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演示教学
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
回望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在美学发展到21世纪初的今天,回望20世纪初美学开创的情景,可以形成一种对照,从而思考而今美学所在的位置。
由于三位美学大家所涉及的又不仅是美学,他们的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与更多的领域相关联,因此,三位大家的美学还会引起超出美学的论题。
一、三种美学模式大而言之,美学入中国与在中国,与三位大家相关。
第一位是王国维,他确立了美学这门学科在体制内的地位;美学一词乃日本学人用汉字翻译aesthetics,在清末之中国,本存多种译法,王国维在学界的权威,一是使“美学”成为定译;二是以其《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一文在理论上使美学成为中国新型的教育体制中诸多人文学科中的必修课程;三是以自己的一系列论著呈出了美学是什么,显示了美学独特的学术品格。
第二位是梁启超,[i]他以《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章,在一种“革命”营造中,一方面使小说为艺术的最上乘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诗文书画为主体的艺术结构,另方面让艺术成为唤起民众、塑造现代性新民的有力武器,显示了美学巨大的政治/社会功用。
第三是蔡元培,在王、梁于清末开出的美学局面基础上,于民国初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突显了美学在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中重要位置。
从美学模式看,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三种向路:王是超越的美学,即美和艺术让人从现实的功利中超越出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蔡是育人的美学,即用美育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梁是功利的美学,即用美学去促成全社会进步。
而今观之,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王氏型的美学的超越性核心的学人寡甚至无,只有他的一些局部性论点(如意境等)得到持续的讨论,但被嵌入了其它的理论之中。
在清末以来现代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的演进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博物馆体系和公园体系的演进中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社会生活审美化的多重乱浪中,蔡元培所勾画的美育图景,正处在一个新的争论点上。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中国现当代美学课件
2、“美育代宗教”思想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1、纵向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2)70年代末至80年代
(3)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
2、横向阶段
依据对美学本质的不同回答,中国当代美学主 要包括四个派别:
(1)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 吕荧:美是人的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高尔泰:美被人感到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就不存在。美 是自由的象征。 (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 蔡仪:美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美是典型。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汉语言文学09-2B班 丁艳 吕玉环制作
一、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简况
1、“美学”名词的译介
(1)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 (2)1883年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维式美学》的翻译。
2、美学思想的译介
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1、生平与著作(1877—1927)政治思想保守,学术成就丰 硕。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物甲(客观,物本身)+美感(主观)=物乙(即主
客观统一的物的形象,也就是艺术品、美)
情人眼里出西施 (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 李泽厚: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于事物的社会属 性;强调美的客观性之外,尤其强调美的社会性。
《叔本华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1904 《红楼梦评论》1904
《人间词话》1906-1908 《宋元戏剧考》1912
2、王国维的境界(或意境)说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87 《蔡元培美学文选 》1983 《石头记索隐 》1898
美学三讲ppt课件
审美的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区别:
(1)实用功利是一种物质财富的满足和享受, 是一种生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美感则是一种精 神满足和享受。所以,它们的功利性质是不同的。 (2)实用功利为一种个人欲望所制约、所束 缚,故它是不自由的;审美的享受则不受个人欲 望束缚,是无私的,自由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梁思成、周谷城的对话
二、什么是 审美
审 美 活 动
审 美
“审美”,通俗地说,就是对美好事物 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常对它们不大 留意。 深入地看,“美好的事物”绝不只是 “漂亮”而已,其中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在 里面,需要我们悉心体会。
审 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了物质性 需求的精神活动,是为人的精神性生命需 要而产生、存在的。在此意义上,“审美” 即是“非物质功利”或“超物质目的、功 能”的意思,这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首要 理解。
一方面人们努力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区分开, 另一方面在为美学划界时又都靠在艺术身上,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矛盾,这个矛盾直到今天 依然像幽灵般游荡在美学界,遮蔽并迷惑着 人们的智慧。 那么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朱立元先生的观点: “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 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 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 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 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一定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包括广义的 一般社会文化知识及狭义的各门类艺术 知识、美学知识两部分。 文化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加丰富、细 腻、敏感、深刻。整体文化修养越好, 他(她)会从审美活动中得到越多,审 美活动也就越有魅力。
2、审美能力(Aesthetic Capability)
东西方美学观的异同
东西方美学观的异同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没有肌肉紧张地去想,脸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
我以为这两尊思想像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门,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
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
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
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是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本观点之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感知和美的原则的学科,东西方在美学理论方面有着独特的观点和传统。
在这方面尤其发人深省,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东西方的美学理论。
