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关大柴沟大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形成和防范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形成和防范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形成和防范引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之一就是引发自然灾害。

泥石流作为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引发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减少灾害的发生。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对这些因素的改变会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当地质构造不稳定,山体岩层松散、断层活跃等情况下,一旦受到外力刺激,泥石流就容易形成。

人类活动中的爆破、挖掘等行为会对地质构造产生破坏,加重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

陡峭的山坡和流域狭窄的沟谷是泥石流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人类活动中的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行为会改变地形地貌,加速土壤侵蚀,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

3. 降雨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

大雨能够迅速将土壤饱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在降雨过程中,人类活动中的建设、排水不畅等问题容易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增加泥石流的风险。

二、泥石流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1. 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及时掌握潜在危险地段的变化情况,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精细化管理和规划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的范围和方式,保持山地生态的完整性。

加强对土地利用过程的监管,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性行为,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3. 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高风险区域,建设防护设施,如林网、拦砂坝等,阻止泥石流的扩散和侵袭。

同时,加强山体护林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泥沙的产生和流动。

4. 加强宣传教育与灾害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组织定期的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泥石流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归纳泥石流是一种由于山区或河谷中的大规模泥石体块在水的作用下运动并形成的灾害。

它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高三学生需了解以下知识点。

一、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山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相关。

地震、暴雨、雪融等自然灾害以及过度开发、滥伐、乱石崛起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引发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分类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降雨型、融雪型、地震型和人工型四种类型。

其中,降雨型泥石流是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降雨量过大导致山区沟壑中的泥石体块流动。

三、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具有高速、大量、破坏性强等特点,其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在山区、河谷等地形的低洼地带形成,当泥石流来袭时,会冲垮房屋、堵塞道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破坏生态环境:泥石流的运动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导致山区植被破坏、土壤丧失,破坏地表水、地下水资源。

3.影响经济发展:泥石流发生后,给当地交通、水利、农业等生产活动带来短期和长期的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水平。

四、泥石流的预测与防治1.泥石流的预测:了解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和气象条件,通过分析雨量、地下水位等数据,可以对泥石流的发生进行预测。

2.泥石流的防治: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整治河道、修建防洪堤防等;加强植被保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固土保水;建立健全泥石流警报系统,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预警。

五、泥石流的防灾减灾高三学生应该了解泥石流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1.了解当地的山区地质情况,避免在危险地带行走和居住。

2.注意天气预报,尤其是降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遇到山区泥石流来袭时,不要逆流而行,要尽量向上游远离危险区。

4.组织学生自救互救,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和危害。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危险性评价——以个旧市大屯镇老坡背村泥石流为例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危险性评价——以个旧市大屯镇老坡背村泥石流为例

第19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3 2019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9收稿日期:2018-10-25作者简介:李佳鲒(1994-),男,贵州省遵义市人,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地质工程(水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危险性评价——以个旧市大屯镇老坡背村泥石流为例李佳鲒1,洪 托1,杨艳华2(1.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为了研究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动力特征并对其活动性和危险性做出评价,以个旧市大屯镇老坡背村泥石流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结合历史灾害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该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危险性评价。

该泥石流沟汇水面积0.61km 2,高差384m,沟内松散固体物质总储量为135.77万m³,是典型的由暴雨而诱发的沟谷型、中高频、稀性泥石流。

为山区沟谷型泥石流的防治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沟谷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形成机制;动力特征;雨洪修正法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03-0138-03造成泥石流出现的原因涉及到诸多方面,动力学特征复杂程度较高,是现阶段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重点问题。

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个旧市大屯镇老坡背村磨石冲泥石流位于个旧市大屯镇西北部,2014年7月21~22日受台风“威马逊”的影响,老坡背村所在区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导致老坡背村后山磨石冲发生泥石流,临近沟口上游的房屋地坪等均被淹埋,深度达1~1.5m,经济损失严重,未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沟口一带老坡背村、新坡背、杨柳田145户居民,580人生命,财产约5,800万元的安全。

