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泥石流是什么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及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以下特征:突然性: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流速快:泥石流流速快,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流量大:泥石流体积庞大,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
物质容量大:泥石流中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如石块、泥沙等。
破坏力强:泥石流对沿途的公路、铁路、村镇等造成巨大破坏。
二、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如何产生的)泥石流的产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其产生机理如下:地形条件: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的山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泥石流的汇集和流动。
水源条件:暴雨、洪水等水源是泥石流产生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
松散物质来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砍伐森林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时如何逃生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以下逃生方法: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跑得越高越好,越快越好。
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不要选择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四、如何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了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和危险地段,并建立专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
构造泥石流护岸: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周围建立护岸系统,通过人工修筑岸堤、设置石块、连续墙等结构物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大面积的植物覆盖,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的风险。
河道治理和分流:对河道进行治理和分流,设置拦河坝、修建泄洪渠等,将泥石流引导到安全区域或河道外。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一、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泥石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地形地貌:陡峭的山地和峡谷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形陡峭,下垂的地貌使得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大雨冲刷,形成泥石流。
2.气候:大雨、暴雨和融雪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些气候条件下,山地和峡谷地区的地表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冲刷,形成泥石流。
3.植被:缺乏植被覆盖是泥石流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岩石,阻止水流的侵蚀和冲刷,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地震、山体滑坡、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都可能引发泥石流。
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和滥伐森林、挖掘矿藏、建设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活动破坏了原始植被,加剧了地面的侵蚀和冲刷,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预警预防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必须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进行总结。
1.监测预警: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设备,对险情地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高预警时间和预警能力。
2.预报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泥石流的预报和预警,发布预警信息,通知险情地区的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3.防治措施:采取防治措施,包括修建防护堤坝、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搭建警戒措施等,加强对险情地区的防范,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4.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开展泥石流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在泥石流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抢险,减少损失。
三、泥石流的灾害评估为了科学地评估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灾害评估工作进行总结。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5 错断式崩塌示意图
6、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 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 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 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5.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
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 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 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8 、崩塌实例(预览照片)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四川北川县庄子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
四川北川县庄子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摘要: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四川庄子沟两岸岸坡发生滑塌及崩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较多的物源,并于2008年“9.24”特大暴雨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冲积物堆积于沟口安置区内。
经调查与研究,四川庄子沟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有可能再爆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基于泥石流发育特征基础上对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该类型的泥石流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泥石流;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庄子沟一、泥石流发育特征(一)沟域分区庄子沟属中山区冲沟,区内山势陡峻,沟谷狭窄,地形高差较大。
泥石流沟发源于莲花山,发育高程1681~613m,最大高差1068m,主流方向约358°,近正北向,于坡脚沟谷处汇入湔江,主沟道水平投影长3409m,主沟道顶高程1331.36m,沟口高程613m,沟道平均纵坡降约226.7‰,汇水面积约3.249km2。
该沟整体沟形为V型,季节性冲沟,调查期间水流量约1~3L/s。
北川-映秀断裂从庄子沟沟口顺湔江横穿通过,刘家坪逆断层顺庄子沟沟道通过,受断层影响,沟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左岸为石炭系灰岩、白云岩等,陡立,于5.12地震引发崩塌,崩塌物堆积于沟道,并阻塞沟道;右岸斜坡表层主要覆盖有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千枚岩,岩体破碎,地震引起右岸斜坡土体松动、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
根据庄子沟泥石流的发育现状和形成特点,将沟域划分为泥石流清水汇流区、物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
1、清水汇流区特征庄子沟沟道内清水汇流区沟道标高约775~1331.36m之间,离沟口水平距离642~3449m,总长2807m,沟道纵比降197.7‰,坡度较陡,沟道呈“V”形谷,沟道宽度一般2~5m,沟道平面形态总体上较顺直,中部有一近于垂直变向的弯道,沟中小弯处沟道狭窄,且沟壁陡直;沟道发育在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碎块石土之上,局部基岩出露,切割深度不等。
灾害学相关概念
一、概念灾害: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由地球内部演化、外部自然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突发的或短时间内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超过承灾能力并致使当地社会或生态环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的事件。
地震:地震俗称地动,是指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热带气旋:气象学上,将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旋窝统称为热带气旋。
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洪水: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湖所含水体水量在短时间内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自然现象。
洪水灾害:河水泛滥严重,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害,简称洪灾。
城市内涝: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出现积水的现象。
城市内涝灾害:因降雨造成城市地表积水过度,导致建筑物、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破坏,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
风暴潮: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如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海啸:由海底或沿海岸线发生的地球物理事件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原生灾害:最早发生的、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
衍生灾害: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处一系列其他灾害。
