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作者介绍T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短暂而充满辉煌的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一首被誉为经典的《再别康桥》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动人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6月在英国剑桥创作的。
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要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阴郁的感觉。
于是,他借助笔和纸,把这种情感倾吐出来,写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轻轻地离去的心情。
这种轻轻的离去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更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向着天空挥手,那云彩便成了他的朋友和伴侣,见证着他离去的身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眼中的康桥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宛如新娘;而波光中的艳影,则更是在他心中荡漾不休。
这种美景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他用水草的形象,表示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谊,并愿意永远留在那里,与它紧密相连,成为康桥的一部分。
“那悠悠的故乡,水那么缓,风那么软;那么的远,那么的近,我的心啊,向着它悄悄地回溯。
”这一句,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所在。
在这里,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他用“悠悠”、“缓”、“软”等形容词,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不会因距离远而断绝,相反,它会更加紧密和坚定。
在这首诗歌中,徐志摩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从康桥的美景出发,描绘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T.S.尔斯写于1912年的著名诗篇,在英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
在这首优美的诗里,作者向康桥的景色说再见,不仅表达了他的深情,而且彰显了一种审美的情怀,使人们感受到离别的愁绪和思乡之情,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一一勾勒出来,流露出诗人心中感动与思恋。
《再别康桥》共有八个押韵的句子,每两句诗节奏一音跨度,可见作者对诗歌形式的高超把握。
全首诗节奏自由,然而用词却很有层次,恰到好处地刻画出景物,体现出作者多丰富情感。
另外,诗中还借景抒情,融入了离别的悲伤,这样的结构把诗的主旨更加充分地揭示出来,而历久弥新的情感也使本诗不可抗拒地打动着无数读者。
首先,当诗人看到康桥时被它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整句诗用语柔情地形容了一片绿色的景象。
诗中描述的景色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语气中透露出的眷恋之情浓烈而深沉。
接着,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又把目光移到老坟和灯塔身上,分别以“它的老坟”、“它的灯塔”的形式给出,以此暗示诗人非常珍惜这段离别的时光,以清晰的形象和自然的节奏抒发出诗人思念这片风景的情绪。
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别之情渐渐变得明显,诗人也加入了旋律,他把细细体会到的一切融入句中,把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把思念深深埋藏在诗中,令人着迷。
随后的四句诗中,诗人再次强调永别的可惜,意使用“再别”这两个字,把他无尽的思念和悲伤表达出来,使诗的激情更加浓厚。
在最后一句,诗人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美景的情感,也把作者不舍的心情抒发出来。
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为难分离的情怀,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风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这是一篇激动人心的赞美诗,也是一段离别之情被熔炼进诗歌中的浪漫意境。
通过对《再别康桥》的解析,无论是景色的描绘,还是情感的感染,都使这篇优美动人的诗篇充满了意蕴,拥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的知识点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的知识点《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离别康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许。
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还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下面将介绍《再别康桥》的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和文学才华出众的诗人。
《再别康桥》是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诗中所述康桥即指剑桥大学的康桥。
徐志摩在剑桥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他不仅学习了西方文化和现代诗歌,也接触到了艺术、音乐等领域。
因此,这首诗也融合了他对英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意境描绘《再别康桥》以康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歌的前四句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为主,如“轻舟已过万重山”,“青青的草地和鲜花的香”等,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康桥的美丽和宁静。
而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离别的伤感之情,如“怀旧的心情渐渐万重山外”等,使整个意境更加深沉。
三、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主要体现为作者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但也清楚地表示了他将要离开这个地方的决心。
诗歌结尾的两句“匆匆那年,岁月荏苒”,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并附带了岁月易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作品通过情感的反差与转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必然。
四、艺术特色《再别康桥》具有鲜明的抒情特色和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
诗人运用了大量意境描写和情感联想,使诗中的景物和情感紧密结合,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诗中的形象多以自然景色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此外,诗歌运用了押韵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徐志摩的创作和思想,也可以提高我们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水平。
徐志摩《再别康桥》讲解
徐志摩曾于1920-1922 年的剑桥大学留学,并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
在1928年再次访问英国 时,他重游了康桥并写
下了这首诗
2
2
主题
主题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过去美好时 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感
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不仅仅是一个 地点,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一个
情感的象征
2
3
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深深 怀念与依依不舍
主题
3
3
诗文解析
诗文解析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
