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物质循环和物质组成
高考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 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 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 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 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 系判断。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 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 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 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 断层,而仅为断裂。
判断方 法
从形态上
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背斜
褶皱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关系上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断层
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的位移
图示
未侵蚀地貌
构造地 貌
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地
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褶皱山脉 、高原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3.板块张裂——裂谷、海岭(大洋中脊)
01
1 海沟不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 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截至20世纪末,确认的天然矿物超过3000种,矿产约150种。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通常,我们把矿物分成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金属矿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在非金属矿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不同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
如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食盐(氯化钠)的晶体多为透明的正方体;方解石常为无色透明的斜方六面体。
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图2-1 石英图2-2 金刚石图2-3 方解石表2—1 莫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简表矿物名称等级简要说明滑石 1 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在其上划出痕迹石膏 2 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轻易地刻划出痕迹方解石 3 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萤石 4 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划出痕迹磷灰石 5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长石 6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石英7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黄玉8 多为晶体,宝物类矿物,能够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刚玉9 多为晶体,宝物类矿物,能够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金刚石10 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字素材3 湘教版必修1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地壳是由许多化学元素组成的。
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8种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含量还不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四分之一强。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中的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到处可以见到。
比如我们吃的盐,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制玻璃用的石英,炼铁用的铁矿石,等等,都是矿物。
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等。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
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然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岩石和矿床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三三两两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
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二是微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这类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硼、锰、氯、钼、钴、铬、氟、硒、碘、硅、锶、钛、钒、锡、镓等。
(二)物质循环的特性指标:1.库与流的概念: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库有大小层次之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看,地球的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均可称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库。
而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分也称为物质循环的库,一般包括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每个库又可继续划分为亚库,如植物库可分为作物、林木、牧草等亚库。
根据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率,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一为贮存库,其容量相对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组分的环境库,如岩石库;二为交换库,其容量相对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但与外界交换的磷量仅占总库存的很小部分,这时海洋水体库是磷的贮存库;浮游生物与动植物体内含有磷量相对少得多,与水体库交换的磷量占生物库存量比例高,则称生物库是磷的交换库。
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分析
铁4.75%
中
主
要 元
硅26.30%
钙3.45% 钠2.74% 钾2.47%
素
镁2.00%
的
氢0.76%
质
量
氧48.60%
其他1.20%
分
数
一、矿物及其根本存在形式
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
来,并且能够为人们开采利用就是矿产。
矿石的优劣常用单位用品味来表示。品味指 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单位含量,是衡量矿石质 量的主要标志。
3.变质岩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已成岩石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举例
石灰岩 页岩 花岗岩 砂岩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石英岩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接触带
石灰岩 变质
(高温)
岩浆
变质带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岩石的作用: 1.三大类岩石都能够形成矿产 2.建筑材料:如石灰岩 3.能源:如煤 4.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喷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
寻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为什么地球上 比40.1亿年更古老 岩石不存在呢?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1、地质循环:
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和其下的软 流层〔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释放的 热能。
风、流水、等外 力作用将岩石碎 屑物由高处搬运 到低处沉积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侵入型
沉积岩
变质岩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岩浆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读古诗并答复:
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燃烧只等闲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012用
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
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二是 正确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理解每个环节和过程的含义。 【解析】(1)选C,(2)选D。该题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岩石物质循环运动。 第(1)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而成, 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e和③。第(2)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形成于比较 湿热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形 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属于沉积岩,而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是变 质岩。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呈固态
【点睛】岩石圈和地壳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 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2.水圈: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_陆__地__水___、大气水 和生物水 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_地__壳___、大气圈和水圈中;_生__物___是生 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析图: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_外__力__作__用___
C_变__质__作__用__
D重熔再生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式图
2.判读方法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我们在
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都应掌握以下方法: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不同的岩石形成过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侵入岩
岩 浆 岩 喷出岩
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的生态环境变得四分五裂,这是十分不利于地球和我们人类的现状。
尤其是地球的物质循环系统受到了相当的影响,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让我们远离这种恶性循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
一、物质循环系统的概念由于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关系复杂,物质循环系统便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物质循环系统,即地球生态系统在物质的分布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的流向,它关系到生态平衡和循环,不仅直接涉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安全和发展。
二、物质循环系统的组成地球生态系统一般可以包含大气层、水气圈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三部分。
物质循环系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它特别的组成及作用。
1、大气层大气层是人类生活活动所必须的区域。
它有利于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也是全球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在大气层中,物质循环的主要组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如果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则可能会引起气候变化、酸雨和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后果。
2、水气圈水气圈就是指地球上所有水分循环所组成的一个部分。
水气圈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可以调节气温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使生命得以维持和繁衍。
水分循环系统中,水的蒸发、降雨和水循环都是重要环节,它们可以调节地球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
3、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由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与大气层和水气圈相比,它们具有更为复杂的循环方式。
对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来说,陆地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
三、物质循环系统的重要性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是不仅对生态系统本身有利,而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失去生态平衡,将可能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造成广泛影响。
1、维持地球环境及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系统对于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维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水、大气等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物质流动与转化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系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 二者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 2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 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 返
生物的富集作用
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 这些污染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事例:水俣病 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 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 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 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三)温 Nhomakorabea效应
1 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 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 衡 2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物的生 存构成威胁 3 防止和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 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CO2 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CO2 的去路)
(二)碳循环
无机环境
图解如下:
呼 吸 作 用 ( 分 解 作 用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含碳有机物) 大气中CO2库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捕食
生物群落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1 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渠 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CO2形式传递 2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 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 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 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掌握主要元素和矿物;(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模拟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分布;(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壳中元素分布的规律性;(2)地壳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科书《地球科学》;(2)多媒体课件;(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岩石标本等)。
2. 教学设施:(1)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2)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作用;(2)学生分享对地壳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分布规律;(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掌握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认识矿物;(2)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解读
A
E C
D
B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如图所示)
① 不同纬度海区—— 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 纬度 ②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气象
③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 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洋流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 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
(2)垂直补偿:秘鲁渔场(上升流)
读大西洋和地中海洋流图,回答问题: 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为密度 流?
