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建设和发展
开阔视野 开拓思路 努力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在第61届中国教育装备
思想、 基本原则和政策规定, 结合各地的具体实施部 署, 努力把技术装备战线的队伍建设搞好。 从教育技术 装备战线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看, 应该说我们现在已 经有了 一个很好 的基础, 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 希
感谢 ,向陕西省教育厅、西安 市人 民政府 为展示 的发展 会 的成功举办所做 的卓有成效 的工作表 示衷心 的 今年是 “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贯彻落实 感 谢 ,谢谢 大 家 1 《 规划纲要》的第一个完整年 , 是一个重要 的时间 6 届展示会是一个在重要的时间、 1 重要的地点所 节点, 一系列的重大规划和项 目正在 陆续布局和展 举办的一次重要的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 前, 当 各地积 开, 对今后十年来将 会有重要影响。 特别值得我们 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 国家中 长期教 关注的, 一是 《 规划纲要》 出的两个基本 、 提 一个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00 2 2年) 以下简称 进 入的战略目 , 到2 2 年 , 2 1 — 00 》( 标 即: 0 0 基本实现教育现
温家 宝总理在 《 0 1 2 l 年政 府工作 报告 》 中明确要 求 :“ 加强义 务教育 阶段 学校标 准化建 设 , 共资源 配 公 置 重点向农 村和城 市薄 弱学校 倾斜” 教 育部 已经 采取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解 和配合。
四、紧紧抓住 分类推 进事业单位 改革 的重大 机 遇 ,努 力提 高技术 装备 战线 队伍建设 的水 分省推进县域 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加快薄弱学校改 平和质量
中 教 技 装 0 国育术备
CETE 特稿
面实施 素质教 育 ” 这一 战略 主题 。 们要 按 照这 样 的 我 战略 目 和 战略主 题 , 学谋 划今 后1 年 教育技 术 装 标 科 0 备 工作 的 目 定位 、 导原j 和 重要 保 障措 施 。 地 标 指 n , 4 各
在新起点上推进首都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杨立湖同志在“北京教育装备50年”主题活动上的发言
“ 京市教 育局教 学仪器 供应社 ”在西 城区府右 街 北 兴平巷6 的挂牌 办公 ,首都教育装备事业 从此开启 号
工 作 已 基 本 具 备 比较 完 善 的 规 章 制 度 和 分 工 体 系 ,
中国现代 装备
订下 发 了 《 京 市中 等师 范学 校理 科教 学仪 器配 备 北
标 准 ( 行 )》 《 京市 中学 理科 教学 仪器 配备 目 试 北
录 》 《 京 市 小 学 数 学 自然 教 学 仪器 配 备 目录 》 北 《 京市普 通 教育 技术 装备 新产 品试 制和 鉴 定管 理 北 条 例 》 《 京 市 中小 学 图书 馆 ( )必 备 书 目》 北 室
一
、
光 荣 的历 程 ,闪 光 的足 迹
北京 基础 教育装 备事业 ,是合着 共和 国的成 长 步 伐而不 断前进 、伴着 首都 的全面发 展而不 断壮大 起来 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1从无到有 ,北京教育装备事业发生历史 巨变 . 从l 6 年 至 1 7 年改革 开放之 前 ,是北 京基础 90 98 教 育 装 备事 业 的起 步 期 、初 创 期 。建 国 后 , 随着 我市 “ 民族 的 、科 学 的 、大 众 的 ”文 化 教育 的形 成和 发展 ,随着首 都教育 体系 的初步建 立 ,我 市教 育装备事 业才破 土而 出,应运 而生 。1 4 年北 京和 99
主任 、 书记 ,北 京教 学仪 器设 备 协 会 会 长 。
公。
北 京 市 教 育 局 教 学 仪 器 供 应 社 成 立 后 , 在 “白
行业协会参与教育技术装备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量优 、信誉好的企业颁发荣誉证书,招标中对获得荣誉证书的企
各 省 ( 、 自治 区 )行 业 协 会 要 狠 抓 教 学 业产 品适 当加分 ; 同时对 于 生产 伪 劣产 品、招标 过 程 中有 造假 行 市 仪 器 设 备 国家 标 准 、行 业 标 准 和 经 当地 质 量 监 为或 采取 不 正 当手 段 中标 、造 成 不 良后果 的企 业 ,要按 照行 规 处
够用 、实用 、安全 ” 的原 则 ,要 求产 品质量 优 先 、价格 适 中,提
高质量指标在招标 中的权重,逐步扭转以最低价 中标的局面,减 少互相压低价格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恶性竞争现象 的发 生,
确 保进 入 学校 的教 学仪 器设 备 的质量 。
加强制度建设 。 建立完善全国教学仪器设备质量控 制体系
CETE装备管卿
1 . 9 9 j i s . 6 1 4 9 . 0 . 8 0 6 03 6/ . sn 17— 8X 2 1 0 .2 1
行业 协会参 与教育 技术装备质量控制体 系
建设有关 问题 的思考
● 何永树
根 据 行 业 协会 工作 实 际 ,可 以从 以下 几 方 是教育教 学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是新 面参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课程改革的物质载体 ,是全 面实施 素质教育 、
目前 , 各 省 (市 、 自治 区 )都 有 较 完 善 育装 备 的产 品质 量 直 接 关 系 到其 使 用 效 果 和教 的行业协会组织机构 , 已形成教育部教学仪器 学作用 的发挥 ,必须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度 研 究所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 业协会为龙头 ,
严 格抓 好教 育装 备 的产 品质 量 。
随着 国家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 0 —2 2 年 )》的出 台,使我们 2l 0 00 更加深 刻地理解 了教 育改革发展 的指导原则 、
优先发展教育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巨大发展成就
·话说装备(三十八)10.3969/j.issn.1671-489X.2018.13.001优先发展教育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巨大发展成就◆赵晓宁 新乔 任熙俊1 引言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持续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中心。
