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
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口吻,写思念之苦。
首句便是千古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相爱的人本来就聚少离多,见面难,分别也难,让人情何以堪。
在分别的时候,“百花残”,连花似乎也感受到了别离的痛哭。
春蚕比喻思念至死之人,蜡炬比喻泪流到干之人,这恐怕是思念的最高境界,也是思念的最凄苦状态了。
每天早起,都担心镜子里的自己容颜老去;每天晚上,都低声念着离人能否同感月光的寒凉。
虽然蓬山无多路,但自己却身不能至,只能拜托青鸟去代为探望。
李商隐写《无题》,可谓出神入化,一生十数首无题诗,七律最为精湛,且大都以诉说痛苦相思为主题。
都是缠绵悱恻,动人心魄之佳作。
佳句更多数数不胜数,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
无怪乎后人说,李商隐之后,再无无题诗,言下之意,谁也不可能学得了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李商隐无题诗深情绵邈,意境朦胧,婉曲晦涩,将其感伤情调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最富艺术独创。
其无题诗的感伤情调的成因、表现、独特特征,以及突出贡献,值得我们探讨。
一李商隐无题诗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倾向。
他的感伤以自我为主,又扩大到为国家、社会而感伤,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与风格,这与他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独特个性是分不开的。
从其生活经历看,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但从幼时起他就是一个孤儿,饱受人生困苦。
虽然经过努力得到令狐楚等人的赏识、推荐,先后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科,但踏上仕途,也无辜的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
因为娶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
于是他长期受到压抑,排挤打击,加之后来王氏病故,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
这样衰败的家世、没落的时世,仕途的坎坷,妻子的早逝等使这位本具有抱负和才华的人,常以借未嫁女子的幽怨,来诉说自己理想难成的失望,用生死离别时的相思来烘托孤独寂寞的心境。
正如余恕诚先生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不幸”。
西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一个文本是作家的一种体验,解读文本是体验作家的体验。
”于是读李商隐无题诗,会体验到“人生空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的人生哀吟,“相识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爱情感伤,更会体验到年仅四十六岁的李商隐在寂寞中郁郁而终的无奈与痛苦……从其社会背景来看,晚唐时期政治经济的衰败,危机四伏,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朋党之争变本加厉。
国运腐朽衰颓之势渐成,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普遍孳生起“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的危机感和失望颓唐的心情,愈到后来,国家在分裂的道路上越来越快,广大知识分子仕进无路,报国无门,更痛感国事日非,无力回天。
李商隐也一样,在这段时期中,他的政治理想濒于破灭,思想上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个人生活的不幸的感伤再加上对国家社会的感伤,形成了贯串李商隐诗歌始终的主旋律。
李商隐的无题诗翻译
李商隐的无题诗翻译李商隐的无题诗翻译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无题》原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参考注释:①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②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③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④分曹:分组。
⑤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⑥鼓:指更鼓。
⑦应官:犹上班。
⑧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无题》赏析:这是一首纯洁的爱情诗。
从诗中看,作者怀念的是一位贵家女子。
作者从追忆昨夜回到现实,引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可叹自己漂泊不定,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乏味的工作。
诗人描述了事件与场面来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诗人与情人时间太短,颇感无奈。
全诗跳跃变幻,感情真挚,情意深长,形象动人。
李商隐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晚唐诗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生平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
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无题》译文及赏析
《无题》译文及赏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两句是用追忆的形式写出夜晚情侣相聚之况——昨天晚上,满天星斗,微风拂面,在画楼西畔,桂堂东侧,两个相爱的人会面了,情意绵绵,难分难舍。
不同寻常的星辰,不同寻常的风,多么值得珍重的一个夜晚啊!诗句感慨深沉,精工富丽,“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使追忆昨夜的抒情气氛更加浓郁。
出自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释①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②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③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亦为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
④分曹:分组。
⑤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古代的一种游戏。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⑥鼓:指更鼓。
⑦应官:犹上班。
⑧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诗意】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
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
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
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赏析这首诗为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写。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从内容上看,首句以“昨夜”明点追忆旧事。
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无彩凤”写昨夜之情。
