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

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汪文宣由开始的满怀梦想到最后的悲惨死去,悲剧色彩贯穿了他的短暂一生。对于他的悲剧一般认为是由不同因素孤立造成的,其实这是由很多不和谐的因素综合导致的。时局的特殊性,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生存的艰难;汪文宣的小家庭里,矛盾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触及到汪文宣个人本身,他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又反过来折射出整个时代、人性的不和谐。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内外因素才造成了他的悲剧。

关键词:《寒夜》;汪文宣;社会;家庭;个人;悲剧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ang Wenxuan

Abstract: Wang Wenxuan is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Cold Night ,his life is full of dream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final tragic death, tragedy throughout his short life. Generally, the tragedy i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in isolation.In fact, this is a lot of disharmony factors lead to his tragedy. At that tim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unstable and difficult personal survival of society; For the small family of Wang Wenxuan, Contradictions filled with everyone's life; To his ow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fects, in turn, reflects the whole era and humanity are not harmonious. All these discord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lead to his tragedy.

Key words:Cold Night ;Wang Wenxuan ;Society; Family;Individual ;Tragedy

目录

一、内因 (1)

(一)汪文宣的恋母情结 (1)

(二)汪文宣三种人格的混乱 (2)

(三)汪文宣的性格 (3)

(四)汪文宣的肺病 (3)

二、外因 (4)

(一)社会环境 (4)

(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 (4)

参考文献 (7)

研究综述 (8)

研究资料索引 (14)

《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巴金曾坦言《寒夜》是他最喜欢的几部小说之一,它在凄凉苦闷的气氛中,围绕着“寒夜”这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以细腻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充满着矛盾和纠结的主人公,他一生充满着对国家对事业和对家庭的憧憬,但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妥协直至在炮火声中悲惨地死去。正因为《寒夜》的成就和汪文宣的代表性所以前人从不同方面对造成其悲剧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观点自然有其精湛出彩之处, 但大多数却模糊地将原因归结于其中一点,本文拟就汪文宣含恨离世的原因再作系统全面的探讨,主要从内外因俩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因

(一)汪文宣的恋母情结

巴金笔下的汪文宣是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缩影,恋母情结在他身上有很深的烙印:他对母亲是完全的服从,即使母亲的意愿违背了他的想法甚至拆散了他和树生。在他身上已经磨灭了他作为男人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做事畏首畏尾而且总是试图在母亲的保护下生存,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在他的眼里,伴侣也只是母亲的影子,是母亲角色的延伸,因此他对妻子曾树生的依恋和不舍也只是借着爱的名义来实现其不完整的自我感,而这种自我感最终导致了树生的离开和自己的绝望死去。

汪文宣总是会做各种各样的梦,而正是这样的梦透露了他的恋母情结。在第二章里,梦里他们遇到了敌人猛烈地高空轰炸需要马上转移到防空洞,形势非常危急,妻子哭着求汪文宣跟他们在一起,汪文宣不但没有留下来,反而说“我要找妈去。我们不能丢开她。万一有事情,她一个人怎么办!”1在如此千钧一发的时刻,汪文宣没有先安顿身边的妻儿而是去寻找母亲,如果出现更危险的状况,他很有可能同时失去妻子儿子和母亲,但是他完全没有去想这个后果,而只是凭着自己“一定要找到母亲”的潜意识去行事。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提到“潜意识不但指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还特别指那些具有一定动力性质的观念。”2因此可见潜意识虽然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仍然会起作用,甚至会对人的意识起动力作用,这是人类内在的动力。汪文宣的这种潜意识无形中就暴露了他的生物本能,虽然在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选择。就像在刚才的梦里,他的这种潜意识就升华成为他的原始动力,那就是要和母亲在一起,这成为他能够生活下来的动力与能量,哪怕失去了妻子和孩子。

他好几次都梦到了自己妻子的离开和母亲的死去,“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她丢开1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0页。

他跟着另一个男人走了;母亲也好像死在什么地方了。”3弗洛伊德说“梦通过象征来表现其隐匿的思想。”4这就说明梦是一个人愿望的表征和满足,代表着自己潜意识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就会影响着他以后的行动和选择。在汪文宣的梦境里,妻子跟着一个男人走了,这是主观的,一定程度上汪文宣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但是他没有任何行动,但是母亲在梦里是去世了,而这种人类的生老病死是客观改变不了的,这也就反映了他不能没有母亲,但是却可以失去妻子,妻子的存在也许只是给了他另一个平台去扮演孩子,这是他愿望的反映,也是他恋母情结的体现。

