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俄狄浦斯情结”真的存在吗?
“俄狄浦斯情结”真的存在吗?还有对应的“恋父情结”,对后世的人文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6年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剧照: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弑父娶对异性父母的性爱想法——你要是不承认自己有这些想法,就会说你把乱伦的想法压抑到潜意识里头,没有过好“俄狄浦斯期”,怪不得现在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伪科学,因为这种理论似乎能解释一切,但又不可证伪,即无论怎么说都对,即使明明有与该理论相反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它说成是支持它的。
实际上,科学研究早已搞清楚人类为什么要避免乱伦,大量证据揭示了家庭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而非乱伦的“情结”。
剧情回顾:悲催的俄狄浦斯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在儿子出生时曾得到警告,说他或许死于此子之手。
因此,这个男婴被遗弃在小山坡,双脚还被钉在一起——“俄狄浦斯”就是“肿胀的脚”之意。
他被牧羊人救走,后被科林斯国的国王收养,并视如己出。
俄狄浦斯不知自己是被领养的,所以当他听到自己将会杀死父亲,并会和母亲上床的预言时就离开了科林斯,开始独闯世界。
在一个三岔道口,他与一个老头发生争执并杀死了对方。
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把底比斯城从一场瘟疫中解救出来,被立为王,并娶了守寡的王后伊俄卡斯忒。
然而,底比斯又遭遇了一场更严重的瘟疫。
神谕指示,只有把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找到并加以惩罚,瘟疫才能消除。
俄狄浦斯去追查凶手,结果发现自己杀害了亲生父亲,还成了自己母亲的丈夫,生育了4个孩子。
得知真相后,王后伊俄卡斯忒自缢而死,俄狄浦斯用她的胸针扎瞎了自己的双眼。
“很可能我们都注定要将最初的性冲动对准我们的母亲,将最初的憎恨和暴力冲动对准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梦让我们确信如此。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解读过于片面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评述过《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并从中指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是由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得来的,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揭示了儿童心理深处隐藏着的对双亲的性动机和敌意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它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他还特别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2.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夫人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它与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3.拜伦式英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一系列诗作中,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们彻底否定丑恶显示,特列追求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们具有非凡的才智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但又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有效的斗争手段;他们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而又傲慢、孤独、脱离群众。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 恋 母情 结 ” 与 “ 恋 子情 结 ” 《 俄 狄 浦斯 王 》 中 ,年轻 的俄狄 浦 斯在 不 知 真相 的情 况 下 , 杀 死 了 自己的父 亲 , 并且 之 后娶 了生母 伊俄 喀 斯 忒 ,还 生下 两子 两 女 。十 六 年后 ,国 家突 遭 瘟疫 ,经 神 明指 示 ,俄狄 浦 斯王 在 找 见 真 情 的途 中逐 渐 发现 了 自 己杀 父 娶母 的 事 实 。最后 伊俄 喀 斯 忒
・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俄狄浦斯情结 ”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
《 哈姆雷特》与 《 金锁记》比较
龚 苏 ( 四J 1 1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摘要 :所谓 “ 俄狄 浦斯 情结 ” ,狭 义上指 的是 “ 恋母情 结” , 爱玲 在 《 金 锁 记 》 中塑造 的曹七 巧 。姜 家 从上 到 下对 这位 “ 麻 油 后 来又衍 生 出了 “ 恋子情 结”等 。在 国 内外优 秀文 学作品 中都有 呈 店 ” 二少 奶奶 的轻视 以及 金 钱 与欲 望 的不 可得 ,让曹 七 巧彻 底走 现 .本 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 莎士比亚和现代作 家张爱玲作品 中的 “ 俄 向疯狂 。她将 所 有集 聚 来 的恶 ,投 射 到 自己的后 代 。逼迫 女 儿长 狄 浦斯情 结”进 行探 讨 ,体现 了俄狄 浦斯情结作为永恒状 态的一种存 安 退 学 ,撒谎 女 儿抽 大烟 ,赶走 了她 的求 婚者 。更牢 牢抓 住 儿子 在。 长 白, 以一 个疯 子 的毒 辣 、审慎 间接 逼死 了两 个 儿媳 。 关键 词:俄 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恋子情 结 “ 三 十年 来 她带 着黄 金 的 枷 。她 用那 沉重 的枷角 劈 杀 了几 个
