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f420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9.png)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篇一教材简解:这篇说明文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并渗透着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
既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文章,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2.人类迎来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3.人们要开发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
其中第二个方面是重点部分,分别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高蛋白食品的索取、水力发电站的建立、淡化海水的设施、建设海底城市的规划这些方面来阐述。
这篇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海洋的特点,使海洋形象鲜明,特点突出,整篇文章简洁流畅、生动活泼。
设计理念:一是以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为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的热情,活跃思维,增强学习体验,初步领悟课文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乐学习。
二是以本为本,对课文内容进行疏理和拓展,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总结学法,找到学习的小窍门,让学生会学习。
三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悟,读中提升,让学生巧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自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注、搜集信息等。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40分钟里不断地读,在读中找不懂的字词;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理清课文的脉络,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中了解人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对海洋了解不多,尤其是我们江南的学生,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感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到海边去游玩了。
因此在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查找和整合,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是的,大家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这节课我们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5f5b8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9.png)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5ad8c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d.png)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前言《长相思》是一首著名的古诗,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教师于永正在教学《长相思》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方法。
通过陈述引入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陈述某些具体的场景或状态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情感。
比如,我们可以说:“有些时候,当我们突然间想起一个人,却忍不住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停留在那个人的想念里。
这就像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长相思》诗中所表达的那样。
”精选诗句阅读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重点是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教学《长相思》时,我们可以精选一些诗句,通过鸟瞰阅读法、音韵调性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下面是一些例子:•“明月何皎皎,照我罗衣。
”——这里的“罗衣”指的是少女的衣裙,描绘了一个寂静宁神的美丽画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借助了月亮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创设情感氛围诗歌的妙处在于透过文字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长相思》时,我们可以通过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素材,创设出带着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出的情 feeling。
例如,可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展示一些诗画作品,呈现一些情感电视剧片段等等。
对比传统与现代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比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长相思》所表述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对照法”来比较古代与现代的婚姻风俗,或者是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表白方式,理解古代人对感情的表达方式。
安排多种评价形式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单一的阅读和理解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安排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进一步加深印象。
比如,可以设置诗歌作品展示、口头表达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https://img.taocdn.com/s3/m/2e17ff9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7.png)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七颗钻石》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11、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读本课中8个生字,书写15个生字。
正确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涌出”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师生共学、交流讨论、发散想象等方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童话世界——《七颗钻石》,一起读课题。
2、出示“钻石”图,你觉得钻石怎么样多么美丽的钻石啊,再来美美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以读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咽、唾沫、凑上、一瞬间、绊倒、匆匆忙忙、竟(1)自由读;(2)指名读,相机正音;(3)齐读。
3、把刚才多读了几遍的句子展示一下。
指名展示,全班练读。
4、理清故事脉络。
三、走进故事背景,感受水的重要1、这则童话故事有一个这么美的题目——七颗钻石,然而故事的开始并不美妙,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来到遥远的以前。
2、师朗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哪儿让你联想到的①学生自由说。
②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语来展开想象。
③朗读这段话。
l找出两个近义词(板书,读一读)l到文中去看看,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能换吗为什么④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这时候水意味着什么四:深入研读,探寻神奇变化的原因1、故事里有没有出现这意味着生命的水读读2到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57598a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2.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意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究。
信任大家读了这个实录,肯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
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
留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出示投影片,老师读)教学目标1.读课文,读诞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急?后来是怎样脱险的?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讨论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
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详细目标,只有每课的详细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学校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剂喷器欺侮喘纷雾吵汹蛮搬霉小朋友留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熟悉?生:我熟悉“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熟悉的?生:我是一年级时熟悉的。
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熟悉“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熟悉了。
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熟悉的字的拼音画出来。
还有哪些字你熟悉?生:我还熟悉“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熟悉的吗?生:熟悉,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熟悉的?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季节雨纷纷”。
生:我还熟悉“搬”。
师:你是在哪儿熟悉的?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熟悉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
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忙你认字。
(完整版)《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doc
![(完整版)《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doc](https://img.taocdn.com/s3/m/66eacaf4a8956bec0975e3cf.png)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 /于永正评析/李兴举【文本呈现】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二、疏通课文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
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
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
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
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
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
(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
(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很好,太棒了。
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
“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