汪文宣的这种恋母情结使他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母亲,父爱的缺失使得他失去了男人应该有的刚毅和果决,也正是他的恋母情结才让他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不归路。

(二)汪文宣三种人格的混乱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个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生存欲望即生本能和人的攻击欲、破坏欲即死本能的总和, 其中人的死本能既可指向外界, 也可指向自身, 超我是将本我中的丑恶转向美善的自我理想; 自我则可以调节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5

汪文宣就是一个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矛盾的结合体。汪文宣本来很有志向,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希望妻子和母亲能和谐相处,希望自己能有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他自我的体现,但是最后没有一个实现,他自己性格懦弱,事业上没有自己预想的成功反而是处处受排挤,妻子和母亲几乎成了死对头,儿子对自己也很冷淡,由于这些不如意,使得他本我中的死本能占据了上风, 并且这种本能直接指向了他的身体和心理。面对家人无休止的争吵,他总是认为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于是就开始自责,直到这种自责开始侵蚀他的身体,最后疾病缠身无力回天。

自责是汪文宣死本能的低级表现, 而最初的生病和最终的死亡则把他的这种本能推向了高峰。汪文宣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时,母亲与妻子为了他的健康而互相容忍着对方,在这个时候他的病情就会减轻很多,甚至开始好转;相反, 当她们又发生争吵时,他的病就会随之加重。他的病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生病可以让家庭关系归于和谐,于是“本我坚持快乐的原则”6促使他认为生病也许是个化解矛盾的办法,“只希望她们从此和好起来,那么我这次吐血也值得。”7这种病态的心理将他的本我扭曲的表现了出来。

3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37页。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李燕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5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23- 28页。

6[美]乔纳森·里尔:《弗洛伊德》,邵晓波译,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页。

因此, 汪文宣对自己的自虐是通过他的死本能表现出来的,由于无意识当中的情结无法排除, 这种自虐只会随着环境的恶化一天天加重。然而, 我们也看到, 他的自我有时又会有生存的欲望,这是他的生本能,从“那个可怕的死字使他的脊梁上起了寒栗,使他浑身发抖”8可以看出。

在妻子最终决定要去兰州的时候,汪文宣的“自我”是希望妻子留下来,因此他在无意翻出妻子机票时,内心极为痛苦;但是,他在和妻子的对话中,却又违心表态支持妻子去兰州,体现出“超我”的一面,因为,去兰州对于妻子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他不想成为妻子的累赘,他希望牺牲自己成全妻子,对于夫妻这个共同体,这是爱的超越,对于个体,则是一种道德超越。但在这种“自我”与“超我”之间,汪文宣陷入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心挣扎,以致耗损了生命。

由此可见,汪文宣的不幸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不能正确的引导他而导致的,他只能在这三者的纠结中绝望死去。

(三)汪文宣的性格

汪文宣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沉默、善良、无助、懦弱、敏感、自卑。《巴金论》中曾说“他的性格异常变态。”9这种变态表现在他软弱胆怯,懦弱无能,没有正常人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他总是活在害怕与反抗的矛盾下:他很爱妻子,总会想要给她带来小浪漫,想和她有一个温暖安心的家,但他又在太过于听从母亲的,不敢有一丝反抗,哪怕母亲要拆散他和树生;他很痛恨单位不和谐的规定和对他们的克扣,但却不敢反抗,甚至单位在把他辞了以后他还很难接受,还是想继续在那儿工作。

汪文宣总说“我什么都忍受!什么人都欺负我。”10他永远只用这句话来压制他心中的抗议,也永远用这句话来应付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最终他也以这样的方式逃脱了这个让他无法再忍受的世界。

(四)汪文宣的肺病

汪文宣患有肺病,在当时的医疗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说肺病加快了他死亡的速度。但是他的肺病不止是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病症。

第一,肺病只是单纯的生理上的病症。汪文宣知道自己吐血后就开始思考死亡和生存。“我死,我一个人死,多寂寞啊”11“他每天下午发着低热,晚上淌着冷汗”12等等的文字,都可以看出肺病给汪文宣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极大的痛苦与折磨,所以

8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69页。

9汪应果:《巴金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 页。

10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64页。

11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67页。

从他生病的过程可以看出肺病是造成他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这只是纯生理上的体现。

