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空间演进

合集下载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扬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城市到新城市,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扬州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和活力。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旅游、教育和民生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扬州的变化。

城市规划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

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与老城区的文化底蕴融合,新老交替,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注入了现代城市的活力。

在城市规划上,扬州市呈现出“新城”“古城”“水城”三大特点。

其中,扬州新城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称。

新城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占面积为7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古城区则是指扬州市境内古代城址所在地,包含东关街道、西关街道等地。

这里的老建筑和精美的园林仍然保留着清晰的历史印迹,成为游客来扬州时必去的地方。

水城区是指扬州独特的水上文化景观。

扬州自古以来就有“江南水城”的美誉,其水运交通网络发达、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了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交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市的交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运河客运站、汽车南站、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建成,使扬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此外,扬州市也在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有1号线和2号线通车运营,成为扬州市公共交通主力军。

旅游扬州是一座充满着文化底蕴和美食的城市,近年来,扬州市加大了旅游推广力度,强调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扬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名的个园、瘦西湖,还有汉晋文化遗址、宋代城墙等历史遗迹。

扬州的美食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扬州炒饭、扬州锅盔等传统美食,在全国享有盛誉。

教育扬州市是江苏省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其中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江苏省一所重点支持高校,学校的教研实力一直居于省内高水平水平。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月考检测高一地理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半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下图表示2010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

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

该地半城镇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①生活成本低②基础设施完善③自然资源丰富④收入水平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扬州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市化高速发展:形成产、城融合(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的典型特征。

下图示意扬州市建国后居住空间演化过程。

据此完成2-3小题。

2.扬州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②古运河水运的复兴③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差④市民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扬州市产、城融合有利于()A.缓解城市环境污染B.扩大城市规模C.解决城市用地不足D.降低通勤成本2021年7月17-20日河南省郑州三天降水量达617.1mm,相当于这以往一年的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0.8mm),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超千年一遇,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

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

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摘要:一、引言二、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三、实现目标的挑战与机遇四、扬州发展的战略布局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扬州也在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文将重点探讨2050年扬州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二、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20年,扬州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实现全面小康。

而到2050年,扬州的发展目标则是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GDP总量进入全国前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

4.文化目标: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实现目标的挑战与机遇1.挑战:(1)产业结构调整:面对经济新常态,扬州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跨越。

(2)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扬州需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城市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扬州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2.机遇:(1)国家战略:扬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具有国家战略地位,可享受政策红利。

(2)区位优势:扬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产业布局和发展。

(3)文化底蕴:扬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

四、扬州发展的战略布局1.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扬州市经济空间极化探讨

扬州市经济空间极化探讨

0 引言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 已经愈来愈受到学术界 的关注 ,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其 中, 国外一些学
要 发展 方 向和 邗 江 撤 县 改 区 对 乡镇 发 展 的 影 响进 行 了
探讨 ; 并在研究 尺度、 数据采集单元 及空 间极 化成果 运
用 上均 有 了一 定 的进 展 。
19 9 0年 以 来 东 北 地 区 和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的 空 间 极
化 。
来扬州乡镇行政区划不断变动 , 本研究一律依据 2 0 0 8年 末的行政区划 , 采用数据合并的方法对 变动之前 的乡镇
单元进行数据校正。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 州市统计 扬
年 鉴 (0 3— 09 》 2 0 20 ) 。
由此可见 , 已有 研究 的对象 主要 涉及全 国 、 省为 主 的大尺度 区域 , 对尺度较小的市域层次关 注较少。数据 单元。事实上 , 在快速发展 阶段 , 像扬州 这样 的地级城 市, 其市域 内部的空间极化现象也 同样激烈 。20 02年 以
采集多以省级 、 地级 、 县级单元为主 , 很少 以乡镇为采集 1 2 研 究 方法 . 12 1 空间 自相关分析 。引入 Mo n S 和 G t —Od .. r ’, a es r i
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本研究 以 G P 人均 G P为指标 , D、 D 以扬州市域所有乡镇 ( 街道 ) 为研究单元 , 最终确定的研
究单元共 7 7个 。除甘 泉街 道单独 统计外 , 区其他街 市 道合并为一个研究单元 , 统称为“ 扬州城 区” 。由于近年
了江苏省 区域经济差异 和极化 ; 刘耀彬研究 了中部地 区区域经济的空 问极化 ; 李秀伟 、 刘兆 德分别研 究 了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扬州城市风貌那些值得了解的变迁。

