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历史概述

合集下载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

高句丽王城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

作为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国,高句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王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该王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高句丽王城位于今天的中国辽宁省境内,地处于辽河与鸭绿江的交汇处。

这个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地理位置使得高句丽王城成为了一个天然的防御要塞,这一点对于一个经常受到外敌骚扰的王国来说至关重要。

高句丽王城的规模巨大,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周围的城垣总长约为28公里,内部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

这个庞大的规模显示了高句丽这个王国的巨大实力和保护自身的决心。

其城墙高达10米以上,而城垣牢固坚实,采用了石块和土壤堆积的结构,使得整个城墙具备了不可轻易攻破的防御能力。

除了城墙外,高句丽王城还拥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群。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宫,王宫位于城市的中央,是高句丽的政治中心。

据历史记载,高句丽的王宫宏伟壮观,建筑风格独特。

王宫内部有多个厅堂、宫殿和花园,供皇帝和皇后居住和举行重要的仪式。

除了王宫,高句丽王城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如军事设施和宗教建筑。

军事设施主要是为了保卫王国,包括兵营、箭楼和城门。

这些设施在战争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高句丽王国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宗教建筑则是为了供奉和崇拜神灵,包括寺庙和神坛。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其他邻国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高句丽人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石头和土壤,使得建筑更加耐久和坚固。

高句丽王城的建筑艺术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当时的顶峰,成为古代东北地区的典范。

高句丽王城不仅是高句丽王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该王国的象征和骄傲。

作为一个繁荣和强大的王国,高句丽王城见证了高句丽的兴衰和辉煌。

它的存在使得高句丽成为了一个在当时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王国。

然而,高句丽王城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衰落。

随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外族的入侵,高句丽王国最终在公元668年被唐朝征服。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高句丽,又称为高句驪(音译),是中国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高句丽被称为“百濊国”,意思是勇猛奋发、杰出的国家。

首先,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高句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被中国东汉王朝所统治。

汉朝加强了对高句丽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

这段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传播。

高句丽人学会了种植稻米、制造陶器等技术,也开始使用汉字。

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崛起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

此时,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的南北朝进行贸易活动,并与南北朝的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君王常常向中国朝廷进贡,并与中国皇帝互相称兄弟。

这种外交往来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稳定,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高峰。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高句丽被划归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了驻国大使。

中国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高句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句丽君王的陵墓中经常出土一些中国制造的文物,例如陶瓷、金银器等。

这说明高句丽与中国的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高句丽并不是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武力不断扩张,并威胁到了唐朝的安全。

于是,唐太宗派遣了大军入侵高句丽,以惩戒其嚣张之举。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高句丽被唐朝吞并。

高句丽的领土被划归为唐朝的疆土,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被吞并,高句丽的文化对中国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如高句丽墓葬中的陶俑、漆器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高句丽和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而言之,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初始的受控制到最后的被吞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往历史。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

四张图看完高句丽历代君主及其世系

四张图看完高句丽历代君主及其世系

四张图看完高句丽历代君主及其世系在《高句丽到底什么来头?隋朝和唐朝都跟它过不去,非要灭它才罢休》这篇文章中,小编阐述了高句丽的兴亡史,本篇小文以高句丽的兴起、中衰、强盛、衰亡为线索,列举高句丽历代国王及其世系,作为上篇文章的补充。

由于史学界对高句丽的历史存在争议,小编就以《三国史记》为根据,如有专家,欢迎讨论。

高句丽兴起1,东明圣王,名高朱蒙(前37—前19年在位)始建国,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2,琉璃王,名高类利(前19—18年在位)3年,迁都国内城,并筑造尉那岩城(后改名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

3,大武神王,名高无恤(18—44年在位)4,闵中王,名高解色朱(44—48年在位)5,慕本王,名高解忧(48—53年在位),被大臣杜鲁杀害。

6,太祖大王,名高宮(53—146年在位)7,次大王,名高遂成(146—165年在位),被大臣明临荅夫杀害。

8,新大王,名高伯固(165—179年在位)9,故国川王,名高男武(179—197年在位)10,山上王,名高延优(197—227年在位)高句丽中衰11,东川王,名高忧位居(227—248年在位)。

246年,被魏将毌丘俭攻破丸都城。

12,中川王,名高然弗(248—270年在位)13,西川王,名高药卢(270—292年在位)14,烽上王,名高相夫(292—300年在位)15,美川王,名高乙弗(300—331年在位)16,故国原王,名高斯由(331—371年在位)342年,被燕王慕容皝攻破丸都城。

