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
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在美学发展到21世纪初的今天,回望20世纪初美学开创的情景,可以形成一种对照,从而思考而今美学所在的位置。
由于三位美学大家所涉及的又不仅是美学,他们的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与更多的领域相关联,因此,三位大家的美学还会引起超出美学的论题。
一、三种美学模式大而言之,美学入中国与在中国,与三位大家相关。
第一位是王国维,他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在体制内的地位;美学一词乃日本学人用汉字翻译aesthetics,在清末之中国,本存多种译法,王国维在学界的权威,一是使“美学”成为定译;二是以其《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一文在理论上使美学成为中国新型的教育体制中诸多人文学科中的必修课程;三是以自己的一系列论著呈出了美学是什么,显示了美学独特的学术品格。
第二位是梁启超,[i]他以《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章,在一种“革命”营造中,一方面使小说为艺术的最上乘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诗文书画为主体的艺术结构,另方面让艺术成为唤起民众、塑造现代性新民的有力武器,显示了美学巨大的政治/社会功用。
第三是蔡元培,在王、梁于清末开出的美学局面基础上,于民国初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突显了美学在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中重要位置。
从美学模式看,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三种向路:王是超越的美学,即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蔡是育人的美学,即用美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梁是功利的美学,即用美学去促成全社会进步。
而今观之,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王氏型的美学的超越性核心的学人寡甚至无,只有他的一些局部性论点(如意境等)得到持续的讨论,但被嵌入了其它的理论之中。
在清末以来现代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的演进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博物馆体系和公园体系的演进中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社会生活审美化的多重乱浪中,蔡元培所勾画的美育图景,正处在一个新的争论点上。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美是什么?-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美的哲学的核心在于主体对应的美的事物。李泽厚将实 践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提出“自然的人化”与 “人的自然化”,说明了无论是主体或客体都是在“人化 自然”的过程中生成的,人和自然间首先是实践的关系, 其次才是审美的关系,主客体之所以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 得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中介【5】。因此,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他认为应该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人对自然的社会性 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说明美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形成实践美学派。
思考三:
因此,美形成于整个实践过程,从“美的需求——美的 关系——美的感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形 式或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然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解的 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实践每一个具体环节也在不 断发展改变,但美始终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体验 过程。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存在于实践中。
Thanks.
09旅管 钟竹岭 杨文彩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客观统一”也在于实践,但美只在于生产 实践、物质劳动,而非艺术实践、精神劳动。因为人类的 生产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艺 术生产、精神活动单独来看,也必须通过物质材料将意识 物化,所创造的艺术品也是某种物质存在,也可说是生产, 但其本质与前者却有根本不同。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是 属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物质变革”,而艺术生产则是属于 上层建筑并远离基础的一种“思想形式”,两者必须严格 区分清楚【6】。
我国关于美学哲学的研究与讨论在集中在五十至八十年 代,并在“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甚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朱光潜作为中国美学的开创者提出“主客观统一” 的理论,并在后期将马克思哲学引入美学,使主客观统一 论更加完备。随后李泽厚、蒋孔阳、朱立元、杨恩寰等学 者在其基础上不断从新的角度进行尝试,初步形成了我国 美学哲学体系。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一直以来,中国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个观念不仅贯穿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基本上分为哲学和审美两个部分,哲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美的理性思考,审美则是透过车用五官,以感性的方式体验美的心理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美学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美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仁”和“礼”,发扬中庸之道和和谐之美,注重碎屑的教育,这便决定了儒家强调个体的完美及其内在的美,对个体的个性创造有提倡和支持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则强调“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主张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墨家美学思想则盛于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理论,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美的体现在于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审美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和谐”、“节制”、“清净”和“中庸”等概念。
和谐是指凡事合乎自然规律,视听上和谐而不纷扰,日常生活上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节制是指凡事都应适度,不过度张扬,不失中庸。
清净意味着净化了心灵、思想和环境,使之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中庸则是指不过于偏向极端,不过度表现,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不断变化。
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明清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以完全复兴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逐渐从哲学思考转向了文化审美,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美学思想逐渐的将传统尺度的美与现实尺度的美同等看待,将传统尺度的美进一步拓展至人道主义、普及化、世俗化的美上,为后来现代中国的美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总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几千年来,这种思想不断演变和发展,拓展出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审美方法,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中国现代美学从王国维始,于古今转换的大变关头,受西方与日本的双重影响,得学术与文化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一花(美学)开四叶(四种基本模式)的景观:一是梁启超的社会学模式,要求美学为政治服务,服务于中国现代性的国民性转换,让中国人民由臣民变成新民。
二是蔡元培的教育学模式,把美育作为现代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美育代宗教,让美成为中国现代性的人生境界。
三是朱光潜的现象学模式,朱光潜摘取西方心理学美学诸流派的思想,融距离说、直觉说、内摹仿说,移情说为一完整体系,向人们指明了,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获得美。
审美现象学在这里得到了明晰的说明。
四是宗白华的文化学模式,把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诗、书、画、乐)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体会其中的文化统一性,并在这种统一性中突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而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比较,并在更高境界上达到一致。
宗白华模式其实内蕴了两种向度:美学史和比较美学。
严格地说,以上四种美学模式还称不上理论意义上的模式,但却可以够得上成为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这是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
