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的多样性 :

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

李修建/文

关键词:世界美学大会;美学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B

2010年8月9日至13日,美学界的盛会!!!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千余名学者参与了这次会议,诚所谓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本届美学大会的主题为 美学的多样性 ,由于牵涉议题广泛,参加会议学者众多,本文择其大端,概述如下。

一、中国与东方美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里,中国学者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届会议的与会者着重于对中国美学独特性的揭示与研究。汝信肯定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意义,认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印度美学、伊斯兰美学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周来祥提出中华美学的根本特点是 和谐 ,中华美学应该能够为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危机和挑战提供借鉴,进而对世界美学的多元化和人类美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张法指出传统中国信奉的是一种 天下 观,华夏与四夷乃一个整体,现代社会则持有 民族国家 的观念,因此研究现代中国美学需要对各少数民族的美学分而言之。成中英从本体的层面分析中国美学的特质,他从宇宙、心灵、道德、礼乐和艺术等五个本体存在的层面理解中国美学,认为其中蕴涵了传统中国人所推崇的涵容、沉潜、刚健、高明、和乐与自由之美。叶朗同样对中国传统美学大力推举,主张继承传统美学精神。

所谓东方美学,就涵盖对象而言,除了中国美学,还包括日本美学、韩国美

学、印度美学、伊斯兰美学等东方国家的美学。在此次会议中,多位来自东方国家的美学家现身说法,展现了本国美学的研究成果。韩国学者林承元(L i m Sung w on)分析了韩国美学研究滞后的原因,包括 美学 概念的模糊性、学院教育及学科建设的轻视等。在他看来,要想让韩国美学研究获得推进,需要将美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增加美学教育等措施。日本学者小田部胤久(Taneh isa O tabe)从跨文化的角度指出,日本面对发达的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采取的是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致使某些方面极度精良,也就使得日本美学对实践方式情有独钟。斯里兰卡的阿沙∀费尔南多(A sha Fernando)从印度美学史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印度美学中的 味 (Rasa)这一概念,认为 味 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审美价值。还有一些学者从艺术的角度解读本国美学。如伊朗学者马吉德∀海达里(M aji d H eidary)将波斯绘画作为对现实的叙事性建构进行了解读,日本学者児嶋由枝(Y oshie K oji m a)分析了日本对 反改革艺术 的接受。土耳其学者埃布鲁∀居泽尔代仁(Ebru G zelderen)探讨了土耳其工业设计中产品与美之间的关系。

二、西方美学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研究往往以对美学家的研究为中心。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德勒兹、阿瑟∀丹托是本届美学会最受关注的几位西方美学家。王凯分析了海德格尔对东亚语言,包括日本的 粹 (Iki)、中国的 道 (Tao)和印度的 梵 (Brah mn)的初步探讨,认为欧洲语言与东亚语言之间是可以展开对话的。赵奎英论述了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所体现出的生态美学文化意义。郭文成认为海德格尔的晚期美学思想可以表述为 人在大地上诗意的居住 。韩国学者金敏贞(K i m M i n Jung)研究了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 陌生化 (Strangeness)概念及其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张颖就梅洛-庞蒂对波伏娃的小说#女宾∃的解读进行了分析。宁晓萌分析了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阐释。巴西学者卡拉∀皮涅尔∀里贝罗(K arla P inhel R i b eiro)探讨了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德国学者比吉特∀玛丽亚∀莱特纳(BirgitM ar ia Leitner)比较了齐泽克和德勒兹电影美学的差异,德勒兹电影美学批评,影像形式从古典主义的 运动-影像 到现代主义的 时间-影像 ,把主体从既定社会体制搬演的 行为霸权 中解脱出来,她以#三峡好人∃为例,考察了其中所体现的 时间-影像 特征。徐辉探究了德勒兹的 影像教学法 思想,指出其思想的实质是,成功的现代电影致力于引入一个让成规失灵的 域外 ,从而激发生命深层的原创力量,并在电影欣赏中发挥召唤观众创造力的教育功能。

阿瑟∀丹托的 艺术终结论 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潘公凯据此思考了艺术的边界问题,他提出了 错构 的概念对西方艺术史进行了解析,提出人类社会史

和艺术史互补相生却又泾渭分明。葡萄牙学者帕特里夏∀埃斯基韦尔(Patricia Esqu vel)认为艺术并非真得走向终结,而是意味着在全球化语境下新的艺术标准的确立。香港学者梁光耀认同丹托对艺术终结的解释,不过他认为现代性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

三、比较美学研究

比较美学亦是美学研究中的重点。张世英比较了道家庄子哲学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共通之处,在他看来,二者都重视人的生活境界,崇尚生活美、思想美,其核心在于思想上的自由创造与彼此融通。同时,他批判了后现代艺术家的所谓 模糊 艺术与生活之界限的口号,认为它实际上更让生活脱离艺术,并未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窠臼。赖贤宗在跨文化美学的语境中,对禅和海德格尔诗学的关连进行了比较,并对意境美学对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美学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陈伟认为比较美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时间和跨特质的研究,跨越性是比较美学的根本属性,可比性是比较美学的学理基点。它使比较美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错位研究得以有效实施,可资在学理上探获美学的内在规律的质的规定性。牛宏宝将时间意识作为艺术的形式动力,比较了中西文化中的时间意识,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时间意识各自的独特性,及其对中西方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塑造意义。毛宣国分析了现象学美学对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影响,从而展示了西方美学对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进程的作用,从中认识到现象学美学的方法论变革和思维转向,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与现象学美学的对话与沟通对未来美学理论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四、中国艺术研究

本届美学会特设中国艺术专场,国内外众多艺术理论家齐聚一堂,就中国艺术的创作方法、历史变迁、美学精神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朱青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中的 主动的艺术概念 ,认为形成于汉末魏晋时期的书法构成了中国的审美准则和创作方法。邱振中分析了中国书法的起源和文化特征。沈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笔法 理论与形态进行了探讨。刘桂荣分析了中国古代画景画中的生命意蕴。梁江从国家制度、人才延揽、机构设置、趣味风尚等方面,探讨了古代帝王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历史走向的影响。陈传席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文官政治与中国艺术的关系,认为中国文官的文化素养对于中国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李砚祖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器物艺术及其文化精神。陈履生对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生活情趣和生活理想的文房进行了分析。高建平从中西艺术比较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