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
作为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国,高句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王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该王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高句丽王城位于今天的中国辽宁省境内,地处于辽河与鸭绿江的交汇处。
这个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地理位置使得高句丽王城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这一点对于一个经常受到外敌骚扰的王国来说至关重要。
高句丽王城的规模巨大,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周围的城垣总长约为28公里,内部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
这个庞大的规模显示了高句丽这个王国的巨大实力和保护自身的决心。
其城墙高达10米以上,而城垣牢固坚实,采用了石块和土壤堆积的结构,使得整个城墙具备了不可轻易攻破的防御能力。
除了城墙外,高句丽王城还拥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群。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宫,王宫位于城市的中央,是高句丽的政治中心。
据历史记载,高句丽的王宫宏伟壮观,建筑风格独特。
王宫内部有多个厅堂、宫殿和花园,供皇帝和皇后居住和举行重要的仪式。
除了王宫,高句丽王城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如军事设施和宗教建筑。
军事设施主要是为了保卫王国,包括兵营、箭楼和城门。
这些设施在战争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高句丽王国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宗教建筑则是为了供奉和崇拜神灵,包括寺庙和神坛。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其他邻国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高句丽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石头和土壤,使得建筑更加耐久和坚固。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艺术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成为古代东北地区的典范。
高句丽王城不仅是高句丽王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该王国的象征和骄傲。
作为一个繁荣和强大的王国,高句丽王城见证了高句丽的兴衰和辉煌。
它的存在使得高句丽成为了一个在当时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国。
然而,高句丽王城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衰落。
随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外族的入侵,高句丽王国最终在公元668年被唐朝征服。
试述高句丽对沈阳地区的争夺与控制

试述高句丽对沈阳地区的争夺与控制张树范[内容提要]高句丽政权建立后随即开始向附近周边地区扩张。
当其实力发展壮大后,又开始向汉、魏、晋等中原诸政权发起挑战,从经常派兵侵扰,到发生较大规模争战。
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终于战胜后燕而占据了沈阳等辽东地区,此后经南北朝、隋直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亡,高句丽控制沈阳地区达200余年,高句丽对沈阳地区的控制具有代中原政权管辖地方的性质。
[关键词]高句丽沈阳地区争夺控制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建立高句丽政权。
①高句丽政权建立后随即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
当其实力发展壮大后,又开始向汉、魏、晋等中原政权发起挑战,从经常派兵侵扰,到发生较大规模争战。
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终于战胜后燕而占据沈阳等辽东地区,此后经南北朝、隋朝直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亡,高句丽控制沈阳地区达200余年。
一、高句丽与中原诸政权对沈阳地区的争夺高句丽政权建立后便开始向周边发动兼并战争,开疆拓土,到西汉末期已达太子河流域。
东汉时期,高句丽曾经数寇辽东、玄菟等汉边郡地区,并因此遭到了东汉王朝的强烈反击。
公孙氏政权及曹魏时期,高句丽的西进同样遭到严重挫折。
两晋时期,高句丽继续向西发展,攻掠辽河流域。
这时期高句丽的主要对手是来自辽西地区的慕容鲜卑政权。
在前燕时期,双方争战不断,高句丽一度败退,并臣属前燕。
此后前秦代前燕,后燕又继而代替前秦统治东北。
此时高句丽一反往日屈辱忍让的态度,与后燕争锋,双方经过激烈的拉锯战,最终高句丽完全占据沈阳等辽东地区。
高句丽占据沈阳地区是在公元5世纪初完成的,但具体是哪一年,历史文献并无详细记载,这也使得许多史学家为之探求考证。
目前,以著名史学家金毓黻先生之考证最被学界接受,即以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为高句丽占据沈阳等辽东之地的具体时间。
考虑到高句丽占领沈阳的具体年限是沈阳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节点,在此结合金毓黻先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再作简要分析。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高句丽立国七百余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
然而伴随政权的覆灭,其所创造的昔日文明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今天的人们在努力从寥若晨星的文献中复原其原貌的同时,也愈加意识到对其遗址遗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作为长期雄踞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政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的最丰富、最重要的遗址就是那些依然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山城。
这些山城虽然大多因风雨、岁月的剥蚀而失去了往昔的巍峨雄伟,却依旧向我们展现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句丽人的技术、工艺、审美、生活习惯以及战略部署等内容。
从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范围来看,辽东半岛地区是其重要的经略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调查,目前辽东半岛尚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有57处,那么高句丽人为何在狭长的辽东半岛修建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山城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高句丽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重视与辽东半岛的地缘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山城构筑的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在高句丽防御隋、唐中原王朝的征伐中,对护卫高句丽的腹地和京畿要地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一、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修筑的地缘背景(一)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先决条件所谓的辽东半岛地区,就是中国东北大陆最南端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的岬角地域。
一般来说,划分辽东半岛北端的切线,是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江口平行的直线为标准。
其行政区划包括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和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和岫岩满族自治县。
半岛的北部宽约150千米,由北向南渐窄,最南端为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
如果从空中俯瞰辽东半岛的地形,犹如从东北腹地的长白山脉向南延伸的犁铧,将黄渤二海铧开。
辽东半岛地域狭长,面积不到3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纵贯半岛的南北,构成了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脊。
整个半岛呈现出北高南低,南窄北宽的地势,其地貌基本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岸五大特征。
高句丽山城比明代辽东边堡作用更明显吗?二者有什么共通点?

