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黛玉之父林如海
所谓教养,就是不让人难堪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所谓教养,就是不让人难堪_人生感悟1《红楼梦》中有很多虽出场次数不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黛玉之父林如海便是如此。
我并不是惊叹于这个人物的家世与学识,毕竟《红楼》中有太多了求人心思的贾雨村来见林如海,想让他去央烦荣国府的贾政给自己谋个官做。
在见林如海之前,贾雨村也定是在心中想了千般说辞,毕竟,对于他这般无甚背景的穷酸布衣而言,若能攀得荣国府的关系,自是一段绝好的仕途机缘。
只是开口讲这求官之事,似乎又太快唐突和市侩,失了读书人的风雅。
面见林如海之时,他应是正琢磨如何开口。
不想林如海先道:“……此刻正思送女入京。
因蒙教训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图报之理。
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全,方可稍尽弟之鄙诚。
即有所费,弟于内家信中写明,不劳吾兄多虑。
”真诚地化解对方的难堪。
我想,林如海便是对教养二字做了最佳注解。
林如海生自钟鼎之家,又是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是前科探花郎,后来皇帝钦点其为巡盐御史。
以其这般身份,他原不必在意一个小小教书先生的心思。
可他不但为其思虑周详,还顾及贾雨村的面子,不让他先讲出求官的难堪话。
所谓教养,当是如此。
2讲口呢。
结果,过了一会儿,段誉竟伸了个懒腰,装作刚刚睡醒。
然后说道:“睡了一大觉,让两位姐姐辛苦了。
有一事不出口,两位莫怪,我……我要解手。
”原来段誉想着,不如自己先说出口,免得两个姑娘提起这事儿会觉尴尬。
这倒是引得两个小丫头笑出声来,全没一点尴尬的感觉了。
段誉从小读圣贤之言、佛理之书长大,是大理的世子,其家教自不必说。
难得他又是颇为善良,懂得体贴女儿心思,从而化解一场小尴尬。
所谓教养,便是不让3这时只有小飞默默站到一边,说她不玩了。
大家很不解,有人直接问她为什么不参加这个看起来好玩的项目,觉得她很奇怪。
而小飞只是半低着头,重复着说她不玩。
“因为我刚和小飞说好要去看看那边的花,刚好趁大家去水上玩的时候,我们打算去那边赏赏花,拍拍照呢,我俩就不和大家一起去水上玩了呀!”君君走到小飞身边,边说着边牵着小飞往花圃那边走去。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林如海简介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林如海简介本文导读:角色设定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时,业经五世。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林家祖上降等袭列侯的爵位,至如海之父为最后一代,至如海时,林家根基已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林如海祖上也是书宦之家,但到林如海这一代,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至如海时,只剩得一身一口,无甚亲支嫡派。
林如海生于末世,已沾不到祖上之光,于是便以科举功名出身,考中了前科的探花,官至正七品扬州巡盐御史。
婚姻林如海的妻子贾敏为贾母四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
贾母非常宠爱贾敏,所以贾敏的婚姻并非政治联姻。
在贾敏婚事的选择上,贾代善和贾母选择了贾敏的个人幸福,而不是贾府的家族利益,故将贾敏许配给了学识高且人品修养好的林如海。
慕权希贵的贾雨村不知此节,所以贾雨村并不相信林如海的娶的是贾府的小姐,但贾雨村也看出了林黛玉身上的贵气是林家所不具备的,所以猜想林黛玉的母亲必定不凡,方得其女,因为林如海并没有这样的贵气,在知道林黛玉的母亲是贾代善的女儿后,贾雨村才不足罕矣。
人物评价林如海有着文人的风骨,却非一味的清高,他甚为精通官场世故。
贾雨村被罢官后,到林家做当时才五岁的林黛玉的老师,后林如海为贾雨村搭上了起复的桥梁,“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贾雨村为起复金陵省应天府知府,而借与林如海的交情攀附上了荣国府的二老爷贾政。
林如海十分疼爱女儿林黛玉,因贾敏逝世,女儿林黛玉无人教养,恐自己政务繁忙,年纪大了,照顾不周,又因岳母贾母几次迁男女船只来接,便将女儿林黛玉送入了贾家。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林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作文
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作文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作文1: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可惜了,红颜薄命.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作文2了。
林黛玉身份描写
林黛玉身份描写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
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
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
下面是对林黛玉的身份描写:
1、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
2、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
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
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4、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黛玉3——6岁期间,她在贾
雨村的教育下,读了两年的中国书,从她后来的兴趣可以看来,她读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言情小说,这使得她对美好的爱情心存向往和幻想】。
林黛玉的简介
讽刘姥姥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林黛玉一舒愁肠, 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笑岔了气,伏 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 口”[22] 。以致一时高兴,得意忘形,失于检 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22] 。她还取笑刘姥姥讲的故事道“还不如弄 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23] ; 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 如今才一牛耳”[24] ;调侃刘姥姥为“母蝗 虫”[25] 。她这些雅谑之语在回目上被誉为补 刘姥姥之余音[25] ,刘姥姥给她带来了非常珍 贵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26] 。
谢谢观看!
