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作者: 师道刚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主题词: 中西目录学;版本学;版本研究;版本目录;分类目录;版本鉴定;古典目录学;叶德辉;出版物;学问
摘要: <正>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
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
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
故合而言之。
曰版本目录之学。
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
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解读
略谈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的解读摘要:目录学、版本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古老学科。
在我们的古籍研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治学中不可偏颇。
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解读,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正确的对待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目录学版本学关系解读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9-02目录学、版本学都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治学,研史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门学科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既有自身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又有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很难说谁主谁辅,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的看法。
1 目录学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目录一词始出自《七略》,其中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此词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就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把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失情况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在我国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世纪,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专书,但是,该书已经佚失。
不过,《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内容,因此,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目录。
目录学的起源很早,《尚书》《诗经》的序文都可以看作是目录的雏形,“目、录”二字的连用,始于东汉末年郑玄的《三礼目录》。
不过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散父子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中外典籍,详校文字异同,核定篇目,确定书名,创立目录学上的六分法,撰写成《别录》《七略》时,就己经形成了真正的目录学。
其中《校雠通义》是校样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是继(宋),郑樵之《校雠略》之后的又一本校雠理论专著,该书所论也是广义的校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我国古典目录学本体论,是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包括三层逐级递增的层面,即对文献的整理;对文献文本内容的疏理以及对文献超文本内涵的疏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辨”与“考”使学术源流得以“彰显、镜现”。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学习与了解,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收获了不少新的知识。
这本书大体上可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代文献的形式、古代文献的类型、古代文献目录学、古代文献版本学、古代文献校勘学以及古代文献注释学。
我学习了古代文献典籍的主要形式及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学习了目录学的性质、公用、体例;版本学的内容与功用;除此之外,还有校勘学和注释学。
下面我将谈一谈自己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什么是古代文献学?简而言之,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其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
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献为对象,以目录学原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刻印、校勘、辨伪、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和检索中国古代文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古代文献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代图书档案资料;二是能传递信息符号的文物。
前人已经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录的编纂、版本的鉴别、文字的校勘、训诂、古书的辨伪与辑佚等。
二、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我国中国古代文献学起始于先秦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奠基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也就是撰写提要,然后编纂出所有书籍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后人用广义的“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就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
自此之后从汉代的班固、许慎、郑玄直到后来的纪昀、章炳麟、王国维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事过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工作。