高句丽山城比明代辽东边堡作用更明显吗?二者有什么共通点?锦绣巍峨的辽东山川河谷中,陈继着无数的历史遗迹,它们穿越千年而来,交相掩映在奇峰秀峦之间。
滚滚的风雷,印证着往昔的峥嵘与血色,不朽的残垣,昭示着衰亡与交融。
在这些遗迹中,有两条军事色彩浓重的城堡体系,即高句丽山城和明辽东边堡,二者虽相距七百年之久,但均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与消失,深刻的影响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变革与民族关系,它们不具备真正的传承关系,但在广义上讲,却有着相对的共通性。
作为军事防御手段,为什么高句丽山城的战绩明显优于明辽东边堡?二者之间的共通点是什么,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分呢?高句丽山城与明代辽东边堡的特性是什么?•高句丽山城——地方统治中心及军事据点唐《高丽记》:“乌骨城在国西北,夷言屋山,在平壤西北七百里,东西二岭,壁立千仞,自足至巅,皆是苍石,远望巉岩,壮类荆门三峡;其上别无草木,唯生青松,攫斡云表,高丽于南北峡口,筑断为城。
”此段是唐人在《高丽记》中描述的高句丽最大山城之一的乌骨城概貌,详实的记述了高句丽山城的建筑地理方位及条件,是在高山利用山险修筑而成的军事要隘。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发源并崛起于浑江、富尔江流域,高句丽崛起后,早期建都于丸都,即吉林集安一带,后迁都至平壤。
以此两都为中心,其西北边疆可达辽河流域,东北至今珲春,南部可达今韩国北部,是幅员辽阔的少数民族封建政权。
包括乌骨城在内的数百个高句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扩张的产物,尤其在辽东地区,早期的高句丽部族首领趁中原对连通新旧疆域的交通要道,因此需要修筑军事要塞来拱卫这些咽喉地带,屏山拒险的城隘如骨架一般串连起整个交通网络。
然后,高句丽在攻陷辽东原有郡县后,几乎完全放弃所有治所,原因是这些城市多数建在平地,也称平地城,不适合拒险而守,同时难以承载少数民族特性未除的高句丽人,因此在平地城的附近会选择险要处新建山城,既作为地方统治中心使用,也作为军事据点及要隘承担军事防御任务,但像高句丽在辽东统治的中心辽东城则仍是平地城,因其四周并无险要地可建新山城。
唐灭高句丽之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唐灭高句丽之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
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
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的渤海国控制。
背景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起因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
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经过第一阶段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势力分布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
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
辽东半岛高句丽山城概述

百多 年 的战争 。最 终 在 公元 4 4年 占领 了辽 东 。 0
此后 , 高句丽据有辽东地 区长达 24年之久。在 6 长达两个半世纪 的时间里, 高句丽人为 了长期 固
守 辽东地 区 , 以辽 阳城 为 中心在 辽 东 半 岛地 域 修
先后 与曹魏 、 公孙 氏政 权 、 三燕政 权进 行 了长达 二
年,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平安南道顺川郡
龙 凤里 附近 的一 座古 墓 壁 画 中 , 现 了绘有 辽 东 发 城址 的壁 画 。这 幅 辽 东城 的城 郭 图 , 目前 为 止 是 发 现最早 和最 完 整 的辽 东 城 城 区 图 , 学术 研 究 其
一
、
高 旬丽入 主辽 东 的历 史 背景与 地理环 境
于重新 识别 与 科 学 的 区分 。实 际上 , 国 以来所 战
辽 东半 岛 的北 部 与古代 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镇辽 东城 的所 在地 , 即今天 的辽 阳市相 毗邻 。早在 战 国时代 , 燕
国就在这 里建 立 了辽 东 郡 。此 后 , 论是 秦汉 、 无 三
图时代的最有力的证据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东 城最原始的史料。“ 辽东城” 的墨书 , 为这座古墓 的断代提供 了有利依据 , 因为辽东城是高句丽占
据襄平 城后 始建 的 , 它是 高 句丽 时代 辽 东 地 区 的
地理位置和奇特的地形 地貌 , 决定了当时高句丽 宁死据守辽东半岛 的决心。如果守住 了辽东半 岛, 高旬丽就能据有辽东, 而有 了辽东地区则高句 丽 的政治统 治 中心— — 朝鲜半 岛的北部 就可 以得 到确保 。因此, 高句丽花费了近 20年的时间, 6 极 力 打造这条 战略 防线 。事 实上 高句丽在 辽东半 岛 上修筑的这条以山城为重点的防御体系 , 为延缓 高句丽的灭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族高句丽的军事实力:唐初时拥有60万常备军

中国古族高句丽的军事实力:唐初时拥有60万常备军高句丽的地方长官,同时又是军事指挥官,自己麾下有军队。
这种情况通过唐朝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也可清楚看到。
也就是说,在地方,高句丽的行政与军事是融为一体的,高句丽地方的官吏平时是行政官吏,战时则为军事指挥官,这是高句丽军事制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高句丽王朝为了加强政权统治,适应向外扩张和抵御内外侵扰之目的,以其都城为中心,以山城为军事驻防地,建立了一整套的战略防御系统,形成了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
山城多位于“山河险固/,交通要塞的地方。
山城位置的选择,大都据有山水之险或水陆要冲。
绝大部分山城都修筑在盘跨山脊的环形山凹或在周围山谷环抱中。
高句丽山城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周长超过万米,小的才几百米,这与山城的地位、作用及所在地点、修筑年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山城充分体现了高句丽城池建筑的特点,是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型代表。
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山城互相呼应,构成了高句丽严密的防御体系。
现存高句丽山城数目,由于考古发掘的局限以及对相关问题研究力度的不足,无法得知其准确数字。
不过到目前为止,有址可查的高句丽山城有160-180或220座左右。
高句丽山城的分布大体以鸭绿江为界可成南北两个地区。
鸭绿江以北的高句丽山城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地区和通向国内城的沿路,尤其是集中分布在桓仁、集安地区。
鸭绿江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和咸镜道、江原道北部海岸一带。
这些山城虽然大小规模不一,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驻扎军队、构成军事防御体系,这是高句丽山城的主要使用功能。
“高句丽山城的主体功能,除管理''五部''之''城民''、''谷民''外,显而易见其军事防卫意义最为突出。
……普通的高句丽山城,其军事功能更显得突出。
