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产是煤化工的最佳组合
第13章 碳一化工【2024版】
合成燃料和电力可以在多联产工厂中同时 生产。
多联产系统可以大大节省投资,多联产工 厂生产的燃料可以在世界原油价格低至20美元 /桶或略多时仍然具有竞争力。
23.4
4.9
31.2 55.5 31.2
25.4
铜基催化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开发成的,
其特点是:活性高,反应温度低(230~270℃),操作 压力较低(5~10MPa),广泛用于低压法合成甲醇,其缺 点是该催化剂对合成原料气中杂质要求严格,特别是原 料气中的S、As能对催化剂产生中毒作用,故要求原料 气中硫含量<0.1cm3/m3,必须精制脱硫。
对这些能源载体(中期主要是DME,远期主 要是氢)加以利用,需要新的工艺和设施。
制造合成气的原料包括煤、重油、石油焦,天然 气 、生物质甚至城市垃圾。
采用农业废弃物的“炼碳厂”可能对中国相当重 要,例如通过多联产生产DME以及根据需要来发电。
DME是一种杰出的第三类(和电、氢相互补充的 碳基燃料)能源载体候选对象,它可以应用于多种燃 料市场,即使不作尾气处理,DME发动机造成的空气 污染也相当小。
铜基催化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还原活化,使CuO变 成金属铜或低价铜才有活性。活化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活 化条件,才能得到稳定的、高效的催化活性。
合成甲醇工艺条件
合成甲醇反应是多个反应同时进行的,除了主反应之 外,还有生成二甲醚、异丁醇、甲烷等副反应。因此,如何 提高合成甲醇反应的选择性,提高甲醇的收率是个核心问题, 它涉及到催化剂的选择以及操作条件的控制,诸如反应温度、 压力、空速及原料气的组成等。
浅议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浅议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者:周小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9期摘要: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类型之一,其各项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概括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对我国煤化工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预计和分析,提出了我国煤化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煤化工技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煤化工技术;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TD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b)-0000-001 引言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现在的能源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国家和人民对能源环保性和清洁性的需要不断增加。
而由于另一大资源——石油的数量逐渐减少,所以,煤炭资源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 煤化工技术现状2.1煤炭焦化技术更加环保和低成本化作为世界焦煤大国,我国的焦炭焦炭产量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煤炭焦化是一种十分成熟的煤化工技术,是指炼焦煤在焦炉中进行与空气隔绝的加热活动,产出多种化学产品的过程,所产出的化学品大多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焦煤产量的逐年增长,焦煤供应紧张情况开始出现,所以许多炼焦新工艺应运而生,如捣固炼焦技术、煤调湿技术、选择性粉碎等新技术。
使煤炭焦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2.2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商业化运作煤炭直接液化指对煤炭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催化氢化获得液态产物的技术。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项技术的研究,从1980年起,国家各个煤矿挑选出各种十分适合直接液化的原料煤,经过各项工艺的组合运用,成功地将煤液化油加工成了质量合格的汽油、柴油及航空煤油等产品。
在“十五”期间,诸如高活性煤直接液化专用催化剂等得到应用。
实现了多次长周期连续稳定运行。
使我国煤炭直接液化产业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煤炭间接液化,首先通过煤气化合成气,并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催化剂把合成气转化为各种液态产品。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思路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思路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结了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同质化严重、高端精细化不足、节能环保压力巨大等。
探讨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是立足国家能源战略和民生需求,找准方向和定位,加强产品技术创新,重点创新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降解材料和新型碳材料。
二是注重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生产全过程节能增效、减污减碳、高效节水。
关键字:煤炭行业新型碳材料;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1煤化工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1.1立足国家能源战略和民生需求,提高煤基化学品的科技竞争力。
(1)发展现代煤化工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培育煤基特种燃料、新型煤基炭素材料等产品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未来,R&D和煤基航空燃料的创新应用也应是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除了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炭素材料等新产品也是当前国家战略急需的。
