迁站时需进行对比观测的条件:
– 新、旧站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 – 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 – 或新、旧站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续)
雨量器
高度 70厘米
±3厘米 口 缘
虹吸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遥测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小型蒸发器
高度 70厘米
±3厘米 口 缘
E-601型蒸发器 高度 30厘米
±1厘米 口 缘
地面和地面最高、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 最低温度表
曲管地温表
深度5,10,15,20厘米 ±1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无人站和机动站环境条件依设站目的自行 掌握。
二、观 测 场
观测场规定强调: • 一般为25×25米,场内建位置标志;或 16 (东西
向)X 20(南北向)平方米高山、海岛站不受此限。 • 四周应设高约1.2米的稀疏围栏,保持空气流通。
围栏材料不宜反光,门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 有均匀草坪,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场内不准种植作。 要保持场内整洁,剪下的草要及时运出。
地面观测场
一、观测场环境要求
•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 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 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 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 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 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 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 要选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
倾斜度45度
±5 ° 表身与地面
直管地温表
深度 40, 80厘米
±3厘米
深度 160 厘米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深度 320 厘米
±10厘米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冻土器 日照计
风速计 风向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深度 50~350厘米 ±3厘米 内管零线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 ±0.5°
• 场内铺设0.3~0.5米宽的小路(不用沥青), 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小路上的积 雪可清除,场地积雪不清。
•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 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 固定标志上。
• 场内小路下建防水、防鼠电缆沟(管);
• 场内建符合《气象站防雷规范》的设施。
• 对比观测项目: 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 速、深层地温。 • 对比观测期限和时次: 期限 —— 基准站1年; 其他站1、4、7月,或7、10、1月三个月。 时次 —— 02、08、14、20时四个时次, 80 ~320cm地温仅14时一个时次,02时可用 自记代替。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续)
活掌握。
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百叶箱通风干湿球 高度1.5米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干湿球温度表
高度1.5米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温度计
高度1.53米 米
高度1.52米 米
高度1.5米
±5厘 感应部分中心 ±5厘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