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4《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学题目《天净沙•秋思》所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一、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了解诗词的相关知识,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味诗词意境。
2.在有感情的诵读过程中,运用联想、讨论等方法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天净沙•秋思》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学习这首散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凄凉的秋意,更要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基本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反复记诵,并相互交流巩固。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并配以诗句让学生描绘景物的特征,感受诗人情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小令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环境选择1.学习环境选择(八)A.简易多媒体教室B.交互式电子白板C.网络教室D.移动学习环境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一)新课导入春与秋都是容易引发人们思念与感毓的季节,我们在白居易的带领下游览了西湖的大好春光,现在,我们即将步入秋天的景致之中。
图片配诗句;文字投影引导讲解品析笔记引入新课,情境创设。
(二)文体与作者介绍1.元曲在元代达到鼎盛,有一定的曲牌格式和固定的创作体制,可分为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可为小令和套数,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讲练结合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学具课时两课时课型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者简介:杜甫: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诗圣”。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幻灯片4)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1.音读(幻灯片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2.义读(幻灯片7)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情读(幻灯片8)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说说诗意)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学写诗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写诗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形象,创造具有意境美、情感美的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比较、讨论探究、点拨、练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一说,了解一点写作诗歌的意义1.直接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四首现代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歌的创作。
2.请同学们说一说,高中学生学写现代诗歌有哪些意义呢?教师总结归纳:通过写作进一步提升认识,提高诗歌的艺术鉴赏水平;通过学写诗歌,激活心灵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情感体验;学写诗歌养成锤炼、推敲词句的写作习惯。
二、忆一忆,梳理一下已学诗歌的特点本单元第2课,我们学习了四首现代诗。
请同学们回顾这四首诗歌,梳理归纳一下每一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师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补充完善:1.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其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①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这些自然形象中浸染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②构思奇妙,想象奇特。
从诗的构思上看,诗人设想站立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正所谓构思奇妙,想象奇特。
2.闻一多的《红烛》特色鲜明:①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红烛啊”,这一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
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诗情流动,波澜起伏。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是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以便进入诗中的情境;同时,还要填补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这几首诗各含有不同的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如读《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来体会;二要结合景物描写来体会,如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要结合对“杨花”“子规”“明月”的描写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来理解。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不要离开本课诗歌介绍太多知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教学安排:第一部分:最美的声音,在路上第二部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第三部分:最美的情感,在路上第四部分:最美的你们,在路上第一部分:最美的声音,在路上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3.三读诗歌,读出意境美。
在准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还缺少有韵味,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解读诗歌的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曹操:凯旋而归的路上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东汉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李白:放还漫游的路上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学设计7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学设计7导读:教学设想: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爱国名人名言或事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品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不仅有满腹的经纶,更有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
你知道他们留下的爱国名言名句吗?听说过有关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请大家说一说。
学生举手发言。
PPT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教材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入景。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段学习诗歌的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所教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语文教材的时间,积累欠缺,在课堂上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衔接。
教学设计从单元导读入手,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声韵美,在此基础上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感情,感悟诗作艺术特色,并适当加入古诗问题认知,用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2.了解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3.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翻译和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关切与同情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把握、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分析、点拨课时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请学生介绍李白,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古诗四首》创新教学设计
译诗参考: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时 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 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 都插不住了。 5.学生再读全诗。 (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自学,初步理解诗人情感) (二)文本赏析 (以提问、讲解、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解决) 1. 本诗是在什幺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幺样的思想感情?(提醒学生结合 文中注释 1)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 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 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教者点拨)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古诗四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诵诗歌,合作探究。 3.学习诗人深沉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检查预习《春望》和《泊秦淮》 1.指名学生朗读两首诗歌。 2.其他同学指正有没有字音读错,节奏是否正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的要素,并能抓住要素品读小说。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北京版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2. 有感情朗诵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能力:1.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激发学生课外搜集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学古诗,了解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四首”,去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悟诗情、吟诗文)今天我们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3.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吗?(唐宋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南宋时期的两首诗《示儿》和《题临安邸》,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示儿》。
