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合集下载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20世纪50年代国内自然美问题研究概述

20世纪50年代国内自然美问题研究概述

20世纪初,随着美学学科由西方进入中国,自然美作为美学重要内容也进入人们的讨论视野。

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自1956年开始到1962年结束,持续了将近7年的时间,留下了众多经典文章,编纂成六卷本的《美学问题讨论集》。

其中,涉及自然美问题的文章就有20余篇。

由此可见,“自然美”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一、“自然美”问题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即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关于这一本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了很多方面,“自然美”问题则是由此中心延伸而来的一个分支问题。

杉思认为,自然美问题是“美学论争的第二大问题”,这一问题是与“美的主客观”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讨论“自然美”问题,则先要厘清这一问题为何会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出现,并成为“美学大讨论”的第二个焦点。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对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可以说,“美学大讨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双百方针”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在“双百方针”的大力支持下,为什么出现的不是文学大讨论、艺术大讨论,偏偏是“美学”大讨论呢?首先是“美学”学科从西方的引入。

20世纪初,日本人将“Aesthetic”翻译为“美学”,美学这一学科也进入中国。

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美学得以发展。

在经历了20世纪初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第一次“美学热”后,“美学”在50年代再一次成为讨论热潮,即第二次“美学热”。

同时,大量译介的西方美学理论在中国出现,为“美学大讨论”提供了文本资源。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新兴的学科热度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

而大讨论中对“自然美”的关注则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根基,“自然美”问题成为讨论的第二焦点这一现象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就有着独特的看法,传统诗文与绘画为讨论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今天,中国美学发展经历了三次热潮。

我想将这三次热潮分别称为“美学大讨论”、“美学热”和“美学的复兴”。

“美学大讨论”,指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的对美学的讨论。

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年。

随着“文革”的临近,这一讨论才逐渐让位给更为直接的政治和文学论争。

“美学热”指的是从1978年起,以“形象思维”讨论为开端的美学热潮。

这一热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其后就为社会、经济、文化等一些学科的研究所取代。

发生于20世纪末年新的一轮美学热潮,我愿将它称为“美学的复兴美学的这新一轮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新的话题,在学科内部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审美批评的困境:从一个小故事谈起谈到“复兴”,我想首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前几年,有一次闲来翻看一本名叫《文学与哲学》的英文杂志,从中读到一篇小文章,讲述美国一所大学的文学系一位教授的亲身经历。

文章说,这位教授有一次和其他几位本系教授一道,给一位外校新毕业来求职的女博士面试。

面试官们依照常规问她教育背景和博士阶段研究的情况,博士回答说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

接着,这位女博士就按照要求,从一首诗讲起,用上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各样新的主义,将流行的一些批评工具玩得淋漓尽致,展示她对当代理论的了解。

听她讲完后,一位担任面试官的教授问道:“但是,你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好诗吗”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简单的问题难倒了这位能言善辩,能熟练运用现代批评工具的博士,她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解释这部作品的“好”“坏”与否,无法回答它是不是一首好诗。

这位博士是否最终被录用,我不知道,不过,那已经与我们无关了。

我们所关心的,是这样一种问话法是否合适。

面试官是否可以问这是一首好诗吗这么提问是否合适当然,没有学校会做出这样的规定。

这位教授事后也自我怀疑:在美国大学的文学系,已经有好些年不教学生怎样谈论诗的“好”与“坏”了。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对美与美感之间关系的认识——再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陈庆/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国内的第二次美学热潮,其发源于对于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的批判,但之后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点,基于对美学基本问题,即“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与美感的关系是什么?”的探讨,前辈学人如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吕荧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思想,为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极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当时讨论的焦点所在,站在当下的视角再次审视这场讨论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与警示。

关键词:美;美感;热潮;讨论;启示严格来说“美学”是西方的产物,是研究美之为何为美的学说,对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那里,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第一次对美进行本质性的追问,即追问的不是个别的美的原因,而是使得美成其为美的东西。

而我们把西方美学学科的建立追溯到鲍姆加登,他第一次提出了“感性学”的说法,以区分美学与科学以及追问存在的形而上学。

在之后的美学的发展中有着各种对美的认识,大体上可以说在早期是从抽象的高度研究美,思考美之本质,而到了十九世纪,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研究逐渐从抽象的追问,转向了具体的探讨,比如把美看做是审美活动,把美看等同于美感以及将美看做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而中国对于美学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起步的,这主要表现在译介西方美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诗论、文论的转化。

