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一、研究背景 (3)

二、研究内容 (4)

三、研究思路 (4)

第二章规划理念解读 (4)

一、理念发展 (5)

二、案例借鉴 (6)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9)

1、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凸显 (9)

2、强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合理选择用地空间 (9)

3、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生态安全 (9)

4、保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10)

5、关注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营造 (10)

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立 (10)

第三章云南省城市发展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0)

一、云南省基本的特点 (10)

1、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10)

2、多民族聚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11)

3、山地多、平地少 (11)

二、云南省“以人为本”存在的问题 (11)

1、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2、在城市用地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不足 (12)

4、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利用不集约 (12)

5、公共空间缺乏,影响人与人的交往 (12)

6、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引导 (13)

7、在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3)

第四章云南省“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实施路径 (13)

一、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城乡规划的灵魂 (13)

1、体现要点 (13)

2、实施路径 (14)

二、强化地质灾害的防治,合理选择城市用地 (15)

1、体现要点 (15)

2、实施路径 (15)

三、强化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 (15)

1、体现要点 (15)

2、实施路径 (16)

四、将公共空间作为“以人为本”重要的空间载体 (16)

1、体现要点 (16)

2、实施路径 (16)

五、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在沿边地区实现对外辐射,在内陆地区实现分级配套 (17)

1、体现要点 (17)

2、实施路径 (17)

六、道路交通布局合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18)

1、体现要点: (18)

2、实施路径 (18)

第一章总论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来,“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理念、一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各个领域。然而,由于“以人

为本”可以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很多具体的细节内容上,因此,

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提及面很多,落实点很少的情况,往往是常规的规划方式

与模式,冠以“以人为本”的名号。而云南省本身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

同时也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热点省份,且地区差异较大,并且云南省也在积极

创建宜居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究

竟该在哪些方面予以落实,怎样落实就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通过《云南省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要求在全省层面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评估与修改、监督检查等方面,将“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应用作为规划指导原则、实施准则与检验规划合格的标准之一。

三、研究思路

1、解读规划理念,阐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并借鉴优秀案例总结“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关注点。

2、依托云南省省情及特点,梳理并总结云南省城市发展及规划编制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存在的不足。

3、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和云南省城市发展及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不足,探索“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实施路径。

4、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路径,提炼出“以人为本”理念在规划编制及审查中应注意的要点。

第二章规划理念解读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主体存在、需要满足和发展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

的的思想或观念,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和关键,也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突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协调性,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理念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城市’城市除了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综合体外,更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场所。清新的环境、优美的形象、宜人的空间是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是城市布局、规模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保证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最佳的城市形态与如何发展进行过种种思考与描绘,形成了多种理论与模式。

20世纪初,霍华德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为居民提供宁静健康的环境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创立了田园理论,表达了城市应该是让人感到舒适、生活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理想,显示了对人自身的关系,这一思想观念对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也都为解决城市问题,进一步关心人本身提出了理论思考,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予以实践。之后,一些世界性的会议也对如何规划好城市,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思想。1933年雅典会议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的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并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1977年,在秘鲁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这是继雅典宪章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强调了“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这两个宪章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80年代,发源于美国,体现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更加体

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规划思潮——新城市主义逐步成为规划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并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实现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效果上的优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时代宣告来临。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不断的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人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联合国于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强调城镇在结束贫困、构建包容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呼吁各国积极推进建设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韧性城市的行动。并制定新的历史性蓝图——《新城市议程》。《议程》所归纳的城市与人类居所是:能够实现社会功能的;具有参与性和归属感的;实现性别平等的;能以高效城市经济应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能发挥好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区域功能的;能通过规划和投资增进各类公平的;具备韧性的;引导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的。

因此,针对本次研究,“以人为本”的本质为满足人的需求,应侧重于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愉悦、物质和精神享受相统一的空间环境,更为强调人的文化、人的活动以及人的安全。

二、案例借鉴

(一)新加坡

1、“以人为本”的住房政策

新加坡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从事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城镇,承担公共住房建设,以低租金住房租赁给低收入阶层,以低廉价格把住房出售给中、低收入阶层。在40多年时间里,新加坡政府建造了90多万套组屋,让全国86%的人住进政府组屋,另外14%的高收入阶层拥有私宅。在新加坡,93%国民拥有房屋的产权。如今,新加坡已是全球唯一达到百分之百有房率的国家。新加坡一直推崇要建“让人民负担得起的住房”。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对组屋的定价不以成本为考,每套房子都是亏本卖出去的。“而亏损部分由政府资金填补。”来自建屋局的消息称,在2006年至2007年财政年度,