二、自由读诗,了解背景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3. 知诗人、解诗题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的一份特别的遗嘱。
出示陆游资料。
了解背景:历史上的南宋是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梁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1.自读古诗,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说明: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3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
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
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第一、二课时初读课文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雨的四季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3 雨的四季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单元素养人文内涵语文要素想象描绘之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掌握朗读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停连,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述、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三、单元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要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
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语文学习。
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2021年群文阅读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2021年群文阅读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群文阅读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四首古诗词意境,把握四首古诗词主题。
3、识记四首古诗词名句,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
阅读材料:古诗词《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别云间》一、教学导入1、创设情境:播放《地道战》歌曲明代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以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前仆后继。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词就是我国历史上流唱不衰的爱国主义音符!2、多媒体展示每个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歌1、录音范读。
2、结合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组内互评。
三、质疑探读1、四首古诗词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出依据。
同学可以自由评价。
老师可适时归纳点拨《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
(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
(表达自己还愿意为祖国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现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别云间》通过一个“泪”字,表达一个“决”字。
(在浓郁的悲情中呈现出至死不屈的抗清斗志)四、合作探究:四首古诗词之间有什么联系?1、四首古诗词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
2、四首古诗词表达的爱国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到对时局腐朽的“忧愤”;从日思夜想为国家统一而重返沙场的强烈“愿望”,到不受敌人威逼利诱而从容就义誓死明志。
爱国情感逐步升华,愈来愈激昂。
五、倾诉心声学完四首古诗词,有何感想?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时代的不幸,是诗歌的大幸。
时代的苦难,国家的衰败,造就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
因爱国,诗人和诗篇名垂青史。
六、识记名句你认为四首古诗词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深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七、小结杜甫、陆游、文天祥、夏完淳,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骄傲。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学段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本节课属于“群诗教学”,诗歌重在朗读,借朗读培养语感,感知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诗歌语言、品诗歌语言,悟诗歌情感,运用语言表达体悟到的诗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分析比较;学生也在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
这样的诗歌语言是我们千年古国独有的语言文化,积累多了,鉴赏多了,学生对我们的语言文化自会喜爱和敬畏。
【教材分析】这四首诗歌是本册课本安排的第二个课外古诗词诵读,且都是七言绝句。
四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内容都与秋有关,但因诗人处境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
《秋词》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借对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描写现实的凄冷与想象的团聚,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写风雨梦境,表达了诗人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潼关》通过对潼关辽远而壮阔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编排了四首教读古诗,学生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在读出节奏和韵律环节学生能够熟练把握。
赏读诗歌,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本班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但是因为学科素养的需要,必须一点一点攻克难度,一点一滴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律,感受绝句的音韵美。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悟诗情。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第四课的《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是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律诗,《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对古诗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设计一节古诗四首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板书的形式,展示四首古诗的题目,如《登鹳雀楼》、《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请学生猜测这些古诗是由哪位古代诗人创作的,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和思考。
二、整体欣赏在本节课中,将四首古诗进行整体欣赏,让学生通过朗读、听音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作为伴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三、逐首解读1. 《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以“雀”为关键词,引导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并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到与雀鸟有关的词汇和场景。
然后,通过阅读诗歌的整体内容,逐句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传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之美。
2. 《静夜思》教师可以以“静夜思”为关键词,让学生展开自由联想,描述他们自己在夜晚时的思绪和情感。
接着,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寂寥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3.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以“草”为关键词,让学生思考草原的意象和特点,并展开自由讨论。
然后,通过阅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对草原的描述和送别的情感,理解古人对大自然赋予的敬畏之情。
4. 第四首古诗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并按照同样的逐句解读方式进行教学。
四、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细节,挖掘其中的意义和情感,展开小组内部的讨论,并根据老师的引导,呈现给其他同学。
五、个人感悟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下对这四首古诗的个人感悟和理解。
可以要求学生以散文的形式作答,或者写成书信、日记等其他形式。
六、展示交流在教室的展示区域,张贴学生的作品,并邀请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品评和交流。
古诗词的联读教学浅探