17,小兽林王,名高丘夫(371—384年在位)18,故国壤王,名高伊连(384—392年在位)高句丽强盛19,广开土王,名高谈德(392—413年在位)20,长寿王,名高巨连(413—491年在位)427年,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

21,文咨王,名高罗云(491—519年在位)22,安藏王,名高兴安(518—531年在位)23,安原王,名高宝延(531—545年在位)24,阳原王,名高平成(545—559年在位)25,平原王,名高阳成(559—590年在位)高句丽衰亡26,婴阳王,名高元(590—618年在位)598年,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讨伐高句丽。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

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民族,也是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古代国家之一。

高句丽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高句丽王国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变革。

现在,高句丽遗址已成为了考古学家们最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考古研究成果被发表。

一、高句丽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句丽王国的核心地区位于今天的中国辽宁省和朝鲜北部,而高句丽王国领土则远远超过了这个核心地区。

因此,高句丽遗址的范围也涵盖了广泛的地理区域。

这些遗址包括城址、墓葬、石窟寺庙、石塔、城垣、水利工程、居民区等等。

其中一些遗址仍然被保留完好,而其他遗址则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高句丽王国的历史概览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中、后。

前高句丽时期发生在公元前37年至前313年,是高句丽王国建立之前的时期。

中高句丽时期发生在公元313年至公元494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王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高句丽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

后高句丽时期则发生在公元494年至公元668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王国逐渐衰落的时期。

三、高句丽遗址的考古发现1.莫山城址莫山城址位于中国辽宁省营口市西南部,是高句丽王国时期的一个古城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高句丽城池规模庞大,并在军事、经济甚至文化领域上具有很高的实力和影响力。

2.大长岭城址大长岭城址位于中国吉林省公主岭市境内,也是一个高句丽时期的城址遗址。

这个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高句丽文化高度发达和城市规模超越了当时的大部分城市。

遗址中的墓葬也证明了高句丽贵族文化极为精致和奢华。

3.志贺庙遗址志贺庙遗址位于韩国庆州市的一个山谷中,是一个高句丽时期的石窟寺庙遗址。

这个遗址中保存了高句丽时期的大量雕塑和壁画,对于研究高句丽时期的宗教和艺术非常有价值。

四、高句丽遗址的研究意义高句丽遗址的考古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学术和文化资料,加深人们对于高句丽王国和东北亚古代历史的理解。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高句丽是朝鲜还是中国
1、高句丽是中国的。

2、高句丽从西汉时代就出现在我国东北,一直到唐朝才灭亡,存在了705年。

高句丽的地盘主要包括辽宁,吉林,还有朝鲜北部地区。

3、高句丽人的首都一直都在吉林集安市,过了424年,才迁移到平壤。

从古代看,高句丽几次迁都,地址其实都是我国境内,也就是汉四郡,包括,玄菟、辽东、乐浪等郡。

一直到918年,平壤才归入朝鲜。

4、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注意,高句丽国是因为建国的地方,当时的辽宁新宾县叫高句丽县才因地名得国名,与后来朝鲜的高丽完全没有关系。

5、所以,《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记载其“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高句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2]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古代韩国的高句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且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它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期间统治着东北亚地区。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实力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和日本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通过对高句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韩国高句丽王朝的辉煌。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助于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高句丽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7年,它的创建者是王祚原(도과원)。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广大领土。

二、高句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高句丽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高句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这有助于其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高句丽国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在与邻国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高句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娴熟的战术使其成为邻国所敬畏的力量。

三、高句丽的文化繁荣高句丽文化在古代韩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句丽人热爱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闻名。

此外,高句丽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也为其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奠定了基础。

四、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对古代韩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高句丽得以引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日本的交流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高句丽的衰落与朝鲜统一高句丽王朝的衰落始于7世纪末,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高句丽陷入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在此背景下,高句丽终于于7世纪末被朝鲜统一。

结语高句丽王朝在古代韩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推动了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并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句丽又称高丽

高句丽又称高丽

高句丽又称高丽、句丽,是于前37年发源于汉四郡之一的玄菟郡,后逐步把疆域拓展到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大部。

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朝鲜史学界称为三国之一。

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历史界也将迁都平壤后的高句丽视为朝鲜历史范畴。

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东北、朝鲜大部及韩国北部。

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因此在关于高句丽历史的归属问题上中国与韩国朝鲜产生了激烈争论。

特别是韩国的学者朝鲜半岛在动态中保持最基本的平衡和稳定,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因为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高句丽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她们的祖先曾和我们现在东北边境的朝鲜族是一支。

