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作者:郎言君时间:2014-01-04 09:45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中国 组织 非营利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摘要:本文简述了中国近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分析它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在呈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就业、收入和活动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它健康发展的对策,现阶段中国非营利组织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巨大作用,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并用事例加以佐证。这对了解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并做出促进其发展的决策很有益处。
目录:
前言----------------------------------------------------------------------1
本论: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成长剪影--------------------------=-------2
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因素--------------3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和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4
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收入与活动领域---------------5
五、造成中国非营利组织现状问题的分析及对策---------------6
六、现阶段中国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7
七、举例:中国源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8
结论-------------------------------------------------------------------9
前言: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论: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成长剪影
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称谓是近年来的舶来品,但中国从事公益的人和组织却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延绵不绝。上世纪初到1949年,中国存在六类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组织、会党及其他秘密结社。
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下面不完全的统计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点:
注册登记状况:社团,民营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合计
1998年 4446 4446
1999年 136764 5901 142665
2004年 153359 135181
892 289432
2005年 171150 147637 975 319762
2006年 191946 161303 1144 354393
2007年 211661 173915 1340 386916
2008年 23万+8.5% 18.2万+4.6% 1597+19.2% 41.4万
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因素
美国学者萨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即国家形成之前人们的自愿集结的传统,二是市场缺陷,三是政府缺陷,即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呢在局限性。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那时民众的生活全由政府大包大揽,政府管理几乎所有的社会事务,没有公民社会,因而也没有作为除政府之外提供公共产品的非政府组织生长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民众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需求难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满足,同时由于政治体制开始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治民主化,社会保障系统正在形成和完善,民众、特别是特殊人群如残疾人老人疾病患者和儿童对关涉到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和产品的需求日渐强烈,作为现代世界产物的基于自治和自主品格的公民社会有了雏形,它的出现证实了社会中开始存在独立于政治的经济领域、独立于官方的民间领域、独立于公共的私人领域,于是作为公民社会自治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壮大。
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生发展的近现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趋于成熟,它们与政府合作完成公共产品的供给,自身的专业能力、筹资能力、服务质量、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都很强大,而中国此时不仅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也学习它们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开放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融入国际社会并试图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引领发展,在这种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自治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的思想、管理、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很容易的被我们理解并运用。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开始显现出来,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这是非营利组织在中国产生发展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和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非营利组织的
基本结构和特征:(1)组织性。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2)独立性(自治性或民间性)。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上,将其称为“民间组织”(台湾)或“非政府组织”是很恰当的。(3)非营利性(不分配利润)。非营利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但它能产生利润,只是不能在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中进行分配。(4)自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自愿为基础,但并非其成员都是志愿人员,而是说参与活动是自愿的。
2、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应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之大运而生,而蓬勃发展,但由于历史及文化传统,也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道德、心理、价值取向,它们中有侵蚀和不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生的因素,更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缺陷和不成熟,使得它在时下的中国有如下的问题:(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遗留,人员编制、资金来源,都由政府统管,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也致使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没有自己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和收入安排权,社团活动效率低下。于是,社团与事业单位形异质同,与真正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形同质异。(2)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没有经过法定程序,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和责任,有的社团企业化,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形成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有的甚至跟黑恶势力相勾结,如果它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将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缺乏科学管理,公信程度偏低。有的社团与事业单位争夺资源和服务领域,低水平重复设置,有的地方社团巧立名目非法变成全国性社团,有的甚至打出“义卖”、“义演”的旗号,大行骗术,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4)非营利组织自身发育不完善,会员较少、自创性收入缺乏,且国家财政补贴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经常面临财务窘境,同时面临财务管理不善的问题,有的非营利组织成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最大化的保护伞。
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收入与活动领域
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当年职工人数分别为419、9万人和456、9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0、55%和0、59%;年收入分别为635、9亿元和134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和0、54%;到2007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有14类:科技与研究、生
态环境、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法律、工商服务、农业及农村发展、职业及从业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其他,近半数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在法律、生态环境和宗教领域活动的少。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其数量、规模、自身质量都远远不及国外。如美国在1998年仅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和慈善团体就有120万个,共有1090万雇员以及580万名志愿者,估计这些非营利组织年收入4436亿美元,占全美总收入的6、1%。这些非营利组织雇用的员工数占全美劳动人口的7、1%,如果将志愿者计入,则占全美劳动人口的10、8%。萨拉蒙基于对22个国家的分析指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里,都存在一个由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庞大的非营利部门,这个部门平均规模大约是:占各国GDP的4、6%,占非农业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在非营利部门中,包括大量志愿者参与,志愿者规模大约占非营利部门总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五、造成中国非营利组织现状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人的素养的提升速度、社会心理及思想观念、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社会转型等诸多机遇让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它打破了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神话,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分析促成非营利组织出现种种问题的社会及人性根源,才有助于问题解决,促进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健康发展。