而在中国美学的学科发展中一种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即二十世纪初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第一次美学热,但那时美学还和文论纠缠在一起,并未获得学科上的独立;第二次美学热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美学大讨论”,起源于当时对于朱光潜美学的批判,从而展开了对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广泛讨论,也催生了那时所谓的四大美学派别,即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第三次美学热是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思想的广泛引进而形成的美学热,涉及到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等方面。

美学整理

美学整理

美学整理1.美学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Aesthetic:感性学(1)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什么是美VS美是什么寻找美的现象背后的本质(2)“美学”学科的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3)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先秦,魏晋南北朝,清代前期。

(4)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等,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

(5)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6)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影响。

(7)唐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8)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现代是朱光潜和宗白华;当代中国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批判朱光潜的美学观点开始,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开始。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其他说法:“美”的本质说,艺术说,审美经验说,审美关系说3.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各个时代的大哲学家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有一部分是美学,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联系)(4)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至今我们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3、如何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要注意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有开发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2.现代
(1)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2)朱光潜 ①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 洛的“距离说”; 《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介绍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以及弗洛伊 德、荣格等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西方美学史》 《诗论》 ② 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等 等
③美在意象 从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出发
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就是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情和景的结晶,“景中全是 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 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他又说“象如日,创化万 物,明朗万物。”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美和真、善是属于哲学的永恒的课题。
•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史研究艺术的;美学等同于美术;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2)代表人物
• 中国:石涛《画语录》 • 歌德
(3)来自心理学的挑战
• 美学——语言学:克罗齐、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理论、维 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索绪尔发端而以罗兰•巴 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加达默尔的解释学
• 美学——人类学: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弗雷泽的《金 枝》 • 美学 ——神话学:约瑟夫•坎伯 • 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 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

2021年美学题库

2021年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初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她开创了(道家)美学老式。

•(孔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种倡导美育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美学三人们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浮现了四大美学流派,她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人。

2.审美活动是人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种本然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备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咱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精神超越了“自我”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畴来讲,它研究对象是人生活世界,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是艺术学的动力源——70 年来三次“美学热”回顾

美学是艺术学的动力源——70 年来三次“美学热”回顾

美学是艺术学的动力源——70 年来三次“美学热”回顾作者:高建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10期高建平[内容提要]本文依据过去70年美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美学与艺术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从1949到2019这70年中,美学经历了三次热潮。

第一次是“美学大讨论”,从1956年到1964年。

这时,美学上的论争成为施行“百家争鸣”方针的试验田,与“百花齐放”的方针互为表里。

第二次是“美学热”,从1978年到1985年。

这一时期,美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有力地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第三次是“美学的复兴”,从世纪之交开始,直到当下。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提出艺术如何出精品,以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

美学的国际学术对话,也对当下美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三次美学热潮;艺术与艺术学;救赎与滋养当代艺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之下,又有许多分支,实现着学科内的循环。

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人,原本都是美学研究者,他们曾经在美学领域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的美学修养。

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如何?对此,许多学者都在进行抽象的辨析,论证美学与艺术学的同与异。

这种辨析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更好的回答,还是要进入到历史之中。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回顾过去的70年。

从这种70年回顾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看出许多学科间关系的来龙去脉。

一、“美学大讨论”成为一个新起点在过去的70年,文学艺术队伍的整合,应该是从1949年7月在当时的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始的。

这次会议史称“第一次文代会”,是一个“会师”的大会,来自“国统区”的倾向于共产党的文艺工作者,与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这次会议上见面。

他们或是老友重逢,或是初次见面。

但是,不管是新知还是旧友,这次会议意味着整编,从此以后,就开始分配工作,各就各位,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工作了。

