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精)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将今论古”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将今论古”:又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质作用两种。
前者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等),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后者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于整个地壳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岩石的变质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简称为内力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指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圈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演化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及模拟试验、综合解释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杰姆斯·赫顿;莱伊尔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矿产资源的预测
古生物化石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密切相关,对古生物的 研究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预测和
勘探。
05
构造地质学基础
岩层的产状与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的定义
01
指岩层在空间中的展布状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上盘、下盘 )、断距等,用于描述断层的形态和 性质。
06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
01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根据埋藏条件可将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02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受毛细管力作用,在毛细管中上升;Βιβλιοθήκη 受分子力作用,产生渗透现象。
0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03
泥石流
04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 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 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 象。
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地质环境评价
对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客观评估,包括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地质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对象
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地层、地貌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萌芽时期
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 解释,如“女娲补天”、“共 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
奠基时期
发展时期
现代地质学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地质 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赫顿、赖尔等。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200 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 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 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
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海拔500 米以下,相对高差200 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 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 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 分。
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 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 米的海底。
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 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 度7 分平均宽度约75 公里,深约60 米,下界深度约为130 米。
)。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
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 米的狭长形凹地。
宽约几-几十公里。
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1)-文档资料
绪言
9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 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 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 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 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 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 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 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 学等。
2019年1月
绪言
2). 水文学研究内容
水文学研究自然界中水体形成、时空分布、循环 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人类防治洪涝灾害,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从给水排水 工程和环境工程的角度来看,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 的规模日益扩大,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明显增 强,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干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改变着各个水体的性质。水情预测与水灾防治,水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都是实施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 用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现代水 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9年1月
绪言
5、水文地质学相关学科 地下水动力学、 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 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区域水文地质学、古水文地质学 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 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 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 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 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 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 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 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6相对质地年代
-绝对年代: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来精确测定岩石的年龄。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学原理和化石内容来比较岩石的相对年龄。
第三章:矿物
3-1矿物及元素
-定义:矿物是自然发生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特定晶体结构的无机固态物质。
7-2地表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表水通过裂隙和节理渗入岩石,溶解岩石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主要形态:
-溶沟和石柱:水流沿岩石表面侵蚀形成沟槽,残留的岩石形成石柱。
-溶坑和天然井:局部岩石溶解形成凹陷,深部岩石溶解可形成天然井。
-岩溶平原:广泛的岩石溶解和塌陷形成平坦的地面。
7-3地下岩溶地貌
-形成过程:地下水在岩石中溶解和运移,形成地下河道和洞穴。
第十章:冻土地貌
1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定义与形成:冰川是由积累的雪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和运动形成的巨大的冰体。
-冰川类型:包括山地冰川、冰盖和冰架等。
-冰川运动:冰川通过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底部的滑动来运动。
10-2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冰川通过磨蚀和拔蚀作用侵蚀基岩,形成冰蚀地貌。
-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产生的岩石碎片被冰川携带,并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进一步破碎。
3-3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描述矿物新鲜表面的颜色,是识别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比颜色更固定,是鉴别矿物的可靠特征。
-硬度:矿物抵抗划痕的能力,按照摩氏硬度规模从1到10进行分级。
-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可以是金属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等。
-晶体形态:矿物在不受外界限制时生长成的几何外形,如立方体、六角柱等。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9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9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
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5月10日二、实习内容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
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
