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心理学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任务介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指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上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身心发展1. 生理变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男生和女生的身高、体重、体型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 性别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意识,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3. 自我意识的增强:初中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形态,注重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对自己的外貌、服饰等方面产生较强的自我意识。
三、认知发展1. 抽象思维的发展:初中生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
2.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初中生逐渐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我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更加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3. 规则意识的形成:初中生开始逐渐形成对社会规则和学校纪律的认识和遵守,能够理解并遵循规则的重要性。
四、情感发展1. 自我认同的建立:初中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认同,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
2. 情感关系的变化:初中生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同伴间的友谊,开始独立思量和决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逐渐转变为更加平等和理性的交流。
3. 情绪波动的增加:初中生的情绪更加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需要适当的情绪管理和调节。
五、社会发展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初中生更加注重同伴间的交往和互动,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初中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角色,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预公益活动。
3. 人际交往技巧的提升:初中生通过与同伴、老师和家庭成员的交往,逐渐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与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六、总结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定义、特点、关键时期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指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和过程。
它关注学生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并涉及到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需求。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有一些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首先是青春期,这是中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青春期的学生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也愈发明显。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理解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是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困惑,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再者是中学毕业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需要教师提供职业指导和实用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在中学生发展心理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情绪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
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要做好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和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求。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特表现和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一、身心特点1.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躯体发育迅速,性征逐渐显现,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对强烈的生理需求有着追求的欲望。
2.心理上,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1.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并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2.中学生对外界评价的敏感度较高,常常关注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注重社会认同感和他人的肯定。
三、自我认同的建立1.中学生期望寻找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认同感,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同。
2.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自我价值和角色的理解和建构有较高的需求。
四、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波动1.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常表现出易激动、易冲动、易情绪低落等特点。
这与他们生理发育、自我意识觉醒、自我认同建立等发展特点有关。
2.中学生开始接触和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友情矛盾、恋爱纠葛等情感问题,需要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五、价值观的塑造和选择1.中学生开始面临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和冲突,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2.中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对于理想、责任、公平等价值观的认同和选择有所关注。
六、学业压力和自我管理1.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责任。
2.中学生面临着课业、班级、家庭和兴趣爱好等多重角色和要求,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
以上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主要内容,教师和家长应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充满了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了解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中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身体方面,中学生经历着快速的生长和发育。
身高、体重的增加,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都是这一阶段显著的特点。
男生的嗓音变粗,开始长胡须和喉结;女生的身体曲线逐渐明显,月经初潮来临。
这些生理变化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外在形象,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例如,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发育的快慢而产生焦虑或自卑的情绪。
在认知发展方面,中学生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思考假设性的问题,并进行更复杂的思考。
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直观的感受和经验,而是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理解。
然而,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不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色,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在语言、艺术等方面更具天赋。
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是复杂多样。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同时也对自己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情绪波动较大,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到兴奋或沮丧。
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对他们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与朋友的相处、在群体中的地位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面临学业压力的挑战。
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考试的频繁,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学习动力下降,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他们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都会塑造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一个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一个充满冲突和紧张的家庭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学校是中学生主要的社交场所之一,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互动都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2014-02-17 13:03:56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欢迎来到宁夏教师招聘网,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宁夏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了解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学读物推荐
了解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学读物推荐《了解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学读物推荐》中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了解心理学知识对于教育者、家长以及中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推荐几本适合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学读物,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困惑,进而更好地应对和引导他们的成长。
1. 《中学生心理学》这本由杨顺义编著的教材可以说是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必读之书。
全面介绍了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涵盖了青少年身心变化、性格发展、学业和社交心理、心理问题及干预等内容。
书中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既具有科学性又易于理解,非常适合用作教学参考。
2. 《成长的烦恼》这本由陈果教授著作的书籍是一部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权威作品。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学生内心世界的苦闷和迷茫,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些困惑。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指导,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业和社交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 《情感教育:激发每个孩子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由邹宏斌教授著作,通过论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情感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感需求和发展特点。