以后的美学可以说都是在某一基点上,或以某一基点为主兼容他点而变异、高扬、展开。
这四大基点,哪一点得到发展,是与中国现代性的整体演进相关联的。
中国现代性的革命性高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模式漫进中国,提高了社会学模式的政治性一方面,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美感形式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美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美学化成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建国到文革的主要美学形式。
当这样一种在政治中心推动下的美学形势于1950年代起从文化整体推进到学理的时候,美学的复杂性又使之产生了新的一花四叶的效果。
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美学的学理研究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马列主义使美学的学理原点成了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对马列原理的运思框架进行了最大的穷尽,形成了美的本质的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人们心中的看法, 即欣 赏, 你认为它是美的, 那么它
就美 , 你认 为 它不 美 , 就 不 具 备 美 的 特 性 , 丑 完 它 美
全在 于人 的心 。他 说 : 美 是 创 造 出 来 的 , 是 艺 术 “ 它
公认为中国美学研究 的三大家 , 他们每个人都代表 了我国现 当代美学发展史的一个阶段。虽然他们 的 美学思想在不同的阶段还有变化 , 但并未完全脱离
原 来 的思 考 轨道 。所 以 , 我们 从 历史 的分 析人手 , 对
的特 质 , 自然 中无所 谓 美 。在 觉 自然 为美 时 , 自然 就 已告 成表 现 情 趣 的 意 象 , 已 经 是 艺 术 品 。Ⅲ㈣ 就 ” ’
这三大家 大有裨 益 的 。
当 时他 的主导 思想 是 克 罗齐 的 美 学 思 想 , 即把 主 客 观统 一于 心 。他认 为 自然 界 无 所谓 美 与不 美 , 是 美
地 引起 了人们 的注 意 。大 家纷纷 表达各 自的学 术观 点, 使我 国的美学研 究在 批判 中发展 、 荣起 来 。 繁 当代 美 学论坛 上 , 光潜 、 仪 和李 泽 厚先 生被 朱 蔡
为 美即欣 赏, 人们 心 中的 看法 , 把 主客 观 统 一 于心 的结果 ; 仪 先生确 立 了唯 物主 义 美 学观 , 是 是 蔡 认 为 荚来 源 于客 观世界 , 对客 观世界 的反 映 ; 泽厚 先 生提 出 了社 会 实践 的 蔓 学观 点 , 为 美是 人 是 李 认 创造 的 , 劳动 实践 的产 物 。这 些 荚 学 大 享 的思 想 体 现 了荚 学 学科 历 史 发展 的传 承性 和 扬 弃性 。 是 从 历史 的分析入 手 , 比较 各 家 关学观点 的异 同, 利 于 理清 中 国蔓 学的 发展 脉 络 , 当代 蔓学 的发 有 为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xx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xx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朱光潜和宗白华背景比较
微文化—安徽名人—安徽三大美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谈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人都无法绕过耸立在面前的三座大山。
这三座大山就是为中国现当代美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三位著名美学家。
他们三位都出生在安徽,从五十年代起又长期共同执教于北京大学,被誉为“北大三大著名美学教授”。
今天我向各位简要介绍三位美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人生态度,期望能够从他们的学术创造和人生智慧中受到启发,更加焕发出我们热爱生活,建设家乡,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的热情和勇气。
一、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朱光潜先生1897年10月14日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阳和乡吴庄的一户破落的地主家庭。
父亲是个颇有声望的乡村私塾教师,家教极严。
朱光潜从6岁到14岁,在父亲的私塾馆里受到较为严格而系统的启蒙教育,熟读并大半背诵了传统国学经典。
1912年,朱光潜1 5岁时走出父亲的私塾馆,进入家乡实行新式教育的“洋学堂”——孔城高等小学。
在小学只读了一个学期,就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
1916年桐城中学毕业后,他在家乡桐城大关北峡小学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就想考北京大学国文系,但家贫拿不起路费和学费,只好就近考进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一年之后,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全国选派20名学生到香港大学学习,朱光潜被录取。
从1918到1922年他在这所英国人办的大学里整整学了五年。
1925年他又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8年,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聘他任北大西语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光潜到四川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后又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抗战胜利,他回到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直至1986年3月6日去世,享年89岁。
宗白华先生1897年12月15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方宅大院,祖籍江苏常熟。
宗白华的父亲宗嘉禄是清末举人,曾游学日本,担任过江南高中商业学堂校长、安徽省导淮测量局局长、中央大学、安徽大学教授。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一、前言美学思想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理论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化圈在美学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对古代和现代的中外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古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审美”、“趣味”和“品位”为核心,注重对“工、势、形、声、色、香、味”的美的考虑。
在美学思想方面,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墨子、荀子、王阳明等。
他们重视人的内心追求,通过人的内心感受来感知美的存在。
庄子提出了“至乐无乐”、“大知闲闲”等思想,认为美的感受是通过人的内心感受而达到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
墨子则提出了“以工度美”、“同类相求”等思想,认为美是通过良好的工艺品质和相似的元素之间的匹配才得以体现的。
2.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思想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性审美上。
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对整体的表达,并且将其与人的正义、道德、理性等方面相联系。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乐谷理论”,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对于一些美妙的和谐而感到愉悦。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智慧的究极表达是通过艺术来实现的,艺术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虚无之地,让人们在思考和感受上得到一种非比寻常的满足。
三、现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
康德认为美的本质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是在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感知。
海德格尔则认为艺术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可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途径。
哈贝马斯则认为美不是单纯的审美体验,而是一种与人文和社会事实紧密相关的体验。
2. 东方现代美学思想东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中田重治、荒木亨等。
中田重治认为,美学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概念。
荒木亨则认为,美学是一种对于强迫和死亡的抵抗,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四、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古希腊美学思想都是重视整体性审美的思想,而现代美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内在感性认知。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2.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3.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4.当代中国美学的展望
