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人物

当代文学人物
当代文学人物

下列人物写出所在的篇目

1卢嘉川(《青春之歌》) 2、杨小四(《锻炼锻炼》)3、新媳妇(《百合花》) 4、冯老兰(《红旗谱》) 5、张拴(《不能走那条路》) 6、刘麻子(《茶馆》)

7、郭振山(《创业史》) 8、“能不够”(《三里湾》)

1、庄之蝶(《废都》)

2、姚宓(《洗澡》)

3、倪拗拗(《私人生活》)

4、陈奂生(《陈奂生上城》)

5、曹千里(《杂色》)

6、白嘉轩(《白鹿原》)

7、印家厚(《烦恼人生》)

8、王二(《地久天长》)

9、黑孩(《透明的红萝卜》) 10、谢惠敏(《班主任》)

1、钟雨(《爱是不能忘记的》)

2、岳之峰(《春之声》)

3、山岗(《现实一种》)

4、

王琦瑶(《长恨歌》)5、多米(《一个人的战争》) 6、孙少平(《平凡的世界》)7、张先生(《孽子》)8、孟野(《你别无选择》) 9、仲满(《爸爸爸》)

A 倪吾诚(《活动变人形》) B高加林(《人生) C王琦瑶(《长恨歌》)D丙崽(《爸爸爸》) E 韩玄子(《腊月.正月》) F邱家厚(《烦恼人生》)G梁三老汉(《创业史》)H王利发(《茶馆》) I赵慧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喜旺(《李双双》)2、盛佑亭(《山乡巨变》)3、宋老定(《不能走那条路》)4、梁三老汉(《创业史》)5、华子良(《红岩》)6、常有理(《三里湾》)7、余永泽(《青春之歌》)8、老泰山(《雪浪花》)9、石东根(《红日》)

作家和所创作作品

A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B邓友梅(《烟壶》) C陆文夫(《小巷深处》)D曹禺(《胆剑篇》) E卢新华(《伤痕》) F张炜(《秋天的愤怒》)G王安忆(《流逝》《小鲍庄》)H朱晓平(《桑树坪纪事》)I高行健(《野人》)

伤痕小说:卢新华《伤痕》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冯骥才《啊!》老鬼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反思小说: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古华《芙蓉镇》王蒙《布礼》《蝴蝶》《悠悠寸草心》方之《内奸》

李准《黄河东流去》张弦《记忆》李国文《月食》张贤亮《绿化树》

路遥《人生》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谌容《人到中年》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抗抗《隐形伴侣》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短篇《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开拓者》《锅碗瓢盆交响曲》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千万》《新星》、《夜与昼》邓刚《阵痛》

先锋文学: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残雪《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

新写实小说: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莫言《红高粱》

一、填空题

1、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1、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是甲方后最早受到过火批判的小说。

2、刘世吾是——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人物,这个作品是左翼文学思潮中的代表作。

3、《三家村札记》的三位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4、解放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杨沫的《青春之歌》。

5、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内奸》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残雪、余华、苏童等。

6、杨绛“文革”题材的散文集是《干校六记》(《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余秋雨第一部有影响的散文集是《文化苦旅》。

7、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红旗谱》——梁斌《马桥词典》——韩少功《白鹿原》——陈忠实《《神女峰》——舒婷《女人》组诗——翟永明

8、小丁宝上场是在《茶馆》的第三幕;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塑造了革命英雄杨子荣的光辉形象。

9、五六十年代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三部重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

二、单项选择题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杨朔

B、秦牧

C、刘白羽

D、周涛

3、1950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A、《“锻炼锻炼”》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套不住的手》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绿原的《重读<圣经>》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

A、《红灯记》

B、《白毛女》

C、《沙家浜》

D、《龙江颂》

6、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

7、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D)。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1)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三红一创”

(2)纪实性的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②对比手法:ⅰ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ⅱ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矛盾(3)对比手法: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