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情感教育策略和案例,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引导和教育。
4. 《中学生成长心理学》这本由王以维、王金教授合著的读物,专注于中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的分析,作者分享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以及依恋问题等,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干预方法。
这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关心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士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书由王跃铨、马红丽教授合著,汇集了国内外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介绍了一些常见问题的解读和有效干预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研究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等。
2. 年龄特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
3. 个体发展:研究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包括认知发展、人格发展、性别角色、社会性发展等。
4.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探讨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可塑性以及变化的速度和方向等问题。
5.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环境、教育、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6. 发展障碍与异常:研究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发展障碍和异常表现,包括智力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
7. 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探讨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心理
和行为的本质,为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时期,心理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旨在研究和了解中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将从中学生身心变化、社交关系、学业压力等方面论述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身心变化进入中学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身体上,青少年经历了体格发展迅速的阶段,性征逐渐发育成熟。
同时,由于荷尔蒙的变化,中学生情绪波动频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感到疲倦。
心理上,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关注自身形象、地位和社会评价。
中学生也面临着独立性的挑战,需要处理好亲密关系与自主权之间的冲突。
二、中学生社交关系中学生社交关系的建立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开始独立选择自己的交友圈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同伴的关注和评价,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中,亲密关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能够给予中学生爱、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
三、中学生学业压力随着中学生进入阶段性的学业阶段,学业压力逐渐增加。
中学生面临着课业繁重、考试竞争激烈等问题,常常感到压力倍增。
恰当的学习压力可以促进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过度的学业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如何帮助中学生减轻学业压力,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应对方法。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应对挫折和困难。
借助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在身心、社交关系和学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而中学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讲稿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时期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身体和心理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迈向成熟的起点。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对待和应对这些变化,健康成长。
一、身体的发育变化身体的变化是中学生身心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经历身体上的长身体、发育成熟、体能逐渐增强等变化。
此时,我们的身高会快速增长,性器官开始发育,孩子的体重也会逐渐增加。
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身体变化,也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了冲击。
我们可能会因为身高、体重等问题而产生自卑,或者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迷茫和不适应。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身体变化,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认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注意进行科学的锻炼和饮食,保持健康的体魄。
二、认知能力的提高中学时期,我们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方式开始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我们开始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思维逐渐开阔,能够复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提高带来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也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能会过于理性化和极端化,对生活的问题看得太过片面。
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成长。
三、情感的起伏波动中学时期,我们的情感容易起伏不定。
一方面,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愿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感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把握不好,容易陷入情绪波动和焦虑之中。
同时,我们开始对友谊和爱情有深入的需求和体验。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学会适应自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朋友、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寻求理解和支持。
要学会在情感的波动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情感的主动掌握者。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在青春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包括身体发育、认知能力、情感调控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时期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身高、体重、骨骼和肌肉等都在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生理上的挑战,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面临心理上的困扰,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学生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他们还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运动、音乐、阅读等。
二、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为了提高认知能力,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他们还需要学会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三、情感调控与社会交往青春期是情感体验丰富而复杂的阶段。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可能较大,需要学会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同时,他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和信任关系。
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解决冲突和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志愿服务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调控能力。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们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同时,家长还需要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1、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就是观察世界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一种能力。
2、观察的品质: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和系统性。
3、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0岁左右为记忆顶点。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
高中生的意义记忆明显优于初中生,高中生机械识记能力落后于初中生。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三、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二初步完成,趋向成熟。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3、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提问方面趋于探究性;具有开拓性;具有批判性;求解方面中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思维能够运用假设,使用以概念支撑的假设进行思维。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四、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一、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区别: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形式,情感则是同个体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3、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14讲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
但是,他们不再象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韵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
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
2.自我意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
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
这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内心矛盾;②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
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
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
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
5.自尊心强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从12—13岁开始,个体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
●他们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
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租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
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作出评价。
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爱的季节”还没到
虽然农民希望收获粮食,但他们不会在寒冬腊月
撒下麦种;
虽然林场主人渴望赚钱,但他们不会在树木成材
之前进行采伐; 既然可以守侯一个季节吃到甜甜的红苹果,何必 要在不合适宜的季节,摘下那涩涩的青苹果呢?