正文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中国美学,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再到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三个阶段。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包括:1.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主张以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中国传统美学,主张"天人合一"、"心物相融",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3.现代西方美学,主张审美的经验性和相对性,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对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推动了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和现代化;3.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提升了中国美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摘要:1.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2.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3.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主要流派与观点4.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这一时期,以王国维、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开始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篇章。
二、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自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美学到现代美学的转变。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美学研究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美学家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美学问题。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美学研究开始多元化发展,吸收了西方美学、东方美学等多种理论资源,美学家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美学问题,推动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繁荣。
三、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主要流派与观点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美学流派和观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2.西方美学中国化:将西方美学理论引入中国,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3.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
4.人类美学:强调美学研究的人类性、普遍性和跨文化性,试图构建一种适应全人类需求的美学理论。
四、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意义与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世界美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其意义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使美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2.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3.为解决现实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
二美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美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美学发展经历可以分为古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三个阶段。
古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古代希腊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
古希腊美学主要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认为美是普遍的、真理的、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人类感官的愉悦和和谐,美是现实的、感官的。
中国古代美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学。
儒家美学强调礼仪和人的素质,认为美是道德的一种表现。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人性的和谐,认为美是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佛教美学认为美是内在的心灵体验,是超越生死的境界。
现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启蒙时代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
启蒙时代美学主要有康德、笛卡尔等人的理论。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的感觉经验,是无私无私心的欣赏。
笛卡尔则认为美是与自然和谐的体验。
浪漫主义美学注重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人的直观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性。
当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
现代主义美学主要强调艺术的自由与创新,主张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艺术的个人表达和自我创造。
后现代主义美学则主张反传统、反理性、反体系,注重文化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美是多样的、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定义。
总结而言,美学发展经历了古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三个阶段。
古代美学强调超越感官和自然的美,现代美学注重感官体验和个人表达的美,当代美学强调对传统和理性的反思,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的美。
这三个阶段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和发展,对美的本质、价值和表现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丰富了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原创版)目录1.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2.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3.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重要理论家与流派4.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5.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意义与展望正文一、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是指自 20 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美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美学研究在此背景下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经学、文学研究模式,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
二、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以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开始引进西方美学理论,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河。
2.20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时期,美学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学家们围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美学流派展开讨论。
同时,以蔡仪、吕荧为代表的美学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3.20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时期,美学研究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美学家们开始关注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等课题,美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展。
4.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美学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综合化的阶段,美学家们既关注西方美学的最新发展,也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重要理论家与流派1.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生活美学”的概念,强调美学研究应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
2.宗白华:他的美学研究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
3.蔡仪: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情本论”的美学观点。
4.吕荧:他的美学研究关注审美心理学,开创了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20世纪初至
20世纪中叶,中国美学学术主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传统美
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美学
学术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美学理论,探讨中国传统美学与西
方美学的融合与创新。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积