五、论述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1)作者:杨沫

(2)主题: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3)艺术特色

①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她的自身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②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余永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③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2、《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的形象。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ⅰ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ⅱ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ⅲ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ⅳ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简述《棋王》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答:阿城的《棋王》是“文化寻根”的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品。艺术特点:情节线索单纯,结构平实严谨。那质朴无华的描写、凡中见奇的形象,体现出一种含蓄内敛、深沉简约的艺术风格,蕴含着丰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小说的语言风格特色:含蓄内敛、深沉简约的艺术风格,句式短少,语言拙朴,词性活用生动,人物口语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

简述《陈奂生上城》的主人公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陈奂生形象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部分农民的命运,特别是突出了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历程。有新的变化,但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的思想性格,正直、善良、勤俭、狭隘,由传统的民族劣根性,朴素中藏着深刻,幽默中不乏冷峻,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身上存在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陈奂生的形象,对于了解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有着深刻的认知价值的。

《组织部新来了年轻人》中林震形象对结构的作用。

答:(1)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作为结构线索的,中心清洁也是从林震的视角展开的。(2)以林震单纯、热情的性格和眼光,在对比中刻画了以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刘世吾这一颇有深度的典型形象。(3)从林震这一年轻人以及相形之下刘世吾的变化上,也使小说在结构和主题方面具有了多重性。

新写实小说与“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何在

答:1、叙事话语:由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日常生活叙事——食色、性、结婚、生小孩、油盐柴米将醋茶,为了生存找门子拉关系等等。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食。《伏羲伏羲》——色。

2、叙事立场:由启蒙叙事回到平民化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立场是启蒙叙事。作家就是精神导师——如柳青在《创业史》第十五章对“人生岔道口”的议论;新写实主义

小说回到了平民化叙事。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

3、叙事风格:由意识形态叙事回到原生态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英雄人物被神化。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原生态叙事。所谓原生态叙事,就是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客观自然地描写生活,不仅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而有意识地展示生活底层的东西,写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4、叙事法则:由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法则主要是传统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大量地借鉴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其二,移植新的叙事手法。写生活流。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

试述《红高粱》的艺术特征(从主题、叙述角度、语言等方面)

答:主题:1、自然而蓬勃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反礼教、文明的“规范”。野合——“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2、天然的抗敌精神与对政党、派别意识的超越。

3、民间写作立场与对“红色经典”主流话语的反叛——颠覆对土匪的看法等。叙事角

度:①独特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父亲是一个限知视角,我是全知,双重叙事:②

感觉化的象征世界:夸张、通感、变形的语言:③边缘化、人性化的历史叙事——以“土匪”

为主角,将野性叙事编织进抗日烽烟中,表现勃勃的生命力和民族大义精神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具体转向抽象,明晰转向模糊,描写丰富复杂的

主体世界 2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被打破,以情感流动来结构作品,主题的多义

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 3多用象征\通感和暗示.用意象的模糊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

递切换

特点: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

思与批判 2否定奴性人格,追求自由人格,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主体情感的宣泄

3浓重的忧患意识,理想主义品格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现当代文学部分论述精选

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 现当代文学论述 2011-06-26 14:06 | (分类:默认分类) 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作标题。(2)文章开门见山,不沉迷于环境描写,而更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如全文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一句话,两个反对婚姻自由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觉得文章更容易理解。详细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老百姓根本没心思看长篇大论式的环境描写,否则他们会觉得不知所云。(3)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处理问题也简捷果断。紧凑的情节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突出的矛盾能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作出是非公断,简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观。例如文章中对金旺弟兄的描述,对金旺弟兄结局的处理,对二诸葛三仙姑思想的变化等,都是用很干脆而简短的语言带过。总之,赵树理的作品虽然无可避免地带上那个时代思想与政治局限性的烙印,但是他对文章大众化品格的探讨与得失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2,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性特征。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在《马缨花开的时候》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窗外的自然景象:窗外面是二十边的还不十分大缺的下弦月夜,园里的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都洒满了银粉似的月光,在和半透明的黑影互相掩映。周围只是沉寂、清幽,正象是梦里的世界。首夏的节季,按理是应该有点热了,但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尖淋淋还有些儿凉冷的春 意。这一段景物描写,精细之极,有目共睹。以“二十边”、“还不十分大缺”来形容“下弦月夜”,数量与形状的概念都十分明确。接着描写园里的月光,在有些作家,恐怕只一句“园里洒满银粉似的月光”,也就够了,然而,郁