诗文解析
首节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在这里,"轻轻的我走了"与"正如我轻轻的来 "形成了对照,诗人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氛围。同时," 挥一挥衣袖"这一动作描绘出了诗人告别的决绝,而"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达出诗 人深情的眷恋和遗憾。这一节展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过去的缅怀
诗文解析
1
2
3
4
最后一节呼应了首 节,再次强调了诗
人的深深眷恋
"悄悄的我走了"与 "正如我悄悄的来" 形成了对照,"挥 一挥衣袖"与"不带 走一片云彩"形成
了对照
这种对照增强了诗 歌的韵律感和对称 美,同时也使诗歌
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不带走一 片云彩"再次强调 了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眷恋和对未来的
不确定性
第二节中,"软泥上的青荇"和"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形象地描绘出康河的美丽风 光,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里的热爱和留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话,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与康桥的深深情感纽带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
再别康桥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生平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豪放、浪漫、热情的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诗人徐志摩,原名徐志摩,生于1897年1月15日,祖籍浙江宁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父亲是律师,家庭相对富裕,但徐志摩自幼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徐志摩早年就读于宁波中学,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
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灵感。
在宁波中学期间,徐志摩的诗歌才华逐渐显现,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1917年,徐志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一些文学社团和杂志社,与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建立了联系。
这段时期,徐志摩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并且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徐志摩受到一位叫林徽因的女孩的启发,他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据说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写下的。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情打动了很多人,成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徐志摩即将离开剑桥大学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诗人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凄美的离别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青春逝去、告别校园和追求梦想的矛盾心理与复杂情感的抒发。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如“独上兰舟”的句子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
然而,徐志摩的内心却是忧伤的,他面临着离别、告别熟悉的校园和朋友的痛苦。
他表达了对青春的思念与感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徐志摩的离开剑桥大学与林徽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徽因是当时剑桥大学建筑系的一位学生,她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
徐志摩的诗歌中弥漫着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痴迷,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之源。
再别康桥原文译文
《再别康桥》全诗译文如下: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
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
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
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
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
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
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出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作品。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的那一刻所写的,他在这里回味过
往的美好时光,对康桥深深眷恋。
通过这首诗,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
和过去的眷念之情,并在别离的瞬间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悲伤的情感。
诗中,徐志摩以康桥作为背景,展现了自己与康桥的不舍之情。
他描绘了康桥的美景,将其与故乡的风光相比,使读者感受到他对故
乡的怀念。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出他离开的决心与悲伤。
接着,他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写了康桥的景色和回忆,以及在离别时带
给他的伤感。
通过反复使用“再别”这个词语,徐志摩将离别的痛苦
加深,将自己的离开与康桥的离开相对应。
诗的结尾部分,徐志摩描绘了康桥河上的添船景象,表现出自己
的离去不会改变康桥的美丽。
最后一句“康桥,我只是在你身后走过”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也表现出他的幽默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康桥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徐志摩对故
乡和过去的眷恋之情。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痛苦
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
《再别康桥》以其浓郁
的离愁别绪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的作者
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再别康桥的作者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
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人物评价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再别康桥
似小
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讨 论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找
相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 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 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 感强; 2.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同,形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榆荫下的一潭
揉碎的不只是透过树枝而来的阳光,更是徐 志摩在求学期间的美好回忆。回忆随着阳光 一同沉淀,永远留在康桥。
寻梦?