美学题库

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的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学的三大家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国现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出现了四大美学流派,他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围来讲,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现代形态的美学新体系的创立——评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现代形态的美学新体系的创立——评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当时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主观唯心论的美学思想, 在
叶朗 先生主编的《 现代美学体系》集中 , 地解决了如何
政治上是有害的, 是毒害青年的。因为“ ” 五四 之后中国是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 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来构建现 处于革命之中的大时代, 青年们应走 向革命的民族解放的 代形态的、 融合和 超越西方美学和东方古典美学的、 学_ 科 的 最前线l 而朱光潜在美学里 艺术作品是一个避风息凉的 美学体系, 讲, 而不是对以西方人的眼光和西方文化为轴心建 地方, 这等于是把青年从革命的前线拉回去, 因此被指为毒 立起来的现代美学体系的中转和借用, 这一点很重要。事
育出版社还出过《 朱光潜全集》 书定名为《 现代美学体
在当 代, 有两次 美学热潮 影响不小。 第一次是在5 年 系》 O , 是为了标明他们的 也正 研究对于 美学学 科发展的基本 代, 批判 即以 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认识和努力方向。
学》 4 年代中国大学生有两本最喜欢读的书, 。在 O 其中一 可以 看出中国近现代的美学研究, 尽管所涉猎的『题非常 可
各家学说和派别在数量上空前繁荣, 但似乎 这些问题 本就是《 文艺心理学》 。此外还有《 给青年的十二封倍》 广泛, 和
缺乏紧密的联系, 还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美学形态能够 《 谈美》 等书。宗白 华名气没有朱光潜那么大, 有一个原因 之间 是 5 年代以后他写的文章不是很多, O 大部分都是在 5 O年 形成对西方美学和东方古典美学的 越。但是, 褪 当代社会 代以 前写的。 另外, 他文章的写法是中国传统写法, 点到即 生活和当 代艺术的发展, 却迫切要求产生一种体现时代精
Zo 年 5 oo 月 Ma . o 6 y 2 0

最新《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汇编资料

最新《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汇编资料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

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
宗白华在解放前的美学理论主要也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不同于梁启超讲“趣味”和朱光潜讲“形相的直觉”,他讲“道表象于艺”,特别强调了意境的理想性。他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6](P60)作为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无非是借自然景象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律动。宗白华又认为,艺术意境并非单纯地写实,不是平面的再现自然,而是一个有层次的创造。他说:“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6](P63)第一层是写直观的形象,第二层是传神,第三层是妙悟,达到最高灵境就可以把“鸿濛之理”表现出来。他说:“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6](P66)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灵气,哲人的睿智。
1956年10月,青年学者李泽厚崭露头角,他的《论美感、美和艺术》,既批评了朱光潜,又反对蔡仪,提出了“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命题。这引起了朱光潜和蔡仪的反批评,吕荧、高尔泰、蒋孔阳、洪毅然等人也加入讨论。直到1961年才尘埃落定,李泽厚的观点基本获得官方认同。这场“美学大讨论”催生了四派观点: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这就是所谓“中国美学四大流派”。镣铐下的舞蹈,自然不能尽兴,却为后来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埋下了伏笔。
黄药眠随即发表《论食利者的美学》,分析朱光潜学说“实际上所起的反动作用”。蔡仪则以《评〈论食利者的美学〉》一文跟进,对黄药眠提出批评,认为他仍旧是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讨论热度升温后,朱光潜又发表《美学怎样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反驳蔡仪的旧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在审美过程中主观条件的“决定性的作用”。两个月时间里,《人民日报》也连续发表观点迥异的批判文章,众多学术界、文艺界人士参与其中,美学问题成了那个年代罕有的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学术事件。

美学原理1-6章

美学原理1-6章

《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绪论:什么是美学Aesthetic年首次提出塔塔科维奇: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

一、美学历史西方美学发展阶段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发展阶段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时期清代前期近现代1、本体论美学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

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

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理性主义美学,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

3、语言论美学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成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