建屋发展局亏本7.4亿新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而从新加坡政府开始拨款至今,政府补助金已经为组屋项目补贴159亿新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

2、“以人为本”的陆路交通系统

新加坡的交通管理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便利出发,注重细节,出台相关政策法規,采取管理措施,使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优选。同时,把政府的目标与市民的实际要求统筹协调考虑,把交通需求与市政建设、土地规划等协调发展。制定长远规划,随着社会发展只做适当改动,而不改变总体规划,充分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还坚持全民参与,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取得共识,并通过公共交通理事会使精英成为监督、决策的主体,增强政策的执行基础和执行效力。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互动联动,让市民充分参与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利用高科技,加强控制、调节和监督、管理;采取高成本,控制私家车发展。

3、“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

新加坡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新加坡绿化目标非常明确,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二)香港

1、“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

香港在最有必要的地段建成了8条行车隧道、近900条行车天桥和桥梁,以

及300多座行人隧道和500座行人天桥,建成了以地铁和巴士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日承载量高达1000万人次,并以科学合理为宗旨,完善了交通灯系统。香港无论大街小巷,只要有机动车通过的路口,都设有机动车管理的设施。每当让行人通过时,就会响起一阵铃声,铃声由缓而急,提醒路人时间快到了,就是盲人也能顺利安全地通过路口。在香港市区,街道上飞驰的机动车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行其道,各守规矩,也互相谅解,很少看到机动车与行人抢道。在一些人流较为集中的路口,路面上常有白色大字“向左看”、“向右看”,提醒过路的人注意来车方向,以防贸然过路发生意外事故。在涉及街道、楼房设施的建设时,都设有安全网、隔离带等防护措施,以使行人安全通过这一地带。

2、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香港的城市公共设施很完善、处处为市民提供方便。香港这些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和方便的设施,来自于政府为市民服务的理念在公园、广场都设有方便市民的休闲桌椅、垃圾筒、饮水处和公共洗手间。香港对环境卫生管理投资较大、机构健全、人员和政府资金投入非常充足。香港大街小巷十分干净,对小贩管理井井有条。香港对公厕管理也很好,干净舒适,公侧都备有洁白的卫生纸、洗手液和烘干器,24小时开放。如果行人在街上突然想去洗手间,所有的酒店、宾馆、商店、餐厅的洗手间都可以无偿让市民使用。许多商业、餐馆服务业的门市房都设有竖着的防雨、遮阴的蓬,为雨中及烈日下的行人遮阳挡雨,让行人方便行走。走到街上,无论是主要街道、公园,还是居民楼群小巷,都铺设盲人通行的道板,每到路口都有提醒盲人的丁字形道板,以保障盲人顺利通过。

3、土地的集约与生态环境的打造

香港这个拥有680万人口,“寸金尺土”的弹丸之地(约每平方公里6700人),仍被视作亚洲最绿色的城市之一,城市绿化率高达40%。走在香港街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大厦,就是无处不在的城市绿化。从2001年以来,为创建亚洲绿化模范城市,香港大力推动了城市绿化计划。由于没有大片土地可供挥霍,香港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垂直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高层之间的空间,“见缝插绿”。他们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种类为主,进行乔、灌、草、藤适当的空间搭配,以吸引能适应城市环境的动物栖息其中。大部分香港居民居住在高

层楼宇中,建筑一般为10-20层,高至达到70层,而城市其余空间则全部为公园及树木所覆盖。目前,香港有23个郊野公园和多个城市绿化广场。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根据本次研究重点及相关案例启示,“以人文本”理念在云南城市规划中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凸显

云南省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特色极度突出。同时,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沿边、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凸显就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合理选择用地空间

云南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境内分布多条地震带,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平坝与山原转换部位密集的特点1,加之气候因素影响,降雨强度大、雨量多,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因此,在云南的城市规划的编制中,应以保障人的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突出强化对用地空间的选择。

3、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生态安全

云南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大面积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缓和的高原面。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

水系交织、湖泊棋布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特征。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得以舒适生活的基础,因此,将生态安全作为城市发展的前置条件,是保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4、保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并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必然要求城市土地的最合理使用。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的集中开发和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保留外围生态环境,也提高城市利用效率。