如果南北朝鲜发生战争,那么势必有很多北韩人会越过边境,到中国来避难,他们的到来不仅会对国家造成经济上的压力,也会受到政治方面的压力。

但如果中国不接受这些难民的话,不但在国际上会收到很多人权主义的谴责,对国内那些与难民们同根同源的朝鲜族人也不好交代。

其次,中国在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上的争论的国家利益也希望朝鲜半岛能一直维持平衡与稳定。

因为一旦朝韩之间进行了战争,那么势必会分出输赢,而不管是哪一方最终胜利都会因为高句丽归属问题与中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

所以只有保持中朝韩三国鼎立的现状,在高句丽历史归属上才会有利于中国。

最后,正因为有韩国的牵制,朝鲜为了能获得中国支持而没有在国土问题上挑起事端,因而暂时维持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而言之,对于朝鲜半岛的形势,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我们希望他能一直保持稳定平衡的状况。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 年,灭亡于公元668 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 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 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高句丽研究

高句丽研究

高句丽研究——相关文献“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简称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

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

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

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

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

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

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五女山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高句丽初期山城●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山城●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平城相关文献高句丽山城研究集安高句丽积石墓王陵研究高句丽都城历史演变体系研究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高句丽的历史与物质文化高句丽民族服饰的考古学观察高句丽墓室壁画的装饰表现手法研究高句丽史研究综述辉煌的高句丽文化高句丽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思想渊源国内高句丽族源研究综述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山城集安高句丽丸都山城的筑城理念浅析高句丽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汉魏高句丽古都_集安集安高句丽王城中国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山城关于高句丽中期都城几个问题的探讨浅析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建筑形象关于高句丽两座土城的一点思考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高句丽民族对东北开发的贡献高句丽_渤海国与长白山文化五女山城历史久远文化厚重传奇考古发掘报告与简报,调查报告(一)中国[1]曹桂林、王铁军.铁岭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简介[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5-17.[2]陈大为.淸原县英额门山城子调査记[J].辽宁文物,1982(3):33-34.[3]陈大为.辽阳岩州城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5(1):147-148.[4]崔玉宽.凤凰山山城调査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7.[5]崔玉宽.凤城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6]崔研茹、冯永谦、崔德文.营口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7]大连市文物考古硏究所.大连城山山城2005年调査报告[J].东北史地,2006(4):71-80.[8]董学增.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及附近卫城调査报告[J].北方文物,1986(4):32-35.[9]董学增.吉林东团山原始、汉、高句丽、渤海诸文化遗存调查简报[J].博物馆硏究,1982(1):85-91.[10]方起东.吉林辑安高句丽覇王朝山城[J].考古,1962(11):569-571.[11]抚顺市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辽宁抚顺市高尔山古城址调査简报[J].考古,1964(12):108-111.[12]抚顺市博物馆、新宾县文化局.辽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J].文物,1985(2):46-51.高句丽王城遗址[13]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转水湖山城[J].北方文物,1991(1):43-45.[14]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新宾县高句丽太子城[J].考古,1992(4):318-323.[15]富品莹、吴洪宽.海城英城子高句丽山城调査刊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2-14,142.[1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17]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志[M],1990.[18]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査与试掘[J].文物,1984(1):47-54.[19]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8(1):46-55.[20]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辑安县文物保管所.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J].考古,1964(2):76-79.[2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査简报[J].文物,1985(2):39-45.[22]吉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査试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41]李龙彬、华玉冰、崔丽萍.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信息网,2007-3-26.[42]李晓钟、刘长江、佡俊岩.沈阳石台子高句丽山城试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93(1):22-31,21.[4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1(8).[44]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査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45]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1-12.[46]辽宁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西门址的补充发掘[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2007:92-101.[47]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M],1962.[48]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査简报[J].文物,1994(3).[49]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遗址的调査[J].考古,1997(2):28-35,51.[50]刘岚、邵春华.吉林通化市汉代自安山城调査和考证[J].博物馆硏究,1991(3):73-78.[5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1):1-8.[52]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J].考古,2007(7):17-27.[53]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辽宁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第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2001(3):35-50.[54]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4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C].科学出版社.2007:67-91.[55]沈阳市文物考古硏究所.沈阳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区发掘简报[J].沈阳考古文集第1集.科学出版社[C],2007:102-106.[56]佟达,新宾五龙高句丽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4(2):18-24.[57]五女山志编纂委员会.五女山志[M],2004.[58]徐家国、孙力.辽宁抚顺高尔山城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87(2):43-62.[59]延边文物简编[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60]扬永芳、扬光.岫岩境内五座高句丽山城调查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4(2):8-11,24.[6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J].考古,1986(8).[62]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市催阵堡山城调査[J].考古,1996(7):60-65,90.[63]周向永、王兆华.