因此,高句丽山城的军事防卫性质,应是其功能的首位。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古代韩国的高句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且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它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期间统治着东北亚地区。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实力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和日本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通过对高句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韩国高句丽王朝的辉煌。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助于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高句丽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7年,它的创建者是王祚原(도과원)。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广大领土。
二、高句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高句丽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高句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这有助于其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高句丽国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在与邻国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高句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娴熟的战术使其成为邻国所敬畏的力量。
三、高句丽的文化繁荣高句丽文化在古代韩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句丽人热爱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闻名。
此外,高句丽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也为其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奠定了基础。
四、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对古代韩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高句丽得以引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日本的交流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高句丽的衰落与朝鲜统一高句丽王朝的衰落始于7世纪末,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高句丽陷入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在此背景下,高句丽终于于7世纪末被朝鲜统一。
结语高句丽王朝在古代韩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推动了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并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辽东半岛之根本辽阳,却是经营朝鲜半岛的大本营

辽东半岛之根本辽阳,却是经营朝鲜半岛的大本营辽宁为我国东三省之一,其西为燕山山脉,中为辽河平原,东为千山山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辽宁的西部,有东北平原进入华北的咽喉--辽西走廊,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至于东部,则有著名的辽东半岛,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西部。
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战国时期,燕国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为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弱的诸侯国。
其并无实力向中原地区发展,而只能越过燕山山脉,向辽阔的辽河流域扩张。
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以秦开为将,先击败东胡,后又击败箕子朝鲜,从而将势力穿过千山山脉,进入朝鲜半岛,同时,燕国又在太子河流域设立襄平城(今辽阳)。
自此以后,辽阳便成了辽东地区的中心,从而掀开了辽阳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此后的历史里,中原王朝无不以辽阳为经营朝鲜的大本营,尤其是隋唐,辽阳为高句丽所占据,隋唐王朝以辽东和朝鲜为中国故土,且高句丽又勾结突厥,严重威胁隋唐帝国的边疆地区,遂决定收复朝鲜。
隋唐二朝曾先后有多次对高句丽用兵,其中,光隋炀帝亲自东征的就有三次,唐太宗有一次东征,而辽东城,便是东征的大本营。
明代的辽东都司明代为辽阳的最后一个高光的时代,朱元璋在驱逐元军后,为巩固在辽东的统治,于辽阳城设辽东都司,后来明廷大修九边,而辽阳便是九边重镇之一,为明廷经营东北的核心。
到了明末时期,努尔哈赤攻取沈阳、辽阳,占据整个辽东半岛。
由于沈阳地处浑河下游,和其老巢赫图阿拉(今新宾)为上下游,气势相连,努尔哈赤为更好的经略辽东,以图中原,便将都城由赫图阿拉(今新宾)迁移到沈阳,是为奉天。
自此以后,辽宁的中心便由辽阳迁移到沈阳了。
由此,我们不禁要发问,辽阳到底有何优势,而成为辽东半岛的中心达近两千年之久,在地缘上又有何价值,而成为中原王朝经营朝鲜半岛的大本营?其主要为以下两点:1,南控朝鲜在千山山脉中,有两条河流,其北麓为太子河,其南麓为叆河。
太子河支流细河、汤河、蓝河等河流南北走向,叆河支流草河也是南北走向,这些河流深切千山山脉,成为便捷的南北孔道。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是朝鲜半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其政权在面临北方外交困境。
在此期间,高句丽与北方的突厥和契丹等民族的关系十分紧张,同时,高句丽又需要与南方百济和新罗进行外交交流,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高句丽与北方的突厥和契丹等民族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
早在五世纪,高句丽就与北方的突厥发生过多次冲突,尤其是在突厥向南扩张时,双方军事对峙更加激烈。
然而,高句丽在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开始向北方寻求外交妥协。
公元六世纪初,高句丽的第二位王位争夺者安市率领使臣访问了突厥,以缓解两国之间的关系。
不久之后,突厥和高句丽的外交关系逐渐得到改善,甚至在七世纪初期,高句丽的一些王朝选择娶突厥公主为妻,以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的联系。
与北方民族的关系紧张之余,高句丽还需要面对南方百济和新罗这两个潜在的威胁。
百济位于高句丽的南面,与高句丽一直处于恶劣的关系中。
在六世纪初,百济曾扮演了倭国及日本对高句丽的攻势中的重要角色,为此高句丽采取了多种措施,一度与新罗结为联盟,对付这个共同敌人。
然而,到了七世纪,高句丽对新罗也不是完全放心。
因为,同样处于半岛中央的新罗国实力在不断发展,加上两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使得高句丽和新罗之间的关系始终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高句丽需要在南北友好与南北对抗之间保持平衡。