5、关注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营造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更是承载社会生活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那么“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最终就体现在“人性化的空间”。创造适合人使用的高效的公共空间,是未来“以人为本”的重要方向。

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立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的符合省情的、完整的、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最主要体现。

第三章云南省城市发展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基本的特点

1、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全省城镇处于6至9度抗震设防区域,同时,从全省16个州市的127个县(市、区)来看,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县市有70个,中易发区县市25个,低易发区县市32个。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2、多民族聚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云南省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特色极度突出。同时,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沿边、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3、山地多、平地少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递降,地形高低起伏,海拔高差较大,山地占国土面积93%以上,山地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剩余7%的用地中有1%的水域和6%的坝区,6%的高原坝区既是云南省城市分布的重点区域,也是优质耕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二、云南省“以人为本”存在的问题

1、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特色极为突出。但区域级中心城市由于人口的过度聚集,导致了多民族的汇聚,从而无法强化民族特征。因此,民族文化缺失主要在部分州(市)域中心城市及部分县域中心城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市整体形象缺乏民族特色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追求打造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追求更高的建筑高度、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形式,而摒弃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尺度与空间特征,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丧失了民族特色。

而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主要问题集中于城市的扩张所带来的土地的规模化征收与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造成的对历史遗产,主要是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遗存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快速化扩张所带来的现代化的城市

面貌与城市历史风貌之间的不协调,从而使城市丢失了历史文化底蕴。这个问题在各类城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2、在城市用地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内容,部分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村庄建设用地的选择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大多自发聚集产生,因而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验,造成人生安全的极大隐患。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不足

云南山地城市空间持续粗放式扩张,造成区域范围内总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体自然植被退化,林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受威胁。部分城市受地形、气候、空间等因素影响,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快速扩张,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突破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加剧、大气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缺乏。

4、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利用不集约

云南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城市地区。在土地财政主导下,城市空间总量保持高速扩张趋势,“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造成建成区面积持续蔓延,城市空间采取外延式扩张,耕地减少,用地粗放式布局,建设用地量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人口增长幅度。此外,部分山地城市由于受地形限制,采取大范围人工改造方式,大肆开挖建设,弱化城市天然生态隔离带对城市组团的分隔作用,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的控制手段失效。土地利用不集约,造成大规模土地闲置,同时造成了对生态空间的侵占。

5、公共空间缺乏,影响人与人的交往

城市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个体利益,而忽略了服务于全体民众的公共空间的建设,包括绿地空间、广场空间在减少,城市建设中仅有的公共空间也越来越

让人感到是为了供他人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使用,大规模的景观广场和世纪大道却比比皆是,大型绿地蔓延成风,很少考虑从人性的尺度、人性的功能出发,离大众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正在使城市空间环境走向人性化的反面。

6、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引导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受地形限制,云南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在具体的城市当中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当中,服务水平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周边,城市周边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且沿边城镇未能体现外向型公共服务,内陆城镇未能体现分级分层结构,造成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不足,服务受限。同时,由于云南省地形地貌的差异性,造成不同的城市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而绝大部分规划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缺乏合理的引导,导致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在总量上有所不足。

7、在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由于地形条件受限,部分城市,尤其是小城市道路建设条件不理想,造成交通通达性不足,区域连接受限。部分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上仍然以满足机动车的快速通行为主,造成道路宽度及道路断面的不合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同时,在街道设施的设置上,缺乏细致的考虑,导致使用不便。

第四章云南省“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实施路径

一、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城乡规划的灵魂

1、体现要点

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线的划定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线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方式,可以避免城市的扩张所造成的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设的破坏。

2、历史文化保护措施的制定

制定历史文化保护措施,可以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管理。

3、民族形象的打造

充分挖掘地方民族特色,在各层面集中体现民族要素

4、寻找文化传承设施和空间载体

传承设施和空间的明确

2、实施路径

在区域规划层面: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历史线路提出保护要求。

在总体规划层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评价和统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应在城市性质中予以明确;对城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等应划定各级保护界线,并划定紫线进行保护,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提出保护要求;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与传承要求;对历史街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周边应划定风貌协调区,并对区域内开发建设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对各级历史文化遗存提出保护性开发引导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总体规划,应当按要求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项。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对处于历史文化风貌协调区以内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区内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系统地价值、景观、视线等分析和评价;应当对区内历史街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划定各级保护线和紫线,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区内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用地功能、开发利用方式应当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统一。