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那时的徐志摩有自己的理想,生 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以往的生 活,表达出作者对康桥深切的眷 恋。
悄悄是别离 的笙箫
以“箫”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 “悄悄”是有情感的动作,“沉默”是最深 的感情。 本节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不着一字,尽得风 流。
写作背景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剑桥,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 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剑桥大学
关于作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 月诗社成员。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 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诗 作《偶然》、《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知识清单
《再别康桥》知识清单《<再别康桥> 知识清单》《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以下为您梳理关于《再别康桥》的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 年 1 月 15 日—1931 年 11 月 19 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他是现代新月派诗人、散文家,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创作背景《再别康桥》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初载于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
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记下了诗人重返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三、诗歌内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 年成立, 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 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卓有成就, 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第二次是 1925 年 4 月,他重游康桥,归国后写下了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徐志摩第三次游康桥,7 月的 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 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 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 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 月 6 日,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 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眷恋(热烈) 恋人笔调 浓烈而温柔 对自由生活的企望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失落(感伤) 理想的破灭与沉淀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作者 简介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
1916年考入北京 大学,并于同 年应父命与年 仅16岁的张幼 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 读于剑桥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 外爱恋林徽因.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 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 成立新月社.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个“轻轻的”,节奏轻柔舒缓,奠定了全诗宁静、和谐的基调。
诗人以轻柔的动作和悄无声息的姿态离开,如同一片云彩般轻盈,不带来一丝惊扰。
这种轻盈的氛围与离别时通常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既对康桥充满眷恋和不舍,又试图以一种优雅、平和的方式告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赋予了金柳以生命和美丽。
那在波光中摇曳的金柳的倩影,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中,引起心中无限的柔情蜜意。
这里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金柳的美丽姿态,更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这种无拘无束的姿态让诗人心生向往。
他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康河的柔波之中,与康桥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原文和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和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和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和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此诗是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再别康桥》是高一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再别康桥》知识点,欢迎大家浏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而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二、诗歌内容:①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点,分别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意象的选择有甚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拔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旭日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量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旭日照耀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晃,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同。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表示。
而到早晨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英国作家拜伦的名作《别离康桥》,表达了诗人离开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并对作者徐志摩进行简要介绍。
一、《再别康桥》的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928年。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也因此他有机会有方便取景、思考与写作的时间。
而康桥是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座迷人的桥梁,以其浪漫的风景和历史背景而闻名。
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的描述和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将学术追求和人生抉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学业和青春的告别,以及对离家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哀怀之情。
二、作者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热情洋溢的诗作、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对爱情的畅想而闻名。
徐志摩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抒情作品,也有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思考。
徐志摩的文学造诣来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并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他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
徐志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萦绕,又注重形式的精巧与意象的丰富。
他的散文既有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总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离别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倾诉,使读者感受到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本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通过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追求及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遗产。
再别康桥徐志摩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在此情此景下,他再次来 到康桥,情感上产生了巨 大的波动
8
3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但各节内部却具有统一的主题和情感。首节起笔便用三个"轻轻的",将读 者引入一个静谧、安详的世界,同时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的柔情回忆。接下来的三节, 分别描绘了康桥的景物:金柳、青荇、潭水等。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充满了灵性和情感。特 别是在描写青荇时,用到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形象描绘,将青荇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 致
作品评价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这 首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它以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 典之作。这首诗所表达的对逝去 爱情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让 人们深受感动。"
著名诗人、作家卞之琳也曾高度 评价这首诗,他说:"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不可多得的 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深刻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逝去 爱情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的每一 句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们 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 情告白。"
而在接下来的两节中,诗人通过"寻梦"的主题,将自身的理想与憧憬寄托在康桥的星辉之中。他渴 望像那星辉般灿烂,但现实却让他沉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最后两节则表达了别离的伤感与不舍。诗人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两句极 具象征意义的诗句,将情感推向高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目录
-
01 作品原文 02 创作背景 03 诗词赏析 04 作品评价 05 总结
《再别康桥》简介及原文
《》是现代诗人徐志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诗作中的绝唱。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字词注释:
⑴青(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紫萍
终于到了分别的日子,我们在草原上告别,那天也 是夕阳无限好的傍晚,临走前,我心爱的姑娘为我跳了最 后一支舞,夕阳把她的身影勾勒得那么美那么美,她就仿 佛是春天的蝴蝶,翅膀随着太阳熠熠生辉,把整片草原上 的草刮得都有韵味的摆动。啊!我心爱的姑娘!你偷走了 我的心,我愿化作你身旁的一朵野花,你累时,我随时等 着你停留栖息,或者是把我融进你的灵魂,我们就是一体 ,再也不分离!