五六句从两人的默契转到对整个宴会的描绘,七八句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单看这首无题诗,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给人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让人觉的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却似乎没有这么世俗,如此,就是李义山无题诗的妙处所在了。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第一首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第二首主要是诗人追忆对一位女子的无限追慕之情,在内容上是对第一首的补充说明。
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
这组无题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抒写心理活动方面尤为出色,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千古佳作。
作品原文: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⑴,画楼西畔桂堂东⑵。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⑶。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⑷。
嗟余听鼓应官去⑸,走马兰台类转蓬⑹。
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⑺,昔年相望抵天涯⑻。
岂知一夜秦楼客⑼,偷看吴王苑内花⑽。
词句注释: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
⑸嗟(jiē):叹词。
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⑹走马:跑马。
兰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
”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
类:类似。
转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
”指身如蓬草飞转。
转,一作“断”。
⑺阊(chāng)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李商隐诗的总特点是“深情绵邈”,尤其体现在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上。
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
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他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
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着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此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先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再以百花无力象征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此诗首联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督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东风”点明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花尚如此,人何以堪。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及赏析
【导语】李商隐是晚唐乃⾄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和⽆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为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帜,在于他⼼灵善感,⼀往情深,⽤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商隐《⽆题·昨夜星⾠昨夜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题·昨夜星⾠昨夜风唐代:李商隐昨夜星⾠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彩凤双飞翼,⼼有灵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应官去,⾛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上⽆彩凤的双翼,不能⽐翼齐飞;内⼼却像灵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分组来⾏酒令,决⼀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画楼、桂堂:都是⽐喻富贵⼈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有神异,⾓中有⽩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的⼀种游戏,分⼆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中,令⼈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指更⿎。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伤飘零意。
创作背景 所谓“⽆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认为应属于寓⾔,有⼈认为都是赋本事的。
就李商隐的“⽆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已。
⽂学赏析 ⾸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个*,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息。
句中两个“昨夜”⾃对,回环往复,语⽓舒缓,有回肠荡⽓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厅堂的东边。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译文及赏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译文及赏析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代: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及注释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赏析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无题二首其一古诗李商隐翻译
无题二首其一古诗李商隐翻译《无题·其一》通过对意中人受到重重阻碍的描写,表达出对爱情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题二首其一古诗李商隐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题·其一原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翻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赏析: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品质李商隐《无题》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篇抒情诗。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于世事的感叹,诗句中包含了深深的感情与思考,是一首充满情感品质的诗。