曾经的扬州,是古代文化的繁荣之地。

隋唐时期,扬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那时的扬州城,街巷纵横,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瘦西湖畔,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扬州的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的城市风貌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扬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停滞。

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风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划方面,扬州的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过去杂乱无章的城区得到了重新规划和整合,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划分清晰,既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道路交通的改善是扬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经狭窄的街道被拓宽,坑洼不平的道路被重新铺设。

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让扬州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市内的公共交通也日益完善,公交线路不断增加,地铁规划也在逐步推进。

如今,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城市的活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建筑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过去,扬州的建筑多以传统的中式风格为主,白墙黑瓦,飞檐翘角。

而现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传统建筑相互辉映。

这些高楼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也为商业和办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也越发重视,通过修缮和改造,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

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

扬州一直以其美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如今,城市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公园、绿地随处可见。

瘦西湖、个园等著名园林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修缮,同时还新建了许多城市公园和生态湿地。

这些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亲近自然,享受宁静。

【房地产城市进入】扬州城市进入报告

【房地产城市进入】扬州城市进入报告
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扬州统计局
城市宏观经济/居民收入
扬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呈逐年上涨趋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平稳增长;居民贩 买能力增强,消费潜力较大。
2016年扬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33元,同比增长9.1%,增幅高亍省均0.5个百分点。 收入方面,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59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省均高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
国家収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収展规划》 根据规划,国家把长三为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其中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 镇江、扬州三市。
宁镇扬一体化对亍扬州这个城市来说是大战略、大机遇。
城市収展背景/经济圈地位
宁镇扬一体化的背后是江苏另一个“雄心”——扬子江城市群的廸设。宁镇扬一体化的加速事实上是 江苏匙域収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5号线:蒋王站——竹西公园,联系城北、老城 休闲娱乐中心、汤汪一文峰和汊河等主要节点, 长度约20km。
城市収展背景结论
“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抓“宁镇扬一体化”机遇。 长江不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首批国家历叱
规划 ”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収展“
构建“一带一轴”城镇体系”
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匙面积2310 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9万,其中市辖匙人口 240万人,市辖匙非农业人口170万。
城市収展背景/对外交通栺局
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式。“十三五”时期扬州交通将迈入高速和快速 廸设时代,推迚连淮扬镇高铁及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南部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廸设。
宁镇扬一体化廸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民生廸设、公共服务、活劢联办等 方面已叏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两会上,省长石泰峰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 将宁镇扬一体化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推劢宁镇扬一体化叏 得实质性迚展,促迚沿江城市集群収展、融合収展”。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摘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是应对文化趋同现象的需要。

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扬州市为例,深入分析扬州市的空间特色资源要素,将扬州的城市特色凝练为“古、文、水、绿、秀”等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框架,并对重点空间特色区域提出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关键词]城市特色;空间规划;扬州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becomes a desirable response to practical need nowadays. B ased on Yangzhou city, this study took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then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spatial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Furthermore, Yangzhou’s city features were summarized as five main aspects including ancientry, culture, water, green, and elegance, and 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one axis, and one strip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y. In the end, som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codes were introduced and illustrated for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spatial region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references for future application.Keywords:Characteristic Planning; Urban Space; Yangzhou1引言时下,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趋同的现象,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失,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越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面向城乡互动的扬州市域空间结构重组