目录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1500字
目录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1500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
构筑系统的现代文学文献理论,进行文献实践的具象研究,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各分支学科,总结现代文学文献建设的经验教训,能够为现代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必须从古典目录学中汲取营养。
上篇研究目录学理论问题,梳理了目录学的理论脉络,厘定了目录和目录学的概念。
揭示了目录学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是指导读书问学的门径,进行科学研究的指针,也是文化学术的载体。
科学地认识书目分类,以书目的内在特征为基础,按不同的标准对书目进行类分。
书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一般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组成。
分类是目录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图书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目录是我国目录学最重要的民族传统。
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中占统治地位,近代以来随着文献的变化,改用科学体系类分图书,逐渐形成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五分法。
中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目录的类型。
从现代文学诞生到现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目录实践,使现代文学目录具备了目录的主要种类。
诸作家作品目录和个人著述目录是现代文学目录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类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和作家个人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者如《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反映了现代文学的概貌;后者包括个人.著述编年目录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能反映一个作家的生活、创作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作家的传记资料和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专题目录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鲁迅研究领域里,专题目录的编制最为完备,既有版本目录,也有各体创作的研究目录。
现代文学的发展还与新兴的传播媒介如期刊、报纸密不可分,其流传则与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现代文学目录产生了—些新的形式,如期刊目录、报纸目录、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等。
现代文学索引尽管成绩不大,但研究者所做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
古籍版本图录在藏书题跋整理中的作用——以《善本真迹》所收杨守敬题跋为例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 (以下称《善本题跋真迹》) 一书将馆藏善本的名人题跋加以影印出版,包含有杨守敬题跋真迹21则。
通过对这些善本题跋真迹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部分题跋在内容上与已出版的杨氏题跋有异,有些题跋则至今没有被专门整理收录。
另外,《善本题跋真迹》 中的一些钤印对于现今杨氏观海堂藏书流传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
这些说明了古籍版本图录除了提供一般意义上的版本图像信息外,其中的题跋真迹还对藏书题跋的整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杨守敬题跋的辑录情况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号星悟,曾到日本访书,为清末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著有《日本访书志》 《留真谱》 等书。
杨守敬将部分藏书中的题跋加以整理而编成《日本访书志》 一书,当时杨氏已年老力衰,生前再未整理剩余的题跋。
而其藏书的流散亦较为复杂,杨氏自日本访书回国后便开始出售自己的藏书,其余所藏在其去世之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收购,分拨给松坡图书馆和北平故宫博物院,后来大部分的杨氏藏书被南迁台北。
目前为止,包含杨守敬题跋或是以其题跋为专题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适园藏书志》,1916年出版,其中辑录了大部分由张钧衡购得杨氏藏书中的题跋[1]。
(2) 《日本访书志补》,1930年出版,王重民先生根据当时故宫博物院所藏杨氏遗书及所见其他书志(主要参考《适园藏书志》) 辑录而成[2]。
(3)《“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1982年出版,影印了众多的馆藏名家善本题跋书影,其中包含杨氏题跋21则[3]。
(4) 《标点善本善本题跋集录》,1992年出版,摘 要 清代以来的名家藏书题跋一直都是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但是早期的藏书题跋在整理的过程中多有谬误,后人由于种种限制不能得见原跋,这些谬误又被后来的研究者所承袭,以讹传讹。
论文通过《善本真迹》对诸家著述所辑录杨守敬题跋的正误,来说明古籍版本图录在藏书题跋整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读后感
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读后感乔好勤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一书全书分为十章,从目录学的概念和起源写起,上溯两汉时期,下至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让我对中国国古代时期目录学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初步和大概的了解。
在第一章,倪教授解释了什么是目录学,以及研究目录学史的意义和内容。
学会目录学对我们掌握、熟悉、积累、记录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帮助:如不学点目录学,就不懂得怎样利用书目、索引、文摘、书评等,不了解古籍的分类、内容、性质和价值等。
总之,就不能科学地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或许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之处。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非常重视目录学,他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所以说,目录学是治学的门径。
