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500字《伯牙鼓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描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他的好友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下面为大家介绍《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伯牙好弹琴,闻钟子期琴音。

遂至楚阳江边岸,遥看钟子期在焉。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

伯牙*神游琴技动华夏,曲调凄凉酸而切。

钟子期剑指空中,右手按胸苦吟唱。

此谱珍而稀,惜不没于劲松节。

君何不学此调,两岸瞻看青山灭?【译文】伯牙善于弹琴,听到钟子期的琴音。

于是他来到楚阳江边,遥看钟子期在那里。

伯牙微笑着摇动琴弦,钟子期拔剑前来迎接。

伯牙的琴技奇妙精湛,音乐曲调凄凉而淋漓。

钟子期指着空中挥舞剑,右手按住胸口苦苦吟唱。

这首曲谱珍贵而稀有,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

先生你为何不学习这曲子,让两岸的山峰都俯首静听?【赏析】《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位音乐家的友情和才华。

这个故事以琴音为线索,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友情的珍贵。

整个故事贯穿一种怀旧的情怀,通过描绘伯牙听到钟子期的琴音后追寻的过程,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和对美好音乐的追求。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两位音乐家的心境。

伯牙的琴技神奇,钟子期的剑舞动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了音乐和舞蹈的协调。

最后故事以钟子期激励伯牙学习自己的曲调为结尾,寓意着真正的友情是彼此的学习和帮助。

钟子期指出伯牙也能够将自己的琴技发挥得更好,这句话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的赞赏和鼓励,也暗示了艺术家需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伯牙鼓琴》通过琴音将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传递出来,表达了对友情和音乐的珍视。

它告诉我们,友情需要用心经营,艺术需要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美好的声音和生活。

伯牙古鼓琴文言文翻译

伯牙古鼓琴文言文翻译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如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在弹琴时,心中想象着高耸入云的山峰,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山峰巍峨,宛如泰山!”当伯牙的琴声转而描绘奔腾不息的江河时,钟子期又说道:“弹得真好啊,江河浩荡,宛如江河!”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领会。

然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深感世间再无知音,于是毅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千古佳话。

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更是心灵相通的挚友。

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理解,令人赞叹不已。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之,如见泰山之巍峨。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之,如观江河之浩荡。

二人心灵相通,彼此间无需言语,便能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与意境。

这种默契与理解,是世间难觅的珍宝。

然而,世事无常,钟子期因病去世,伯牙悲痛欲绝。

他深感世间再无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之人,于是毅然破琴绝弦,以示对钟子期的哀思和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伯牙的举动,既是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感慨。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知音难求。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感,用真诚去对待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己。

在伯牙鼓琴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友谊的力量,感受到了知音的可贵。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友谊与智慧。

愿我们都能像伯牙与钟子期一样,拥有一份真挚的友谊,找到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己。

文言文伯牙鼓琴的意思六年级

文言文伯牙鼓琴的意思六年级

文言文伯牙鼓琴的意思六年级一、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字词解释。

1. 鼓:弹奏。

2. 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3. 善哉:好啊。

4. 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好像。

5. 少选:一会儿,不久。

6.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绝,断绝。

8. 终身不复鼓琴:一生不再弹琴。

复,再。

三、句子翻译。

1.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听了)说:“你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

”3.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4.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主题与赏析。

1. 主题。

-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的知音情谊。

知音难觅,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一旦失去,就会万分悲痛。

2. 赏析。

- 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以伯牙鼓琴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伯牙的琴音和锺子期对琴音的理解。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对琴音的描述,生动地写出了伯牙琴艺的高超,他能通过琴音表达出自己内心对高山流水的感受。

同时,也表现出锺子期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能准确地领悟伯牙琴音中的意境。

文章结尾处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更是将这种知音间的深情推向了极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知音的珍贵。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原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注释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意向。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

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六年级课文伯牙鼓琴

六年级课文伯牙鼓琴

六年级课文伯牙鼓琴一、课文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字词解释。

1. 鼓:弹奏。

2.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3. 善哉:好啊。

4. 巍巍:高大的样子。

5. 少选:一会儿,不久。

6.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8. 不复:不再。

三、句子翻译。

1.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倾听。

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3.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就说:“你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4.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文章主题。

1. 知音难觅。

-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准确领会琴音所表达的意境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心中所想,无论是高山还是流水,锺子期都能精准地听出并描述出来,这种默契是非常难得的。

-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渴望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能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志向情趣,但这样的知音却不易得。