”(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
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
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
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
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
(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
)“杨氏之子” 。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e79fea7cc22bcd126ff0cbe.png)
于永正教学实录导语: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
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以下是关于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一第一教时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齐)欢迎!师:谢谢!那我们上课!生:(齐)好!师:小朋友非常热情。
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
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生:想!(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小朋友齐声说:“欢迎!”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
(笑声)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
(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
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
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
于永正全神贯注文字版教学实录
![于永正全神贯注文字版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a59cc67af1ffc4ffe47ac6b.png)
于永正《全神贯注》课堂实录一、开课:师:我赠送给同学的两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师:谁愿送我几句名言?生:……(共有6名同学给老师赠送名人名言)师:感谢大家送我这么多名言,我再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吗?二、新课:师:电脑屏示:“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期蒂芬•茨威格)师: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有5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师:板书:?????师:你们提的问题,文章里都帮你回答出来了。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能自己弄懂,相信自己吗?生:(学生准备开始读)师:请大家等会儿。
读书时,要注意:①不认识的字,先想办法认识,认识后要多读几遍。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③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引导读懂课文:师:现在大家开始读书,看看谁能读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生:自读课文。
师:(巡视)。
生读完后,师评价生的读书状况。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弄清:生:罗丹是谁?(一生回答)师: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谁读懂了“全神贯注”?(师随机擦掉了一个问号)师:根据另一问题,让学生默读2-4节,边读边思考:罗丹在工作室里干了什么,是怎么干的?生:自读书。
师:巡视,时而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时而评价学生读书的态度、方法。
师:我问问题时,如果你们懂了,只点头,不用回答,明白吗?生:明白了。
师:没明白。
生大“悟”。
(笑)师:那天下午,茨威格看到了什么?(生点头,无语)师:好的,不用回答,看读了,心里知道就行了。
我最担心的,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好。
这也是我最希望的。
我这个担心有道理吗?能不能让我从担心到放心?先自己读,再读给老师听。
生:自读课文。
师:巡视,评价、指点。
师:指一名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表扬他读书的态度。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3992d5616fc700abb68fcfd.png)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
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生:学过。
师:今天,老师把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复印下来,请大家读一读。
(指名一位学生)你看咱们班举手的同学好多,你推荐一个,这位。
(生朗读课文)师:朗读得真好。
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
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
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
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
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学生笑)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我们六?三班的同学说。
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生笑)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
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
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
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
这叫什么?生:提示语。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03fc7edad02de80d5d84037.png)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 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
(板书:月光曲。
稍片刻,琴声渐止。
)《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
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
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
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好。
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
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
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
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
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
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
”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
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得怎么样?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
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
师:你很会听。
(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
(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a9f157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2.png)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1. 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
2.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习和掌握习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4. 教学方法
(1)以问答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以阅读和写作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5.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4)练习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检查习作结果;
(5)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041719e0508763230121243.png)
《圆明园的毁灭》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
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
(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
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
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来,握握手。
(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
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
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39fbb8bdd3383c4ba4cd226.png)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教案教学设计
![于永正教学实录——《新型玻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82d5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1.png)
《新型玻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学习作者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
3.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科学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
2.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科学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玻璃?玻璃有什么作用呢?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新型玻璃的文章,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读完课文后,请你说说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三、课堂讲解1.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a.吃音玻璃:消除噪声,用于图书馆等安静场所。
b.吸热玻璃:阻挡阳光,使室内凉爽,用于夏季。
c.隔热玻璃:保持室内温度,用于冬季。
d.保温玻璃:防止热量流失,用于寒冷地区。
e.透视玻璃:透视性强,用于观察物体。
2.分析作者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的写法:a.吃音玻璃:以图书馆为例,说明其消除噪声的特点。
b.吸热玻璃:以夏天为例,说明其阻挡阳光的作用。
c.隔热玻璃:以冬天为例,说明其保持室内温度的特点。
d.保温玻璃:以寒冷地区为例,说明其防止热量流失的作用。
e.透视玻璃:以观察物体为例,说明其透视性强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围绕特点选用不同事例?2.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
2.引导同学们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a.“消除噪声”体现了吃音玻璃的作用。
b.“阻挡阳光”体现了吸热玻璃的作用。
c.“保持室内温度”体现了隔热玻璃的作用。
d.“防止热量流失”体现了保温玻璃的作用。
e.“透视性强”体现了透视玻璃的特点。
2.分析作者表达的科学性:a.使用专业术语,如“消除噪声”、“隔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来源:沪江小学资源网要点:苏教版海洋21世纪的希望收藏
看精华文章,学习轻松又有趣,赶快注册一起交流吧!