现当代文学(30年)学霸整理版

《当代文学史》学霸整理版 绪论/文艺运动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对于当代文学的作用和意义 文学一体化的实施(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 (2)对抗战以来的中国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文艺树为全国文艺今后的发展范例;(3)对文学阵营与作家身份进行划分和规定; (4)通过成立文联、作协等文艺机构,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 意义: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建国初期有哪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3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3、60年代初期,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如何得以表现?(三次会议) 1961.6月/ 新侨会议周总理发表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会上拟定了“文艺八条”。 1962.2月/ 广州会议周总理在报告中,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作用。陈毅指出,应该摘掉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会上给三个挨批的话剧平了反,如《洞箫横吹》(海默)、《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1962.8月/ 大连会议邵荃麟针对创作题材单调、人物概念化、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不足的创作倾向,提出了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写中间人物”的文艺主张。 4、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双百方针 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文学,它主要指新中国文学。当代文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就其主体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就其地域空间和文学格局来看,台港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特点①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②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 ③当代文学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又有新发展 ④当代文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⑤当代文学具有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特点。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开始冲破教条主义束缚,一些青年作家或干预生活、揭露社会弊病,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或深入发掘爱情、探讨人性命题,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等,这些创作真正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这种文学创作被称为“干预生活”的创作,它构成了百花文学现象。此类作品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运动中遭到不公正批判,直到1979年5月,上海文

当代文学题库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赵满囤是()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锻炼锻炼”》中两个落后的劳动妇女的名字分别是()和()。 3、()在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4、《》是赵树理响应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而创作的短篇小说。 5、1962年,西戎的短篇小说《》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6、马多寿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7、小飞蛾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8、老秦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9、马烽、西戎解放前曾合写过长篇章回体小说《》。 10、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的作者是()。 11、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12、孙犁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13、蒋俗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4、孙犁的《风云初记》中女性知识分子革命者是()。 15、《芸斋小说》的作者是()。 16、孙犁在建国后最早结集的小说散文集是《》。 17、妞儿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 18、小满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9、茹志鹃的小说成名作是《》。 20、()称誉茹志鹃的小说风格是“清新俊逸”。 21、()在五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作家。 22、茹志鹃的小说《》在新时期曾开反思文学风气之先。 23、“双百”方针是由()在()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24、中宣部部长()1956年向文化界和科学界作了题为《》的报告,阐述了“双百”方针的政策。 25、1956年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申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6、()在“百花”时期率先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表著名论文《》。 27、王蒙的小说成名作是《》。 28、陆文夫的小说成名作是《》。 29、宗璞的小说成名作是《》。 30、邓友梅的小说成名作是《》。 31、前苏联“特写”作家()的创作对我国的“百花文学”具有重大影响。 32、“百花文学”在新时期曾结集为《》公开出版。 33、柳青在解放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34、徐改霞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35、柳青建国后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36、《创业史》发表后,率先对梁生宝形象表示质疑的文学评论家是()。 37、周立波写“土改”的长篇小说是《》,写“合作化”的长篇小说是《》。 38、浩然在“文革”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 1929年年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出版的 2.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3-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5.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谈虎集》中。 6.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隍》和 7.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解放后;,穆但的名字逐渐被翻家的名字所取代。 8.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除了通俗作家张恨水以外。还有也带有通俗倾向的“新文学”作家 9.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 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10.新文学以来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描写广阔气魄深厚的作品”,而最能弥补这一缺憾 的杰出代表作家是——·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So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 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 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o 12.在“五四”初期,缜密漂亮风格的散文广受欢迎,尤其可以——与朱自清为代表。 13.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 他以华老栓为主人公的第三篇小说《——》。 14.“语丝派”集中了鲁迅和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大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的散文流派,它得名于——年成立的语丝社:和他们创办的《语丝》周刊。 15.“九叶诗派’’的诗人曾创办过两个诗刊,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所以,这个诗 派又被称为“——派”。 16.最早对老舍的创作进行评论,并肯定其创作具有现代品质的是——的《(老 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17.在“革命文学,,e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当代文学部分人物分析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等,他们的形象分别是: 团支书谢惠敏(这个人物一般都是《班主任》一文赏析的重点,因此我分析得比较详细) (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这在文中“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 (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这篇小说的意义是: “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害。 但是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 《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乔光朴之后,蒋于龙又塑造出车篷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宏(《锅豌瓢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要好》))等同类文学形象。这些形象虽然从总体而言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但也备有性格各有特点,他们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了蒋子龙作品中被人们称为"开拓者家族"的人物形象系列。 农村改革小说:陈焕生系列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一是80年代初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一是90年代初的《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