古诗词的联读教学浅探作者:程聪慧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9期摘;要:古诗词篇目教学无论是在旧教材,又或是新教材中,都具有不可忽视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安排上,无论是《诗五首》,又或是《词四首》,这些课文在选择的诗词篇目上,都有其内在的关联,因此如何去读,如何去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教学中,利用逆向思维找准合适的联读切入点,是古诗词教学提供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联读;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比较阅读;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一、联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手段所谓文本联读,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主题内涵、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若干篇目放在一起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便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问题判断等能力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文本联读,在检测学生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阅读综合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看六册教材,我们会发现,编者有意识地把诗词进行了精心分布,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都是思乡怀人之作,八上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都是写景之作,九下第三单元的《词四首》都是豪放词、都在写愁。
在这些诗词课文中,找到共同之处,展开联读教学,是指向学生古诗词阅读方法习得的一种积极尝试。
二、见微知著,例谈《破阵子》《江城子》的联读设计语文教学需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素养,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用联读,在比较阅读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创新、归纳整理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下面以九下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12课《破阵子》《江城子》的联读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利用逆向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1.UbD模式下,《破阵子》《江城子》联读环节的确定这两首豪放词有共同点,首先,是场面的恢宏,营造出恢宏、阔大的场面;其次,是人物的超凡,皆有英武的主人公形象;最后,爱国之情的真挚感人,都抒发了词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辛弃疾虽有“可怜白发生”的感叹,却也是壮志难酬的叹惋。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但由于我校学生为听力障碍学生,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时,更多从手语、口语相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来理解课文,并着重分析诗文,以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二、教学思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就在于三个问题,即这三个问题是这首诗的重点,只要学会了这三个问题,就学会了整首诗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名篇。
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
《观沧海》这首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校聋生来讲,这首诗歌的意义更加重大。
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结合创作背景结合手语,品味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培养同样的生活情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六、教法学法1、教法:提问法2、学法:合作探究七、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2、解诗题,辨诗体。
(1)解诗题“观”字。
(2)、辨诗体:乐府诗①古体诗②近体诗:律诗、绝句③楚辞④歌行体⑤新诗3、知诗人介绍诗人曹操。
4、查背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5、学新词,记忆音形沧海碣石竦峙水何澹澹萧瑟6、译诗意7、划节奏8、划结构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实景)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
标诗眼: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说喜欢的原因。
2.学生讨论并总结。
活动意图说明
1.为总结描绘景物的方法作铺垫。
2.锻炼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对于没有说到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并加以补充。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3.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不选“城春草木深”做答案?
学生活动2
1.提问:描绘春天的古诗词有哪些?
2.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出示已搜集好的描绘春天的古诗词,(见附件)提问:透过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用古诗词中的词句作答。
示例:透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看到了一个“春色满园”或“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天。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春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析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打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并勾连古诗词中的相关语句,品味春的特征,并让学生在感悟体会中,总结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自然,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让人仿佛看到了蜜蜂嘤嘤嗡嗡飞来飞去地在花丛中忙碌的情景这里借蜜蜂之闹和蝴蝶飞舞来侧面烘托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艳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2
年级
七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七上第一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蜀道难》、《蜀相》、《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
《蜀道难》、《蜀相》、《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课程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春季)教科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典诗歌”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诗意的探寻”这一主题展开研习的,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选编了四首诗词。
学情分析: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诗歌对他们并不陌生。
但是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技巧出神入化,语言汉语隽永,真正读懂一首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对诗歌的了解仅限于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至于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仍然需要一定的课堂读诗技巧指导。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先读懂后鉴赏,目标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从而来解读古诗。
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理解古诗。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和积累作品中的文言知识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比较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选取意象,营造意境的异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情感,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理解古代诗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意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增进对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进而形成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的整体性认识。
2.通过意象解读,虚实手法的把握,理解诗歌情感,体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领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尝试探究评述这四首诗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山行教学设计【《古诗四首·山行》说课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古诗四首·山行》说课设计】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观沧海》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优秀诗歌。
诗歌诗歌常识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又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讲究押韵和对仗。
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静夜思》就是绝句。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曹操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
(重点)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能背诵课文。
(重点)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领悟诗歌意境。