第二,肺病是社会意义上的病症。汪文宣的肺病不是一直严重,而是随着时局、工作状态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文本里,肺病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更多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病症,它不止体现了汪文宣的家庭生活,更代表着当时大众的意识形态。如果汪文宣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理上的病人,如果去除肺病的附加意义,可能通过西医或者是中医治疗就不会这么快地离开人世,但是最终结果将不会改变。

二、外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章从表面上看没有太多的笔触来描写当时的社会,只是一直在讲汪文宣如何艰辛工作,如何在妻子和母亲中间斡旋,如何得病最终离开人世,但是这都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讲述的,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环境汪文宣也许不会那么快的在留恋与痛恨中离开他最爱的人。

在抗战时期,重庆人口不仅居高不下,而且是呈增长的趋势,比如当时的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最开始的时候,重庆的人口只有40多万,到了1943年,人口已经将近90万,1944年人口已经突破了100万,抗战结束的时候,人口一直在百万以上。但当时的政府完全是无作为状态,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之中。汪文宣的家庭困境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大门里像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13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汪母还得在昏暗的灯光下给孙子缝补衣裳,从字里行间的描述里你可以看出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这种灾难伴随着战争一直持续着,没有人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会结束。所以汪文宣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造成的,社会的不安定给他的身心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一方面,战争导致了物价飞涨,而工资却是不涨反降,他们的生活很拮据,汪文宣的工资低而他的母亲也只能帮他们洗洗涮涮照顾起居,所以一切只能依靠母亲嘴里的“花瓶”。这也就给汪文宣带来了作为男人的压力,中国自古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家里的开销却几乎都依靠于妻子,这就成了他了难以释怀的心病: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他的工作几乎难以维持,本来工资就很少还经常要给上司送礼,还要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就使得原本困顿的局面更加难过。因此,社会的动荡不安、工作上人际关系的复杂都给汪文宣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了他的悲剧。

(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

弗洛伊德说“在心理生活的最初阶段,自我贯注于本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身满足本能,我们将此称之为自恋。”14可以说自恋是每一个生物都具有的手段,但是过多的自恋就会形成一种病态心理,甚至严重到有严格的人格分裂。这样的人无法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是一味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唯我独尊的网里无法自拔,这种荣誉感使其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因此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称誉,同时还伴随着对别人的嫉妒。这些表现在汪母身上都有很深的烙印。例如觉得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比这个花瓶要好千倍万倍,但是这样不堪的人却要和自己争夺汪文宣的爱,因此她在忌妒和愤怒中总是对他们横加干涉,而这种行为有时候都已经超出了伦理应该有的尺度。

汪母的这种自恋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

第一,汪母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寡妇,是她在艰难的年代里辛苦的拉扯大了汪文宣,而且她是通过明媒正娶来到汪家的,这些在别人眼里正常的事情却一定程度上给了她讽刺树生的资本。“无论如何我总是宣的母亲,我总是你的长辈。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15从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汪母对树生的轻视,这是受当时封建制度的影响,树生不是明媒正娶,而汪母是经过正式的礼仪风俗进入汪家的,这是她优于树生的地方;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了汪母的自恋,只是因为树生不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和汪文宣在一起,就说“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16这样的话不仅是在侮辱树生,更是在刺激着汪文宣敏感的神经,从汪母的颐指气使里可以感受到她发自心底的自恋。

第二,汪母老责备树生是花瓶,不会干家务就知道穿衣打扮和别人厮混,而自己不仅照顾家里还可以在必要时刻挣钱来补贴家用,没有一方面比她这个作为人妻和母亲的人差。“这是我甘心情愿。无论如何,做一个老妈子,总比做一个‘花瓶’好。”17老妈子在当时是很受鄙视的,但是受过教育的汪母却可以接受自己当老妈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汪母不单单是自恋而是变成了自尊,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觉得树生可以做到的她也完全有能力完成,甚至是妻子的这个角色。

第三,当后来面对小宣高额的学费时,一向骄傲的她居然对儿子说“那么你写信去提醒她,说学费还不够,要她早点想办法。”18还有后面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时,她是恐惧的,可是她自己没有任何办法,她们全家只能依靠她眼中的花瓶,但是由于她