“俄狄浦斯情结”无解吗?如何走出不伦之恋
“俄狄浦斯情结”无解吗?如何走出不伦之恋*导读:一位中年母亲电话中倾诉了她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不伦性爱,在整个描述过程中母亲都怀着深深的罪恶感。
那位母亲自述……一位中年母亲电话中倾诉了她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不伦性爱,在整个描述过程中母亲都怀着深深的罪恶感。
那位母亲自述:自己单身,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眼看着孩子长大成人,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情。
那位母亲本来有一个甜蜜美满的家庭,夫妻很恩爱,结婚两年后他们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没想到在孩子4岁的时候,丈夫却意外出车祸去世。
自己很爱丈夫,突然间失去丈夫,让我感觉天好像坍塌了一样,当时很想随他而去。
但想到孩子还小,孩子已经失去了父亲,够可怜的了,真不敢想象孩子再失去母亲后会怎么样。
所以只有擦干眼泪,坚强的生活下去。
世道很艰难,丈夫去世后,他们家人开始排斥我们母子,把我们赶出了家门。
就这样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但很充实。
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我害怕孩子受到伤害,都拒绝了。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也很懂事,平时很知道关心我,学习也很好,他长得很像他父亲,孩子在身边就好像丈夫还一直陪伴着我,这让我心理有种莫大的慰藉。
可能一直是我们母子相依为命,孩子一直很依赖我,实际上我在内心也很依赖孩子,如果没有孩子,没有了对孩子的牵挂和责任,可能我也早自杀了。
孩子和我关系也很好,我们母子俩一直同床睡觉,帮他洗澡。
当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只是我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没有做什么预防性的措施。
我帮他擦澡时,他的的下面总是勃起,因为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也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只是笑着说他‘羞不羞’;晚上我和我睡觉时,有时候他故意和我挨得很近,有时候还用‘鸡鸡’贴到我的下身。
我工作很劳累,喜欢让儿子给我按摩,他从有意无意触摸我的乳房开始,发展到开始爱抚我的乳房和大腿……但在我的心中,他还只是个孩子,记得14岁那年他第一次梦遗时,搞得被子上、身子上都脏乎乎的,他觉得害怕、紧张就摇醒了我,我虽然是作母亲的,可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又不好解释是怎么回事,就简单应付说:‘你长大了’。
亚里士多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亚里 士 多 德 的 俄狄 浦 斯 情 结
【 ( 美 ) 希利斯・米勒 著 申 丹译】
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希利斯・米勒近影 ( *+ ,-..-/ 0-..123 本文为希利斯・米勒《 解读叙事》 !"#$%&’ (#))#*%+"3 4526789 :8-;12/-<= 5> ?@.7A567 B21//3 该章提出了书中涉及的所有基本问 $’’C ) 一书的第一章, 题。 译文有所删节。 审视一下西方文化中两个毋庸置疑的经典文本: 亚里士多德的 《 诗学 》 和索福克勒斯的 《 俄狄浦斯王 》 。 若仔细阅读 《 诗学 》 , 人们都会发现, 亚里士多德将索福克 勒斯的 《 俄狄浦斯王 》 当成一般悲剧的范例。在一些关键之处, 他总要对其进行具体引证。 显然,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 索氏之剧 是他的悲剧理论旨在阐明的观点的一个突出例证。 这一进行阐 述的努力使 《 诗学 》 成了西方传统中伟大的奠基之作。迄今为 止, 各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几乎都在 《 诗学 》 中得到某种方式的 预示: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读者反应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模仿 批评、 社会批评、 历史批评, 甚至修辞性即所谓的解构性批评也 莫不如此。 弗洛伊德步亚里士多德之后尘, 将索福克勒斯的 《 俄 狄浦斯王 》 解读成了本源之作。 在弗洛伊德眼里, 索福克勒斯之 剧是他认为世人皆有的 “ 俄狄浦斯情结 ” 的样板。 列维—施特劳 斯在解读该剧时采用的是典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 得出的也是 典型的结构主义分析的结论。 德里达在 《 白色神话 》 中对 《 诗学 》 的重新解读, 则构成了所谓解构主义的关键文本。 《 “ 诗学 》 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例。如果有人发问: 你说的 “ ‘ 你不妨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 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 ’ 为何义D ” 《 诗学 》 就是我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例证, 它也证实了我的 观点:以逻各斯为中心的文本都包含其自我削弱的反面论点, ” 包含其自身解构的因素。 众所周知,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东西 都能够而且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应该回到主宰它的理性或 “ 逻各斯 ” 上去。 这或许就是斯蒂文斯称他为一具骨架的原因。 此外,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好的悲剧必须自身合乎逻辑, 也就 是说, 其各种成分须与一个单一的行动和意义相关联, 这样它 们才会具有意义。 任何无关的东西都必须排斥在外。 这个合理 “ 的统一体就是剧本所谓的 “ 逻各斯 ” 。 逻各斯 ” 一词在此有几种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2014.10韩阳1.《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