新型碳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储能储氢、电子电器、生物化学等领域。
但中国高端市场仍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突出。
煤焦油沥青作为一种芳香性高、易聚合、易交联的原料,可以深加工成高性能碳纤维、超级活性炭等炭材料。
中国现代煤化工应努力加强相关科技研究,推进煤直接液化制备高等级沥青等产品的产业化,迅速抢占国际相关新兴材料产业的制高点。
(2)发展现代煤化工要立足民生需求,充分发挥煤炭原料属性,积极培育煤基生物降解材料等技术和产业优势。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逐步禁止和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行业遭遇严重危机,煤制烯烃项目受到巨大冲击。
相应的,国内对生物降解材料的需求激增,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生物法和石化法生产生物降解材料存在成本高、规模小、生产流程过长等缺点。
煤分级利用多联产技术及其发展前景_岑建孟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以煤炭为主,石油及天然气 资源严重短缺。至 2009 年底,中国已探明煤炭储量 占世界总量的 13.9%,而石油与天然气分别只占 1.1%及 1.3%[1]。液体燃料的匮乏是我国能源产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石油短缺:2010-09-01;修改稿日期:2010-10-18。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 863 计划,2007AA05Z334) 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1080101)项目。 第一作者:岑建孟(198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煤气化 及多联产技术。E-mail jmcen@。联系人:方梦祥,教授,目 前主要从事煤及生物质燃烧和气化技术,CO2 控制技术的研究。E-mail mxfang@。
much more economical and energy-conserving than the traditional power plant. Key words:poly-generation;coal gasification;coal pyrolysis;energy-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reduction
发展中的现代煤化工多联产
础上 , 是现在 大家已经接受 了 的。 实 , 这 其 近期 的 研 究 由此可 见 ,煤 气 化 ” 煤 化 工 的 最 关 键 技 术 和 必 “ 是
料 , 一 步 生 产 成 千 上 万 个 化 工 产 品 , 用 到 国 民 经 进 应
煤 炭 气 化 是 将 煤 进 行 不 完 全 燃 烧 转 变 为 合 成 气
(0 H) 即部分 氧化工 艺 。随着 国内外煤 气化技 术的 C+。,
不 断 成 熟 , 大 提 高 了煤 炭 气 化 效 率 和 煤 炭 转 化 的 综 大 合 效 率 , 大 了煤 炭 气 化 的 应 用 领 域 。 煤 炭 气 化 技 术 扩 广 泛 应 用 于 煤 化 工 中 的 氢 、 、 、 、 气 五 大 产 品 氨 醇 油 燃 领 域 。 通 常 也 将 用 于 合 成 油 的 工 艺 称 为 煤 的 间 接 液
图 1 煤 化 工 工 艺 流 程 示 意 图
柴 油 等 。尽 管 氢 气 的 来 源 可 以 多元 化 , 如 可 以 通 过 例 甲 烷 的 蒸 汽 转 化 得 到 , 者 通 过 水 的 电 解 得 到 , 是 或 但
实 现 煤 综 合 利 用 的 工 艺 起 点 是 煤 炭 气 化 和 煤 炭
料 ( 醇 、T燃 料 、 甲 醚 等 ) 氢 气 以 及 用 于 工 艺 过 甲 F 二 、
程 的热和 电。
为 多 联 产 下 定 义 的 学 者 不 少 , 们 的 说 法 尽 管 有 他
图 意 图
所 不 同 , 共 同 点 是 对 于 多 联 产 限制 在 以煤 气 化 为 基 但
作 者 简 介 : 宏 青 (9 1 ) 男 ,9 5年 毕 业 于 北 京 大 学 , 唐 14一 , 16 原 兰 州 石 化 设 计 院 副 总 工 程 师 , 授 级 高 工 , 任全 国 化 学 教 现 工 程 中 心 站技 术 委 员 会 副 主 任 , 期从 事 化 学 工 程 工 作 。 长
现代煤基多联产系统构成
现代煤基多联产系统构成
杨海军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5
【摘要】煤基多联产系统把煤化工系统、制甲醇和动力系统相结合,流程非常复杂,其煤气化系统、煤气净化系统、空分制氧系统、联合循环系统以及制甲醇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能量和物质之间的交换.煤基多联产系统主要包括煤气化系统、粗煤气净化脱硫系统、联合循环系统和制甲醇系统.
【总页数】2页(P45,60)
【作者】杨海军
【作者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分公司甲醇制烯烃项目筹建处宁夏灵武7504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绿色创新的驱动力研究——以煤基多联产技术创新系统为例
2.基于Aspen Plus 的煤基电、乙炔多联产系统模拟优化
3.基于CO2捕集的煤基费托合成油-动力多联产系统(火用)分析
4.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下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5.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元素利用与节能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炭分级利用
煤炭分级利用又称分质利用,主要是指将煤炭通过中低温干馏进行热解,取出其中的挥发分,包括煤气与煤焦油,剩余半焦再利用的一种煤炭使用理念。
煤炭分级利用最早可追溯至石油使用之前,煤热解产生煤油(煤焦油),用于煤油灯的时代。
但近年来随煤化工热潮兴起,分级利用亦随之兴盛,伴随多个煤分级利用大型项目逐渐落地,分级利用已近乎成为可与煤制油、气等煤转化形式相匹的一种煤转化形式。
煤炭分质转化的梯级利用技术路线第一步,先将煤炭经固体热载体催化热解技术处理,产出煤焦油、兰炭(块焦、粉焦)和焦炉煤气等初级产品,完成对原料煤炭的分质;第二步,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用于精馏出酚等高附加值产品后的煤焦油加氢,产出石脑油、柴油、液化气、等石油产品;第三步,将提氢后的焦炉煤气中的甲烷成分分离出来,用于生产压缩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焦炉煤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用于生产甲醇、合成氨,或作为工业燃料。
对兰炭根据产品质量和粒度大小进行分质利用,块状兰炭用于生产电石、铁合金,粉状兰炭进行煤气化后生产甲醇、天然气、乙二醇、合成氨、合成油、石蜡等化工品,或作为高炉喷吹料、工业燃料,碳一基础化学品甲醇与石脑油用于耦合生产碳二基础化学品乙烯。