面向城乡互动的扬州市域空间结构重组
第2 7卷 第 2期
21 0 0年 6月
苏 州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Ju n lo u h u Unv ri fS in ea d T c n lg ( trlS in e o r a fS z o iest o ce c n e h oo y Nau a ce c ) y
景 , 分 析扬 州 市 域 空 问结 构 现 状 的 基 础上 , 出 了扬 州 市 域 空 间结 构 重 组 的具 体 途 径 和 措 施 : 托 发 展 轴 线 , 化 在 提 依 优
市 域空 间结 构格 局 ; 优化 城 镇 等 级 规 模 结构 ; 立 网络 状 交通 系统 ; 化 布 局 , 建 优 调整 产 业 空 间结 构 。
看, 扬州 明显 高于苏 南大城 市 。扬 州 中心城 市的辐射 作用 比较 薄弱 , 与其 所处 的地位极 不相 称 , 形成 “ 马拉 小
大车 ” 面 。 局 12 中心城 市的拓展 方 向与 区域 经 济的主 要空 间联 系方 向背 道而驰 .
为 了响应 沿江开 发 的发展 战 略 , 施 打造大 扬州 , 实 打造 国际一 流 的历史 文化 名城 的城 市发 展 战 略 , 州 扬 市委、 市政 府对 扬州 主城 区与 江都 、 仪征 一 体化发 展 十分重 视 , 州 市 区的空 间 拓展方 向 主要 向东 、 、 扬 南 西三
通道 优化重 点等。
1 扬 州 市域 空 间结 构现 状 分析
11 中心城市 集聚缓 慢 、 化不足 . 极
扬州作 为一个 地 区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 商贸 中心城 市 , 市 区经济实 力 、 其 工农业 总产值 、 E规模 等诸方 人 l 面, 明显 低于 经 济发达 城 市 的水平 。2 0 0 6年 , 州市 区 G P总 量 远低 于 苏南 发达 城市 , 县域 经 济 比例 来 扬 D 从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李安芹1张贺2黄兴国1(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11400)摘要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

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

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

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

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江苏扬州中图分类号X321;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4-0128-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4.03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Function Evalu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alysis on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in Yangzhou Land SpaceLI Anqin1ZHANG He2HUANG Xingguo1(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225009;2Jiangsu Maoyuan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Corporation,Yangzhou Jiangsu211400) Abstract Yangzhou i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spatial functions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space.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 in Yangzhou City,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data from2007to2019,this paper us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nd u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2007to2019, the total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of Yangzhou land space re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creased rapidly.Production functio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total function,followed by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balanced.The coupling index was close to 1in2019,which was in a high coupling stage.It showed that the total function had strong coupling,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ion.However,w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grew rapidly,the growth of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slow.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index was0.6-0.8,which was in the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developed from basic coordination and mild coordination to high coordination and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淮生态大走廊‘三生融合’空间评价研究”(2022SJYB2176);2023年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扬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YZ2023278)。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扬州城市空间演进ppt课件

扬州城市空间演进ppt课件
新旧两城并连, 成为一体。
清代时期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清代扬州城延续明城格局、范围及规模, 仅于旧城南门( 安江门) 外增筑了一段城墙, 设置了通江门和水门。在通泅门外也筑拦 马墙一段, 曰“ 挡军楼”。
宋代时期——“一城三池”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宋代扬州分为宋三城, 即: 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
北宋时期沿用周小城为扬州府城, 称为宋大城。城 池选取了唐代扬州城比较繁华的东南角地区, 占据 了唐罗城一角可利用的城墙和战壕。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此时期扬州城市形态的 演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 向周围几个方向呈圈层 式扩展,城市扩张的半 径在3km左右。改革开 放以后,城市发展主要 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 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 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 到20世纪80年代末,扬 州建成区面积约为25平 方公里。
南宋时期, 扬州成为与金和蒙元对抗的前线, 军事战 略地位十分突出, 由此在唐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堡 城即宝祐城,主要用于防守来犯之金兵。
之后又在堡城和府城之间, 即唐罗城西北部筑夹城, 以沟通堡城和府城, 构成了三城南北相连的防御性 城市布局。
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 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 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
汉代时期——广陵城
吴王刘濞重筑广陵城,城周长十四里 半。楚、汉广陵城仍旧在邗城旧址 上, 城址仍在蜀冈之上。城有东西二 城门及南北二水关, 城东、西、北三 面环以深濠, 南面以长江边的蜀冈断 崖为界, 面积约3 km²。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03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促进产 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社会发展目标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生态环境目标
以建设美丽扬州为目标,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督规划的实施情况。
资金保障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规划项目的顺 利实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城市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有效监管。
技术保障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鼓励和支持城市规划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用设施规划
总结词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VS
详细描述
公用设施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设完善的商业设施和产业园区,吸 引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 。同时,公用设施的完善将提升城市的吸 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
防灾减灾规划
总结词
降低灾害损失
详细描述
产业园区规划
规划目标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规划措施
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 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具体项目
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 服务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05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
总结词

