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基础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
(1)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的定义: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要想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掌握物质概念。

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其二,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同时,要注意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要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

其次,要全面把握意识的本质。

意识虽然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人脑,有了客观事物就能自行产生意识,还必须有社会实践这一客观条件,离开这一客观条件,就不会有任何意识。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误之分,但不管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最后,要正确区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3、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坚持辩证的观点。

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

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两个文明建设。

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面面俱到。

4、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力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会导入形而上学唯物论。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都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3)对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陷入了不可知论。

[重点难点分析]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1)这里的“整个世界”,即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或思维)。

“人和世界关系”既包括人对世界的关系(能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又包括世界对人的关系。

(2)“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它不同于人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事物的个别看法,但它又存在于个别观点和个别看法之中,具有共同性、一般性、根本性的特点。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要和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逐步形象了各种观点,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于是就有了自然观、社会观、国家观、人生观、道德观、恋爱观、婚姻观、审美观等等。

这些都是对世界某一方面的事物和问题的看法。

在这些“观”之中,人们还形成了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形成了贯穿一切的、起支配作用的最基本观点,它左右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行动,这就是世界观。

(3)世界观人人都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内部,人们的世界观也有差别。

世界观有的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自觉形成的;有的是分散零乱的,有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有的是唯物的,有的是唯心的。

2、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支配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所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

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

至于如何运用还需要研究和学习。

(2)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具体科学的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
之分。

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

教材上讲的方法论属方法论。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理论世界观、哲学的含义,要明确以下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和零散的,缺乏理论的论证。

只能把人们的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的形成表现出来,才形成哲学。

所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和影响世界观。

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统一,是因为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提示的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这个概念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统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这个概念同时还告诉我们物质还有可知性。

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它、认识它。

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区别在于: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
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联系在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区别在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联系在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2)意识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①这个概念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意识的起源阐述的。

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从意识的本质阐述的。

人脑这块特殊的物质具有思维的功能,可以对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存在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加工,意识就是产生了。

没有人脑不以胶生意识,但有了人脑,没有客观存在反映在人脑中,也不能产生意识。

这就是告诉我们:意识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物质却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

但这也不可心以此来否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的两个方面。

总之我们从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本质应该看到: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派出物。

②意识对客观的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的之分。

③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目的就是明证。

世界上只有人们没有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

这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④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意识具有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反映在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亦然,即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就是二者辩证关系的内容。

②正确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只承认前者,而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片面夸大后者的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③要会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江泽民主席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

全社会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事物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

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反作用于它。

(3)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

可见,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4)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相背离、相脱节,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要想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按规律办事结合起来。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它涉及世界的本质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要涉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学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所以,人们把它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

这是最重要的方面。

对于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

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的截然相反的回答。

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3)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有同一性,即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对这个方面的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意识能够反映物质。

不可知识论认为意识不能反映物质。

可知论是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所持的观点,不可知识论是少数哲学家所持的观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的条件。

黑格尔(1770-1831)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1804-1872)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抛弃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的费尔马哈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性质发生革命性变化,哲学不再是“科学的科学”而成为科学的哲学,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该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

[知识迷航指南]
1、理解意识反作用的两个误区
(1)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消极的、被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作用,不是“分泌”与“被分泌”的关系,也不完全和照镜子一样,而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种由客观转化为主观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积极的、能动和抽象化的过程。

人们在和客观事物接触中,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声音、气味、冷热、硬度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产生对客观现象的种种感觉。

但是,这种认识只能反映事物局部和现象,不能反映事物整体和本质;只能反映个别不能反映一般。

因此感觉有局限性;它仅仅是意识的起点。

实际上,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更主要是采取抽象思维的形式,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形式。

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是意识的高级形式。

由此可见,思维反映的东西,虽然归根到底,仍来自物质世界。

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直接的具体的反映,而是间接的抽象的反映。

因而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内部联系,反而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

(2)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有正确效应。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了丰富感性材料之后,还要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制作。

在这当中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加工过程如此精细复杂,它就不能受到每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的影响,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如果人们把抽象化过程中的某一步、某一侧面或某一环节绝对化或片面地加以夸大时,就有可能使抽象化的途径走偏、走错,难以得出完全正确的甚至错误的结论来。

由此可见: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有正效应,还有负效应。

我们必须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其反作用发挥正效应功能,从而造福于人类。

2、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要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

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要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

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的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3)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

因而,从实际发现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4)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时,可结合我国根据不同的实际,采取的不同的财政政策,来体会这一点。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不是一回事?
(1)通常说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的内容是,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

这是对实际存在物质和意识辩论关系的正确理解。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3)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它认为:特点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

(5)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5、“电脑也能思维”,对吗?
“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1)“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2)“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3)“电脑思维”没有自觉性、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

(4)“电脑思维”没有社,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类智慧具体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

(5)“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人脑的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

[破译高考试题]
(—)最佳选择题
[题例1]“中国的事情要依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此题主要通过考查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的哲学依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中国的事情要依照中国的情况来办”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但是客观实际是具体变化发展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际,中国有中国的实际,别国有别国的实际。

因此,要办好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选B,A.D 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说法不科学。

[题例2]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脑一样发达,甚至能自行设计出新“智能”电脑。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此题难度偏大,错选率达70%,主要原因是现行教材没有直接涉及这一知识,不少考生从意识与人脑的关系角度作答,错选A项高达46.14%,错选C项也达22.88%。

正确回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脑一样……”说的是“电脑能够模拟人脑”,不是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

[题例3]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解答此题关键是弄懂“认清”和“问题”所表达的哲学意义。

毛泽东讲了认清中国国情与认清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问题即中国国情(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当今国情发生变化: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认识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客观存在)。

将题目两个层次给合起来,不难看出,尽管时代不同,国情也发生了变化,但我们都必须以客观存在为根据,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统一,所以正确的选项只能是C。

如果审题不认真,只看表面,把“认清”和“问题”看成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就会错选A或B,如果把题目看成只是讲了两个时代的联系,而没有深入分析两个时代中具体的历史的区别则会错选D项。

[题例4]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名词产生。

例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等。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
[破译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新名词产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的理解。

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新名词属于意识现象,是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产物和反映,故正确选项是B项。

但是题干并没有强调新名词产生后,对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