林黛玉的前世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黛玉的前生是一株生长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因为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前生)的灌溉避免了枯萎 的厄运,后来又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脱去了草木的形质 化作一个女子。因为没有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个 女子心中一直觉得很愧疚,心中郁结成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帮助过你,我们总想着寻找机会去 报答他,在没有报答之前,我们心中总会觉得有些不爽, 也就是缠绵不尽之意。 恰好这个神瑛侍者动了凡心,想到人间去受享受享。 他在下凡之前先要到警幻仙子那里挂号,要走一个程序, 好比出国要办护照,看医生先挂号。于是绛珠仙草有了报 恩的机会。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 即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 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步步惊心
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因那《牡丹亭》《西厢记》的艳曲而受到薛宝钗审 问。薛宝钗采取了临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步,令她在钗黛之争中顿失自信, 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央告讨饶。[25] 九月初,薛宝钗又与她促膝谈心,摆明自 己的强势在于有哥哥、母亲。林黛玉深感危机四伏,闷制《秋窗风雨夕》一首。从九 月初到十月中,薛宝钗坚持给林黛玉送了一个多月的燕窝。后来贾宝玉察觉了,婉拒 薛宝钗好意,转而求之于贾母,悄悄叫人每日送一两燕窝。此事被赵姨娘偷听了去 [29] ,恰应了当初林黛玉的担忧,招人嫉恨咒骂。[28] 燕窝事件给林黛玉拉仇恨, 令潇湘馆与赵姨娘结怨。果然,那段时间贾府中关于林黛玉的流言四起,诽谤她与贾 宝玉私定偷盟。林黛玉十三岁,元宵夜宴,贾母借着说书的机会当面辟谣,严厉驳斥 所有对林黛玉的造谣诽谤。林黛玉受审、薛宝钗送燕窝,被贾宝玉称为“孟光接了梁 鸿案”,意指钗黛和好。然而与此同时,林黛玉病情日益加重,时常“自寻烦 恼”“只觉心酸”“只管酸痛”。连紫鹃都替她着急,巧用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事 后,紫鹃冷冷否定了薛宝钗这位“金兰契”,“凭人去欺负”一句更直指薛家。林黛 玉明知其故,但迫于无奈,依然认了薛姨妈做干娘。七月十五日,林黛玉在房里设坛 祭祖,作《五美吟》,分别咏怀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34] 。八月,薛宝 钗馈赠江南土物,林黛玉睹物思乡 。
盐御史林如海与荣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林黛玉
看红楼,很多人不喜欢黛玉,那样的性子怕谁也不易接受,又很多人说黛玉不 真实,不应该处于现实生活中。与其说黛玉不应当处于现实生活中,不如说她 不应当处于那样的环境下,这就跟宝钗截然相反,所以宝钗可以自保,可以胜 利,那么黛玉的结局免不了就是一死,因为她根本不属於那个世界,整个结局 于她是最完美的。她的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是应当欣赏的,就算到了言论自由 的现代,敢于无视他人,直言的人又有多少,言心中所想,心口如一的人又有 多少!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 而知。她浑身所系的只有贾母偶尔的疼爱,本来拥有的少,又如何怪她斤斤计 较!