本文相关应用
•鼠标划词关闭划词
•收藏
•评论
•打印
第一课时
这是一堂说明文的教学。
1、上课直接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板书课题。
这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就没必要绕弯子了;二是,题目、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或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联系不大,或没必要联系。
这样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2、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自学你们有哪些收获?(知道了……)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为什么说海洋是我们21世纪的希望,答案就在黑板上。
”这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情况;(2)生字都认识了吗?我把三个最难读的写下来,看看认不认得。
指名读。
(3)然后再检查这三个字或在课文中组成词语的意思。
如,“廉”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什么?这个词语什么意思?这个字还能组成什么词语?“汐”是什么意思?谁查字典了?(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学生提出一个发电站名称的问题,一个词语理解方面的。
教师没有解答,也没动员学生解答,只是鼓励一下:“这就是收获!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接着,教师提出三处引号的问题,学生到文中找、划。
(5)通过预习,课文读流畅了吗?指9名学生读。
[采取汇报预习收获的方法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发现问题也是收获。
生字词到高年级完全可以自学。
自学最能体现“自主学习”“个性化理解”、“先学后教”和“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
]
3、读好说明文。
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但我们还不能满足。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读好它,也得思考、下功夫。
下面,咱们探讨一下,如何读好这篇说明文。
(1)、题目怎么读?指名3生读,肯定其读得实在,范读,并说明这样范读的原由:因为
是说明文,所以要把每个字读实在、让人明白。
尤其是题目更要读得实实在在。
学生练读。
(2)、读第一节。
自己练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让学生发现师生读的不同之处,谈话:作者料到多数人没听说过“水球”,所以一开始用了“问句”。
请大家看宇航员拍到的地球照片(学生“啊”),同学们不由得啊了一声,因此要读出我们的惊喜(板书:读出惊喜);“水球”为什么加引号?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怎么读,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引起人么的注意?(各自练习、指名读、再范读、又各自读)读书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
[怎么教语文?跟我读。
不会读?跟我读。
不懂?跟我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启发是示范]
(3)、2、3节。
这两段写了海洋的两个方面,有利的和不利的。
这两方面该怎样读?自由读2、3节,指名读,范读,说说老师在语气上有什么变化?板书:要读出对比。
师:用什么语气、语调读,要看课文内容。
自由读、指名读
(4)、4、5、6、7、8的读。
能读好2、3节,其他节就会读好。
大家先读,同桌互读,看谁能读出“对比”。
还有第5节的“能源危机”,这里的引号也是强调的意思,一定要读实在,读清楚。
(全班认真读书,神情专注;同桌互读后,指名读4—8节,个别读的不好的,教师范读。
(5)、最后一节的读。
该怎样读?大家读读,体会一下。
交流;带着体会去读;
(6)、不管什么文章,读好都不容易,必须用心读。
最后,请刚开始读的那9位同学读全文,相信进步一定很大。
[于老师上课很注意前后照应。
这个照应展示了一个“过程”,重过程,展示过程,是于老师一大特色——真实、扎实!]
第二课时
一、读出理解。
上节课,我们读了全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了应有的语调和语气,读出了惊喜和对比。
(板书惊喜、对比)。
读书还要读出理解。
(板书:读出理解)
1、请默读
2、3节,看看这两段写的什么?谁能把这两段话读成一句话?默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把句号改成逗号,后面再加一句话呢?“望洋兴叹”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上引号?教师讲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和加引号的原因。
2、默读4——8自然段,看看第4段和5、6、7、8段是什么关系?(默读、同桌交流看法,教师巡视、倾听、辅导)(生:第四段是总起,是概括,下面4段是具体写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希望。
师:这个结论是同学们思考的结果。
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表达方式。
这对我们观察事物、表达事物很有帮助。
大家把4到8段再来默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讲述海洋是21世纪人类的希望的。
学生默读。
3、播放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电视片。
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很振奋。
好好干吧,海洋在等待着你们!
4、创设情景,说话训练,检查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情况。
扮老爷爷:地球为什么叫“水球”?我担心石油会开采完了怎么办?将来人类吃什么?怎么住?咱们这里缺水,怎么办?学生一一解答。
5、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二、总结、读写迁移。
首先表扬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读出理解是收获,读出问题也是收获。
如果你们继续去探讨,问题就是学习的动力。
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也说不清楚,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
同学们,海洋是兰蓝色的宝库,开发海洋是一场蓝色的革命。
我们在这场革命中再也不能落后了。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课文最后一段有一个“不过”,这个词很重要。
有了它,可以使我们冷静地看问题,更全面地看待客观事物,对人的评价也更准确;有了它,还可以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今天老师布置一项“小练笔”:写一篇短文,用上“不过”这个词。
可以写我们的伙食,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写一个人。
一周内完成。
[这两节课最实惠的地方有二:一是读,读得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不只正确流利,也
不是一般的读出感情;二是在不经意间,找到读写的结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