辽宁铁岭张楼子山城调査[J].北方文物,2001(2):39-42,54.[64]周向永、赵守利、邢杰.西丰城子山山城[J].辽海文物学刊,1993(2):22-31.[65]周向永、赵俊伟、李亚氷.辽宁开原境内的高句丽城址[J].北方文物,1996(1):36-42.(二)朝鲜[1]安炳灿、崔承泽.关于最近发掘的平壤城[J].朝鲜考古硏究,1998(4):37-41.[2]崔昌彬.关于瓮津古城(高句丽瓮川城)[J].历史科学,1986(2):39-43.[3]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1号建筑址[J].朝鲜考古硏究,1991(4):34-38.[4]崔承泽.关于凤势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4):11-13.[5]崔承泽.关于长寿山城内的冶铁址[J].朝鲜考古硏究,2002(4):28-31.[6]蔡熙国.太白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1965(2):53-58.[7]蔡熙国、田提宪.大岘山城踏查记[J].考古民俗,1966(2):41-43.[8]崔羲林.关于黄州城[J].历史科学,1982(7):44-48.[9]金基雄.白川山城踏查报告[J].考古民俗,1966(1):24-27.[10]金仁哲.关于温井里古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2):29-32.[11]金日成综合大学考古学及民俗学讲座.大城山的高句丽遗迹[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73.[12]金钟赫.加应山城调查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1992(3):33-36.[13]南一龙.关于鹤城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4(4):7-10.[1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对于大圣山一带的高句丽遗迹报告[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4.[15]孙寿浩.关于忽骨山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1(1):39-40.[16]田提宪.大城山城的蓄水池发掘中间报告[J].考古民俗,1964(3):46-51.[17]张尚烈.高原隘守镇城[J].历史科学,1985(3):47-48.[18]新发掘的德山土城朝鲜考古研究[J].朝鲜考古研究,2002(4):48.(三)韩国[1]中原文化财研究院.清原芙蓉面地域山城地表调查报告书[M],2005.[2]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峨嵯山第3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2007.[3]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1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7.[4]高丽大学校考古环境研究所.红莲峰第2堡垒第1次发掘调查报告书[M],2007.[5]高句丽研究财团.平壤一带高句丽遗迹[M],2005.[6]国立文化财硏究所.峨嵯山4堡垒城墙发掘调査[J],2007.[7]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第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3.[8]韩国土地公社土地博物馆.涟川瓠芦古垒发掘调查报告书Ⅲ-第2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7.[9]九宜洞报告书刊行委员会.汉江流域的高句丽要塞-九宜洞遗迹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1997.[10]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涟川堂浦城-1次发掘调査报告书[M],2003.[11]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京畿道博物馆.涟川堂浦城Ⅱ-试掘调査报告书[M],2008.[12]陆军士官学校花郞队硏究所.波州德津山城试掘调査-指导委员会资料[J],2004.[13]首尔特别市.首尔所在城郭调查报告书[M],2003.[14]首尔大学校博物馆.梦村土城-东北地区发掘调査报告书[M],1988.[15]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第4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0.[16]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综合报告书[M],2002.[17]首尔大学校博物馆.峨嵯山甑峰堡垒发掘调查(4次)约报告[J],2009.论著(一)中国[1]冯永谦.北方史地硏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耿铁华.高句丽考古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耿铁华.高句丽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耿铁华、倪军民.高句丽历史与文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金毓黻.东北通史.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6]李殿福.东北考古硏究(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李有升.营口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8]刘景玉.鞍山地方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9]刘叙杰.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城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陆锡兴.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1]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1?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3]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硏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4]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硏究汇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5]魏存成.高句丽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6]魏存成.高句丽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7]曹德全.高句丽史探微[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二)朝鲜[1]蔡熙国.大圣山-平壤城[M].平壤:朝鲜劳动堂出版社,1963.[2]蔡熙国.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的建国与为三国统一斗争、城郭[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85.[3]池承弼.高句丽的城郭[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崔羲林.高句丽平壤城[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78.[5]李华善.朝鲜建筑史(1)[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9.[6]南一龙.中世我国西北地区的城防御体系[M].平壤: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社,1995.[7]朴真旭.朝鲜考古学全书(高句丽篇)[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1991.[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高句丽文化[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9]社会科学院考古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概要[M].平壤:科学百科出版社,1977.[10]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3)[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1.[11]孙永钟,高句丽史(2)[M],平壤: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97.(三)韩国[1]白钟伍.高句丽南进政策研究[M].首尔:书景,2006.[2]白钟伍.高句丽瓦的成立与王权[M].首尔:周留城出版社,2006.[3]车勇杰等.京畿道的城郭[M].水原:京畿文化财团,2003.[4]崔武藏.高句丽考古学Ⅰ[M].首尔:民音社,1995.[5]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5[M],1998.[6]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8[M],1998.[7]金贤淑.高句丽的领域支配方式研究[M].2005.[8]九里文化院.峨嵯山的历史与文化遗产[M],1994.[9]孔锡龟.高句丽领域扩张史硏究[M].首尔:书景文化社,1998.[10]李丙焘.韩国古代史硏究[M].首尔:博英社,1976.[11]李殿福、孙玉良(姜仁求、金英洙译).高句丽简史[M].首尔:三省出版社,1990.[12]李殿福(车勇杰、金仁景译).中国内的高句丽遗迹[M].首尔:学研文化社,1994.[13]李元根.韩国的城郭与烽燧(上、中、下)[M].韩国boyscout联盟,1989.[14]卢泰敦.高句丽史研究[M].首尔:四季节,1999.[15]潘永焕.韩国的城郭[M].首尔: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1978.[16]潘永焕等.韩国的城郭[M].首尔:大原社,1991.[17]申莹植等.高句丽山城与海洋防御体制研究[M].首尔:白山资料院,2000.[18]申莹植.高句丽史[M].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2000.[19]孙永植.韩国城郭的硏究[M].文化财管理局,1987.[20]魏存成(辛容民译).高句丽考古[M].首尔:湖岩美术馆,1996.[21]徐锃锡.百济的城郭[M].首尔:学研文化社,2002.[22]余昊奎.高句丽城Ⅰ-鸭绿江中上流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1998.[23]余昊奎.高句丽城Ⅱ-辽河流域篇[M].首尔:国防军史研究所,1999.。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高句丽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