绛珠仙子泪尽说
林黛玉可能是个仙子,可望而不可及。黛 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 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 的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 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 以致林黛玉已 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总而 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 心,她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也没有夸大 她的缺点。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的,她是 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 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 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红 楼梦》的世界里邂逅了一个黛玉,找到了 一条回家的路。
有才济世 无力补天——林如海形象与《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揭示
有才济世 无力补天
林如海形象与《 红楼梦》 悲剧意义的揭示
李 荣
( 江 师 范 学院 文 学 与新 闻 学院, 庆 涪 陵 4 80 ) 长 重 0 03
[ 摘
一
要1林 如 海作 为 林 黛 玉 的 父 亲 , 虽在 小说 中 出现 的 次数 极 少 , 仍 具 有 较 为重 要 的 地 位 。 他 作 为 列侯 之 后 、 举 成 功 者 之 但 科
性 突 出 显然 是 不 可 能 的 其 中 有很 多 出场 人 物 只具 有 大 致 轮
一
月有余. 这林如海之祖 , 原来 曾袭 过 列 侯 . 今到 如 海 , 经 五 业
世. 初时 , 起 只封 袭 三 世 , 当 今 隆 恩 盛 德 , 迈 前 代 , 外 加 因 远 额 恩 , 如 海 之 父 , 袭 了 一 代 ; 如 海 , 从 科 第 出 身 . 系 钟 至 又 至 便 虽 鼎之家 . 却亦 是 书 香之 族 . 只可 惜 这 林 家 支 庶 不 盛 , 孙 有 限 , 子 虽 有 几 门 . 与 如 海俱 是 堂 族 而 已 , 甚 亲支 嫡 派 的 。 ” 却 没 在 这 段叙 述 中 . 如 海 的身 份 特征 得 到 了 明确 的揭 示 : 林 前 科 的探 花 、 台 寺 大 夫 、 盐 御史 。联 系 相 关社 会 背 景 , 以 兰 巡 可 说 . 如 海 的 这 几 重身 份 显 示 了 非 同一 般 的 意 义 :一 ) 于家 林 ( 对 族 来 说 . 们 表 明 , 如 海 凭借 自己的 能力 延 续 了 家 族贵 族 世 它 林 家 的 社 会地 位 。 ( ) 于 国家 来 说 , 们 表 明 , 如海 凭 借 自 二 对 它 林 身 的 才 能和 品质 . 以做 封 建 士人 之 榜 样 。 足 首先 , 家 族 延 续 的 角度 来 说 。 中 言 明 , 如 海 祖 上 “ 从 书 林 曾
读红楼梦第二章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读后感想
读红楼梦第二章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读后感想哎呀,读了红楼梦第二章,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林黛玉别父进京都,这可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悲吧。
林黛玉和她的父亲林如海相依为命,两人感情深厚。
可是,林如海却因为一些原因要去京城,这让林黛玉伤心不已。
她舍不得父亲离开,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
这种亲情的分离,真是让人心酸啊!再说说这个喜。
林黛玉虽然舍不得父亲离开,但她也知道这是父亲为了家里的生计所不得已的选择。
而且,林如海还特意叮嘱林黛玉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自己生病。
这说明,林如海对林黛玉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
而且,林如海还给林黛玉留下了一笔钱,让她在京城生活无忧。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有了这笔钱,林黛玉在京城的生活应该会好很多。
这个喜也是让人感到欣慰的。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孝顺女儿对父亲的不舍,也看到了一个慈爱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这种亲情的力量,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了。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好好地去爱他们。
当然啦,这一章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宝钗。
宝钗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女孩。
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很有才华。
在红楼梦里,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女之一。
宝钗和林黛玉的关系也非常好,她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好闺蜜。
宝钗在林黛玉进京城的时候,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
这让林黛玉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宝钗还告诉林黛玉,进了京城之后,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她说:“进了京城之后,你要学会做一个大家闺秀的样子。
要懂得礼仪、规矩,还要学会琴棋书画。
这样才能在京城立足。
”宝钗的话让林黛玉受益匪浅。
她决定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大家闺秀。
这一章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那就是宝玉和贾琏的争执。
宝玉和贾琏都是贾府的大少爷,他们之间一直都有一种竞争关系。
这一次,他们在谈论到一个叫“薛宝钗”的女孩子时发生了争执。
宝玉认为薛宝钗是一个非常美丽、聪明的女孩子,而贾琏则认为薛宝钗并不值得宝玉这么喜欢。
第七单元《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 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 管,凭尔去,忍淹留。
双重身份
无论是宠儿还是孤儿,都很容易将其引 入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
兼具宠儿与孤儿两种身份的林黛玉更是 将自我极端突显。
这样一来,黛玉的多愁善感乃是在过度 自我中心主义之下,依违于自恋与自怜之间 ,而耽溺、局部放大的主观造型,并非客观 省察的真实处境。
林黛玉立体变化表
第七十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三回 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九回
视“读书功课”之外的诗社诸事为“外事”
赞美湘云的《如梦令·咏柳絮》新鲜有趣,却自谦“我却不能”
当“海棠社”没落而重建“桃花社”时,大家议定“林黛玉就为社主 ,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
与宝钗、探春一起出面,共同为迎春之乳母讨情
林黛玉立体变化表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五回
宝玉劝说道:“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说你。”
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
湘云批评黛玉道:“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 对宝玉以《西厢记》比喻两人关系大为嗔怒 宝玉脸上被灯油烫出一溜燎泡,因黛玉癖性喜洁,怕她嫌脏而不叫 她瞧;黛玉亦知自己有此癖性 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便“更觉烦闷”
王熙凤开了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的玩笑,被李纨笑赞“诙谐”,林黛玉立刻 反驳道:“什么诙谐 ,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还啐了一口
第二十五回
林黛玉被宝钗嘲笑,乃红了脸啐了一口,道:“你们这起人不是好 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着好人学,只跟着凤姐贫嘴烂舌的学。”一 面说, 一面摔帘子出去
细读红楼:林黛玉的父亲为什么死在“九月初三日巳时”?