从第二章我知道了我国的目录学起源于西汉时期,那时被称为“校学”。
著名文学史学家刘向在《别录》中首先提出“目录”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了。
我国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刘向开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悠久的历史银河中,一些大师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汉代的刘向、刘歆,他们的《别录》、《七略》影响后世深远;南宋初年的郑樵,敢于打破传统的“四分法”另创十二类分法,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一个重大创举;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为我国的索引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章开始到第九章结束,倪教授把目录学发展历史划分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两宋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等总共七个时期,为我们详细例举和表述了各个不同时期我国目录学发展的状况以及原因等等。
在书的最后一章,倪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古代的特种目录和专科目录,这一部分在我们的文献学课本上也做了介绍。
看完了倪教授的这本《中国古代目录学史》,我学到了不少目录学方面的知识,也明白了学习目录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有两文化遗产,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我国的古籍之中。
学习中国史、中国文化史,研究它们,首先要有古籍的研究,要有古籍的整理工作。
学习版本学与目录学偶拾
本 目录, 学习过程中偶 有所得 , 记录下来与大家共 同分享 。
1关 于“ 学”
我在 翻阅《 日精庐 藏书 志》 爱 一书 时 , 在卷三 的“ 诗类 ” 中, 著录了“ 诗说》 《 十二卷 抄本 宋信安刘 克学” 。开始 以为 此《 诗说 》 的撰者为“ 刘克学 ” 。后查河北大学图书馆藏 “ 中华 再造 善本 ” 宋刻本 《 说》 有“ 诗 十二卷 , 函八册 , 一 缺卷 二 、 卷 九 、 十” 卷 。书内各卷标题 后 , 俱有 “ 信安 刘 克 学 ” “ 与 , 学”
发 现 。主 要有 关于 “ ” 关 于 “ 学 、 明本 ” 关 于 易 错 的 人 名 、 于 、 关 刻 书人 的态 度 、 于 “ ” 关 页 的错 误 等
以今人 的理解 , 易把 “ 明本” 为“ 解 明刻本” 。请 注意 , 此
“ 明本” 显然非 “ 明刻本 ” 之义 , 即使 清人重刊 明人刻本 , 一般 也不称“ 刊明本 ” 重 。后我在林 申清编著 的《 宋元书刻牌记 图
关键 词 学 明本 易 错 人 名 刻 书 人 态度 页
Un x e t d Ac u sto h o g h a n n f Ed t n e p c e q ii n t r u h t e Le r i g o ii i o
录》 书中找到 了合理 的解释 。 一 其书 8 7页“ 十三 德 星书堂至 正 十一年刻 《 重刊 明本书集传 附音 释》 ② 通过 比对牌 记, ”, 此
与河大藏本 为同一版本。其后又有解释 “ ‘ 题 朱子订正蔡 氏 集 传鄱 阳邹 季友音 释 ’ 案 ……云 明本者 , , 宋之 明州 ( 宁 今 波) 刻本也 。” 因此 ,明本” @ “ 为宋 明州本之简称 。 另外 , 中华再造善本 ” “ 中还有 “ 盱南孙 氏至正二十七年 (3 7年 ) 详音句读 明本 大字毛诗》 16 刻《 四卷 ” 。此 “ 明本 ” 亦
古籍整理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前言古籍整理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籍整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有幸参加了古籍整理课程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对古籍整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二、课程概述古籍整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多个学科。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古籍的起源、发展、分类;古籍的版本、流传、收藏;古籍的整理、校勘、编纂;古籍的数字化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古籍整理工作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三、心得体会1. 深刻认识古籍整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古籍整理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古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籍整理工作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增强文献学素养古籍整理课程使我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如文献的分类、版本、流传、收藏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今后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查找、阅读、分析古籍,提高了我的文献学素养。
3. 掌握古籍整理方法在古籍整理课程中,我学习了古籍整理的基本方法,如校勘、编纂、数字化等。
这些方法使我能够更好地对古籍进行整理、研究。
例如,在校勘方面,我学会了如何辨别古籍中的错字、漏字、衍文等,提高了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4. 提高古籍整理技能古籍整理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古籍整理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我的古籍整理技能。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古籍校勘、编纂、数字化等实践操作,使我对古籍整理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5. 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古籍整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活动,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使我受益匪浅。
6. 拓展学术视野古籍整理课程使我了解了我国古籍整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2011年以来版本学研究新成就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试论2011年以来版本学研究新成就贾君琪 聊城大学文学院摘 要:2011年以来,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有了新的成就,本文主要从版本学专著、版本学家与版本学著作研究、版本鉴定研究、版本学工具书及图录等四部分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版本学发展的新态势。