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

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

An lsso h ai l v lt no _ 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 到 ay i nt e Sp t ou i f Ur aE o
等诸 多方面 ,选取 若干个 既相 互联 系又相 互 独立 的指标 ,通过 定 的计量 方法 ,构建 出
个 反 映综合 区域 城 市化 发展 水 平的 变量 , 考察城市 化水平质 的发展状况, 它能够全 面,
别 处 于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 随 着 “ 江 开 发 ” 战 沿
略 的实 施 , 沿 江 城 市 带 的城 市 化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逐 渐 成 为 江 苏 省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 起 地 带 ” 隆 。
子 分 析
] ] [ 键 词 ]江 苏 省 ;城 市 化 水 平 ;空 间结 构 ; 因 市生 活方式 的过程 , 等等 1。尽 管不同学 科 府部 门的决 策。 复合指标 法就是 从城 市化 的 关
岫 s c Th p t vou in o b i in o 抒a 柚 e s a i e lt f al o uranz o f at
ct s a d c u t s i Ja g u Prv n e i an y ie n o n i n in s o ic sm il i e c a a tr e y t e fl wig h a a e n h r ce i d b h o l n :te g p h s b e z o n ro d i t e lv l fu b I t n b t e l a r we n h e ranz i e we n ct e o a O — is a d c u t s b tr go al f r n e rm an e n o n i u e in f e c e e die is bg; nad ion b c u e o h i e e c n r — i i dt , e a s ft e df r n e i e i g o a on io , e o r e ,lv fe o omi in l c dt ns r s u c s e el c n i o c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研究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研究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也成为了建筑界的研究热点。

扬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卓越,深受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喜爱。

本文将围绕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展开研究。

一、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1. 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常见的是“四合五天井”和“一进三间”这两种布局方式。

四合五天井结构以天井为核心,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

而“一进三间”则是指从一进门开始,分别是正房、厢房和耳房,这种布局方式形成了建筑内部空间的连续性和通透性。

2. 精美的木质结构扬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质结构精美细腻,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工匠的智慧。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更具通透感和温馨感,给人以舒适自然的居住感受。

3. 独特的装饰和雕刻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雕刻充满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砖雕、木雕、石雕等,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内在内涵,也成为了扬州传统文化的代表。

4. 庭院设计典雅精致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庭院设计典雅精致,既有内院,又有外庭,布局得当,灵活多变,使得庭院成为了建筑空间的延伸,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二、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演绎方式1. 运用传统建筑布局方式现代建筑设计师可以在借鉴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运用“四合五天井”和“一进三间”的布局方式,打造出错落有致、连续通透的建筑空间。

采用这种传统布局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建筑内部的空间流畅性,还能够在现代建筑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2. 传统木质结构的现代演绎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精美木质结构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得到演绎和延续。

设计师可以运用现代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结合传统的木质结构,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建筑空间。

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对舒适、环保、节能的需求。

3. 扬州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扬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雕刻元素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设计师可以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扬州市历年区域规划展示
唐朝 此时的扬州分区比较明 显,比较封闭
第一轮法定总体规划 1982--2000年总体规划图 年总体规划图 红色表示公建用地 绿色表示绿化用地 黄色表示工业用地 淡黄色表示居住用地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绿地增多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年 年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图
“东联西优南拓” 东联西优南拓” 一体两翼” “一体两翼” 东西发展合交通规划图
1、铁路:规划建设宁启 、铁路: 铁路 规划远期建设淮扬 铁 路 沿江铁路 2、公路: 二纵三轴” 2、公路:“二纵三轴” 公路主骨架 二纵为京沪高速扬 州段, 州段,润扬大桥北接线 三轴为宁通公路, 三轴为宁通公路, 沿江高等级公路, 沿江高等级公路,宁扬第 二通道 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宁扬快速客运轨道交通 4、航空:江都市境内建 、航空: 设民用机场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
“一核,两轴,三 一核,两轴, 区” 一核:历史古城 一核: 两轴: 两轴:依托文昌路 和古运河 三区: 三区:核心区外形 成的东, 成的东,南,西三 分区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黄色部分为居 住用地 灰色部分为工 业用地 绿色主要是绿 化用地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苏政复〔2023〕22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22号扬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扬府发〔2023〕8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扬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扬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00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63.894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68.31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31倍。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协同打造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构建等级合理、协调有序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以高邮湖为基础,协同构筑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强化长江、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北部里下河、南部沿江、西部丘陵特色农业片区,促进农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唐宋扬州北部驿站、交通及相关问题研究

唐宋扬州北部驿站、交通及相关问题研究

唐宋扬州北部驿站、交通及相关问题研究
魏旭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研究》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唐宋时期,扬州水路交通发达,但陆路交通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