细读红楼:林黛玉的父亲为什么死在“九月初三日巳时”?引子先请朋友们谅解,写《跟着布丁读红楼》这一系列文章时,我提前声明过:既不“索隐”,也不“考据”,免得“走火入魔”,我们的原则就是《红楼梦》书上有什么,我们就读出来什么,但本文却略有不同。
这一篇有轻微“索隐”与轻微“考据”,所以需要大家的谅解,因为不这样做,今天的这个问题说不清楚。
我们读的的《红楼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庚辰本”《红楼》,它的样子如图:(《红楼梦》书影)读到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我们会忽然觉得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林如海的死。
(林如海)奇怪的有两点:1、用的文字过少。
林如海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父亲,十四回回目里也占了一半的份量,可是,对于林如海的死,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用了很短的一段就交待完了,其他大段的文字用以记述秦可卿的死后盛况。
按说这个好理解,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对于贾琏如何戏熙凤,作者同样惜墨如金,大量的文字用以写送宫花,对于“戏熙凤”一事只说了“叫丰儿舀水进去”,其余再不多说,给读者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对于林如海的死,也要留足够的空间给读者去想。
那么,这第一个奇怪之处就算我们稀里糊涂对付过去了。
2、林如海死的日期和时辰。
对于这个日期时辰,书中是这样记述的: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
”凤姐急命唤进来。
昭儿打千儿请安。
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
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
……”原书在这里打了一个章回注的标签,注中称:这个日期有讹误。
林如海病重、黛玉回南,时在冬底。
这也是秦可卿病的“这年冬底”。
秦氏死于次年春。
第十三至第十五回写秦氏丧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
贾琏携黛玉回京,以及凤姐为贾琏接风,恰值秦氏丧期刚过,时间当然也是这年的春天或暮春。
这里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时间显然不合。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3)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3)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篇2]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
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
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
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
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
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
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
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
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红楼梦》揭秘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
《红楼梦》揭秘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红楼梦》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是钦点的巡盐御史,。
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
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林黛玉是身份贵重的千金小姐。
林家也是钟鸣鼎食人家,家大业大,父亲又是有实权的官吏,母亲死了,为什么离开父亲,千里迢迢投奔外祖母呢?我认为原因如下。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钟爱的小女儿,贾雨村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
由此可见贾敏是一个不凡的女子。
聪慧不凡的贾敏在大限将至时,不会不为女儿的未来考虑。
林如海明确表示不会续弦,这样的话,黛玉在母亲死后边没有母亲教养。
那个时代的孩子从小受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导长大的孩子最受贵重、其次是嫡母、所以很多庶出小姐婚嫁前要挂名在嫡母名下。
那个年代孩子多,只有出类拔萃的孩子才能得到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青睐,养在身边。
由祖母或外祖母教养的女孩子,好找婆家。
康熙皇帝相中了弘历,将弘历养在身边,亲自教诲,后来弘历的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是为雍正帝,弘历本人后来也登基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帝。
由此可见有祖父母抚养教诲的孩子前途无量。
贾敏明白自己走后,黛玉上无亲母教导,下无姊妹扶持。
而且林如海身体也不好,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家庭托孤。
因林家人丁不旺,无处托孤。
有能力有地位又能照顾黛玉的只有贾家,于是贾敏一定向贾母托孤,拜托母亲替自己照顾黛玉,至于是否讨论了宝黛的婚事,也应该是可能的。
二人年龄相仿,又是姑表亲,亲上加亲正是好姻缘。
贾敏在世时,向黛玉详细介绍了贾家的情况,特别是宝玉的情况。
因此当黛玉与宝玉一见面,就有是曾相识的感觉。
《红楼梦》主要人物评析拓展阅读——林黛玉
终生还泪的绛珠仙草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主角。
她的母亲是贾母的最小的女儿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孩子。
贾敏年纪很轻就因病亡故了,丢下年幼的女儿黛玉。
贾母心疼早故的心爱的女儿,对这个幼年丧母的外孙女就更为怜爱了。
她来到贾府依附贾母,可是她在贾府从万分得宠沦落到悲惨病死,成为贾府悲剧中的第一女主角,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也是侯门后裔,但已降落到做一个扬州的监政官这么一个一般的官吏。