第四步,结合多联产,利用碳一、碳二基础产品,以及尿素等大宗化学品按照多品种、差异化原则,进一步延伸发展种类数量繁多的煤化工下游深加工产品,使煤炭资源在更加广泛的化工领域替代原油。
在高瓦斯煤矿周边区域则采用适度补充利用煤层气,进行“煤气互补,碳氢平衡”的煤炭综合利用多联产路线。
关键技术中低温干馏煤的干馏也称作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至一定温度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根据干馏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热解(500-650℃)、中温热解(650-800℃)、高温热解(900-1000℃)。
为得到更高产率的焦油和荒煤气,低阶煤分质利用通常采用中低温干馏。
国内典型中低温干馏技术路线是:将低变质煤经自然干燥,然后在热解炉内进行炭化处理,600-800℃条件下物料在隔绝空气的炭化炉中发生脱水、干馏、裂解等一系列反应,产生荒煤气、煤焦油和半焦。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当前,煤化工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和国家重点推进的产业。
煤化工可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
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焦化和煤气化制合成氨,这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煤化工产业。
新型煤化工包括煤气化制取甲醇、二甲醚及其下游产品,煤间接液化制油和烯烃,以及煤直接液化制液体燃料等过程。
新型煤化工是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1煤气化制甲醇及下游产品这条产业链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煤气化制合成气;合成甲醇或二甲醚;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甲醇或二甲醚催化合成烃类产物(主要为丙烯)煤气化技术按气化炉的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
从技术先进性、能耗、环保等方面考虑,对于大型甲醇煤气化应选用气流床气化为宜。
有代表性的气流床气化方法有:德士古水煤浆、壳牌干粉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喷嘴水煤浆。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的应用较早,技术较成熟,国内外的工业化装置也不少,但其气化效率不高,而氧耗很高。
壳牌干粉气流床气化技术由于热效率高、煤种适应范围宽,最近两年在国内应用比较多,有10多个煤化工项目采用,但投资相对较高。
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也有工业化应用,较单喷嘴水煤浆气化碳利用率有所提高,但多喷嘴多路控制系统增加了设备投资和维修工作量。
甲醇是由合成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合成,甲醇合成已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
目前采用的甲醇合成方法以固定床为主,浆态床还在开发阶段。
合成塔应用最多的是列管式合成塔,但投资较大,大型厂宜用水管式合成塔、多床内换热式合成塔和固定管板的列管式合成塔。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医药、林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可作为发动机代用燃料,甲醇燃料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甲醇需求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甲醚可以通过甲醇液相或气相脱水两步法制得,也可以由合成气一步法合成。
与两步法相比,一步法技术具有效率高、工艺环节少、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大型二甲醚制备基本都采用一步法。
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探析
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探析摘要:我国煤化工产业分布不均衡,技术水平有待于提高,本文通过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可行发展方向,来加快和保证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技术多联产我国传统的煤化工产业主要是煤炭焦化和煤炭气化,分别用于冶金和合成氨工业。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煤化工产业的利用方式也不断的发展,我国煤炭储量相对较多,加工出的焦炭是重要的出口产品,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而且出口量逐年增加。
但是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结构不均衡,技术水平落后,像新一代的煤炭液化、煤气化发电等能源技术已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的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然非常落后。
一、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1.我国传统的煤化工产业优势项目主要是煤炭焦化和煤气化。
1.1煤炭焦化项目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又新增80多家焦化企业,至此我国焦化企业达到330多家,焦炭的年产量可以达到3.77亿吨,2011年焦炭产量达到了4.2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78%。
全国大中型企业新增48座焦炉,预计焦炭产能2622万吨,其中炭化室高5.5米捣固、6米顶装及以上焦炉42座、焦炭产能2424万吨。
各种设备、焦化技术也达到世界较高的水平,出产的焦炭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1.2煤气化技术项目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技术。
在我国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等行业广泛应用。
在我国气化炉大多为固定床气化炉。
而且逐步引进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奖气化炉,用于氨的合成、生产甲醇和城市煤气。
其中“九五”期间,兖矿集团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先进气化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开发出了能每日处理22吨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中试装置,在考核试验中,其性能优于德士古。