一人,姑娘啊!你倒映在水波里的艳影,也同时在我的内心荡漾。
•
远远传来嬉笑声,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康河底下软泥上的青荇,
柔弱地随着波涛摆动,似乎在笑话我,笑话我无法接近我美丽的姑娘
。啊!我甘愿成为一条水草,哪怕我只能生长在软泥中,但只要能靠 近你,靠近你,哪怕只是你在水中的倒影,我也心甘情愿,我只求沉 醉在康河的柔波里,沉醉在你的美丽中,无论是在河州边的淑女还是 水中的伊人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形象。无法言说,只道“除却巫山 不是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欢欣——执着——陶醉——激动—— 沉默
写作色:
• (一)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1、告别对象由人转物
2、创造了特殊气氛。只着色绘景而不摩声,“轻轻”、“悄
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 加了飘逸感。
3、意向选择独特。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 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 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 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 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 的康桥》 ——徐志摩
朗 读 诗 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李彦娇
我有时真的很羡慕那水中软泥上的青荇,因为它可以 与你亲密接触,哪怕只是与你的影子,看看那水中的青荇 好像在向我示威,十分招摇。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可以做一 条水草,在康河里随着水的波动摇摆,与你的影子可以再 近一点点,真好啊!
——陶慧敏
•
猛地心头一颤,眼中再无其它,忘却过往,此时此刻脑海便只此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油油的青荇,宛若一群调皮的孩童。河水让它往左, 它们偏往右。逃来逃去,河中仿佛成了一个热闹的追逐场 。我多么想成为它们当中的一员,变成青荇,随它们一同 嬉戏打闹,追来逐去。
撑一支长篙
一船星辉
今晚的康桥
5、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 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 “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 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 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 悄悄作别。
• 欣赏一组图片,谈谈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 是什么印象?
“诗中有画”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河畔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
“柳”——“留”, 有惜别的含义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 /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
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 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 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 一个是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 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 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 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 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 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 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 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 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 异,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 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 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 命。”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康 桥
徐志摩,新月派代 表诗人、现代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 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 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 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 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 器”,后改名徐志摩。
等,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 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二)三美
• 音乐美: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呼
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 绘画美:多用色彩绚丽的词语
多用动作性强的词语
• 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比 喻
夕阳中的新娘,
无限欢喜和眷恋
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
康河的柔波
3、“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 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 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 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王千林
我向河外张望,柳树正举行着她的婚礼,恰好到来的 夕阳替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头纱;波光粼粼,大自然的温 柔缱绻化为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鸟儿闻讯赶来,做了点 缀的发钗,青荇们争先恐后,唯恐错过了这美好的一幕。 傍晚的风带起了乐声,一旁的青石小路,也被吹完了残败 的落叶,只余一份浪漫的寂静。天色愈晚,属于他们的世 界即将到来,像是庆贺,像是艳羡,蛙带着鼓,蝉带着歌 ,一切准备就绪。倘若世界愿意给我这份安宁,享受独属 他们的一切,我情愿继续在这温暖的康河怀抱里,做一条 不起眼的水草。
——李梦
一切景语皆情语
金柳→新娘: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形象逼真的写出了 金柳的美好姿态。 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欣和眷恋之情。
作业:
背诵《再别康桥》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
夏虫/也为我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 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榆荫下的一潭 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4、“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 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 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 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 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 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 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挥手作别云彩图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 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 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 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 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 天的云彩。”
• 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并且 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 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 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 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 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 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时年35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思考:把徐志摩的这 首诗和别的离别诗比 较,在送别的对象上
有什么不一样呢?
作别/西天的/云彩。
•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 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 人,是“西天的云彩”,
•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 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 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 1920年,在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时写过《康桥再会 吧》
• 1925年,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写下散文名篇《我所知 道的康桥》
• 1928年,第三次访问英国,在快要归国途中,写下了这 首传世经典《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