心动可别行动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要大大方方地接近,堂
堂正正地交往。男女同学在交往中既要无拘无束,
⑴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⑵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⑶ 家庭暴力
⑷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⑸ 媒体渲染暴力与色情,报道过细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4、学校教育的缺失:
⑴ 能力分班的负面影响
⑵ 师生关系的不良
⑶ 辅导功能不佳
三、情绪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
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 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 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 症状。 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 中学生出现的某些神经症不带有终极性,因此学校心 理学不采用精神病学的标准,不称“神经症”,而称 为“情绪障碍”。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必 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 进步。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 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 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 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5-9%有明显的功能损害
<20%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甚至很少能看儿童精 神科医生
而很多孩子是可以各种治疗中(药物及其行为 治)得到帮助
„美国精神卫生中心
中学生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
学习障碍 行为障碍
情绪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一、学习障碍
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 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 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 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 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 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残缺。 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 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 成的。
二、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 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6-16岁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
总体患病率:1.2% 重性抑郁:0.63% 抑郁障碍(NOS):0.57%
抑郁的特点
悲伤和不愉快体验 食欲和睡眠的改变 无助,无望,自责 注意力不集中 精力缺乏 易激惹,攻击 兴趣变化迅速 冒险活动 忽视友谊
抑郁的临床表现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生活技能训练 父母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监测网
四、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 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 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 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 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二、行为障碍(含品行障碍)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 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 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 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 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 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 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 性与自由权; 第二反抗期: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 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中学生发展心理学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第二加速期 ) 身高、体重 、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发展加速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 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2、心理因素:
⑴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⑵ 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⑶ 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 动 ⑷ 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 ⑸ 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3、家庭、社会因素: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 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 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 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 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 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
焦虑
一种与担心或害怕不良的预期结果有关的 体验 考试焦虑 学校恐惧 强迫症状 癔症
焦虑的表现
担心最坏的事情可能要发生 躯体不适 注意力不集中,运动不安 成绩下降,或不愿上学 行为问题
焦虑的处理原则
几乎所有儿童都有过 不应当故意化解或忽视 应当鼓励表达和讨论 父母的焦虑需要处理 可以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处理大年龄儿 童的焦虑
坦诚相待,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又要注意男女 有别,适当把握异性之间交往的“度”,才能使 异性交往健康顺畅地进行。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健康的完整概念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 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现象而已。 ——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内外现状
12-22%美国儿童有精神障碍 7.5百万-1400万
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 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 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 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 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障碍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7、性过失与性罪错 8、性偏离(双性恋、同性恋、恋物癖、窥淫癖等)
⑷ 敲诈勒索。
⑸ 经常逃学或旷课 。 ⑹ 不止一次地在打架斗殴中使用凶器。 ⑺ 蓄意破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 ⑻ 残忍地虐待动物。
⑼ 虐待他人。
⑽ 经常主动挑起斗殴,故意寻衅。 ⑾ 不负责任地多次发生性行为。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1、生理因素:
⑴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理活 动异常
⑵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生理 和心理的矛盾状态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超出成人。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 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 点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性 情绪增加。 能够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 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
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⑻ 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⑼ 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⑽ 逆反行为
Hale Waihona Puke 2、不道德行为攻击行为 偷窃行为 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 暴虐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 自杀
“少年品行障碍”的识别界限
1、年龄低于18岁,超过18岁则可确认为反社会型人格 障碍。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二)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生理方面:成人感但知识经验的不成熟 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心理能力的滞后 社会因素:学习的责任感,渴望得到朋友的接纳和尊 重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 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①志趣相同;②烦恼相似;③性 格相近;④能相互理解。 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