林如海的社会地位是所谓“书香门第”,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当的也是不大的官,是不能和王、贾、史、薛那种大门豪族相比的。
《红楼梦》一开始就指出林如海膝下无儿,只有黛玉这个独生女。
他对这聪明绝顶的小女孩特别钟爱,尤其是妻子贾敏死后,父女两人相依为命。
林如海为黛玉请了老师,把她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
这样就造成了黛玉自幼就孤独,任性,而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规范教养,所以她一点也不懂得世故人情。
这样的性格使林黛玉丧失了应有的人生智慧,在封建专制力量的压制下,林黛玉不由自主地走向了毁灭。
●正直率真,才智过人林黛玉刚进入贾府时,她的头脑颇为清醒,她自知寄人篱下,“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第三回)她知道必须谨慎小心。
可是刚住了没有多少日子,她就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警戒了,她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多心,并因为多心而流泪。
(第三回末)。
一个人处世待人,做任何事,都是下决心易,执行却难。
天下事,非常复杂,常常是“知易行难”,就是懂得道理不难,但执行这个道理却难。
故而黛玉后来却并没有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原则,在长辈前有时还勉强做到一些,因为封建社会下辈对长辈必须循规蹈矩,唯唯诺诺,在大多的场合下,她对长辈也并没有做到这点;而在平辈中,因为粗心、多心,还经常与人斗气,造成到处树敌,孤家寡人的不利局面。
粗心,也就是无心,待人处世一点也没有心机,清人张新之评论说“通篇都写黛玉乃一无心人,为极不善处世,不善提防;以致堕人术中者示警,与宝钗作大对照也。
1.主观题(100分)请为黛玉家产之谜一文撰写摘要与关键词注
主观题(100分)请为黛玉家产之谜一文撰写摘要与关键词注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的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艺术形象。
她和《红楼梦》“男一号”贾宝玉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而在关于林黛玉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大量鲜为人知且又难以解释的一系列谜团。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林黛玉因为父亲林如海身染重病,便在贾琏的护送下去扬州探望。
不成想,大半年之后,林如海竟然不治身亡,林黛玉就彻底成为了孤儿,从此只能寄居在外祖母(也就是贾母)的家里。
那么,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了以后,会不会留有巨额遗产?而如果有遗产的话,作为女儿的林黛玉,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时代,又能否继承这笔遗产呢?现在,我们就一块儿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猛一听觉得好像不太重要,实际上很重要。
因为人都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他的经济状况,就是他的经济地位——用《红楼梦》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家业根基。
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想一想,林如海这样一个官吏,他死了以后,会不会有大笔的遗产?书里面对林如海的情况交代得很清楚。
这个人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到他这一代,虽然不再享有贵族头衔,只能通过科举谋出身,但是他很争气,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当官了。
他因为什么当的官?因为他是前科的探花,他科举考试获得了很高的名次。
他当了什么官呢?巡盐御史,衙门在扬州。
巡盐御史,这是个肥缺啊!盐多重要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盐,盐不光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种食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
一个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官员,得有多少人奉承他呀!他在多少个环节上可以获得财富啊!他死了以后,一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
《红楼梦》里的官职,并不是清朝官职的照搬,而是按照现实中存在的官职,参考更古的时候的一些官名,再加以变化来设定的。
红楼梦第十四回赏释
《红楼梦》第十四回赏释《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灵返苏州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主要内容:凤姐在宁国府中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井井有条。
凤姐威重令行,十分得意。
随贾琏送黛玉的昭儿从苏州回来,言林如海九月初三日已殁,凤姐说宝玉“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宁国府为秦可卿送殡,北静王水溶会见宝玉。
此回的前半回仍写凤姐管理之才。
后半回写秦氏葬礼之盛大,是贾府繁荣昌盛之最。
黛玉父亲林如海之sǐ,只写了一笔。
谒,拜见。
贾宝玉在送葬礼在路中,遇见了北静王,也只是几笔。
文字有忙闲之分,本回可谓是一篇极忙又闲的文字。
就整部红楼梦而言,它是一篇极闲的文字。
此前半回正文写黛玉父亲林如海之sǐ,只是寥寥几笔。
后半回正文写贾宝玉在送葬礼的路上,遇见北静王,也只是淡淡几笔。
本回也是一篇极忙的文字。
自凤姐接了宁府对牌以后,威重令行。
本回所写事情甚多。
诸如写安排人员、写登记账簿、写宾客、写僧道、写仪仗、写各家祭棚,更有甚者写裱糊宝玉书房,打点贾琏衣服以及各诰命家庆喜吊丧之事,一并写来。
读来使人颇感宁府上下事情多而应接不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本回:一、就整部红楼梦而言,怎样理解其为极闲文字?本回上半回标题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然而在本回一共34个自然段中,至23自然段才点出上半回正文,文章是这样描述的:“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
”凤姐急命唤进来。
昭儿请安后说:“二爷打发回来的。
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说毕,连忙退去。
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此段虽作墨不多,却写得极妙,直接点出了正文,暗写了黛玉。