根据相关文献中的驿站、递铺位置,结合考古资料可以复原唐宋时期扬州城北部陆路的交通要道。

较之唐代,宋代交通的起点与中心转移、部分道路废弃或形成,原因在于唐宋扬州城池变迁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宋代扬州城外特别是城东成为中心区域之一。

道路的层叠与长期延续是古代扬州交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显著特征。

此外,城外主要交通道路对扬州人文地理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11页(P62-71)
【作者】魏旭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
【相关文献】
1.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研究——以XX市为例研究
2.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交通7+1论坛"第九次会议纪实
3.扬州写意绣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4.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交通因素相关性研究——以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
5.扬州智慧船闸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
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2002—2020) 》中, 提 出沿江地区应形成以扬州 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 区、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 发展格局。此阶段城市发 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 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 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 区和瓜洲分区。适度发展 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 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具体表现
• 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自发性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自生长
初始据点的区位择优
从自然条件来看, 蜀冈一脉 平坦、宽广又较周围高亢、 干燥, 宜于居住和建城。且 以蜀冈为依托建城, 城池有 高屋建扳之势。南又有长 江天险, 东有小茅山,西有观 音山诸峰作为屏障, 于此建 城最为安全。同时蜀冈周 围河湖密布, 尤其是北边的 雷破, 既可供城市用水,又便 于航运, 邢沟又沟通江淮, 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扬州 城址位于蜀冈之上一千多 年, 充分证明了这一城址的 优越性。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从最初的城邑邗城起, 扬州城市的空间不断变迁, 城址 推移, 城区范围和城池规模也时有伸缩。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明代时期——旧城与新城
明代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 旧城是明攻占扬州后,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在宋大城西南角基础上改筑成的,其东、 西、北三面有城濠相绕, 南以运河为界。 新城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56 年)。 即在宋 大城东南隅筑城与旧城相连, 称为新城。新 城东、南以运河为濠, 北面挖濠与旧城壕及 运河相通,西以小秦淮与旧城为界, 总长8.5 km, 东西长2.2 km,南北宽2 km, 城区面积 约5 km²。 新旧两城并连, 成为一体。
江都市 西城新区
老城区
港口分区
仪征市区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依托主城,结合水系、 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 团块状结构。构建 “一主三副”的城市 空间格局,即以老城 区及周边地区形成城 市中心。西部分区中 心、河东分区中心及 瓜洲分区中心地区分 别形成城市副中心。 呈现“圈层+扇形+跳 跃式”发展,形成多 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 模式。
如今,扬州市进入全面 发展与快速扩张的时期, 中心城市与江都乃至仪 征的整合一体化趋势已 经日趋明显,城市空间 结构演变模式越趋复杂, 呈现“圈层+扇形+跳 跃式”发展。2005年提 出沿江城镇“一体两翼” 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奠 定了扬州多中心组团式 空间结构模式的基础。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老城为中心圈层式发展
从1949 年至1980 年代末, 城市形 态的演变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 几个方向圈层式扩展的特点, 这个 时期城市扩张的半径基本限定在 3km 以内, 城市形态呈现明显的老 城区—工业带—居住带的圈层式特 征。老城区位于城市核心, 数年来 的圈层式扩张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其 政治、文化与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
公元2000 多年前至今, 气候大致经历了春秋至秦汉的温暖期、东汉初期的冷趋势、东汉末期 到北宋相对温暖期以及从10 世纪至今的寒冷期。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气温:从1961-2000年的历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 1961-1970年的气温基本上呈现明显震荡下降的趋势 , 1971-1990年气温基本上是震荡走平的趋势,19912000年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80年代末开始的这种气 温持续偏高,是扬州市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动力机制
•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 空间发展的交通导向 • 产业经济转型的引导 • 地缘关系的诱导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自然地理环境的引导
气候条件的变化
气候变化虽不是区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但却对区域环境的演变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平面升降带来的变化。扬州是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升降 从而导致城市演变的典型。 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 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 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 北风。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2个多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基于自组织演化律的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分析