现阶段关于泥石流的研究仍然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现有泥石流动力学结构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二是现有数值模拟方式存在一定冲突,难以得到有效统一;三是泥石流动力学环境效应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处理等。

大柴旦八里沟泥石流发育特点及防治措施

大柴旦八里沟泥石流发育特点及防治措施
33 人 类 工程活 动 .
山山地地貌景观 ,海拔 4 0m以上 ,相对高差 l0 m 50 O0
以上 ( 图 2 见 、图 3 。 ) 泥 石 流沟 的流 域 面积 、沟长 和 沟床 纵坡 是 表征 沟
谷形态 的 3 个重要参数 。八里沟主沟两侧能形成季节 性水 流 与 常年 性水 流 的一 级 支沟 共有 9条 ,其 中北 侧
等矿业 的办公基地 ,交通发达 ,25 1 1 、35国道从该镇
通过 ,通 往敦 煌 的铁 路不 久将 建成 通 车 。该镇 经 常 遭 受 八 里 沟 泥 石 流 灾 害 的侵 袭 ,泥 石 流 冲毁 房 屋 、道
深 1~0 2 2m,形状 为 “ 箱形 ” ,纵坡 降 7 . 。 2 % 。现代 7 沟床宽 2 ~ 0 0 4m,深 2 3 ( 图 1。现代沟床卵漂 ~m 见 )
貌形态上可分 为三期 ,早期 位于南侧 ,中期位 于北
侧 ,近期 位 于 中部 。 近期 泥石 流 扇覆 盖 于 中 、早 期 泥 石 流 扇 之 上 ,并 且 扇 顶 下 移 10 m,面 积 335 m , 20 .7 k
相 对 高度 对泥 石 流 的形 成起 关 键作 用 ,提 供 了泥
变 小 。危 害方式 以冲毁 、淤埋 、淹没 为 主 。
八 里沟沟域两侧高山区植被不发育 ,基岩裸露 , 区内岩石以砂岩 、片岩 、灰岩为主,属软质岩石 。受 构造运动挤压 、寒冻风化及水流侵蚀切割影响,岩体 冻胀裂 隙及构造裂隙发育 ,岩体表面呈风化破碎状。
碎 裂 的 岩石 多呈 块状 顺坡 堆 放 ,大 岩块 一 般滞 留于坡
沟道 ,其规模在变小。由此可见 ,八里沟泥石流处于
退缩 状态 。 32 泥 石流扇 面 变化 .

管林泥石流沟发展趋势预测及危险性分析

管林泥石流沟发展趋势预测及危险性分析

管林泥石流沟发展趋势预测及危险性分析摘要:管林泥石流沟位于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乡境内,历史上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泥石流。

在建绵九高速路线K75+037-K78+382段通过该泥石流沟泥石流堆积扇,沟口目前也有村民居住,因此有必要查明泥石流沟的发展趋势及危险性。

经过现场对物源稳定性、沟道特征、水动力条件的定性分析后推测该沟长时间内不会爆发大规模泥石流,暴雨条件下可能爆发中小规模泥石流,小规模泥石流不会冲出沟口。

通过对影响泥石流爆发易发程度的15个因子进行量化处理,得出该沟属于中等易发,利用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法得出该沟的危险性属于中等危险。

结合现场定性分析及室内量化处理,认为该泥石流沟对沟口在建高速路威胁性小,汛期对居民有一定威胁。

关键词:泥石流;发展趋势;危险性分析;工程影响1引言管林沟历史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泥石流。

现今该沟沟口仍然有村名居住,在建九绵高速公路路线K75+037-K78+382通过该沟泥石流沟口堆积扇。

因此查明该泥石流沟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其危险性进行分析对该段高速路的修建以沟口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泥石流的基本特征2.1地形地貌研究区地形属于深切割构造高中山地形,该沟流域总体形状呈树叶状,呈NE-SW向展布。