本回下半回标题是: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至末尾33自然段方点出:北静王水溶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
红楼梦之林如海的清廉正直与坚守
红楼梦之林如海的清廉正直与坚守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等角色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而在这些角色中,有一个人物也备受关注,那就是林如海。
林如海作为贾府之一的家族长,以其清廉正直的品质和坚守原则的态度,成为众人心中的楷模。
林如海,是贾府的贾敬的父亲,从小就受到家族的教育,品行高尚,儿时的他生活环境艰苦,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目标。
他一直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
在贾府内,他积极参与各类公共事务,为府中的发展和家族的兴衰尽心尽力。
他不让家族的利益也不让自己的个人感情左右自己的原则,一直以来都坚守着正直和廉洁,不为私欲所动。
在整个红楼梦的故事中,林如海不仅是贾魏二府的长辈,更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忍让和爱护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贾蓉与平儿的婚事上,尽管自己的女儿被调去作为贾蓉的妾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他们的婚姻。
他体现出的是一个父亲的宽容和大义,他愿意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付出一切。
林如海的坚守和对原则的坚决信仰给了贾府的各个人物一些启示和决心。
尤其是在贾宝玉面临困境的时候,他给予了宝玉很多的支持和鼓励。
他告诉宝玉,作为一个贾府的家族长辈,他应该守住自己的原则,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只要信念坚定,一切都能克服。
正因为有了林如海的支持和鼓励,宝玉才能够走出困境,重新振作起来。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从林如海的形象中看到一种高尚的精神,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清正廉洁。
无论是贾宝玉还是其他人物,都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他的清廉正直和坚守原则的性格代表了一种优良的品德,为红楼梦这部作品增添了一份庄重与激励。
总而言之,林如海是红楼梦中无可争议的重要角色之一。
他的清廉正直和坚守原则的事迹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也给了我们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诱惑,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信念不移,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不灭的希望和力量。
红楼梦之林如海的清廉正直
红楼梦之林如海的清廉正直林如海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贾府中的一个管家,以其清廉正直的品性而闻名。
林如海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其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坚定的原则,在小说中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楷模。
林如海虽然只是一个管家,但是他对待贾府事务的态度非常认真。
他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公正无私,从不受利益的干扰。
无论是处理家庭财务、管理府中仆人,还是处理争议和纠纷,林如海都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态度。
他从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始终以公正客观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清廉正直,他得到了贾府中所有人的尊敬和信任。
林如海的为人也深受贾母的赞赏和宠爱。
贾母认为林如海是非常有能力和正直的人,所以常常将一些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处理。
林如海细心周到的工作态度和清正廉洁的品性得到了贾母的高度赞扬,成为了贾府和谐稳定运营的重要保证。
林如海作为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不仅在处理家庭事务中表现出色,而且在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和考验时也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原则。
林如海在工作中从不接受和家庭无关的财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绝不越轨。
他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心中有一杆秤,他用自己坚持的原则来衡量一切,从不为财富和地位所动摇。
林如海的清廉正直对其他人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在贾府中,很多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纷纷向他学习。
林如海的出色表现,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楷模和榜样,大家在面对诱惑时也会想起林如海的清廉,从而摒弃不良的行为。
然而,纵观整个贾府,林如海的清廉正直却是孤立的。
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许多人忽视了清廉正直的重要性,追逐权势和财富,纷纷陷入了道德危机。
林如海虽然在贾府中备受尊重,但却时常面临着来自他人的压力和嘲笑。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继续做一个清廉正直的人。
林如海的形象在《红楼梦》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与品质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的形象提醒着我们要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性,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原则,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
林如海启示
林如海启示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红楼梦》里少有的谦谦君子。