在城市设计层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协调区内区域的城市设计,应当注重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注重历史文化元素的运用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彰显;城市色彩、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空间机理等方面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强化地质灾害的防治,合理选择城市用地

1、体现要点

规划编制中应从规避与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要求出发,从建设用地选址、空间组织、功能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统筹安排,妥善处理。

2、实施路径

在区域规划层面:对区域对主要的地质断裂带、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明确和评价,划定地质灾害影响区划,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对区域建设条件进行评价,合理划定城乡建设空间界线。

在总体规划层面:对城市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划定地质灾害影响区划,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城镇建设空间选择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地形、坡度条件;对重要的断裂带影响区、地下富水区块进行合理避让并提出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重大基础设施选址应当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将地质灾害影响纳入选址主要影响因素。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落实上位规划中确定的空间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坡度高程、自然资源情况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科学选择建设用地空间。

在城市设计层面:应因地制宜地将不适宜建设的地质灾害影响区、生态保护区域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和生态、绿地特色空间。

三、强化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

1、体现要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保护

2、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生态空间划定和空间管制)

3、环境容量预测与城市规模控制

2、实施路径

在区域规划层面:划定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界线;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制定生态空间保护措施。

在总体规划层面: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定空间管制区划,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大格局;科学测算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集约利用土地;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环境保护分区,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空间管制要求;科学测算各类用地规模;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科学选择用地空间,合理集约布局各类用地;保护规划区外围生态空间,合理建立规划区内外生态联系,保护规划规划区范围山水格局和自然要素,构建规划区范围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制定片区开发强度指标。:在城市设计层面:建立城市内部与城市外围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范围山水格局和自然要素作为片区特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构建规划范围内部与外部重要自然要素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视线通廊;构建与外部生态空间相和谐的天际轮廓线;引导城市色彩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

四、将公共空间作为“以人为本”重要的空间载体

1、体现要点

1、绿地系统

2、人流聚集区

2、实施路径

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出绿化建设目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线,提出绿线控制要求;提出旧城、旧村、旧厂改造要求和措施;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确定城市特色形象定位,构建城市特色空间体系;编制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健全城市环卫设施体系。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按照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对区内绿地进行落实和细化,划定绿线并提出绿线控制具体要求;提出区内旧城、旧村、旧厂改造的改造要求和改造计划;编制区内控规深度城市设计,明确城市设计管控要求;按照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编制区内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落实环境设施内容和规模。

在城市设计层面: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城市中心区、景观核心区等城市重点地区,应由政府主导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落实。

五、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在沿边地区实现对外辐射,在内陆地区实现分级配套

1、体现要点

1、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五级配套

2、基础设施内容和建设方式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点

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明确

2、实施路径

在区域规划层面: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明确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在总体规划层面:要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要以当地居民特征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为线索,确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内容;要以人口分布和需求分布为线索,科学确定设施层级体系,明确设施布点;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安全的重大设施,要在总体规划层面划定设施用地。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全面落实上位规划、专项规划中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基础上,要根据片区人口分布和实际需求深化、细化设施分级和设施规模;要以片区人口分布、使用者便捷、以及片区实际建设需要为依据,选择各类、各级设施用地;设施的用地布局要充分考虑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出行的影响。

六、道路交通布局合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1、体现要点:

1、道路交通的布局集中考虑区域交通的强化

2、城市内部道路红线宽度合理、断面合理

3、公共交通体系完善,根据城市规模特点合理确定

4、交通设施体现人性化

2、实施路径

在区域规划层面:确定区域交通结构;明确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等级、位置。

在总体规划层面:明确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内容、等级、位置;确定过境道路出入口位置;合理组织城市内部交通,确定路网等级结构,注重内外交通的衔接;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和货运交通,减小内外交通、客货运交通相互干扰;保证城市合理的路网密度;结合道路功能,提出道路断面分配引导原则;合理布局客货运站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提出公交建设要求。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对对外交通设施建设空间进行控制;深化、细化区内内部道路体系;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和断面形式;深化、细化片区内外交通、客货运交通组织;合理布局区内交通设施用地;综合考虑出行需求和服务半径等因素的提出区内静态交通布局和配建要求;确定区内公共交通布局,提出公交建设具体措施和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区内慢行系统,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在城市设计层面:结合城市特色空间体系建设的需要,对重要景观性道路进行明确,提出道路特色空间形象控制引导要求;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街巷空间、特色慢行系统。