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如文化批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
等理论对美学研究的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
特点。
不仅有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还涉及到文化、艺术、哲学、
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拓展了美学学术的视野和深度。
同时,当代中国美学学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
下保持本土特色,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等
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学者们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不断探索,努力推动中国美
学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学者对当代中国美学学
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阶段1.古代美学2.近现代美学3.当代美学三、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特点1.跨学科研究2.创新与传统的融合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四、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美学的理论研究2.艺术美学3.生活美学4.技术美学五、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贡献与影响1.对世界美学发展的贡献2.提升国民审美素养3.为文化繁荣提供理论支撑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美学学术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诸多学者对美学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文将重点关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以期展现我国美学研究的新风貌。
二、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阶段1.古代美学古代美学以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为基础,对美、审美、艺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古代美学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与审美的统一,以及和谐、中庸之道等价值观念。
2.近现代美学近现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开始了美学的现代化进程。
此阶段的美学研究涉及审美心理、艺术理论、文艺批评等诸多领域,为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当代美学当代美学在继承古代美学和近现代美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多元、开放、创新的研究特点。
当代美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审美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问题。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特点1.跨学科研究当代中国美学倡导跨学科研究,借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当代中国美学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以丰富美学理论体系。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美学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中国美学,以及如何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美学成果。
四、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美学的理论研究美学理论研究关注美学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标准、艺术价值等,为其他领域的美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摘要: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背景与特点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成果与影响四、当代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背景与特点当代中国美学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等各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崛起的。
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与传统的文艺美学有所不同,它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实践性、拓展跨学科研究。
当代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际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文艺美学: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关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及审美心理。
2.哲学美学:从哲学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审美经验等问题。
3.社会美学:研究审美现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分析审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生态美学: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审美价值。
5.技术美学:探讨科技发展对审美观念、审美体验的影响,以及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学价值。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成果与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学著作问世,如《中国美学教程》、《中国美学史》等。
此外,我国学者还积极参与国际美学交流,推动了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同时,当代中国美学对我国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审美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当代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当代中国美学将进一步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美学理论;紧跟科技发展,拓展美学研究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美学全球化;注重美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提升国民审美素质。
总之,当代中国美学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美学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对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思考》
《对中国美学观的当代思考》宗卫佳sz1305098摘要: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上,出现了几种主要的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美学界的大家们对中外美学历史发展的传承与扬弃的重要体现。
通过理解和分析这几种观点,提升对艺术、美和审美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观、艺术、美、审美西方美学从近代传入中国,1947年《新美学》的出版,在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美学学派相对峙的局面,美学开始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各家纷纷表达各自的学术观点,使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于是,在中国的美学论坛上,逐渐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以及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美学界的大家们对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传承与扬弃的重要体现。
一、唯心主义美学观秉持唯心主义美学观的美学大家主要是朱光潜先生——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康德,然而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1]在朱光潜看来,美学独特的形象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古代美学;也不同于近代的西方美学,它应该是这两者比较和综合的结果。
这可以从他在《文艺心理学》里给美下的定义里看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传’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
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
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美学】作为哲学和艺术的桥梁,与二者关系紧密,研究院每年在《艺术概论》的考察中都会体现对“美学”的重视。
但是,美学理论同艺术理论相比,更加晦涩难懂,同学们常常耗时耗力,却不得要领。
因此,【艺研黑马】将定期推出【美学散步】系列,希望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点帮助。
第一种,主观论。
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