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我国能源结构相适应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煤化工产业整体水平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相比,我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设备技术水平低,导致能耗高、加工能力小、产品品种少、而且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与思考PPT资料54页
氨合成
甲醇合成 天然气合成
硝酸
合成氨 硝酸铵
尿素
甲醛
甲醇 天然气
醋酸 二甲醚
MTG
MTO/MTP
费托合成
汽油、柴油
煤
燃气轮机
电
IGCC + 煤化工 = 多联产
一、行业态势与趋势
1.3 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 以煤的气化为核心,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煤炭气化技术的开 发,一是扩大设备生产能力,二是改进设备结构,三是创新气化 工艺,提高脱硫、除尘、净化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工艺。
一、行业态势与趋势
甲醇汽车概况
甲醇是理化性能接近汽柴油的液体燃料,经济性好,动力性 好,易降解,使用方便,辛烷值高,相当于112号汽油。但对人体 的毒性和汽车的腐蚀性等问题尚有疑虑。
M15甲醇汽油:不改造汽车发动机就可直接使用; M85甲醇汽油:需要改动汽车发动机; M100甲醇汽油:用于专门研制的汽车,动力强劲、排放低。
M100甲醇汽车:1.6升甲醇可以替代1升汽 油,燃料费节省近30%,经济性非常突出
一、行业态势与趋势
一、行业态势与趋势
二甲醚汽车概况
二甲醚则具有十六烷值高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压燃式发动 机,因此是替代柴油的较好选择。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推出二甲 醚发动机和二甲醚专用汽车。我国的二甲醚汽车目前仅停留在城 市客车及公共汽车的实验样车阶段。
甲醛 醋酸 二甲醚
MTG MTO/MTP
费托合成
汽油、柴油
一、行业态势与趋势
1.2 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态势
(二) 车用替代燃料成为开发的重点 包括液化油和煤气化生产甲 醇、二甲醚等新型车用燃料。 ◎液化油:投资巨大、环境成本高、技术不完善——战略储备; ◎醇醚燃料:环保性好,经济性高——较理想的车用替代燃料。
我国煤化工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
三、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1、 煤炭液化。 煤炭液化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方向。
石油资源匾乏和国内石油供应不足已成为我国能
4、 其他煤化工技术。
目 国内发展煤气化合成化工产品或替代液 前, 体燃料的势头很旺, 如合成甲醇或进一步加工下游 产品, 合成二甲醚( 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技术正在开 发中) 。煤炭企业发展煤气化合成具有原料煤价格
3、 煤炭焦化。
发达国家炼焦工业的收缩以及中国国内取消
2、 规模型。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 培育世
界级煤化工大型企业,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 型工厂, 如百万吨级产品的大型都为发展先进、 大型 焦化工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预计到 2005 年, 我国机
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装备, 清洁生产和提供清洁产 品, 如现代液化工程、 先进的合成反应工程等。
3、 技术型。在新的煤化工产业发展中, 企业将 成为新技术发展的主体。企业投资开发先进技术 用于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注重新技术在国内 外市场上的商品化。
焦产量缺口为 2000 万 t/ a, 低灰、 低硫优质焦炭在 国内外市场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煤炭行业具有 原料、 运输等优势, 特别是拥有优质炼焦煤资源的 企业或产煤地区, 如山西、 黑龙江七台河等地区, 具 有发展较大规模、 生产优质或特色冶金焦、 铸造焦 的条件, 可以抓住当前机遇, 高起点、 高水平地推动
源发展的一个严峻现实, 依据煤质和其他综合条 件, 发展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已成为国内煤炭
工作研究与理论探讨
(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6 年第 4 期
女南 叭四 ,
# t}s. 产 友 术 业杖
姜文涛
(七煤集团公司 项目办, 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煤化工工艺技术
1 煤化工的发展及历史演变煤化工的发展始于18 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煤化学工业体系。
进入20 世纪,许多有机化学品多以煤为原料生产,煤化学工业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增,炼焦化学工业应运而生19 世纪70 年代建成有化学产品回收的炼焦化学厂。
1925 年中国在石家庄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炼焦化学厂。
18 世纪末,开始由煤生产民用煤气。
当时用烟煤干馏法,生产的干馏煤气首先用于欧洲城市的街道照明。
1840 年由焦炭制发生炉煤气,用于炼铁。
1875 年使用增热水煤气作为城市煤气。
1920—1930年间,煤的低温干馏发展较快,所得半焦可作为民用无烟燃料,低温干馏焦油进一步加氢生产液体燃料。
1934 年在上海建成立式炉和增热水煤气炉的煤气厂,生产城市煤气。
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期,煤化学工业取得了全面迅速发展。
纳粹德国为了战争,开展了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和工业生产。
1932 年发明由一氧化碳加氢合成液体燃料的费托(Fischer-Tropsch) 合成法,1933 年实现工业生产,1938 年产量已达59 万t 。
1931年,柏吉斯(Bergius) 成功地由煤直接液化制取液体燃料,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种用煤高压加氢液化的方法制取液体燃料到1939 年产量已达到110 万t 。