关键词:2011年以来;版本学;新成就作者简介:贾君琪(1994-),女,山西临汾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76-01对于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初的版本学研究成就学界已有论文进行总结探讨,2011年来又接连产生了许多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对此做出评述总结。
一、版本学专著李明杰的《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以三编的篇幅,对中国古籍版本文化的三层次结构、古籍版本文化源流及古籍版本文化保护进行了勾勒,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古籍版本的再生性保护和古籍数字化问题。
[1]叶守法《书的版本命名》填补了历史上书的版本命名系统研究的空白,首次提出了书的版本命名的概念与命名的产生、意义、分类、方法,认为书的版本命名,是一门学问,是版本学的核心。
[2]陈正宏《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提出东亚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及其周边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以汉语撰写、刊印的书籍。
作者陈正宏先生首倡“东亚汉籍版本学”这一概念,意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中国古籍版本与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籍版本在整体上的历史关联,揭示中国古籍版本在其间的源头和中心地位。
[3]二、版本学家与版本学著作研究范伟《黄丕烈与版本目录学》认为黄丕烈对于版本目录体例的确立和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4]王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版本目录学成就》,充分肯定了王国维编制传统戏曲目录《曲录》、中国第一部金文目录与《书堂(密韵楼)藏书志》的成就。
[5]任莉莉《试论古代私家藏书文化与目录版本校勘学》指出古代私家藏书文化在目录版本校勘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十年来目录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目录学研究综述作者:仝愔来源:《卷宗》2018年第29期摘要:从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阐述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目录工作;目录学史;目录应用;数字目录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目录学”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07年至2017年,得到的检索结果是1869条。
从发表年度上来看,近十年对目录学的研究,从2007年(157篇)逐渐增多,并在2009年(207篇)、2012年(195篇)达到高峰。
从内容上来看,在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实践应用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多有收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世纪目录学研究和目录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人了解目录学,发掘目录学。
1 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向来是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它包括目录学的概念、性质,目录学的意义与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目录学的发展趋势、未来前景等等。
目前,对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探讨目录学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及意义。
有学者通过论述当前目录学状况与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强调目录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
[1]还有学者通过分析目录学今年来的研究状况,考察目录学在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发展形势,以此对探索当今目录学的学科定位、目录学研究者应有的心态以及当前目录学研究应侧重的问题。
[2]王新才通过分析书目、目录、目录学等相关概念,然后从书目的目的与方法角度探讨了目录学的内容,最后探讨了今后的目录学研究。
[3]李志重点研究目录学术语,通过当前存在的一些目录学术语问题,倡导目录术语规范化,提出制定国家标准以及相关问题。
[4]他还就目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于他提出:“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在目录学这支研究队伍中,理论研究热超过了对方法技术的研究,某些理论的阐释越拔越高,拔高岂能不脱离实际。
目录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古典目录学浅说》
目录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古典目录学浅说》
罗友松;卢中岳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研究》
【年(卷),期】1982()4
【摘要】中华书局不久前出版的来新夏先生著《古典目录学浅说》(以下简称《浅说》),是解放后由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今人的目录学著作。
《浅说》是作者在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校历史系讲授《目录学》的纲要基础上修订出版的。
作者搜集综合了丰富的材料,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经过教学的锤炼,使本书具有一定特色。
它既是一本目录学知识读物,又是一本目录学的学术著作。
拜读此书后,得益匪浅,现略述读后感如次。
1、《浅说》是一本概论性的目录学著作,因此。
【总页数】7页(P79-84)
【关键词】目录学史;古典目录学;目录学研究;浅说;目录事业;目录学家;相关学科;内容范围;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
【作者】罗友松;卢中岳
【作者单位】##原图像为空白;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G35
【相关文献】
1.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 [J], 温庆新
2.一本学习和研究古典目录学的好书——荐《古典目录学浅说》 [J], 何成
3.古典目录学研究的新境界——徐有富教授《目录学与学术史》评介 [J], 孙振田