0、灾害系统的构成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类社会圈)致灾因子(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混乱的变异因素)承灾体(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灾情(因灾害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影响的情况)1、地震一、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1、场地破坏效应地面破裂效应:地震导致地面岩土体直接出现断裂与地裂斜坡破坏效应:地震导致斜坡岩土体失稳,触发各种斜坡变形或破坏,引起斜坡地段建筑物破坏地基变形破坏效应:地震使地基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液化、变形或移位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由此造成建筑物破坏2、地振动破坏效应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地震波直接产生惯性力,传播过程中使质点做简谐振动,其大小取决于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泥石流的形成与预防
泥石流的形成与预防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强烈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泥石流的定义。
泥石流是指由于山洪、暴雨等原因,长期堆积的山坡上的泥土和石头等松散物质在大量的水的冲刷下,形成泥浆状流体从山上迅猛地冲下来的现象。
泥石流常常伴随着高速冲击力,摧毁建筑物、农田和道路,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那么,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坡面水力剪切力、坡面沟壑的形成和坡面土壤的流失。
首先,坡面水力剪切力是泥石流发生的核心条件。
当暴雨或山洪来袭时,大量的水流会将坡面土壤冲刷,形成剧烈的水力剪切力。
其次,坡面沟壑的形成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水流通过侵蚀、汇聚和加深等作用,形成大量的沟壑和沟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最后,坡面土壤的流失是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水流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的松散和溶解,随着坡面的坍塌,更多的土壤被冲刷到沟道中,形成泥石流。
针对泥石流的危害,人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在于减弱泥石流形成机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从而达到减轻破坏的目的。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是预防泥石流的基础。
科学规划山区的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保护河岸和山脚地带。
其次,加强植被保护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
植被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流的侵蚀,是防止泥石流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在山区进行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和植物保护等工作非常重要。
此外,建设护坡、挡土墙等工程也能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这些工程可以减少坡面的土壤流失,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降低泥石流的破坏力。
除了上述的预防措施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监测预警技术来预防泥石流。
通过利用遥感卫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可以及时监测到山区的地形变化和流域的水文状况,提前预警泥石流的发生。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中国的滑坡、泥石流自学指导: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 ❖4、灾害的严重后果
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 流分布广泛、爆发频繁、 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指出我国滑坡、泥 石流分布的主要地 区?归纳滑坡、泥 石流的危害。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持续暴雨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中游流通区多位狭窄陡 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坡 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 猛直泻
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
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 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 久雨中更多。
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 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 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舟曲泥石流
2010年7日夜至8日凌晨,地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舟曲县 起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冲进县城
舟曲泥石流
舟曲泥石流
舟曲泥石流
舟曲泥石流
舟曲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取决于
地质地貌背景、水文气象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 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
• 地势起伏大,岩性脆弱,岩石风化破碎 易 • 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多 发 局地暴雨 区 • 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泥石流形成机理
泥石流形成机理标题:揭秘泥石流形成机理:全面解析新视角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其威力巨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对于理解和预防泥石流,深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出发,以全面的方式探讨泥石流形成机理,包括其动力学过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影响等方面。
第一部分: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5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读者建立对泥石流的基本认识。
泥石流是一种由含水较高的土石流体流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其具有快速流动速度、高含水量和高颗粒浓度等特点。
我们将探讨泥石流和其他类似地质灾害的区别,并重点介绍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典型特征。
第二部分: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学过程(10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研究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泥石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土石颗粒的移动和流动,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将介绍泥石流的起始条件、动力源和流动机制,并解释重力和水力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泥石流流速和液态指数等参数,以加深对泥石流动力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1000字)在本节中,我们将关注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对其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山坡坡度、地表覆盖物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我们将解释这些地质条件如何影响土石颗粒的运动特性和泥石流的形成概率。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地质结构、岩性和断裂等因素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泥石流形成的背后机制。
第四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气候影响(1000字)本节中,我们将探讨气候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气候因素,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经常被认为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驱动力。
我们将分析降雨对土壤饱和度和坡地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降雨与泥石流形成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气候变化对泥石流频率和规模的潜在影响,以引发读者对气候变化对泥石流形成的关注。
结论:本文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解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观点。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它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了解泥石流为何发生,我们首先得清楚它发生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物源、陡峭的地形以及大量的水源。
物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足够多的松散土石等固体物质。
这些物源通常来自于山体的风化、崩塌、滑坡等地质过程。
比如,在一些山区,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体表面的岩石会逐渐风化破碎,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质。
再加上不合理的采矿、修路等工程活动,也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
这些物质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弹药”。
陡峭的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条件。
想象一下,一个平缓的山坡和一个陡峭的山坡,哪一个更容易让土石“顺势而下”?答案显然是后者。
陡峭的山坡能够为泥石流提供足够的势能,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动。
一般来说,泥石流多发区的地形坡度往往在 30 度以上。
而且,沟谷的纵坡降越大,泥石流的流速也就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强。
大量的水源则是泥石流发生的触发条件。