小组成员 于怡宁 201412242953 谷爱芝 201412242959 潘 茜 201422242972 陈迪凡 201422242975
目录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织演 化律解析
具体表现 动力机制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扬州市概况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 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市、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 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现辖 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江都、 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 ,其中市辖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总 人口约460万。其中市辖区人口约121万。境内有长 江岸线80.5千米。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 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 、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在扬州瓜洲境内 汇入长江。
城市空间发展重心的转移
扇形扩张新城西区副中心
圈层式的扩展方式导致了“作茧自缚” 的结果,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阻力重 重;从中心向外突破、对老城区实施 大规模的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吸 引力,因面临古城保护的压力,城市 开始寻找新的工业扩张空间。
1990 年代初, 扬州提出“保护古城, 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 向南建设经济 开发区, 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 的思路( 简称“西进南下”)打破了扬 州长期以来形成的圈层式空间格局, 转为定向“扇形扩张”的方式。
扬州府治城图
春秋时期至明清时期城市空间演进图
小结
扬州城是一座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古城, 历经数度兴废。
扬州城自春秋时期在蜀岗一带丘陵建 城,经汉代的发展,隋唐的营建,至 唐代达到鼎盛。唐末,藩镇割据,战 火不断,扬州城慢慢衰败。及宋、明 时期又得到一定的修缮和改筑,清朝 延续旧制。清末,扬州经济逐渐衰落, 城址亦呈逐渐缩小之势。
扬州市概况
扬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古代(春秋——明清) 现代(民国——今)
现代部分(民国——今)
扬州城是老城叠新城的典 型代表。建国以来,在明 清古城基础上,城市空间 向外发展,用地规模扩展 迅速,尤其是向南沿江区 域发展很快。
扬州市城市空间自组 织演化律解析具体表现 动来自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
宋代时期——“一城三池”
宋代扬州分为宋三城, 即: 宝祐城、夹城和宋大城。 北宋时期沿用周小城为扬州府城, 称为宋大城。城 池选取了唐代扬州城比较繁华的东南角地区, 占据 了唐罗城一角可利用的城墙和战壕。 南宋时期, 扬州成为与金和蒙元对抗的前线, 军事战 略地位十分突出, 由此在唐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堡 城即宝祐城,主要用于防守来犯之金兵。 之后又在堡城和府城之间, 即唐罗城西北部筑夹城, 以沟通堡城和府城, 构成了三城南北相连的防御性 城市布局。 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 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呈现出 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
此时期扬州城市形态的 演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 向周围几个方向呈圈层 式扩展,城市扩张的半 径在3km左右。改革开 放以后,城市发展主要 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 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 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 到20世纪80年代末,扬 州建成区面积约为25平 方公里。
20世纪90年代
此时期扬州城市发展方向 为“西进南下”,即保护 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 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 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 经济开发区、西部新区的 建设改变了扬州城市自隋 唐以来一直沿蜀冈南下, 依河而兴的形态演变规律。 是扬州城市建设史上重要 的转折点。在10年左右 的时间内,城市用地规模 扩大了1倍有余,建成区 从1980年代末的25平方 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约 55平方公里。
21世纪初
此阶段城市发展方向为 “主导向南、西进东联”。 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完 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 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 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 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 发展。依托主城,结合水 系、绿地形成有机疏散的 团块状结构。构建“一主 三副”的城市空间格局, 即以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形 成城市中心,西部分区中 心、河东分区中心及瓜洲 分区中心三地区分别形成 城市副中心。
清代时期
清代扬州城延续明城格局、范围及规模, 仅于旧城南门( 安江门) 外增筑了一段城墙, 设置了通江门和水门。在通泅门外也筑拦 马墙一段, 曰“ 挡军楼”。 右图为清朝后期同治年间扬州城区地图。 该图中城区和郊区并重、旧城和新城并重、 街巷和建筑并重,详细描绘出一片扬州城 区景致。 至此,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 线,商业区仍然集中在运河附近。
唐代时期——“一城两池”
唐代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部分: 子城座落在蜀冈上,是在汉广陵旧城基础上扩 建,为官衙集中地;子城平面呈不规则形,东 西大街长1860 m、宽11 m, 南北大街长1400 m、宽10 m, 城周长约7 km, 建成区面积约 5 km²。子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内有十字街城 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与街道相连。 罗城位于子城东南蜀冈下的冲积平原,是居住 区和商业、手工业云集区。罗城平面呈纵长方 形。南北长4200 m, 东西宽3100 m, 周长约有 17.5 km 以上, 面积约13 km²。城内大小道路 纵横交叉, 构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 唐代扬州城市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 成为当时仅 次于长安和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