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精)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一———————一—————一——————~一一 第4期 马青等: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 243 生活性街道是要解决城市各功能分区内部的 图1 上海豫园商业街八口采用传统建筑风格 (4)功能技术合理原则 城市街道设施的布置是保证街道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凼素.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来满足其各种功能的要求.如合理地选择交通服务性设施保障城市干道上车流的通畅和行人的安全;合理地布置电话亭和公共厕所等生活服务性街遭设施以创造舒适怡人的街道空间. 同时要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城市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中心区的土地更可谓是寸土寸金,街道占用的土地多了.相应的街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就少了,幽此合理布置街道设施,充分利用空间是节约土地的重要措施还要利用现有的市政工程管线、地表植被、体现城市特征的景观等资源,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街道设施规划设计中加以充分利用,使街道功能和景观更加完善美观3.2城市街道的分类 随着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兴旺发展,城市各种交通迅速增长,形成交通拥挤、阻塞、易引起交通事故.我国公安部门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提出各种车、人“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原则,按照城市街道的功能对其进行分类.考虑到不同性

质的城市街道设施要求不同.将城市街道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三大类. 交通性街道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其特点是行车速度快、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符合高速行驶的菩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万 方数据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其特点是行车速度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略窄一些,两侧可布段为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 步行商业街是近30年来在各国逐步兴起的一种振兴城市旧中心区的手段之一一般在传统商业街道上将车辆封闭在外,为步行者创造一个安全的购物环境.其交通特点是基本以人行为主,没有车辆行驶其中,功能多样化,安全、舒适,利于人流活动. 3.3街道设施的设计要求 不同性质的街道,功能有所不同,街道设施的主要作用是满足街道功能的要求,所以探讨城市 街道设施规划设计要点时,应对不同性质的街道分别加以研究 (1)交能性街道 交通性街道的主要特征是以车行交通为主,通行功能强.道路较宽,行人数量少对交通设施的设置有其特定的要求 ①交通功能性设施.交通功能性设施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炉栏、候车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在造型上不宜过分修饰,避免对汽车驾驶员的注意力产生干扰;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最,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应增强引导性标志,比如在“禁止停车”牌旁设立附近停车位的引导牌等.标志、标线应使用简单易懂的图形语言 ②生活服务性设施.交通性街道仍然是城市街道,除了机动车外的其他活动仍很丰富,生活服务性设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且有其特点例如垃圾筒之类的设施间距要适当加大;在造型上应强调简洁.突出体块关系和轮廓线但应考虑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以突出其可识别性. ③文化艺术性设施.雕塑、小品等的设置同生活服务性设施相同,重点应考虑设在较开阔的用地或交叉口附近,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内容与形式上要考虑历史文脉的延续. 沈阳市的青年大街就属于城市交通性街道,在改造中注重交通的合理渠化,科学的地面标线使街道的通行能力大大加强.由于合理的辅助设施的设置,护栏高度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规划设计理念

1 规划设计理念 1.道路系统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2.流线 2.1按行车流线分 2.1.1人车混流:总体布局上用一条大弧线将几个 地块连接起来,使整个小区由原来的被分割成几个的部 分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住宅一组团为基本单元, 加强环境设计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主、一组团绿地为辅, 二者结合的综合绿化系统。 道路系统设计处于自然、融于自然,形成住区建筑物的灵魂线,完善各组团空间的限定。同时结合形态丰富、趣味盎然的绿化景观,墙整个地块的不同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2人车部分混流 2.1.3人车分流 a. 立体分流形式:通过在立体空间上建立多层次网络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一般适用于人车冲突较大的区域以及地势存在高差的区域,如商业中心区的立体连廊、地下通道、地下车库联通,以及城市屋顶街道、步行平台等。 b. 平面分流形式:通过对道路网络的专门化设计,以及交通管理手段的辅助,引导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从而形成相对完整、安全、舒适的慢行区域,居民在内部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这种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 2.2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规划组织原则: 2.2.1进入小区后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 立体分流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2.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小区外围的布置方式并以支状近端路 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背面入口。 2.2. 3在车行路附近或近端处应设置适当数量的机动车停车位,在尽端型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2 2.2. 4步行路应贯穿于小区内部各主要功能区,将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正面入口,起到连接各住宅院落的作用。 2.3流线规划分析 2.3.1提炼简洁、高效的交通流线 本规划方案由6m 宽的小区级道路将各个小区入口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形成的曲线形主干道路基本上使各个住户有机的联系起来,这种道路骨架高效得解决了居住区内交通的人、车分流,也满足了住户对区内道路交通快速达到的要求。 3.按规划布置形式 3.1片状式布置 将用地成片成块的布置,形成片块式布置形式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浅论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策略