从功能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结
之 ,功 能 主 义 学 派 的 主 要 观 点 是
疫有 铭心刻 骨的体验 。这是 他搬 用 自荷 马 以 来 就 流 行 的 面 临 危 难 的叙事模 式 ,重演 弑父娶母 的古 老 神话 的 现 实 动 因 。在公 元 前 4 3 1
秩 序 规 范 方 面 具 有 独 特 的作 用 。 二. 模 仿 欲 望 下 的 替 罪 羊 《 俄狄 浦斯王 》 中 结 构 主 义 的
消灭生命 的方式来 消除罪 过带来 的 污 染 。 而 俄 狄 浦 斯 的弄 瞎 眼 睛 和 自我 流放 ,则是 直接沿 袭着古 老 的替罪 羊 式禳 灾礼 俗 。“ 替罪
和 流 行 ,是 因为 它 满 足 了 人 类 的 某 种 需 要 或 是 因为 其 在 维 护 信
场前 所未有 的瘟 疫 降临在雅典 城 。据 后 世 历 史 学 家 的估 计 , 当 时
一
铲 除 了危 害忒拜 的狮身人 面女妖 斯 芬克斯 , 被 忒拜 人 民 拥 为 国 王 ,
并 娶 了前 王 的王 后俄 卡 斯 忒 , 他 的 生 母 。 并 且 有 了 两 个 儿 子 和两 个 女 儿 。神 谕 已经 应 验 , 他 自己却 毫 不 知 情 。 随 后 ,瘟 疫 笼 罩 忒 拜 城, 按照 神示 , 必 须 找 出 杀 害 前 王 的 凶 手 ,否 则 全 城 人 民 将 死 于 瘟 疫 中 。他 费 尽 心 机 的追 查 凶手 , 结
雅典 总人 口的三分之一 都在瘟疫 中 丧 生 。公 元 前 4 0 4 年, 雅 典 战 败 向斯 巴达投 降 。这场灾 难给索 福 克 勒 斯 留下 了深 刻 的 印象 。所 以 ,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文/田丽娟“俄狄浦斯情结”是肉体剖析学中的概念。
于连的潜看法中也存在这类情结,它构成于其所生活的家庭情况,在与德?瑞那夫人和与德?拉莫尔蜜斯的恋爱中具体表现出来。
1、“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剖析《俄狄浦斯王》时首次说起“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我们一切的人都射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特点激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搏斗的欲望指向父亲……”[1](P15)对此,约瑟夫?洛斯奈在《肉体剖析入门》中也做过说明,“因为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情况状况,每个孩子都欲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自上满足性欲,而仇恨与他异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支撑乱伦的严格忌讳,每团体都知道这个忌讳;因此,这些欲望在黑暗被觉掉掉落,却毕生永久地埋藏在潜看法深处……有时分,潜抑的俄狄浦斯情结打破潜看法的封闭,溜到看法里来了。
不外,它们是以捏造的方法出现的。
”[2](P30)2、于连“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因(一)家庭情况的影响老索莱尔的两个大年夜儿子都生得膀大年夜腰圆,漆黑强健,小儿子于连,看上去肥大年夜孱弱,脸部轮廓很是清秀,一双眼睛又大年夜又黑。
从长相上看于连是个引人怜爱的孩子,然则老索莱尔最不爱好的就是他。
自年幼起,于连那极端深思的神情和极其苍白的神情,就使老索莱尔认为他活不长或许将会成为家庭的担当。
长大年夜后,老索莱尔又关于连爱好读书甚为反感,因此总是老拳相向。
临时以来,因为母亲在家庭中的列席,父亲的厌恶、友好乃至敌视,他们的关系异常主要。
一朝一夕,这类心思上母爱的缺掉,抱负中父爱的友好,使他愈发渴求母爱,渴求找到母爱的替换物。
(二)对年善于自己的贵妇人的偏心于连的学问、才干都使他试图凭此来取得因家世低下而没法享遭到的特权,“宁可逝世上一千次也要青云直上”是他不时崇奉的准绳。
然则,作为一个只要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讲,究竟还有太多情面的乳臭。
当父亲通知他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员时,他起首关心的是和谁一同吃饭,而不是能挣若干法郎。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底浦斯情结在后世的运用
俄底浦斯情结在后世的运用古希腊神话中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弑父娶母”诅咒的俄底浦斯这个形象在后来的莎士比亚所创作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同名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得以再现。
“俄底浦斯情结”又被称为“恋母情结”,专注哈姆雷特性格的“心理派”理论认为,哈姆雷特思想上的犹豫不决和复仇行动上的拖延耽搁是他自我矛盾的忧郁性格所致,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患了男孩亲母、恋母的俄底浦斯情结,其心思并未放在复仇上。
这种恋母从而潜意识中想要杀死父亲的特殊心理使他将叔父杀害父亲娶母亲的行为看成是自己潜意识中想要去做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杀死叔父就是杀死自己。
因此,他之所以为父亲报仇时再三跌宕,迟迟难以采取行动,错失一次次良机,也是由于他的恋母情结。
俄底浦斯情结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