该沟流域长约2.7km,平均宽约2.1km,汇水面积约5.1km?。

形成区地势陡峻,纵比降380~400‰,两岸斜坡平均坡度35°~40°,植被发育,植被覆盖率60%~70%,植被以高大灌木为主。

流通堆积区沟道较曲折,地貌多呈“U”型宽谷地貌,沟床平均纵比降约150‰(图2),沟床宽度约15~30m,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在20°~30°之间。

2.2水源条件沟流域内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一般泥石流均发生于雨季,流域内春季冰雪融水量较小,一般不会成为引发泥石流的水源。

此外,沟域内地下水不丰富,不构成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沟域内没有水库、湖泊等集中的地表水体。

泥石流的形成运动机理

泥石流的形成运动机理

泥石流的形成运动机理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movement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Profession:explorationtechnologyengineering班级:09-03Class:09-03学号:090250318Student id:090250318姓名:孙垂雷Author:SUNChuileiE-mail: scl19891225@摘要: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山地自然灾害,是一种饱含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展的范围和频率正在逐年增大。

泥石流发生时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浑浊的泥石流沿着陡峻的山谷冲出山外在沟口沉积,泥石流还有大量泥沙石块,具有突发性,来势凶猛、大范围冲於、破坏力极强的特点,长给人民的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生产动逐年活跃,而我国西部多为山区,泥石流活动频繁,每年都给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泥石流的形成运动机理对预防治理泥石流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泥石流容重携沙水流沟床比降运动机理The abstract:Debris flow was a common mountain natural disasters, was a full of sediment rocks and huge gravel solid-liquid two-phase fluid, Distributed worldwide, It’s development range and frequency w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Mudslides occurs valley thunder, Ground vibration, The muddy waters of the landslides along the steep mountain external ditch valley blunt mouth deposition, Mudslides had a large number of sediment stones, had the sudden, feral, large range of strong in, damaging rush characteristic, Long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great los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was thorough, production move had active, But more than western China for mountains, Debris flow activities in western China for more frequent and mountainous area,Every year to production caused heavy loss of lif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movement mudslides preven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 word:mudslides density Join sandy flow Gully bed slope Movement mechanism一:泥石流的成因及其分类1: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是大量的泥沙或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沿沟道或坡面的流动现象。

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项目名称: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首席科学家:崔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本项目总体目标是:面对极端激发条件下我国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面向国家山区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山洪泥石流防灾减灾问题,结合山地灾害、水文学、土力学、流体力学、气象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深入研究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动力学演进过程和成灾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灾害动力学过程的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发展特大山洪泥石流风险调控原理与技术,提升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灾和减灾水平,为保障我国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建立西部山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与方法体系针对愈发严峻的山洪灾害问题,从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多个方面出发,通过野外观测、遥感和GIS技术、模型试验等手段,探索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形成、演进和致灾机理,建立山洪泥石流预警方法体系,提高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提升我国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救灾和减灾水平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山洪灾害涉及水旱、气象、地质灾害等多个方面,其全国性的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亟待实现的国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通过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建立,有力推动山洪泥石流灾害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同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山洪泥石流灾害科学研究的、组成相对固定的、多学科交叉的、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促进我国山洪泥石流灾害科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实例分析丹江流域暴雨和洪水特点

实例分析丹江流域暴雨和洪水特点

实例分析丹江流域暴雨和洪水特点1概述丹江属汉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商洛市秦岭南麓。

流经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于丹江口入汉江。

河长433Km,流域面积16812 Km2,陕西省内6950km2,平均比降3.27‰。

地形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地峡谷,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达到40%以上。

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6.4亿m3,年平均流量16.8m3/s,年平均输沙量181.9万t,年平均含沙量2.97kg/m3,年平均降水量683.8mm,蒸发量975.9mm,干旱指数1.43。