水就像是“导火索”,能够让原本安静的物源瞬间“爆发”。
常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化形成的洪水以及水库溃坝等。
暴雨是引发泥石流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在短时间内降下的大量雨水,迅速渗入地下,使土石变得饱和、松动,增加了其重量和流动性。
当雨水汇聚成洪流,裹挟着土石一起奔腾而下,就形成了泥石流。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泥石流的发生起到影响作用。
地质条件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会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和物源的分布。
比如,在软弱岩层分布较多的地区,山体更容易发生风化和破碎,从而提供更多的物源。
植被覆盖情况也不容忽视。
良好的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和岩石,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体表面失去了保护,就更容易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概念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 一定的软弱面(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示意图
滑坡体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 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上游地形多为 三面环山一面 出口的瓢状或 漏斗状
基础条件--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
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突如而来的巨大水流(如特大暴雨)
泥石流爆发的原因分析:
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 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 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5、防御措施——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实施护坡工程(例如加固岩体——通
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修建疏排水工 程);恢复地表植被;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 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2) 软弱面的存在 (3) 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滑坡形成的原因分析
1.岩体破碎
自然原因: 2.地势起伏较大
3.植被覆盖差 4、暴雨、洪涝等起诱发作用
1、山地和丘陵地区大型工程建设
人为原因:(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
等)频繁 2、植被破坏
[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1)地形陡峻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泥石流示意图
中游地形多为 狭窄陡深的峡 谷,谷床纵坡 坡降大
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泥石流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泥石流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摘要:泥石流是山地沟槽或河谷在暂时性急水流与其流域内大量土石相互作用形成的洪流过程和现象。
它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文中总结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特征、类型和形成机制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主要特征、类型、形成机制、防治措施The status quo of debris flow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debris flows are mountain grooves or valley in temporary earth-rock interaction to form spiral flow in the basi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flood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It a danger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debris flow formation conditions, main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debris flow, formation conditions, main characteristics, types, formation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 概述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或泥石洪流,是山地沟槽或河谷在暂时性急水流与其流域内大量土石相互作用形成的洪流过程和现象。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是严重威胁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安全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的一种地质灾害。
(浙江专用)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根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开展水平上下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开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开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泼,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局部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兴旺、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泥石流自然灾害形成条件及治理方法
3.1全面制定自然灾害防治规划
对容易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地段,需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自然生态进行详细的勘察,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收集地区地质环境特点、气象环境、居民地与人工设施规划、松散固体物质等相关信息数据。通过具体分析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开展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借助信息系统实施常态化的环境监管,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来形成红线预警机制,从源头开始进行全面设计,以预防为主,制定更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规划。
4结语
泥石流作为山区较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造成威胁,同时对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开展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是系统性工作,涉及到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在制定工作规划时要进行全面布局、统一协调,通过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发挥资源优势,对于存在泥石流隐患或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提前治理工作,降低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或降低泥石流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3.2实现对水源因素的治理工作
泥石流灾害的运动过程是由高海拔向低海拔运动,对于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在居民区周边进行防范处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所引发的伴生灾害的影响,有效降低泥石流形成的重力基础条件。泥石流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的水体富集,因此,需要在保护地下水沿的基础上,开展对地表水的疏通疏导工作,避免出现水体聚集的情况,如在山区的分水岭区域可以通过建设排水沟、盲沟等工程,完成对地表水的治理工作。
2泥石流自然灾害形成条件
2.1地质因素影响形成的泥石流
地质因素是造成泥石流自然灾害形成的内部原因,当地区地质地形较为平坦时,泥石流形成较慢,流速缓慢;地形坡度较陡峭时,泥石流,行程快,流速快。松散的固体物质为泥石流冲刷添加了物源条件,松散固体物质较多,主要与人类活动频繁与当地独特的地质结构有关。当该地区为泥石流多发地段,此地段地质环境会表现出地质不良,存在着岩石严重风化的情况,同时地质裂缝较多,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而此类型地质通常会有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而这也为泥石流的流动形成了动力条件。
浅析滑坡(泥石流)成因及变形机制
46
5 结语 海绵城市会选择采用低影响的道路开发模式,而这种开发模
式对于我国城市未来的道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 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和道路交通拥堵的 问题。海绵城市是在结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最为先进的发 展理念,为城市人口问题带来的道路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 方案,解决城市问题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的 美好。
刘军政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工农业生 产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发 生频率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有着较为复杂的地形地 貌,属于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因此,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 研究和防治十分必要且重要。要有效减轻滑坡泥石流造成的危 害,必须对其成因和变形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合 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尽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 经济损失。文章分析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危害以及形成条 件,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 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 显.“ 海 绵 城 市 ” 在 市 政 道 路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分 析[J].建 设 科 技, 2016(13):96-97.