14[美]乔纳森·里尔著:《弗洛伊德》,邵晓波译,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页。

15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18页。

16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17页。

17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68页。

的自恋她没有勇气而是借助于孙子和儿子来表达她的意思,这时自恋又变成了自卑。这真正体现了佛洛依德的观点“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爱,便会造成心理或身体的障碍,极大地降低自尊心。”19此时的汪母就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汪母经历了从自恋、自尊到最后的自卑三个阶段,而且这三个阶段总是相互交织着。

同时汪母还有恋子情结,而这种情结里还有着虽隐犹显的性欲色彩。弗洛伊德曾说“一位母亲可以把她曾经被迫,加以压抑的野心,转移至儿子身上,她也可以从他身上期望所有的满足, 而这满足是她在其男性情结中所留下来的。”20

汪母早年守寡,从年轻的时候就缺少正常的爱情和性,于是长期压抑着的对异性的愿望就变相的交织在她对儿子的爱里,而无法接受树生和她分割汪文宣的爱,这种心态使她猜忌、埋怨以致仇恨树生,但是殊不知她的这种以爱的名义的恋子心理也导致了汪文宣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汪文宣是巴金笔下一个鲜活的具有厚实复杂性格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成就了巴金的巅峰,成为了他最喜爱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汪文宣的“尴尬”处境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的心结,在《寒夜》里巴金的叙事策略和故事意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同时它运用梦境和心理描写,对主人公在当时的环境下的心境进行了有力的描摹和刻画,反映出了人在无意识下的心里冲突和纠结。本文就造成他悲剧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内外因的双重分析,来探究以汪文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身处黑暗中而又追求光明最后无能为力甚至不幸早逝的外部原因。同时,汪文宣本身相互冲突的性格及其缺点,在酿成悲剧过程中也应承担相应的具体责任,但基于对汪文宣性格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9[奥地利]弗洛依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文良文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20[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58页。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车文博:《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李燕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5]乔纳森·里尔著:《弗洛伊德》,邵晓波译,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

[6]汪应果:《巴金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7]弗洛依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文良文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1997年版。

[9]东红:《母性过度与父性缺席——<寒夜>中汪文宣人格特质的成因》,《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2期。

寒夜汪文宣研究综1

研究综述 汪文宣是巴金笔下一个很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前人对汪文宣悲剧成因的分析,将其悲剧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另一方面就是从他自身找寻原因,也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和肺病。其中这些研究都是国内的,国外对此研究很少,就不做阐述了。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外显的,它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汪文宣生活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把汪文宣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以下就是前人关于社会环境这个因素做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 东红在《母性过度与父性——<寒夜>中汪文宣人格特质的成因》中认为:黑暗和混乱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汪文宣人生的悲剧。其中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当时的战争背景,战争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物资的紧缺导致了物价的飞涨,而这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顿,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变得激烈,反映在汪文宣的家庭里就是妻子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频繁,单位开始克扣员工工资,这些间接的造成了汪文宣的悲剧,这个连带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文章很好的抓住了社会环境与汪文宣悲剧的关系,当然在该文章里,作者主要研究的是母性过度与父性缺席对汪文宣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一笔带过。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社会是造成汪文宣不幸的首要因素。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社会黑暗的的缩影,这种时代的悲剧使汪文宣成为了牺牲品,而像他这样的牺牲品还有很多很多,一切都归罪与万恶的社会。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寒夜》主人公汪文宣的最终悲剧结局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影响。她借助当时重庆市警察局所发布的户口统计,比如“1937 年,重庆市的人口仅为47 万人,到1943 年,人口已达88 万多人,1944 年人口突破百万,达103 万人。此后重庆市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直至抗战结束。”1这些数据直观地呈现出当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人口数量剧烈增长的现象,也正是这些数据让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口激增与国民政府无作为的矛盾。人们最基本 1许社丽:《<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4期。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老舍作为我国的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论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还是无奈的妓女都在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着小人物的生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老舍笔下小人物的代表。祥子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缩影。本文首先分析祥子人物悲剧的具体表现。其次探求人物悲剧的根源,最后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究,寻求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根源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对祥子的结局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对起初那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祥子的毁灭感到遗憾。当那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开始慢慢的走向毁灭的时候,读者的心情十分沉重。祥子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应该思索这悲剧的根源,思索如何挣脱这命运的束缚。 一、祥子悲剧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造成了祥子的毁灭,当祥子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的时候,我们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同时思索祥子的悲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祥子的悲剧[1]。爱情的悲剧,祥子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正当年的小伙子,他也开始春心萌动,慢慢地他爱上了大院的小福子。但是现实中他却不得不娶了骗婚的虎妞,虎妞和祥子那么不登对,当祥子知道虎妞拿孩子来骗婚的时候祥子的爱情悲剧就幻灭了。后来虎妞因为难产死掉了,祥子又因为同情和心中的爱意,让已经成妓女的小福子等着他,但是文章的结局,祥子也没有娶了小福子,铸就了爱情的悲剧。理想的悲剧,祥子的最大理想就是买车,但是祥子几度买车却最终也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起初祥子为了给自己买车拼命攒钱,虽然历经坎坷,但是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祥子的新车被抢去了,祥子痛苦极了。又开始重新买车,虎妞为祥子买了辆旧车,祥子也算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为难产而去世了,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车。祥子又走上了买车的理想奋斗中去,但是直到文章结尾祥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奋斗和他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祥子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厚。性格的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探春的悲剧命运探究