在此期间,德国还建立了大型低温干馏工厂,所得半焦用于造气,经费托合成制取液体燃料;低温干馏焦油经简单处理后作为海军船用燃料,或经高压加氢制取汽油或柴油。
1944年底低温焦油年产量达到94.5 万t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用加氢液化法由煤及焦油生产的液体燃料总量已达到每年480 万t 。
与此同时,工业上还从煤焦油中提取各种芳烃及杂环有机化学晶,作为染料、炸药等的原料。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除了炼焦化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断。
新型煤化工:志在洁净高效利用
在 此 背景 下 ,我 国煤 化工 将 以
煤 气 化为 龙 头 , 以 甲醇体 系 的能 源
未 来一 个 时期 ,我 国 以煤 气化
化 工为主体 , 兼顾 发展煤 制油品 ;以
工业化 示范 为 目标 ,重 点进行 关键 、 共性 技 术 以及 工程 化 技 术开 发 ,同 时大 力 发展 煤 化工 深 加工 产 品 ,延 伸 产 业链 ,尽快 提 高 我 国煤 化工 产 业 的竞 争力 。 具体 措 施就 是尽 快 推 广 大型 水 煤 浆气 化 技术 和 煤制 合 成
■
l▲ 高效利用
技 术 的发展 提 供 龙 头技 术和 关键 技 术 ,还将为 国内化肥行业 的技术改造 和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 障 ,推进相 关 产 业的 技术 进步 。 煤制合成气多功能净化技术采用 建 设示 范项 目。
口 记 者 孟 晶
除的硫化氢和氨 气,C OS和 HC N水 解率均 可达 8 %,并 已成功应用于 甲 0 醇及燃 气发 电联 产 甲醇项 目。该成果 的开发成功对煤炭 洁净 利用、保护环
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
认 的煤 清洁 利 用最 有 效方 式 ,是 迈 向二 氧 化碳 近 零排 放 的重 要 技术 路 线 ,也 是我 国 发展 洁 净煤 技 术 的重
心竞争力的洁净煤技术群。 匾日
的龙头技术。国内自主研发的多喷嘴
对置式水煤浆 气化 技术、航天炉粉煤 气化技术和多喷嘴对置 式粉煤气 化技 术等 , 有的 已成功实现工业 化运行和
商业 化推广 ,有的 已完成 中试或建立
示范 装置。这些大型水煤浆 气化技术
的推广 ,将大 大推动国 内现代煤化工
元化 ,而且拓 宽 了煤 化工 发展领 域 ,
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兖矿煤化工产业
作者简介 : 王秀 国(9 6 ) 男 ,9 8年毕业 于华北工 学院化学 工程 系 , 17 一 , 19 现任兖矿集 团煤 化分公司企管科长 、 高级工程 师, 负责公司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
・
1 0・ 0
山 东 化 工 S A D N H MIA N U T Y H N 0 G C E C LID S R
21 0 2年第 4 1卷
投人 , 重点进 行水 冷 壁 式 粉 煤加 压 气 化 中试 研究 和 水 煤浆 气化 技术 大 型化 研 究 , 加全 面地 发 挥 自主 更 知识 产权水 煤浆 气 化技 术 大 型化 优 势 , 为我 国煤 化
工产 业发展 奠定 坚实 基础 。
题。
2 兖矿煤 化 工产 业 山东本 部发 展 规划 近年 来兖 矿煤 化 工大 力 实施 ” 技 兴企 ” 科 战略 ,
能力 超过 9 O万 ta /。
建设 鲁化 原料 和 动力 结 构 改造 项 目、 国泰 醋 酸扩 产 改 造项 目、 建 3 新 0万 ta醋 酸项 目、O万 ta 酸 / l /醋 乙酯项 目和 2 O万 ta 酐项 目。 /醋 兖矿邹城化工园区 : 邹城化工 园区是坑 口高效
洁净利用高硫煤资源的示范园区 , 主要以兖矿峄山 化工有限公司和兖矿国宏化工有限公 司为基 础, 以 聚 丙烯 、 醋酸 乙烯 、 素 和 D 尿 MF为 主导产 品 , 向醋 酸 14 在煤 间接 液化技 术 . 十一五” 兖矿集团完成 了低温费托合 成实验室研究工 乙烯和聚丙烯 下游高端产 品方 向发展。“ 作 , 国家科 技 部得 大力支 持 下 , 利完 成 了 83计 期间将重点依 托兖矿 国宏 公司 5 在 顺 6 O万 t 甲醇项 目建 划课题 “ 煤间接液化催化剂及工艺关键技术 ” 任务 , 设二期 10万 t 0 甲醇项 目、O万 t 5 甲醇制烯烃项 目、 为百万吨煤间接液化商业示范装置建设提供技术基 3 万 t 0 醋酸乙烯和 3 O万 t 聚丙烯项 目, 还将依托兖 础。国家已批准兖矿在陕西榆林建设百万 t 间接 矿 峄 山化 工有 限公 司 建 设 2 煤 O万 ta MF( 甲基 甲 /D 二 液化示范项 目, 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兖矿还在 酰胺 ) 目。 项 高温费托合成工艺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 高温费托 兖矿兖州化工园区: 兖州化工 园区是发展以煤 合 成 工业 性 试 验装 置 建设 20 07年 6月 一次 投 料 试 焦化 产 品为 核心 的煤 化工 园 区 。以 山东 兖矿 国际焦 车成功 。计 划 2 0 07年底 完成 中试 研 究 任 务 。拥 有 化有 限公 司 为产业 基 础 , 以先 进 环保 的新 型 炼焦 技 自主 知识产 权 的煤 间接 液化 技 术 研 发 , 为 我 国能 术 为支撑 , 分发 挥 巨野矿 区优 质 炼焦煤 资源 优势 , 将 充 源结 构多样 化 和国家 能源 安全 作 出更大 的 贡献 。 大力 发展 煤焦 化工 产 品 。兖矿 国际焦化 公 司 20万 0 15 在煤基 多联 产 系统集 成技 术研 发方 面 . t 焦炭及 2 0万 t 甲醇项 目, 2 0 于 0 6年 l 2底月份 建 “ 十五” 间, 期 兖矿集团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成投产。“ 十一五” 期间将配套建设 2 0万 t 煤焦 / a 合作 , 承担 了国家 8 3 6 计划 “ 气发 电和甲醇联 产 油加工项 目和 5万 t 苯加工项 目, 燃 粗 同时将焦炉煤 关键技术的研发 与示范 ” 课题 , 开发建成 了年产 2 气制甲醇和煤气化制 甲醇工艺有机 结合 , 4 新建 10 0 万t 甲醇和 7 . MW 发 电的多 联产 系统 工业 示 范 装 万 t 18 煤制 甲醇 项 目、0万 t 二 醇项 目。进一 步 进 2 乙 置 , 发 电、 在 联产 甲醇 、 炭 洁净 利 用 等 方 面 起 到 了 行技术工艺优化 , 煤 扩大该基地规模。 示范作 用 。这也是 我 国 目前 唯 一一 套工 业规 模运 行 3 兖矿煤 化 工产 业对 外 开发 规划 的多联 产 系统示 范装 置 。它为 我 国未来 煤基 多联 产 兖 矿榆 林 煤 化 工 基 地 。 陕 西 榆 林 煤 炭 资 源 丰 系统的建立 , 进一步提高煤炭 洁净高效利用奠定 了 富, 目 项 建设条件优越 , 是国家和陕西省规划建设 的 坚实基 础 。 能源 重化 工基 地 , 也是 我们 兖矿 煤 化 工 产 业 发展 的 “ 十一 五 ” 将 在 此 基 础 上 承 担 国家 83计 划 重 中之重 。 “ 还 6 十一 五 ” 今 后 一 个 较长 的时期 内 , 及 兖 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 范 矿榆林煤化工基地都将是兖矿集团发展煤化工产业 工程 ” 百 万 t 煤 间接液 化 及 电联 产 系统 工业 试 的重 点 。该基 地 以发 展煤 间接 液化 和煤 基多联 产 系 中“ 级 验与 示范 ” “ 间接液 化 油 电联 产 系 统 集 成与 优 化 统 为主要 方 向 。“ 、煤 十一 五 ” 间 , 点 建设 10万 t 期 重 7 / / 技 术 ” “0 、10万 t 级低 温费 托合 成油 技术 ” “日处 理 a 大 甲醇项 目 ,0万 t 、 超 5 甲醇 制 丙烯 及 5 0万 t 丙 聚 20 t 新 型 水 煤 浆 气 化 技 术 ” 四项 8 3计 划 课 烯项 目,0 00 煤 , 6 10万 ta煤 间接 液化 项 目。初 步形成 该基 /
