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14061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a.png)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1. 概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企业和组织为了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的是辨识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 环境辨识和风险评估•环境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和观察,确定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这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公众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出优先处理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的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3. 辨识和评估方法3.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描述和评估,确定其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安全观察和检查:通过实地观察和检查工作场所,辨识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 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向员工和相关人员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的看法和意见。
-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统计数据,确定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因素。
3.2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基于数据和数学模型,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计算和评估。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风险矩阵:将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绘制成矩阵,从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 事件树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通过建立事件树模型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模型,对特定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后果进行量化分析。
- 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通过对系统的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可能影响。
4. 控制措施根据辨识和评估的结果,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员工和公众的影响。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布局和设备的设计,减少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产生和释放。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二篇)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539b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a.png)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 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____号令)《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____令第____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____)《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____10.10-____)《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____)4 职责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
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____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 工作程序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
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
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范文(3篇)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697dd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f.png)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范文1、目的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财产的伤害和工作环境破坏。
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辨识额评价评价管理工作。
3、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可分为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2)常见危险、危害因素为易燃易爆物质、腐蚀和腐蚀性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采光与照明等.(3)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要全面、有序地进行,禁止漏项,按规定以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及运输、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顺序和方面进行.(4)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工作须按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一____)进行.4、评价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法工作危害分析法:从作业活动清单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该方法是针对作业活动而进行的评价。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5、评价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6、评价准则采用风险度R____可能性L____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dd258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一、危险源辨识和评价1.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危险源辨识,可以发现和识别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为下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依据。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和观察,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参考相关行业的安全规范标准,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危险源;- 结合历史事故案例,总结出常见的危险源,并加以分析;- 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危险源评价,可以对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危险源评价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分析危险源的性质、特点、产生原因等,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危险源的程度和频率进行评估;- 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评估危险源的发生概率;- 通过专家评估和模拟实验等手段,对危险源的后果进行预测。
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1. 制度目的重大危险源是指具有较大危害后果、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源。
为了预防和控制重大危险源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该制度的目的是规范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防范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 制度内容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定义:明确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什么样的危险源被认定为重大危险源;- 责任分工: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和职责,明确责任人在重大危险源管理中的具体工作范围;- 危险源辨识: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影响评价:规定对重大危险源的影响进行评价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对可能的事故后果、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等进行评估;- 风险控制:明确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风险控制的方式和要求,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监控措施等;- 检查监测: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查监测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应急演练、设备检修等;- 事故报告和处置:明确事故发生后的报告和处置程序,包括事故调查、责任追究、事故处理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5a263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c.png)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紧要内容。
这一系统的实施,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订立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本文将分别从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认真说明。
一、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以及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这一方面进行识别。
1. 物理因素辨识物理因素通常是指能够引起人身损害的气力和机械性能,如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电击、辐射等。
因此,不安全因素的识别需要从工作场所的电气设施管理、加热设备管制等方面入手,确保工人在操作中不会受到物理因素的损害。
2. 化学因素辨识化学因素一般是指工作场所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如氨气、氨水、三氯乙烯等。
对于这些有害物质,管理者必需对其做好跟踪监控,适时清除和处理有害废弃物。
3. 生物因素辨识生物因素一般指各种细菌、病毒等生物类因素带来的危害,如肉毒杆菌、流感等。
管理者必需在工作环境中重视消毒和通风,适时清理废弃物,以避开生物因素的侵害。
4. 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辨识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是指由于工作环境、设备条件、人员技能等原因而引发的可能导致工作中发生不安全的因素。
管理者必需深入工作场所,对流程环节、设备条件、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能够更好的订立防备措施和应急措施。
二、风险评估制度有了不安全因素的识别,接下来便需要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了。
风险评估制度的核心是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害、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拟定风险评估报告,从而辨识出最具风险的环节,实现全面掌控风险。
1. 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重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其中,定性分析是指对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定义,依据不安全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划分。