如果说,贾府的贾赦、贾政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那么,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则是集官二代、富二代、创一代于一身的人才。
下面我们从林如海其人及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来看看黛玉的成长环境和家风家教。
林家是姑苏人。
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在人们眼里,几乎是可以和天堂相媲美的。
正所谓地灵人杰,前世为绛珠仙子的林黛玉,正好就是生长在这江南水乡的水灵灵的美人儿。
林家的家境非同一般:祖上袭过列侯,当初本来是只封袭三代的,因为圣上隆恩,于是加恩,到了林如海的父亲又袭了一代,接着到了林如海这一代,就已经不再封袭列侯了。
林家应该也早料到这点了,既然不能袭列候,那家族该怎样继承其荣耀呢?那时候,科举入仕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了。
所以,林如海就从科举出身,而且还考取了探花,走上了为官之路,这就是林如海在继承祖上富贵的前提下,又为自己和家族所谋创出来的未来,所以我才说林如海更是地地道道的“创一代”。
林黛玉的父亲是谁
林黛玉的父亲是谁林如海,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巡盐御史,娶妻贾敏,林黛玉之父。
林名海,表字如海,苏州人氏。
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
考中探花后,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娶妻贾敏〈即贾母之女〉,生有一子,三岁时早夭;育有一女名叫黛玉即林黛玉,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
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
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书中评价正册判词钗黛合一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名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诗词《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贾雨村: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贾母: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
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
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红楼梦》中黛玉之父林如海
几多情爱几多恨——谈林如海和贾府的关系。
一部《红楼梦》,千般思量犹难尽。
关于林如海和贾府千般纠葛就让人难以求解。
焦点有三:一是在第57回,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
”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
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放心罢。
”究竟有多大仇恨让贾母出此恶言?二是在讲究孝道和血缘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林黛玉到了十一二岁才第一次到自己的外婆家,换个说法就是为什么贾敏结婚后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娘家?作为被父母宠爱有加的贾敏难道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想念自己的父母吗?三是从周朝以来就有避讳习俗,到明、清时期越发严格,这正是《红楼梦》所处的时代,为什黛玉么不避外祖父的讳?作为书香门第子弟的林如海难道不知道要避讳的基本常识吗?
从一我们可以看出林如海和贾府是有矛盾的,二和三的解释恐怕也只有矛盾可以支撑了。
那么林如海和贾府的矛盾何来呢?贾敏和自己的家庭之间又为什么有矛盾呢?
这要从林如海和贾家的地位和他和贾敏的爱情说起。
《红楼梦》中对林如海有这样的记述: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
林如海有这样的家族背景,林如海考中探花后,又迁为兰台寺大夫(妙筆),钦点为巡盐御史。
这里我们有必须理清探花官职的具体情况。
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功名名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试,最后是殿试,这些贡生全部再在皇宫经皇帝派大臣考一天,阅卷官将最好的试卷送给皇帝亲定名次,分三甲,中进士。
一甲只三名,称“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这是最大的荣誉。
二甲二三十人,称“赐进士出身”,俗称翰林。
三甲一二百人,称“同进士出身”。
会试殿试后,便由国家(吏部)分配工作。
因此林如海虽系世禄之家而能得中探花,证明他是一个懂得进取而且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
而反观此时的贾家。
贾府从宁、荣二公开始,到宝玉这一辈是第四代,公只比侯高一等。
因此可以说林府不见得比贾府差到哪里。
但古代的世袭制度又分两种:一种是子辈直接承袭父辈的爵位,职位不会有所降低;第二种是规定袭爵的代数,子辈承袭父辈爵位时职位是代代递降的。
第一种世袭制一般是皇亲国戚才能享受的。
从书中来看,贾府的袭爵制是第二种,林家应该也是第二种。
从递减的趋势来看此时的林家是不如贾家。
但是,我们知道此时的林如海是探花,赐的是正三品(?)的大员。
可以说此时的林如海职位并不低,而且“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也证明着他不比贾家此时的四代递减的世袭爵位低。
第七回焦大骂府中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里藏’!”这些畜生不用说都是些不成器的东西,而我们综观红楼一梦,几乎在贾家找不到一个象样的男人,更不要说读书依靠自己的能力求取功名了。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探花的林如海看到贾家
的这些“畜生”们会是什么心理呢?可以肯定的说有鄙视,甚至是厌恶,我们完全可以从《红楼梦》中林黛玉“清高自许、目无下尘”的脾性中有所感受,她也很可能是继承了父亲的某些秉性。
而此时的贾家呢?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由于他们的世袭爵位比林家高一等,钟鸣鼎食之家的先天跋扈和高傲也使得他们可能看不起几代单传而又爵位低下的林如海。
这样二者心理的基本矛盾就出现了,也是基于此,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其他矛盾。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既然两家互相看不起,甚至是鄙视,为什么贾敏还能够和林如海结合呢?