后世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人物身上都带着俄底浦斯的影子,甚至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很多。
例如:、柔石《怪母亲》、张爱玲《金锁记》、巴金《寒夜》、曹禺《雷雨》、许钦文《津威途中的伴侣》等等现在来具体分析一下曹禺《雷雨》中的恋母情结。
五四时期最能体现这种反叛思想的是曹禺的《雷雨》,因为父母的关系是其主要线索。
在《雷雨》中,父亲周朴园不仅是一个专制资本家,更是一个冷酷的家长和父亲。
大儿子周萍从小在父亲严厉管教下,表面上对其父亲周朴园十分佩服,但实际上他对周朴园只是敬畏三分,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这就使他在无意识之中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而对母亲十分渴望,于是和后母繁漪产生了乱伦关系,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周萍身上的体现,但后来他又爱上自己的亲妹妹,他的爱也是真挚和真诚的,但其本质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续。
周萍对其母亲的爱已结束,所以这一情结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也就是他的亲妹妹。
就从这些后世的作品中广泛应用“俄底浦斯情结”就可以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关系。
俄狄浦斯母题的现代嬗变-《儿子与情人》
俄狄浦斯母题的现代嬗变《儿子与情人》论文导读::海边的卡夫卡》和《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恰好代表了这两极。
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
论文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海边的卡夫卡》,弑父娶母ThechangeofthemotifOedipus《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 King)中英雄俄狄浦斯犯下杀父娶母的大罪浑然不觉,当他发现真相后痛悔不已,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这原本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后来经索福克勒斯妙笔阐释,成为文学史上悲剧的典范之作。
俄狄浦斯的故事是世界范围内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俄狄浦斯是人类命运的原型。
荣格认为,原型犹如一道“河床”它使人类的生命之流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沿着河床“奔涌成一条大江”俄狄浦斯作为人类命运的原型不仅代表过去,而且预示未来,它就是一条河床,人类无数生命沿着这一模式一代又一代演绎着。
【1】后人对俄狄浦斯这个质朴而深刻的主题的每一次创造性使用都为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注入新的活力。
无独有偶,当代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和日本极具现代意识的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都巧妙地沿用了俄狄浦斯故事的母题和意象并将其赋予新的内涵,赋予反父恋母新的历史意义,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个体成长的探索和判断。
一俄狄浦斯犯下的第一个大错就是弑父。
人性中的魔性潜藏在他心中,当拉伊俄斯阻挡了他追寻自我之途时,他就杀死了拉伊俄斯。
当王后有利于他通往自我之途时,他就娶王后为妻,所以俄狄浦斯的伦理罪行是预定的。
但是就个体而言,俄狄浦斯是无罪的。
在他杀父娶母的预言降临之前,他并没有做过错事,他杀父娶母也并非有意。
特别是真相大白之后,他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
那么俄狄浦斯弑父的正义性何在?首先《儿子与情人》,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曾劫持恩人帕罗普斯的儿子,于是神诅咒他必然遭受报应,最终死于儿子之手。
子杀父,是对父的不义行为的惩罚。
所以,俄狄浦斯杀掉父亲就具有正义的一面。
其次,神话与人类进程中的历史有关,远古时代杀父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杀父娶母来 实现 ,也 不一定只 能通过性来 实现 ,有 时候只 以具有那样 强大 的生命 力 ,是 因为,她从小就种 下 了对他 要 得到快乐 ,愿望得到 满足 ,本 我就实现 了。比如观众看 的 “ 俄狄浦斯情 结 ”,这 种情结埋藏在 她的潜意识 里,盘
行为 动机 产 生 的原 因 ,人的 本能 分 为生 之本 能和 死 的本 的 影 响 :
能,而生 的本 能 由自我 本能和性本 能两 部分构成 。弗洛依
i . 觉得 自己会害 人。因为神谕这样 说他会 杀父 娶母 ,
德特 别重视性 本能 ,他 主张人的性本 能背后 的动机 性源泉 他就很害 怕,本身说 明 自己对于 自己没有信心 ,对 自己是
一 一
次 曲折地体现了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郁达夫则在创作中 《 伏 羲伏羲》再现 了弗洛伊德 式的 “ 男性 中心 ”,而 自称 “ 没读 过弗洛伊德 ”的王安忆 ,其 “ 三恋 ”系列被批评 家
做 出给 予 自我 的 奖 励 或 惩 罚 。 由于 这 种 恋 母 情 结 本 身 就 是 有 意 识 地 实 践 弗 洛 伊 德 的性 欲 升 华 理 论 :刘 恒 的 中篇乐 。与之相反 , 自我发泄过 响,众多作家 的作品 中都 带有弗洛伊德 的印记 ,不仅 国外
后 ,剩下 的可能只有痛苦和 煎熬 。这 也正是恋 母情结表现 著名 作家 ,国 内名作 家如鲁迅 的小说 《 补天 》也取 法于弗 出来的特征 。因为观众 本体 中存在 另外 的一种 “ 我 ”—— 洛伊德的学说 ,解释了人和文学的缘起 ;曹 禺的 《 雷雨》第 超 我,它根据 本我需要被满 足 的情况 对个体进 行监督 ,并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更是令人深刻。