探春的悲剧命运探究 贾探春,荣国府贾政次女,贾府三小姐又叫“三姑娘”,乃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与迎春一样皆为庶出。与迎春这出名的“木头”最大的差别就是两人的性格,探春有才干、精明、敢作敢当,是红楼梦中与凤姐齐名的女子英雄。正如第五回判词所说:“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女中豪杰却最终在命运面前无力挣扎,远嫁他乡。 命运,在古希腊被反复吟唱的东西,在其面前有多少英雄倒下又有多少女子香消玉殒。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阿契里斯……还有我们的探春。一出生便注定她的命运的悲剧。庶出的身份,身为女子,生于贾府末世,一切注定将会以一场悲剧收场。探春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端的是神采异常。但是她确是在悲伤地离别与对家人依依眷恋中退场。一个弱女子的肩头压上了一副身系国家的重担。 探春的悲剧命运既有身世的无奈当然也有性格的必然。“一入侯门深似海”,在别人眼中,她是三姑娘,是千金大小姐。但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庶出的身份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身份的低微,人微言轻。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是偏房,说的难听就是妾,自己要叫王夫人为母亲而自己的亲生母亲只能叫做姨娘。不是正妻上的,就算你再有才能又怎能挽救你自己。这是一个弱女子能够改变的了的吗?尽管你是女中豪杰,你能够担得起传承了几千年的制度吗?不能,你只能逆来顺受。 另一点便是她生在了一个侯府,一个大厦将倾的末世贾府。那是一个漩涡,无数人在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一不小心便会粉身碎骨。尽管她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知道自己是赵姨娘生的,是个很大的弱势,能看清贾府的整个形势,知道如何抓住机会向上“凫出水面”攀高枝。她看清贾府是以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为中心而贾母和王熙凤又是一系。尽管王夫人表面上对贾母言听计从但是早就开始对贾母的权威开始自己的冲击。可惜的是精明的探春成为了王夫人手中的棋子。而这悲剧便在凤姐病倒探春理家的时候开始了。凤姐节后小产卧病不起,偌大的一个荣国府便没有管家。于是便由贾珠之妻李纨掌家,但是李纨性格软弱,于是探春这个精明能干的女中豪杰便有了自己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机会。当然这也是王夫人推荐。于是便有了李纨、探春和薛宝钗共同理家。如此看来探春便站在了王夫人这个自己的母亲的阵营,当然这也不是突兀而来,在之前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这节里,贾赦要鸳鸯,贾母将一腔怒火撒向王夫人的时候,众人都躲出去了,只有“探春是有心的人”,她向贾母陪笑道:“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她的一句话为王夫人翻了案,申了冤。她也博得了王夫人的欢欣。这也就为后面的王夫人用她理家埋下伏笔。 但是真的是重用探春吗?未必吧。如果是,那他为何又让薛宝钗参与呢?那时,宝钗还不是贾家之人,怎能由一个外人管家呢?此时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很好,贾府下人也都看好他们两个。但是此时薛姨妈正在为金玉良缘造势,就是在这个时刻,王夫人要用薛宝钗管家。这其中的内涵可想而知,尽管贾母喜欢黛玉,但是王夫人早已经把宝钗当做儿媳。聪明伶俐,精明能干的探春尽管用尽自己的才智希望扶大厦于将倾,殊不知自己只是权力中心的人物博弈用的工具。这就是尔虞我诈的侯门,触及权利中心利益的下场便是被放逐,远嫁他乡,再也无法回来。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