七世纪右渠王时期,高句丽更加注重与南方各国的友好联系,主要是为了确保其政治稳定。
右渠王曾向新罗赠送珍贵的文化与宝物,以及向百济寄送友好信函等方式,以显示其对南方各国的重视。
不过,由于高句丽的实力和威望不断增强,南方国家对高句丽的敌对态度始终存在,这也促使高句丽在南方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
在北方和南方的外交斗争中,高句丽政权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权的运作。
在六至七世纪期间,高句丽王权日渐巩固,政治制度也达到了相对的成熟。
高句丽王权的绝对性,使得政治局面的稳定期限得到了大大延长,王室之间的争夺问题得到了缓解,这对于高句丽的外交政策进行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高句丽山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军事防御策略

2016年第5期·110·高句丽山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军事防御策略Goguryeo Mountain City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and Its Military Defense Strategies 刘向东/ Liu Xiangdong高句丽,又作“高句骊”,或省作“句丽”“句骊”,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公元前37年,高句丽政权在今浑江流域建立,隶属玄菟郡高句骊县。
其后,不断向周围郡县地区扩张,于公元4世纪前期占据整个辽东地区,与中原王朝以辽河为界。
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西抵辽河,东到日本海,北至松嫩平原,南到汉江。
公元668年,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攻灭。
高句丽“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①,因地制宜地利用辽东山区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构建了具有鲜明军事防御性质的山城。
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高句丽把石筑山城的做法逐渐推广到整个辽东地区,同时也利用和改造了汉魏以来的郡县旧城,加以修葺加固,使之成为高句丽的军事城堡。
高句丽以山城为基干,构建起组织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实行“坚壁清野、婴城固守”的军事防御策略,与中原王朝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对峙。
一、高句丽山城的分布与连属(一)高句丽山城分布的地理特征《旧唐书·高丽传》载:“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②根据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一书提供的情况,迄今为止已经考古调查认定的高句丽古城,在中国辽宁、吉林两省境内有120余座,在朝鲜半岛北半部有40余座③。
这些高句丽古城以山城为主,在与山地接壤的川谷平地或军事、交通要隘,间有少量的与山城相拱卫的平地城。
高句丽山城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辽宁省的东部、吉林省的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汉江、临津江以北地区。
其中,分布密度较大的有如下几个区域:①浑江、富尔江、辉发河流域以及鸭绿江中、上游沿岸地区;②辽河东侧流域地区;③辽东半岛;④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⑤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半岛东北部一带。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

公元六至七世纪高句丽政权北方外交困境公元六至七世纪是高句丽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高句丽政权面临着北方外交困境的时期。
高句丽位于东北亚地区,北接后燕和柔然,南隔大海与日本相望,西连百济,东抵东海。
由于地缘位置的特殊性,高句丽政权既受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又面临着与周边国家的斗争,因此在公元六至七世纪的外交政策中,高句丽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避免北方草原民族的干扰。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首先与北方的柔然、鲜卑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柔然与高句丽的关系一直紧张,两国在四川之战、开城之战等多次战斗中展开激烈的交锋。
为了应对柔然的威胁,高句丽采取了野战政策,并派遣大批骑兵巡逻北方边境,以保障高句丽的安全。
同时,高句丽还积极发展与北方城邦的商业贸易,加强经济联系。
除了北方的柔然,鲜卑也是高句丽不可忽视的对手。
在公元三百年下半叶,高句丽曾联合百济、新罗,打败了鲜卑,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鲜卑威胁。
但在公元五六世纪,随着鲜卑的崛起,高句丽加强了与鲜卑的联合,逐步打破了双方的敌对关系,通过联合对抗北方的柔然和突厥,强化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与此同时,在公元五至六世纪,高句丽对南方的百济和新罗也进行了相关的外交政策调整。
由于百济与新罗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均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地位,高句丽与两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高句丽在处理与百济和新罗的关系时,采取了“联合平衡”的策略,既给予两国一定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又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同时,高句丽向南迁移土地,并向东海拓展势力范围,以求在东北亚地区获得更大的地缘优势。
总之,公元六至七世纪的高句丽政权面临北方外交困境,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外交政策手段来应对。
高句丽采取了野战和骑兵巡逻的策略,加强与北方城邦的经济联系;联合对抗鲜卑和柔然,逐步打破敌对关系,强化对北方边境的控制;与南方的百济和新罗采取“联合平衡”的策略,向南迁移土地并向东海拓展势力范围。
这些外交政策既增强了高句丽政权的地缘优势,解决了北方与南方的威胁,又巩固了高句丽的实力和地位,在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海城营城子高句丽时期山城的发现与研究

海城营城子高句丽时期山城的发现与研究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方机构县的名称。
它们的沿袭关系是族名—县名—政权名。
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文献记载中出现该族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公元前 1 0 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鸭绿江中上游地区、图们江流域和朝鲜半岛北半部之广大地区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其中玄菟郡初治沃沮城(今朝鲜东北部之咸镜南道咸兴),公元前 8 2年内迁至郡属三县之一的高句丽县(另二县是上殷台和西盖马),据近年考古工作,该郡县城址在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发现。