较大的支流有板桥、南秦、武关、银花、清油河,商南县河、滔河;有雨量站45个,水文站5个,专用站一个。

2010年7月23日10时~25日16时,丹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次雨量大于200mm的中心有三个,即①武关河上游的铁峪铺、峦庄镇、北赵川乡一带,最大点雨量武关水文站282.4mm;②竹林关镇大柴沟村降雨量211.5mm;暴雨引发丹江流域不同程度涨水,特别是丹江在丹凤县以下地段涨水最大,丹凤水文站发生最大洪峰流量345 m3/s;竹林关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洪峰流量1910 m3/s;武关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三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060 m3/s,属建站以来次大洪水,百年一遇。

据统计,丹凤县21个乡镇、5.7万户2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9人,失踪25人;直接经济损失1.98亿元。

2、雨情2.1降雨过程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丹江水系商州、丹凤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3日10时到25日16时,降雨历时约54小时。

最大点暴雨量为丹凤县武关站282.4mm,其次丹凤县铁峪铺站274.6mm,第三是丹凤县北赵川降雨量264.6mm,这三个点均分布在丹凤武关河流域。

2.2暴雨时空分布本次暴雨范围大,丹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100mm等雨量线在全流域均有分布。

150mm的等值线笼罩在商南大部,丹凤县武关河流域及竹林關一带。

200mm的等值线分布在商南县城、丹凤县武关河流域及竹林关一带。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石流规模主要与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的累计和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引发泥石流的暴雨情况相关,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的,欢迎阅读参考。

区内本为前期已经勘查和治理泥石流的流通区和清水区,但因2010年来至今暴雨作用下演变发展成了新的泥石流沟,沟内多处垮塌、堵塞和堆积较明显,该泥石流沟再次暴发可能性较大。

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2.78×104m3,因此查明该泥石流沟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1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1.1地貌条件研究区流域总体上属中切割侵蚀中高山地貌,平面上呈较规则羽毛状,整条沙拉沟流域纵向长约4.38km,平均宽度1.12km,上游段沟域相对开阔,中段稍宽,而下游段,特别是沟口处沟道狭窄。

研究区的上段为原有泥石流流域清水区,平面上呈扇形,纵向长度3.23km,流域面积约3.14km2,坡面上植被较茂密,分带明显。

1.2地层岩性研究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4)主要出露在居民生活点附近及公路沿线;崩积层(Qcol4)堆积于崩塌坡体的坡脚,成倒石锥状或条带状分布,厚度一般1~3m;滑坡堆积层(Qdel4)堆积于滑坡体的坡体之上或坡脚;残坡积层(Qdl4+el)分布于山体斜坡地带的表层;泥石流堆积层(Qsef4)主要分布于沟口扇区,主要为碎块石土的杂乱堆积,碎(块)石含量大于30%,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结构较为松散;下伏基岩在沟谷源头附近及沟谷下游出露为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沟谷中部带状分布为三叠系下统波茨组(T1b)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粉。

1.3地质构造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揉皱、断层发育,其中断层规模较大的为F1平移断层,位于测区NW部,走向56°,断距达1.2km左右。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泥石流、砾石流以及洪水蒲亩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几种形式,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泥石流、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洪水蒲亩的防御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一、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泥石流是指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和溶雪使得山体土壤饱和,导致土石与水混合形成泥浆流体,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在山区地带较为常见,其形成过程复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泥石流的形成源于降雨或溶雪。

当山区出现强降雨或雨水融化时,水分很容易渗透到土壤中,与土壤形成泥浆混合物。

其次,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由于土壤粒子的大小、形状、黏性、水分含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泥浆混合物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然后,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斜坡的存在。

只有当山坡的坡度大于泥浆混合物的流动能力时,泥石流才能形成。

泥石流在快速下滑的过程中,会由于其高速度带来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往往会带走大量的土石,从而形成脆性岩坡或强风化岩石。