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现在仍在发生着,地质历史上所出现的地质现象,是由现在正在发生着的各种运动,经过长期作用造成的)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包括大陆架、坡、基)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m。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气圈:是因为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浊流: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高密度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有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布格重力异常:地面的重力值换算成大地水准面上的相应值,并消除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产生的附加重力,这两项工作称为布格重力校正,从进行了这两种校正的重力观测值中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地质学基础》题集
《地质学基础》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种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固化后形成的?A. 砂岩B. 石灰岩C. 玄武岩D. 页岩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氧B. 硅C. 铝D. 铁3.下列关于地质构造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背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构造B. 向斜是岩层向上凸起的构造C. 断层是岩层因受力而发生错动或断裂的构造D. 节理是岩层连续且未断裂的构造4.下列哪一项不是变质岩的特征?A. 具有玻璃光泽B. 岩石结构紧密C. 常常含有化石D. 可能呈现出片理构造5.地层年代中,哪个时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时期?A. 寒武纪B. 奥陶纪C. 泥盆纪D. 前寒武纪6.下列关于地震波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B.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C. 横波不能在地核中传播D.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无关7.下列哪种矿物属于硅酸盐矿物?A. 石英B. 方解石C. 长石D. 石墨8.下列关于火山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火山只能喷发熔岩B. 所有火山都是活火山C.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新的陆地D. 火山活动对全球气候没有影响9.在地质学中,用来描述岩石抵抗被刻入或刻入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是?A. 硬度B. 韧性C. 脆性D. 延展性10.下列哪一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A. 常常含有化石B.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C. 岩石结构紧密,颗粒粗大D. 岩石颜色多样,成分复杂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和地球________以及地球________演变规律的科学。
2.岩石循环从________岩开始,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埋藏、高温高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再经过熔融形成岩浆岩,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岩石循环。
3.地壳运动按照运动方向可以分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两种基本类型。
4.矿物是自然形成的________或________,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摘要: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用于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逐步完善.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又可进一步分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另外,报告还论述了历史比较法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地质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科学思维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科学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推动科技的进步.对于科学思维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阐述。
刘冠军等(2000)认为科学思维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或最优化。
胡卫平等(2003)认为所谓科学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自然界中事物(包括对象、过程、现象、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自然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Dubnra等(2005)认为科学思维表现为对科学内容进行推理时使用到的心理过程(如实验设计),或者常常在科学领域使用到的特殊类型的推理(如推断在冥王星之外还有一个行星).它包括了很多一般目的的认知操作,人类将这些操作应用在诸如归纳、演绎、类比、问题解决以及因果推理中。
袁薇薇(2007)进行了进一步总结,认为科学思维包括了科学领域中,在产生假设、实验设计、证据评估、推断思辨、得出科学结论等过程中的一切思维技能,它既包含了很多一般目的的策略与算子,同时也是一种非算法性的、复杂的、需要努力的高级思维,其核心是在对一个多变量系统进行推断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推理能力。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看,各种表述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有其共同的理解,一般说来科学思维是主体对客体理性的、逻辑的、系统的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以及科学的反映。
地概知识点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2.历史比较法是指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地质现象,综合现代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所出现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将今论古与古今结合,分析和推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地址事件的存在及其特征的思维方法.3.人们把温度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根据地内温度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外热层:分布在固体地球的最表层,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反射回空中,由于地表岩石或图层热导率小,温度向下迅速降低.常温层:在外温层下界一带,厚度不大;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季节变化影响.内温层:在常温层以下,热量由地球内热提供,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增加一定温度,不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4.地温梯度:也叫地温增热率,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数值,一般为0.9~5.2度,平均为2.5.度。
5.地球是一个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圈和内圈,内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圈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丁堡面,地核6.大陆边缘: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大陆架: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的地带大陆基:又称大隆陆,陆基,大陆坡外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7.大洋中脊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他是绵延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中央海岭,常发生地震和地壳运动较强烈的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
8.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矿物称为单质矿物如金,铜等,大多数矿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方解石,石英等。
矿物绝大多数是无机固态,有少数为液态如水,自然汞和气态如氦以及有机物如琥珀。
固态矿物按其内部构造可分为结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
2019地质学类专业介绍
2019地质学类专业介绍地质学专业简介: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注重的问题。
所以,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水平,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球化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基础工程等方面从事生产、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训练,掌握野外和室内地质及地球化学的基本技能。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空间信息工程、3S集成(GPS、GIS、RS)、空间数据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信息可视化等为方向,突出学科间的交叉。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能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等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要求在学习数学、物理学、地球动力学与空间测地学基础知识和系统掌握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要求学生具备空间信息的分类与采集、传输与分析、成像与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地质学及其分支学科
地质学地质学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
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粘土、煤和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19世纪早期达到成熟阶段。
18世纪末关于地质形成理论有非常激烈的争论,这场热烈的争论,一方是强调形成地层的水的作用的水成说派,另一方是强调火的作用的火成说派。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
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分支学科* 基础学科o 矿物学o 岩石学o 矿床学o 地球化学* 地质史o 古生物学o 地层学o 历史地质学o 古地理学o 地质年代学o 区域地质学o 天体地质学o 天文地质学o 地球深部地质学* 应用地质学o 水文地质学o 工程地质学o 军事工程地质学o 环境地质学o 灾害地质学o 金属矿产地质学o 非金属矿产地质学o 石油地质学o 煤地质学o 找矿勘探地质学o 矿山地质学* 其他o 地球物理勘探o 地球化学勘查o 探矿工程o 数学地质学o 第四纪地质学* 冰川地质学(古冰川学)o 宇宙地质学(空间地质学) o 构造地质学o 海洋地质学o 地震地质学o 火山地质学o 前寒武纪地质学o 农业地质学o 动力地质学o 实验地质学o 野外地质学o 同位素地质学o 月球学o 军事地质学o 轨道地质学o 地层地质学o 海底地质学o 地表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确切的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4.其它: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第二节: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对象存在于野外,因此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地质学。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每一种现象都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在研究地质现象时应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例如当我们研究晶体的结构时常用微米、纳米作为尺度单位,而一次造山作用则用百万年作用时间单位等。