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
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
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第二种,客观论。
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
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
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
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
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
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第三种,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
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
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
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
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
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
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
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从方法论上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的美学派别,从而确立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方法论蔡仪先生认为,旧的美学之所以不能够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不能够认识美的本质,主要在于方法论的错误。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理念或者是观念,并不是那些形而上的美学家所认为的是本有的,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而在理念中或者在观念中寻求美,那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本末倒置的。
这种错误是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颠倒所造成的。
心理学派的美学家认为事物美不美的标准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客观学派的美学家从客观对象身上考察美的本质,但他们认为这客观对象只限于艺术,美学只能是艺术哲学。
蔡仪认为:“艺术既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创造的,所以客观的美学便不得不作进一步的追求,而到达了,也只到达了所谓艺术冲动,于是客观的美学也就陷落在主观的美学的同样的陷阱里,这就是单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致命弱点。
’在对旧美学批判的基础上,蔡仪提出了新的美学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即美在于客观事物,它是一切艺术美的根源,正确的美学研究途径应是通过在现实事物中考察美来把握美的本质。
这是蔡仪美学体系的出发点。
(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其他旧美学在美的本质上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观点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和美感论是互为混淆的,他们在论美时其实是在论美感,并以美感为美,认为美是主观的。
这种主观的美论因不符合实际,必会造成自身的内在矛盾和错误。
康德、克罗齐、朱光潜都是如此。
蔡仪对此一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而概括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这个概括既适用于自然美又适用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三)批判了旧美学的美感论,确立了自己新关学的美感论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大多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美感论之上的。
他是以批判唯心主义美学为目的的,所以就把重点放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美感沦上。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的前四章都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蔡仪就抓住他的几种理论逐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进丽提出了自己关于美感的概念:“它是根源于客观事物。
换句话说,它是客观事物的摹写,也就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四)批判了在艺术美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美学的艺术观。
1942年蔡仪出版了《新艺术论》,1948年出版了《论朱光潜》。
他在这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雌美主义、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以及艺术是潜意识的表现、是苦闷的象征的主张,这两种主张,一种认为现实世界是丑陋的,艺术美的根源只能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另一种则认为,人生中的苦痛在清醒时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但在睡眠和酒醉时就从潜意识中浮上来,得到自由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艺术美就源于此。
蔡仪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因其政治批判的色彩较浓,学术批判的价值就相对降低了。
20世纪40年代蔡仪对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批判以及建立的新美学体系对美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把美从虚无缥缈的天国拉回到实实在在的人问,使中国的美学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他的美学理论是建立在批判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的,且该批判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否定了朱光潜先生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性作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蔡仪的美学理论在50年代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20世纪50年代美学的代表——李泽厚蔡仪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是没有解释物之所以对人来说是美的原因和物的典型性为什么在人看来是美的原因,而且没有从实践出发证明人和物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李泽厚在1956年的《哲学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之后又发表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论美是生活及其他》等文章,提出了新的美学理论,分别批判了朱光潜、蔡仪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要观点是:美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人创造了美,美就成了人化的自然,这样,人才能在自然中直观自身;而自然一经过人的改造,就会在人的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和人类构成一定关系,这就是美的客观社会性。
它不是美本身,而是美的条件,是构成美的因素。
这里创造美的人是实践的人,是改造现实的人,而不是鉴赏的人,美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所以,自然美的社会性是客观的社会性。
李泽厚批判了朱光潜“自然本身没有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强加的”的观点。
他对蔡仪美学思想的批判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首先,批判了蔡仪否认自然美的社会性。
蔡仪认为自然美在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本身无关。
李泽厚认为正是因为蔡仪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用自然科学式的定律和原理来概括社会现实事物,所以必将走上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道路。
其次,深入批判了蔡仪“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的理论。
他针对蔡仪“自然事物的种类有高低之分,因此在种类之中就有美丑之别”的论断问道:“月亮一定是最不美的了,因为它只是最低级的物质种类(无生物)。
”李泽厚还针对蔡仪“文艺作品中的一切典型都是美的”这一对社会事物的解释的矛盾性作了剖析:“黄世仁的性格倒是以其‘种类’——‘阶级的一般性’为优势,座山雕以及一切大恶霸大坏人都如此:⋯⋯他们又美在哪里呢?”“在艺术作品《白毛女》中,黄世仁、穆仁智与喜儿、杨白劳都是‘一样的伟大,一样的美’,因为都是典型。
丑的典型就是美!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的荒唐呵!”李泽厚把这种僵化事物的性质、抽象提升事物为概念或法则的做法看成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通向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老路。
在批判朱光潜和蔡仪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提出了自己对美的认识:“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这比朱光潜和蔡仪的认识更为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