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也发生了巨大历史进步和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加速,带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更加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年,邓小平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强基固本”。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10188)部分研究成果——“近代欧洲教育技术装备缘起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综述”(节选)。
作者:赵晓宁,新乔,任熙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100081)。
战略,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学前教育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取得跨越式发展,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70%的基本普及目标,也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73.7%的平均水平。
第二届全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总结报告
出现 了多篇关 于 国内外实 验教 学与装备 比较 思考 的文 章 , 《 如 中英 实 验 教 学碰 撞 出 的 点 点 火 花》 中美 中学科 学课 程 实验 的 比较 》 将 错 就错 , 《 《
质量 的提 高 , 利 于更 好 地 促 进装 备 事业 的科 学 有
另外 , 作者 队伍 人员 更充实 , 层次 更丰 富 。除
了大 多 中青 年 、 中高 级 教师 、 验 员 、 实 装备 部 门基 层 干部 外 , 者群 中还 涌现 了部 分重 点 中小 学校 作 长 、 深 教研 员 、 践经 验 丰富 的特级 教 师 、 学 资 实 高 历 的年 轻教 师和装 备处长 , 活动 的视野更 开 阔 , 使
深入 , 分反 映 出教师对 实验 操作方 法 、 能一 丝 充 技
利 于认 识 的提 高 。全 国教 育技术装 备 与实验 教学
优 秀论文 评选 活动通 过引 导广大 教育 工作者 的积
不苟 、 益求 精 的钻研精 神 。 精
( 选 题 更 宽 泛 3)
极参 与 , 强对 实 验教 学 与 教 育装 备 经 验 的 总结 加
评 价标准 : 主要从论 文学 术水 平 、 用价 值和 应 撰 写质 量三方 面进 行综 合评 估 。
获 奖论 文 的总要 求 : 题 恰 当 , 点 正 确 , 选 观 符 合 教育 教学 发展 的方 向 , 作 者独 立 的观 点 与见 有
共收到 3 2个 单位 组织 推荐 的 8 6篇参 评论 文 。 5
在响应 时 间上 , 一 届 , 快 的 是 天 津 市 ; 第 最 这
一
届, 是兵 团 。在作 品 申报 上 , 一 届 , 早 提 交 第 最 各地对 活 动的支 持力 度进 一步 加强 。活 动的
技术装备 立足中国素质教育发展
人 如 何 适 应 装 备 ,而 教 育 装 备 学 是 全 寿 命 周 期 是 指 装 备 的设 计 阶 段 、
研 究装 备如 何去 适应 人 。
媒 体 作 用
态度
,
应 该 用 人 机 学 、传 播 学 与 认 究 目的、
在 教 学 中 , 教 育 装 备 起 着 教 知 论 的 方 法 对 它 的 教 学 作 用 进 行 科 的 教 育 装
学 媒 体 的 作 用 ,它 在 教 育 装 备 学 和 学 的 分 析 和 论 证 , 以 使 我 们 能够 正 的— — 优1 教 育 技 术 学 中都 被 定 义 为 教 育 资源 确 和 合 理 地 使 用 , 从 而 避 免 损 失 和 的 一 部 分 ,但 是 两 个 学 科 对 这 一 教 浪 费 。 育 资源 的 研 究 角 度 是 不 同 的 。教 育 “ 教育 装 { 识 论 的范Ⅱ 问题
各个建设领域 ,为实现教育均 衡发 育 用 品大量进 入教育采购 市场 ,又 国装备业 I
展、 教 育 公 平 ,建 设 教 育 大 国 、 经 给 这 个 好 时 代 抹 上 了厚 重 的 阴 影 。 济强 国而 努 力 。 正视 技 术 装 备 业 现 中 国 技 术 装 备 业 如 何 创 新 、 振 兴 、 关键在于 I 业提高至 。
。
教 育 装 备 的应 用 研 究 与 人 机 工 但 作 为 教 育 装 备 ,它 同 时满 足 一 些 理
相 关 。利 用 人 机 工 程 学 要 解 决 学 习 阶 段 和 生 产 阶段 的 情 况 ,而 更 关 心
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产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教育产业加速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一、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多元化、高品质化等特点。
一方面,中国教育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张,教育市场逐渐向全民覆盖的方向迈进。
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成为推动教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教育产业可以被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级别是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第二级别是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第三级别是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包括小学和幼儿园教育。
其中,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的转型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已经超过2850所。
同时,在近些年的大力发展中,中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国家投入不断增加。
整体来看,中国教育产业已经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教育培训、教育装备与技术、教育文化、教育媒体等多个方面。
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教育更高品质、更多样化、更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教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将插手质量作为核心,实现教育的内涵性发展。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教育研究的全方位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材、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及健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完善,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蓝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