最后,泥石流会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并在下游形成扇状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大量的碎石、沙子和泥浆混合物,对周围的土地和建筑物产生巨大破坏。

泥石流的速度快、冲击力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二、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砾石流是泥石流的一种变种,与泥石流不同的是,砾石流中含有较多的砾石和碎石,形成了较为坚固的河道。

砾石流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砾石流常常发生在陡峭的山谷或沟壑中。

由于山区降雨或溶雪的影响,河道中的土石被冲走,形成了相对平坦的砾石河床。

其次,砾石流的形成与河道内水流的作用有关。

水流在河道中穿梭流动,将砾石、碎石等物料带走或重新分布,从而形成了砾石流的特有结构。

然后,砾石流的发展与沙石混合物的供给和泥砾的混合程度紧密相关。

沙石的供给量越大,砾石流的流动性就越强,而泥砾的混合程度越高,砾石流的黏稠度就越大。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

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第二篇: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特征: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三类。

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泥石流形成原因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勘查方法

泥石流形成原因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勘查方法

泥石流形成原因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勘查方法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极大的自然地质现象,它在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方面具有严重的影响。

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勘查方法,对于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地质、降雨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质物性等。

降雨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它可以导致土壤饱和、坡面破坏和山体滑坡等,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破坏植被、违法采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破坏植被会增加山坡的脆弱性,违法采矿会改变地貌和地质构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泥石流的危险性。

泥石流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包括高流速、大流量、高含沙量、高风险和瞬态事件等。

高流速和大流量意味着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能力,能够毁坏和冲垮经过的房屋、桥梁和道路。

高含沙量使得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流态阻力,从而使得其在泥石流通道中堆积形成沉积物。

高风险意味着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高、规模的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

瞬态事件则是指泥石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限制了泥石流预警和防范的有效性。

在泥石流影响因素的勘查方法方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质和地形特征。

这可以通过地质勘查和地形测量来实现。

地质勘查主要包括地层、构造和物性特征的调查,可通过钻探、采样和化验等手段来获取。

地形测量则可以通过地形图、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等技术来获取地形信息,从而揭示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其次,降雨特征的勘查方法也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气象台站、降雨雷达和降雨观测等手段来实现。

了解降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对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借助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历史降雨数据进行识别和挖掘,以确定泥石流爆发的潜在风险区域。

最后,人为因素的勘查方法包括植被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和采矿监测等。

植被调查可以揭示泥石流发生的植被覆盖率和类型,从而评估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解世勇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解世勇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解世勇发表时间:2019-05-31T10:41:53.6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解世勇[导读] 本文就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基础。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地质灾害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生产和生活健康安全的发展,对于我国山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雨季,泥石流现象发生的更为频繁,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突下暴雨就会使泥石流现象更为严重,极有可能会吞没山脚下的房屋、田地、工厂以及其他的设施,威胁着周围环境的一些事物,破坏力难以想象,这也是我国对于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研究和措施治理越来越重视的原因之一,加强对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的地质研究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改善我国其他地质灾害的研究技术有很好的帮助。

本文就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治理措施1前言泥石流、洪涝灾害是我们常听到或者是有些人常遇到的灾害,它们的发生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困扰,泥石流的产生一部分是山体自然地质结构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人们无休止的随意开采山石,导致山体的一些自然结构被破坏,再加上外力的作用,使得一些本来就松软的山坡或者碎石伴随着雨水倾泻而下,吞没了山庄和田地。

如果泥石流发生在有公路的地区,就会严重堵塞道路,给行人或者周围的行人造成生命危险。

目前,在一些隧道施工以及山中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它们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不能在得到利益的同时还要自食恶果,得不偿失,所以近些年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和山体开采的过程中都尽量将可能引发的后果考虑进去,减少灾害的发生,所以严格的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也成了重点研究工作。