当时高句丽族的活动中心在今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的辽宁省桓仁和吉林省集安地区,高句丽族归玄菟郡管辖。
高句丽政权建立于公元前 3 7年,至6 6 8年灭亡,在历史上存续了7 0 5年之久。
其疆域也从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逐渐向外扩展,强盛时期西抵辽河,北到今吉林市,东到今延边地区,南到朝鲜半岛汉江流域。
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 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 2 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
其中以桓仁和集安为都的时间达4 6 4年之久,占高句丽政权全部历史的三分之二。
而且迁都平壤后,集安国内城作为“别都”,列高句丽晚期“三京”之一,仍不失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至今在以集安和桓仁为中心的我国东北之东南部广大地区,仍保留着大量而又重要的高句丽遗存。
作为长期雄踞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政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的最丰富、最重要的遗址就是那些依然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山城。
这些山城虽然大多因风雨、岁月的剥蚀而失去了往昔的巍峨雄伟,却依旧向我们展现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句丽人的技术、工艺、审美、生活习惯以及战略部署等内容。
从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范围来看,辽东半岛地区是其重要的经略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调查,目前辽东半岛尚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有57处,那么高句丽人为何在狭长的辽东半岛修建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山城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高句丽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重视与辽东半岛的地缘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山城构筑的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在高句丽防御隋、唐中原王朝的征伐中,对护卫高句丽的腹地和京畿要地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高句丽巍霸山城初探

Researc About Gaogouli Weibah Mountain City 作者: 王文轶[1];王秀芳[1]
作者机构: [1]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1-4页
主题词: 巍霸山城;高句丽;军事防御
摘要:巍霸山城亦名吴姑城山城,坐落在辽东半岛普兰店市星台镇郭屯村葡萄沟北面海拔420米的巍霸山上,为高句丽时期修建的山城。
从其布局、修建背景等方面分析,可以推断出它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从其建筑、形制、结构、用料等方面观察,可以透视出高句丽人修建山城的技术与创造力,并能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
尤其是对于了解高句丽民族在辽东半岛地区所经营的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因此,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
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五族)”,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五部)”,“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其地区相当于以现在浑江流域为中心,包括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伊通河流域的今日中国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清源县和吉林省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县、临江县以及我国(指朝鲜)的慈江道一带”。
1笔者认为,所谓“句丽”应是“高句丽”的简称,将其说成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政权乃是毫无根据的。
至于将“五族”与“五部”看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乃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更不值一驳。
需要认真讨论的是关于“五部(族)”领域形成的时间问题。
笔者认为,前述高句丽五部的范围既不是朱蒙建国前的高句丽民族的分布区,也不是朱蒙建国初期的疆域范围。
实际上,高句丽五部领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关于这一点,学界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关于“五部(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东夷传》,彼时五部业已形成,范晔和陈寿所云“五部(族)”是既成事实的情况,对其变迁情况只是提到了原本涓(消)奴部为“王”、为“国主”、后来由桂娄部取而代之一事。
显然,上述二史的相关记载是颇为模糊的。
正因如此,所以使学界在理解问题时歧义频出。
对此,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所提供的某些史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求五部形成的奥秘。
金富轼《高句丽本纪》(下简称《丽纪》)云:“(朱蒙与三贤)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大连地区的高句丽山城

编者按:大连地处东北的南端,其行政区划是六区、四县,全域的面积为13238平方千米。
在这一区域内分布着十余座较大的高句丽山城遗址。
这些山城是高句丽于公元五世纪到七世纪,所修建的旨在防御山东半岛方向从海路进攻辽东半岛的军事堡垒。
以往对这一地区的高句丽山城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山城分布情况和翔实的调查资料。
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教授承担了教育部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展了对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调查,本编辑部在征得了王禹浪教授的同意后,将《大连地区高句丽山城》一文编发在本刊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栏目中,以此作为从宏观的视野中理解黑龙江流域的山城与东北南部的山城之间的修筑特点,及其相关的筑城规律。
大连地区的高句丽山城王禹浪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文轶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项目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摘要:大连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高句丽山城共有14座。
