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古代寓言二则同步训练 (2)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练习苏教版《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预习案【学习目标】1.能借助课文说明及工具书读懂课文粗心,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别句式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包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法指导】翻译文言文方法:(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胸怀衡等,在翻译时,能够纹丝没动地保存下来,不用翻译,由于这些词一般都没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增添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知识链接】1.认识“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嘲讽。
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认识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 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期间韩国的贵族。
《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多数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锋利,逻辑严实,善用比喻。
【阅读导航】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禁止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讨教。
然后放声朗诵全文。
)2.课文疏导(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说明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准备在讲堂上沟通)(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依据“字字有下落,直译、意译相联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详细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需它有必定的实在乎义,都一定字字落实,对号入坐。
翻译时,要直接依据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调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假如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意图译作为协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满。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的迷惑】:自我评论 ________ 学科长评论 _________ 教师评论________《郑人买履》活动案活动一:熟读翻译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留、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小组内个体展现读(在个体展现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相互评论)→ 各小组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诵比赛(在其余同学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评论别人的朗诵并记录下简单读错的句子→ 全班齐读课文,展现“预习问题二”2、依据预习中的要点字词翻译课文,并展现预习问题三。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作者:南京金陵中学张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2016 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 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 练习题《古代寓言二则》主备人 : 张敏审查人:七年级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署名等第基础题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 () 不得履(3)宁()信度(4)遽()契()其舟2、解说以下加粗的词 .(1) 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3)反归取之反 :(4)遽契其舟遽:(5)楚人有涉江者涉 :(6) 宁信度 , 无自信也无:3、鉴别下面语句中的“度 " 的不一样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 )已得履 , 乃曰 : “吾忘持度。
”度:4、解说以下语句中“就是”的意思.(1)就是吾剑之所从坠就是:(2)您不要把她说得一无就是处就是 :(3 )韩非就是《韩非子》的作者就是:5、解说以下“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 做代词,代物的:(2 )做动词用的:6、翻译句子(1 )及反 , 市罢,遂不得履。
(2 )人曰 : “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求剑若此 , 不亦惑乎?8、课文中的郑人与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 请按要求默写出相关句子。
(1 )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 : 9、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 ________________ 》,作者就是 ________。
《守株待兔》选自《 __ ______________》。
(2) 读了这两则寓言后, 请谈谈您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与“楚人”有什么共同点?您以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不?假如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照答案《古代寓言二则》基础题1、 (1)l ǚ(2) suì(3) nìng( 4)j ù qì(5)duó dù2、( 1)同“座” (2)拿,携带 (3)同“返” (4) 立刻,仓促( 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3、 (1)量长短,就是动词(2) 指量好的尺码,就是名词.4、 (1)这 ,这儿( 2)对,正确( 3)表示前后二者就是同一的(或表示一定判断)5、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 2)②6、 (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市集上,市集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她:“您为何不用脚试鞋呢?”(3 )她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 )船一停,那人便从她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 苏教版
班级学号姓名一、认真复习《郑人买履》,闭卷完成下列题目。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买履.()宁.信度.()()遂.不得履()自度.其足()2、在原文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
3、填空(1)文章选自,作者,(时期)哲学家,(学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郑人最可笑的“言”。
(书中原话)4、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并翻译。
通,通,5、请选出下列“之”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C、反归取之D、何不试之以足6、请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7、翻译重点句子。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译:②何不试之以足?译: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8、文章最后以对话结尾有什么好处?9、这篇文章的寓意:二、背诵课文、字词解释和文章翻译。
刻舟求剑班级学号姓名主备人:汤艳艳审核人:王娟家长签字:一、认真复习《刻舟求剑》,闭卷完成下列题目。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加点的字注音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在原文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
3、填空(1)文章选自,是战国末期国丞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楚人最可笑的“行”:。
(原文)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3)是吾剑之所从坠(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解释下列多义词(1)自(2)其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6、翻译重点句子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译: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卷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同“”,意思是。
(2)反归取之“”同“”,意思是。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3)已.得履(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2)之至之.市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5.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末期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该书主编者是末期秦国的丞相。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楚子刻舟求剑,舟行剑丢下联:,度忘履失。
二、课内精读8.阅读《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篇寓言,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而忘操.之③遽契.其舟④舟止.(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4)两则寓言内容虽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的人。
(5)读了这两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三、拓展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疑人窃履[明]王守仁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精读精练【基础知识多累积】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涉江()....遽契其舟().2、(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朝代)哲学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守株待兔》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编写的论文集。
3、两则寓言内容不一样,写法也有差别。
《郑人买履》主要经过对人物的描绘,揭示出郑人的心理;而《守株待兔》则经过对楚人的、描写,表现他的。
4、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望在简洁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出它们的题目及包含的道理与同学沟通。
(许多于两个)5、有名寓言作家张秋生的寓言《笑话》只写了两句对话:“鸭子叫嘎嘎——蛋大蛋大,哪个有我下的蛋大/母鸡说——你这话对我说能够,对鹅来说就是笑话!”你知道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6、有名老作家严文井对寓言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来,甚至能拿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你能模拟这句话的形式写出你对寓言的解说吗?【语段阅读精选析】【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可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说加点的字。
(1)先自度其足()(2)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以下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郑人有欲买履者.B、而置之其坐C、先自度其足D、而忘操之...楚人有涉江者反归取之遽契其舟而剑不可以....3、翻译下边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是吾剑之所从坠。
4、甲乙两文的寓意可从不一样角度进行解析,但嘲讽的都是同一类人。
你知道这是一类什么样的人吗?你身旁有没有这样的人?假如有,谈谈他们的表现。
苏教版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非常测练同步卷【推荐】