公共基础知识煤化工基础知识概述
《煤化工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煤炭作为世界上储量丰富的化石能源之一,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煤化工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煤化工的基本概念1. 定义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加工过程,将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
这些产品包括煤气、煤焦油、焦炭、甲醇、合成氨等。
2. 煤的性质与分类煤是一种由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固体可燃矿物。
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不同种类的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也决定了它们在煤化工中的不同用途。
3. 煤化工的主要产品(1)煤气:是煤在高温下与气化剂反应生成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
煤气可作为燃料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可用于合成其他化学品。
(2)煤焦油:是煤在干馏过程中产生的黑色黏稠液体,含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
煤焦油可进一步加工成各种化学品,如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萘等。
(3)焦炭:是煤在高温下干馏得到的固体产物,主要用于冶金工业。
(4)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煤气化合成。
甲醇可用于生产甲醛、醋酸、二甲醚等化学品,也可作为燃料使用。
(5)合成氨:是由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的重要化工产品。
合成氨主要用于生产化肥、硝酸等。
三、煤化工的核心理论1. 煤的热解与干馏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发生分解反应的过程。
热解过程中,煤中的有机质逐渐分解为煤气、煤焦油和焦炭等产物。
煤的干馏是热解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以获得更多的焦炭和煤焦油。
2. 煤气化煤气化是将煤转化为煤气的过程。
在气化过程中,煤与气化剂(如空气、氧气、水蒸气等)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的煤气。
中国煤化工八大产业链及代表项目
《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称“规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规模,尽管国家能源局还未确定“规划”的正式发布时间,但按照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和信息所做分析得出的结论,该“规划”中述及的煤化工产业链已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不会突破附后的八大产业链。
为加深大家对煤化工产业链的认知,在对煤化工八大产业链进行说明的同时将国内目前已投运或正在建设的代表(类似)项目一并开出。
1、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IGCC)代表项目:华能天津IGCC电站示范工程2、煤炭液化(直接液化、间接液化)代表项目: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工程(年产各灰油品100万吨)3、煤制天然气(合成气甲烷化工艺、地下煤气化)代表项目: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工程、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3.7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工程4、煤制烯烃(MTO、MTP)代表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程、神华宁煤集团烯烃有限公司46万吨/年煤制烯烃(丙烯)工程、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6万吨/年煤制烯烃(丙烯)工程5、煤制合成氨-尿素、煤-甲醇代表项目(合成氨/尿素):云天化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工程、乌兰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产135万吨合成氨/240万吨尿素工程代表项目(甲醇):陕西兖矿榆林能化60万吨/年甲醇工程、河南煤化集团龙宇煤化工50万吨/年甲醇工程6、煤制乙二醇(直接法、草酸酯法)代表项目:河南煤化集团永金化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工程(分别位于永城、安阳、濮阳、新乡、洛阳)、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乙二醇工程7、煤炭分质利用(褐煤提质、低阶煤洁净转化)代表项目:华电集团呼伦贝尔2*600万吨/年褐煤热解多联产工程、神华煤制油化工公司呼伦贝尔1000万吨/年褐煤提质工程8、煤制芳烃(合成气直接制芳烃、甲醇芳构化、烯烃联产芳烃)代表项目:华电煤业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工程。
基于新型煤化工技术进展分析
基于新型煤化工技术进展分析摘要:文中主要分析了新型洁净煤化工技术和新型煤化工的核心技术,这一研究对于新型煤化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洁净煤化工新型煤化工多联产系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广物博的文明古国。
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
煤炭成为经济生产活动和人们如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主要原料和燃料。
据悉,我国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占一次能源构成的 75%。