[2] 李 萍.“ 海 绵 城 市 ” 在 市 政 道 路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分 析[J].房 地 产 导 刊, 2016(24).
[3] 张 超.论 海 绵 城 市 在 市 政 道 路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分 析[J].工 程 技 术:全 文 版:00037-00038.
滑坡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分布地区 相同、 相近(山区) ②由外力作用作用 导致 ③突发性 ④破坏力强大 ⑤人类活动越来越 成为其重要诱因
①滑坡必须有一定的 软弱面,外力是重力 ② 泥石流外力是山洪 流水
2.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滑坡的基本条件] (1)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2) 软弱面的存在 (3) 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这
是滑坡发展的内在因素;二
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
响,这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
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_____(多
1.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黄土高原
2.暴雨引发泥石流
3.冰川泥石流
4.降雨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4.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滑坡会 破坏或 淹没坡 上和坡 下的农 田、建 筑物和 道路, 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 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与泥石流分布 滑坡的时空分布
• 时间分布特点: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由于诱发因素很多,一年 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 滑坡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 大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 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上:爆发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
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分布地区 相同、 相近(山区) ②由外力作用作用 导致 ③突发性 ④破坏力强大 ⑤人类活动越来越 成为其重要诱因
①滑坡必须有一定的 软弱面,外力是重力 ② 泥石流外力是山洪 流水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应急处置案例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在发生泥石流灾害时,迅速启 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开展抢险救 援工作,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云南小江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时,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抢险 救援力量,采取紧急排险和应急处置措施,避免了次生灾 害的发生,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06
2023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 施》
目录
• 泥石流概述 • 泥石流形成条件 •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 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一种山地沟谷地貌现象,由暴雨、冰雪融化或地震 等诱发,形成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常发生在山区的沟谷或坡度较大的河流上游,具有突 发性、高流速、高能量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 较大危害。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的生物治理工程:通过恢复植被、退耕还林等措施, 实现了对泥石流的有效治理,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预测预警案例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建立了泥石流预测预警系统,实 现了对泥石流灾害的及时预警和防范,有效减少了灾害的发 生和损失。
云南小江流域建立了泥石流预测预警平台,通过对小江流域 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泥石流灾害的准确预警和防范 。
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1
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 大的不便。
02
泥石流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
影响。
泥石流还可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当地经济的
03
可持续发展。
04
泥石流重塑
通过改变沟谷地貌,如修建拦砂坝、挡土墙等,以减缓泥石流流速和防止大规模泥石流发 生。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与地震发生关联。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形成的机制以及与地震的关系。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泥石流是由于山区陡坡上的土石和水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因素:山地地形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斜坡、陡壁和沟谷等地质构造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多发生在剧烈的地壳运动区域,如地震带。
2.水文因素:水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大小和降雨强度的高低都会对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
特别是降雨携带了大量的水分,使土壤软化,促进了泥石流的形成。
3.土壤力学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土壤的稳定性是泥石流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
粘性土壤和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土地的覆盖和植被的稀疏也会增加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二、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地震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因之一。
地震在形成泥石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地震引发的土地震动:地震引发的强烈地面震动会导致山体破裂和崩塌,从而使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得以启动。
地震震动会使土壤松动并流动,形成泥石流。
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的断层破裂在山坡上形成了通道,使得泥石流沿着断层线流动,增加了泥石流的范围和速度。
3.持续性地震活动:地震发生后,地壳持续性的震动会加速泥石流的运动并扩大泥石流的规模。
持续性地震活动会破坏山体稳定性,导致更多的土石松动参与到泥石流流动中。
三、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针对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并完善泥石流和地震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
2.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在地震带和泥石流高发区的建设活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破坏。
3.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包括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适用于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地质灾害课件湘教版
一、滑坡和泥石流
(二)泥石流
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范围广 的原因?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 处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
