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四课《世间最美的坟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描绘托尔斯泰坟墓(包括周围景物)的 语句,并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五 年
(1)"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
制 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
语 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文
教 材
第一单元
五
年 制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语
文
教
材
一、学习目标
• 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
五 力。
年 制
•
指导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可从
语 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
文
教 •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
材 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 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重点和难点
四、创作意图
文章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的外观
的描述,写出了坟墓的自然、普通、朴素、
五 宁静,赞颂了列夫·托尔斯泰淡泊名利、追求
年 真“美”的人格魅力和这颗伟大的灵魂给人
制 语
们带来的震撼。
文
教
材
五、内容概括
第一自然段:写作者朝拜托尔斯墓时的
所见所闻所感,并交待了托尔斯泰选择墓址
五 的原由。
年 制
到苏联进行了14天的旅行。
然而,他看到了什么呢?14天里,“他有时赞赏,有时 厌倦,有时欢欣,有时生气,始终是一股介于冷与热之间的
交流电”。他看到了人民被激发起来的神秘热情和无法遏止的
冲动,但又看到了混乱、无序和狂躁;他更看到了很多虚假的
东西:“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拿着书,那仅仅是因为那
是书。""12岁的小姑娘的课桌上放着黑格尔的著作”,他敏锐
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想象不到,这个小
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五 年 制 语 文 教 材
特点:朴素
只是一个 长方形的土堆
五 年 制
两句无人
无人守护 无人管理
语
没有十字架
文 教 材
四处没有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三种景物
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 上面开满鲜花
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源于他死前的愿望,而 这个愿望又源于何处?
(1)源于一个古老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五
年 (2)托尔斯泰晚年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他曾经说过:“朴
制 语
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
文 教 (3)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古老传说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
材 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埋骨于那些亲手种的树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 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
名字也没有。"
(3)“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 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 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 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
• 本文语言清丽简洁但意蕴悠远,“朴素”
、“最美”是本文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
五 年
够通过阅读了解、感受“朴素美”的震撼
制 语 文
力,感悟生命真谛,思考如何追寻自己的 美好人生。
教 材
•
通过对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不同的人生经历
的探讨,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死观,
并且深入了解两位文学家的精神内涵。
三、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 奥地利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擅长写小 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 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 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 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 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 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 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 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 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 最后抗议。
五 地感觉到这是把虚假的东西装给别人看。这是在欺骗他们,并
年 非要人们了解真正的苏维埃。他又看到他们的忙忙碌碌而毫无
制 语
效率,看到官吏们忙于批条子、签文件,该办的事杂乱无章。
文
教 材
然而,茨威格不急于直接发表意见,他还要看一看,想
一想。但是,他把俄国的躁动、夸饰与托翁墓地的宁静和质朴
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928年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苏联政府通过高尔基
五 邀请茨威格等,目的是要让这些学者、作家、记者向世界介
年 绍新生的苏维埃。在这之前,萧伯纳、威尔斯、纪德等人都
制 语
已去过,他们对新生苏维埃的印象截然不同,有的觉得“热
文 情满怀”,有的感到“失望沮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茨威
教 材
格早就想去看看,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他欣然接受邀请,
教 里的时候,他都没有向他的名声、他的地位、他的家庭屈服。
材
(2)托尔斯泰是一个“为声名所累的老人” 他的一举一
动,都要受人瞩目,很不自由,所以他是一直渴望平凡,追
求自然。
(3)“当代最伟大的人中的一个” 伟大体现在:他品格 的高尚,他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思考:你认为他的安息之地真的“变成幸福的 所在”,兑现了“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了吗?
之下。
在作者眼中墓是朴素的,墓中的人托尔斯泰 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1)他是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 托尔斯泰生为贵族,
五 却痛恨贵族的生活,终其一生,执着追求贵族平民化的人生
年 理想,极力寻找一条道路,什么样的道路呢?改善地主和农
制 语 文
民的关系,使农民摆脱悲惨处境,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却 未能如愿。直到晚年,当他离家出走,死于一个乡间火车站
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描写了凭吊者
语 在托尔斯泰墓前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这位
文 教
世 界伟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材
六、课文解析与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出身于名门望族,一生始终不渝
地致力于探索公正、合理的理想
五
社会制度,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
年
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ຫໍສະໝຸດ Baidu
制
改革,连他的死也是一生探索的
语 文 教
继续。他是人类的道德领袖,人 道主义的守护神。
材
列宁称他的作品是“俄国革
命的镜子”,高尔基称他为“人
类中的人”,茨威格称他是“真
正的人的模型”。鲁迅评价他是
“19世纪俄国的巨人”。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这次旅行是 怎么去的?谁邀请的?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