(难点)4.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不仅精兵法,而且善诗歌。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善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其诗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
曹操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曹操诗《步出夏门外》的第一章。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影响较大,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二、背景链接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曹操以后挥戈南下,实现一统中国这一宏愿的基础。
在北征乌桓得胜班师途中,曹操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当他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秋风萧瑟,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诗人因此写下了这首气势雄伟,慷慨悲壮的壮丽诗篇。
三、朗读训练1.读准字音(抽生朗读):碣石(jié)澹澹( dàn ) 竦峙( sǒng zhì) 萧瑟(sè)2.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四、文意疏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临:到达、登上;以:来;沧海:大海。
何:多么;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之:的;行:运行,指日出日落;若:好像;其:它;星汉:指银河。
其里:它的里面。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甚:很;至:达到极点;歌以:倒装句,以歌,以:介词,用;咏:歌唱;志:志向。
乐府诗点拨: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
海面上波涛荡漾,山岛耸立在海边。
岛上长满了树木和茂盛的野草。
在萧瑟秋风中,海面上波涛汹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这里产生;灿烂的星辰,好像从这里出没。
能够到此,幸运极了,我用此歌表我志向。
五、合作探究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写了几层意思?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所思。
结构上全诗可分为“到,看,思”以及“附文”四个层次。
2.作者到碣石观沧海,哪些句子是作者看到的景象?作者都看到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
看到的景物有: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3.在作者笔下,大海具有怎样的气势?为什么会描写写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大海具有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作者以山岛草木点染烘托大海,突出了大海的浩瀚壮阔和美丽多姿。
4.文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作者所见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具有怎样的胸怀?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是实际所见,这是作者的想象。
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辰的气概实际上是诗人豪迈气概的自喻,作者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他也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贤才。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诗人希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5.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借景抒情。
“诗言志”,但作者希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将这种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当中。
六、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把眼前所见之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之景来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诗的感情极为奔放,思想却很含蓄,显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诗中描写“日月星辰”的四句诗,既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其实就是作者的胸怀和气魄。
全诗的感情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教学目的1. 了解诗人李白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能背诵诗歌。
(重点)2.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本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重点)3.领悟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珍惜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
(核心素养)二、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现有存世诗文千余篇,著有《李太白全集》。
其代表作主要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
李白在唐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与王昌龄交往密切。
天宝三年,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任龙标县尉这个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此遥寄远方的友人,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牵挂。
三、朗读指导1.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情感和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2.题解:结合注释,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注释:闻:听说。
左迁:贬谪,降职。
此寄:以此寄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获知的信息:友人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对此表示深切的关切和同情。
3.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四、疏通文意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写下这首诗以此遥寄托我的情感。
杨花已经落尽,只有杜鹃在声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可逾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五、合作探究1.王昌龄被贬之地在哪里?路途如何?学生回答:夜郎西;过五溪。
2.杨花和杜鹃在什么季节出现?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杨花和杜鹃是在暮春出现。
暮春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杨花象征离散、漂泊。
杨花的漂泊不定,暗喻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流落飘零。
“子规”即杜鹃鸟,传说蜀国国王望帝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其叫声凄凉哀婉,宛如声声滴血。
因此,杨花和杜鹃在诗中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3. 从第一句可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想一想,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一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感情基调:诗歌一开头就写“杨花落尽,杜鹃啼叫”,景中含情,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作用:既点明时令,又借景抒情,渲染气氛。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观看音乐视频,听后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愁心”寄与明月,让自己对朋友的牵挂之心与明月一起,伴随你一路同行。
诗句构思美妙,想象奇特,用象征团圆和思念的明月寄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牵挂和安慰。
相伴直到夜郎西,可见诗人对朋友情意绵长和关切、牵挂之深。
王昌龄若能看到这首诗,定会感到莫大的精神慰藉。
点拨:古诗赏析的方法古诗欣赏已经成为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掌握古诗欣赏的一些基本方法较为重要。
古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有下面常见的两种方法:一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去赏析:如字词运用、修辞方法、抒情方式、写作手法等。
二是从写作内容的角度去赏析:如句子的“景”、“情”、“意”等,即赏析所描绘的画面(景),所抒发的情感(情),所表达的意境(意)。
答题的方法指导: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方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3.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五、课堂小结次北固山下王湾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本诗的基本内容,能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重点)2.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重点)3.感悟诗歌淡淡的乡愁,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二、作者·背景·题解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
现存诗仅10首。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次”是泊舟停宿的意思。
北固山是江苏镇江的三大名胜之一(北固山、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远眺北固山,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北固山也因此而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这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因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一首千古名篇。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亲自书写并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三、诗词常识简介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包括五言和七言,它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