论文从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另一角度来剖析小说主人公深陷痛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又一复现。
关键词:霍桑《红字》丁梅斯代尔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一、引言《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杰作,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其作者霍桑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富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我国最早对于霍桑研究的重点就是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和象征手法的应用。
尤其在霍桑象征主义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注重文本证据,发现了如《红字》中人名的寓意、字母A的象征意义等新的研究热点,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我国学界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红字》中海丝特和婚姻、爱情、女儿、女红、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得出海丝特代表了女性新形象的结论。
进入21世纪之后,霍桑研究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的霍桑学者延续了对一些经典研究领域如清教观、浪漫主义特色、象征手法等的研究,深化了对叙事学、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同时开始利用新的理论视角如超验哲学、生态批评、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等来阐释霍桑的作品。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中日益加强了不同学科的联系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有强烈启发意义的复合研究视角。
笔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三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海斯特和齐灵沃斯之间存在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子的一种仇父恋母的心理倾向。
在齐灵沃斯和丁梅斯代尔之间,除了明显的情敌关系之外,显然也存在着一种“父子”关系。
一方是发怒的父亲,一方是病弱的儿子。
与此相对应,海斯特是一位俄狄浦斯式的母亲,她一直给予丁梅斯代尔母亲般的照顾和支持。
一文读懂「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
一文读懂「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与更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了这个概念。
其他精神分析学家也在这方面取得了有趣的进展,比如雅克·拉康。
显然,阉割焦虑与肢解生殖器无关,阉割焦虑只是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即,在3岁到5岁之间首次体验到的非常强烈的心理冲突。
这种无意识的体验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刻一次又一次地再现。
它通常发生在你的防御机制被激活的时候。
“一个人不应该力争消除自己的情结,而应该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情结正是他在世界上行为的合理指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阉割焦虑在男孩身上和女孩身上都很常见,尽管两种性别的经历不同。
正是这种心理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区分性别,并且首次接触、意识到自己有着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欲望。
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中的主角是一个麻烦缠身的人,他与母亲的怪异关系对他产生了终身影响。
男性的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1908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男孩的阉割焦虑。
他在《小汉斯》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这个心理现象。
并且总结了这个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以下是弗洛伊德谈到的四个不同阶段:最初的想法:男孩意识到自己有阴茎,并发展出“每个人都有阴茎”的想法。
第二阶段:威胁。
在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下,当有些事情涉及到母亲时,男孩就想要取代父亲的位置。
小汉斯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这些心理愿望,也显示出了自我性爱的迹象。
他受到威胁,因此遭受责骂。
这让他下意识地得出结论,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阉割将是他最终的惩罚。
第三阶段,发现缺失。
男孩发现女性的解剖结构和男孩不同——女性没有阴茎。
不过,他无法假设她们有阴道,而是认为她们的阴茎被拿走了。
当这个想法和他想象中的威胁联系在一起之后,就会认为没有阴茎等于阉割。
第四阶段,焦虑。
男孩意识到母亲是个女人,这意味着她没有阴茎。
这就会让他体会到阉割焦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验。
《莱吉亚》中叙事者的俄狄浦斯情结-文档资料