【精品】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精品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收录了《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身份复杂,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呐喊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保守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保守文化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在对中国保守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保守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保守。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我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

【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25.《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过自觉而痛苦的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30年代革命女性的艺术典型 她母亲是佃户,父亲是大学校长,母亲生下她后上吊自杀,她在林家的屈辱生活,使其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父母逼婚,林逃婚投亲,表现其勇于反抗,追求自由民主光明,遇到卢嘉川,认识到自己的反抗是脆弱的,因此把反抗融入学生之中,但投亲不成反落虎口,有海自尽表现其幼稚,脆弱,对余永泽产生好感,耽于幻想,但是当发现余自私卑劣后,又不愿意割裂感情,说明她有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决定其成长历程的长期性,和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从监狱归来到参加共产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她献身革命,忘我工作,从幼稚走成熟 原因:客观:革命理想对她的影响,2遇卢,使其思想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党的领导 主观,本身具有自觉磨练的精神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赵树里《三里湾》: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1952年9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创作手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赵树理坚持的是乡土社会立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四个情节:秋收,扩社,整党,开渠。艺术再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斗争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金生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先进农民形象,还塑造了一系列落后形象范登高,马多寿封建自私狭隘的农民。“糊涂涂”在经济上不糊涂,政治上糊涂。老婆“常有理”刻画人物上用白描,侧面烘托的手法 《锻炼锻炼》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14.周立波《山乡巨变》塑造了那些突出的人物形象 15.柳青《创业史》中塑造了哪一个农民形象:梁生宝:积极,富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 深刻地体现了强烈的“阶级性”、“脸谱性”特点,其中把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刻画成一个具有“高、大、全”的优秀革命人物形象,并通过浓墨重彩而树立其为小说之中的人物主角;而中间人物梁三老汉虽然描写的更加的有血有肉,看点颇多。但是终因其革命倾向不如梁生宝,所以他也只能成为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的陪衬;至于反面人物地主反动势力代表姚士杰、富裕中农势力代表郭世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势力代表郭振山等人,则只能退出人物舞台的中心,作为反衬梁生宝甚至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一件工具,留给他们的只有讨伐和鞭挞。 24《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物形象分析

现当代文学部分简答题

现当代文学部分简答题

现当代文学 1.荷花淀派 5,60年代形成的以孙犁为首的小说流派。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名,还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 《荷花淀》。这是40年代的解放区小说,作品描绘了荷花淀诗情画意的环境,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通过写她送夫,寻夫,与夫一起参加战斗的事迹,来发掘人性美。作者把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为一体。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韩映山,从维熙等。 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醒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带有乡土气息,富有诗情画意,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七月诗派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黎,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式,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的雄浑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绿原的《白色花》为代表。 3.九叶诗派 又叫中国新诗派,这是40年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由于80年代初期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九叶集》而被学术界追认。 主要成员有辛迪,穆旦,陈敬容,杜运燮,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杭约赫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和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

