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课后题部分答案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 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北京大学_仪器分析第二版_答案共50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北京大学_仪器分析第二版_ 答案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第⼆版课后习题答案仪器分析第⼆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仪器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题答案】3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visp503.1分⼦光谱如何产⽣?与原⼦光谱的主要区别它的产⽣可以看做是分⼦对紫外-可见光光⼦选择性俘获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内电⼦跃迁的结果。
区别:分⼦光谱法是由分⼦中电⼦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原⼦光谱法是由原⼦外层或内层电⼦能级的变化产⽣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3.2说明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产⽣的原因,其电⼦跃迁有那⼏种类型?吸收带有那⼏种类型?跃迁类型与吸收带3.3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因为在实际⽤于测量的是⼀⼩段波长范围的复合光,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不同,就导致了对beer定律的负偏离。
吸光系数变化越⼤,偏离就越明显。
⽽最⼤吸收波长处较平稳,吸光系数变化不⼤,造成的偏离⽐较少,所以⼀般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3.5分光光度法中,引起对lambert-beer定律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偏离lambert-beer law 的因素主要与样品和仪器有关。
样品:(1)浓度 (2)溶剂 (3)光散射的影响;克服:稀释溶液,当c 0.01mol/l时, lambert-beer定律才能成⽴仪器:(1)单⾊光(2)谱带宽度;克服:lambert-beer law只适⽤于单⾊光,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3.9 按照公式a=-lgt计算第5章分⼦发光分析法p1085.3(b)的荧光量⼦率⾼,因为(b)的化合物是刚性平⾯结构,具有强烈的荧光,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的振动,使分⼦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的相互作⽤减少,即减少了碰撞失活的可能性5.4苯胺的荧光在10时更强,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易离⼦化,单苯环离⼦化后⽆荧光;⽽在碱性溶液中以分⼦形式存在,故显荧光。
⼀般ph在7~12发⽣蓝⾊荧光。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doc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了的活度或浓度Z间的关系來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屯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冇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11能导屯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屮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了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了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25°C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L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6?(HA C)=1.00X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 H Ac=1.8X10t设a H+=[H+])解:•产(p 叶申孑(p(+)- (K-0. 0592pHi)E2= (p(+>-</)(-)=(p(+)- (K-0. 0592pH2)/.E2- Ei= E2-0. 814=0. 0592 (pH2- pH】)AE2=0. 814+0. 0592(-lg VKc^4. 00) =0. 806 (V)6.25°C时,用pH二5. 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If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 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 329V;③0. 510V;④0. 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K活度解:(1) A E F O. 064-0. 209=0. 0592 (pH-pH s)VpH s=5. 21・・・pHf2. 76 a H=l. 74X10-3 mol.L-1(2) A E2=0. 329-0. 209=0. 0592 (pH2-pH s)VpH s=5.21(3) A E3=0. 510-0. 209=0. 0592 (pH:厂pH JVpH s=5. 21・・・pll3 二10.29 a H-=5. 10X10-11 mol.L-1(4) A E F O. 677-0. 209=0. 0592 (pH 厂pH JVpH =5. 21・・・pH尸13. 12 a lf=7. 60X10-14 mol .If17.25°C时,电池:“镁离子电极I Mg2+ (a=1.8X10-3mol.L_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1尹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屮的pMg值。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篇一:仪器分析复习】化学分为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其中经典分析方法也成为湿化学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需要使用简单仪器,仪器分析中也包含某些化学分析技术。
2、仪器分析的特点: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检验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可实现试样非破坏性分析及表面、微区、形态等分析;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结构测定;相对误差较高,较不适宜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需要结构较复杂的昂贵仪器设备,分析成本比化学分析高; 3、仪器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分离分析法。
