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1.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

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问题的充分分析与思考是动笔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会犯读题不清导致离题的错误,对此大家必须深刻警惕。今年中传考察过一道名解“金字塔结构”,有多少人乍一看把这题看成我们更熟悉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反正编者在审稿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误,还把本题标红要求中传的学姐做出修改呢。如果这是在考试,那么损失的就不是面子而是至关重要的5分。2.礼多人不怪,每300字至少点一次题很有必要中国人讲究礼多人不怪,每300字至少点一次题就像对评卷者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致敬,告诉评卷者“我没有离题哦”。坦白来说,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比较话痨的同学其实是挺容易在一段1500字的答案中写出那么一两段“和主题关系不大”的答案的,考场上答题的紧张气氛中没法精雕细琢,满嘴跑火车也不是不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在

大家的心中你引用的理论其实是与主题环环相扣,但是因为表述不清,评卷者可能很难理解你是怎样将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个情况下大家就必须有每300字点下题的意识,告诉评卷者你心中你引用的理论、案例与主题的关系,哪怕牵强,但是这样的交代“很有必要”。特别是考生中流传已久的答题方式——“当你实在没有思路,那就把所有相关理论都写上”的答题路数,这样每300字一点题的习惯会是你的法宝。例如厦大真题“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写作此题时,我在1157字的篇幅中点到了8次“偶然性与突发性”这一关键词,从而使得全文“看着就非常紧扣主题”,具体请大家翻到厦大真题的篇章中细品此题。相反的,我在帮一些包括二战的小伙伴批改真题时,发现了很多次全文只提到2次以下题目“关键词”的现象,这是大家必须引以为戒的。3.要学会将问题引导向自己的“主场”引用赵本山老爷子的一句话,有70%以上的问题,它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题目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再加工”,以将问题引向自己的“主场”,引到自己熟悉或者擅长回答的领域,引导阅卷人的思路,让他“跟你一起跳舞”。我认为,这样“有问题的问题”又分为两类——第一,题目太大,令人无从着手。比如“报纸的优势与劣势”,乍一看很简单地,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学者论述过这个问

题,引用谁的话,从哪个角度来回答?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是媒体的四大功能,赖特提出雷达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在不同的领域,报纸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怎么办?一者,分别从上述的某一个框架下提出的四个角度分别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抑或,从报纸的主要功能,也即新闻传播功能中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脱离了对问题的框限,很难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第二,题目本身存在多种理解方式,我们必须先交代对题目的理解。有一些题目,特别是材料题,题目本身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评卷者本身不会在心里预设对题目的那种理解是正确的(当然,评卷者心里可能有一个最合理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表明我们对题目的解读并将围绕对这一解读组织答案,从而让解读合情合理。例如前文提到的针对Noam Cook的话展开的那道论述题,如果不把问题框限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论述就无从展开。又或者,2014年兰大有一道真题,“请谈谈你对记者的职业期待”,因为“职业期待”这个名词并非这个学科的专属名词,且业界学界对此名词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百度百科上都没有人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定义,我们必须在开始论述前首先提出我们对这个词语的解读,将我们的论述严格建立在我们对该词下的定义上。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到“怎样做一个好记者”,从而利用黄远生的“四能”

说来写一段“记者的自我修养”;又或者,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会怎样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记者的职业规范负责”的角度组织答案。各种解析角度都是正确的,但必须选择一个角度并在该角度框架下回答问题。二、给评卷者方便,清楚“交代”答题逻辑笔者最近帮很多明年考研的同学修改了他们试做的14年真题,大家最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让我找不到你们的答题逻辑”。坦白来说,在9月份这个时间档口,有三四个同学交上来的答案“单独地看一段已经非常高大上了”,但是在逻辑叙述方面,只有一个人能阐释清楚。批改卷子是在相对封闭、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踩点给分”是主要的评分方式,因此让评卷者迅速找到你的逻辑主线进而发现你答案中的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1.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引用成熟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答题5W为什么是经典,因为它引导我们在分析一个特定问题时,分别从传播活动的各个参与方的角度对问题作出全面地解析。归纳与分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学术人最基本的能力,但限于年纪和知识的系统性,考生很难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地思考。例如“对记者的职业期待”这样的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会被引入高大上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与黑暗现象不懈斗争的我们的“新闻理想”的框架而忽略了基础性的系统文史哲知识、善于奔走、善于倾听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