3.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及地质现象的复杂性,造成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十分有限。
例如,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大约为12公里,不到地球半径的2‰,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另外,人类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0岁,而一次造山运动的形成过程则长达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因此对单个人来说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其形成的全过程。
大陆科学钻——江苏省东海市鉴于地质现象的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野外观察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系统地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
地质学的应用
地质学的应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现象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不仅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而且还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学的应用主要包括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
首先,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由于地质富集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矿床的分布和规模,为矿产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地质学可以通过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
此外,地质学还可以应用到矿产资源的评估、选址和利用等方面,为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地质学可以通过研究地球的物质循环和地质过程,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比如,地质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特征,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质学还可以应用到土壤保护、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地质学在灾害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地质学可以通过研究地震、地形、岩石等地质因素,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
比如,地质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地震的危险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制定相应的地震灾害防治措施。
此外,地质学还可以应用到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陷等灾害的预测、治理和修复等方面,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在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地质现象和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学可以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支持,保护环境,预测和防治灾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广泛地质学的进一步深入,地质学在未来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学重点
1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级其成因的学问。
2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3将今论古: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4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的元素或无人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单元。
5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6类质同象: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7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8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9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10喷出岩是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的总称。
11岩浆作用:岩浆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12同化作用:指岩浆融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即巨量高温熔融体融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13鲍温反应系列:简称反应系列。
岩浆在结晶作用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发生反应,鲍温反应系列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矿物。
随着温度降低,反应继续进行,便有规律的产生一系列的矿物,称反应系列14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15水圈:地表水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16生物圈:生物广泛分布于大陆和海洋17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18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定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19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20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21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22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23生物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24切割律: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25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26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机械运动27地质构造:使地质体原有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作用28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29断层: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移位者30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地质地貌学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地质地貌学知识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摘要:地质地貌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本文着重介阐述了地质地貌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及与开发建设项目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地质地貌;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开发建设项目1 一些基本的概念1.1地质学(geology)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
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
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
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1.2地貌学(geomorphology)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如下:①地貌形态特征和形态分类,包括海、陆、山、平原、盆地等的组合形态特征,②地貌成因和成因分类。
③地貌年代。
地貌年代的确定是阐明地形发展的基础。
根据各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交切、掩埋或重叠等关系,可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根据古生物地层法、年间法和同位素年代法,可以确定地貌的地质年代。
④地貌分带。
受气候和纬度、高度的控制,地貌的分布有地带性。
⑤地貌发展。
地貌形态随时间而不断发展。
在地貌发展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及其组合均有差异。
地貌发展的研究对于整治环境和国土规划等有实际意义。
1.3 土壤侵蚀(soil erosion)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狭义: 仅指土壤(本身)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分离、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广义:指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分离、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或指溅蚀、片蚀、沟蚀等侵蚀形态。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质大历史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地球表面和地下运动的科学。
地质学家们通过对地球形成、演变历史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的发展变化规律。
我们现在所知的地质学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从地球的形成到今天的演化,地质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地球的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的形成是在约46亿年前开始的。
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地球的形成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的一亿年内完成的。
地球形成的过程相当漫长,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
在地球形成初期,最早的岩石形成于约42亿年前,这也是地球岩石的起源。
地球的初期地幔是熔融状态,而且地球上的气氮和水都是从太空中流入地球表面的。
地球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地幔相分离、地幔的结晶、地球的构造发展和地球的外壳演化。
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地球的初期形成、地幔的结晶、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发展和地球的表面环境的变化。