对现状的分析:(1)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所以,要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名至实归,需要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厘清非营利组织跟政府的关系,让它回归到独立性(自治性或民间性)、非营利性(不分配利润)、自愿性和公益性上来。(2)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表现为公益机构单行法的缺失、现行的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立法的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且都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实体法缺失,立法内容缺失、最明显的表现为财务规范的缺失,这是最要命的。(3)政府和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力。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为非营利组织的官方监督部门,《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基金会还接受
人民银行的监督,庞杂的家督主体多元且职责不分,各主体的监督程序和手段在现有法规中缺乏可操作的界定,双重监督体制的主体要么没精力或不愿意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要么如人民银行和审计部门无暇顾及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稽核,而被称为“社会之癌”的社会腐败对非营利组织的侵蚀,让它违背非营利原则、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道德滑坡使得缺乏公信度的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且道德滑坡波及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和专职人员,使得非营利组织难以实现公共责任;同时,媒体、公众监督与民间评估组织严重缺位。(4)受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及单一的财物价值取向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内部正能量的集聚不够,有的非营利组织的创办人将其视为投机取巧捞取非法利益的保护伞,以慈善和公益的名义做着非法敛财的勾当,即使合法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也稂莠杂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如因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契约失灵而产生非营利组织一样,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同样存在着同样的“失灵”问题,萨拉蒙所说的“志愿失灵”,即是指慈善不足、狭隘、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专业性和业余性的困惑,同时,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着契约失灵,甚至比企业更严重,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基础是信赖,监督困难可能会导致心理契约失灵,而失信则意味着公共责任的缺失。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失灵”、业余性,都会让它丧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动因。
2、对策:找准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根源,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完善的关于非营利组织发展运行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力度、畅通监管渠道,营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让它在人才、资源、信息、自创收入等方面获得健康的课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律管理,引入使命与战略规划的自我评估机制,明确其发展方向,加强对非营利组织项目的绩效评估,加强其自我组织能力的评估和监督。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虽然快速发展,但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及国外。除了制度、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力度方面的因素,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如单一的钱财价值观缺乏公平正义理念,对自己的同胞、对人类缺乏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这使得以公众责任为核心的非营利组织难有广泛的支持,影响其发展。
六、现阶段中国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
作用 。
非营利组织可培育公民的民主价值观,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水平,制约政府权力、克服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建立社会保障的科学模式,在社会服务、沟通、评价、裁断等诸多方面,都有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和公共机构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法律规制和政策,提供规划融资排产监管;事业机构和NPO是生产者,执行排产任务,提供服务;市民和特殊人群是使用者,提出需求,参与决策和监督。非营利组织对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特别的,现阶段中国非营利组织对下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重大而现实的促进作用:
1、非营利组织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与政治结构分化的基础上,中国社会领域也开始了自治化的进程。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来说,中国没有公民社会,但社会领域自治化改写了这一历史,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领域自治化的标志,它作为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非营利组织发展了,中国的公民社会就发展进步了。
2、非营利组织在协助政府解决社会困难人口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不少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时下“用住房养老”的政策即便能实行,偏远的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依旧不能从中获益,而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则可切实解决这个难题;在残疾人、特殊工作人群或疾病患者方面,非营利组织因其源于民间需求生机勃勃,针对有特殊社会需求的困难人口的非营利服务组织雨后春笋般的发生,如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组织,它关注和资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因劳动场所患有肺尘病的农民工兄弟。
七、举例:中国源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
1、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它是在天津鹤童老年公寓的基础上登记注册的老人护理院的专业营运管理机构。从1995年至今,鹤童五年迈出了三大步,分别在制度化建设、专业化管理、集团化运营三个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鹤童拓展社会捐赠,培育以人为本的非营利机构发展机制能够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养老资源,包括无形的志愿者人力资源来抵偿一部分经济成本,能够有效的动员公民参与其中,集公益性、创造性、服务性、灵活性、多样性和竞争性于一身,这大大降低养老问题的社会成本,有政府、企业、个人行为无法替代的优势。
2、广州文昌地区慈善会。它是由街道主要干部发起并领导的、以社区服务为导向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经过一年多的策划,文昌地区慈善会于1996年7月正式成
立,它虽由政府组织、干部倡导并发起,但并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登记为社会独立法人,宗旨是募集资金,组织社区互助,为社区的贫困人口提供需要服务。其角色是社区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成立社区小社团,培育自组织精神。这种社区NPO的创新,不仅有组织创新,也有制度创新。该慈善会的创办人在社区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社会创新阶段,领袖人物起着联接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两方面的中介作用。
3、“中国母亲”胡曼丽收养孤儿办中华绿荫儿童村。收养孤儿的胡曼丽在2001年有“中国母亲”的光辉形象,然而有人说胡并非真爱孩子,而是以孤儿的名义聚敛钱财-----调查由此开始,胡将慈善捐款当做自家的钱,自恃手中有几十名孤儿而罔顾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监督。胡曼丽拉大旗作虎皮,美国妈妈联谊会委托胡购买救灾物质,她从中牟利几十万;她将孩子当成了道具,只在来了人才将孩子抱在怀里,而且在晚上将白天不得不捡回来的她觉得不好孩子扔掉。
结论:中国非营利组织应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运而生而迅速壮大,它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主流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如妇联、残联依然带着浓厚的官方背景,但源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正蓬勃发展。由于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滑坡,也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育的缺陷,它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在提供多种社会亟需的公共产品方面,特别是为特殊需要人口提供服务方面,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政府加强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引导,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民、董西明主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的PPT《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与展望》,200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