定量分析重要使用一些基本统计量(如平均数、标准差)来获得关键风险数据,帮忙管理者更好的理解风险在工作场所内的传播方式和散布情况。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61786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7.png)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风险
的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要评价的危害因素或危险源。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工作场所
的情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
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
源发生的可能性。
4.评估风险的后果: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
影响。
5.评估风险的程度: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评估风险的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风险,保护工作场所和工作人
员安全健康,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确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和方法。
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
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
责任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和培训:加强风险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地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和制定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af13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3.png)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是一种针对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分析和管理的制度。
它的目的是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不受危险因素的伤害,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这些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潜在风险。
以下是关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背景和目的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背景是为了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减少员工在工作中受伤或患病的风险。
其目的是通过识别和评估各种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的因素,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这些危害的发生。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类制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类。
这样可以帮助员工和管理者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这些风险。
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1.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等。
2.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有害的化学品、粉尘、烟雾等。
3.生物因素,如病菌、病毒、霉菌等。
4.人机工程因素,如重复劳动、不当姿势、工作场所布局等。
5.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心理暴力等。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估方法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1.观察法:通过观察工作场所的现状,判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如观察员工的工作姿势、设备的安全性等。
2.监测法:通过仪器和设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如噪音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
3.问卷调查法:向员工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暴露于化学品的频率等。
四、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管理措施的实施也需要配合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和接受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知道如何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并能正确应对紧急事态。
五、监督与改进通过实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可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工作场所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制定和实施这一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26c8b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7.png)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辨识和评价危险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危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就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进行论述。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因素的全面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通过危险源辨识,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为后续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危险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并为后续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的方法可以包括定量风险评估、定性风险评估、专家评估等。
通过危险源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判断风险的大小,确定优先处理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是指由于其性质、规模和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而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门管理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管理层责任、监督检查、紧急预案等。
通过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控,减少事故的发生。
五、结语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可以识别风险和危害,为后续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确保制度的落地和执行,以确保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fdd65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5.png)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流程,确保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该制度适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包括生产、服务、建设等各个领域。
二、危险源辨识1.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识别和分类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和职业病的危险源,以便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2. 危险源辨识的步骤包括:(1)收集与工作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工艺流程、物质特性、设备设施等;(2)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和职业病的危险源;(3)对危险源进行分类、评估,确定风险等级;(4)编制危险源清单,记录危险源的基本信息和风险等级;(5)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复查和更新。
三、风险评价1.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估不同危险源及其对职工造成的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风险评价的步骤包括:(1)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和对象;(2)收集与工作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危险源特性、职工暴露情况等;(3)评估危险源对职工健康的风险程度;(4)编制风险评价报告,提出控制措施建议;(5)定期进行风险评价的复查和更新。
四、风险控制措施1.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2. 风险控制措施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1)工程控制措施,如改良设备、安装防护装置等;(2)行政管理措施,如制定操作规程、设立警示标识等;(3)个体防护措施,如配备防护设备、提供培训等;(4)应急预案和演练,如制定灾难恢复方案、进行紧急演练等。
五、监督与改进1. 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单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监督,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督促改进。
2. 本单位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等,不断完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管理制度。
六、纪律与违规处理1. 本单位的职工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并配合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
2. 对违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规定的职工,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行政处罚等。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5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d7f4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9.png)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____,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三条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四条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第五条各部门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第六条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第七条应该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八条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第九条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五)重大危险源等级;(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所属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bd9e7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d.png)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一、目的本制度旨在帮忙企业全面辨识和评估不安全有害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和企业的安全与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员工及相关合作方。
