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历史与发展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今天店铺带您了解太极拳的发展与历史,欢迎阅读。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
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
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居,计有二世陈纲、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等人。
到七世陈思贵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贵传于八世陈抚民,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奏庭即陈王廷,出生于明万历28年(1600年),自幼受中原文化熏陶,擅长拳法,文武兼备,青年时披坚执锐,在河南、山东、山西一带走镖征战,负有盛名。
明朝覆灭后的一段时期,时局动荡、政治荒芜。
面对冷酷的现实,陈王廷万念俱灰,报国无门,郁郁而不得志。
晚年,他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
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陈王廷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创编了一种全新的武术套路。
陈王廷创编的武术体系,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
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诞生、成熟、繁衍和普及四个时期。
诞生期为明末清初。
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他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吸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出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保卫桑梓的太极拳。
成熟期为清代中期。
太极拳经过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
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繁衍期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
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
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太极拳、忽灵太极拳;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3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普及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
陈家沟太极拳传人,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太极拳赛事,连创佳绩。
20世纪80年代至今,温县拳师在国内和海外传拳授艺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太极拳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太极拳基本内容有太极拳理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拳推手法、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太极拳的创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