2. 纯真友谊。

- 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纯真深厚的友谊。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通过言语,更是通过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 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决绝行为——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显示出他对这份友谊的珍视,在他心中,锺子期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朋友。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注释《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以下是《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援琴而歌。

伯牙曰,“子期何以知吾鼓琴?”子期曰,“吾闻其音,知其人。

”伯牙曰,“子期何以知吾鼓琴之音?”子期曰,“吾闻其心,知其音。

”伯牙曰,“子期坐,吾将鼓琴。

”伯牙鼓琴而钟子期歌。

钟子期遂为伯牙弟子,常共鼓琴而歌。

译文:伯牙在鼓琴,钟子期拿起琴来唱歌。

伯牙说,“子期,你怎么知道我在鼓琴?”子期说,“我听到了琴声,就知道是你。

”伯牙说,“子期,你怎么知道我鼓琴的音乐?”子期说,“我听到了你的心声,就知道了音乐。

”伯牙说,“子期,你坐下,我来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唱歌。

从此,钟子期成为伯牙的弟子,他们经常一起鼓琴和唱歌。

注释:伯牙,古代音乐家,擅长鼓琴。

钟子期,古代音乐家,善于歌唱。

援琴而歌,指钟子期拿起琴来伴奏唱歌。

听其音,知其人,表示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可以了解到人的内心世界。

听其心,知其音,表示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可以理解他所表达的音乐。

弟子,指学生或追随者。

共鼓琴而歌,指伯牙和钟子期一起演奏和唱歌,表达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友谊。

这个故事通过音乐展示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他们通过音乐交流,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和情感表达,最终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音乐伙伴。

这个故事也传达了音乐的力量,它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让人们心灵相通。

伯牙鼓琴注释及译文

伯牙鼓琴注释及译文

伯牙鼓琴注释及译文《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善:擅长。

- 鼓:弹奏。

-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 峨峨:高耸的样子。

- 洋洋:宽广的样子。

- 所念:心中想到的。

- 得:领会,听得出。

-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译文:伯牙特别擅长弹琴,钟子期呢,特别善于听琴。

伯牙弹琴的时候啊,心里想着高山,这时候钟子期就说:“哎呀,太棒了,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啊!”伯牙心里要是想着流水呢,钟子期就会说:“真不错啊,这琴声就跟那浩浩荡荡的江河似的!”伯牙心里想啥,钟子期都能听出来。

后来子期死了,伯牙就寻思啊,这世上再也没有能懂我的人了。

于是啊,他就把琴给摔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

出处:《吕氏春秋·本味》。

这伯牙和钟子期啊,那可是一对超级合拍的朋友。

伯牙弹琴就跟说话似的,他心里想啥,就通过琴声表达出来。

钟子期呢,就像伯牙肚子里的蛔虫,一下子就能听明白。

这就好比啊,你心里有个特别酷的想法,然后有个人一下子就懂你,这种感觉是不是特棒?可是呢,子期一走,伯牙就觉得特孤单,就像一个人在那唠嗑,突然没人搭话了,多难受啊。

所以他就一气之下把琴给弄坏了,这琴对他来说,没了子期,就跟块破木头没啥两样了。

这也说明伯牙对钟子期这个知音有多看重啊,要是没有子期,他连琴都不想碰了,你说这感情得多深呢?。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伯牙鼓琴《吕氏春秋》〔先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鼓:弹奏。

听:倾听。

方:才,刚刚。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

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shāng)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字词解释。

1. 鼓:弹奏。

2. 志:心志,情志。

3.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4. 善哉:好啊。

5. 巍巍:高大的样子。

6. 若:像。

7. 少选:一会儿,不久。

8. 汤汤(shāng shāng):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9.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扯断。

10. 复:再,又。

三、句子翻译。

1.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3.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主题思想。

1. 知音难觅。

-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准确领会琴音所表达的情志的故事,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心中所想,无论是高山还是流水,锺子期都能通过伯牙的琴声精准地体会到,这种默契是非常难得的。

2. 真挚友谊。

- 从侧面反映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当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万分,以破琴绝弦的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知音逝去的悲痛,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像锺子期那样理解他的音乐,也没有人能够成为他的知音,所以他终身不再弹琴。

五、艺术特色。

1. 以简洁的语言叙事抒情。

- 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精炼。

全文仅77个字,却完整地叙述了伯牙鼓琴、子期知音、子期死伯牙绝弦的故事过程,并且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了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之情。