《莱吉亚》中叙事者的俄狄浦斯情结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莱吉亚》发表于1838年。
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有评论认为叙事者是不可靠的叙事者,也有评论认为坡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叙事者”。
从东方主义入手,有评论认为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东方主义者。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评论认为叙事者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
与以前评论不同,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揭示叙事者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的实现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男孩子“把母亲作为爱的对象”,这种欲望引起他精神上的“压抑”;由于对母亲的迷恋,他变得焦虑,把父亲作为敌人,甚至会弑父娶母。
小说的叙事结构分为两部分:“我”对莱吉亚的回忆和莱吉亚的复活。
在这两个部分中,俄狄浦斯情结一直出现。
在小说开始,叙事者坦言,虽然莱吉亚“最终是我心爱的夫人,我却至今不知道她的父名”。
这句不经意的叙述暗示了叙事者对父亲形象的消解,而这种消解是因为叙事者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产生了对父亲形象的痛恨。
而且,尽管“我”承认莱吉亚的美有许多“奇特”之处,但不能“为我所认为的她的奇特之处找到答案”。
丈夫发现妻子的美丽是正常的,如果有种“奇怪”,反倒不正常了。
有评论把莱吉亚的这种奇怪的美解释为莱吉亚是一个“妖妇”形象。
有评论认为,莱吉亚是叙事者“我”的“养母”。
的确,叙事者是把莱吉亚作为母亲形象来看待的。
莱吉亚去世后,“我”觉得“没有莱吉亚,我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孩子”。
叙事者回忆道:现在我清楚地看到了当时未能看到的东西,那就是莱吉亚的学识是渊博的、惊人的。
然而,我当时还是充分意识到了她比我高明的多。
因此,在婚后几年里,我在主要从事的杂乱无章而又玄奥的调查研究中,总是以孩子般的自信听从她的指导。
每当她伫立在身旁时,我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胜利、莫大的喜悦或是其他一切能给人以微妙的希望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丈夫,叙事者却感到像“孩子”般地依靠莱吉亚的指导。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探讨概要:“俄狄浦斯情结”情结的提出丰富了弗洛伊德个人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精神分析领域乃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域。
从这一点上看,“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更是弗洛伊德献给艺术长河的一朵奇葩。
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
在第一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腔刺激有关,即婴儿本能地通过吮吸乳头获得奶水,同时获得口腔的快感。
在不饥饿的情况下,婴儿也会习惯性地重复吮吸动作,从而获得性意义的满足。
到了第二阶段,婴儿将性的快感中心转移到肛门,通过排泄粪便来获得满足。
而第三阶段,儿童将快感中心转移到生殖器。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未形成伦理道德观念,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成性爱对象。
与此同时,儿童身上会发展出恋母情欲综合感,使得儿童爱恋自己的异性亲人,讨厌、敌视自己的同性亲人。
于是,男孩把母亲视为性爱对象而敌视父亲,女孩则反之。
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原型,将这两种特殊的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这一阶段,认为这个阶段是性欲的潜伏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到了第四阶段,这一时期个体已成长为成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性器官的成熟,个体会将性欲转向外来的对象。
根据这一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植根于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放眼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一情结的产物。
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种情结驱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如他在《图腾与禁忌》中所言:“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中。
”[1]而在弗洛伊德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中,他在这一概念着墨颇多。
他通过结合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力证“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
一、弗洛伊德的文艺解读(一)《俄狄浦斯王》——神谕力量与内心欲望的角逐从弗洛伊德对这一概念的命名上看,似乎已注定了与文学的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对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理解《哈姆雷特》大有帮助。