被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魏明帝攻打高句丽公元244年,毋丘俭亲率上万名骑兵进行讨伐,几乎全歼二万高句丽士兵,并攻破丸都山城。

一年后,为了彻底征服高句丽,毋丘俭再次挂帅征战,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同年班师回朝。

前燕攻打高句丽前燕高句丽战争,咸康八年(342)十一月,前燕发兵进攻高句丽。

慕容皝采纳建威将军慕容翰之计策,命王寓率兵1.5万出平坦开阔的北道,吸引高句丽军主力,皝自率精兵4万由狭隘险要的南道出兵。

高句丽王钊认为燕军主力必在北道,遣其弟武率精兵5万拒战北道,自率赢兵防备于南道。

燕军前锋慕容翰出南道与钊合战,慕容皝大军继之,高句丽军大败。

韩寿斩高句丽将阿佛和度加,燕军乘胜追入丸都(今吉林集安),钊只身逃走。

北道王寓所率燕军败没,故皝不穷追。

燕军发高句丽王钊父之墓,收府库累世之宝,俘男女5万余口,烧宫室,毁丸都而归。

次年二月,钊称臣于燕。

高句丽于公元400-404年大举出兵辽东半岛,将辽河以东的土地全部纳入囊中。

当北魏扫平北燕进入辽西走廊之时,高句丽已经在辽河沿岸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将辽东半岛彻底收入囊中。

随朝攻打高句丽598年,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杨谅的军队出征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

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介绍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介绍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介绍1. 高句丽的历史背景说到高句丽,大家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地方?”哈哈,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高句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大国,成立于公元前37年,一直到公元668年左右才结束它的辉煌历史。

想想看,这个时间跨度可真不短,简直就像是一场历史长跑。

高句丽的地盘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的疆域横跨今天的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简直就是一块“黄金地”。

高句丽的国王和贵族们,生活得那叫一个滋润,简直可以说是“富贵荣华,手到擒来”。

2. 王城的壮丽2.1 王城的地理位置那么,咱们先来聊聊高句丽的王城。

王城,顾名思义,就是国王的住处。

高句丽的王城叫做“集安”,这地方可不简单,坐落在美丽的山水之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王城的墙壁厚实坚固,像个铁桶一样,让人感觉安全感满满。

想象一下,国王坐在高高的王座上,俯瞰整个城池,那种气派真是无与伦比!2.2 建筑风格王城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别看它们现在有些残破,但当年可是金碧辉煌。