2. 开放型发展开放性保证了教育的连结性、透明度和纵向联系性,带动教育败血病性转换和质量改善。
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开放性能够促进教育交流,吸引国际教育投资和吸引各种先进经验和教育资源的引进,促进教育产业向国际化、多元化方向迈进。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在中国则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横的作用与广泛的影响。
1.新中因成主前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产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电气化”有关。
“电气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具有“高科技”的含义,幻灯、电影、广播以及电视都和“电”有关联,教育电影、教育广播、教育电视、幻灯片等利用电力,通过教育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前下引入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之初由学校、学者倡导,从社会教育实验到学校教育推广。
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府不重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电化教育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推广。
(2)兴办电教专业随着电影和广播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电影播音课程,开办电影播音专业,培养专门的电教人才,主要有: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影播音教育专科;1939年金陵大学开办的电影播音专修科: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等。
(3)兴办电化教育出版物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出版物主要有金陵大学的《电影与播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教趟讯》和社会教育司的《电化教育》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朝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年11月,新中国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1950年,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推动电教工作。
我国的电教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开始起步和发展。
(2)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展播音教育:1949年,北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广播学校”;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文化补习学校”;1958年天津举办“广播函授大学”。
开展电视教育:1960-1966年,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举办”电视大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俄语、英语等课程。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摘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首先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联系。
在新时期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的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要进一步拓展功能,纵向上要加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上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发展趋势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虽从新中国成立后就起步,但由于受“阶级斗争为纲”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发展中大起大落,尤其是“文革”期间受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
根据统计资料,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726.1万人,中专毕业生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出现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巨大矛盾。
一方面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升人大学外,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劳动就业,但又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出现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亟须技术力量和人才。
为此,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
必须积极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
今后企业单位增人,应以经过职业训练的毕业生为重点。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学校、电视学校以及各种职业训练班。
”为了满足社会技能型人才的急需,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历史 面向未来 开拓创新 乘势前进——江西教育技术装备发展60年及展望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以 后 , 教 多扶 。
育 技 术 装 备 事 业 得 到 了全 面 发 展 , 技 术 装 备 工 作 为 满 足 中小 学 教 育 教 定 了坚 实的 基础 。 i 制定 标准 ,逐 步装 备 。 .