4.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编后记 [J], 贾卫民;
5.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 [J], 温庆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208中国古典文献学以中国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及利用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逐渐形成一门内涵深广的科学。
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广义上所指的古典文献学,狭义上说,古典文献学就是包括目录、版本、校勘在内的学问。
可见目录、版本、校勘在古典文献学研究活动中有着支撑性的地位。
这三门学问各自有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又在研究活动中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一、互为对象将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记录下来,按照一定的次序体例编排而成,为读者的阅读、检索提供指导的工具为目录,目录学以此为对象,研究书目的编制形成一门学问。
一般认为目录学正式诞生于西汉刘向奉诏校书之时,然而在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之前可有目录?前人大家已有大胆猜想,并有谨慎考论,于先秦诸子之言、各家典籍中寻得端倪。
目录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日臻完善,产出诸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集大成之作。
版本学,顾名思义,以版本为研究对象,各种图书版本产生发展的历史,不同版本的优劣异同、时代判定以及版刻、装帧、印刷等方面技术的成就与演进都是版本学的研究范围。
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群书之时,重要的工作就是搜寻异本,并予以勘比。
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有记录图书版本的内容,被认为是版本学的研究步入正轨的开端,版本学研究可以说是文献整理工作的先行之举。
校勘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前人所称的校雠学是广义上的校勘学,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辨伪、辑佚等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今天的古典文献学。
现代所谓校勘学是狭义上的内涵,即专门研究古籍整理中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历史上一般认为校勘学同样始于汉朝,至宋代形成专门学问,而在清代呈现繁盛之势。
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目录、版本、校勘三门学问的义界逐渐明晰,独立趋势明显,但这三门学问也始终在古典文献研究整理的实践中交互碰撞,有时一门学问往往成为另一种学问考察整理的目标,互相成为研究对象,促使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小学教材研究期间工作总结
小学教材研究期间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小学教材研究工作。
这段时间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对小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首先,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研究了小学教材的编写和设计原则,了解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流程和标准。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结构,我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将大有裨益。
其次,我还参与了小学教材的实地调研和评估工作。
通过走访学校和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我了解了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这让我明白了教材研究需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除此之外,我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了小学教材的改进和创新工作。
我们根据调研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教材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实际。
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教材研究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我相信这段宝贵的经历将对我的未来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版本目录学
古籍版本目录学浅析【摘要】:版本学与目录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两门主干课程。
多数学者认为校雠学包括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发展。
我在学习这两门课时,阅读了一些专著,并翻看了一些版本目录,学习过程中浅析了它们的来龙去脉,现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版本学目录学发展相互关系【正文】:版本学与目录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两门主干课程。
下面逐条介绍: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对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目录工作,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本方法。
一、正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工作通过查寻、鉴别、著录、编排等活动,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道关于文献的信息,以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流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工作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解决这一对矛盾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随着这一矛盾现象的不断发展变化,目录工作的内容、组织管理和方式方法,也必然产生新的变化。
