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优秀3篇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篇一教材简解:这篇说明文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并渗透着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
既是一篇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文章,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1.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2.人类迎来了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3.人们要开发海洋,首先要保护海洋。
其中第二个方面是重点部分,分别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高蛋白食品的索取、水力发电站的建立、淡化海水的设施、建设海底城市的规划这些方面来阐述。
这篇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海洋的特点,使海洋形象鲜明,特点突出,整篇文章简洁流畅、生动活泼。
设计理念:一是以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为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的热情,活跃思维,增强学习体验,初步领悟课文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乐学习。
二是以本为本,对课文内容进行疏理和拓展,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总结学法,找到学习的小窍门,让学生会学习。
三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悟,读中提升,让学生巧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自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注、搜集信息等。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40分钟里不断地读,在读中找不懂的字词;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理清课文的脉络,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中了解人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对海洋了解不多,尤其是我们江南的学生,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感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到海边去游玩了。
因此在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查找和整合,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是的,大家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这节课我们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9篇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请一位学生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自然段师:朗读得真好。
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
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
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
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
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
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
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
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
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
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
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你们几个人说。
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
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
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
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
这叫什么?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于永正《狐假虎威》实录

于永正老师教《狐假虎威》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
(指名读课文。
老师纠正了“呀”读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
)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
(学生回答)5是的。
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
(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指名读第一节)(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3)学生可能回答“跑”。
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整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意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究。
信任大家读了这个实录,肯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
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
留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出示投影片,老师读)教学目标1.读课文,读诞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急?后来是怎样脱险的?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讨论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
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详细目标,只有每课的详细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学校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剂喷器欺侮喘纷雾吵汹蛮搬霉小朋友留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熟悉?生:我熟悉“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熟悉的?生:我是一年级时熟悉的。
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熟悉“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熟悉了。
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熟悉的字的拼音画出来。
还有哪些字你熟悉?生:我还熟悉“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熟悉的吗?生:熟悉,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熟悉的?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季节雨纷纷”。
生:我还熟悉“搬”。
师:你是在哪儿熟悉的?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熟悉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
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忙你认字。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集《圆明园的消灭》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
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
〔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
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疑心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
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来,握握手。
〔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疑心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
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
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消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导语: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
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以下是关于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于永正三年级作文教学实录一第一教时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齐)欢迎!师:谢谢!那我们上课!生:(齐)好!师:小朋友非常热情。
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
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生:想!(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小朋友齐声说:“欢迎!”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
(笑声)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
(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
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
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
(板书:月光曲。
稍片刻,琴声渐止。
)《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
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
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
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好。
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
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
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
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
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
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
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
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得怎么样?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
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
师:你很会听。
(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
(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
生:我还没有说完呢!(笑声)师:对不起,请接着说。
生:兄妹俩的对话,我觉得不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
(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
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
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
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