古代寓言二则·非常测练同步卷(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②宁()3.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韩非子》韩非战国2.①履(lǚ)②宁(nìng)3.(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4.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 苏教版
《寓言二则》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______,给人以______作用。
2.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他的著作后人称《_____》。
3.吕不韦,战国末期_____。
《吕氏春秋》,也称《_____》,是_____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
4.给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_____ 遂._____不得履先自度._____其足吾忘持度._____ 宁._____信度._____ 有涉._____江者遽._____契._____其舟舟已行矣._____ 求剑若._____此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置之其坐._____反.归取之_____至之.市_____而忘操.之_____遽契.其舟____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二、选择题6.与“至之市”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置之坐B反归取之C之陇上D是吾剑之所从坠7.下列有通假字的句子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B反归取之C吾忘持度D舟已行矣8.对“宁信度,无自信也”的翻译正确的是()A宁可相信度这个人,也不相信自己。
B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会相信自己。
C我难道能能度过,我一点不自信。
D我宁可相信尺子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课内阅读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9.解释加点字词自度其足()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10.句子翻译((1)何不试之以足?(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寓言二则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 ( )(4)宁信度,无.自信也 ( )(5)楚人有涉.江者()(6)遽.契其舟()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译文:(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郑人/有欲买履者B.何不/试之/以足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是吾剑之/所从坠4。
找出《刻舟求剑》中议论的文字。
答:5。
《刻舟求剑》蕴涵着怎样的道理?答:6.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战国末期韩国人,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这部作品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二、课内阅读阅读《郑人买履》,回答7~10题.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先自度.其足()(2)而置之.其坐()(3)至之.市()(4)宁信度.,无自信也()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何不试之以足?译文:9.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3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
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 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宁信度,无.自信也()(5)楚人有涉.江者()(6)遽.契其舟()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译文:(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B.何不/试之/以足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D.是吾剑之/所从坠4.找出《刻舟求剑》中议论的文字。
答:5.《刻舟求剑》蕴涵着怎样的道理?答:6.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战国末期韩国人,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这部作品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二、课内阅读阅读《郑人买履》,回答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自度.其足()(2)而置之.其坐()(3)至之.市()(4)宁信度.,无自信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何不试之以足?译文:9.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3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
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于.南方()(2)或.曰:“啖菱须去壳。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译文:1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答案解析1.答案:(1)同“座”,座位(2)拿,携带(3)同“返”,返回(4)不(5)渡,从水上经过(6)立即,匆忙2.答案:(1)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苏教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寓言两则》练习和答案(小升初衔接班使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寓言两则》练习和答案(小升初衔接班使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寓言两则》练习和答案(小升初衔接班使用)小升初衔接――文言文练习题(1)写作《郑人买履》,顺利完成题目。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或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表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表述。
①而置之其坐:_____同_____,_____;②反华归取之:_____同_____,_____。
3译者:及反华,市辞,遂严禁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恳请至少写下两个所含“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鞋子拎,随身携带量不好的尺码宁可2、挤座座位反返回到3、等返回来,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4、人不能太死板,太坚信教条,行事无人知晓变通,就是不能顺利的。
5、如履薄冰如履平地阅读《刻舟求剑》,完成题目。
楚人存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飞经水。
迨契其舟,曰:“就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进水求之。
舟已行及矣,而剑没用,谋剑若此,不亦惑乎!.1、表述文中加点的字。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表示加点字分别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飞经水().②从其所契者进水求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分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从其所契者进水求之:.(1)、代词,代物()(2)、动词()4、译者:就是吾剑之所从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练习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练习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练习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练习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刻舟求剑》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涉江()遽( )契()矣()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涉江者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检测反馈:(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之至之市反归取之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基础达标练习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而剑不行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这则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三、请任意写出5个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课文中的两个除外).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shè suì qì yǐ二、渡掉立即指示代词,这儿像糊涂课后能力提升:一、(一)略。
(二)1、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3、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4、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三、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时训练苏教版(有答案)
四古代寓言二则【课内阅读】【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坐.(坐下来) B.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C.是.吾剑之所从坠(表示判断词) D.求剑若.此(如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在《刻舟求剑》中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你能想像出这个愚蠢的人当时的神情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两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就在你面前,你能对他们各说一句精辟的话吗?(1)对郑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刻舟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有什么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囫囵吞枣(元)白王廷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①,枣益脾而损齿。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 课《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 ,作者_________ ,_______ 〔朝代〕人2.给以下字注音。
①履〔丨②宁〔〕3.讲明字词。
〔1〕履〔〕〔2〕操〔〕〔3〕宁〔〕〔4〕罢〔〕4.翻译以下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那么寓言出自? _________ ?,编者是________ 。
2.为以下字注音。
①坠〔丨②遽〔〕③契〔〕3.讲明以下词语。
①涉〔丨②是〔〕③遽〔〕④求〔〕4.分不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 ?韩非子?韩非战国2 •①履〔I u]②宁〔n ing]3 .〔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差不多解散4 .①等他赶。
回来时,集市差不多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 .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咨询题,要依照实际情形解决咨询题。
一切从实际动身,做到具体咨询题具体分析。
6 .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二〕1•吕氏春秋吕不韦2 •①坠〔zhu i]②遽〔j u]③契〔q i〕3 •① 渡江②这儿③急忙④寻求4 .①涉江者②代”舟〃 5 .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寓言二则·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duó()其足nìng()信zhuì()于水jùqì()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02年浙江)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宁坠遽契
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
《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
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生只要求作
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