关闭发动机从深层出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 )
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特点: 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降水补给为主 的河流 分布: 我国东部季风区 代表性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
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
特点: 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冰川补给为主 的河流
2
海水温度和盐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 二、海水的温度
三、海水的盐度
一、地球上的海洋
1、海洋是地球上的水库
2、 海洋 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 (如图所示)
3、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 地带
二、海水的温度
1、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 太阳辐射 的热量; 来自__________ 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 海水蒸发 海水的 ________所消耗的 热量。 2、图中A区域表示热量的 收入大于支出 收支情况_____________ (大于或小于),因此热量 盈余 (亏损或盈余); 有_____ 图中B区域表示热量的收 收入小于支出 支情况是______________, 因此热量有______ 亏损 。图中 两曲线交点E表示海洋热 平衡 量收支_________ 。 3、就全球多年来讲,海洋 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是 ______ 平衡 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_地球表面形态
板块的 消亡 边界。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根据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知此板块为 大陆 板块(美洲板块)
此处等深线 为2000~ 3000m,且 地形变化大, 等深线密集, 应为大洋块 与大陆块边 界处— ____
4.(2014·山东高考)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 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 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1)~(2)题。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温馨提示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 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 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 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 海沟、岛弧、海岸山
高原
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
红海、大西洋 高原
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图示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2.三大岩石 (1)岩浆岩(火成岩)。 ①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②常见岩石:花岗岩、流纹岩。 ③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是什么? 侵入岩:岩__浆__在__地__表__以__下__冷__凝__形__成__的__; 喷出岩:岩__浆__在__地__表__冷__凝__形__成__的__。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2)沉积岩。 ①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②沉积岩具有什么特征? _具__有__层__理__构__造__和__含__有__化__石___。 ③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①成因: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 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_矿__物__成__分___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②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点睛】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可区分岩石的类型。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误区点拨台】 (1)沉积岩经过外力作用也可形成新的沉积岩,变质岩经过变质 作用也可形成新的变质岩。 (2)根据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原因或结构特征可把二者区分开。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师生互动】除上面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外,你还能画出哪些 变式图? 【拓展延伸】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式图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第一讲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 组成和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三年5考 高考指数:★★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_地__震__波__传__播__速__度__ 2.两个界面:A__莫__霍__面__,B古登堡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不同的岩石形成过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 梯田 上耕作;填海造陆。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三、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各种地
地壳运动 、 使地表隆起或 岩浆活动、 地震等 能造成地壳 凹陷,形成高 山或盆地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表形态
是内外
来自地球 太 外力作用 外部的__ 阳能 ____
印度洋板块 、D 为美洲板块、E 为 非洲板块 、F 为南极洲板块。此
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 M 为消亡边界,N 为 生长 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 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 挤压碰撞 地带, 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脉、 青藏高原 。
②图中 b、c 是 大陆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 邃的 海沟 、山脉或岛弧。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全析考点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 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 如下: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与地球动力学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行星,其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探究地球动力学的本质,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动力学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地球内部丰富的物质和不断变幻的地质运动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位于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极重元素组成。
地核的中心区域由于压力巨大,温度高达6000℃以上,处于铁的液态状态,而外层则是以固态铁镍合金的形式存在。
地幔则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
由于地幔的温度和压力相对稳定,普遍认为其由硅酸盐矿物、镁铁矿物和氧化物等组成。
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到70千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
大陆地壳厚度较海洋地壳更大,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等组成。
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对地球动力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核的液态铁镍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地幔的矿物组成则直接影响了地球物质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等现象。
因此,对地球内部物质的了解,对于深入探究地球动力学的机理至关重要。
二. 地球动力学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其包括地球自转、地震、火山喷发等一系列地质运动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既包括地球活动的本身,也包括地球内部各种物质力学行为的相互关系影响。
地震是地球动力学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引起地壳发生变形和破裂。
当地壳在地震带中的边界上破裂时,地震波会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导致地表的抖动和震荡。
地震能够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物质性质和动力学机理的深入理解。
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热和物质的循环引起的。
地球内部存在大量的热源,例如许多火山口处都有熔岩湖。