2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1)山体自身地质结构的原因。

柴达木盆地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治理

柴达木盆地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治理

柴达木盆地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治理白刚刚;赵瑛;陈菊林;王显彪;张原【摘要】柴达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成为盆地内地质灾害主要灾种.为系统地总结分析研究该灾种,通过充分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已实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总结出了该地区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论述评价.泥石流类型以粘性泥石流为主,水石流次之,规模为中小型,易发程度为低-中等易发.形成机理主要受地形地貌、物源条件、水动力条件、植被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因素控制.在泥石流沟中、上游采取拦挡坝稳拦固体物质和下游采取排导渠保畅等是工程治理的主要措施.【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5【总页数】6页(P58-62,74)【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泥石流;形成机理;治理【作者】白刚刚;赵瑛;陈菊林;王显彪;张原【作者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

行政区划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2市(县级)2县3行委,分别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

受四周隆起的中高山地形地貌和特殊气候环境影响盆地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为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国土资源部下达专项资金对盆地内按县域对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与区划,通过调查查明泥石流灾害共发育151处,是盆地内各县域地质灾害主要灾种之一[1-3],但对整个盆地内的泥石流灾害未进行过专门研究,前人仅对青海东部黄土丘陵区泥石流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4],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型泥石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工程进行了总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第 4期 7卷 21 0 2年 1 0月



Vo _ 7 No 4 l2 . 0e 01 L2 2
J 0URNAL OF C AtAS ROPHOL T OGY
竹 林 关 大 柴 沟 大 型 泥 石 流 的 形 成 机 理 与 发 展 趋 势
熊 炜,范 文 ,李 喜 安
0 前 言
泥石 流属 于 三 大 常 见 地 质 灾 害 中 最 重 要 且 危 害性最强 、影 响范 围最大 的一类地质灾 害 ,其破 坏 能力远 超 滑 坡 、崩 塌 等 局 部 型 灾 害 ,给 人 类 生 产 生活带 来 极 大 的 威 胁 ,往 往 造 成 难 以挽 回 的 巨 大 损失 _ J l 。本 次研究 以陕 西省丹 凤 县竹林 关 镇 大 柴 沟泥 石流 为例 ,通 过 调 查研 究 揭 示 其 形 成机 理 , 并 预测 其发 展趋 势 。 大 柴沟 泥 石 流 发 生 于 2 1 0 0年 7月 2 t 晨 4 E凌 0 :0 ,由于竹林 关镇 南部 山 区突降暴 雨 ,1 2 0 0h降 雨 量 达 29m 5 m,属 有 气 象资 料 记载 以来 罕见 的特 大暴 雨 。 由此 引 发 城 镇 南 部 的大 柴 沟发 生 大 型 泥 石流 灾害 ,沟 内 泥 沙 块 石 瞬 间 涌 入 竹 林 关 镇 街 道 民房 ,造 成 2人死亡 ,4人 失 踪 ,仅 乡镇 街道 内堆 积碎 石泥 砂 量 约 5万 余 m ,造 成 经 济 损 失 达 36 .
亿 元 。
转 ,形 成本 区走 向 10 ~10 N的构造 线特 征 。受 0 。 1。 商 丹 主 断 裂 影 响 ,次 级 断 裂 凤 镇一 竹 林 关 断 裂 ( 横穿 本 区 ,为 一 东 西 走 向 的北 倾 逆 冲 断 层 , F) 沿土 门 一竹林 关 一梁 家 湾 一 带 展 布 ,断 裂 带 宽 度 10~ 0 图 1 。 区内岩性 分布 受构 造作 用控 制 5 50m( ) 呈现南北 向变化 ,北部 沟 口主要为泥盆 系钙质板 岩 和砂 岩 交 错 成 层 ,南 部 沟 内 以志 留 系灰 岩 、泥 灰 岩 为 主 。强 烈 的 构 造 运 动 使 岩 层 变 形 、破 裂 , 极易 形成 山 区地 质 灾 害 ,在 土 门 一竹 林 关 一 线 为 本 区重大 地质 灾害 的多发 地段 J 。
多 种 方 法 进 行 对 比研 究 ,也 充 分 验 证 了经 验 公 式 的 适 用 性 。
关键 词 :地质灾害 ;泥石流 ;形成机理 ;发展趋势 ;预测评价 中图分 类号 :P 4 . 3 6 2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8 1 2 1 )4— 0 2— 6 00— 1 X(0 2 0 09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07 1 1 17 2 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 目( 2 2 10 4 2 ) 4 92 8 ,4 12 5 ) 110 1 105 作者简介 :熊炜 (9 4一 ) 18 ,男 ,陕西汉 中人 ,博士 ,主要从事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 .E m i:s6 6 06 6 . o — a 0 2 0 5 @13 em l
(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 系 ,陕西 西安 70 5 ) 10 4