2、道家—-审美心态层面第一,强调美在自然.第二,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

第三,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

3、禅宗—-审美境界层面禅宗讲顿悟与涅槃,这些既是人生论也是审美论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现代: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30年代影响很大的《谈美》、《文艺心理学》中,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朱光潜也是成就斐然的翻译家,译作: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黑格尔《美学》(三卷共四册)维柯《新科学》 克罗齐《美学原理》等宗白华: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可否认,美的载体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 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 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出美与丑的判断。
青衣2011.08.29
也许人们会认为卢浮宫的修建有人为的主 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这话不错,对于 人类,确实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通 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人们把卢浮宫按自己认 为是美的形状修建,这种形状的存在只是一种状 态,它不能说明卢浮宫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属性。 上天是公平的,在上天眼里,这种人类劳动创造 与乌鸦搭巢可毫无二分,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那种美是人类的自我陶醉。无可否认,美的载体 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 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 出美与丑的判断。
青衣2011.08.29
第一次美学热潮:
消极影响:
❷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
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 于认识活动, 从主 客体之间认识论的关系来考察审美活动。在那场 讨论中,不论是哪一派的美学家,他们有一点是 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 架,他们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他们都是 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 察审美活动。整个这场讨论都是在主客二分这样 一种思维模式的范围内展开的。那么这样一种思 维模式既没有反映西方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的大趋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传统 美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思维模式在以后很长时间 内一直在中国美学界起了一种支配的作用。这个 对于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青衣2011.08.29
青衣2011.08.29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
“美恶皆在 心中。”柳宗元说:“夫
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纪英国唯心
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
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
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
同的美。”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
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
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
青衣2011.08.29
第二次美学热潮:
内容及影响:
西方的学术文化、著作像潮水般的涌进了国内。我举 个例子,譬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译本,一出版就 印了两万册,这个《存在与时间》非常难懂,我读起来也很难 懂,不是说我了不起,我相信因为终究我是在大学里专门研究 哲学的。我相信能读懂的人很少,但一下子就印两万册,这在 世界范围内很少见。 这次“美学热”不同于第一次“美学热” 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集中讨论美的本质这样一个问题,因 为开放了,眼界打开了,讨论的问题就比较分散了,研究的队 伍也开始分散了。
青衣2011.08.29
青衣2011.08.29
青衣2011.0808.29
青衣2011.08.29
青衣2011.08.29
凯文·卡特是南非的一名自由摄影师,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 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 Photography)。作 品内容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 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青衣2011.08.29
换句话说,卢浮宫的存在与卢浮宫是否为美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卢浮宫的存在是客观实在,它的形状 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它形状的美丑则是人类 的主观感觉。由此可见,卢浮宫的存在与人感觉到的 美没有必然的联系,狄得罗说过, “在有的人眼中, 卢浮宫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存在是存在了, 是美是丑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说美感是客观美的 主观反映,这里的“客观美”应理解为感觉客观的美, 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美感属于意识,也 应该是“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所以美与客 观性沾不上边。由此还可以说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 与美学上的主观论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
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
美。
青衣2011.08.29
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 还是卢浮宫,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 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 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 这种美与丑,人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 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 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们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 色暗,粗糙,而且有毒,所以就是丑。人类是自私 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如果 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中国当代 两 次美 学 热(论)潮(道)
青衣2011.08.29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三个阶段”
1
一,近代(1840—1919):梁启超,王国
维,蔡元培 (这三人介绍西方的美学)
2
二,现代(1919—1949):朱光潜,宗白华
(这两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西方美学从
“主客二分”向“天人合一”的趋势,也反
消极影响:
❶对朱先生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的片面性。我刚才讲了,朱先生
在50年代之前,在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在探索中西美学的融合方面、在美学基本 理论的建设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积极的贡献。但是这些积极的方面 在批判中都基本上被否定了。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朱光潜美学观点的同时,对西方 近现代美学也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的潮流脱节。 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映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3
三,当代(1949—今):两次美学热潮:50-
60年代:美的本质的讨论;70-80年代,包括
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热
青衣2011.08.29
第一次美学热潮:
导火线: 社会兴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运动、批判唯心论的运动。
讨论核心: 美是什么?是主观还是客观?即美是在物还是在心?
青衣2011.08.29
第二次美学热潮:
内容概况:
有一些学者转过去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的传统美学;有 一些学者转过去翻译介绍研究西方的现当代美学;有一些学 者转过去研究像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各个美学的分支 学科;还有的学者转过去研究各个艺术部门的美学问题,譬 如像诗歌美学、小说美学、电影美学、音乐美学,等等。后 来随着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经济建设,像计算机、经 济、法律、工商管理等等学科越来越热,整个“文化热”就 渐渐的消退了,“美学热”也渐渐的消退了。但是尽管“美 学热 ”消退了,但在大学生中间,在社会上广大的读者群 中,美学依然是一个十分引人关注和引人兴趣的学科。
青衣2011.08.29
第二次美学热潮:
导火线: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年
人、大学生都开始反思,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 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大国会发生这样一场 毁灭文化、毁灭真、善、美的运动?为什么在那场 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那样狂热的那样迷信?大家 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政 治学等等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答案。所以当时 出现了一种“文化热”,“美学热”只是整个“文 化热”的一部分。
主要流派: 蔡仪
吕荧、高尔太 朱光潜 李泽厚
美是客观的 美是主观的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青衣2011.08.29
第一次美学热潮: 积极影响:
那场讨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然后就中断了。那场讨论对 于活跃学术空气、普及美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很多人,主要是当时一 些文科大学生对美学发生了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