本文将这两位巨人的思想通过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潜意识心理结构俄狄浦斯情结哈姆雷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弗洛伊德最初只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专业学术领域,由此成为了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人物之一,有人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哥白尼并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的确,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提供进一步研究分析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涉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御机制:性里比多和死里比多。
这些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潜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称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
他认为心理或精神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他认为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即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意识即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等:潜意识即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意觉察到的。
当我们在阅读《哈姆雷特》时,我们既是哈姆雷特,又是哈姆雷特的观察者。
我们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戏剧中一切:另一方面,我们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
我们从戏剧的开始就可以观察到哈姆雷特的整个心理,他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哈姆雷特: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
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都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
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场)哈姆雷特的意识:在他父亲去世后,他就觉察到和感觉到城堡中有一种异常的味道:哈姆雷特的前意识:他用他那似乎智慧的眼睛尽力地提取周围所有的信息,父亲死后,叔父的言谈举止:哈姆雷特的潜意识:他言语中的独白将他的潜意识表现的十分充分。
哈姆雷特虽然生活在王宫贵族的家庭里,但在他的所有意识中他并不感到幸福,反而十分痛苦,他痛恨他所处的环境。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法律!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场)“…可是我虽然从小就熟悉这种风俗,我却以为把他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
…在个人方面常常是这样,有些人因为身体上长了丑陋的黑痣――这本来是天生的缺陷,不是他们的过失――或者生就一种令人侧目的怪癖,虽然他们此处还有许多纯洁优美的品性,可是为了这一个缺点,往往会受到世人的歧视。
一点丑恶就毁坏了高贵的品质,使人声名狼藉。
”(《哈姆雷特》第一幕第四场)哈姆雷特厌恶他周围的一切,他认为他生活在一所牢狱里。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他又将潜意识理论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心理结构表述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 perego)所组成的人格结构。
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简单快乐原则。
也就是说它需要满足时就马上希望得到满足。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
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待的过程。
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
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然后发展强大。
或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和完美主义原则。
超我是社会性的,它会以良心等形式表现。
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文明都是本我冲动与超我压抑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的一种共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间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天才的汗水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担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留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这种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在这段十分著名的独白中充分体现了哈姆雷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哈姆雷特极力控制着复仇的冲动,产生了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达到了超我的境界。