历史背景东方美学理论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传统和智慧。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西方美学理论则更加注重形式美和规则美,强调美的客观标准和规律性。
美的定义东方美学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升华。
西方美学则更倾向于外在的表现和形式,将美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客观属性的体现。
美的体现在东方美学中,自然被视为最高的美,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相互感应。
艺术作品追求“情趣”、“境界”等抽象美感,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体验。
而西方美学则更加强调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通过色彩、构图、线条等元素展现美的特征。
艺术观念东方美学注重的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抒发”,强调自然、朴素、淡泊的审美情趣。
艺术家追求的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共鸣。
相比之下,西方美学更加理性和逻辑化,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倡导创新、求变和突破。
艺术创作东方艺术强调“以意传情”,更重视意境的营造和心灵的共鸣。
作品通常富含哲理和意境,让人在寻找美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而西方艺术更加追求技巧的展示和思想的表达,注重形式和结构的完美。
东西方美学理论各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东方美学强调情感共鸣和自然和谐,注重内心体验;西方美学则更注重形式美和规则性,强调外在的审美标准。
两种美学理论在相互对比中互相辉映,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观点: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显示了两种文化对美的不同解读和追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美的本质和人类审美的多样性。
审美不分高低贵贱,每种文化的美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人们心中的看法, 即欣 赏, 你认为它是美的, 那么它
就美 , 你认 为 它不 美 , 就 不 具 备 美 的 特 性 , 丑 完 它 美
全在 于人 的心 。他 说 : 美 是 创 造 出 来 的 , 是 艺 术 “ 它
公认为中国美学研究 的三大家 , 他们每个人都代表 了我国现 当代美学发展史的一个阶段。虽然他们 的 美学思想在不同的阶段还有变化 , 但并未完全脱离
原 来 的思 考 轨道 。所 以 , 我们 从 历史 的分 析人手 , 对
的特 质 , 自然 中无所 谓 美 。在 觉 自然 为美 时 , 自然 就 已告 成表 现 情 趣 的 意 象 , 已 经 是 艺 术 品 。Ⅲ㈣ 就 ” ’
这三大家 大有裨 益 的 。
当 时他 的主导 思想 是 克 罗齐 的 美 学 思 想 , 即把 主 客 观统 一于 心 。他认 为 自然 界 无 所谓 美 与不 美 , 是 美
地 引起 了人们 的注 意 。大 家纷纷 表达各 自的学 术观 点, 使我 国的美学研 究在 批判 中发展 、 荣起 来 。 繁 当代 美 学论坛 上 , 光潜 、 仪 和李 泽 厚先 生被 朱 蔡
为 美即欣 赏, 人们 心 中的 看法 , 把 主客 观 统 一 于心 的结果 ; 仪 先生确 立 了唯 物主 义 美 学观 , 是 是 蔡 认 为 荚来 源 于客 观世界 , 对客 观世界 的反 映 ; 泽厚 先 生提 出 了社 会 实践 的 蔓 学观 点 , 为 美是 人 是 李 认 创造 的 , 劳动 实践 的产 物 。这 些 荚 学 大 享 的思 想 体 现 了荚 学 学科 历 史 发展 的传 承性 和 扬 弃性 。 是 从 历史 的分析入 手 , 比较 各 家 关学观点 的异 同, 利 于 理清 中 国蔓 学的 发展 脉 络 , 当代 蔓学 的发 有 为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xx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xx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审美经验的学科。
东西方美学理论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学的研究和思考,它们在对美的定义、审美标准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东方美学理论1. 儒家美学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在的道德美和人伦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了一种道德上的美。
2. 佛教美学佛教美学强调超越个体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佛教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行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这种境界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美。
3. 道家美学道家美学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由。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状态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美。
西方美学理论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强调理性与审美的结合,追求完美与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将美与真、善并列,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
古希腊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美学的重要起源之一。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强调人文主义和个体的尊重,追求人类的完善与卓越。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情感与想象力的重要性,追求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与体验。
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1. 美的定义东方美学理论更加注重内在的道德美和人伦关系的和谐,追求个体与社会、自然的统一。
而西方美学理论更加注重外在的完美与和谐,追求个体的完善与卓越。
2. 审美标准东方美学理论以儒家、佛教、道家为代表,强调超越个体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而西方美学理论以古希腊、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为代表,强调理性与审美的结合,追求完美与和谐。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古今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一、前言美学思想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理论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化圈在美学思想方面都有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对古代和现代的中外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古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审美”、“趣味”和“品位”为核心,注重对“工、势、形、声、色、香、味”的美的考虑。
在美学思想方面,中国古代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墨子、荀子、王阳明等。
他们重视人的内心追求,通过人的内心感受来感知美的存在。
庄子提出了“至乐无乐”、“大知闲闲”等思想,认为美的感受是通过人的内心感受而达到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
墨子则提出了“以工度美”、“同类相求”等思想,认为美是通过良好的工艺品质和相似的元素之间的匹配才得以体现的。
2.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思想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性审美上。
他们认为,艺术是一种对整体的表达,并且将其与人的正义、道德、理性等方面相联系。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乐谷理论”,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对于一些美妙的和谐而感到愉悦。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类智慧的究极表达是通过艺术来实现的,艺术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虚无之地,让人们在思考和感受上得到一种非比寻常的满足。
三、现代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1.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
