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历史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

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

高句丽,又称高丽。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丽”。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

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朱蒙,即东明,又称朱明、邹牟。朱蒙原是夫余王的儿子,母亲为夫余王的侍婢,属于庶出。朱蒙自幼善射,百发百中,又智勇多谋,因而遭到嫡长子等人的妒忌。为躲避谋害,22岁的朱蒙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夫余国率人南逃至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境内),建国称王,史称卒本夫余。因卒本川一带系西汉王朝所设玄菟郡管辖下的高句丽县属地,县内居民主要为高句丽人,故后定国名为高句丽。

朱蒙立国后,公元前32年,首先以武力灭掉在今长白山东南部的荇人国,接着又溯浑江而上,统一了沸流部,即涓奴部。朱蒙所居之地卒本川,则为高句丽后来的五部之首桂娄部。公元前28年,朱蒙又向东发展,灭掉北沃沮,在其地建立城邑,纳入高句丽势力范围。至此,高句丽政权初具规模,高句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

高句丽的都城

高句丽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

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以为王都。此为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丽在此定都计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纥升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计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丽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丽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丽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丽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定都于此历时156年。

5.长安城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高句丽的国家机构

高句丽中央机构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国王世袭。国王死后,由嫡长子即位,无嫡长子或嫡长子不肖,则立次子或其弟为王。

地方行政区划,在高句丽前期,全国共有五个区域,分别是:桂娄部,又称内部、黄部,是邹牟一系的族人,分布在今浑江和鸭绿江中游;涓奴部,又称西部、右部,在沸流水(富尔江)上游;绝奴部,又称北部、后部,分布在今辉发河流域;顺奴部,又称东部、左部,在今长白山及其南朝鲜境内狼林山脉东边;灌奴部,又称南部、前部,在今鸭绿江下游及清川江一带。桂娄部由国王直接管辖,其余四部分别由各部大加自行统辖。‘汉魏初期,国王以下的属官分为八等,即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其中相加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丞相。两晋南北朝时,职官设置由八等扩大为十二等,分别是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侯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其中大对卢行使国相职权。

到唐代,由于高句丽政权趋于封建化,其官吏设置虽然仍保持十二等级,但与前代差别很大。十二等级以外的官吏设置也有所增加。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高句丽的兴亡盛衰,与中原王朝统治力量的强弱息息相关。每当中原王朝安定强大,积极致力于边疆大业之际,高句丽的势力就受到约束或削弱;每当中原王朝陷于战乱纷争之际,高句丽就乘机扩张。

高句丽建国后,与西汉王朝建立了藩属关系。西汉末年的半个世纪中,高句丽与汉政权基本上保持着安定统一的局面。

公元9年,王莽篡汉以后,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征发高句丽军队讨伐匈奴遭到拒绝,王莽即命田谭、严尤两次征讨高句丽,并将高句丽国名改为下旬丽,高句丽王改为下句丽侯。

王莽政权灭亡后,东汉统治者改变了民族高压政策,改善了东汉政权与高句丽的紧张关系。公元32年(东汉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恢复其王号。47年(建武二十三年)冬,高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归附乐浪郡。111年(东汉安帝永和五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要求归属玄菟郡。234年,魏明帝为协调同高句丽的关系,曾遣使与高句丽和亲,238年,魏明帝命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征讨公孙渊,高句丽王曾派兵数千助战。灭掉公孙氏以后,高句丽隶属于曹魏。242年(正始三年),高句丽进犯西安平(今辽宁丹东瑗河尖古城),魏派大将丹丘俭东征高句丽,世丘俭虽初战失败,但很快扭转败局,“束马悬车”,登上九都山,焚毁丸都城,大获全胜。此役高句丽军兵死亡1.8万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