哈姆雷特力求成为一个完善的维护者,根据自己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做出理性或正确的判断。
他力求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他的本我诱使他自我满足本我的欲望,而他的超我又约束他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他的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经常互相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因为超我与自我不同,超我不仅延迟本我的满足,而且根本使它不能得到满足。
因为本我有“生存本能”(1ife instinct)和“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前者是同维持个体生存及绵延种族有关的最广义的性本能,它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创造力的基础。
后者是一种回归无机状态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破坏和毁灭的冲动、表现为自虐或攻击的冲动。
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人类本能的表现,两者之间处于不停的搏斗中,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所以,哈姆雷特理性地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
其中他隐隐约约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情节――俄狄浦斯情结。
二、泛性欲说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他的泛性欲说。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
他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
力比多(Libido)欲望就像一股潜流,有三条基本渠道可供选择:一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
二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结(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或者说受压抑而引起精神病。
三是转移和升华。
这是一种调和折中的办法。
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
弗洛伊德把“性”或“性欲”解释成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指的性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决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
根据弗洛伊德这一观点,我们进一步分析哈姆雷特的心理,俄狄浦斯情结正是哈姆雷特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放弃爱情、放弃奥菲利娅,惟独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叔父克劳狄斯进行报复,他复仇的决心常常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
“…要瞧着我,因为那不过陡然勾起我的哀感,也许反会妨碍我的冷酷的决心:也许我会因此而失去勇气,让挥泪代替了流血。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
都好像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大言不惭地说:‘这件事需要做’可是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懦怯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可是我的父亲给人惨杀,我的母亲给人侮辱,我的理智和感情都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哈姆雷特》第四幕第四场)哈姆雷特之所以再三延宕为父报仇和放弃爱情,正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
从哈姆雷特对他母亲所说的话,我们感受到哈姆雷特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俄狄浦斯情结。
“…你的行为可以使贞洁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
因为情欲的驱动而失身,又有什么羞耻呢?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啊!把那坏的一半丢掉,保留那另外的一半,让您的灵魂清净一些。
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的勉力学做一个贞洁妇人的样子…我不能禁止您不再让那骄淫的僭王引诱您和他同床,让他拧您的脸,叫您做他的小耗子:我也不能禁止您因为他给了您一两个恶臭的吻,或是用他万恶的手指抚摩您的颈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也正是这些尖酸刻薄、冷酷又带爱怜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了哈姆雷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伦理、爱心、仇恨、责任、自怜的人。
然而,哈姆雷特无意识中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又阻止了他向其叔父复仇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