首先,李商隐在《无题》中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他通过几句简单明了的句子,表达了多种情感。
他先是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同时,他也表达了人们在彼此相知相思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活动,尤其是那种痛苦与无奈的感觉。
这种情感的表达,从文字中领会起来,十分真实,可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无题》中的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感悟。
李商隐通过这首诗表述了他对于生活、人生的感悟。
如诗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他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这句话表达出了一种“初见”之感,也即,人们在出生之前所看到的那个世界。
而在诗中,他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在逐渐长大成熟后所会体会到的“秋风悲画扇”之感。
这种感悟的到来,是在经历一些人生的变故之后,充满深情与感慨。
此外,《无题》中还表现出了李商隐强烈的思乡情感。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家乡、亲友们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是人类无法抵挡的,即便是异地他乡,依然会对主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情。
作为一位在异乡生活的诗人,《无题》就像他心中“思乡念亲”的愿望一样,充满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在诗中表达出来,也让读者深感其真实性,让人为诗人的遭遇感到心疼与感动。
最后,《无题》中的情感品质也体现出了诗人对于自我放逐的反思。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时常表达出内心的孤独感。
但是,他在情感品质表达中,也表现出了对于自我放逐行为的反思。
这是一种深刻且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行为的自省。
总之,《无题》是一首充满情感品质的诗歌,它包含了多种情感,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感受。
诗人通过这首诗歌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情感世界。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无题》鉴赏
【导语】《⽆题》是⼀⾸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以⼥性的⼝吻抒写爱情⼼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名篇,欢迎阅读!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尽,腊炬成灰泪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光寒。
蓬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注】 春蚕⾄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焚尽,满腔热泪⽅才⼲涸。
【赏析】 “春蚕到死丝⽅尽,腊炬成灰泪始⼲”这两句的意象,两两对照,巧妙⾃然,宛若天成。
⽤象征的⼿法,传达出⾄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
上句⽤春蚕所吐之丝⽐喻绵绵不绝的思念,“丝”、“思”谐⾳,表达了⾃⼰对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休;下句⽤蜡烛燃烧所流之物来⽐喻缠绵的相思之泪,⽐喻⾃⼰为相思所承受的痛苦,⽆尽⽆休,就像蜡烛烧成了灰⽅流尽烛泪⼀样。
这两句,虽然给⼈的感觉是悲伤失望的,但其中也蕴含着积极执着的追求,即使这追求没有希望,也不⽢⼼就此放弃。
此外,它的表意并不是单⼀的,还寓含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那就是对⼯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的追求,那种⽆私奉献的⾼尚品德。
因此这两句表⾯上写男⼥爱情,实际上还蕴含着⼈世真理,含义隽永,耐⼈寻味。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其中以直接⽅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病呻吟,也不同于前⼈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种特殊形式。
⽆题诗是李商隐独具⼀格的创造。
它们⼤多以男⼥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回肠荡⽓。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态度是积极⼊世、渴望有所作为的。
无题古诗李商隐表达什么感情特点
无题古诗李商隐表达什么感情特点表达了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
《无题》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无题》是李商隐的一首寄情诗,表达了诗人的相思情,因情的缠绵悱恻,使内心充满忧虑。
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誓言,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青鸟的身上。
反映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特有的恋爱心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以两“难”叠加,从客观情态写道主观情态,第一个“难”是指相见的艰难,第二个难则是心中的难受之感,即将分别得痛苦。
两个“难”字更突出了难舍难分的情态和作者的离别之苦。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
《无题》原诗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一作:蓬莱)《无题》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无题》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及其形成原因
趣 的 相 互 融 入 又 加 深 了 他 无 题 诗 的 朦 胧 美 和 悲 剧 美 。诸 如 黑 夜 、
李商隐自小几经离丧, 饱受人生困苦, 深感世态炎凉, 情感细 孤月、哀筝、细雨、弱风等大量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与佛道的“有求
腻脆弱。在他 10 岁前后, 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 他和母亲、弟 皆苦, 无常幻灭, 离情去欲”的精神融合演绎着诗人无尽的哀叹,
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是此诗精华, 艳绝千古, 传诵不衰。情 的时间来细细品味思考人生。”
人间心有灵犀相通之说, 由来已久, 而李商隐一语道破之。人生中
如《锦瑟》一诗, 感叹年华逝岁。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பைடு நூலகம்怨
能有一意相通的红颜知己, 该是何等慰藉和欣喜! 无怪乎有人宁 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诗人悲剧心理: 既不满环境的压
李商隐无题诗的人生主题也颇使人感慨。刘学锴先生在分
个 感 情 细 腻 细 微 的 领 域 , 这 些 诗 深 情 绵 邈 , 意 境 朦 胧 , 书 写 着 希 析无题诗时说:“尽管诗人主观未必有意识地另有寓托, 但郁积
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于胸的涵容深广的普泛性人生体验, 却使他书写爱情体验时也