大堂里金色的装饰、精美的雕刻,都彰显着王族的威严与富贵。

墙上的壁画色彩鲜艳,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简直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让你一看就停不下来。

走进王城,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个王公贵族的风采。

3. 王陵的神秘3.1 王陵的规模说到高句丽的王陵,那可真是神秘莫测。

王陵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墓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豪华墓穴”。

每个王陵的规模都大得惊人,有的甚至有上千平方米,简直像是一个小型的宫殿!在这些王陵里,埋葬着高句丽历代的国王,想象一下,他们在阴间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真是让人感叹:“死也要死得有面子!”3.2 墓葬的设计王陵里的墓葬设计也很有意思,许多王陵里都发现了精美的陪葬品,比如金器、银器、陶器,甚至还有一些乐器。

这些陪葬品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对亡灵的尊重。

墓里的壁画多半描绘了国王生前的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仿佛在告诉后人:“我曾经是多么的辉煌!”那些壁画色彩斑斓,让人仿佛能听到古代乐器的悠扬声,真是“耳目一新”。

东北亚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发展史

东北亚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发展史

东北亚的一个古国:高句丽的发展史本文导读: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

开始与形成朝鲜古代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

世界历史学家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

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

新的法律出台。

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391年–531年)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高句丽长寿王的故事: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高句丽出生于394年,死于491年。

他名名高巨连或高琏,也是在413年,也就是长寿王1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不要看他年纪轻轻,但是在朝政上还是有很大的作为的。

据了解,他在即位初期,就设立了自己的政治目标,首先就是要巩固和稳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扩张后的国家。

力王,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还为他的父亲修建了相当宏大的陵墓并立了有6.39米高的好太王碑,在碑上面就记录了他父亲的一生功绩。

后来长寿王又命令了330名来自不同地区和部落的人来负责看护好太王的陵墓,以此来象征高句丽的内部团结,以及君主的至高权力。

在427年,长寿我那个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于是才将都城从东北的国内城迁至平壤城,在迁都工作的顺利结束后,他又加强了对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区域的控制,并继续实行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从而使国家达到了一个全盛的局面。

作为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的国王,他在位的期间里,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而这位国王就是著名的人物长寿王。

那么关于长寿王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图片来源于网络通过对于人物的得一个了解,关于长寿王的故事一共有两件事情,分别是:西北战役和南北扩张。

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

第一件:西北战役。

当时后起的北燕还不是北魏的对手。

于是北燕寻求能与北魏抗衡的高句丽结盟。

到后来北燕灭亡时,有长寿王带领的高句丽军队则乘机进占北燕据有的辽西。

那时候冯弘在高句丽的所在所为引起了长寿王的嫌恶,于是长寿王命人将他身边的侍卫全部撤走,又将其太子冯王仁押回兴京,扣作人质。

然而冯弘复则有归南朝宋之意,甚至在背地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当长寿王知道后,在438年派人暗杀了冯弘及其妻子,并且还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从而稳固了高句丽在辽东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件:南北扩张。

当时为了扩上国家的领土,长寿王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的攻打百济,由于百济国王的毫无防备,使得长寿王轻松的拿下百济都城,并且还获得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后来长寿王又将目标放在了新罗。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

高丽和高句丽是什么关系?一、区别:1、存在时间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37年~公元669年这段时间里,在7世纪时被唐王朝所灭;高丽存在于公元918年~1392年,是被权臣李成桂所篡。

两者时间差距数百年之久。

2、民族政权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才进入朝鲜半岛发展,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于中原;高丽是古代韩国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权,脱离于新罗国,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

两者文化起源不同。

3、民族成份高句丽的民族成分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丽人的主体则是新罗人,民族归属感更倾向于三韩部。

两者民族成份不同。

4、版图高句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全境、韩国部分地区;高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比高句丽小得多。

两者版图不同。

二、高句丽和高丽1、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

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中国及韩国、朝鲜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2、高丽高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

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

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

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

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3、两者没有继承关系综合来讲,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五分钟读懂《高句丽》(中国古代边疆政权)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高句丽地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极盛时期疆域东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跨辽水,北达第二松花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从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高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开始,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为止,高句丽政权共存在705年,历经28位国君。

那么某些国家为什么,非要认高句丽为祖先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高句丽公元前37年,扶余人高朱蒙,在西汉玄菟(tu)郡高句丽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朱蒙也成为高句丽的开国君主。

