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摘要

本文搜集史料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进行了详细考订,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高句丽经五百年的独立发展扩张,在东北亚形成有如后来满清对明朝般俯瞰中原的形势,已非华夷朝贡体制可以包容。隋炀帝御驾亲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关键词:隋炀帝高句丽朝贡征伐

导言

隋大业三年(607),盛世天子隋炀帝旌旗结彩带着后妃百官北巡蒙古草原,在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通使于突厥的高句丽使者,即宣旨要求高丽王来朝,“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1]炀帝北巡后又西狩,经通西域,万乘西出玉门关,并亲征青海灭吐谷浑,又遣使出海通使南洋、日本。其时四夷宾服,隋国力达于鼎盛,在开凿大运河等连年大役后,炀帝没有让民众休养生息喘一口气,而是紧接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高丽王不朝而于大业八、九、十年连续三年兴师百万,三次御驾征伐,却均归于失败,致使天下骚动,隋王朝也由极盛而剧转为衰弱终至灭亡。

隋炀帝征高句丽是中世纪政治史上的大事,后果也出乎其预料,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牵涉的问题很多,中外史学界多有评论。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起因作一总结归纳,期望能够给后来人以深思借鉴。

第一章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隋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隋书》将其列入东夷传而统称东夷,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高句丽立国有四五百年之久,已地跨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领有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建都平壤。其南端是百济,东南面有新罗,在朝鲜半岛上鼎足而立。

中国南北朝分裂对峙时,朝鲜半岛也三国鼎立,各国都结交与国来牵制敌手,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自己的霸权。时南朝文化优于北朝,故百济、新罗及倭国多往南朝朝贡。高句丽与北朝接壤,故向北朝朝贡多,但也常渡海通使南朝,北魏曾多次在海上擒获高句丽派往南朝的使者,但除诏书责让外,并不能阻止高句丽向南朝朝贡。

本文认为:其时的中国南北朝统治者和朝鲜半岛对立三方都希望对方长久的分裂,以求自已的发展与安稳。而隋打破割据状态统一中国,实似群狼中混进一下山猛虎者,从而打破了几百年来东北亚的政治秩序,乃至之后的隋炀帝大举出师,便是历史走向之必然。

第二章为争霸权,矛盾逐渐升级

高句丽立国五百年来一直在四面拓土扩张,隋时高句丽北面的靺鞨有7大部落,各有酋长,不相统一,常遣使朝贡中原,并南下侵寇高句丽。高句丽王征讨不过想行招抚之事,但终力不从心。高句丽西面的契丹、奚、霫和西北面的室韦等游牧民族也互为雄长,难以驯服。

然而这些部族皆依附于东突厥,启民可汗包庇总领他们,却得到了大隋朝的认可,外交纠纷由来已久,可见高句丽对于隋朝潜意识中已多有恶意。

奈何其时大隋初建,东北亚诸小国都在关注中原局势的发展,均欲借助隋天子的威权为自已谋取好处,故而争相朝贡,高句丽不满虽不满,却也只能兴叹形势比人强,跟风参与朝贡。

据《隋书·高祖纪上》记载:开皇元年(581)秋七月庚午(二十三),靺鞨酋长贡方物。冬十月乙酉(初九),百济王扶余昌遣使来贺,十二月壬寅(二十七),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

……

开皇四年(584)夏四月丁未(十六日),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五月癸酉(十二日),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开皇初年高句丽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有时一年遣使二次,表现最为主动积极。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在进贡大隋的同时也在向江南的陈朝朝贡。

史载:至德三年(585)十二月癸卯(二十一日),高丽国遣使向陈献方物[2]。

高丽王此举在今人看来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南朝与北朝汉晋时本为一家,辽东在汉晋时也为中国统辖,高句丽充其量仅是一郡县罢了。其打算无非为一名义上的陈朝郡县,其实际地位却相当于一方外藩国,政治地位看似降低了实则非也。

况且大隋虎踞之态已显狰狞,连横相对弱小的陈国也是弱国如高句丽者自保之“有效”手段。

但此两边讨好,不为竖子妄图钻营的举措,在隋朝统治者的眼中

就益发变得可恨起来。此时矛盾已为彼时兵祸埋下祸根,相信双方潜意识中都清楚。

开皇九年(589)大隋灭陈,高丽王听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3]。早在前几年便撕破脸皮的双方已势如水火,高丽王预感到隋兵锋将转向自已,于是开始了备战[4]。

第三章虎狼之争,偶然中见必然

隋臣中最早提议灭高句丽的为吴人陆知命,他曾直诣朝阙上表,请求出使高句丽,说:“陛下当百代之末,膺千载之期,四海廓清,三边底定。唯高丽小竖,狼顾燕垂,王度含弘,每怀遵养者,良由恶杀好生,欲谕之以德也。臣请以一节,宣示皇风,使彼君面缚阙下”

[5]。去没去成,《陆知名传》中未曾提及,照分析,当是时,隋朝霸业刚兴,国内门阀氏族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故而文帝即使心里赞扬,也不会果真有实际行动。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塞外突厥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高句丽使者,隋名臣裴矩所谓:“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大业正是全盛之时,故而“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6]

如果说炀帝见高句丽使者于启民大帐时即起疑,看似不通道理,乃是偶然所至,但从大局角度分析:高句丽立国己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己建立了霸权,百济、新罗不能抗衡,倭国的干涉也被击退,靺鞨、室韦俯首称臣,契丹虽叛附不一,亦不能兴风作浪,特别是高句丽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

势。一旦中原有乱,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入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已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套用西突厥处罗可汗亲诣长安朝贡,炀帝对他说的话: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7] 隋必然不能容忍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独立存在,正如其不能容忍北境蒙古草原上强大的突厥政权一样,突厥已破,兵锋自然转向了高句丽,而且成为隋唐百年来对外征服战争的焦点。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自然是:高句丽不亡,征伐不止!

参考文献:

[1]《隋书》卷84《北狄·突厥传》。

[2]《陈书》卷6《后主纪》。

[3]《隋书》卷81《东夷·高丽传》。

[4]《三国史记》卷19《高句丽本纪第七》记:“三十二年,王闻陈亡大惧,理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5]《隋书》卷66《陆知命传》。

[6]《隋书》卷67《裴矩传》。

[7]《隋书》卷84《北狄·西突厥传》。

未版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

蝉歌,201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