快。”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审美角度看, 它写的是内心情绪体验: 或 “ 虚 负 凌 云 万 丈 才 , 一 生 襟 抱 未 曾 开 ”的 李 商 隐 只 能 用 隐 曲 晦 涩
忧叹离怀, 或哀婉缠绵, 或执著清醒, 或迷惘暗淡。确实, 心灵细 的语言来表达对政治的感慨。
腻的诗人将其感伤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他所创造的“无题诗”。不仅音调谐美, 含蓄隐涩, 而且富于象征 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 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剧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一、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悲情伤感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春草”为题材,描绘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崇尚、渺落沮丧而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整体表现出来了各种繁杂思想情绪。
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隔绝致成两难境悲剧的诚挚洞悉,使其诗伤感的总基调中又存有微小的情感差异:存有等候的伤感“去就是空言回去绝踪,月横楼上五更钟”,存有期望的幻灭“曾就是孤独金烬暗,割断并无消息石榴白”,存有两情隔绝的春草之痛“刘郎已怨蓬山离,更个蓬山一万轻”,存有以死去相许永志容易泯的悲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有隔绝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伤感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嗟乎情结的充分反映,其伤感美也就是现实法则导致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二、无题诗的佛道意趣——缥缈之美李商隐的无题诗擅于摄取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并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佛道的情韵。
这种情韵加之李商隐不好以媚语写下悲情,便形成了一种以艳丽、含蓄为特征的深情飘渺、沉博鲜艳的深邃风格。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无题李商隐表达爱情句子
无题李商隐表达爱情句子1.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扩展资料:对这组诗的创作契机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
而主流意见是看作恋情诗、怀人诗。
据诗意看,诗人所所怀想的对象可能是一位贵族家女子。
开头两句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
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
但昨夜在“画楼西畔桂堂东”和所爱者相见的那一幕却已经成为亲切而难以追寻的记忆。
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让读者自己意会。
“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蝉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
三、四两句由追忆昨夜回到现境,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
两句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
彩凤比翼双飞,常用作美满爱情的象征。
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
2. 李商隐无题诗中用那句诗表达了坚贞的爱情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二句以春蚕寓意,表现了爱情的缠绵悱恻,甚至已经超脱了生死,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与执着,表现的是一种纯纯如流水般的明净之风。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审美赏析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审美赏析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和政治诗,但人们喜爱的是他的爱情诗。
这类诗歌或命名为《无题》,或者取篇中两字为题。
其爱情诗,或者别有寄托,或者就是言情之作。
就言情而言,多数表现出诗人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于绝望之情。
他的《无题·昨夜星辰》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
全诗如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意思是说,昨天夜晚,星辰满天,清风拂面,在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边。
诗人如题就点明了与心上人宴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
在第一句中,“昨夜”重叠使用,不但强调了“昨夜”这个夜晚,而且更好地描写“星辰”与“风”这样美好环境。
第二句中,方位词“东”、“西”交错使用,不但形成回环往复之势,而且在方位中点名了地点。
画楼西畔,桂堂东头,空间的转换,形成了一种审美境界。
同时,在诗人笔下,诸如“画楼”与“桂堂”这样的建筑都是富有者或者官宦人家的象征,但在这富有的背后,却暗藏着悲剧因素,为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涂上了悲剧的色彩。
在这首诗歌中,在那华丽栋宇之间与意中人相见,也许是那么温馨、亲切,也许是多么令人难忘,但在这美丽欢愉的生活背后也蕴含着不幸与忧愁。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灵犀”,《南州异物志》中说:“犀有神异,表灵有角。
”《汉书·西域传》说:“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
”也就是说,犀牛角中间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古人意为灵异。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你我虽然没有彩凤那样比翼双飞的翅膀,无法接近相亲,但有灵犀一样的心,默契相通。
这一联中,诗人不但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上句是运用的反喻,也就是从否定的角度设喻,表明爱情受阻,无法相亲相爱;后者的比喻自然表明相爱的双方虽然不能相见,但都会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内在的心灵是相应的。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赏析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赏析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用典繁密、艰深晦涩著称。
本文试图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例举名家解读,结合其同时期诗作,从知人论世角度对其情感意蕴加以解读,来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情感意蕴
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加以概括。
①后人对其称颂异常,但多解为艳情诗作,误解了其深刻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
笔者才疏学浅笔力有限,故本文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加以探讨。
一、诗作的两种解读
对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的解读,大致分为两派。