公元前8年,东明圣王高朱蒙被立为高句丽侯,直到西汉灭亡时,高句丽政权依旧比较弱小。

公元3年,高句丽将都城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此后的400多年里,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于此。

公元12年,王莽篡位后,派兵攻打高句丽,东明圣王被新朝将领严尤诛杀,东汉建立后,高句丽的第三任国君,大武神王高无恤不断以武力开拓四方,在南方与东汉争权夺利,在北方避开汉与扶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朝鲜半岛北部的丘岭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击杀东扶余王带素,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汉军围困丸都山城长达三个月之久,就在高句丽人即将弹尽粮绝之时,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给汉军送来酒和鲤鱼,辽东太守以为丸都山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占据鸭绿江南部的乐浪郡,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乐浪,阻止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的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地区属高句丽统领,此后大武神王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也为日后高句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高句丽建国传说史料辨析

【小知识】【高句丽】高句(gōu)丽(lí)(前37-668),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huì)貊(mò)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mò)鞨(hé)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故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古国历程:建国(前37年-52)、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53-243)、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244-299)、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300-390)、鼎盛时期(391-531)、内部纷争(531-551)、丢失汉江流域(551年)、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高句丽的灭亡,国祚长达七百多年。

【文化习俗】(集安高句丽壁画图片来源:人文网)高句丽三足乌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作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

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中的文化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

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歌舞庆祝。

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

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朱蒙,即东明,又称朱明、邹牟。

朱蒙原是夫余王的儿子,母亲为夫余王的侍婢,属于庶出。

朱蒙自幼善射,百发百中,又智勇多谋,因而遭到嫡长子等人的妒忌。

为躲避谋害,22岁的朱蒙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夫余国率人南逃至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境内),建国称王,史称卒本夫余。

因卒本川一带系西汉王朝所设玄菟郡管辖下的高句丽县属地,县内居民主要为高句丽人,故后定国名为高句丽。

朱蒙立国后,公元前32年,首先以武力灭掉在今长白山东南部的荇人国,接着又溯浑江而上,统一了沸流部,即涓奴部。

朱蒙所居之地卒本川,则为高句丽后来的五部之首桂娄部。

公元前28年,朱蒙又向东发展,灭掉北沃沮,在其地建立城邑,纳入高句丽势力范围。

至此,高句丽政权初具规模,高句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

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

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以为王都。

此为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

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

高句丽在此定都计40年。

2.国内城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

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纥升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

定都于此计425年。

3.丸都城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丽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

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5里的山‘城子。

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丽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丽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丽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

定都于此历时156年。

5.长安城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

历时83.年。

,高句丽的国家机构高句丽中央机构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国王世袭。

国王死后,由嫡长子即位,无嫡长子或嫡长子不肖,则立次子或其弟为王。

地方行政区划,在高句丽前期,全国共有五个区域,分别是:桂娄部,又称内部、黄部,是邹牟一系的族人,分布在今浑江和鸭绿江中游;涓奴部,又称西部、右部,在沸流水(富尔江)上游;绝奴部,又称北部、后部,分布在今辉发河流域;顺奴部,又称东部、左部,在今长白山及其南朝鲜境内狼林山脉东边;灌奴部,又称南部、前部,在今鸭绿江下游及清川江一带。

桂娄部由国王直接管辖,其余四部分别由各部大加自行统辖。

‘汉魏初期,国王以下的属官分为八等,即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其中相加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丞相。

两晋南北朝时,职官设置由八等扩大为十二等,分别是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侯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其中大对卢行使国相职权。

到唐代,由于高句丽政权趋于封建化,其官吏设置虽然仍保持十二等级,但与前代差别很大。

十二等级以外的官吏设置也有所增加。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高句丽的兴亡盛衰,与中原王朝统治力量的强弱息息相关。

每当中原王朝安定强大,积极致力于边疆大业之际,高句丽的势力就受到约束或削弱;每当中原王朝陷于战乱纷争之际,高句丽就乘机扩张。

高句丽建国后,与西汉王朝建立了藩属关系。

西汉末年的半个世纪中,高句丽与汉政权基本上保持着安定统一的局面。

公元9年,王莽篡汉以后,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征发高句丽军队讨伐匈奴遭到拒绝,王莽即命田谭、严尤两次征讨高句丽,并将高句丽国名改为下旬丽,高句丽王改为下句丽侯。