n4、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差dr表示精密度(rsd)dr?nsxn?(x;s?ii?xn)2n?1;?xn?ixin5、灵敏度:是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
6、最低见出现浓度或检测量表示能得到相当于3倍空白信号波动标准差或噪音信号的最低物质浓度或最小物质质量。
二、1、光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2、区别:光谱分析法中能量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光辐射,以及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的某种变化与待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并为波长或波数的函数,如光的吸收及光的发射,这些均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非光谱分析法表现为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散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只是与待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不涉及能级跃迁。
3、电磁波谱的主要参数:波普区波长范围光子能量/ev5~140pm10?32.5?101.2?106~8.3?10~1.2?103~10nm6210~200nm 200~400nm125~6 6~3.1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射频3.1~1.71.7~0.5 0.5~0.02?42?104?104?10?2~4?10~4?10~4?10?4?7?7?104、光谱的形状:线状、带状、连续状5、lambert-beer定律:a?lgi0iii0=t透光度,a与浓度c成正比)四、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刘约权-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 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有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且能导电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 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中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子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 25℃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H+(a=X 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c(HAc)=1.00×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HAc=1.8×10-5,设aH+=[H+])解:∵E1=φ(+)--φ(-)=φ(+)-(K-0.0592pH1)E2=φ(+)--φ(-)=φ(+)-(K-0.0592pH2)∴E2- E1= E2-0.814=0.0592(pH2- pH1)∴E2=0.814+0.0592(-lg√Kc-4.00)=0.806(V)6.25℃时,用pH=5.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H+(a=X 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329V;③0.510V;④0.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H+活度解:(1)ΔE1=0.064-0.209=0.0592(pH1-pHs)∵pHs=5.21∴pH1=2.76 aH+=1.74×10-3 mol?L-1(2)ΔE2=0.329-0.209=0.0592(pH2-pHs)∵pHs=5.21∴pH2=7.24 aH+=5.75×10-8 mol?L-1(3)ΔE3=0.510-0.209=0.0592(pH3-pHs)∵pHs=5.21∴pH3=10.29 aH+=5.10×10-11 mol?L-1(4)ΔE4=0.677-0.209=0.0592(pH4-pHs)∵pHs=5.21∴pH4=13.12 aH+=7.60×10-14 mol?L-17.25℃时,电池:“镁离子电极|Mg2+(a=1.8×10-3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Mg2+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中的pMg值。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 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l
0.430 1.1104 1.0 c
c 3.91105 (mol dm3)
Fe的质量分数 3.91105 0.05 56 100 % 0.02%
0.500
将溶液稀释一倍后:
A 1 A 0.215
2
A lg 1 T
即是 lg 1 0.215 T
T 61.0%
3.19准确称取1.00mmol的指示 剂HIn五份,分别溶解于 1.0mL的不同pH的缓冲溶液 中,用1.0cm吸收池在650nm 波长下测得如右数据:
基值: 烷基取代: 环外双键: 共轭体系延长:
253 nm λmax 4*5 nm
1*5 nm 30 nm
308 nm
(2)
基值: 同环二烯: 烷基取代: 环外双键: 共轭体系延长:
214 nm 0 4*5 nm 2*5 nm
0 244 nm
(3)
O
参看40页表3.7
基值:
同环二烯:
β 取代
烷基取代:
要以In-为主要存在形式, 所
以有:A=εl c 得 0.84=ε×1×10-3×1 ε=840L/mol/cm
由公式:
pka pH
lg
A (L ) A(HL) A
7.00
lg
0.588 0.840 0 0.588
6.63
3.24 计算下列化合物的λmax
CH3
(1)
参看39页表3.5
N 446条 mm-1
2.9 若光栅的宽度是5.00mm,每mm刻有720条刻线,那么该光栅 的第一级光谱的分辨率是多少?对波数为1000cm-1的红外光,光栅 能分辨的最靠近的两条谱线的波长差为多少?
(1)分辨率:
(2)波长差: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7 CH3Cl分子中有几种类型的价电子?在紫外光辐照下可 发生何种类型的电子跃迁?
4.12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1)无;(2)有;(3)无;(4)有; (5)无;(6)无;(7)有;(8)无。
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取决于振动是否发生了偶 极矩的变化,即 0的振动才能引起红外吸收。
4.14试预测红外吸收光谱中引起每一个吸收带的是什么键?