本文主要就大连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理分布、山城遗址的保存现状,以及我们对高句丽山城的调查结果,并结合这些高句丽山城的保护现状所提出的保护对策,为研究东北地区南部的高句丽山城的分布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由于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特点,山城的分布则表现出沿着半岛两翼的黄渤二海形成雁阵之势,而大连地区的大黑山山城则是这一雁阵南端的交汇点。
关键词:大连;高句丽;山城Abstract:There are 14 Koguryo mountain fortresses in Dalia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about Koguryo mountain fortresses of Dalian,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mountain fortresses to make a few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departments. As Dalia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tip of Liaodong Peninsula, so the mountain fortresses of Dalian are near the Y ellow sea and Bo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like wild-goose team, and Dahei mountain fortress is in the front of the team. Key words: Dalian, Goguryeo, mountain fortresses作者简介:王禹浪,男,1956年3月生,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文轶,男,1981年5月生,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一、大连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理分布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部,背靠东北大陆,东、西、南三面环海。
辽东公孙氏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分析

辽东公孙氏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分析孙炜冉【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1【摘要】东汉建安二年(197),辽东公孙氏在高句丽素来顺服且无寇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征伐,究其原因是此时高句丽"受亡胡五百余家",而这些流亡的胡人实为汉中平(184-189)年间,因参与前太山相张举和前中山相张纯等反叛而败亡的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从子蹋顿等人. 此役,公孙氏击破高句丽"其国",以"降胡亦叛"高句丽为收场. 由此,蹋顿等人再次返回辽西地区,成为幽州最大的边患.%Eastern han Jian'an two years (197), the Gongsun in Liaodong, who is obedient and rest, war Gaogouli.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occupation in Gaogouli by many tribes. However, these exilic Hu people are actually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revolt of former Thaishan perdana Zhangju and mid-dle perdana Zhangchun and fail. In this war, the Gaogouli is break up by Gongsun tribe. Therefore, the Tadun et al, who return to west part region again, becomes the biggest foreign invasion of Youzhou.【总页数】4页(P10-13)【作者】孙炜冉【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 13400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相关文献】1.高句丽起源的国内外代表性观点解析--再论高句丽族源主体为辽东"二江"和"二河"上游"貊"部说 [J], 王绵厚2.浅析唐朝发动征伐高句丽战争的原因 [J], 曹春妮3.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 [J], 王禹浪;王文轶4.隋朝征伐高句丽原因探析 [J], 党鹏举5.高夷、濊貊与高句丽——再论高句丽族源主体为先秦之“高夷”即辽东“二江”流域“貊”部说 [J], 王绵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

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的防御战略—以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为中心王禹浪;王文轶【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33)4【摘要】Liaodong Peninsula is in a very important geographic position, with a unique strategic location. Within the area,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ming a natural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 network. The Koguryo built impregnable mountain fortresses in some forbidding and secure places and stored up a lot of food and materials, making Liaodong Peninsula an important buffer region for the defense strategy and strategic materials reserve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Koguryo Kingdom. Meanwhile, the Koguryo mountain city in Liaodong Peninsula, a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Koguryo Kingdom with an important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Korean Peninsula, played an important defensive role against the attack by the Dynasty of Central Plains in the Sui-Tang Era.%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高句丽立国七百余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