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球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地幔柱状构造的发展、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等,这些地质事件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位于地心,是地球的内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它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幔是由硅酸盐类矿物和镁、铁等元素组成的,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壳层,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环境。
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地幔对地球的运动和地壳的形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地壳则是地球表面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的这些结构相互联系,通过地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它的发现在20世纪初在地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大学地质学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地质学考试题型及答案一、单选题1.地质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物质、结构、构造和演化的科学。
A.微观B.宏观C.太阳系D.银河系答案:B2.地质学最早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球B.月球C.太阳D.火星3.下列哪一项是描述地壳结构的正确顺序?A.大洋基底→中洋脊→大陆边缘→大陆深层B.中洋脊→大洋基底→大陆深层→大陆边缘C.大陆边缘→中洋脊→大洋基底→大陆深层D.大洋基底→大陆深层→中洋脊→大陆边缘答案:C二、多选题1.根据地球表层岩石圈的性质,下列哪些是地球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多选)A.水B.大气C.地壳D.硅酸盐岩石答案:C、D、E2.地质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多选)A.地球的物质组成B.地球的内部构造C.地球的大气层D.地球的地貌E.地球的外部环境演化答案:A、B、D、E三、判断题1.地质研究只关注地球的物质组成,不涉及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A.正确B.错误答案:B2.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球,不包括其他天体。
A.正确B.错误答案:A四、简答题1.请简要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构成,外核主要为液态,内核主要为固态。
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壳状结构,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2.地壳中的岩石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答案:地壳中的岩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组成。
其中,氧和硅占地壳中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铝在岩石中的含量较高。
五、论述题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结构、构造和演化的科学。
通过对地球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以及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地质学考试通常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不同题型,以全面考察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地质学的学习中,单选题可以测试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多选题则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进行整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判断题考察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简答题和论述题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分析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地质学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
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地质学发展回顾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
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
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
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
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
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
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
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
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
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
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公元1910~)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
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
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
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
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半径约3400公里。
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
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为75公里,最薄处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也有科学家认为是在强大压力下原子壳层已被破坏的超固体。
外层是具有液体性质的物质,还推测有电流在其中运动,被认为是地球磁场的本原。
外层的厚度约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较多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体固体物质;地幔上部成份与橄榄岩大致相当;与地壳相接部分和地壳均具有刚硬的性质,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为一层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厚度约为100公里的软流圈。
地壳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4%。
成液态的地表水与冻结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层是大气圈。
大气主要集中于高度不超过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为主。
离地越远,大气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变化。
在100公里外,大气逐渐不能保持分子状态,而以带电粒子的形态出现,其稀薄程度超过人造的真空。
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形成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和宇宙带电粒子流冲击的电磁层。
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方式互相渗透和影响。
固体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活动的场所。
岩石圈的物质也不断运动,并通过火山喷发的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这些圈层,是由于其组成物质的重力差异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地球上的任何质点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
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气和水,并对他们的运动产生了影响。
矿物和岩石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
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
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矿物具有确定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组成矿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并具有自己的结构,那么就是晶体。
晶体在外界条件适合的时候,其形态多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但这种情况很少。
矿物在地壳中常以集合的形态存在,这种集合体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
地球中的矿物已知的有3300多种,常见的只有20多种,其中又以长石、石英、辉石、闪石、云母、橄榄石、方解石、磁铁矿和粘土矿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铁矿外,它们的化学成分都以二氧化硅为主,石英全为二氧化硅组成,其余则均为硅酸盐矿物。
由硅酸盐溶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都最多。
但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胶结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特征的岩石。
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类别。
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岗岩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构成大陆的主要岩石。
形成时代最早的花岗岩,年龄达39亿年,而玄武岩是构成海洋所覆盖的地壳的主要物质,均比较“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地层和古生物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
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
依照沉积的先后,早形成的地层居下,晚形成的地层在上,这是地层层序关系的基本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剧烈运动的影响,改变原来的位置,会产生倾斜甚至倒转,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变形的时间,仍可以恢复其原始的层序。
在同一时间,地球上各处环境不同,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各有特点。
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地层,还会因受到剥蚀而使已经形成的地层消失。
因此,地层学是研究各地区地层的划分,确定地层的顺序和相邻地区地层在时间上的对比关系的专门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中最早形成的学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
通过研究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质历史上生物的形态、构造和活动情况。
对各种古生物进行分类,可以认识生物的演化关系;依据地层中所含化石,可以断定地层的层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使这种判断具有可靠的根据;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还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