浅论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策略 发表时间:2019-08-30T09:17:05.3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杜彩娥 [导读] 城市规划是人们把自然环境改造为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城市环境的一种手段。 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城市规划是人们把自然环境改造为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城市环境的一种手段。并且城市规划是政府实现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规划编制和投资项目的审批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及各投资者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利益关系。此外,规划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还体现在有效控制投资开发的速度和规模上。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以及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必要性,对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以人为本;必要性;策略 城市规划本质就是对各种矛盾的协调,以维护全局的利益。因此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以下就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规范作用。城市规划通过编制管理和审批管理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行为会因为投资者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发生混乱乃至失败。因此一个规范的市场行为准则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其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秩序,给予投资者安全感,是持续投资的基础。(2)计划作用。城市规划方案是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连,同时于城市规划部分的项目监管环节里指明的城市建设的实际计划及分阶段进行计划,妥善有序地组织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活动,确保其根据计划落实。(3)引导作用。城市规划是经由招商政策、规划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对投资的种类、规模和布局予以规范引导。政府出台并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之作为对城市自然资源实行优惠配置的总纲。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安排等。 二、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必要性分析 城市规划发展要持续不断地为居民提供最大限度优化的物质、精神和环境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同时,城市是宜居的,其发展是基于促进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共荣。如今,各国都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积极发展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已从唯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即财富、健康和文明。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应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动力、推进动力及和谐动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愉悦、物质和精神享受相统一的空间环境,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从以物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1、树立人本价值的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价值诉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人本价值理念的实践,最为典型的当属“宜居”和“乐居”理念。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引发了城市生态危机、交通堵塞以及人居状况恶化等诸多现代城市病,城市发展日益暴露了其非人性的黑暗面,而这也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如此的时代语境下,许多城市明确提出城市规划战略和发展目标,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价值转向,就是说,城市建设从以往单一追求速度、GDP等物化指标转向城市居民民生指数和幸福指数的追求。主要包括“宜居城市”等体现人本价值的城市发展理念。本质上来讲,宜居城市就是能全面满足人性需求的城市,不仅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而且能够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公平、温馨、舒适和愉悦。宜居城市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功能性宜居,一个是社会伦理性宜居。前者主要是满足市民基本物质需求,包括安全性、便捷性以及健康性等,确保良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是其追求的侧重点。后者主要是指公平的城市和具有很强包容性的城市,它要让全体城市居民感到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发展,能够挖掘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由于平等的缺失属于持续性社会负面力量,它能够抵消所有为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以及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所付出的努力。但是,从理想居住环境角度来讲,仅停留在功能性或伦理性层面的宜居还是远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民精神层面愉悦,达到一种自由与和谐的居住境界,这是对人性最高的认可和肯定。 2、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分析。科学规划城市的总体布局是城市高效、健康、合理运作的基础。城市总体布局受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现状和各项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和生活无一不牵涉城市的总体规划总体布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延续到今天,人们在经历了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与现代文明的同时,饱尝其生存条件恶化之苦。因而更多人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关注环境的保护。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条件,因而我们天生就有不同的地区与种族区别、不同的生活环境,然而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人人都享有享受阳光、空气、水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权利,城市的生存条件还应是安全、舒适的。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规划城市总体布局时,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均等。在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中,要从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出发,创造一个绿地、光照、噪声等生存条件相对均等的环境。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设施等方面体现现代文明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是城市对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时关注弱势群体,也是城市建设者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 3、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要尊重和调动市民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还要充分尊重城市居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多倾听市民的意见,调动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仅特别强调必须将人民群众利益视为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还突出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性,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城市的积极性,不能将他们视为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在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就是许多地方政府在主观上确实想为群众做点实事,并且也做了很多工作,下了大量功夫,但却没有得到认可和好评。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未能充分倾听市民的呼声和意见,未能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公众参与性不高,没有让广大市民普遍参与到关系自身利益的城市规划决策的具体制定中。此外,在城市规划工作者也存在着同样问题。部分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未能做到实事求是,未能充分考虑民意,没有认真倾听城市居民的呼声,只是一种主观意识上的臆想,或是单纯为了迎合业主需求,而将相关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置之度外。如此一来便不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成为对城市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 Abstract 】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w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from scratch to existing and then to a guiding role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the city planning concept also became mature and perfect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urban planning reform is a difficult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his own viewa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 Key words 】 urban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 1.城市规划新理念分析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如今,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period,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y re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is encount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 to build the new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understand the c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changing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城市规划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城市规划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城市规划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摘要:任何一个城市不是一直就存在的,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好,但是城市建设究竟以什么作为根本,是近年来探索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创造了很多奇迹,许多城市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殊荣。不过,在以人为本的大视野下,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硬伤,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陷入了巨大的误区。本文就城市规划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以人为本;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最为明显的现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我国放慢经济发展脚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城市的规划也从当初的只追求规模向既要规模又要质量的方向前进。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不仅只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把自然生态因素和人文因素考虑在内。以人为本与以经济为本这种思想相反,是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内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自古就。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后的名著中多有提到以人为本,虽然是在封建社会,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以人为本包括哪些重要因素?以人为本最为重要的是“人”和“本”字。人是与神和物相对的,以人为本就放弃了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比物贵,神性退居次位。“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本”如何理解呢?哲学上对“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世界的本原,另一种意思是事物的根本。在以人为本中,本是“根本”的本。他定义了我们世界上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根本的,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与神和物相比,人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现今,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