二、简史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的目录工作产生很早,而目录学则产生较晚,它是在总结和研究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对目录工作规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循流溯源,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当时官府藏书的基础上,编成了著名的《别录》和《七略》,全面反映了先秦到西汉的文化和学术概貌,与《史记》并称为西汉文化史上的重要巨著。
刘向、刘歆总结继承了前人目录工作经验,创立了一套编目方法。
刘向首创的介绍一书作者、图书内容主旨和评论其得失的叙录体提要,为后世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提供了范例。
刘歆在《七略》中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有称目录学为录略之学。
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中最早出现"目录之学"一词。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惠欣(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710128)摘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是最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浩如烟海又极其繁杂的前人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全部或直接呈现在学术研究者面前,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在治学研究实践中所产生的一门独立的辅助性学科。
随着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加深,每一门学科内部的分支也愈来愈细化,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出来。
本文从目录学在文献分类、学术源流以及版本考辨三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出发,探讨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目录学;学术研究;文献分类;学术源流;版本考辨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4(2020)04-112-04作者简介:惠欣(1998—),女,陕西延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
导师:苏永前副教授。
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检验,其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文献的整理、筛选与辨析,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才能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得以把握,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做出学术贡献。
章学诚先生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道出了目录学的主要任务,也指出了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正在于对繁杂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久远材料的源流考析。
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和既往知识的不断分化,掌握目录学知识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从数量上来看,进行一项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文献往往是繁多和杂乱的,而目录学著作能够帮助我们从众多文献中筛选出真正需要的研究资料;从时间上来看,由于很多文献年代久远,在流传的过程中会被后人进行抄录、篡改,因而这些文献最终呈现在学术研究者面前时会出现重复、矛盾等现象,目录学著作则能够帮助我们对诸多年代久远的文献的源流进行考辨;从空间上来看,诸多经典作品从诞生之日起便经过译者的翻译,开始了在国内外的流传,而文本译介所呈现的复杂局面往往需要靠目录学工作得到清晰的展示。
陈监先之版本目录学研究
西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以后 , 便留任师范学校附属小 学任高级语文教员 。之后 , 虽因抗战而辗转于各地 , 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相关工作 , 这便为其从事集 部著作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内因。 ( 二) 从 地 域 角度 看 , 其研 究 以 山西 乡邦 文献 居
第 2 6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1 期
・
社会 科学论坛 ・
陈监先之版本 目录学研究
祁 朝 丽
( 山西旅游职业学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摘
要: 陈监先 的版本 目录学研究 , 以集部著作为重点 , 立足于山西的乡邦文献 , 在学术研究 的动 因下用题跋集
的形式 写出了颇 有学 术创 见的版本 目录学著作 , 深受学界重视 , 其重视版本 著录的 目录学 思想 , 严谨 治学 的考据学 风, 使其 在版本 目录学 的研究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 为我国版本 目录学的研究增添 了新 的内容 。 关键词 : 古籍 ; 陈监先 ; 版本 ; 目录 中图分类号 : G 2 5 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3 ) 0 1 — 0 0 4 4 - 0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8
作者简介 : 祁朝丽 ( 1 9 7 7 一 ) ,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讲师 。
4 4
行了版本 目录方面的考证 ,如 : 《 <四库 >著录 <山 西先哲遗书辑 目> 序》 、 《 跋< 半可集 >补辑本 》 ( 戴 廷枝为山西祁县人 ) 、 《 <文潞公集 > 跋》 ( 文彦博 为 山西介休人 ) 、 《 跋窦校 <淳化阁帖 > 残本》 ( 窦心传 为 山西沁水人 ) 、 《 跋< 元 遗山志 > 》 ( 纂辑者 为山西 定襄樊焕章 ) , 《 <勾注山房集 >跋》 ( 作者 为明代万
柳诒徵与目录版本
柳诒徵与目录版本张文建【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年(卷),期】1984()3【摘要】柳诒徵(1880—1956年)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盋山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他从1927年起,先后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十余年,致力于目录、版本之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及其“因时制宜”的目录学思想。
柳诒徵对近代图书馆的性质和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
他说:“近世图书馆蔚为专科,编制庋藏检寻出纳胥以精思良制为良法,而传播文化牖启民众之效大彰,非抱残守缺墨守故步者所可见也。