从 i 7 年 到 1 9 年 间 , 江 西 的 教 育 室建 设迈入全 国同类地 区的前列 。 98 99
昌市 石 头街 民房 ,设 立 理 、化 、 资4 . 万 元 和 本 省 白筹6 万 元 ,重 84 8
发展历程
生 实 验 室 ,供 中学 生 来 做 实验 。
点 为 1 5 实 验 小 学 、中心 完 小 、新 8所
教 育 技 术 装 备 足 学 校 的三 大 建 1 4 年 , 省 教 育 厅 建 立 的 省 立 科 办 中 学 、师 范 学 校 , 装 备 理 化 生 仪 8 9 设之 一, 是完 成 教 育 教学 任 务和 开展 学 馆 组 织 人 员 到 南 昌 、 贵 溪 、 弋 器和 音体 美器材 。 素质 教育必 备 的条 件保 障, 括 实验 阳 、 兴 国 、 星 子 、 九 江 等 县 6 所 包 3 室、图书 馆 ( )、 算 机 、 园 网以 中 小 学 巡 回 实 验 。 室 计 校 及 音乐 、 术 、 美 体育、 劳技 多功 能教 室 1 5 年 到 1 6 年 问 ,我 省 实 行 98 96
的 成 绩 ,为 全 省 的 “ 基 ”达 标 、 两
和 生 物 标 本 ,小 学 无 仪 器装 备 。
自行 购 置 仪 器 设 备 配 发 学 校 ,教 学
中 小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和 新 课 程 改革 提 1 2 年 , 省 教 育 厅 统 一 购 买 1 5 95 . 万 仪 器 经 费列 入 每 年 财 政 计 划 一 并 划 供 了强 有 力 的 条 件 保 障 ,为 推 进 素 元 的 仪 器 、 标 本 和 器 具 , 租 用 南 拨 。1 5 年 到 1 5 年 , 由教 育 部 投 93 97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新发展
其 他多种 渠道 筹 措 经 费 的投 入 机制 ” 目前 ,有 。
。 。 。 。
- p
/
‘
‘
/
、
/
。 。
√
、≯
。
。
。
‘。
。 。
、
《 村中 学 标 设 样图 布 农 小 校 准 计 》发
标 准 图集 形 式 面 向 全 国发 布 。
{
近 日,教 育 部 、 『房 和 城 乡建 设 部 联 合 批 准 了 《 村 中 小 学 校 标 准 设 计 样 图》 并 以 国 家 建 主 农 ,
《 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设计样图 》由中国 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内 容分为标准条{
文 图 例 、场 地 和 房 间 布 局 及 方 案 示 例 三 部 分 , 采 用 图 文 并 茂 的 形 式 对 建 设 标 准 条 文 以 及 学 校 场
・
4
‘
Ed c t n lEq i me tAn p rme tNo 2 u a i a u p n d Ex e i n v 7, No. o 1,2 011
技术 装备 工作 提 出了很 高 的要求 。 三是 《 划纲要 》 在 “ 才 培养 体制 改 革 ” 规 人
一
项 目” ,要求 “ 改造小 学 和 初 中薄 弱 学 校 ,尽 快 使 义务 教育 学校 师资 、教学 仪 器设备 、图书 、体 育 场地 基本 达标 ” 国家 有关 部 门 已经 就 项 目的 。 规 划 和实施 进行 了充 分 的论 证 。技术 装备作 为 薄
技术引领发展——教育技术理论创新与实践——王富在中国教育技术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8 .