规划设计理念

传承田园城镇的规划理念、实践有机疏散、产城融合、复合功能、都市村落等核心概念,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田园城镇形态。 可持续发展的小镇生命体:强调紧凑布局、适当密度、混合用地、多元居住、街道设计、开发空间为特征的都市村落,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长的综合城镇有机体。 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修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重建地区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社区景观设计结合,提供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机生长。 ?以分级化、开放化、景观化为原则构建整体的道路系统,重视社区内部通行道路的街景设计。 ?提倡低碳出行,在交通体系的设计中,引导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步行、使用公交系统和自行车; 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设计具有宜人的步行和车行系统,各种交通系统便捷有效地衔接,共同构成有机、便捷的交通网络。?开放空间与公共设施充分结合,打造积极的、非独享的开放空间体系,以多点式、多样式、多主题的活动场地与社区景观系统相融合。以社区主干道及生态廊道形成对开放空间和邻里中心的珍珠项链式的串联。 ?保持尺度适宜且配套完善的城镇尺度。以5分钟步行尺度为原则配置基本生活配套的邻里中心。大型城镇级配套设施分主题分散布置,并与邻里中心的位置相结合以提升基本生活配套的可运营性。外向型休闲商业配套设施与居住适当区隔但保证其可达性。

?提供适中的开发强度,保证环境品质的同时提升社区活力。在容积率使用的过程中强调非独享开放空间的优先性。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产品满足不同支付力但相同价值取向的客户需求。不同价格的产品相对混合布局以提升社区的匀质性。创造多主题组团。 ?以人本意识和归属感的建立为社区规划的原则。设计软硬件结合的社区识别系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创造社区的差别和唯一性,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以激发社区感。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演进和当前的迫切 任务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汪光焘 摘要: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及外来文化理念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的基础上,回顾了建国以来城乡规划的经验,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与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规划理念文化传入古代城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l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especially cultural ideas, are indispensable to any planning proj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e to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21st century. Key words: planning ideas, acculturation, ancient city,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汪光焘,男,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现为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教授,博导,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分析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旨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及效率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回顾历程,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如果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代表作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那么我认真地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更加值得回顾和总结,要用时代变迁的眼光来研究分析和认识。在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汇集中西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智慧,探求适应时代的规划理念、符合科学规律的编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文化思想内容纷繁复杂,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种文化理念: ·讲究尊卑、追求秩序的宗法礼制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求脱身世俗、隐居修心的宗教文化理念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理念影响的强弱不尽相同,古代中国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意义的城市、村镇以及宗教胜地,形成了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文景观、人居环境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