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的现状及其转型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商行的现状及其转型观点
一、城商行的现状
(一)城商行的定义
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
(二)城商行的发展阶段
从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现在,城商行已经走过十七年的发展道路。
十七年来,城商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经营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转变,尤其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市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城商行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艰难起步阶段(1995~2000年):城市商业银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而城信社又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为适应办三产、安排子女就业的需要成立的。
这些城市信用社在安置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城信社在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
努力调整阶段(2000~2004年):此阶段城商行面临三种问题:一是历史包袱沉重;二是公司治理不完善;三是资本管理意识不强。
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到现在):经过前期的调整,城商行发展基础得到巩固,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监管更加专业化,城商行风险处置和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一是监管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历史风险化解取得突破。
地方政府在城商行历史包袱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资产置换、税收返还、政府注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支持力度。
三是经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城商行公司治理、资本水平、内控质量、风险抵补和业务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一些城商行在国内银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部分城商行逐步摒弃跟随战略和同质化经营思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成效初显。
浙江、四川、江苏等地城商行不断探索中小企业
信贷服务模式,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
(三)城商行的特点
1、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达到7.8万亿元,但仅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总资产的8.24%,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差距也很明显。
单就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排名前1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和超过3.2万亿元,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0%,2、发展程度多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
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
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
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3、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
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
这里面有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手段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纵观我国银行业,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
用较为悲观眼光来看,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社作“追兵”,加上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
而在越来越高的“走出去”的呼声中,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到底应该“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对于上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或许可以尝试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仍应该定位于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服
务于中小企业,争取“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
(四)城商行的存在问题
1、单一城市制经营、营业网点少、市场份额低
自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 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对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影响较小。
近几年来, 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首先,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一家银行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开展业务, 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该城市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 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 带来巨大风险隐患。
其次, 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现在, 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 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
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软肋。
显然, 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 从而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
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的关系非常好, 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 实现跨地区经营, 往往就会与城市商业银行分道扬镳。
2、国外资本进一步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放宽对国外资本的监管,使得国外商业银行打入中国金融市场。
由于受网点渠道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将使外资银行面临巨大的障碍和极高的进入成本,而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外国银行就可以利用中资银行已有的渠道和网点实现迅速布局,并可克服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从而更快地达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外国商业银行的涌入自然而然的抢占了金融市场的份额,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竞争力小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就进一步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3、政府严重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将2200家城市合作社吸收纳入到城市商业银行中。
通常当地政府都参与入股,大约25%到30%,这样就造成地方政府一股独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此以往城市商业银行的的使命就是
向政府和政府企业提供资金,保证当地政府正常的财政收入。
这种不健康的经营模式造成了政企不分,严重扰乱了当地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阻碍了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另外,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量的政府关联贷款,这部分贷款一般具有金额大、贷款质量差等特点,其中有的甚至已经形成风险造成了损失,严重影响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4、未设立专门研发机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低
“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定位策略过于粗放,市场细分不够,预测不足,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
很长时期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创新力度弱,而且具有盲目跟进的色彩,新的产品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倾向于多元化,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城市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和本身的限制,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少、功能单一、业务范围狭窄,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本身资本实力较弱引发科技投入不足,造成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5、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影响经营效果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一般都比较低。
就当前而言,一般本科毕业即可进入到城市商业银行工作,这是对于新加入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但事实上,之前就业的人员的学历多数达不到本科水平。
虽然能力不与学历成正比,但一般而言,学历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人员对政策、制度、管理规定等内容的理解与执行能力,进而逐步影响其自身的业务经营能力和经营效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6、缺乏合理的风险监控机制,应对风险能力低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没有形成完备的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由于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
其后果就是导致了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很多商业银行出现一些漏洞进而造成难
以估量的损失,这严重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目前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仅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城商行的转型观点
(一)强化风险防控意识:要坚决守住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安全稳健运行。
可推荐一些关于风险防控的课程。
(二)服务创新意识:可推荐服务标准化的培训辅导项目。
(三)科学发展意识:针对中层领推荐我们技能提升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