然而,对经济繁荣的向往,使得人类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由于其的不可再生性,同能源需求产生了严重的供需矛盾。
一、新型洁净煤化工技术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加,新型洁净煤化工技术在当前颇受关注。
其是指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能源,即将最大限度的开发煤能源的潜能,且将煤释放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 从而达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状态,图1 给出了煤化工经济示意图。
目前有下列3种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其一是煤气化技术,它是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单元技术,主要以“鲁奇”、“德士古”、“壳牌”等炉型最为普遍,我国生产合成气和化工产品时曾先后引进了上述炉型;其二是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及多种化工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外的甲醇生产主要以天然气为主;其三是以煤为原料合成烃类。
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甲醇裂解制烯烃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甲醇转化率高达到100%,而对烯烃的选择性高达85%~90%。
图1 煤化工经济示意图二、新型煤化工的核心技术1.煤液化技术1.1技术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之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优秀科学家们历经30多年,终于完成了对该技术的的改进、创新工作。
新型煤化工大有可为:煤基多联产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访谈
倪维斗简介
倪 维斗 ,清华 大学教 授 ,博士 生导 师 ,
中 国工 程 院 院士 ,我 国能 源动 力行 业 的著 名 专家 , 国家重 点 基础研 究规 划专 家顾 问
组成员 , 中国环境 与发展 国际合 作委 员会
能源组 中方主 席 。t 8 ~1 9 8 4年任 清 华大 9 9
记 者 :您提 出 了以煤 气化 为核 心 的 多联 产 系统 观 点 ,具体 来讲 包 括 什 么 内容?
具 有 更 好 的经 济 性 ,更 高 的 能量 效
率 ,以及更加 灵活 的运 行操作 性 。 资
源 和环 保 呼唤 煤 的 现 代 化 利用 ,多 年 来 的技 术 进 步 也 提供 了煤 现 代 化 利 用 的大 好 时机 。我认 为 煤 现 代 化 利 用 的 战略 方 向之 一 就 是 以煤 气 化 为 核心 的多 联产 。
称I Hale Waihona Puke CC)发 电,是 洁净 的煤气 化技
术 与高 效 的联 合循环 技 术的 结合 。
基 于 煤 气 化 的多 联 产 系 统 是 将
I GCC发 电和煤 化工 技术耦 合 的能源
个 。充矿集 团在 山东 的 I GCC联 产 甲醇 装 置 属 于 世 界 首创 , 已实 现 长
周 期 稳定 运行 ,并实现 了 连续盈 利 。
不 是最充分 的 。如 果把发 电和煤 化工
结 合起来 , 能使 温度 、压力 、物质 就
的梯 级 利 用 达 到 最佳 ,实现 效 率 最
轮机 发 电 ,资 源可 以吃干榨 净 。
煤 基 多 联产 相 比纯 I 发 电 GCC
7
t T L' c m v 石E n R L O油 M c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联产是煤化工的最佳组合
文|记者姜诚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有两组数据,与这次采访关系密切。
一组是,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中文版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煤炭产量为19.56亿吨油当量,
远远将位居第二的美国(5.56亿吨油当量)甩在身后。
另一组是,据《(2012)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成。
煤炭的消费主要是发电——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一直占主导地位,我国火电发电量约占全部发电量80%以上。
化工用煤的比例很低,仅占煤炭消费量的5%左右。
这两组数据的现实意义有两层,一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煤炭大国,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改变。
二是如何协调“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和“用煤替代石油发展化工”两者的关系,以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最优利用。
而这次采访,正是在这两组数据的背景下,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维斗解析自己关于多联产的煤化工发展观点:把发电和煤化工,甚至和钢铁生产系统结合起来,形成煤基多联产系统,达到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煤电生产不应分家
您认为的多联产是什么概念?记者开门见山地问。
“有些人认为,所谓多联产是同时生产多种煤化工产品,比如同时生产甲醇、二甲醚、乙烯及其他化工产品,灰渣等。
尽管这也算是一种多联产,但是这并不是多联产的本质。
我所表达的多联产,是以煤电联合为主要核心,即在发电的同时生产煤化工的产品,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来讲,就是以煤、渣油或石油焦为原料,在纯氧或富氧条件下气化后生产粗合成气,粗合成气通过净化可得到纯硫和净合成气。
然后,以净合成气为原料来实现电、化、热、气的联产,即在发电的同时,联产包括液体燃料在内的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城市煤气以及工艺过程热。
这是一个将清洁煤发电和煤化工技术耦合的能源系统。
其中,系统中煤气化部分采用的技术被称为IGCC。
”倪维斗院
士也开宗明义,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观点做了阐述。
据了解,多联产的概念被很多国内外专家所认可,但真正把这一概念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并获得成功的,只有美国和中国。
美国是将IGCC和石油炼化工业所需的氢气进行联产,效益非常好。
2005年,山东兖矿集团真正把IGCC与煤化工进行联产,并实现了连续盈利。
这算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GCC多联产项目。
而倪维斗院