要 :通 过对陕西省丹 凤县竹林 关镇 大柴沟泥 石流进行 现场勘 查分析 ,总结了泥石 流 的孕 灾背景 ,揭 示了泥
石流的典型特征和基本物理力学参 数 ,在此 基础上 ,分 别从 泥石流 的物质来源 、形 成环境 、诱 发条件 等三大条 件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归纳 了大柴 沟泥石 流具有 典型 的滑坡 激发性 、周 期暴 发性 、强 烈致灾 性等 特点 , 对泥石流 的危险性进行 了现状分析和预测评价 。结果表 明 :软硬相 间的岩层 和强烈 的构造运 动是造成 岩体变形 破碎的主要原因 ,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垂直 高差较 大、沟道狭 窄为泥石 流提供 了 良好 的孕灾环境 ,百 年一遇的暴雨是大柴沟泥石流形成的诱发条件 ,同时受暴雨 影响 ,沟 内产生多处 浅表层滑 坡堵塞 沟道 ,为泥石 流聚集 了能量 ,以至形成规模更大 、破坏性更强的泥石 流。研究过 程采用 了实测计算 与经 验公式估 算相结合 的
1 大 柴 沟 泥 石 流 孕 灾 背 景
图 1 区域 构造简 图
竹林 关 镇 位 于 东 秦 岭 南 麓 ,丹 凤 县 东 南 部 , 属于南秦岭北部逆 冲推覆构 造带 ,也是商丹 缝 J
合带的影响范 围,长期在南 北挤压应力作用下 形 成 一套 以东 西走 向的压 性 结 构 面 为 主 的构 造 体 系 。 由于北 部祁 吕贺 “ 字 形 ” 造 体 系 和 东 南 部 淮 阳 山 构 构 造体 系 的推 挤 扭 转 ,使 东 西 向构 造 体 系 发 生 偏
收稿 日期 :2 1 0 0 2— 2—1 4 修回 日期 :2 1 0 0 2— 4—0 5
大柴 沟 流 域 发 源 于 竹 林 关 镇 南 部 山 区 ,是 丹 江 的一级 支 流 ,沟 谷 走 向为 正 南 北 向 ,属 于 间歇 性 沟谷河 流 ( 2 。大 柴 沟 主沟 长 约 34 k 图 ) . m,上 游 沟道 狭 窄 呈 深 “ 字 形 沟 谷 ,下 游 沟 宽 逐 渐 增 V” 加 ,成 为“ 字 形 沟 谷 ,沟 宽 60~80 m,沟 深 U” 0 0 百余 米 ,沟 头处高 程 为 l10m,沟 口人 江 处 高 程 9



2 7卷
为稀释 系 数 ,物 源 补 给 段 与 总 长 比 ,为 09 ;B .5 为储备 方量 与汇水 面 积 比 ,取 为 2 。则得 到 泥 石 流 重度 为 1. N m 。 6 1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