2. 运用比喻手法。

- 在描写子期对伯牙琴音的理解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将抽象的琴音具象化为高山和流水,生动地写出了伯牙琴艺的高超,也体现出子期对伯牙琴音理解的精准。

伯牙鼓琴注释加译文

伯牙鼓琴注释加译文

伯牙鼓琴注释加译文《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善:擅长。

就是在某个事情上做得很好的意思。

- 鼓:弹奏。

就像咱平时说弹吉他的弹,不过在古代就用这个鼓字表示弹奏琴这类乐器。

- 志:心里想着,这里指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有个想法,通过琴音表达出来。

- 峨峨:高耸的样子。

就是说很高很高的样子,像山高耸入云那种。

- 洋洋:广大的样子。

就好比江河那种很宽阔广大的感觉。

- 所念:心中想到的。

念就是心里想的东西。

- 得:理解,懂得。

就是能明白伯牙心里想啥。

- 谓:认为。

就是心里这么觉得的意思。

-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就像你有个特懂你的朋友,那他就是你的知音。

-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绝就是断绝,让琴不能再弹了,这伯牙是伤心到极点了,觉得子期死了,再没人能懂他弹琴了,就把琴也毁了。

译文:伯牙很擅长弹琴,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伯牙弹琴的时候呢,心里想着高山,这时候钟子期就说:“哎呀,弹得真好啊,这高高大大的样子就像泰山一样啊!”伯牙心里要是想着流水呢,钟子期就说:“真好啊,这宽广的样子就像江河一样呢!”伯牙心里想啥,钟子期都能听出来。

后来子期死了,伯牙就觉得这世上再也没有懂他的人了,于是就把琴摔破了,把琴弦也弄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

出处:《吕氏春秋·本味》。

这个故事在咱中国那可是流传很广的,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特别感人。

就好比你有个特铁的哥们儿,他能完全懂你,你干啥他都明白你的心思,这多难得啊。

伯牙弹琴,子期能听出他心里想的是高山还是流水,这就像一种心灵上的默契。

可是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一半灵魂似的,直接就把琴砸了,琴弦也断了,再也不弹了。

这就说明知音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失去了知音,这琴弹了也没啥意思了。

【文言文】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志:意向。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

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六年级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鼓琴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鼓琴还有另外的版本
原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类似于连绵大雨声音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听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心中的景象。

我到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根底,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似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似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局部: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如今一般用来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局部: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程度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才能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才能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假设太山”和“汤汤乎假设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绘,更说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原文呈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参考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

”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

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

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译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译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译文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译文如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

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

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这也是对伯牙琴艺高超的侧面描写)(2)遇到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文中写了吗?没有直接写他遇到知音的欣喜。

却写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也就是,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好,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还有“伯牙绝弦”的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是一个重义的人,锺子期是个重情之人,“伯牙绝弦”表达了两人的深厚友情,也阐述了重情重义的道理。

伯牙琴技高超,寄情怀于琴技有极高音乐鉴赏能力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知音难觅伯牙的琴声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假如你是锺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感受到了徐徐清风,那你怎么赞?锺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弹奏心志,情志正在,这里指刚开始原文: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过了一会儿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认为值得补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人物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伯牙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典故介绍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续弦”的故事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所以将妻故再娶称“续弦”。

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

后来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伯牙请医熬药精心地侍奉,可总不见效。

伯牙常为此焦急忧虑,便无心思弹琴了。

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让丈夫给她弹琴。

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好让病中的妻子从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

他不顾劳累,弹了一曲又一曲,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为两截。

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

伯牙丢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经咽气了。

伯牙抱头痛哭了一阵后,就招呼家人料理后事。

从此再不弹琴了。

一年后,有个亲戚从外地给伯牙说了一个女人。

因俞伯牙与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经不住众人的劝说,只好勉强答应先去女方家相看后再定。

因伯牙人品好有才气,家境也不错,女方一看就相中了。

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亲耳聆听俞伯牙鼓琴,而后再定亲。

伯牙也看中了女方,虽还在怀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复生,便回家把搁放了一年多的琴取来,拆去一直没心思接的断弦,续了一根新弦后,在众人面前弹奏起来。

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雅韵,一会儿如高山流水,一会儿如碧空飞云,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乐。

大家听得似痴如呆,琴声停后好一阵才醒转,接着就是一阵喝彩声,就连一向拘谨的闺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

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便把妻死后再娶比作“续弦”。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了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