其一以艳情之说解之。
胡以梅:“此诗是席上有遇追忆之作。
”(《唐诗贯珠串解》)赵臣媛:“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
”(《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纪昀:“狭邪之作,了无可取。
”(《玉谿生诗说》)刘学锴等人认为:“这是一首有诗人自己出场的赋体无题,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
”(《李商隐诗选》)②总之,该派认为此诗写的是李商隐在贵家宴席上得见某女子,“色授魂与而身不能接”。
“身无”一联即描写了此种情状和心理,既有“申情不能遂之苦”,对心魂相通又感到庆幸、满足甚至得意。
因夜间的欢宴和对此女的留恋,使他把天明上班应差看成负担和无聊。
另一种解法,以为此诗有寄托。
冯班:“义山以畿赤高贤,失意蹉跎,出而从事诸侯幕府,此诗托词讽怀,以序其意。
”(吴乔《西昆发微》引)张采田:“此初为(秘书省)正字,欲羡内省之寓言也。
”(《玉谿生年谱会笺》)董乃斌:“全诗系用旁观者眼光写成,显示这类饮宴使义山深感压抑,他不是觉得快乐,而是有一种自外和疏离之感。
‘身有’联不是他与某贵家姬妾的情意暗通,而是官场中人的勾结分派(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正酣),语含讽意;“隔座”联正写醉生梦死之态。
李商隐于此格格不入,最终怅然离去。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③概而言之,该派认为此诗的意蕴并非仅局限于情情爱爱,属于艳词靡句,应为有所寄托,托词讽怀,以序其意。
笔者浅薄,私以为该种理解更接近李商隐作此诗的本心。
二、知人论世
解情应知其人,知人还需论世。
李商隐出生官宦世家,从高祖李涉到父亲李嗣都出仕为官,其父更曾任殿中侍御史。
但李家从其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李商隐十岁丧父,孤儿寡母“四海无可贵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
其为家中长子,因此也背负着撑持门户的责任。
童年时期的李商隐受业于一位精通五经、恪守儒家忠孝之道的堂叔。
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大约16岁时,他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得到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的赏识。
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迅速。
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因牛李党争仕途受创后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从诗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来看,该诗应写于此时。
(兰台,唐人多指代秘书省。
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云:“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
出生官宦世家,父系几代早故,使李商隐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幼年早慧,天资聪颖,又得良师指导,使李商隐有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能力;“兰台”时期是其仕途受创后得到的第一个机会,属于上升期。
综上所述,李商隐在创作《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时期并不至为邂逅一貌美姬妾,就“色授魂与”,以致把天明上班应差看成负担和无聊。
“嗟余”一联,不应只从字面理解。
三、同期诗作类比
解读李商隐的诗歌,不仅要深刻分析和理解该首诗作,还要结合其同时期的诗作,从整体风格上把握其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
开成元年(836年),李商隐跟随母亲住在济源县,在玉阳山学道。
这年作了《有感二首》、《重有感》、《燕台》等诗作。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经令狐绹引荐,终于考中进士。
十一月,令狐楚去世,李商隐代他写了遗嘱,并将灵柩送回长安。
这年他写了《西南行却寄相送者》、《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诗作。
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工作,娶王女为妻。
这年有《安定城楼》、《漫成三首》等作品。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到弘农去作典狱官,作了该首《无题》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等。
开成五年(840年)李商隐因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责难,愤而辞去弘农之职,暂时在华州的周墀手下工作,作《赠刘司户蕡》、《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讌作》等。
其中《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抨击了宦官的篡权乱政,表现了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长诗《行此西郊作一百韵》气势磅礴地纵向追溯了唐王朝衰弱的历史过程,又横向剖析了各种社会危机,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边防力量削弱等社会问题。
《安定城楼》以贾谊、王粲自比,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归隐江湖的美好愿望。
《赠刘司户蕡》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表现了自己
对朝廷佞臣当道,自己与其他贤者空有满腔才情,而不得施展之苦。
结合上述同时期的诗作,不难看出此时的李商隐对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骄奢淫逸的唐王朝的命运深感忧虑,对于朝中佞臣当道,贤才不得任用,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受阻,感到悲愤和无奈。
此时的李商隐心里装的是家国天下的“大情大爱”,又怎会被一夜邂逅的“小情小爱”迷乱心智,而不愿天明应官?该诗表面在描写宴饮之欢乐、邂逅之美好、应官之无聊,实则讥讽了官场中人勾结分派,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情状,表达了李商隐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四、结语
人们习惯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做描写爱情神力的佳句,其实是断章取义,引申借用,就如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联表达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贞一般。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是仅局限于情情爱爱的艳词靡句,这些诗作多是有所寄托,抒情讽怀,以序其意的。
参考文献:
[1]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陆永品.李商隐诗选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5]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M].文学评论,2010(01)
注释:
①刘熙载在《艺概》中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②转引自陆永品2011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隐诗选注》第36页
③转引自董乃斌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隐诗》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