然而伴随政权的覆灭,其所创造的昔日文明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今天的人们在努力从寥若晨星的文献中复原其原貌的同时,也愈加意识到对其遗址遗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作为长期雄踞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政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的最丰富、最重要的遗址就是那些依然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山城。
这些山城虽然大多因风雨、岁月的剥蚀而失去了往昔的巍峨雄伟,却依旧向我们展现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句丽人的技术、工艺、审美、生活习惯以及战略部署等内容。
从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范围来看,辽东半岛地区是其重要的经略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调查,目前辽东半岛尚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有57处,那么高句丽人为何在狭长的辽东半岛修建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山城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高句丽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重视与辽东半岛的地缘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山城构筑的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在高句丽防御隋、唐中原王朝的征伐中,对护卫高句丽的腹地和京畿要地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一、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修筑的地缘背景(一)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先决条件所谓的辽东半岛地区,就是中国东北大陆最南端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的岬角地域。
一般来说,划分辽东半岛北端的切线,是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江口平行的直线为标准。
其行政区划包括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和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和岫岩满族自治县。
半岛的北部宽约150千米,由北向南渐窄,最南端为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
如果从空中俯瞰辽东半岛的地形,犹如从东北腹地的长白山脉向南延伸的犁铧,将黄渤二海铧开。
辽东半岛地域狭长,面积不到3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纵贯半岛的南北,构成了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脊。
整个半岛呈现出北高南低,南窄北宽的地势,其地貌基本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岸五大特征。
辽东半岛山地形态共分为三种:其一,中山,是专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体。
这种山体大多分布在辽东半岛北部的山脉中,其地理位置主要在盖州市东部、岫岩西部、庄河北部、营口东南部地区。
其二,中起伏低山,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起伏高度大于或等于500米的山体。
这种山体在辽东半岛地区分布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周围连绵不断的分布着,另一种山体则是在小起伏低山和丘陵地域呈孤岛状分布着,中起伏低山与中山山体一起构成了千山山脉的骨架。
其主要山峰有瓦房店、普兰店、盖州市交界处的老冒山、东大顶子山、金州区的大黑山等。
这些山峰的海拔高度大都在600—800米左右。
山体的构成主要以变质岩、花岗岩和石英岩为主,山势陡峭,高句丽的中型和大型山城多数选址在中起伏低山,充分利用山体的高度与陡峭构筑防御,并就地取材利用山石作为砌筑山城的城墙石。
其三,小起伏的地山区,起伏高度在200—500米左右。
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接近丘陵地带,例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庄河市的城山都是典型的小起伏低山区。
构成这种山体的岩性状况比较复杂,北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构成,南部则由石英岩、钙质板岩和石灰岩组成。
辽东半岛的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分为高丘陵区和低丘陵区两部分。
其一,高丘陵区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起伏高度在100—2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盖州市北部,凤城西南、瓦房店东部,南部主要分布在金州区大黑山附近,以及大连—旅顺之间的低山外围地区。
其二,低丘陵主要指海拔高度小于500米,起伏高度在100米以下。
辽东半岛地区的低丘陵分不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盖州市、普兰店市、金州区的黄海沿岸。
尤其是登沙河口至大洋河口之间的地带,分布的最为广泛。
有些丘陵就分布在靠近沿海的河谷平原中,犹如一座座浑圆倒扣着的大锅。
丘陵地带的土质多为沙质粘土夹杂着碎石等残积物,土壤发育较好,尤其是易于耕作。
辽东半岛的台地分布较为普遍,台地的形态宽广,以缓坡为主呈现出岗丘状,并有零星的孤丘分布在台地上。
从地质学角度观察,台地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剥蚀台地、洪积台地、海蚀台地、黄土台地等类型。
其中黄土台地往往被辽东半岛的古代居民作为重要的居民区利用,修建墓地、建设城池或建立砖窑等。
辽东半岛的平原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类型多样。
河流的中上游有狭窄的河谷平原,较大的河流下游河谷及河口地带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河谷平原及三角洲平原,山前则分布着规模不大的洪积平原,在较大的海湾附近分布着海积平原。
辽东半岛地区由于地下水充沛,所以半岛上的河流发育十分充分,主要河流有大辽河、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碧流河、大洋河、鸭绿江等河流。
半岛上古老的变质岩风化成波状丘陵,沿岸海蚀崖、岩滩、岬角众多。
近海处的众多的岛屿环绕着半岛分布成环状的外环岛屿链。
总观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地域狭长,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海岸曲折,河流纵横。
因为山地和丘陵的阻隔,使得沟通辽东半岛东西、南北的交通自古以来便主要依赖于穿梭于群山中的河流和群山向峙形成的山谷。
高句丽山城选址的高山,无一例外的都地处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其目的无外乎便于对交通要道的管控。
另外,辽东半岛山势险峻的群山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自然天险和屏障;丰富的石材资源,为高句丽人修筑山城城墙提供了就地取材的优越条件;群山中发育充沛的山泉为高句丽人据守山城时提供了维系生命的源泉;山城外错落分布的平原为高句丽人提供了日常的居住和耕种场所。