我们还是来看贾敏这个人物。
她是贾母的唯一的女儿,贾母对她疼爱有加。
贾母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的李煦的一个妹妹。
她嫁给了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
曹寅死后,儿子曹颙接着当这个江宁织造,。
可是不几年,曹颙也死了。
康熙就让李煦到曹寅的侄子里面选一个过继给李氏,接着当江宁织造。
李煦就给康熙上了奏折,推荐了曹頫。
曹頫就是《红楼梦》里贾政的原型。
小说里说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可是贾赦跟贾母不住在一起。
这不但是贵族家庭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普通家庭里也是很离谱的。
贾母却跑到荣国府隔壁另外一个黑油大门的院子里和贾政和王夫人一起去住。
这是曹雪芹“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因为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丈夫和亲儿子都死了,过继来一个儿子带着儿媳妇来侍奉她。
而贾赦呢,在生活真实当中是贾政原型的一个亲哥哥,并没有与之一起过继到李氏的门下。
在小说里,为了写作上的方便,曹雪芹就把生活当中贾赦的原型也设计成了贾母的儿子。
以生活原型而言,曹雪芹如果是曹頫的儿子,那么他跟李氏就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只是一个过继来的儿子生下的一个孩子。
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普通人家,都认同一个道理:过继的儿子如果是成年过继过来的,和他过继后的父母关系不融洽的话,这个儿子所生的那个儿子却会被上面的祖父、祖母视为自己的亲孙子,这是在那个时代为了延续一个家族的血脉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认知和伦常定位。
所以书里多次写到,贾母对贾政没有什么感情,但她确实是把宝玉当作心肝宝贝,这是非常合理的。
但现实生活当中的李氏有一个亲女儿,在小说里面化为了贾敏。
相对于其他人,贾敏的地位可是得天独厚,不同一般。
也难怪第三回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以后,贾母那样激动—一把搂进怀里,心肝宝贝哭得天昏地暗。
否则不好理解:贾母眼前的姑娘很多,贾赦就有贾迎春,那不就是贾母的宝贝疙瘩吗?可是小说里面贾母对贾迎春什么态度啊?有一次府里面开宴请客,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们家的姑娘,贾母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出来见,说贾家的姑娘就把探春叫来吧。
邢夫人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贾母对贾迎春的存在视若未见,非常怨愤。
而且大家知道,王熙凤是最会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出场以后怎么说的啊?她就知道贾母心里在想什么,她说,哪里是一个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一个嫡亲的孙女啊!因为她知道,在血缘上,林黛玉是跟贾母最近的一个人。
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性的玲珑剔透的女子,才华横溢通体灵光。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僵化到顶峰的明清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被奉为圭皋的。
林如海为什么能给自己的女儿请专门的老师,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代才女呢?很明显,这是得到了贾敏的支持的。
林如海讨厌不读书的贾家人,而却能够与贾敏结合,同时贾敏又能支持让黛玉读书,而且在那个时代,只能有一种可能,贾敏也是读书的。
在那个被宠爱有加的具有唯一正统血缘关系且被视为掌上明珠的环境里,这是完全可能的。
两个读书人的结合也就不难理解.
甚至可以浪漫地去猜测,林如海到京城赶考的时候就住在贾家,尽管他不喜欢这家人。
也许是因为这样一个机缘,江南的才子和京城的才女一见钟情。
但是,他们的爱情是遭受了极大的反对的,这点可以肯定。
因为他们夫妻很好,所谓患难才能见真情,患难得来的爱情才能更加珍惜。
这是有证据的:林如海有妾,但是“奈他命
中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
可见如海并未因有妾而冷落贾敏。
对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
“爱女如珍”,一对夫妻弄女为乐的画面,想想都觉得温馨。
而且都“欲使她读书”,可见都没有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这一是对很开明的父母。
而且更难得的是夫妻两人意见是如此的一致。
而且贾敏去世以后,如海没有将妾室扶正,也没有另娶,连教导幼女的心思都没有了。
他将黛玉送去外祖母身边后,自己没几年也病逝了。
作者虽然没有明写,但我们可以从只字片语和作者的隐写中,看出他们夫妻感情之深。
在两个互相看不起的背景下,他们两个人能建立如此深厚的夫妻感情,不是经历了磨难和阻挠,怎么能够呢?在磨难和阻挠中他们成功的结合了,这个结合可能是私奔,可能是与贾家撕破脸皮,还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这个不是我能猜想得出的。
总之他们结合了,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贾敏和贾府的裂痕有了,而且很大。
同时更加深了林如海对贾府的恨,当然贾家人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贾母后来也说出了“林家人都死绝了”的无情的话,可见这个时候的恨之深。
恨在何处?在于林拐走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在于本来就有的看不起。
这里包含的是更深层的恨。
林黛玉和贾家玉字辈的人是一辈,同时我们把黛拆分就是代和黑。
代是从贾代善(黛玉的外公)而不避讳,而把“玉”给“黑”掉,更体现了对贾家人的痛恨甚至是诅咒。
毕竟贾代善是贾敏的父亲,所有还有些须余地,而对非正统血缘的玉字辈的人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诚然,玉字辈的人,甚至贾府的所有男人都不是什么东西,被瞧不起和恨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