王莽政权灭亡后,东汉统治者改变了民族高压政策,改善了东汉政权与高句丽的紧张关系。

公元32年(东汉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恢复其王号。

47年(建武二十三年)冬,高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归附乐浪郡。

111年(东汉安帝永和五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要求归属玄菟郡。

234年,魏明帝为协调同高句丽的关系,曾遣使与高句丽和亲,238年,魏明帝命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征讨公孙渊,高句丽王曾派兵数千助战。

灭掉公孙氏以后,高句丽隶属于曹魏。

242年(正始三年),高句丽进犯西安平(今辽宁丹东瑗河尖古城),魏派大将丹丘俭东征高句丽,世丘俭虽初战失败,但很快扭转败局,“束马悬车”,登上九都山,焚毁丸都城,大获全胜。

此役高句丽军兵死亡1.8万余人。

西晋时,在东北设置护东夷校尉府,府治设于襄平,专门管理东夷各族事务,高旬丽亦受东夷校尉统辖。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343年,高句丽故国原王派其弟向前燕称臣,贡献方物。

前燕册封故国原王为营州刺史、征东大将军、乐浪公、高句丽王。

高句丽广开土王时期,又被册封“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

在南北朝对峙的情况下,高句丽的藩属关系也表现为双重的臣附关系。

既向南朝称臣,也向北朝称臣,同时向南、北朝朝贡,并接受南北朝封号。

如北魏世祖时,高句丽长寿王派人奉表来贡方物,并请国讳;世祖派李敖到高句丽,封长寿王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此后,高句丽又向西魏、北齐、北周奉表纳贡请封,如北周,封高句丽王汤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高句丽王即位时接受封号,死时还要求赠封,赠谥号,新王即位必经册命方为合法,足见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是密切的。

隋唐时期,由于高句丽扩张野心膨胀,出兵辽西,破坏了此前的友善关系,遂引发了高句丽与中原王朝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导致高句丽国的彻底灭亡。

高句丽国的历史沿革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东明、朱明、邹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建立卒本夫余,定都于纥升骨城。

公元前9年,朱蒙死去,计在位19年。

朱蒙时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国,后经过北讨,灭掉了荇人国,将其纳入高句丽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又向东扩张,灭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权初具规模。

第二世琉璃明王即位当年,即亲统大军攻打鲜卑,大获全胜。

但慑于强大的夫余入侵,琉璃明王于公元3年将都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建丸都城以资珙卫。

此后四百余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14年,琉璃明王命大臣乌伊、摩离等领兵二万人,西伐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灭其国,并乘胜袭取高句丽县,占有高句丽故地,从此卒本夫余改名为高句丽,并以高为氏。

第三世太武神王时期,高句丽频繁用兵。

公元21年,发起对夫余的进攻,虽曾将夫余国王斩首,但最终还是战败而归。

26年,征服了盖马国,使高句丽势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随后又降服了句荼国。

高句丽的扩张,引起了东汉政权的干预,太武神王只好谢罪求饶。

第四世王和第五世王时期,高句丽无所建树。

第六世为太祖王,其在位时期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太祖王除了将高句丽分散的各部实行统一以外,还与东汉政权进行过多次军事较量,屡犯辽东,显示了高句丽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

到第十世山上王、.第十一世东川王、第十六世故国原王时,高句丽因多次向辽东扩张,先后三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以致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

直到第十九世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变化。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

他即位初期,先兴师北进,攻破契丹三个部落、六七百营。

接着又挥师南下,多次进攻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仅公元396年一役,就夺取百济58城、700余村,迫使百济阿莘王出降,并臣服于高句丽。

后又两次击败入侵的倭寇,占领新罗部分城邑,使所辖地域越过大同江,抵达汉江北岸。

410年,又北征夫余,迫使夫余臣服于高句丽。

特别是403年,高句丽开始以武力入侵辽东,并最终占据了辽东,直到高句丽灭亡时,辽东地区才回归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412年,广开土王死后,长寿王即位。

面对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的形势,长寿王遣使向中原诸王朝奉表纳贡,以示臣服,求得相对稳定。

但这时,新兴的北魏政权,正在步步向东逼近,随时都在威胁着高句丽的安全。

为了远离北魏的威胁,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城。

长寿王迁都平壤后,继续推行南侵新罗、百济,北和中原诸朝的策略。

475年,长寿王一举攻克百济王都汉城,杀其王,迫其南迁,高句丽势力推进到汉江流域。

关于北和中原的策略,据文献记载,终长寿王之世,仅向北魏朝贡就达46次,从而避免了与中原王朝的矛盾激化,使高句丽由汉魏时的“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发展到“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靠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以辽河为界,成为地处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强大政治势力。

自长寿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基本保持着朝贡修好的和睦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