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中文系06级4班宋金红0601424 摘要:文章讲述的是漂泊的乡村人到现代都市寻梦的悲惨遭遇。着力塑造了祥子这一悲剧形象,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于个人自身缺陷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两个方面。文章追问的是在传统文化解体,道德颠覆的年代里,真诚、善良之人如何生存下去? 关键词:祥子;悲剧;个人因素;城市文明病 老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非常熟悉底层贫民生活的艰辛和悲剧命运,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部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影响深远。作品塑造了祥子这一典型悲剧形象。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1]刚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祥子,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但是,在他几经城市生活波折之后,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部力作里,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着力挖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车夫们身上所蕴蓄的深刻悲剧性因子。同时,作品的深层意图不只在表现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更在揭示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究其原因根源于个人因素和城市文明病。 一、个人因素 《骆驼祥子》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即竭力把祥子的悲剧写成社会的悲剧,但这毕竟是外部因素,我们知道外部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祥子自身来看他的悲剧。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同样,祥子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祥子的命运。在作品中,老舍独具匠心,精巧构思,先扬后抑地安排了人物性格变化轨迹,通过前后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着重突显了人物自身性格矛盾,让形成这种矛盾的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对立贯穿始终。[2] 祥子是一位破产的农民,早期的农村生活赋予了他憨厚、质朴、善良且富有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四川省泸洲市况场小学杜娟 [提纲]毕业论文 通过对葛薇龙人物的理解,提出对女人心——脆弱,虚荣,也多情,坚强。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以散文的抒情形式道出女人心的范畴。 第二部分进入正文,首先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给葛薇龙下 一个凄婉的定义,给女人心一个初步的背景。接下来从虚荣,嫉妒,脆弱,多情,坚强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葛薇龙这一人物形象映射的女人心。 第三部分结尾,点明女性在时代中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中心思想: 本论文通过从葛薇龙身上抓捕的女人心来揭示女人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女性话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女性的弱势与女性的可贵并存。其目的亦是为自古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中谋取一席之地。同时也展现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透彻剖析。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内容提要】葛薇龙是一个处于没落时代的没落淑女,她的虚荣,她的嫉妒,她的脆弱,她的多情,如此种种无不演绎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这样的她映射了多少时代的女人心。 【关键词】葛薇龙女人心虚荣多情脆弱坚强 女人心,最是难懂,虚荣、脆弱,也多情、坚强。它是璀璨的钻石,坚硬无比,发着冷冷的光。它是飘渺的云,变幻莫测,却又高不可攀。它纯洁刚烈,既能默默相守也会永不回头,既能生死相随也能宁为玉碎!沉浸在爱恋中的女人心,最是柔肠百转,透着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凄婉。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寞的家庭,父母离异,与胡兰成的“荒凉”,造就了“她以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还是《留情》中的敦凤、无论是《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了恒久不变的女人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Thomas hardy’s masterpiece. It is known as the treasure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The novel describes a pure gir l’s tragic fate.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be the inevitable factors and significance of her traged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religion, moral, family, nature and so on. Key Words:tragedy; factor; Tess; Alec; Angel. Thomas Hardy (1840-1928)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at the tim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his whole life he published fourteen accomplished novel, forty-seven short stories, more than nine hundred poems. In his youth, Hardy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me liberal thinkers such as Darwin and John Stuart Mill. In his novels, Hardy incorporated many of these themes in order to portray a real world. Darwin’s challenge led Hardy to lose faith in Christianity, and this lack of faith gave his novels their tragic, bleak element.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in 1891, is a tragic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 Tess Durbeyfield, who is the daughter of a poor villager. She is a pure and loyal young woma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poor family, she has to follow her parents’ advice and visit the so-called distant relative—D’Urbervilles. Later, she is seduced by Alec D’Urbervilles, the son of a rich merchant. From then on her destiny changes greatly. At last, Tess manages to elude Alec and gives birth to her baby, but she loses the baby finally. After the death of her baby, she leaves home and goes to work as a dairymaid at a distant farm, where she meets Clare, a pastor’s son. They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On their wedding night Angel confesses to her the sins of his past, Tess forgives him and tells him her story with Alec, b ut Angel can’t accept the truth, he deserts her and leaves her to Brazil. After Angel’s leaving, Tess lives a very hard life. She meets Alec again and is pursued by him once more. Without hope for Angel’s back, Tess has no choice but go to Alec again. Unfortunately, Angel comes to find Tess and tell her he still loves her. Now, Tess hates Alec deeply. With deep sad she kills Alec and runs away with Angel. They live a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文新学院学生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所属学科: 现 当 代 文 学 所属学年: 2009——2010学年 班 级: 2009 级 3 班 学 号: 090103035 学生姓名: 唐 德 银 指导教师: 罗 勇 论文成绩: 2010年6月18日 宜宾 学院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写作纲要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 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 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 四,没能逃出的家庭伦理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学生:唐德银学号:090103035 班级:09级3班指导老师:罗永摘要:《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被家庭伦理束缚的一家人终究没有能逃出悲剧命运的结局。那么主人公汪文宣又是怎样在那残酷的命运下残喘的呢?他的母亲,他的老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又有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汪文宣那注定的悲剧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特别是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原因。 关键词:汪文宣、悲剧命运、汪母、曾树生、 引言 汪文宣是一个教育系毕业的怀有教育育人伟大理想的热血大学毕业生。但是日本的侵略把他的梦想击碎了,把他的热血冷却了,也把他逼进了痛苦的深渊。三十四岁的汪文宣只能在一个图书印刷厂当校对,面临的是讨厌和刻薄的上司,冷酷无情的同事,微薄的薪水。曾经真心相爱的妻子为了生计和追寻自己的享乐在大川银行作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他给汪文宣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越来越少的爱情和越来越多的为难(婆媳问题越发尖锐,根本不可能和解,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之间,汪文宣的为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汪母对汪文宣一如既往的爱,也让汪文宣变得越来越依赖和软弱。汪母和树生之间的矛盾,让汪文宣变得更加痛苦。在他患了肺病时,他的妻子也终究是丢下他去了兰州,这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了,死神早就在向他招手了。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都在一天天增加,直至他的死亡。更悲哀的是,在抗战胜利时,大家都认为有希望了的时候,母亲也高兴的尖叫着“抗战胜利了!我们不再吃苦了!”而汪文宣却在这一刻冷静的想到:你完了,我也完了。的确,在爆竹声声庆祝胜利的时候,他的生命也结束了。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也就在这样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康德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他认为巨大并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崇高在形式上则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巨大表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自然中只是包含崇高的事物,并不包含着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哪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 崇高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就是强调在某种关系中运动的过程) (1)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丑和荒诞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逐渐成形的;从横向看来,与白色象征圣洁,这种西方的审美习惯被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有些审美形态其实我们还在熟悉、体验的过程中,比如荒诞,我们东方国家对它的接受和理解受西方影响。 (2)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比如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而对蓬勃成长的儿童来讲,也很少有可能体会荒诞。 小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美的生成性 2.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就是了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我们为什么对荒诞的把握不太好到位,因为在“荒诞”背后的是西方现代文化对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反省,就是它是转了一圈重新思索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宰,不要立自己为神。 我们的文化一开始没有把理性征服摆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没有从那个高处掉下来,对“荒诞”的体会可能始终无法真正感同深受。反之,我们的“神游”、“平和”对西方来说同样如此。 3.兼容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为底蕴,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即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共通的,可以理解的,比如荒诞我们可能从总体上现在把握没有西方深,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体认还是能够互相交流。 三、悲剧