教育技术装备平 台建设研 究 。
编制 “ 中国教育技 术装 备年度 发展
报告”
(
十 “
二 五”
)
; 编撰
《中 国 教 育 技
术 装 备 年 鉴 》; 开 展 教育 技 术 装 备专题
调 查 , 包 括 概况 、 成 绩 、 问题 、 原 因 , 提
出解 决 的建 议 、 措 施等 : 定 期 向社 会 、 新
闻媒体发布研 究报告及相关信息; 开设
“ 中国教育 技 术研 究与培 训 网 ” , 进 行
网上研 究、 开发专题 、 网络课 程 、 网上 展
会 等 ; “ 教育技术装 备论坛 ” 常规 化 。
总之 , 面对 新形势 、 新任 务、 新要
求, 我们要 紧密配合行政 主管部 门, 承
担 好责任 、 义务, 搞好服 务。 从理 论、 政
技术弓
. 上 . 中国教育技术高峰 论
砰 坛 中, 各位领导和专 _— J L ▲ — 家 从 教 育 技 术 的 地 位 与作用 、 形 势 与任 务、 概 念 与 内涵 、 理 论与实践 、 创 新与发展 、 教育技术 国际动态研 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 动 发 展 、 做学 教一 体化 等 多角度 、 多 层面进行 了高水平 的论述 。 各位 领导 和 专 家们在 更 宽视 角 、 更 高层 面 上 论 述 了教育技 术 的 地位 与作用 , 分析 了教育技术的形 势 与任 务 , 指 出 了教育技术 中存在 的矛盾与 问题 , 提 出了教育技术 的 建设 与希望 , 强调 了教育技术 的重 点与难点 , 展望 了教育技术的创 新 与发展 , 听后 , 我 感 到 大有 所 获 。 通 过 此 论 坛 , 我们 进 ~ 步 明确 了教 育技 术装备 的地位和 作用 , 认 清 了形势 和 任 务, 提 高 了认识 和 信心 , 增 强 了责任 感和 使命感 。 从理 论、 政策和 实践等方 面 给 我 们 又 上 了生 动 的 一 课 。 对 于 推 动 教育技术 的改革发 展创 新, 服 务好教育 现代化定将会发挥 重 要 作用 。 听了今天论坛 , 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 、 要 高度 重 视 理 论研 究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 作, 既需要 有 高屋建瓴 的理 论把握 , 又必 须依靠扎 实的实践作为支撑 ; 既 要 有深 入 的理 论 研究 , 又要 有科学大胆 的试验为依托 ; 既不能超越历史, 去干那些 办不到的事 情 , 也不能推 卸历史责任 。 如 果该 做 的事 情也不积极去做 , 我 认为那 就是 失职 !
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推动教育装备行业科学发展——王富在2011年度《中国教育技
康发 展 。 四 要 加 强 学 习 ,提 高 编 辑 队 伍 的 能 力 水 平 , 紧 密 结 合 建 设 “ 习型 单 学 位 ” 。党 员开 展 “ 先 争 优 ” 活动 ,全 面提 高 能力 水平 ,打 铁 要 自身硬 ,基本 创 功要 扎 实。 加 强课题 研 究 ,推进 《中国教育 装 备发 展 史 》研 究。
标 准化 。 规 范化 建 设 ,推 动 教 育装 备 现代 化 建设 。 《中国教 育 技 术装 备 》要 继
续认 真 贯彻 国家 出版 体 制 改革精 神 和 办刊 宗 旨。 .