士参与了该项目的前期方案设计。
在中国,2009年3月,福建联合
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大型气、电、化工多联产环保节能项目也建成投产并实现稳定运行。
据记者了解,在业内,倪院士发展煤化工的观点算是独树一帜。
他不赞成在规划煤化工时只考虑能够生产多少化工产品,当然也不赞成在建设电厂时只考虑电厂建设。
而他这种坚持,是基于对中国发展
现实考虑的。
山西卖了100多年的煤,但还是那么穷,而且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尽管国内目前有水电,风电,核电,但煤电仍占80%,而且预计到2020年不会少于70%。
所以,只有以IGCC多联产的形式,把发电和煤化工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煤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倪院士举例说,兖矿的多联产装置现在发电8万千瓦,生产甲醇20万吨。
这个系统总投资15.8亿元,联产系统总能利用率达到了57.16%,同比甲醇、发电独立生产系统提高了3.14个百分点。
这表明,IGCC多联产在中国是最佳产业组合。
倪院士还提到,IGCC多联产系统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优势也很突出。
电厂平均1度电排出1公斤二氧化碳,每年煤电生产3万多亿千瓦时,这样算来每年煤电生产排出的二氧化碳要达到30多亿吨。
电厂的二氧化碳将直接从烟囱里排到大气中,由于烟囱里的二氧化碳压力低(一个大气压),浓度也很低(约14%),因而很难收集处理。
如果单独使用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电厂的发电效率就不得不降低12个百分点,意味着百万等级火电厂的热效率从44%降到32%,与此同时,投资还要增加近2倍。
但是如果使用IGCC技术,那么二氧化碳的处理相对要容易一些,它的热效率只要降低6~7个百分点,投资增加1.2倍左右。
当记者问到,目前在中国,煤和电分属两个管理系统,如何进行整合时,倪院士似乎还比较乐观:“IGCC多联产完全可以由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来做,由一个总工程师统一起来
就可以了。
实现煤基多联产应该从整体最优角度考虑,打破行业界限,使电力、化工等生产系统达到优化集成,降低生产成本,使煤的下游产品更加多样化。
”他又补充说:“实际上,现在很多大电力公司已进入煤化工领域。
”
命运多舛的多联产
但当记者往下问到IGCC多联产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时,倪院士的神情忽然落寞下来,叹了口气,吐出4个字:命运多舛。
倪院士提到的第一个是政策原因。
由于IGCC发电投资巨大,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只批准了一个项目,以后就没有批了。
建一个IGCC发电厂,平均每千瓦装机已超过1万块钱,而普通的电厂平均每千瓦才不到5000块钱。
倪院士说,单纯上IGCC,优势确实很难体现,所以才应该把IGCC和煤化工结合起来。
接着,他又说到第二个原因:“煤气化后产生的合成气被分成了两股,一股用来进行燃气轮机发电,一股用来生产化工产品。
这两股气的比例可以调节,但是,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自然会把更多的合成气用来生产化工产品,这样发电就受到了影响。
”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IGCC多联产无法顺利开展的第三个原因。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煤气化技术发展非常快,有些技术甚至走上了世界先进的道路,燃气轮机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一些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仍然靠引进,一些部件、材料中国仍然不能自主生产。
谈到这里,倪院士感慨道,国外的燃气轮机主要是烧天然气的,用来烧煤
气化的合成气还需要改进和适应,但是这个改造并不太难,下功夫攻关很快就可以做到。
可惜,现在中国人不愿意下这个功夫了。
第四个原因,二氧化碳的后期处理目前也处于“水中花”的局面。
一方面,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会增加投资的成本,降低热效率;另一方面,二氧化碳的处置是一个难题,无论是埋在地下还是重新利用,都面临着从资金到技术方面的问题。
目前,国家并没有必须要处理二氧化碳的政策,因此IGCC多联产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优势也无法发挥。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自2006年山东兖矿集团的多联产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竟然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多联产示范项目。
我在这里再次呼吁
记者以为,关于多联产的话题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出乎意料,倪院士略一沉思后,又振作起来,说:“经过兖矿集团这套系统的运行,我们积累了新的经验。
以前是将发电和甲醇生产并联,现在看来采用串联方式效益会更好。
反应器的压力可以再提高一点,用更新的催化剂可使一次通过效率提高。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在兖矿集团多联产项目的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争取做一个更大的多联产项目!”
重新兴奋起来的倪院士还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去德国旅游,在洗手间里,朋友像往常一样打开水龙头,把手淋湿后直接转身去挤洗手液,为方便省事就没有把水龙头关掉。
就在这时,一个德国人冲了过来,很不客气地指责他浪费水的行为。
倪院士说,节能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我们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IGCC多联产也许从短期来看,投资的成本会很高,企业没有利润可图,但是长远来看,它对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我国能源安全等有着重大益处。
我在这里再次呼吁,我国应当尽早开展多联产示范,并在整个装机容量中逐渐、适当地增加多联产的份额。
倪院士的态度让记者感到一种压力。
显然,在目前政绩评价体制下,一时无法满足更大的利润是IGCC多联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涉及体制问题、利益分配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倪院士提出的“实现煤基多联产应该从整体最优角度考虑,打破行业界限,打破短期的收益驱动,从长远发展着眼,使电力、化工等生产系统达到优化集成,降低生产成本”,体现的是真正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