朱淑真爱情悲剧心理探微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Ξ朱淑真爱情悲剧心理探微 苏 萍 摘 要 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在诗词中所表露的爱情悲剧心理,是由于她的超越现 实的爱情观和心灵孤傲以及强烈的个性意识而形成的。 关键词 宋代 朱淑真 爱情悲剧 朱淑真和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同为后世所推崇的两位才女,她们的代表作分别为《断肠集》和《漱玉词》,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之双璧。明代以来,二集合刊,深受读者喜爱。可是朱淑真无论在哪方面都比李清照不幸得多。从文学事业上看,李清照以其婉约词派跻身于男性主宰的文学史中,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并驾齐驱,争得自己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蜚声于古今中外,保留下来的《漱玉词》较为完整供后人研究传诵;而朱淑真的手稿被焚,流传下来的《断肠集》是同情她的才华被埋没及身世不幸的后人,从民间口诵朱淑真诗词及散见于其它书籍的书信中整理出来的。又因其诗词“骨韵不高”(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53页),偏于伤感,所以现今流行的文学史很少提及她的名字,这与我国文学史偏重政治内容的儒家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由于历代延误,至今朱淑真的生卒年代、籍贯、家世及她曾为之心碎的婚姻情况等,仍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这是朱淑真的不幸,更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幸。另外,李清照有一个历来为人赞美羡慕的知己之爱情,她与赵明诚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实为罕见;可朱淑真却“下嫁庸吏”(魏仲恭《序》),终生受尽感情的折磨,准确地说,她的《断肠集》就是这种不幸情感的结晶。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真性与品质的莫过于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种种情感体验,而才女的悲剧情感更见其思想。为了让后人更深入地理解朱淑真及其文学价值,我们从才女的特殊悲剧心理,走进她独特的情感世界,领略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超越现实的爱情观所形成的心理悲剧 在众多对朱淑真生卒籍贯考证中,最有权威的是清康熙十年(1671年),王士祯于京师见到的《璇玑图记》,文末署作“绍定三年二月(1230年2月)钱唐幽楼居士朱氏淑贞书”。此后,虽对“图记”是否真为朱淑真所作各有怀疑,但其别号、籍贯、家世等均为较统一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卷199《集部?词典二》著录《断肠词》一卷题“宋朱淑真撰,海宁女子,自称幽楼居士”,两处考证基本相同,虽有籍贯出入,后人多定为海宁人(今安徽休宁县,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并根据“绍定三年”(1230年),及其《元夜》诗中的“帝城”、《元夜遭雨》中的“皇州”和《闲步》诗中的“天街”等推断,朱淑真是南宋人,因为上述地名是南宋都城,较李清照稍晚。 关于朱淑真爱情不幸与《断肠集》创作及整理的最全资料是魏仲恭(宋人?)《朱淑真诗集序》,其载:“比往武林,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意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得,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词多有忆愁怨恨之语……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公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呜呼,冤哉!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聊以慰其芳魂于九泉寂寞之滨,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 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 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 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 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 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 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 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 女学生。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 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 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 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 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 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