康德认为美的本质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是在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感知。
海德格尔则认为艺术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可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途径。
哈贝马斯则认为美不是单纯的审美体验,而是一种与人文和社会事实紧密相关的体验。
2. 东方现代美学思想东方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中田重治、荒木亨等。
中田重治认为,美学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概念。
荒木亨则认为,美学是一种对于强迫和死亡的抵抗,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四、中外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古希腊美学思想都是重视整体性审美的思想,而现代美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于人的内在感性认知。
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中西美学的比较
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中西美学的比较中西方美学比较哲学范畴的美学化(二)内容中国在魏晋之后,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理论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艺术哲学的高度。
一下我们分别论述一下艺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1.论情感魏晋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片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一篇是陆机的《文赋》;前者提出“以气为主”,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后者突出以情为主,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艺术专论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文以情生,情因物感,主体与客体相互感应的关系。
文学创作需要有情感的诱发,而情感需要有外在事物的感染。
17、18世纪以培根、霍布斯、夏夫兹博里等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第一次注重主体心理研究,把包括情感、想象在内的感情经验当作审美基础。
以莱布尼茨、沃尔弗、鲍姆嘉滕等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流派,针对经验派对美感经验的过分强调的倾向,认为理性是人性中的主要部分,只有符合理性法则的事物才是美的,但是他们也并不否认美感的作用,鲍姆嘉滕说:“天生的美学家具有情感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就跟容易导向美的认识。
”康德美学体系正式把“情”作为“知”和“意”的桥梁,并力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矛盾。
2.论想象想象是情感的派生物。
《文赋》在论述情感之后,接着就谈到想象问题:构思开始的状态是深思默想,心游神驰,即从外部世界捕捉物象,以达到“意”与“物”的统一。
然后从物象向艺术表象的转化,情感由朦胧变得清晰,从外部捕捉的物象与情感相吻合,情感找到了替代物而成为艺术表象。
作为文学作品,艺术表象只有用恰当的语言符号来表述,才可能转为艺术形象。
《文心雕龙》论美超越了艺术哲学的高度。
艺术哲学这种是对艺术规律的理性把握,而《文心雕龙》却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即宇宙本体的高度来论述美。
《文心雕龙》中的“文”字在全书中用了337处,有时指文章、文学,有时指文化、学术,有时指修辞,藻饰,有时指花纹、色彩,而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个“文”字却是泛指,也就是说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赏心悦目的感性形态,而是对所有能引起人的赏心悦目的感性形态的概括。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学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以及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以下是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一、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爱”、“礼制”和“中和之美”。
儒家美学认为,美是一种道德品质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在儒家美学中,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
同时,儒家美学也强调“中和之美”,认为它是审美境界的最高标准。
儒家美学对于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儒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实现“仁爱”和“中和之美”的手段。
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
二、道家美学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自然”和“虚实相生”。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道家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的手段。
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道家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三、佛教禅宗美学佛教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禅宗美学的核心是“禅定”、“般若”和“空”。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内心的纯净和宁静。
在佛教禅宗美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手段。
佛教禅宗美学强调艺术的修行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能够帮助人们修行成佛。
因此,佛教禅宗美学对于艺术的要求是高度的修行作用和宗教性。
【精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PPT课件
经学的美学思想
• 作为经学立论的经典包括《易》、《诗》、 《书》、《乐》、《礼》、《春秋》“六 经”。
• 经学可以看作是经典的阐释学。经学美学 思想依附于政治学、社会学、没有独立地 位。
•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有《曲礼》、《檀 弓》、《王制》、《月令》、《礼运》、 《学记》、《中庸》、《大学》等,大多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儒家哲学思想的重 要资料。
• 在“中庸”原则基础上,崇尚“中和”之 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 美学批评的原则。
• 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 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 想家。其创立的儒家美学,成为中国古典 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
•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原句出 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学说以“仁”为核心,并以仁学为基础和 出发点,引出其美学主张。认为审美和艺 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主观休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 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 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 想家。
• 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自然美同社会生 活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 说。
• 提出“侈乐”的命题,强调对音乐美感的享受必 须适度,如果违反“适”的原则,追求“侈乐”, 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
黄老之学
• 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最大的分支。 学派思想尚阳重刚,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 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 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 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
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