三、定义1.不安全因素:指可能对员工、设备、资产或环境造成损害、损失或危害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2.有害因素:指可能影响员工健康或造成职业病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3.风险评估:对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风险级别和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四、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1.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建立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清单,包含但不限于:化学品、机械设备、工艺作业、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依照工作区域、工种、工艺流程等,进行现场勘察和记录,确认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
–对于新的工艺、设备或场合,应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依据辨识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过程包含:•确定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和暴露途径。
•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包含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3.风险掌控–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掌控措施。
–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掌控措施,如转变工艺、更换设备、加强通风等。
–其次采取管理掌控措施,如订立操作规程、培训员工等。
–最终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加强个人卫生等。
–每项风险掌控措施应明确责任人,并记录实施情况和效果。
4.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审查和更新–定期对已评估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更新,特别是工艺、设备、作业方式等发生变动时。
–严格依照制度要求,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
五、考核标准1.风险评估的质量和准确性。
2.风险掌控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3.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情况。
4.员工参加程度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情况。
5.相关培训的开展和效果。
六、管理要求1.企业应建立完满的不安全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档案,包含辨识记录、评估报告、风险掌控措施和考核记录等。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f6527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a.png)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识别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通过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适用于全厂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第三条安全部门是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主管部门。
负责对全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评价过程的组织工作,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本厂产品、活动和服务等方面采用定性或定量评价,评价出全厂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本厂重大或不可容忍的危害,制定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督促控制措施的落实;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四条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厂生产计划、公用工程、节能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
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五条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全厂工艺生产过程、工艺变更、新产品开发、技措环错安措、质量监督管理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
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六条机械动力部门负责组织全厂设备运行与维护、设备变更、检维修施工作业的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
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
第七条各单位负责组织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控制。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所辖作业区域、设备设施、日常作业活动、工艺操作等过程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
第八条全员参与危害识别与风险控制。
第九条定义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447cdcdf242336c1fb95e28.png)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规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 评价目的1.1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
1.2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保证安全生产。
2. 评价范围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识别与控制。
3.职责3.1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 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风险评价工作程序4.1 总则4.1.1 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国家、地方、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有关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公司制定的安全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4.1.3 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I 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 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II 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IV 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4.2 风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e8f69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a.png)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一、前言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事故和保障工人健康的基本措施。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危险源,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可能产生危险的设备、工艺、材料、场所、人员等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记录。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辨识:(1)开展危险源辨识调查:调查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引发事故的条件,包括设备、工艺、人员、作业场所等方面;(2)借鉴现有经验和数据:了解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事故经验和数据,分析其产生事故的原因和危险源,并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类比和推演;(3)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危险源的划定和识别标准,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项核查。
2.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量化、定性或定量评价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评价:(1)定性评价: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比较其与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符合程度,判断其对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威胁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和排序;(2)定量评价:通过测量、分析危险源的物理参数、化学成分、人体接触剂量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可以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如测量设备的噪声、光照强度、化学品的浓度等。
三、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安全和健康的威胁。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控制:1.技术措施(1)优化工艺和设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或消除危险源的产生。
例如,通过改进设备的设计和结构,减少安全隐患和操作错误的可能性;(2)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1d1efb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e.png)
危险有害要素辨别微风险评估制度
1、为了更好的对危险有害要素进行辨别和评估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合用于临猗分公司。
2、危险有害要素的辨别微风险评估由各分厂安环处牵头,各
职能部门详细负责。
3、各职能部门要全面有序进行危险、有害要素的辨别,从厂址、总平面部署、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
主要设施装置、作业环境、安全举措管理等方面进行,不可以漏项和缺项。
4、危险有害要素辨别时,要采纳多种辨别和评估方法,如采
用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论法等方法。
5、危险有害要素辨别完后,各单位要依据风险评估提出针对
性的对策举措。
6、危险有害要素每年进行一次辨别,碰到以下状况时应增强
辨别:
6.1 与公司相关的法律、法例和其余要求发生变化时;
6.2 任何新的或改正的活动引入以前( 如采纳新工艺、新的原资料、新改扩建项目等) ;
6.3 相关危险源微风险评论的新知识、新技术出现时。
第 1 页共 1 页。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5篇)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3aa11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e.png)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与依据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体系,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并确保工作环境的良好状态,减少和控制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和其他风险。
1.2 依据本制度的制定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员工。
三、定义3.1 危害识别指对工作环境、设备设施、工作任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和研究,确定潜在危害的过程。
3.2 风险评价指对已经识别的危害进行评估和量化,确定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程度的过程。
四、制度内容4.1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流程4.1.1 危害识别的方法和流程(1)设定危害识别的目标和范围。
(2)采取合适的调查方法,对工作环境、设备设施、工作任务等进行全面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潜在危害的类型、可能产生的后果等。
(4)采取措施或建议,减少、防止或控制存在的危害。
4.1.2 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流程(1)制定风险评价的标准和评估方法。