”他认为办图书馆应以“公天下者”为宗旨。
《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编印,正是实践了这一宗旨。
《图书总目》是柳诒徵继承“艺风录略横山笔”等前辈文献目录工作,并且依靠王焕镳等人的分工合作,经过发凡起例,分别部居,综合善本、普通本、丛书三者而编成的。
《图书总目》共计三十册。
(总目二十四册,补编六册)于1933—1936年先后出版。
【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图书总目;国学图书馆;图书馆馆长;柳诒徵;目录学思想;目录工作;版本;因时制宜;公天下;近代图书馆【作者】张文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G35【相关文献】1.名山事业老蟫鱼,万卷琳琅重石渠——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谈古籍版本学[J], 赵宣2.柳诒徵及其目录学成就 [J], 陈锦荣3.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编后记 [J], 贾卫民;4.从版本价值角度探析民国平装书版本信息著录——基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 [J], 李海瑞;朱慧5.循事理为分合与当代相呼吸——柳诒徵与近代目录学之变革 [J], 周生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关于《版本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收获》,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全面反映了崔建英先生在古籍文献学和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
他认为图书馆中文古籍工作可以开展更多的文献研究,其中研究文献类型的萌生、发展、衍变、特点和文献价值是研究重点。
崔建英先生对版本学的贡献在于版本鉴定,他注意将文献内容与版刻特征相结合,提出区别同版不同刷印阶段的相关概念,并提出“版本志”的目录体例。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崔建英版本学版本志古籍文集崔建英先生的文集就要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了,令人欣慰。
2006年崔先生去世,生前未来得及整理个人文集。
2008年起,我们就开始搜集整理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和未刊文稿以做文集出版的准备,收录到文集中的文章共计45篇,较全面地反映了崔先生的学术思想。
编辑文集的过程,对笔者来说是又一次系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先生学术思想的了解。
1 立足于图书馆的古籍文献研究崔建英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学家,不过他深入研究版本学、版本目录学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在1980年以后,而此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文献类型、价值等方面,文集中这类文章有十几篇。
崔先生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科图”),一直到1992年退休,在科图工作了一辈子。
他没有什么令人骄傲的学历,所取得的成绩完全是凭自己在工作中的勤奋努力和多方学习。
初时,他只是个图书采访员。
既采购中文普通书,也采访古籍。
买书的事,看似简单而事实上并不简单。
那个年代,古籍文献资源日趋枯竭,采访人员要花各种心思来补充馆藏,使本馆藏书具有特色,《地方志采访漫记》一文就叙述了当时的情形。
科图的藏书中地方志是一大特色,但要更完备,则需补充所缺,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崔先生说,他考察清楚了全国收藏方志的几大中心,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同事采用缩微复制的方式到外地补充科图方志所缺,先后在天津、南京等地的图书馆开展这项工作,富有成效。
还采用了交换的方式以补充馆藏,比如用科图的《李朝实录》与天津馆交换回缺藏的清代方志。
所以不熟悉文献的特点与分布状况,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
采访古书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过程,这部文集中收录崔先生最早的文章是1962年发表的《方志辨》,刊载于当时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印的馆刊《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上,对什么是方志以及方志的起源与衍变做了深入分析探讨,这篇文章反映出崔先生好学深思的特点,受到学者赞许,地方志研究权威朱士嘉先生阅读后就曾去科图与崔先生会面探讨,那时崔先生只是个30岁的年轻人。
崔先生对工作极为用心,所经眼的古籍越来越丰富,尽管那时所碰到的古书以清版居多,但史料价值较高。
他用书录的方式记录下对这些书的认识,早年发表的《采书集录》,对149种书从书名、作者、版本、内容等方面给予揭示。
其中尤以抄本为多,也有稿本、刻本、批校本、绘本。
书录,也称题记、书志,是中国传统目录的一种体例,不拘形式,全凭著录者的眼力和角度。
从事过古籍编目的人知道,识别著录抄、稿本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组书录体现了崔先生在鉴别与揭示古籍上过人的能力。
科图虽是国家科技文献中心,古籍文献的收藏也很有特色,在地方志、明清诗文集、小学、金石、中医药、目录等方面的收藏较为完备系统,很受学者重视。
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就需要图书馆员能揭示与开发这些资源。
图书馆工作常被人看成“书皮子”学问,言下之意是很难深入到文献里面去。
“***”前,崔建英先生曾先后整理过金石拓片、地方志。
1978-1979年借调到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总编室工作,参与编辑《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负责辑订隋唐五代部分)。
这些文献工作加深了崔先生在学术上的积累与认识,逐渐形成了从图书馆古籍工作的角度去研究文献的模式。
除上面谈到的《方志辨》外,20世纪70年代末起,他还发表了《历史文献与地震史料》、《重视族谱的史料价值》、《识乡土志》等论文。
以后又侧重从版本方面揭示《台湾府志》、《宁洋县志》、《福清县志续略》、《西墅草堂遗集》、《二如亭群芳谱》等珍贵古籍。
对科图收藏的140种见藏于日本的稀见地方志缩微胶卷用书录的方式给予揭示,编辑影印了《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
通过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和相关工作,我们看出崔先生主张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应侧重于资源开发和类型研究。
图书馆中文古籍工作除了传统的编目、分类、典藏、阅览外,还要依托馆藏开展更多的文献研究,比如编制大型的资料集,研究文献类型的萌生、发展、衍变、特点和文献价值,这类研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高。
基于这些认识,他觉得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是大有可为的,但前提是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史基础并有执著的精神。