当代文学的中间人物

。20世纪40年代之前,邵荃麟主要受到了鲁迅以及莫泊桑、契诃夫等的影响,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底色。这一理论底色决定了邵荃麟一生文艺思想的总体走向,无论他的思想如何改变,最终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主义。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邵荃麟的文艺思想开始向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转化。但是自身的理论基础,再加上不容乐观的文学现实使得邵荃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革命“两结合”的接受陷入了迷惑之中。文艺领导者以及文艺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挣扎在文艺写真实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随着人民公社化以及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显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从各个方面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文艺界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但是,紧接着全国的政治形势又进入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新阶段,邵荃麟的文艺思想被加以反革命的罪名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邵荃麟也因此身陷囹圄,成为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殉道者。第二部分着力于对邵荃麟提倡的写“中间人物”论进行再认识。该部分首先分析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内涵,真实性与倾向性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所在。这些都要通过典型人物而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内心矛盾,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貌。邵荃麟提倡写“中间人物”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论文以梁三老汉、亭面糊、赵满囤为例,通过对他们所具有的真实可信、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等方面的的分析,证明邵荃麟所提倡的“中间人物”,在根本上其实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实际运用。由此指出,写“中间人物”论在当时受到批判,实质上是一种误把文艺创作规律当作政治路线斗争的严重错位。 第三部分对邵荃麟文艺思想进行再评价。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邵荃麟文艺思想的局限性。他只能极力调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对当时概念化的文艺创作路线提出有限的调整意见,是不彻底的。同时,由于过多地强调了文艺的政治功用,邵荃麟心目中现实真实的范围只凝聚成了一点,那就是紧紧围绕政治的相关斗争与生活,而将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狭窄化了。通观邵荃麟的文艺思想,联系当下文学现实,指出邵荃麟文艺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及意义。由此得出结论,在今天被商业大潮冲击的文学中,现实主义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现实仍然是文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理解。这种观念将“中间”简单化为品性的“中庸”和欠缺,甚至把“中间人物”等同于“卑微渺小、庸俗猥琐的人物形象”,写“中间人物”只是为了显示这类人物的存在。他们不是把“中间人物”看作为一种充满内心矛盾斗争的载体,更谈不上去触及并揭示其矛盾转化的过程。这就很难有积极的意义,文学上也很难深入下去了。 上对此已有过明确的说法:“上海今年也提出题材多样性与战斗性是矛盾,这当然是不对的。我们要写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提倡写小人物,[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不是写灰溜溜的,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点也要说清楚。” ,我们可以说,“中间人物”的存在是社会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是个客观事实,与一些政治家依据个人政见或出身等因素对人群所作的“左中右”、“敌我友”的人为划分,完全是两回事。“中间人物”首先是一个起源于社会统计规律的社会学或社会性的概念。当荃麟把它作为一个文学主张提出来时,又把“中间人物”抽象为一个文学概念。而在这种概念抽象的过程中,荃麟关注和强调的是“矛盾点往往集中在这些人身上”。 正是从矛盾的角度来看问题,社会的任何变革或重大事件都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是繁荣进步或动乱衰退,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便剧烈地改变了几乎所有国人的命运。至于为什么说“历史演进到近代,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愈趋向一致。”我想,是近代社会中个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鲁迅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决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是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决非不负责任地将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示众》)“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的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祝福》)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有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弊”,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 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 关于西方传来的“平等”观念: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民主,大概是一种奢侈。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争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民主: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民主的异化。以独制众是独裁,以众虐独也可能演变为思想专制。 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狂人日记》《长明灯》——狂人 2、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药》《风波》《啊Q正传》《示众》 3、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伤逝》 忧愤深广。他在《呐喊自序》写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同时也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是为了排遣“苦的寂寞”。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