(2)对已识别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程度。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4.2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责任分工(1)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管理政策和目标,并向全体员工传达。
(2)各部门和岗位负责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及时上报相关情况。
(3)安全与环保部门负责协调和监督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对工作结果进行审核和评估。
4.3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记录与报告(1)所有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活动都应当记录下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制定统一的报告格式和要求,将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一定的周期向公司领导层报告。
4.4 监督与改进(1)公司领导层应当定期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2)发现问题和不足时,应当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企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
![企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580e2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8.png)
企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办法为了有效地识别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危险源识别2.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机械伤害、电气伤害、化学毒害、噪声污染等。
为确保安全,需要对这些危险源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识别和分类。
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应考虑以下方面: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化学物品、操作过程等。
3.风险评估4.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影响程度。
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和流程,如风险矩阵、概率-后果分析等。
评估结果应明确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5.个人防护措施6.为降低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的伤害,需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佩戴劳动保护用品、使用安全装置、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等。
同时,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以提高其防护意识。
7.作业许可制度8.为确保高风险作业的安全性,需建立作业许可制度。
作业许可制度应明确作业分级和审批流程,对各类作业活动进行严格的许可管理。
在执行作业许可制度时,应确保作业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许可证的审核发放、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等环节的有效实施。
9.安全培训与教育10.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需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与教育。
安全培训与教育应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
针对不同岗位和工种,应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并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11.监测与检查12.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需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检查机制。
监测和检查应包括以下方面:工作环境监测、设备设施检查、员工健康检查等。
监测与检查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13.应急预案14.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需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6e62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8.png)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acd0aa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a.png)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目的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重大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现场、办公现场及生产经营场所内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措施的要求。
3. 职责3.1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的审批。
3.2安全科负责组织对公司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3.3各部门、各单位应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生产现场、办公场所、生活区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4.1首先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为风险管理小组,做到全员参与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必须有基层单位的全员参与。
4.2评价小组成立以后,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策划,制定风险管理程序。
5危险有害因素辨识5.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5.2危险与危害因素的分类(注:在我国传统管理中,一般将危险源理解为危险危害因素)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和伤亡事故的国家标准不同,可有两种分类方法:(1)根据危害性质分类的方法:根据GB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分为六大类: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d)心理、生理危险危害因素 e)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f)其他危险危害因素(2)根据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的分类方法:导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所列的20类事故发生的因素也认为是危险有害因素。
20类事故分别为:机械伤害、触电、灼烫、高处坠落、压力容器爆炸、其他爆炸、物体打击、中毒和窒息、坍塌、放炮、火灾、起重伤害、车辆伤害、其他伤害、火药爆炸、淹溺、透水、瓦斯爆炸、锅炉爆炸。
5.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范围(1)辨识范围公司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公司生产、作业、办公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的投入及人的失误、生产作业的环境等判别公司活动、生产或服务中产生危险隐患的因素;(2)危险辨识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1)总布局及建构筑物的危害因素辨识:①厂址②总平面布置③道路及运输④建构筑物2)生产工艺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3)典型的单元过程(操作)的危害因素辨识4)主要装置和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5)电气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6)特种设备的危害因素辨识7)登高装置的危害因素辨识8)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危害因素辨识9)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辨识10)与手工操作有关的的危害因素辨识11)储运过程的的危害因素辨识12)其他过程的危害因素辨识5.4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5.4.1主要通过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资料、外部信息、相关方的意见、设备运行状态和工作分析和安全检查表等方法。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0dd02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b.png)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
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1、目的
为明确本项目施工范围内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控制内容和要求,提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确保安全重要危险因素有效识别和评价,以达到安全第一,预防环境污染,保护人身健康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XXX。
3、术语和定义
3.1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3.2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3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
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3.4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3.5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4、职责
4.1项目经理
4.1.1 负责项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4.1.2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4.2专业工程师
4.2.1负责专业领域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
4.2.2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2.3 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4.2.4 负责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
4.2.
5. 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工作程序
5.1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
5.1.1项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XXX
成员:XXX XXX XXX
组织机构图
5.1.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工程项目专业小组、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小组:
a)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兼任,副组长由项目副经理兼任;
b)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相关专业工程师兼任;
c)船机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相关专业工程师兼任;
5.2划分作业活动
5.2.1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生产设备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2.2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
a)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
b)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
c)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
d)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
e)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
f)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
g)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
h)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
设施等情况。