关于进一步办好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的几 点思考
要全 面贯 彻 落 实 《 要 》要 求 , 紧 密配合 教 育 改革和 课 程 改 革 ,加 强 实 纲 验 教 学 ,推 进 素质 教 育 ,加 强教 育装 备 ,努力 办好 《中 国教 育技 术装 备 》这 个 有重 要 影 响 的刊 物 。教 育部 刚 出 台 了 《 于深 化 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进 一步 推进 关 素质 教 育 的意 见 》 ,强调 了要 加 强组 织 管理 ,健 全服 务 体 系 ,建 立 激励 机 制 , 强化条 件 保 障 。全 教会 和 《 要 》给 教 育装 备 事 业 带来 新 的发 展机 会 、机 遇 , 纲 我们 要深 入 学 习领 会 精 神 ,提 高认 识 ,明确 责 任 ,总结 经验 , ,为实施 《 纲要 》服务
《中 国教 育技 术装备 》为加 强教 育装 备 ,为实施 素 质教 育服 务 ,为全 面贯 彻 党 的教 育方 针服务 发挥 了重 要作 用 ,取 得 了很 好 的声誉 和 社会效 益 。杂 志社在 中 国教 学仪器 设备行 业协 会 副会 长兼 社长 李 兴植 的领 导 下 ,坚持社 务会 制度 ,坚持 贴 近读 者 、贴近 实践 、贴 近行 业 ,进 一步 明晰 了以教 育教 学装备 内在 关 系发 展规 律 研 究为核心 的内容定位 ,长 期 目标 与短期 目标相 结合 ,建 立和. 断完善 出版经 不 营体 系建设 ,专心 致 志谋 发 展 ,扎扎 实实上 质量 ,办 刊水平 有很 大提 升 , 出版 经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_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摘要:“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于2009年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南国农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题为《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报告,阐述了国内教育技术最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应关注的领域。
报告中提到的建构主义问题、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问题及中国教育技术的本土化发展问题等,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思考。
南先生强调,要警惕学科发展中的盲从和依附心态,要以一种“借鉴、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基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重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这都给我国教育技术从业者以警醒。
关键词:高层论坛;南国农报告;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195(2010)01-0010-05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0.01.002□陈明选梁林梅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特一、研究背景2009年11月21-22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和江南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江南大学隆重举行。
此次论坛是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南国农、黄荣怀、祝智庭、桑新民、程建钢、张剑平、张际平、杨改学等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0余所高校的123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加了大会。
此次高层论坛共举办9场专家主题报告会和30场分论坛报告会,会议围绕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育技术学学术规范研究、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校园与教学环境建设、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绩效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我国教育技术学泰斗南国农先生首先作了题为《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报告,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国内教育技术最新发展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应关注的领域,为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思路。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努力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教育一体化以及教育资源共享。
同时,将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教育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四,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
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第五,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和实效。
总之,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注重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是适应新时代需求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这些趋势的不断加强和推进,相信未来新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现状与对策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现状与对策作者:仝志贤郑宏亮赵米卓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第13期摘要教育裝备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装备技术水平,推动教育装备行业发展,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在总结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现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以期为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装备;教育行业标准;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001-041 前言标准是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语言[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装备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完善教育装备标准纳入社会领域标准化重点。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标准更新滞后、宣传贯彻工作有待加强等情况。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装备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完善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的建议。
2 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现状教育装备是指学校(及其他专门教育机构)对教育教学产生作用的可移动物质资源,由学习资源、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育人设备组成[2]。
这个概念是随着教育发展、技术进步,由教具、教学仪器设备等逐步扩展、演变而来的。
教育装备产品系统可以说是多门类、多行业产品的集合,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课桌椅、图书、教学软件、课件、校园网络以及国旗旗杆、校车、安全监控,饮水、食堂、取暖设备等均属教育装备。
