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描绘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1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可以保持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总之,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关键在于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1.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
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
2.2.1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人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1.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人,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
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
自主创新。
5.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
2.2.2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为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注重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2.3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跨世纪的战略蓝图。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 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此后,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这一战略,指出要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
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一般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前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所追求的是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保护环境的庄严承诺。前几年,我国政府又核准了《&1t;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再次表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行动。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更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抉择,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2.5.1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重
点推进。
一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二是应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四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五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六是应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2.2.5.2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
2.坚持合理布局,形成城镇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
3.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道路。
4.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5.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2.2.6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的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二是促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
2.2.7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坚
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进新格局。
(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五是推进集体企业改革。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重点是推进公平准人和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二是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我国物权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发展、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是一种必然产物。我们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2.8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要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二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
三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四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辖区内财力差异的责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但同时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国际收支不平衡,金融风险隐患还不少。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必须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一是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监管,健全和严格市场准人制度。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2.2.9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商品大量的还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外贸顺差不断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我们必须适应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第四,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第五,加强对外合作。
第六,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第三节 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
成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人新阶段的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1.3.1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部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命的表现形式和共同的精神记忆。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民族振兴、走向富强的重要支撑。民族精神的本质就是民族文化精神。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状况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总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对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精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我国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要把它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
传教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1.3.3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工作。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大以净化网吧、互联网、网络游戏为重点的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力度,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回应人们困惑的社会人生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
疏导,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各种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现阶段,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
握好建设的层次性,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努力形成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
1.3.4弘扬中华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对祖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提炼有益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善于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
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
运用多种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1.3.5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特质。
推进文化观念和文化理论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2.3.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体制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摇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
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4.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
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4.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