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
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
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
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
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
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从方法论上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的美学派别,从而确立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方法论蔡仪先生认为,旧的美学之所以不能够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不能够认识美的本质,主要在于方法论的错误。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理念或者是观念,并不是那些形而上的美学家所认为的是本有的,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而在理念中或者在观念中寻求美,那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本末倒置的。
这种错误是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颠倒所造成的。
心理学派的美学家认为事物美不美的标准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客观学派的美学家从客观对象身上考察美的本质,但他们认为这客观对象只限于艺术,美学只能是艺术哲学。
蔡仪认为:“艺术既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创造的,所以客观的美学便不得不作进一步的追求,而到达了,也只到达了所谓艺术冲动,于是客观的美学也就陷落在主观的美学的同样的陷阱里,这就是单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致命弱点。
’在对旧美学批判的基础上,蔡仪提出了新的美学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即美在于客观事物,它是一切艺术美的根源,正确的美学研究途径应是通过在现实事物中考察美来把握美的本质。
这是蔡仪美学体系的出发点。
(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其他旧美学在美的本质上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的美学观点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和美感论是互为混淆的,他们在论美时其实是在论美感,并以美感为美,认为美是主观的。
这种主观的美论因不符合实际,必会造成自身的内在矛盾和错误。
康德、克罗齐、朱光潜都是如此。
蔡仪对此一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而概括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这个概括既适用于自然美又适用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三)批判了旧美学的美感论,确立了自己新关学的美感论蔡仪认为旧美学的美论大多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美感论之上的。
他是以批判唯心主义美学为目的的,所以就把重点放在批判唯心主义的美感沦上。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的前四章都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蔡仪就抓住他的几种理论逐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批判,进丽提出了自己关于美感的概念:“它是根源于客观事物。
换句话说,它是客观事物的摹写,也就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四)批判了在艺术美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错误,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新美学的艺术观。
1942年蔡仪出版了《新艺术论》,1948年出版了《论朱光潜》。
他在这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雌美主义、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以及艺术是潜意识的表现、是苦闷的象征的主张,这两种主张,一种认为现实世界是丑陋的,艺术美的根源只能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另一种则认为,人生中的苦痛在清醒时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但在睡眠和酒醉时就从潜意识中浮上来,得到自由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艺术美就源于此。
蔡仪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因其政治批判的色彩较浓,学术批判的价值就相对降低了。
20世纪40年代蔡仪对唯心主义及其他旧美学的批判以及建立的新美学体系对美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把美从虚无缥缈的天国拉回到实实在在的人问,使中国的美学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他的美学理论是建立在批判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的,且该批判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否定了朱光潜先生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性作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蔡仪的美学理论在50年代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20世纪50年代美学的代表——李泽厚蔡仪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是没有解释物之所以对人来说是美的原因和物的典型性为什么在人看来是美的原因,而且没有从实践出发证明人和物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李泽厚在1956年的《哲学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著名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之后又发表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论美是生活及其他》等文章,提出了新的美学理论,分别批判了朱光潜、蔡仪的美学思想。
李泽厚的主要观点是:美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人创造了美,美就成了人化的自然,这样,人才能在自然中直观自身;而自然一经过人的改造,就会在人的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和人类构成一定关系,这就是美的客观社会性。
它不是美本身,而是美的条件,是构成美的因素。
这里创造美的人是实践的人,是改造现实的人,而不是鉴赏的人,美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所以,自然美的社会性是客观的社会性。
李泽厚批判了朱光潜“自然本身没有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强加的”的观点。
他对蔡仪美学思想的批判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首先,批判了蔡仪否认自然美的社会性。
蔡仪认为自然美在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本身无关。
李泽厚认为正是因为蔡仪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用自然科学式的定律和原理来概括社会现实事物,所以必将走上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道路。
其次,深入批判了蔡仪“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的理论。
他针对蔡仪“自然事物的种类有高低之分,因此在种类之中就有美丑之别”的论断问道:“月亮一定是最不美的了,因为它只是最低级的物质种类(无生物)。
”李泽厚还针对蔡仪“文艺作品中的一切典型都是美的”这一对社会事物的解释的矛盾性作了剖析:“黄世仁的性格倒是以其‘种类’——‘阶级的一般性’为优势,座山雕以及一切大恶霸大坏人都如此:⋯⋯他们又美在哪里呢?”“在艺术作品《白毛女》中,黄世仁、穆仁智与喜儿、杨白劳都是‘一样的伟大,一样的美’,因为都是典型。
丑的典型就是美!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的荒唐呵!”李泽厚把这种僵化事物的性质、抽象提升事物为概念或法则的做法看成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通向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老路。
在批判朱光潜和蔡仪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提出了自己对美的认识:“美是包含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
”这比朱光潜和蔡仪的认识更为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