现代图书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文献的收藏和馆藏建设越来越呈现同质化的倾向,其实,文献的产生与传播自有它的规律方式,学习前辈的经验有助于深入开展馆藏建设与开发。
2 在古籍编目的深厚实践中发展了对版本目录学的认识文集的主要篇幅是关于版本目录学和古籍编目实践方面的论述,计30余篇。
崔先生的治学后来完全集中在版本目录学领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在古籍编目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相关。
中国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历史虽悠久,但全面广泛地开展深入研究是从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这项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开始的。
1978年,全国近800家藏书单位参与了目录编制,崔建英先生作为科图的成员参加了总目的汇编与审校工作。
科图的古籍收藏具有一定的规模,它的前身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曾编有《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目录》,按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要求,各馆基本上是根据馆藏目录核对原书就可以报送卡片,但就在这个过程中,崔先生发现不少前人的著录错误。
而当四方各地的十几万种书的著录卡片汇聚到北京时,发现著录上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而只面对卡片不核对原书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就有了“善本总目”组织的各路巡回检查。
崔先生参加了东北地区的巡查工作,抽验了4 000余种善本。
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反映在《古籍著录琐见》、《明别集版本审订札记》、《版本目录识谬述例》等文章中,他认为这与版本目录学的历史、方法以及现状都有关联,反映出传统版本学与目录学积累的薄弱,这也直接影响到古籍编目的质量,尤其在版本鉴定这个关键性问题上。
基于这些认识,约从1980年起,他率领本馆善本组的几位同志开始对本馆善本做重新鉴定著录,这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
就工作程序而言,他们决不套袭任何前人著录,完全由著录人员从书中提取版本依据,并记录下来,留做档案。
遇有疑问或版本证据不足时,则在京内查验同版书,若收藏于京外,就求得同行以书影和摘录版刻序跋、版刻特征等方式提供佐证。
这种发现问题并立即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使其产生了对版本学新的认识。
1986年,我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感受到了扎实谨严的工作氛围。
他们的工作环境就是在古籍书库里,秋末春初以及整个冬天,书库里的温度也就是十二、三度,但大家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真是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
王海燕、李晓亚两位大姐是骨干成员,她们每天做好的卡片都由崔先生校验把关,遇有典型问题,崔先生就召集大家“会诊”,顺便考考每个人识别版本的眼力。
他对自己、对我们,要求都极为严格,卡片上记录的版刻鉴定依据不断修改、修正。
由于古籍版本鉴定著录的难度,所以崔先生从不要求赶进度,就是希望著录人员能沉下心来,把工作做彻底。
所以,当载录8 400条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完成时,前后竟花费了10年之久。
长期编目实践中解决了哪些问题、产生了什么认识呢?崔先生在这10年中发表了一组论文,把对版刻鉴别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梳理上升到规律性认识。
他认为,版本鉴定著录上的错误,一是缺乏科学的鉴定方法,二是著录人员鉴别版本的识力欠缺,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的。
崔先生关于版本鉴定的建树主要在两个方面:①打破版本鉴别中传统的“观风望气”的片面做法,注意根据“文献内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结衔、职官、地理、纪年等用语,甚至印章文字”[1]1-2加以考辨版刻年代和刻印人。
在具体操作中,“凡明确标出年份刻家者,书中皆有具体依据,依据不具体者,则参酌内容、字体、版式、讳字等对刻年作相应的模糊标示”[1]3-4。
他举出大量事例归纳出著录人员常会出错的几种情况,并给出解决办法,这就是***年发表的论文《古籍刻年著录致误原因分析》。
②区别同版古籍不同刷印阶段的系列论文,界定或提出了增修本、补修本、初印本、后印本、递刻本、汇印本等概念。
崔先生常说,传世的宋、元版毕竟很有限,已经被前人著录题跋,多方揭示,而大量的版刻问题其实集中在明、清版,因为品种多、数量大,一书刻成后又一再刷印,就形成了一个版本群,它们是同版,但在不同的刷印阶段必然存在差异。
若不能准确鉴定、清晰著录,就会造成版本体系的混乱,降低版本目录的质量。
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具有强烈的群体审校的意识。
对于这个问题,前人的认识是初步而模糊的,要提出科学清晰的概念,需要在开阔 d 视野里进行观察。
崔先生在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负责明、清别集的审校,这些现象就是经常出现的。
同时在编辑《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时,又不断利用京内外同版书进行印证,因此他关于同版不同刷印阶段的认识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正是因为崔先生在版本鉴定与著录上的创获,我们把文集命名为“版本目录学文集”,凸显出这部著作的特色。
为了把古籍编目工作做得彻底,1987年,崔建英先生提出了版本目录的一种新体例——版本志,并在20年后出版的《明别集版本志》这部重要著作中呈现出来。
图书馆传统古籍目录的骨架基本是以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项支撑的,所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出版时,著录内容主要就是这些,但作为总目录、联合目录,学者在使用时常常会感到版本特征提示不足,特别对删去当初已有的版式行款记录颇有指摘。
在没有书影的前提下,记录行格是标明版本个体特征的主要手段。
但实际上,问题并不仅止于此。
崔先生认识到,“合格的联合目录条目,应该是经过充分考察,尽可能地搜集到它的主要依据,基本上可以正确反映它本来面目的。
一种书的版本依据,往往来自天南地北,或得于自然提供,或求诸多方查索。
种种周折,甚至是靠某种机遇,可一不可再。
正因为如此,这些来龙去脉多被保存下来,记录有案,有意无意地编写了一批‘版本档案’”[2]。
正是这个思路启发了崔先生建立“版本志”的设想,否则,这些版本依据将会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今后再进行各种联合目录的编纂时又要从头开始审查版本。
所以,他提出的版本志的内容包括:版式描述、特征记载、版本考订三部分,是程序式的,而不是随笔式的。
这样一来,等于给每一种中国古籍就建立了如同“植物志”、“动物志”、“矿物志”一般的标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