多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马斯·哈代苔丝悲剧宿命论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他的名作《德伯家的苔丝》以批判社会和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期英国下层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在小说中,苔丝经常被比喻成“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在当时社会里,她就是“一只不幸的孤鸟”,鸟的意象突显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酿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各种原因。 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富人家攀亲,不幸被亚雷·德伯诱奸而蒙羞回家。 由于不堪忍受乡里邻居的风言风语,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奶牛场打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相遇、相恋,并决定结婚。在新婚之夜,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不幸遭遇,然而克莱尔无法忍受这个现实,抛弃她远走巴西。 为了贫困的家庭,苔丝被迫再次沦为亚雷的情妇。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克莱尔从巴西回来请求苔丝的谅解。在愤怒和绝望中苔丝杀死了亚雷,和克莱尔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在小说的结尾,哈代带着嘲讽的口吻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的悲剧结束了,是什么逼迫她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哈代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忧患和痛苦,“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人类悲剧的原因不是人类本身的行为造成的,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人们在情势以及支配情势的命运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正是这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为小说女主人公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苔丝的悲剧人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无论她如何与命运抗争都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悲惨的结局。 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不公正的法律。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的迅速瓦解,给广大农民阶级带来了空前灾难,苔丝正是这一剧烈冲击下的可怜的牺牲品。在当时社会,只要她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就无法彻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哈代指出:“纯洁的姑娘苔丝悲剧正是古老的威塞克斯广大农民的悲剧,二者都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侵袭,抛弃。” 从女姓主义视角分析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苔丝是“男权社会不平等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命运的牺牲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作为“第一性”,是社会的主体,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视为“第二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被排除在男性视野之外”,夫妻之间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苔丝的悲剧也正因为她是父权制社会的一名女性,而且温柔善良,楚楚可人,这正是资产阶级流氓恶少竭力捕捉的“猎物”。按照传统婚姻制度妻子的贞操就是丈夫的特权,如果女人在婚前失去贞操就是“不纯洁”,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苔丝婚前失身是被迫的,却受到世谷社会百般指责;亚雷·德伯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公子哥,见到漂亮姑娘就要想方设法勾引到手,当时社会却没有谴责他的“不洁”行为;安琪·克莱尔婚前也曾“跟一个成年妇女有过四十八小时的放荡历史”,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不忠”感到内疚,甚至在新婚之夜要求苔丝原谅自己过去的荒唐行为,而且,他刚刚遗弃了新婚妻子,就打算带伊兹·休爱特到巴西去,当时的社会也没有谴责他的这种行为,这就是“男尊女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