答:(1)-CH3和-CH2-中饱和C-H的伸缩
λmax 最小?
(1)
CH
CH
CH
CH2
参看39页表3.5
214+30+2*5=254nm
CH CH CH CH2
(2)
214+5=219nm
(3)
CH
CH2
(4)
C2H5
253+3*5=268nm
CH
CH2
பைடு நூலகம்
C2H5
253+3*5+30=298nm
第4章 红外光谱与Raman光谱
4.5试述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前者具有哪些优点?
答: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与于单色器的不同, Fourier 变换红外光谱仪没有色散元件。
优点:①扫描速度快,测量时间短,可在1s内获 得红外光谱。②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10-9-10-12g. ③分辨本领高,波数精确可达0.01cm-1④光谱范围 广,可研究整个红外区的光谱。⑤测定精度高,重 复性可达0.1%,而散杂光小于0.01%
计算在650nm波长下In-的摩尔 吸光系数和该指示剂的 pKa
pH 1.00 2.00 7.00 10.00 11.00 A 0.00 0.00 0.588 0.840 0.840
解:由题意知:指示剂存在着如下 平衡:H + + In- ==== HIn
酸性条件下主要以HIn为主要
存在形式,而在碱性条件下主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引论
2.5 一束多色光射入含有1750条·mm-1刻线的光栅,光束相对于光栅法线的 入射角为48.2°。试计算衍射角为20°和-11.2°的光的波长是多少?
解:根据光栅公式:
d (sin sin ) n
1106 (sin 48.2 sin 20) 1
1750
621.4(nm)
振动 约3000~2800cm-1
(2)饱和C -H的对称弯曲振动 约1375cm-1
3.14 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II),称取试样0.500g,经处理后,
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为50.0cm3。用1.0cm吸收池,在510nm波
长下测得吸光度A=0.430。计算试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当溶液稀释1
倍后,其百分透射比是多少?510 1.110 4
解:根据Lambert-Beer定律:
d (sin sin ) n
1106 1750
sin
48.2 sin 11.2
1
315.0(nm)
2.6 用dn/dλ=1.5×10-4 的60°熔融石英棱镜和刻有1200条·mm-1的光栅来色散Li的 460.20nm及460.30nm两条谱线,试计算:(1)分辨率 (2)棱镜和光栅的大小
δ 取代
环外双键:
共轭体系延长:
215 nm 12 nm 18 nm 1*5 nm 30 nm 280 nm
CH3
(4)
H3C C O
O
基值: 烷基取代: 环外双键: 共轭体系延长:
CH3
C9H19
参看39页表3.6中例3.3
253 nm 3*5 nm 1*5 nm 30 nm 303 nm
P52 第25题 有一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C10H14 ,它有4个异构体,其结构 简式如下:测定他们的紫外光谱,试问哪个λmax最大,哪个
答:CH3Cl分子中有n电子和σ价电子。在紫外光辐照下可发 生σ→σ*和n→σ*跃迁。
3.8某酮类化合物,当溶于极性溶剂时(如乙醇), 溶剂对n→ π*及 π→ π* 跃迁各产生什么影响?
答:溶剂的极性产生溶剂效应,在 π→ π* 跃迁中, 激发态极性大于基态,当使用极性大的溶剂时, 由于溶剂与溶质相互作用,激发态π*比基态π的 能量下降更多,因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 减少,导致吸收谱带π→ π* 红移;而在n→ π* 跃 迁中,基态n电子与极性溶剂形成氢键,降低了基 态能量,使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变大,导 致吸收带n→ π*蓝移.
2.8 有一光栅,当入射角是60°时,其衍射角为-40°。为了 得到波长为500nm的第一级光谱,试问光栅的刻线为多少? 解:
根据光栅公式,
d (sin sin ) n
d
n
1 500nm
2.24 103 mm
sin sin sin 60o sin 40o
d 1 2.24 103 m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