这些产品所执行的标准分布甚广,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2016年编制的《教育装备标准目录》,共收录标准1932条目,其中国家标准860条,行业标准1072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建设和发展
1 1949—1976年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生产和管理
1949年至“文革”前17年及至改革开放初期,是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教育技术装备体系基本形成。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装备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对旧教育实行改造政策,接管和整顿旧学校,恢复重建人民教育事业,收回了教育主权,保留了旧学校的教育装备资源;二是通过院校调整,筹措解决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布局专业设置等问题,优化高等教育装备资源及应用;三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装备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装备水平;四是为了缓解随着教育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教学仪器不足的矛盾和压力,一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积极开展贸易,进口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筹建教育部直属教学仪器生产工厂,按计划开展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同时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机构,初步建立国家的教学仪器统配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发展,教育装备管理生产供应体系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教育技术装备制造工业初步形成,教学仪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供应能力增强,可初步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求。
其间由于观念、体制变化等因素影响,也出现过教育装备发展和教育思路上的一些偏差,但就总体而言,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发展平稳,成效显著。
1949年后教育技术装备的生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中国教育装备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装备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以国有部属专业生产企业为骨干、高校校办工厂为基础、其他行业企业为补充的生产供应体系,教
育装备制造业基础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研发、制造能力,向高教、普教、职教、成人教育及电化教育提供了部分仪器设施。
1)建立国有部属教育技术装备制造企业。
当时教育技术装备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恢复和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装备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生产制造给予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教育技术装备生产,组建教育部门所属的国有专业生产制造企业,为学校供应教学仪器设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教育部在南京、沈阳、北京、上海先后建立四家教学仪器专业生产厂。
其中,南京仪器制造厂生产中小学理化教学仪器,后发展生产高教基础课仪器;沈阳科学仪器厂主要生产物理教学仪器和教学标本、模型和切片等;北京仪器厂生产普教和高教教学仪器设备,后改为发展综合技术教育及教学设备;上海教学仪器厂主要生产高校基础课仪器。
1955年,教育部从沈阳科学仪器厂抽调部分生产技术人员,新建国营武汉教学标本模型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教学仪器工业实现总产值8273万元。
195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所属上海医学模型制造厂划转教育部,成立上海模型厂。
1965年12月27日,教育部为贯彻加强“三线”建设的精神,决定将上海厂和陕西省教学仪器厂合并,建立西安教学仪器厂,主要生产高教基础课物理仪器。
1965年,国家经委按照国家有关集中管理光学工业的要求,会商教育部,将教育部所属南京厂于同年4月移交给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移交后继续承担部分教学仪器生产任务;另抽调部分人员和生产设备移交给四川省教育厅,建立四川省教学仪器厂,以生产电学和光学产品为主。
教育部先后通过划转和新建,形成六个较大规模的部属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基地和12家区域性教学仪器厂,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当时部分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供应紧张问题。
2)高校工厂。
在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体系中,高校工厂曾发挥重要作用,很长时间内是教育技术装备重要的生产基地。
高校工厂在长期服务教学实习需要、生产教学仪器的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对教学需求有深入了解,提供了门类较丰富的产品体系,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解决了教学急需,为教育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精密化、体系化打下基础,做出重要贡献。
高校工厂的发展先后经历学校附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体制、机制变化时期。
1964年10月24日,高教部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试行意见》,后者同意从1965年起,将高教部直属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生产纳入国家计划。
高校工厂生产从此时起被纳入国家统筹管理的范畴,成为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進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
市场机制变革后,许多高校工厂以及校办企业转型,有的快速成长为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活跃的日用、轻工、电子等技术型企业,但仍有相当部分继续服务于教育教学领域,与其他方面的教育装备生产企业一起,共同构成新的教育技术装备生产供应企业群,成为市场化条件下新的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基础部分。
国家高度重视教学仪器设施生产及管理为了满足教学对教学仪器的急需,国务院和教育部在1957—1966年,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做了多次重要安排和部署。
1959年5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注意适当地解决高等学校所必需的校舍建筑、仪器设备及原材料供应等问题的通知》,着重提出:“中央各有关生产部门应该注意适当安排仪器试制和生产。
各省市原有生产仪器工厂,不要改变生产性质;已经改变的要恢复仪器的生产。
尚未建立教学仪器厂的省、市、自治区,应该根据当地的需求和可能条件,建立仪器工厂,逐步做到普通的仪器设备能就地供应。
各地还应该提倡有条件的学校自制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等。
……必须逐步扩大教学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生产,改善供应工作,以适应
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
196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改革和制造教学工具》,提出:“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引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