辽东半岛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修筑山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另外,辽东半岛虽然地域狭长,但是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既有适合农耕的土地,又有适合渔猎的山林、河流与绵延的海岸线,特别是盐、铁资源十分丰富,为古代政权的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从出土的高句丽铁器来看,既有犁、铧、镰、锹和铁镞、鱼钩等农业生产、渔猎捕捞工具,也有锅、盆、刀、钉等生活用具和作战使用的刀、矛、铠甲、头盔、马具等军事装备,其种类繁多,工艺精良,说明高句丽具备较高的冶铁技术水平,并且铁制器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铁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
因此,高句丽在历尽艰难攫取了对辽东半岛的统治权之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修建了大量的山城,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军事部署巩固其对该地区的统治,从而获取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辽东半岛地理位置突出,战略意义重大辽东半岛地理位置前突,半岛的左翼隔黄海和鸭绿江与朝鲜半岛近在咫尺,右翼隔渤海与幽燕地区遥遥相望,南端则与山东半岛一海相隔,其直线距离只有66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且中间的海域中分布着庙岛群岛,形成了天然的水陆桥梁。
这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东北腹地的最便捷的一条水路。
因此,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就通过这一孔道,对中国的东北乃至朝鲜半岛实行军事管理与控制。
同时,由于辽东半岛的这种特殊的前突地理位置,东北地域各民族与中原及朝鲜半岛的交往,无不都是依托辽东半岛而展开。
辽东半岛的北部与古代辽东重镇辽东城的所在地(今辽阳市)毗邻。
早在战国时代,燕国就在这里建立了辽东郡。
此后,无论是秦汉、三燕、魏晋、还是高句丽、隋唐、辽、金、元、明、清都曾以辽阳城为中心,实行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管辖。
尤其是高句丽为了争夺辽东,先后与曹魏、公孙渊政权、三燕政权进行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公元404年占领了辽东城(辽阳城)。
此后,高句丽据有辽东地区达260年之久。
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人为了长期据有辽东地区,以辽东城为中心在辽东半岛地域修筑了数十座山城,来拱卫辽东城和辽东地区。
高句丽人在繁荣和进一步促进辽东地区古代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实际上,战国以来所形成的辽东文化,对高句丽的文化、辽东半岛文化、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尤其是壁画墓、城市的修筑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制造等方面影响至深。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南道顺川郡龙凤里附近的一座古墓壁画中发现了绘有辽东城址的壁画。
这幅辽东城的城郭图,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和最完整的辽东城城区图。
根据壁画的描绘,我们知道辽东城由内外双重城垣组成,主城区则位于辽东城的中央部位,紧邻它的南部和东南部可以看出小外城的形状。
西侧有类似城壕或河道的痕迹,城的附近则有山脉绵延。
这与今天辽阳城附近的太子河与首山的地形完全相合。
在城郭图的城墙上修有女墙和雉堞式建筑,其中的女墙和雉堞酷似砖砌和石块垒砌而成,说明当时的辽东城已经使用了专门建城用的砖和石块,城门和城墙四角均修筑有楼阁式的建筑。
外城的西门与内城的西门处在一个中轴线上,在内外城的西门之间保存有楷书“辽东城”三字,这是确定这座古墓壁画中所绘城郭图的时代最有力的证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东城最原始的史料。
“辽东城”的墨书,为这座古墓的断代提供了有利依据,因为辽东城是高句丽时代占据古襄平城后改称的辽东城,它是高句丽时代辽东地区的首府。
当然,也是沟通东北腹地、朝鲜半岛、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辽西及蒙古高原的一大都会。
近代以来,由于辽东半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一地域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许多重大事件与战事几乎都发生在这里。
无论是鸦片战争、清日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都是以辽东半岛为中心而展开的。
1865年,中英之间签署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致使辽东半岛的西端,今辽河河口右岸诞生了新的城市——营口市。
营口实际上最早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心。
1895年前后的清日战争,也是以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为最后结局。
由此而产生的清日《马关条约》、以及1905年日俄战争后产生的《普茨茅斯条约》。
此外,还有《江华岛条约》、《清俄秘约》、《日韩合并条约》,以及东清铁路的诞生等,这些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与辽东半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近代以来的日本崛起,清朝的衰败,朝鲜半岛的沦陷以及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重大变迁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辽东半岛为中心而发生的。
辽东半岛记录了世界近代史上太多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变故。
在东北亚地域内,由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这三个半岛的特殊地域所构成的山海半岛所组成的地理环境,在世界地理环境中也属于极其特殊的例证。
由山东、辽东、朝鲜半岛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半岛圈,辽东半岛则居其中央部位,当属于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的位置。
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由上述三个半岛地域进出于东亚大陆是最为便捷的军事战略要地。
只要具有辽东半岛便可以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更可以通过辽东半岛作为跳板入主中原。
因此,日本军国主义特别重视辽东半岛的军事战略作用,并两次不惜任何代价占领辽东半岛,由此巩固对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军事占领,进而完成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因此,无论古代还是近代,无数的史实均验证了辽东半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