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多; 位于季风气候范围,夏季降水集中,
降水量大、强度大; 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
一、滑坡和泥石流
(续降雨或暴 雨时,不要在 沟谷中逗留。
明确 命题方向
答案 (1)_冰__碛__物__(_冰__川__搬__运__堆__积__物__);__崩__滑__体__堆__积__物__;__风__化__碎__屑__物__;__断__层__破__碎__物__。____ (2)_A__B_段__:__地__形__陡__峻__,__易__发__生__崩__塌__,__且__径__流__汇__流__速__度__快__,__为__泥__石__流__形__成__提__供__物__质__来__ _源__和__水__动__力__条__件__;__B__C_段__:__地__形__较__和__缓__开__阔__,__为__大__量__松__散__固__体__物__质__积__累__提__供__场__所__;__ _C_D__段__:__沟__道__狭__窄__顺__直__,__坡__度__大__,__加__快__泥__石__流__的__通__过__时__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丰__富__的__松__散__固__体__物__源__和__水__源__条__件__,__导__致__泥__石__流__易__发___;__泥__石__流__运__动__速__度__快__,__规__模__ _大__,__冲__击__力__强__;__峰__脊__区__降__水__量___大__,__并__叠__加__积__雪__融__水__,__使__得__泥__石__流__多__发__育__在__高__海__拔__ _地__区__,__下__游__不__易__察__觉__,__隐__蔽__性__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石流防治毕业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崇州校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称: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岩土工程学生姓名:班级:岩土高职0901指导教师:2014年5月5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撰写的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学及其他技术人员对本文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生本人(签名):2014 年 5 月 5 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对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同学所完成的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论据论点、工作量、工作态度、论文质量及存在不足的综合评语:是否同意设计(论文)提交答辩:同意□;不同意□指导教师: _ (签名)年月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教师评审意见书对应用技术学院学院高职(本科、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职、大专)专业岩土工程所完成的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论点论据、工作量、论文质量及存在不足的综合评审意见:评审教师评审成绩:是否同意设计(论文)提交答辩:同意□;修改后答辩□;不同意□评审教师:(签名)年月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学生柏涛(专业岩土工程)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向专业答辩委员会提供以下材料:1.毕业设计(论文)共 12 页;文中插图 4 张;附图幅。
2.指导老师对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一份。
专业答辩委员会意见(论文、报告、回答问题等情况):专业答辩委员会决议: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专业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年月日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作者姓名:专业班级: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3、沟坡坡度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
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
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
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
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1、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的关系
地区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现今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十分发育,宽度可达数十条数百米,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
如我国西部的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断裂带、白龙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等,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地带。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仅使岩体结构疏松,而且直接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特别是在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
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的稳定性破坏尤为明显,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丰富物源,这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连环形成的根本原因。
如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7.9级)和1976年四川平武—松潘地震(7.2级)破坏山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促使众多沟谷发生泥石流。
2、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的强弱上。
一般软弱岩性层、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比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反之迹然。
如长江三峡地区的中三迭统巴东组,为泥岩类和灰炭类互层,是巴东组分布区泥石流相对发育的重要原因。
安宁河谷侏罗纪砂岩、泥岩地层是该流域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除上述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丰度有直接关系外,当山高坡陡时,斜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坡积土层分布;地区滑坡、崩塌、倒石锥、冰川堆积等现象越发育,松散土层也就越多;人类工程活动越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采矿弃渣、基本建设开挖弃土、砍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
这些均可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
(三)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泥石流水源提供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等方式。
1、降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并且具有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别大暴雨
的特点,这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
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
2、冰雪融水
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
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3、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
由泥石流、滑坡在河谷中堆积,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时,更易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
二、形成机制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
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
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