热能驱动了地球的岩浆圈,使其从地幔层向上涌动,形成许多的火山岩浆。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优秀教学案例张进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地壳的物质组成有哪些类别?”“板块构造学说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地壳物质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亮点在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现象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此外,我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增强对地球科学的热爱,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能够识别、描绘常见的矿物的基本存有形式,并举例说明。
2、能够识别、描绘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表性岩石。
3、能够使用文字、图像解释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的转化。
[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1、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表性岩石。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图表分析法[课时安排] 1课时→ 岩、砂岩→ 岩、页岩→ 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 ①概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③产生影响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持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 转化 ① → 岩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②已经形成的岩石→ 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已经形成的岩石→ 岩 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形成④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重熔再生作用)成为新的岩浆二、合作探究(B 级)1、使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16—1),完成以下要求:(1)图中有五条连线没有画出箭头,请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图中画出箭头。
(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过程的有,属于内力作用过程的有。
(只填序号)三、知识归纳一大循环、两大特点、三个概念、三类岩石一大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两大特点:沉积岩的两大特点三个概念:矿物、矿产、岩石三类岩石:成因及常见的类型四、检测巩固(A级)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有的基本单元是()A.矿物 B.矿产C.矿石D.岩石2.以下四种物质按照组成关系排列准确的是()A.化学元素→岩石→矿物→地壳B.地壳→岩石→矿物→化学元素C.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D.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3.以下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A.大理岩、页岩、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片麻岩、砾岩、页岩C.砂岩、石灰岩、砾岩、页岩D.石灰岩、片麻岩、砾岩、石英岩4.以下关于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的表达,准确的是()A.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风能B.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内力作用C.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D.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放射能五、拓展提升(BC级)1.读图回答: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②,③,④,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贵州省
C.甘肃省
D.山东省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景观为喀斯特地貌 中的溶洞,洞中有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是由石灰岩遇水溶解、 侵蚀而成的。第2题,在我国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 貌。B项符合题意。
c.变质岩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石灰岩 举例
页岩 花岗岩
单 质
石墨
化 合 物
方解石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 常见矿物—金属矿物
赤铁矿 黄铜矿
磁铁矿
黄铁矿
方铅矿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 常见矿物—非金属矿物
长石
石英
云母
方解石
滑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磷灰石
(一)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
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 值时,就称为矿产。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2. 矿物
3. 矿产
岩石
4. 矿石
硅 26%
铝 7.45%
氧 49.13%
阅读文章思考:
1,什么是矿物? 2,什么是矿产? 3,矿物的3种基本形式? 4,矿物的分类?
(一)矿物—岩石圈的基本单元
• 概念:
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冷却、凝固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见图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侵 入 岩
喷 出 岩
花岗岩:我国的黄山、华 山、衡山等都是花岗岩分 布区 玄武岩:如我国东北的五 大连池
back
b.沉积岩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见图)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喷出岩
表冷却凝固而成
物结晶不明显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 形成不同的岩层,有
沉积岩
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 的夹有化石 运、经过紧压固结作用而形成的
岩石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有的重新结晶,有的
变质岩
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 有片理构造
的岩石成分性质改变
举例
花岗岩
玄武岩 流纹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片麻岩 大理岩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种岩石,其岩层为一层一层分布,上面的岩层较新,下面的 岩层较老,在岩石中还发现了恐龙化石,则此种岩石为(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C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2.(2011年日照一中模拟)下列岩石中,是由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 的是( )
砂岩
大理岩(见图) 板岩 片麻岩 石英岩
back
——
变 质 岩 大 理 石
.
岩石的作用:
1.三大类岩石都能够形成矿产 2.建筑材料:如石灰岩 3.能源:如煤 4.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分类
形成过程
特点
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 由于凝结时间长,矿
浆
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物结晶明显
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 由于凝结时间短,矿
A.花岗岩
B.石灰岩
C.流纹岩
D.板岩
解析:C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其中花岗岩是最 常见的侵入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是常见的喷出 岩;板岩是由页岩变质而成的。
3.(2011年汕尾期末)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 )
A.岩浆岩和变质岩
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解析:C 由图中看出甲处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 积岩;乙处有岩浆侵入,应为岩浆岩。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岩浆岩、大理岩、石灰岩
C.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
D.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
解析:A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又分为喷出岩(如流纹 岩、安山岩、玄武岩等)和侵入岩(如花岗岩);沉 积岩包括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等;变质岩 有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板岩等。
活动1: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实验一:区分赤铁矿和磁铁矿 实验二:区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
赤铁矿
磁铁矿
方法: 1,主要通过形态鉴别《颜色、形状、硬度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工具
(二)岩石
• 概念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石英岩
花岗岩
岩石的分类
a.岩浆岩
岩浆 高压
常含有化石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见图)
back
1
2
3 4
back
沉积岩的纹理
砾岩 石灰岩
沉 积 岩
化石
练习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2.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
A.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